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处征心之七:执心乃无着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空法严经讲义

底下经文呢,就是用这个方法,来破阿难尊者,【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好,你那个心啊,是在根、尘当中,这就是不问事实真相,你阿难是这么说嘛,你以为是在根、尘当中。佛这个辨论,实在是巧妙极了,我们都不容易想得出来,那么佛是随口说出来。

【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那么这是讲呢,他这个心呢,是在中间,在根、尘的中间,我们举这两个麦克风做例子,一个好比是根,一个好比是色,根尘呢,根与尘。心在哪里?心在当中。阿难讲那个中间,就是这么个意思。那么佛就问他了,你这个心在当中,心兼不兼它们两个?这是第一个大前提,这个心包括这边,也包括这一边,这是一种情形;另外一种情形是不兼,它在当中独立的,跟这个不相干,跟那个也不相干。这么两种情形,佛是举这两个大前提来问他: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如果说是兼二的时候呢,这个中没有。为什么说没有呢?心是有知的,根尘是无知的。那个心要是兼它们呢,物体都乱了。为什么说是乱了呢?无里面呢,无知里头掺杂着有知,心本来是灵明觉知的,这个根尘掺杂进去呀,无知,心里头有一部分是无知的;根尘里头又掺杂一部分知,物体大乱啊。这是第一种情形,杂乱了,混成一团了。那么我们事实不是如此。心之知跟根尘之无知是清清楚楚能够辨别的,并不混杂,这一条不能成立。若不能成立,好,他还是这个兼两边,不混杂。不混杂就是底下这个样子:【物非体知,成敌两立。】那没有中相,你说在两个中间,没有。为什么呢?它两个是无知,心是有知,有知跟无知是两立的,没有中。你找中相,了不可得。这个地方,主要在破他中的观念。没有中啊!那么这是讲兼二当中找不到中。

不兼怎么样呢?不兼,问题更大了。我们晓得,根与尘啦,它是个物体呀,它是有形的、有相的呀。不兼,我这心在当中,与这个不相干,与那个也不相干。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怎么说非知不知呢?知是心呢,不知是物啊,心不知物,物也不知心啊,心没有达到物嘛,当然就不知。心要知物,心是达到物,才能知物啊。心要没有达到,它怎么会知呢?那现在你这个心不附带任何物体:【即无体性,】我们讲这个眼根,外面色尘,心在这个当中,心在哪里呢?如果这个心兼我们这个眼根,这就有知,兼色尘就无知。两边都不兼,拿什么做心呢?这不是空空洞洞的吗?所以说即无体性呀。【中何为相?】根本就没有中啊,根本就无体相啊,哪里来的中呢?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这是兼,不能成立;不兼,也不成立。两边都兼,不能成立;兼一边,也不能成立。两边都兼,是混乱的相;兼一边的时候,是对立的相。兼眼根,有知;兼色尘,是无知,有知跟无知是对立。通通都不兼,那就是知与不知都说不上,根本就没有体性。所以说,无论你从哪一方面来讲,中都找不到啊,哪里有中啊?!中间在什么地方?那么这个是相当不容易呀,六番的辨论呢。

这个时候,诸位要记住,佛还没有问阿难心是什么样子?没问啦。只问心在哪里呀?那么这个心在哪里,到底问的是真心还是妄心呢?都不要问。真心也好,妄心也好,都找不到啊。真心找不到,妄心也找不到啊。有没有呢?有,确有真心,也确有妄心。在哪里?找不到。给诸位说,这个问题非常大,关系太大了。

我们讲经题的时候,给诸位说过啊,这是大乘佛法里头修行的最初方便,如果这个要搞不清楚,我们依什么修行?这就是经题里头如来密因啊。所以首先要把真相搞清楚,作为我们的本修因。那么这个真相是什么呢?说实在话,是宇宙人生的本体,大根大本呢。

由此可知,大乘佛法跟小乘啦,确确实实不相同。小乘是依第六识起修的。第六识是迷呀,就是依什么呢?就是我们能够思维想像的这个心,依这个心来修的,所以不能开悟,不能见性。路子没有走错,很正确,可以能够修证阿罗汉果,不能见性。那就是什么呢,他这个因地心呢,错了!

