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洋葱教研室|数学需要刷题吗?AI告诉你真相!

洋葱教研室 洋葱卓越教师 2022-05-06


『为什么我刷了很多题,但考试时还是不会写?』


『为什么人脑不能像电脑一样可以记住所有事?』


『为什么张三丰说"当你忘记所有的招式,你就学会了太极拳"?』


 ▲ 图片来源:YJango 学习观


01

人脑与电脑在计算时有何不同?



中国吴文俊院士曾提出『用机器来证明几何题』。“几何”这种以公理与定义架构的体系,可以用逻辑演绎来进行推论,也可以用机器实践来一步步论证。但我们在解数学题时,真的是照着程序一步步计算推演的吗?先让我们来看以下三道问题。


(1)用估算来算乘法


36x56 =  ___。


(A) 92     (B) 1995     (C) 2016     (D) 4096


这道乘法计算,电脑有着明确的运算规则,依循着规则走,先算答案,再对比选项,这就是最高效的方式,即使数字再大也不是问题。


但我在做这类选择题时,先将 36 取大一些为40 ,再将 56 取小一些为 50,通过这一大一小让这题近似于 40x50 ,判断数值大约在 2000 左右,再配合个位数检验 6x6 = 36 ,因此,答案选择 (C) 2016。


我想追问的是,当我快速反应判断时,是因为我脑中有某种操作规则吗?那么,什么时候要细算,什么时候要估算?为什么 36 要大一些,56 要小一些呢?


这其中似乎有些规则,但又不是那么明确,那么,何时要调用这个规则?何时不使用呢?这经验又是怎么成形的?


(2)log(a+b) 的估算题


再例如下面这个“对数”的估算


log a 大约为 7,  log b 大约为 9 ,请问 log(a+b) 的整数值大约为多少?


电脑在处理这道题前,可能就要问这『大约』的定义是什么?有人看到这道题就在思考 log(a+b) 是否像 log(axb) = log a + log b 有公式可用呢?但这道题其实是个数量级的概念, a 是 10^7 这个量级, b 是 10^9 这个量级。两者相加仍是 10^9 这个量级,因此  log(a+b) 的整数值就约为 9。这就像马云的财产与我的财产相加,还是相当于马云的财产。


我想要追问的是,我是如何快速切换,采取数量级的思维来处理这道题,而不是去查找对数的公式列表呢?


(3)方格的覆盖题


再看这道题,“方格覆盖题”,计算量可是相当的大,那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论证呢?



这一题巧妙地用上黑、白交错上色,就可得到 32 个黑、 30 个白。但是因为每个 2x1 的方块,一定覆盖一黑、一白。因此,覆盖黑白的个数要相等,相反,这个棋局黑白数量不等,所以无法覆盖。



我还是要持续追问,从这题目中辨识到哪些特征,才会让我想到可以用黑白着色法来处理这类题的?


人脑在计算时显然更加灵活多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联想,并以最简单便捷的方式寻找答案,而电脑的计算方法是照着程序一步步计算推演的,严谨且程序化。那么,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要如何选择呢?


02

 学习需要套路吗?


在学习解题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系统的方法步骤,需要我们去学习牢记,它更像是一本解题套路大全。但是,『解题套路大全』是必需的吗?


我常常会想这道题我不会解是因为我缺少那些『解题套路大全』吗?如果能输入足够多的解题套路在脑中,我就会解开它吗?


当你问些学霸他们是如何解题时,他可能跟你说这一题的解法是这样,『因为...,所以...』。这就是数学这种讲究逻辑体系的优点,他可以把理由讲的很清楚。就好像学霸心中有个『解题套路大全』,但如果你要他完整把解题套路一条条写出来,可能怎么写也写不完。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从前有只百足蜈蚣很会跳舞,青蛙看到很羡慕,这时青蛙就问蜈蚣,你是如何跳舞的,可以一步步教我吗?蜈蚣热心地说:“先举起右边 17 只脚、再将左边第 31只脚往外跨,接着?接着我是到底动哪只脚呢?”」


跳舞看似有步骤,但舞者也不是单纯的把这步骤一步步地拆解后再进行记忆。


我一直感觉人在学东西时与机器有很大的不一样。“数学”这个有清楚逻辑公式的学科,虽然可以清楚地被拆解验证,但学习它的过程还真的不是靠公式的演绎。


03

AI也是靠经验来学习吗?


半年前我接触到了“ YJango” 。YJango是研究 AI 的专家,研究的就是正热门的机器学习领域。他有几部关于学习观的视频,都是从最近AI在机器学习的观念中来反思人的学习。


那最近的人工智能与以前的人工智能有什么不同呢?在过往的 AI 是将规则告诉给电脑。再利用电脑的高速运算反复比对。但现实世界中有很多没有规则,讲不清楚的事。像语音识别,面对不同的口音、不用的语气,有时还混杂着背景音。利用传统的规则比对法只能达到七八成的准确率。AI机器辨识这些语音依靠的不只是声波频率与语法拆解,而是要像人一样,用「经验」。


什么是经验呢?


