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察暨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还视察了破解“世界难题”的暨大教授的公司
暨南大学
公众号ID:jinandaxue1906
关注
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暨南大学,观看校史展览和办学成果展示,了解学校教学科研、文化学术、人才培养等情况。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乘车到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在企业创新体验中心,陈列着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广州洁特生物过滤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乐源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产品。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企业研发、销售、出口等情况。
(周振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成果)
在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展台前,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振向总书记汇报公司近10年的成果。
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暨南大学质谱仪器与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周振教授。
他介绍,公司10年前的样机,现在已经在雪龙号南极和北极科考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国产高端科学仪器第一次用于远洋科考。禾信开发了多种质谱仪器新产品,为社会提供不可替代的服务,如,在“蓝天保卫战”中对PM2.5、对VOCs的实时在线监测,为深空探测提供技术支撑等。这些核心技术打破了质谱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但是总体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习总书记表示鼓励,希望禾信仪器坚持聚焦在尖端科学仪器上,通过长期的努力,不断取得更好的新成绩。
据了解,2008年12月3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到开发区考察时,周振进行汇报,他表示,禾信要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当时公司团队只有15个人,只有样机,困难与风险都极大,但禾信十年来艰苦奋斗,坚实地跨出了核心技术和工程化这一步。
十年,他做到了!
(周振)
创办中国第一家专业质谱公司
破解追溯PM2.5污染源的“世界难题”
打破国产高端质谱仪器零出口的纪录
......
周振教授身上有太多光环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创办中国第一家专业质谱公司
“咚--”至今,一想起那声清脆钟声,周振依然心潮澎湃。
今年4月,周振带着15人团队,一起在北京敲钟,见证禾信仪器挂牌新三板,见证这一里程碑时刻。
从零开始,到缔造一家高科技上市企业,周振用了13年时间。而“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的梦想,已在他心中燃烧了27年。
1991年,厦门大学科学仪器工程专业大三年级的周振,开始接触到质谱仪,但心中有一个谜团:为什么不研发中国人自己的质谱仪?
质谱仪用于观测“看不见的世界”,直接测量物质的原子量和分子量,是现代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工具之一,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在高精尖科学技术的水平。
据统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环境、药物、食品和国家安全等60%以上的领域,都涉及使用质谱仪进行监测检测。但国内使用的质谱仪,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额达到上百亿元。
随着质谱仪研究越深入,周振越发现:高端精密仪器研发,谈何容易?质谱仪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数理化、机械、电子、计算机、真空、材料等各个科学领域。
“如果一项工作做到极致,是满分1分,那么,质谱仪研发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要达到0.9分以上,且最终要数十个甚至上百个0.9分的叠加,才能做成一台质谱仪。”周振形象地说明了质谱仪研发的高难度。
在厦门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后,1998年周振赴德国吉森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继续向高精尖的质谱仪器研发前进。
“我很幸运,在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总会遇到帮我一把、推我一把的‘贵人’!”周振说,他在德国得到无网反射飞行时间检测器发明人H.Wollnik和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检测器发明人A.Dodonv的指导,终于在2000年成功研制了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指标为当时国际同类仪器的最高水平。
“时间开始了!”周振说,2000年开始往返于欧美与中国,希望把这一技术在中国实现产业化。
在2002年第四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上,他作了一个报告,提出“做中国人自己的质谱仪器”的目标。中国科学院院士傅家谟院士听后,笑呵呵地说:“自己做质谱仪?这怎么可能呢?”
对着“前辈”,周振滔滔不绝,展示掌握的关键技术,讲述设定的研发思路。“万万没想到,傅家谟院士很快便决定支持我们研发国产质谱仪,并个人资助2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周振无比兴奋,经过傅院士的牵线搭桥,他还被聘为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我清晰地记得每个细节!”周振回忆说,2004年他回到美国,携带家眷,一箱资料、打包价值10万元的一箱零件,带上10万元存款,来到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专业质谱公司——禾信仪器。
破解追溯PM2.5污染源的“世界难题”
一走进禾信仪器的办公楼,墙上一行红字映入眼帘:“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
一走进质谱仪研发实验室,这里一片安静,却紧张忙碌。技术人员正在使用一台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测试空气中的PM2.5成分。空气一穿过,仪器屏幕上快速地显示出多种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的变化信息。
“没有质谱仪之前,我们检测空气的PM2.5污染源,不仅需要耗费数百万元,而且花费近半年时间。”指着跳跃的质谱仪屏幕,周振自豪地说,“现在通过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一小时内就能精确地捕捉到空气中PM2.5的污染源。”
在成功研发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前,周振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创业路。像很多创业公司一样,很快遇到了资金、人才瓶颈。
他回忆说,一开始,公司里只有一个4人团队,账户上仅百万元研发资金。两年后,开始遭遇资金“寒流”:“没钱了,公司账户上只剩下2万元。”
“一边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边没日没夜搞研发。”周振用这句话说明创业期迈过的“坎”。最艰难的时期,只好变卖房产、汽车和股权。
2010年,周振团队推出国内尖端商品化质谱仪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应用于环境监测,解决灰霾污染源在线解析这一世界性难题。但那时,国内公众还没注意到灰蒙蒙的天空,还没认识到PM2.5的危害。
2014年,环保部出台了《关于开展第一阶段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工作的通知》寻找污染物源头的工作拉开序幕。全国各地要求大部分省会城市在2015年底,地级以上城市在2016底摸清PM2.5的主要来源。
于是,周振带领团队开始思考:PM2.5的成分是什么?怎么找到污染源?利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进行PM2.5在线源解析,成了关键突破点。
“没有质谱仪之前,我们检测空气的PM2.5污染源,要离线采样、实验室分析、模型计算等,需要耗费数百万元和半年时间。现在通过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一个小时内就能精确地捕捉到空气中PM2.5的污染源。”周振说。
如今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已在100座城市应用,监测空气中的PM2.5污染源,为国家治理环境节约上百亿元。同时,这台质谱仪在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APEC 峰会、大阅兵、G20峰会等多个盛会中,监测空气质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彻底打破了质谱仪依赖进口的‘神话’。”周振的话掷地有声。去年7月,禾信仪器的质谱产品累计销量突破了百台,并应用于环保、科研、国防和工业企业等领域。
即便如此,有人还会惊讶地问周振:现在购买外国质谱仪,渠道非常畅通,为何要花大力气研发国产质谱仪?
