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拉萨,浏览量234万+,这群交大人……



今年暑假

有这样一群大学生

乘坐四十小时的火车

横跨四千里的路途

翻越三千仞的海拔

从北京直达拉萨



相关报道在中新网客户端、B站等平台

累计浏览量234万+



▲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相关报道

他们是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筑路高原,逐梦青藏”社会实践团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今年暑假,为深入落实学校实践育人工作精神,语言与传播学院与中国新闻网联合主办“青年学人行走青藏线”主题活动,组织本研师生成立实践团,乘坐北京直达拉萨的火车,行走青藏线,寻访交大校友,开展基层调研,以青年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在高原践行知行校训


北京交通大学“讲好中国故事” 融媒工作室与中国新闻网联合以融媒体矩阵推出系列报道,展现交大青年在行走青藏线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所见所感所想,讲述在实践中发现的动人故事,关于青藏线、关于青年、关于选择……





世纪之初,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十数万建设者,在高原上征战数年,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的建设任务,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转眼间,青藏铁路通车已17年,这条“天路”为高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又增添了哪些新发展?在雪域高原的建设中,又有多少交大人的身影?带着这些问题,实践团一行带着专业拍摄设备,于7月19日乘坐Z21次列车前往拉萨寻找答案。





一、沉浸式体验青藏线,感受青春力量





对于实践团中的大部分人来说,这是第一次进入青藏高原,也是第一次乘坐长达近40小时的长途列车。但是显然,对雪域高原的期待以及对沿途风景的极大热情冲散了同学们旅途的不适。戈壁荒野、青海湖、可可西里、措那湖、藏北草原,念青唐古拉山…


·

 影 朱青城


#成员有话说#




“下午3点到达西宁站,火车停留25分钟,我们抓住机会把车窗玻璃擦得锃亮。期待着高原上云卷云舒,天蓝水清。”

“护路员常年驻守高原,行走在铁道旁,默默守护行车安全。看到他们朝列车敬礼真的很感动。”

“凌晨到了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时,我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高原反应,去找乘务员帮我吸氧,可想而知在建设青藏线时的艰苦磨难。”





在乘车途中,实践团成员还对同途乘客进行采访。在硬座车厢,有结伴旅行的准大一新生,他们告诉记者“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与挚友乘坐这趟列车是他们“青春的愿望”



也有许多藏族乘客,其中一位藏族大学生告诉记者,他就读于吉林的一所大学,每逢假期都会由青藏铁路回到家乡,这趟列车是他“归家的路”



在硬卧车厢,记者还采访到一位青藏线火车司机,他告诉记者如今的青藏铁路自动化程度高了,夜间行驶轻松了许多,同时他也谈到,虽然近年来交通工具不断发展,铁路仍然是东、西部最重要的连接,这趟列车是他“人生的骄傲”





大部分旅客的乘车目的是工作、就医、探亲……

这条线对于他们来说

关注点不只是窗外的美景

还有生活的希冀





二、建设雪域高原,见证交大精神









青藏铁路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交大人忍受高原缺氧,克服恶劣气候环境,开展野外科研工作,攻克了高原铁路世界性技术难题,使得青藏铁路屹立于世界屋脊。


在拉萨的建设与保护中,交大人依然前赴后继,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探访布达拉宫消防大队

实践团一行人来到了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寻访语传学院22届传播学专业校友尼罗扎西。


▲ 右一为尼罗扎西


在尼罗扎西的回忆中,12岁那年第一次乘坐青藏线时,与身旁的一名援藏干部交谈甚欢,当时心中就萌生了在内地好好读书,长大建设家乡的初心。后来尼罗扎西通过内地西藏班走出西藏,艰难走过长达十年的在外求学之路。在2022年大学毕业时,放弃高薪的银行工作,抱着“承蒙政策恩惠,学成回报家乡”的家国情怀,选择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成为了布宫消防大队的一名实习干部学员。他说:“消防这份责任对于社会的公益性更大,这种职业对于我个人的荣誉感也更强。”“学有所成,肯定不能忘了家乡!”



