断舍离:出世的价值观与入世的方法论
题目看起来有点吓人,价值观、方法论什么的,其实说的事情还是我身边这些事。
翠总建了个“断舍离”微信群,已经发展到了200多人,都是女士。大家在群里转让一些自己不用的东西,有时候也讨论一下对物质、消费的看法。
我知道断舍离这个概念来自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书《断舍离》,我没看过这本书,但在很多地方看过对这本书的引用,另外,我总觉得书名已经把书的内容展示出来了: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去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买东西,买用得上的;买一个,不买一堆;买好的,别贪便宜;剩下的就大胆扔吧,之后你就又高级又舒服……
断舍离看起来是容易做到的,我最近就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周日我带着小丸子去小区旁边的公园,看到有个五岁多的小男孩在摆摊,他把自己不需要的玩具、童书等拿出来,放到一块儿塑料布上卖。看,断舍离是五岁的孩子都能做到的事。
同样是周末,宝爸在小区群里把小丸子的爬行垫送了出去,送给了一对即将迎来宝宝的年轻父母。还有婴儿车也送了小区的邻居。
我们准备近期好好整理一下,把不用的东西、衣服再送一批。童装好说,我们接受过朋友、亲戚送来的他们家小孩的衣物和鞋子,也把自家孩子的衣服送给别人过。大人的衣服不好送人了,准备放小区那个衣衣不舍捐助箱里。有人说,这些都可能被人拿去卖了,而不是做公益,我觉得倒不必纠结谁拿去获利了,对比其他垃圾(或者叫被处理的物品,如纸箱什么的),我们拿到垃圾桶那里,被人捡走卖钱,我们也并不会对此不满对吗?衣服能够再利用起来,不管是卖去非洲还是做成拖把,这是好事情。如果真的特别介意,那就走正规捐助渠道。
扯得有点远了,不是要说垃圾分类话题,还说断舍离。
断舍离是要舍弃可有可无的东西,只保留有限的生活物品。对我来说,自然有不得已的苦衷,家里地方小呀,财力有限也买不起呀。但是住大房子的人、买得起的人,也不大愿意家里堆满可有可无的物品吧。生活中真正能够被人们所需要的物品,其实没有那么多,我们的生活也不全是依赖堆积的物品而开展,压箱底的衣服、永远派不上用场的瓶瓶罐罐……留着干嘛呢?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忠告:少买那些“很划算但不是自己最想要”的东西。这是断舍离的第一步,断。无论线上线下,我们买东西,有时是必须要买的,有时只是因为“在搞促销活动耶,多买多划算啊”“这个东西真便宜”,如果买之前想的是“我真的需要吗?”“它适合我吗?”,那可能要少买很多东西了。
要不要处理掉现有的东西也一样,“还没坏,还能用,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用,但还是留下来吧”“扔掉好可惜啊”,抱着这样的心态,那也处理不了东西,顶多是归纳整理,把东西从一处挪向另一处。
还有一些是“很昂贵但也不是适合自己”的东西,贵的东西跟适合自己的东西也是不能划等号的,此中差别,还得每个人自己去体会。
所以,断舍离会改变我们的思考方法。让我们价值关注的要点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不是这件物品是否有用,而是对我是否有用。
只此一生,有实力的话看上什么就拥有什么,这样的生活自然是好的,但懂得适可而止,会活得更加舒适。尤其是放弃那些并非自己真的需要的东西,会很轻松。
断舍离是出世的价值观,控制物质欲望,抛开缠绕自己的有形无形的东西,也是入世的方法论,让我们懂得哪些是自己真正追求的,行动上也只保留自己珍视的东西。
《阿甘正传》里说:“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纯简的人。”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年龄增长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不是多跟人交朋友,而是知道该跟谁绝交,而对我们自己来说,Only if I let go of what I am will I become what I might be。对人对己如此,对物品当然也应采取一样的态度。
当然了,想是一方面,是否能做到,还得看自控力了。比如我近期又控制不住地买了许多不必要的东西,包括在摆摊小孩那里买了一幅柔力球拍——为了鼓励小朋友。只是没有买衣服,一方面是因为我已经决定了今年一件衣服都不买(别人给我买不算啊),另一方面是,生完小丸子,我的体重一直还停留在非孕期历史最高点,要按现在这体型买衣服,差不多就是自我放弃了吧。真没想到,祸兮福所倚,这竟促成了我对衣服的断舍离。“断舍离”群里,其实大家观点也不一定一致,翠总建议买一件,就舍弃一件(送人等方式处理掉),算是比较可行的。
无论是富人还是我们这样的待富者、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若能做到:我买得起,但我不需要,所以我不买,我也不需要通过这个东西来标榜我自己,我只买用得到的;已经拥有的东西,不再适合我了,放弃它,我也不会失去安全感。那么,身心也会更自由些吧。
相关:
往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