周振列举了一组数字:禾信仪器已申请了上百件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超过60件,授权发明专利26件;发表科技论文近200篇。
“我们每研制成功一种质谱仪器,进口仪器就会降价。”周振说,质谱仪器还是国防工业、核工业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为欧美严格禁运。禾信仪器的工作不仅打破了国际封锁,“中国心”质谱仪还远销国外。
其中,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采购禾信大气压接口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美国迈阿密大学采购气溶胶质谱仪;俄罗斯科学院物理与能源问题研究所采购台式高分辨电子轰击源飞行时间质谱仪;德国罗斯托克大学采购气体分析飞行时间质谱仪。
“我们实现了国产高端质谱仪器走出国门的梦想,打破零出口的纪录。”周振笑着说。
打造质谱仪研发世界级“军团”
“历时6年时间研发,这台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即将‘出生’。”指着实验室右侧一台大型质谱仪,周振自豪地说。
2011年,禾信仪器牵头启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吸引了14家知名大学和研究所参与,研发国内首台广泛用于制药、临床试验等领域的新型高分辨率杂化质谱仪。
像这样,由一家民营企业牵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新型高分辨率杂化质谱仪,并不多见。
今年省党代会报告透露,全省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96%提高到2.52%,技术自给率达71%。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5452家增加到19857家,跃居全国首位。
近两年来,广东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多种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给高校科研人员“松绑”,引导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和科研人员,主动对接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撑。
有人认为,禾信仪器成为广东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独角兽”,成为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企业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典型案例。
其中,周振发挥了双重“身份”优势,既是大学教授又是企业老板,打通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政府引导、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前沿、用户应用及社会贡献的无缝对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
禾信仪器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36%,坚持以技术为发展驱动力。如今,团队成员从当初4人增加到今天240人,其中博士14人、硕士78人、国外兼职教授3人、院士顾问5人,形成了国内最大的质谱仪研发、生产和销售“军团”。
禾信仪器发挥灵活机制,多方合力研发新一代质谱仪。至今,禾信仪器承担了3项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4项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并与多所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完成中国新一代质谱仪自主创新研发。
“用一颗火热‘中国心’,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周振表示,未来几年内还将推出两三款商品化质谱仪器,整体技术水平都属于国内首台或国际首创。
暨大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谈到为何来暨大时,周振表示,“暨南大学在引进人才方面政策是比较好的。学校领导非常关心,刘洁生副校长曾亲自到科学城考察,而且对于我们的引进,学校是特事特办,速度非常快。”
学校为此单独成立了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工程研究所,为周振团队的入驻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从我跟暨南大学开始接触,到研究所成立,总共只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学校的诚意增加了周振来暨大的信心。
周振说,公司迅速发展、快速上市,得益于暨南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大刀阔斧改革。学校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鼓励科研成果转化,彻底破解产学研的“两张皮”问题。
“作为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肩负的使命不仅仅是一两个产品甚至也不是一个企业,而应该是去思考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又快又好地发展我国高端科学仪器产业的道路。”谈到未来发展,周振满怀信心。
人物名片
周振,福建宁德人,1969年生,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德国吉森大学应用物理博士,暨南大学质谱仪器与大气环境研究所 所长,博士生导师、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科学家。
2012年获得“广州市劳动模范”称号。2018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17年当选第十三届广州政协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3年入选“南粤百杰培养工程”及国家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2年获得“广州市劳动模范”称号;2011年入选广州市创业领军杰出人才;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学仪器重大专项、广东省科技攻关重点等项目科研经费近亿元;获授权发明专利27项、发表科技论文14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主导研发的产品连续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成就展,应用服务于全国130多个城市大气环境监测。其中主导自主开发的PM2.5在线来源解析技术,成为政府空气质量达标工作的重要工具,可实现对污染源的精准排查、精准打击、精准治理,为PM2.5持续下降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是西湖大学暨西湖高研院千人创始捐赠人之一。
|| 推荐阅读 ||
- THE END -
来源 | 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
暨南大学报 南方日报 “周振质谱技术”公众号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图片 | 央视新闻 南方日报 暨南大学新闻网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整理编辑 | 李梅
为周振团队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