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硬实力!新突破!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2023-03-26

暨南大学

公众号ID:jinandaxue1906

关注


每一次知识边际的扩展

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苦奋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

暨南师生们

取得的各项科研成果



李向平教授研究成果

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1年度报告成果巡礼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1年度报告》,该报告总结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1年度各类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和重要成果巡礼情况等。其中我校光子技术研究院李向平教授及合作者在“多维轨道角动量信息复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入选该报告的资助成果巡礼,成为四十个重要资助成果之一。


在国自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1522504)和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91750110)等资助下,暨南大学李向平教授团队与合作者们研究发现OAM光在非傍轴聚焦条件下焦斑体积中偏振椭圆的长轴空间取向与OAM光拓扑荷的依赖关系,揭示由OAM光场拓扑荷导致颗粒吸收差异形成的螺旋二色性(Helical Dichroism, HD)新物理现象。将该现象与激光作用下金纳米颗粒的光热形变效应相结合,在纳米尺度上首次实现六维(轨道角动量、波长、偏振和三维空间)光信息复用。上述成果发表在光学领域顶级期刊Nature Photonics, 15:901, 2021。研究工作为开发光的OAM维度以控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开辟了新途径,在大容量信息存储和光学加密等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原文连接: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1381/info86741.htm


吴建国团队在

流感病毒调控干扰素机制

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9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杂志在线发表了暨南大学吴建国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Enzymatic independent role of Sphingosine kinase 2 in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type Ⅰinterferon during influenza A virus infection”。该项研究揭示了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通过宿主鞘氨醇激酶SPHK2调控Ⅰ型干扰素合成进而影响病毒复制的新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流感病毒利用宿主因子鞘氨醇激酶SPHK2以非常精巧的机制促进自身复制的机制:流感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内SPHK2蛋白增多并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中,SPHK2与HDAC1相互作用,SPHK2底物结合区域又与结合在IFN-β启动子上的TET3相互作用,使IFN-β启动子去乙酰化,抑制IFN-β启动子的转录,从而抑制IFN-β合成,进而促进流感病毒自身的复制(图2)。不同于Science上SPHK2与HDAC1调控c-fos和p21转录的机制(Hait et al., Science2009; 325(5945): 1254-1257.),该机制的发现是对SPHK2功能研究的进一步完善,而且为流感病毒逃避宿主免疫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进一步拓宽了我们对于流感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认知。


暨南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徐梦琼和武汉轻工大学讲师夏思思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暨南大学吴建国教授、陈俊副教授、李弘剑教授以及大连医科大学夏川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070294/#


李宇超副教授等在

Advanced Materials发表论文


近日,纳米光子学研究院李宇超副教授与华南理工大学蒋凌翔教授合作在光热相分离微液滴的精准时空操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利用高时空精度的光-热-力多物理场耦合技术,在升温相变的液液相分离溶液体系中实现了相分离微液滴的可编程化精准时空操控。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并入选Editor’s Choice论文和内封面论文(Inside back cover)。


李宇超副教授及其合作者将分时复用的多势阱光镊技术与金属纳米薄膜的高效光热效应相结合,将光场转化为精准的热场,从而在升温相变的材料体系中,诱导生成了具有高时空响应能力的光热相分离微液滴。进一步,利用微液滴受到的热毛细力和自身动态重塑特性,驱动微液滴随激光的扫描路径进行同步变化,实现了微液滴的定位/移动、融合/分裂和动态重构等可编程化的精准操控,获得了亚微米的空间精度和百毫秒的时间精度,并展示了具有高保真度的静态/动态液体图案和音乐可视化,探索了功能化的光热微液滴在分子富集/运输和化学微反应器等方面的应用。这种光-热-力多物理场耦合的操控技术,为微液滴的操控提供了一种高时空精度的新方法,在液滴微流控、仿生液态材料、光驱动微纳机器人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纳米光子学研究院博士后陈熙熙、武田丽和化学与材料学院硕士黄丹敏。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205563?af=R


何蓉蓉教授团队发表三篇高水平论文

揭示磷脂过氧化增加疾病易感性机制


中医学院何蓉蓉教授团队在一个月期间连续发表3篇高水平论文,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Redox Biol(IF = 10.787)、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38.104),Redox Biol(IF = 10.787),其中STTT发表论文更是入选杂志封面故事。


1、Redox Biol(IF = 10.787)| 磷脂氧化阻碍自噬膜形成!


