灏杨,好样的!
暨南大学
公众号ID:jinandaxue1906
关注
//
发表SCI论文20余篇
获2022年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第十七届“挑战杯”
国赛一等奖 黑科技专项行星奖
第八届全国光电设计竞赛国赛一等奖
他就是暨南大学理工学院
2017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生
2021级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
林灏杨
(点击观看 了解林灏杨的暨南故事)
找到热爱
然后坚持 坚持 再坚持
从小,林灏杨就展现出对动手能力的浓厚兴趣。“比起游戏机,我更喜欢玩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很容易被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吸引,比如彩虹是如何形成的。慢慢的,他发现生活中很多看来很神奇的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这是我迷上物理的原因。”在高考后,热爱物理的林灏杨,毅然选择了暨南大学理工学院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大二刚刚开学,林灏杨所在的班级召开了介绍学院各科研团队研究方向的班会。正是通过这个机会,林灏杨认识了他的引路人——郑华丹老师。“我们科研人员工作的本质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也就是创新。创新带来的是社会发展,也可以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郑老师对于科研创新工作的讲演让林灏杨深受启发,同时也坚定了他跟从郑老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决心。于是,他成为了郑华丹老师的第一个学生,他的科研之路从这里出发。
林灏杨(右一)郑华丹(左二)
起初,林灏杨的成绩并不算优秀,但是自从加入实验室后,他打开了学习思路。在实验中,可以应用自己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同时,做实验研究可以提前了解将来会学习的知识。“我认为这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使我进步。”
当热爱转变成日复一日的任务时,林灏杨最大感受就是:枯燥。七天无休,每一天的生活都在重复。宿舍、食堂与理工楼三点一线,一下课就立马去实验室。开始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在里面一呆就是一整天。习惯晚上做实验的他,通宵已是“家常便饭”。实验室的一些同学因无法坚持而陆续退出,但凭着满腔热爱和负责任的态度,林灏杨坚持下来了。科研带给他的,不只是在尖端领域向上攀登的无畏勇气,更有一份接受失败和看不到结果的平常心。实验室里打磨的不只有科研成果,更在慢慢锻造他的耐心和沉稳。
在实践中谋创新
方向对了 路再远也能抵达
进入科研实践后,林灏杨开始关注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他希望通过参加竞赛打磨项目、提升自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是他所参加过的最大型的比赛。当看到“挑战杯”立项通知发布后,当时还只是大二本科生的林灏杨在老师的鼓励下,决定申报一试。
参加科技竞赛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挑战杯的立项需要基于当时的研究方向——气体传感技术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应用方向。郑丹华老师告诉林灏杨;“在找寻创新点时,必须要关注三个要点——自身的优势、现在技术的缺陷、以及社会的需求。”在通过仔细考虑三个要点后,他们共同确定气体检测和医学诊断结合起来的方向。
创新的方向往往需要在实践中发掘,而寻找创新点是仪器的制作关键的一步。于是,林灏杨走访了多家医院,观察了解有的呼气测试,找出其中不足。通过实地调查,林灏杨注意到现有的呼气诊断需要一个庞大的仪器,仪器的便携性带来的最大效益是可以实现流动,对大规模的检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实地调查与文献阅读,他开始围绕如何把仪器做得更紧凑进行研究。最后他把核心器件的体积减少了73%,使仪器的便携性大大提升。同时,他设计把气室也做小,从而使得每次呼气检测只需要采集少量的气体。采集少量的气体不仅可以减轻检测人员的负担,让婴儿老人也可以轻松地完成呼气检测。
参加科技创新比赛,是对创新结果的最好检验。林灏杨作为“中红外可调谐激光的医用呼气无创诊断仪”项目负责人,过五关斩六将进入全国赛区。因为疫情原因,比赛改为线上的方式进行,这给他们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林灏杨认为延期的比赛为团队提供了更多的准备机会,可以不断地打磨参赛作品。
为了更好地呈现比赛作品,林灏杨组织团队成员打磨修改PPT,不断更新讲稿,不知不觉已经修改了12版。除了团队不懈地努力,老师和同学们也为林灏杨团队的努力“加持”。“校团委的老师一直积极帮助我们,艺术学院副院长叶志海为团队答辩进行指导,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学院的参赛团队在比完赛后毫不犹豫出借设备。”这些让林灏杨感到很温暖。最终,他带领团队获得了第十七届全国“挑战杯”国赛一等奖和黑科技专项行星奖。“奖项不只是我们团队的,更是暨南大学的。”
只要方向是正确的,路再远,也总能抵达。在本科四年里,他的学年平均绩点由大一的2.51逐年提升到大四的4.37,优秀的他保研“母校”暨南园,成为了2021级理工学院光学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8月22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颁发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决定》,89名来自全国各地、具有较强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的大中小学生获得表彰。林灏杨位列其中。
除了这些荣誉外,截止目前,林灏杨共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总影响因子>20。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pct专利1项等。第八届全国光电设计竞赛国赛一等奖、2022年获全国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大会“研究生学术新锐奖”等。
奖项和成绩的背后是明确方向后的笃定前行,是无数个日夜的操作与反思,也是面对挫折时持之以恒的坚守。
在暨南
继续“升级打怪”
谈到如何在枯燥的实验生活中保持对专业的热爱和良好的学习状态,他的法宝是——总结问题、调整心态。“要及时释放压力,运动是我最有效的解压方式。”宿舍几乎被他打造成健身房,哑铃、瑜伽垫都是方便有效的健身工具。“平常需要思考的时间太多了,在运动的时候我可以充分放松自己,不用想太多,去释放。”
保研时,林灏杨依旧选择暨南大学。“研究方向、实验室、老师同学都是熟悉的,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重新适应。我只是换了个身份回来。”林灏杨又笑说:“当时接触这个方向两三年了,前期打下了那么多江山,我也想把实验成果继续延续下去。”
六年的暨南时光悄然划过,林灏杨将自己比作一个无名小卒,捡到了一件满级的武器,然后一路“打怪升级”。从一开始的迷茫到现在方向明确。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创新是引领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希望在未来科研的道路上,做到‘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对于未来的计划,林灏杨表示自己还会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寻找突破,团队下一步计划开展温室气体的大气环境监测和溯源研究,打造一个多梯度、多维度的监测系统,并将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服务社会。
//
大学可以怎样过?
林灏杨给出了他的答案
刚熟悉暨南园生活的小萌新们
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有何期待与目标呢?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 THE END -
文字 | 学生记者 罗钰涵 刘芸丽
指导老师 李梅
微信编辑 | 蔡茵茵
执行编委 | 田卓颖
责编 | 李梅 杜明灿
审核 | 苏运生
推荐阅读
2. 暨南大学接收2023年推免生复试公告
3. 上新!
4. 暨大“媒”宇宙,就差一个你!
5. 球员?演员?他是暨南新成员!
期待在暨南园绽放光彩的你
一定“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