回想小时候,是怎样被教导认识事物的?例如「什么是杯子?」杯子,一个有开口的容器。那水桶、马桶为何又不叫杯子呢?如果说还要加上关于大小的描述,那到底多大尺寸的才是杯子。那同样都是小尺寸,又该如何分辨杯子与碗呢?若以开口的大小与高度的比例来衡量,那是否可以给个明确的边界呢?



这些分类很复杂。但我们可以学会这些事,不是依靠规则,而是依靠经验与反馈。妈妈教小朋友认识杯子,接着小孩指着水桶说“杯子、杯子”时,又被妈妈纠正。通过反复多次地强化与纠正,小朋友对什么是杯子也越来越清楚。稍微长大后,小朋友渐渐地也可以给杯子一个抽象的描述,就是上方有洞的容器,约手掌大小。但小朋友心中也很清楚这不是一个有明确定义的规则。


04

为何人会遗忘?



然而这些『经验』不完全等同于『记忆』,尤其是像硬盘那样可以明确记录的记忆。我们经常会有遗忘,甚至记忆错置重组的现象。


这时我们就要追问,大自然的演化,为何让我们有个会『遗忘』的大脑?有人提出:这是为了节约空间、节省脑容量。但 YJango 提出了个让我很惊喜的观点:“生命体演化出遗忘是物竞天择下的必然结果”。


生命演化出遗忘,是因为世界是一个多变的环境。我们的基因无法纪录所有的情况,来告知我们将如何面对多变的环境。因此,我们需要进化出一些『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让我们通过经历过的有限的例子,能应对生活中许多未知的情况。


(1)查找记忆与网络记忆


 ▲ 图片来源:YJango 学习观


在面对这多变的情况,我们的大脑就需要从『查找记忆』发展成『网络记忆』。『查找记忆』就像 9x9 乘法表,将所有结果列举,有输入就可快速输出。但这最大的问题就是,当遇到没考虑过的情况时,机器就陷入死机。


那什么是网络记忆呢?这是个一个网状多层的『权重调整』机制。每一个新的学习就是再构建我们对新知识领域判断的权重。而这个网络重建的过程也会不断更新脑中对就有记忆的重组,对于高频次的正向反馈,记忆网络就会调高其权重,相对的低频次的事件,就会弱化这类权重,也就造成记忆错置与遗忘的产生。


例如,我们在学“相似形”时,我们认识的不单是“相似形”的定义与定理,做题不是为了做尽所有“相似形”的考题。而是每次做题就是要重建大脑中对“相似形”这部分概念的网络记忆。


要用网络记忆来学习,就需要足够多的题和更多元的题目来调整权重,让模型预测未来的准确度更高。当面对没做过的题时,也能够有反应,脑中这个模型是渐变的,每次正确的答题,就会正反馈强化现在的权重,而一次错误的答题,也会造成负反馈来调整权重。


(2)刷题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重建网络


 ▲ 图片来源:YJango 学习观


在“数学”学习中,刷题是必要的,但刷题的目的不是记忆,是要重塑认知网络。休要妄想记住几个套路与别人整理后的公式就来应考,这就像是『查找记忆』的学习,当面对题型少、变化不多,这种只验收认真程度的考试是可以应付的。但若长期这样学习,造成的致命缺点就是无法变通,让你在大考时面对未知的题型时会不知所措。


关键的是这样的学习其实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学生都说“网络都可以查得到,为什么还要记”,所以做题的训练不是训练查找记忆,而是在训练网络记忆的重构。我们需要做题,但我们要学到的不是题,而是解题的能力。套用张三丰的说法就是『忘记所有套路,你就学会了数学』。


-END-

原创不易,望随手转发


往期精彩推荐


1.中考秘籍!那些中考常见的动点和函数问题,用 Geogebra 该如何探究?


2.中考几何压轴题如何教?用Geogebra来让课堂效率翻倍吧!(文末福利)


3.揭秘!原来那些炫酷的教学动画是这样做的……|备课推荐


老师您好:

      为给您提供更多福利和更好的服务,我们开通了「洋葱HOPE卓越教师」服务号。精彩教研课程、教学资料、干货福利等都会在第一时间送达。


现在关注即可获得“前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王玉起老师的《信息化+传统课堂5大教学环节设计-上》教研课1节”。


老师赶快扫码关注吧!


——from 沉迷送福利的洋葱君


▲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老师,点一下“在看”再走呗?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洋葱教师交流社群】,和全国优秀的教师一起交流学习,还有洋葱专属福利等第一时间送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