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1!这棒接得漂亮!

暨南大学 2022-05-27


 

暨南大学

公众号ID:jinandaxue1906

关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师队伍中

有一个特别的家庭

一家三代人坚守三尺讲台

矢志育人

用一腔教育热情诠释着

“传道、授业、解惑”的真谛!

家族档案

 

姓名:李媛媛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讲师


 

父亲:李辉利

暨南大学附属中学首任校长,退休。

 

母亲:马苏苏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退休。


 

外祖父:马殊

暨南大学广州重建后首任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离休,已故。


李媛媛一家


说起经济学院哪位老师与暨南大学的渊源深,那一定要提及李媛媛。


作为经济学院最有趣、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她的成长经历与暨南园密不可分。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她,自祖辈起,家里便都是老师。


自记事起,家人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奉献一直深深触动着李媛媛的心。家庭氛围的感染之下,“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逐渐在她心中萌发。


马殊 | 峥嵘岁月留讲台

1916年,李媛媛的外祖父马殊出生于广东台山。1938年,他在广州大学数学系读大学二年级。抗日战争爆发后,22岁的他怀着满腔热血,与几位同窗好友从广东背着被子一路长途跋涉到了延安参加革命。


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毕业后,由于文笔突出,马殊曾在《新疆日报》担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暨南大学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次年恢复设立经济系,马殊担任暨大经济系系主任。


在任期间,他服务学校,心系学生。带领学生劳动、实习,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为了改善暨大的校园环境,他与师生一同挖明湖。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许多华侨学生吃不上饭,他就联系当时自己熟络的新会县的领导干部,为贫困生供应粮食、猪肉等。

李媛媛一家


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时任学校副书记、副校长的梁奇达邀请马殊担任校长办公室主任。1980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设立经济学院。马殊在学院主讲《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经济学》等课程,直到离休。


李媛媛从小在外祖父身旁,听他讲述革命的故事,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她。除了在讲台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堂课外,她也心系社会、奉献爱心。


李辉利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在暨南大学老一辈教职工中,李媛媛的父亲李辉利的故事并不陌生。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李辉利,是暨南大学附属中学首任校长。


从教40余年,他是学生们眼中诙谐幽默的“全科老师”,是老师们心中任劳任怨的老领导,是家长们口中廉洁公正的好校长


李辉利在暨大附中


1959年,李辉利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本可以直接留在广州做一名中学教师。但他将机会让了出来,主动申请到最落后、最贫困地区支援,他说:“去到越艰苦的地方越光荣。”


李辉利去到的海南省昌江县海尾中学创办于1956年,学校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课室是由几间破旧的茅草屋搭成,断电的时候只能点煤油灯。然而,教学环境的简陋却丝毫没有影响李辉利的教学热情。


作为学校仅有的几个大学毕业生之一,为了让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李辉利做起了“全科教师”。凡是没有老师的课他都教,除了自己主修的生物外,还担起了政治、历史、音乐、体育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李辉利在写黑板报


每月六十几块的工资,尽管在当时并不算低,但李辉利的生活却过得十分朴素。除了寄回老家给年迈的父母,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用在了学生身上。看到有学生因为交不起课本费、学杂费而辍学,他就自掏腰包供贫困生读书。学生牙齿痛,他就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自己搭配中草药给学生止痛。


据李媛媛的母亲马苏苏回忆:“他一直是一个简朴的人,从不为自己买任何东西。从参加工作到1975年我们结婚,近20年的时间里,他全身上下只有50块钱。


我们刚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宿舍里连一条棉被都没有,蚊帐也是烂的,席子中间破了一个大洞,没有枕头就枕着几件破衣服睡觉。他的心呀,全在学生那里。”


李辉利在写教案


暨南大学附属中学创办之前,暨大教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一直是校领导的一块心病。


“那时的小孩子很可怜,当时暨大只有一个附小,毕业后他们只能到很远的地方去读中学。”马苏苏说道。


1983年,暨大附中创立,李辉利担任首任校长。创办之初,学校只有8个老师,两个班,教室也是由破旧仓库改造的。一听说要办附中,好多学生赶回来。一年的时间,暨大附中就获得广州市英语竞赛第一名。第一届毕业班86名学生,有一半学生考上重点高中。


李辉利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那些年,父亲一心在学校。早上六点多就去上班,每天很晚才回来,家里大小事务都是母亲来管理。还有一些淘气的学生经常惹事,我们家的电话经常是一天到晚响个不停。”李媛媛说道。