团队在氧化应激领域顶刊Redox Biology(中科院JCR期刊1区,2021年影响因子IF = 10.787)发表了题目为“Phospholipid peroxidation inhibits autophagy via stimulating the delipidation of oxidized LC3-PE”的研究论文。暨南大学广东省疾病易感性及中医药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第一单位,博士毕业生李文博士为第一作者。暨南大学何蓉蓉教授和孙万阳教授为主通讯作者,合作者中山大学李民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2、STTT(IF = 38.104)| 提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的新论点,丰富中医理论“痰瘀互结”科学内涵!


在Nature旗下国际权威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中科院JCR期刊1区,2021年影响因子IF = 38.104)发表了题目为“ALOX15-launched PUFA-phospholipids peroxidation increases the susceptibility of ferroptosis in ischemia-induced myocardial damage”的研究论文。暨南大学广东省疾病易感性及中医药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第一通讯单位,暨南大学中西医结合流动站博士后马晓慧博士为第一作者,暨南大学何蓉蓉教授和李怡芳教授为主通讯作者,合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商洪才研究员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陈扬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3、Redox Biol(IF = 10.787)| 揭示孕期压力影响胚胎骨发育的新机制!


8月20日,该团队在氧化应激领域顶刊Redox Biology(中科院JCR期刊1区,2021年影响因子IF = 10.787)发表了题目为“Phospholipid peroxidation-driven modification of chondrogenic transcription factor mediates alkoxyl radicals-induced impairment of embryonic bone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暨南大学广东省疾病易感性及中医药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第一通讯单位,暨南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牛杰为第一作者,硕士万欣、余桂媛、姜珊为共同第一作者,暨南大学何蓉蓉教授和李怡芳教授为主通讯作者,团队成员段文君研究员和博士后何剑波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暨南大学广东省疾病易感性及中医药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合作奖获得者日籍栗原博(Kurihara Hiroshi)教授始建于2003年,目前何蓉蓉教授为主要学术带头人,李怡芳、段文君、孙万阳、梁磊、吴燕萍、欧阳淑桦等为研究骨干。该团队主要从事中医情志致病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以“疾病易感性”为理论研究的切入点,重点研究情志应激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氧化应激损伤的病理机制,致力于创新性建立“疾病易感性”的中医药评价体系。


张力课题组在社交行为的

神经机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张力课题组在中科院主办的National Science Review (IF=23.2,JCR综合类期刊排名4/73,列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类)期刊上,发表题为“Amygdala neural ensemble mediates mouse social investigation behavi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了胰泌素(SCT)这一胃肠多肽激素在基底外侧杏仁核(BLA)脑区对小鼠本能社交行为的调控作用。



本项研究揭示了一类全新的杏仁核神经集群,其通过特定的分子、神经生理、环路连接等特性,介导了小鼠的本能社交行为。这一结果提示了杏仁核系统在社交信息处理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同时,本研究证实的Secretin相关通路对社交障碍的改善,也为临床中缓解不同类型的社交缺陷提供了依据。


论文工作由暨南大学张力课题组,依托“中枢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台独立完成,并得到了暨南大学苏国辉院士、香港大学Billy K C Chow教授的支持。张力副研究员为文章独立通讯作者,论文第一作者为香港大学-暨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韦计安、共同第一作者包括暨南大学博士生韩清、罗志华等。本项目获得了科技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脑科学专项等基金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nsr/nwac179



冯天华课题组在光学信息安全领域

取得研究进展


近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副研究员、五邑大学智能制造学部副部长(挂职)冯天华课题组在光学信息安全领域取得研究进展,其最新研究成果以“Optical encryption in spatial frequencies of light fields with metasurfaces”为题,于8月31日发表在美国光学学会旗舰期刊《Optica》(中科院一区期刊,影响因子10.644)上。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欧阳敏为该成果的第一作者,暨南大学冯天华副研究员和中山大学李朝晖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暨南大学帮扶高校五邑大学为通讯作者单位之一。



