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纽约时间
4
bxss.me
5
@诉说趣闻
6
1'
7
\\bxss.me
8
search
9
http:bxss.me/
10
@调研纪要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纽约时间
4
bxss.me
5
@诉说趣闻
6
1'
7
\\bxss.me
8
search
9
http:bxss.me/
10
@调研纪要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二湘: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四川大学姜涛与爱人程月玲”,你们现在还好吗?
半年狂赚63亿了,微众银行董事长,还要卷员工
为了这部描述从“反右”到“文革”的禁片,田壮壮付出了十年不能拍片的代价
关于字节基建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让人觉得自己渺小又非常巨大
Original
绿茵陈
绿茵陈
2022-05-27
收录于合集 #读书观影
52个
从5月18日开始到现在,我的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一个小小福利:送一本书。我的计划是送一个月。
今天这个计划阶段性终止,共送出七本书。《终身成长》《哈佛商学院人格魅力修炼课》《说笑——有效有范儿的表达技巧》《快乐算法》等是关于自我成长、修身养性的;《一拳击倒经济学》是通俗的经济学入门工具书;《醉步男》《呼吸》是科幻小说,算是娱乐的。
上一篇的福利是送《快乐算法》,我看是送不出去了。
我自以为是爱读书的人,但所读所见其实非常有限。读过好书之后,很愿意“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也是送书的初衷。
看各种各样的书,才能多了解世界和自己,才能接近见多识广。多看书不用花很多钱,也不用跟人攀比。
为什么读书。
读书的目的,已经有很多名家写过,我最喜欢的是林语堂的那篇《读书的艺术》。
前两天看到有个公众号作者说文章有时效性,民国大师的散文现在看来也都是心灵鸡汤。当时我就震惊了,不知道这位作者读的是哪些民国大师的作品。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文章我可没闻出什么鸡汤味儿,也不觉得会过时,但是也不是说他们所有的观点我都喜欢。
按照林语堂的看法,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以我个人读书的体验来看,我读书的目的可能离大师所说的读书的艺术就太远了。
我读书首先是希望获得一种愉悦的情绪。这种愉悦的情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获得方式,我觉得读书是其中最为价廉物美、最为容易的一种方式。
读书会让你暂时离开自己狭隘、渺小的肉体。
沉浸书中,忘记身边一切的琐碎,跟随作者的思绪,在作者营造的文字的美妙世界里穿行,虽然只是此生此世此时,却仿佛能在不同时空存在,身处斗室,心游物外,能听到远方的哭声,能感知游鱼的欢乐。
这一层目的,也许不能增加关于生活的实际的知识,但能够带来一种觉解。如冯友兰所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
人类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说得玄乎点,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感知人之所以为人的那部分虚无缥缈的感觉。
其次确实是希望增加一些对人生的认知,获得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知识。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功能,我有时也希望通过阅读增加知识,学会更多方法,从而能对工作、生活有所帮助。
前两天看到白岩松说的一段话:读书不保障,命运可以好好的对待你,但是书读多了,可以保障你能更好的对待命运。这一点非常重要。命运这东西,他经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你会遇到很多喜欢的事情,也会遇到不喜欢的事情。苦难会折磨人,但是有时候过早或夸大赞美和突如其来的获得也会毁掉一个人。(白岩松:这段真是我说的)
这也是关于为什么读书的一种见解。
我觉得,或早或晚,作为人类的我们都会意识到孤独是每个独立个体的终极命运,也都会产生超越尘世的渴望。我们需要这样的觉知和见解,而通过读书会帮我们尽早认识到这一点。
很多书籍不能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但它们为我们提供一个框架,在某个框架下思考行动,人生可以是一个从“是什么”到“不是什么”的明晰过程。
读什么书。
林语堂说,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所以他认为读报纸不算读书。
这一点上我有点拿不准。因为我读的书里既有那种把人带到沉思心境里的,也有让人开怀大笑的,还有不需要思考,只是吸引人一气读完,让人感觉很爽的。
读不需要思考的书很愉快,但很多需要掩卷思考的书因为作者高超的文字水平,读起来也并不累。
如果读书觉得累,那应该是没找到适合自己胃口的,就像吃东西一样,不属于自己的食物范畴。有的人读书不挑食,有的人却只爱读某一类。本质上,读不同类型的书营养更全面。
要想自己走得远,要多读书,读杂书,逐渐生成思想,提高价值判断力,其他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梁启超说“书宜杂读,业宜精专”,不无道理。
有时我为了工作、生活的原因会读一些报告事情始末、原委的书,这对于提升个人的优雅和风味固然没有什么益处,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读一读也不无益处。自然这是俗人的看法,但我也不觉得有何不妥。
所以,读什么书其实不是那么重要。读书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去读,读深深浅浅不同的文字,领略不同的世界。
怎么读书。
一是说读书的途径。纸质书、kindle电子书、电脑上网站的书、微信读书……对我来说都无所谓,重要的还是书的内容,能不能让人感到愉悦,以及在知识上有所增加或订正。
当然在陪伴孩子时,最好还是不要用手机看书,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大人一直抱着手机看”,他可不管你是在读书还是玩游戏、看电影,只要你拿着手机,肯定觉得你在玩手机。
这时候家长若拿本纸质书来读,就显得郑重其事,一幅很有文化的样子,小孩子自然也有样学样。
二是说读书的方法。一口气读完,还是边读边划线,边读边做笔记,这也是无所谓的。随心所欲,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当然如果是借来的书,那还是要小心。
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我上学的时候,穷得叮叮当当,买不起书,读过的书几乎都是借来的,同学的或者图书馆的,那时候真叫如饥似渴地读书,连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
现在则是读书的速度跟不上买书的速度。“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什么时候读书以及在哪儿读书。
不读书的人才爱谈什么阅读习惯,实际上阅读是一种爱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想用手机读就用手机,想用实体读就读实体。把它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有了会很爽。
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所以林语堂认为: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我估计真读书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读书,不需要什么焚香、泡茶的仪式感。
旅途中可以读。飞机上、火车上、长途汽车、地铁上,如果不想看窗外窗内的风景了,就想读书,拿起来读便是。
家中可以读。周末的早上被窗外的雨弄醒,那就读书吧;晚上失眠睡不着觉,那就读书吧,读到倦意袭来再上床,可能比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更好。陪伴孩子时更可以一起读书了,读一会儿玩一会儿,心情越发舒畅。
公司里可以读。中午吃完饭,小读一会儿,再看看窗外的绿叶,听听树上的蝉鸣,一下子觉得上班真是愉快的事。
这是我关于读书的一些认知,但为什么说读书让人觉得自己渺小又非常巨大?
那些书会帮助你洞察生活,明白世界的缺憾,人性的弱点,但是对于它们又能抱有一种温柔的怜悯。
那些书会让你觉得自己宛若微尘,但你能有觉解,能和作者在某个段落某个字句产生共鸣,作者说出了你想说的,而你完完全全感受到了。
那时候你的渺小和巨大统一起来了。
PS:以后也许开始第二个送书月活动,也许会送其他的东西。我再想想。
往期链接:
端午节不一定吃粽子
污水处理厂的秘密
太阳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