马苏苏 | 寓教于乐,寓学于趣

李媛媛的母亲马苏苏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之所以取名叫苏苏,第一个“苏”是为了纪念为她接生的苏联医生,第二个“苏”是因为在广东话里“苏”是新生儿的意思,代表着广东人。


父母参加革命,所以马苏苏是在奔波与战火中长大的。1962年,她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辗转来到李媛媛父亲李辉利所在的海南省昌江县海尾中学教书,当时学校的教学条件极其艰苦,她是唯一的女教师。1979年,广东省妇女联合会为表彰她为海南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授予其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马苏苏(一排右四)幼年在新疆乌鲁木齐


1980年5月,马苏苏入职暨南大学新闻系,讲授的《基础写作》《外国文学》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外国文学,每次上课,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新闻系、中文系甚至是法语系大三、大四的学生都来旁听。


马苏苏获得省三八红旗手、校“十佳授课教师”等荣誉


从古希腊文学讲到十九世纪末期,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趣味性,马苏苏搜集了《安娜卡列尼娜》《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经典剧目的录像带给学生播放。那个信息不畅通的年代,对于每天只能面对课本的学生来说,能看上一场戏剧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同时,她也会在课堂上大段大段地朗诵希腊文学戏剧里面的经典片段,感动之时还会流下眼泪。1996年,因课堂教学质量优秀,马苏苏荣获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称号。


马苏苏(左一)与学生们


除了日常授课,马苏苏还担任了1980届、1981届新闻系学生的班主任。在学生们眼中,马老师是严格且负责的,她就像宿舍里的准点闹钟,每天六点半叫学生们起床。她总是不知疲倦,每天坚持不懈出早操,教室里总能看到她听课的身影。


学生写给马苏苏的信


李媛媛 | 从外语状元到“哇哈哈”老师

母亲的语言天赋、对外国文学的热爱无形中熏陶着女儿李媛媛。“小学三年级家里有了电视后,母亲经常会看外语频道,看外国电影。一开始我看不懂,后面逐渐也能听明白了。”李媛媛说道。


1996年,作为广州市的高考外语状元,李媛媛顺利考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并在本科毕业后顺利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由于出色的英语水平,李媛媛的托福成绩拿到了满分,GRE成绩也高达2300分(满分2400),为她后续开设全英授课的教学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时代的李媛媛


暨南园是李媛媛成长的“见证者”,见证了其从“求知者”到“知识的传播人”的转变。在她的课堂上,从不缺少欢声笑语,学生们都称她为“哇哈哈”老师


虽然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但是李媛媛的教学态度严谨、教学作风精益求精。由于课堂涉及到许多案例,一旦出现更新、变化,她都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研究、修改。课堂之外,如果有了新的想法,她也会在第一时间加入教案中。


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师合影 (前排右三为李媛媛)


2003年入职以来,李媛媛相继教授了政治经济学原理、制度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工程预算、项目策划与投资分析、国际经济学、宏观微观经济学等课程,教学评估分均为90分以上,依次获得了2011年、2014年、2017年以及2020年的经济学院的十佳本科授课教师荣誉。

李媛媛获评2020年度

十佳本科教学优秀教师


其全英授课的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多次进入国际学院教学评估前十,并于2011年获得暨南大学全英教学竞赛一等奖;2016年赴英参加暨南大学与伯明翰大学短期进修项目;主持和参与横向课题6项,参与研究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市级课题4项。


李媛媛(中)担任香港岭南大学暑期研习所助教时合影


三尺讲台三代人

四时更替四位师

跨越半个多世纪

育人情怀在这个家庭薪火相传

接过祖辈父辈的接力棒

李媛媛深知

坚守教育精神

不忘心中热爱

是值得用一辈子去经营的事业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 THE END -

来源 |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微信编辑 | 马艺丹 潘学杰 陶婷婷

 责编 | 何泽新 苏倩怡 彭梅蕾

审核 | 苏运生

推荐阅读

1.有种爱,叫回暨南!

2.滕佩君,“10分”优秀!

3.重磅!《自然》正刊又发文,暨南团队发现“减肥”新靶点

4.7人获国奖!11亿人听过他们声音!暨南这支团队火出圈

5.大赛开启!一起穿越时空,赢取万元大奖!

6.冷҈冷҈冷҈冷҈冷҈冷

为坚守在三尺讲台的这家人,点下“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