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些交大人,为了建设这个村,成为了“荣誉村民”!
在2021年国庆假期的5天时间里她作为交大无止桥团队的一员将华北一个小村庄里的一片空地建造成为了村民广场··
👆点击图片查看原貌👆
在此次建造前团队经历了长时间的调研、设计和准备而一届一届的无止桥成员让“在小村庄里做建筑”的这件事成为了一个多方参与的“社会过程”他们称此为“陪伴式”乡村建设学校建筑艺术学院潘曦老师带领团队采用漫画的形式记录了5年来这个乡村的变迁并发行了书籍——《建筑作为社会过程:无止桥乡村公益建设实录》
让我们通过北京交通大学无止桥团队
指导老师潘曦老师的讲述了解他们的乡村建设过程
建筑作为社会过程
无止桥乡村公益建设实录
老师介绍
潘曦,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与对外交流委员会委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会员,国际建筑师协会(UIA)“遗产与文化认同”工作组成员、北京市女建筑师协会理事等职。香港无止桥慈善基金北京交通大学团队指导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土建筑、建筑人类学,著有《纳西族乡土建筑建造范式》《建筑与文化人类学》等,获评“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
缘起:奔流175公里的纽带
河北省丰宁县汤河乡的小窝铺村距离北京城区175公里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20人(2021年底)村民主要靠务农为生大量青年村民外出务工村中常住人口主要为中老年人以及在邻村和汤河乡上学的中小学生
村子的生活通常很平静但也有一些热闹的时候比如妇女们经常组织广场舞、绣花等活动每年的三月、七月村中会请神求雨、唱戏祭祀冬季农闲时节,尤其春节前后是各类喜事宴请最为集中的时期
“水”这个关键词将这个看似平常的华北村庄和首都北京连在了一起2015年,联合国观察员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小窝铺村作为北京的水源地列入了欧盟的“大都市饮用水源地可持续保护项目”(Megacites and their Watersheds)在村中陆续建设了河流缓冲带、生态厕所、透水广场等一系列设施并于2017年开始在村中筹建溪芽环境教育中心作为水源地保护的公众教育场所
无止桥团队幸运地得到了村庄设计委托从2017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地大学生志愿者一次次地往返于北京和小窝铺之间开始了在这个村庄中的公益建设
五年来,北京交大无止桥团队和中国农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珠海学院等高校和多位社会义工一起在这个村庄完成了6个设计项目及一系列服务民生的社会活动
你可能会疑惑就这么6个小项目需要这么多人5年的工作吗?实际上,大学生做项目经验少、速度慢而往返项目地点的成本还不低这样的乡建是不是太理想化、太不接地气?
然而,在潘曦老师在12年前刚以一名学生志愿者的身份加入无止桥的时候无止桥基金主席、香港中文大学的吴恩融教授对此的回答是:“Education is expensive“他认为,这样的实践不仅仅是在支持乡村建设也是在培养大学生因此项目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有相当一部分是花费在学生的成长上的
👇接下来一起看看他们的成长吧👇
行动:建筑作为社会过程
如今潘曦老师想为上文的问题提出另一个答案这样的实践对于乡村来说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实践的产出并不仅仅是那几个小房子还有很多无形的效益
实际上,团队是把“盖房子”这个事件作为一种途径、方法去搅动乡村社区像是在平静的池塘里扔下一块石头以此去激活人心推动乡村社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潘曦老师把团队的核心理念概括为:“建筑作为社会过程”
01
第一次尝试改造废弃小学
这所学校建成于1986自2011年村小撤并后废弃多年是一个小型公共空间的理想的场地这个1700平米的基地被赋予了3份期望一是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初对于环境教育中心的选址二是无止桥基金会华北地区的一个基地
为各所大学的无止桥团队提供实践教育的平台三是村委会希望改造后的场地要满足村中红白喜事举办宴席妇女广场舞活动、村民集体议事等需求此外,毗邻学校用于唱戏祈雨的戏台也已年久失修驻村的戏班子也缺少住宿之处村委会希望项目能将戏台一并修缮并在校舍内提供戏班子的住宿空间
在此基础上团队做出了4个设想
通过集体记忆的保存,增加认同感
团队留下了学校的校门门垛作为入口的标志留下了学校围墙的墙垣提示学校和戏台观演空间之间的边界还留下了场地中的8棵树提供遮荫以及伙房与校舍很有年代感的外立面包括墙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这句校训通过空间秩序的梳理,增加公共性
团队保留了校门的门垛和两颗柳树的位置作为第一个空间节奏的节点在原校门口升旗、集会的位置设置了一口碾盘作为人群环绕、停留的一个小中心在院落东侧设计了矩阵花坛和一个室外讲台团队拆除院落西侧围墙、在东侧增加了一个次入口最后,团队在南侧外墙扩大了村务公告栏的面积并且增设了栈道,完善了整个场地的环形流线对仪式空间和象征元素的营造
这种纪念性一方面体现在戏台上以原有的学校围墙为一条侧边修整了戏台场地的另一条侧边加强了戏台和观演空间的对称性增加了空间的仪式感场地的对称轴指向河流对岸的土地庙形成对话关系室内空间的可变性