大乘佛法是依菩提心为因地心,菩提心里面的直心就是真心。那么七番破处,就是叫我们在这里面悟真心是什么,是叫我们在这个里面觉悟的。如果我们说真正发了菩提心了,这个七段经文一看就了然啦。假如我们在这个七段经文里面还是看不出来,看不懂,那么我们说发菩提心,我们的菩提心是以第六识发的,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是名字菩提心呀,有名无实啊。

我们就是修六度万行,修菩萨道,能不能成佛呢?能成。成的什么佛呢?藏教的佛,给诸位说,藏教佛也没有见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依的心是识心、妄心,不是真心。那么由此可知,这个关键,太大太大了。所以古人说,开智慧的楞严经啊,是很有道理的。楞严经前面三卷半的文字就是辨别这个问题,真正是用许许多多的善巧方便,旁敲侧击,叫我们去悟到真心是什么?真心究竟在哪里?果真悟得了,用这个做本修因,才能够证得不生不灭的菩提涅槃之果。那跟小乘人呢,就大大的不相同了。我们看最后的一段,第七段: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前面这六番呢,都是执著有,这一番,他有讲不通啦,他执著空。哼,我什么都没有,能不能叫做心啊?言辞当中,还是引用世尊的言教做他自己说话的依据,这是处处引经据典呀。那么他处处引用的世尊的言教啊,我们也处处看出来,阿难尊者,曲解了佛的意思,曲解得太多太多了,不是一处两处啊。那么这是实实在在讲,阿难把自己的意思附会在佛陀的教义上。这样的情形在今天,给诸位说,是大有人在啊,我们好心学佛,不可不留意。这一个时代是思想大混乱的时代,邪说横行啊,法弱魔强啊。如果魔的力量要不强大,世界怎么会乱呢?

所以我们学佛,尤其是刚入门的第一步,比什么都重要。一般的众生,多多少少都会有先入为主,有这个观念呢,因此,这个第一步就太重要了。我们也曾经遇到许多的初学的同修问,我们想学佛,最初入门呢,应该看哪些书?那么指点的这个人,给诸位说,要最高明的老师,那你这个一生呢,不会走错方向。这是起步啊,起步有了偏差了,那后来麻烦大了,真是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呀,到后来就很难收拾了。起步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是指点别人,要负绝对的责任。你要是把别人方向指错了,后来这个因果啊,麻烦大了。古人所谓错下一个字的转语,要堕为五百世野狐身啊,真正是不容易。

那么如果有人问我们,我们初学佛应当看哪些书啊,才不会走错路?给诸位说,最好的一部书是《安士全书》,《印光大师文钞》,《龙舒净土文》。这些可以说学佛入门最好的书籍,不会走错路的,稳稳当当。但是这些书都是文言文的。现代人说这个不行啊,这个我看不懂啊。要勉励他们,看不懂多看。你像《安士全书》,都是一段一段的小故事,不难。虽然是文言文,是很浅的文言文,这些书都能看懂了,经典也就能看得懂了,《注疏》也就能看得懂了,我们正好用这几本书来学习文言文。印光大师是我们近代人,他的文章也是很浅显的文言文。我们要介绍这些书给那个初学的人,绝对不会错。所以这个指点人啦,是相当不容易的。

下面这一段是引用:「佛与目连尊者、须菩提尊者、富楼那以及舍利弗尊者」,这是世尊常随众里面的大弟子。「共轮法轮」,这里说一个共字,这些大弟子们经常代佛说法,所以说是共轮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这句话就是指的第六识,指的是个分别心。第六识有觉知,有分别的功能。《圆觉经》里面称为六尘缘影,而佛在《楞严经》里面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虚妄相想。这也是前提是虚妄的,并不是真实的,所以佛与这些大弟子们,常常在讲经说法时讨论到这个问题。这个第六意识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这些话呢,正是说明第六意识的真实相,也是《般若经》里面所谓「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空」。可见得,他这个说法的目的,是叫我们悟入真空。真空,不是顽空;真空不是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确有这个事,但是没有体性;不但没有体性,连相状也找不到。

从这一段经文里面,诸位要是懂得这个法则,这个地方找心在哪里呀?你晓得这个法则,你再去找找你的受、想、行、识。受是感受,我有乐的感受,我有苦的感受,我有烦恼的感受,你去找找看。你那个乐的感受,那个乐在哪里?你说在内,内是在哪个地方乐?你找找看。你说你烦恼了,你这个烦恼在哪里?是在内,是在外,还是在中间?你跟阿难一样,也是找不到啊,七处都找不到了。你不能说没有,确有其事,可是你要去找的话,你那些苦乐忧喜舍呀,体找不到,相找不到,再去找去,连作用你也找不到。有没有这个事?好像有这个事,若有若无啊,这样才能够悟入实相。

我们这些凡夫实在是心太粗啦,不肯去细细地去观察啊,糊里糊涂,这叫迷惑颠倒啊。可见得,佛予弟子们说法,他确确实实是有所指,他是开悟众生的,而不可以死在言下。死在言下那是增长迷惑了,而不是开悟了。所以阿难在此地就是表现一个死在言下,言语记住了,意思不懂。还把自己这个意思,错误的见解,附会在其中。人家说的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是契入实相的话,是叫你从这个方向去悟入啊。阿难错会了意思,一切无著啊,我也不执著了,什么都不执著了,这就是我的心吗?诸位要知道,一切都不执著了,他还执著个一切都不执著,他没有到真正一切都不执著啊。真正一切都不执著,那就开悟了。