在布达拉宫消防大队的调研中,实践团了解到布宫消防大队功勋卓著,同时也学习到西藏寺庙文物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酥油灯也常见于寺庙,火灾风险高。因此,防火对于布达拉宫的文化遗产保护十分重要。其实,在布达拉宫的保护中早已融汇着交大人的力量



采访北京交通大学布达拉宫结构监测中心

实践团采访了土建学院杨娜教授带领的团队——北京交通大学布达拉宫结构监测中心



该团队从2007年开始负责布达拉宫的日常监测维护工作。十六年来,他们不间断地围绕着布宫的结构本体、建筑本体的性能分析、结构认知,以及结构监测和结构响应开展保护工作。作为布达拉宫的“体检医生”,团队成员钱孝文说:“我的工作是安装和调查传感器,爬着梯子登上六、七米的高度,看到下面的游客,当时认为能保护这个结构的健康是非常有个人价值的,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走访拉萨市聂当乡

实践团还来到拉萨市聂当乡,探访语传学院22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校友寸永丝,并走访了当地村民和特色企业,调研青藏铁路的经济作用。



寸永丝的家乡是云南边境的小城,酷爱诗歌的她时常思考人生的“无限性”,期望追求人生的价值。大学毕业后,她用诗和远方构筑事业理想,把生活过得像诗一样,把远方写进了梦想。背向繁华,扎根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最终,她毅然决然地来到西藏,成为了聂当乡的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践行交大“知行”校训。她说:“在思考中想到,基层工作也是‘为人谋’的过程,在其位谋其事,尽到自己的职责,所以会尽自己所能把工作做好,肩负起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



在聂当乡德吉村,同学们与村民围坐在一起,畅聊如今的生活。达瓦大叔热情地向同学们介绍了他家的青稞水磨,17年入党的他希望能多为身边的村民服务。“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们获得的帮助也越来越多,就想为周围的人做更多的事”,他自豪地说。在尼玛扎西家,临别时,白珍奶奶在同学们的期待下,深情歌唱《北京的金山上》,优美的歌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图为钱孝文在拉萨





三、祖国所需,交大人一直在路上








01

是潜心寒区科研的邰博文,曾先后八次进入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开展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首条高速公路冻土路基的野外科研工作,忍受高原缺氧,克服恶劣气候环境。


02

是交大成立的北京交通大学川藏铁路研究中心,秉承着“爱路报国”的传统,助力铁路六大提速,攻克重载铁路关键技术难关,攻克高原铁路世界性技术难题。


03

他们是交大蔡伯根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项目“基于动态间隔的运能可配置列车运行控制技术”的团队。他们在中国青藏铁路集团公司哈木线(海拔3500米)开创了业内先例,创造了“世界首例、中国原创”



无论曾经还是现在,在青藏高原上,总有交大人前行的身影。列车前行,交大人始终回应时代呼唤,向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勇毅前行


































今年夏天,交大青年“行走青藏线,青春高原行”,以青年人的眼光发掘美好,感受发展,体会精神。在他们的相机里记录了一帧帧美丽的传说,传播着一幕幕动人的故事。他们记录的是那趟列车上的美丽奇遇,传播的是青藏铁路的壮美篇章。





每当绿皮火车开过雪域高原

一声声鸣笛都会让我们想起一幕幕画卷

那是一双双大手劈路开山

那是一帧帧铁锤震地响天

那是一群群交通人穿越山间

那是一代代交大人赓续相传

忆往昔,岁月峥嵘,西部巨变

看今朝,交大青年,代代相传






小微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出品 | 北京交通大学官方微信

通讯员 | 朱青城 孙梦竹 孙博洋 郭小燕

本期编辑 | 曾诗婧 王思言 谭志强

责任编辑 | 何菲 龚家琦审核 | 袁芳

为交大点亮666“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