校舍的其中8间教室被打通形成了一个大空间其中最东侧开间将地面抬高、形成讲台余下的7个开间,设计了4组可变家具通过家具的变换组合,这个空间可以形成三类模式集会模式配备投影、音箱等,最多容纳160人集体活动宴席模式红白喜事时,讲台可作为仪式空间,其余家具收拢可容纳8桌、80人聚餐住宿模式每组可变家具可提供双人床、书桌、屏风加上两个双人客房,最大可容纳14人住宿“建筑作为社会过程”这个理念体现在哪里呢?村里广场舞队的阿姨因为经常在院子里练习对这里产生了认同感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在院落中的花坛里种上了花还给团队发来了照片和视频这些花是经过精心的组织和种植方案设计是大家集体完成的这件事情给了团队极大的触动让团队意识到,空间和人,始终都是在相互塑造的当物质空间的改变切实改善了村民生活这同时也会增加他们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是推动空间进一步建设发展的重要动力
02
发展社区式环境教育中心
从2018年阿姨种花的这个春天开始团队开始调整工作方式更加重视“硬性”的物质建设和“软性”的民生活动两者的平衡让村民更加了解团队和团队的工作最大程度地争取他们的认同慢慢地把团队为村民做设计变成团队和村民们一起做设计
其中,潘曦发现社区是农村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单元环境教育、物质空间建设实际上都“嵌入”在村落社区的方方面面之中所以团队完全可以不限于学校的改造而是把整个村子变成“社区式”的环境教育中心当把社区、聚落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居环境的改善、社会活力的激发和环境教育的沁润其实是可以不分彼此地综合推进的
2019年,团队完成了2个项目一是把小学原来的伙房改造为社区厨房同时在室外加盖了一个半室外的棚子用于临时搭设室外的锅灶小学作为社区中心的功能更加完善了
还有公共取水点的建设
小窝铺村是依靠村子东侧的一处泉水发展起来的村民们称其为“东水泉子”这处地下泉水四季长流、水质清冽是村民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在2018年之前村民们日常用水需要蹲在水管口处,十分不便后来团队在这里设计修建了一个取水平台不仅让村民们取水用水更加方便也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本地龙王“缺尾巴老李”的集体记忆
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团队没能够落地实际的空间改造项目但是团队利用之前收集的资料给村里制作了数字博物馆不仅让村民们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生活了多年的村庄也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志愿者
去更仔细地观察和发现村落中的各类自然元素
2021年,团队的“社区式”环境教育中心进一步扩展从小窝铺主村扩展到了其他村组在除主村外常住人口最多的干柴沟村组为村民们修建了一处活动广场给村里红白喜事办室外宴席、跳广场舞、打篮球最想给孩子一个篮球场的父亲主动让出了家门口的玉米地广场顺利地修了起来
03
理念建筑作为社会过程
第一种模式是“多方参与的组织模式”整个项目过程的组织采用村委、村民、非盈利组织及志愿者多方参与的模式村民和学生志愿者是主要的实施者方案的设计与表达主要由志愿者在与村民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完成施工建造由村中工匠指导志愿者和其他村民共同完成村委会和非营利组织提供建议和资金支持
第二种模式是“忙里偷闲的合作模式”小窝铺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生产生活受农业生产周期的影响很大施工建造需要在农闲时期进行学生志愿者需要完成教学环节只能在课余时间进行调研和设计工作因此,每年的项目被分为调研、方案沟通、材料运输以及前期施工、主体施工等不同阶段整个项目是分散式地嵌入在村落的农闲期和高校的假期之中完成的
第三种模式是“建设与使用交织的推进模式”不同于常规建设“策划-设计-施工-使用”的模式团队的项目采用了建设和使用交织、滚动前进的模式盖一点、用一点、再盖一点每次建设过程给村民带来的积极影响都会促进下一次的建设的顺利进行建造和使用形成了一种“利滚利”的良性循环模式项目作为一个“社会过程”深深地嵌入到了乡村的社会网络与日常生活中
展望:“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
在三个具体的模式中第三个是最为关键的也是最接近乡土社会中乡土建筑本身特点的每一次建造都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增加了村民们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又反过来促进下一次建设更好地进行使得所有参与人
都被编织进了一张人情的网络中逐渐地成为一个建造的共同体
从乡村社区营造的角度团队通过物质空间的建设,各类便民服务的提供为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为他们的公共活动提供了场所切实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激发了社区的活力
从实践育人的角度团队通过走出校园、走进乡村让学生主导去完成整个项目的策划、调研、设计、落地、使用后维护有效地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成为更加踏实的理想主义者
从公众教育的角度团队的工作得到了多家社会与专业媒体的报道连续多年参展北京国际设计周尽管声音仍然微弱但也为增加公众对环境保护和乡村建设的关注度贡献了绵薄的一份力量
如今每一次进村对于志愿者们而言就像是去“走亲戚”志愿者们的心愿,便是和这些亲人们一起把这个村庄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END
小微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审核 | 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