在前期利用超构表面(metasurfaces,微纳米结构的二维阵列)以光学形式实现数学运算(发表于国际权威光学期刊Photonics Research并被选为当期Editors’ Pick,中科院一区期刊,影响因子7.254)的研究基础上,冯天华副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山大学李朝晖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张诚教授等学者合作提出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超构表面能够将信息加密于光场的傅里叶空间频域中,从而克服目前大部分工作中将信息仅仅加密于超构表面使得信息传输和解密高度依赖于硬件的低效率问题。该研究成果有望为各类应用场景,如生物特征识别、安防监控、工业探测和医疗影像等的信息安全研究提供参考。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364/OPTICA.463888

https://doi.org/10.1364/PRJ.426827


王一飞团队揭示阿尔茨海默病的

小胶质细胞高表达基因

MAMDC2调节嗜神经病毒

感染诱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


近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细胞系王一飞教授团队在英国感染协会官方杂志Journal of Infection(JCR 感染性疾病杂志排名第四(4/94),IF=38.637)发表了题为“MAMDC2, a gene highly expressed in microglia in experimental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 positively regulates the innate antiviral response during neurotropic virus infec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MAMDC2促进嗜神经病毒感染小胶质细胞诱导的先天性抗病毒免疫,为理解AD和HSV-1之间的联系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该研究报道了Mamdc2正向调节小胶质细胞对嗜神经病毒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为研究嗜神经疱疹病毒感染时小胶质细胞I-IFN反应的调节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阐明了Mamdc2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机制,并为全面解析HSV-1和AD之间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理论依据。

暨南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暨南大学生科院博士研究生王亦梁(目前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为文章第一作者,暨南大学生科院王一飞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该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 81,872,908 和 82,072,27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No.2019A1515010046)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journalofinfection.com/article/S0163-4453(21)00595-8/fulltext



娄在祝教授、李娟副教授等

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发表论文


近日,纳米光子学研究院娄在祝教授、李娟副教授等在半导体等离激元增强上转换荧光并应用于细胞成像和光热治疗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发光性质在荧光标记、生物成像、光电探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有效增强上转换纳米材料发光是目前研究的难点。为此,娄在祝教授、李宝军教授、李娟副教授等通过电子掺杂半导体成功构建了在可见-近红外光范围内具有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的钨酸铋纳米晶,并利用其局域场增强和光热效应的协同作用,实现了上转换纳米颗粒绿色荧光的选择性增强,发光强度提高了三个数量级。研究发现,在近红外光触发下,钨酸铋/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复合结构能够同时实现癌细胞生物成像和光热治疗的双重功能。该工作为半导体等离激元材料的生物医药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Xue Can教授、暨南大学第一基础医学院张海鹏教授等对本工作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科生孙承博、刘春燕和李晓驰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

创新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近日,由中国化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圆满落幕。化学与材料学院2020级本科生孙承博、刘春燕和李晓驰的电合成小队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冯鹏举、廖小建担任指导老师。这是继学院本科生去年获得该赛事一等奖后,连续第二年荣获一等奖。



本次比赛共计全国410所高校,超过900支队伍进行初赛,分别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华南共七个分赛区进行。我院本科生在初赛中表现出色,获得赛区一等奖,成绩位列赛区前15%,进入全国总决赛。


本科生伍光恒在

中科院2区TOP期刊发表论文


近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师生在中科院2区TOP期刊《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BLCov: A Novel Collaborative-competitive Broad Learning System for COVID-19 Detection from Radiology Images”的研究论文。



受协同竞争表示(CCR)机制的有效性的启发,作者们首先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协同竞争表示的自动编码器(CCRAE),然后基于CCRAE首次提出了协同竞争宽度学习系统(CCBLS)以解决上述问题,并首次将CCBLS应用于医学COVID-19自动检测。所提出的方法中,使用特征提取模块从CT扫描或胸部X射线图像中提取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用于CCBLS来进行COVID-19检测。该方法将协同竞争表示机制引入到BLS中,充分利用了原始数据间的协同与竞争表示特性,实现了更好的特征表示。与以往方法比较,所提方法可实现更好的检测性能。该成果表明融入协同竞争机制后的宽度学习系统在人工智能与医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2019级本科生伍光恒,通讯作者为段俊伟老师。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广东省中医药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2197622003591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比

而探索永无止境

暨南师生们始终

胸怀祖国,勇攀高峰

求真务实,集智攻关

去探索更多的未知与可能性




-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


- THE END -


来源 | 暨南大学新闻网

微信编辑 | 李梅

责编 | 李梅 杜明灿

审核 | 苏运生


推荐阅读

1. 暨大赵茗宇,人美心善的“护牙使者”!2. 暨南大学白鹿,好样的!
3. 暨南大学接收2023年推免生复试公告
4. 上新!
5. 暨大“媒”宇宙,就差一个你!

点亮“在看”“点赞”见证科研进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