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恋说丨被妖魔化与妖魔化

留恋说 留恋说 2021-09-06

来,咱们换个角度看事件


每个地域的人,都难免会被贴个标签;但是被“妖魔化”的极少,不幸的是,河南人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印象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很多语境下,“河南人”=“骗子”,相关的段子有很多,比如:十个河南九个骗,总部设在驻马店。和半生不熟的人聊起籍贯,如果对方说自己是河南人,大部分的回应会是“哦~~”,对方也会干笑几声,然后双方会尽快转移话题以缓解尴尬的气氛。


评价一个上海人“不像上海人”,是夸奖;评价一个非河南人“像河南人”,则是骂街。


河南人有没有骗子?一定是有的。我有个同事,曾在河南吃过亏,和我分享起经历的时候,性格温和的他会怒目圆睁、满脸愤懑:你知道么,他们竟然......!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刻意,我们俩做拍档的那两年,从未踏足过河南。


河南人都是骗子么?那一定是错的!我身边有不少有趣的、靠谱的、勤勉的河南朋友。


我刚到新西兰的时候,举目无亲。某一天接到海关的电话,说我的货到了,今天必须拿走,否则就如何如何。无奈之下微信群里求助,一个微信之交举手响应。我俩各自驾车到了海关仓库,发现货物体积太大,两辆车装不下;于是他立刻给他表弟打电话,叫来一起帮忙。哥俩开着崭新的大SUV,一辆Q7、一辆路虎,整洁的车里塞满了用肮脏的编织袋包裹的物品,帮我这个陌生人解决了燃眉之急。完事儿后,我说一起吃个饭啊?回头再约吧,媳妇儿还在家等着咧。


这哥俩,古道热肠,都是河南人。


这次水灾,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了更多没有姓名的普通河南人,他们在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令人泪目。我希望,这一次,在河南人头上多年的妖魔化标签,可以被摘掉了。


只是,被妖魔化的人,也会妖魔化别人。


前两天,看到一条热点,一位外国记者在郑州被一些“政治觉悟很高的市民”围堵拦截,此外还有外媒记者在网上被“通缉”。这些媒体和记者被指责“抹黑”中国形象。


外媒有没有抹黑?一定是会有的。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是一个概率问题,为了流量不顾职业道德的媒体,全世界各国肯定都有。


外媒都是抹黑中国的么?那一定是错的。说远一点儿的,如果没有当年斯诺先生的辛苦采访和大力宣传,我们党的光辉形象就不会被世界人民所知晓。说近一点儿的,还记得几年前,在两会上那个史诗级的白眼么?



对,这位因为声音婉转动听、内容言之无物而惨遭白眼的红衣美女就是外媒,她是“美国全美电视台”台长。但是我敢保证,她绝对没有抹黑过中国。时隔多年,我依然可以从图片中的每个红色像素上看出她对中国的一往情深。


即使是被网友指名道姓诟病的BBC,也不会都是抹黑中国的内容的——他们是否有抹黑中国的内容,我不知道哈。我所知道的是,BBC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在几年前爆红网络,朋友圈里面赞声一片,连CCTV都出来为此站台。


所以,见到外媒就严防死守,是对外媒的妖魔化。


首先,我们不能预设外媒一定就是要抹黑中国的。看见黄发白肤高鼻梁的举着摄像机,就把身上的刺都竖起来,要驱逐、要殴打,那不和祸国殃民的义和团一样了?


其次,把外媒当敌人来看待,看似是忠于组织忠于党,实际上是在给海外敌对势力递刀子,属于“高级黑”。党中央一再强调要融入世界、要开放、要自信,我们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最大可能的化敌为友才对,决不能成为那种排斥一切可以排斥的人、尽一切可能树立敌人的傻X。


第三,真的发现了抹黑文章怎么办?革命经验早就存在于中学历史书里面了:有理、有利、有节。光是爆粗口是没意义的,拿事实说话。小提示:找梯子翻墙去战斗的时候要注意姿势,不要以为目的伟大光荣,就可以蔑视国家法律法规了。


第四,要分清什么是抹黑,什么是评论,什么是报道。比如郑州大水:

...草菅人命...——这是抹黑;

...应急流程应该改进...为什么没有及时停止公共交通?...——这是评论;

...暴雨引发的洪涝和次生灾害造成河南省1290.7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71人,失踪5人(截至2021年7月27日12时)...——这是报道


妖魔化是偏见的极端表现形式,是对事物的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人云亦云。人嘛,怎么会完全没有偏见呢?有偏见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自以为举着个“爱国”的标语,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偏见了。


六神磊磊说的好:爱国本来挺好一事儿,但有些二货一爱国,搞得咱们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爱国了



新西兰农民伯伯们组团进城

往期文章:

留恋说丨如何看待新西兰开始测试中国新冠疫苗?

留恋说丨小媒体的大行为

留恋说丨关于清华热舞的N个想法

留恋说丨我有什么资格...?

留恋说丨大学四年,中国学生能力反而全面下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