阿难所以这悟不了,就是执著个一切都不执著。所以他空,空得了吗?没有空啊,空了就好啦,他执著空啊,还是不空。前面六处是执著有,到这个地方来,他执著空。这个就是说凡夫的病根,总是有执著。佛法,给诸位说,是破执著的方法。我们要想在大乘佛法里面能够通达,能够开悟,要记住,大乘佛法没有别的,千经万论就是一个扣解不开,所以迷在这个里面。什么扣呢?就是执著。

不执著就是佛菩萨,执著就是凡夫。不执著,一切法都通达了;执著,就是学一样,这一样也不会。学一样,这一样会了?不会。你学这一样啊,一切都会了,你这个一样才是会了。你说我这一样会了,换另外一样不会,说实在话,还是没有会呀。我们讲会的时候,那是勉强的,会了一点皮毛啊,不是真会啦。

那么佛法与世法所不相同的所在呀,就是佛法是重在破执啊。那么我们看佛的这个说法,你再把坛经打开来看看六祖的说法,六祖说的跟佛说的没两样。怎么说的呢?完全从反面说的。你说有,我就说无;你说无,我就说有。你看前面六番,阿难执著有,佛就说无;到这个地方呢,阿难说无,佛说有。如果我们说到底是有还是无呢?那就越迷越深了。

你要在这里觉悟,原来佛没有说法啦。确实佛是没有说法,佛是破众生的执著而已呀。佛没有说法啊,这就叫作无说而说,说而无说,因众生的分别执著而说的。众生要没有分别执著,佛就一句话都没得说。禅宗里所谓口挂墙壁呀,口挂在墙壁上,一句话都没有得说了。为什么呢?没有分别执著了。你要有分别执著,佛就有说。

正如是有病才有药啊,那个没有病的人就没有药了。没有病哪来的药!药是治病的,治病的时候,它就叫作药;不治病的时候,它不叫作药。病没有,药也没有了,所以药与病是对立的。希望诸位在这里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就很有受用了。再看底下的经文: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这就是对着阿难前面讲,他一切都不执著,那么佛就先说明这个一切,然后再问他,你不执著的是什么?首先是说,你这个「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都不在,不在一切上,不执著一切上,不在一切上。佛就说了,「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全都包括了,那么这个叫作一切。这再问他呢,汝不著者,是「为在为无」啊?你所说不著这个一切呀,为在为无,是你不著,当然有个心不执著嘛,那你那个心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你要说心根本没有,没有还谈个什么著与不著呢?龟毛,龟没有毛啊,兔也没有角啊,根本没有啊。你的心要根本没有,你还著什么呢?著与不著都谈不上啦。【有不著者,不可名无。】你说我不执著,当然你也一个东西不执著。既然有了,有就不能说是无啊。【无相则无,非无则相,】这个意思就是说,没有相,这个就是空的,就是无啦。如果你不是无啊,当然有一个相,你那个心一定是一个物象。【相有则在,云何无著。】你心里有个相,有相就有一个所在,怎么能说无著呢?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你说一切都不执著那个,就是你的心,也讲不通啊。这个七番可以说说尽了,再也没有办法找到一处了,七番也是说绝了。严格地讲,众生所执著的就两处:一个是“有处”,一个是“空处”。有处里面所执著的也只有三处,内、外、中间,其余的,根里那还是中间的意思,随所合处也离不开内外的意思。

读这个七段经文,要细细地去想想,像大经里面佛教给我们微细揣摩啊。我们心究竟在哪里?念到这个地方,要一天到晚去找我这个心究竟在哪里,去找心呢,这就是禅宗里面参究的办法。有没有答案?给诸位说,没有答案。虽没有答案,提起了疑情了。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啊。这叫作疑情,这个不是烦恼,不是贪嗔痴慢疑的那个疑的那个疑。那个疑是对于圣教怀疑,不相信,跟这个地方所讲的疑不相同。这叫作疑情。确确实实是一个大问题,参不透,再看下面经文;参透了啊,到这里就圆满了,一部楞严经就讲完了,后面都不必说了。后面的经文是对参不透的人,怎么办呢?再给你说吧。虽然是再说,还不是直截了当地说,还是拐弯抹角叫你在里面去参去。为什么呢?参透了是自己的,佛要说出来的,还是释迦牟尼佛的,我们得不到受用。这就是佛说法的善巧方便。

历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三(新关注的师兄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