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47 能在一切万法里面观听,离开分别,离开执著,就是用根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师主讲楞严经讲义 下 147

剖妄出真

第四十三页,倒数第六行。【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经文从这以下啊,是另一个大段落。在楞严经上,也是很重要的一段,二种妄见。那么在我们未讲这一段之前,我们要把上面所讲的这个大意啊,略微做一个总结。前面十番显见,到最后啊,说到真见。真见,就是大佛顶无见之见,也就是首楞严三昧的真实理体,所谓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那么从初卷,释迦牟尼佛问阿难尊者说,“汝见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那么这个经文,我想大家都记得很熟悉。阿难尊者的答复,是用眼见,心生爱乐。这样的答复,我们乍听起来,是听不出什么毛病。那么经过世尊与阿难尊者反复的辨别,我们才晓得这个见啊,并不简单。大致凡夫总是误认眼根有见的能力,这个误会就很大了,而把意识心啊,当做能够爱好的。那么这两种见解,全都错了,这就是佛法当中所谓众生之见。

佛在楞严会上显示出大慈大悲,我们看他所用的这个教学方法,真正是善巧极了,那么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留意的。世尊首先呐,破除第六意识心,无有处所。那么从这一段呢,这就是七番破处,这个旧经、旧注啊,称为七处征心。这一段经文也很长,那么读了以后,就应该要觉悟,如果这个妄心果然有一个处所,它就不妄了,那我们把它当做心啊,是讲得过去的。这个妄心处所找不到,那么换句话说,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嘛,如果有这个东西,它一定有个所在。譬如说我们找个人,那个人确实存在,他一定有住的地方,纵然他躲躲藏藏,他也有一个藏的处所。为什么呢?他实实在在有。那个妄心,既然在内也找不到,外也找不到,中间也找不到,有亦不是,无亦不是,可见得它彻底虚妄啊!

要是一个聪明伶俐汉,在七番破处的时候啊,就恍然大悟了。那么阿难,示现同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佛以这种巧妙的手法来指点,他并没有开悟,那么这都是示现的,没开悟。于是世尊接着再破除,识心没有自体。最后给他说出来,这个不是真心啊,所谓是“此非汝心”啊。

阿难是代表我们所有的大众,没有开悟、没有见性的大众。佛对阿难说,这不是你的真心,那么换句话说,就是对我们说的啊。我们一天到晚,用思维想象,认为这个是心,楞严会上直截了当告诉我们,这不是心。啊,我们能思维、能推想、能想象的,不是心啊。可是,哪一个人,不是执著意识为自己的心呢?!不但执著,而是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啊,就这么执著。哪里晓得,这种执著啊,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确确实实,知道这个事情的人不多啊。那么佛这句话说出来之后,当时在会的大众,没有开悟的这些学人,都吃了一惊。心里面都升起恐怖啦,那佛说这个不是心,那不是心,我们都变成无心啦。于是再追究根源,那么佛给我们详加说明,指出世界微尘,诘其根元,咸有体性啦,何况性一切心,而自无体呢?!妄心破除之后,这就指示我们真心的所在。那么虽然有种种指示,如果我们要不能够认取,那还是没用处。佛陀教学的目的,无非是叫我们舍一向误认缘影的妄心,要我们取广大涅槃的妙心,这是真心。所以,才有寂常心性之问。

那么这是展开这个十番显见这一大长科的经文。那么在这一大科里面,真是善巧之极了,佛指出,如是见性,是心非眼,这正显示出,见性是心。从反面,也暗示出,我们一般凡夫所有的执著,不是心。这一点呢,诸位要特别记住。这个真心里面,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分别心、执著心,不是真心,不是我们自己的本来心。这一点,对我们修学来说啊,有很大很大的关系。我们也是无量劫来就学佛啊,绝不是这一生这一世啊。我们有深厚的善根,为什么没有学得成功呢?我们要是追究其根源,同样的,也是错用了心啊,把妄心当做真心。虽有真心,不晓得运用真心,这是无量劫来自己耽误了自己。

那么妄心与真心,有些什么样的差别呢?佛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把这个真心跟妄心啊,做了十番比较,让我们自己辨明真妄的差别。真心是不动的,妄心是动的。真心是不变的,妄心是常常变的。真心是不失的,不会失去的,不生不灭,妄心是生灭的。真心无还,妄心各有所还。那么从这个十番开示里面,我们应当能够体会到佛陀的苦心呐,俗话所谓,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

那么见性,还是带妄之真,尚且不是纯真之心啦,所以比起妙觉性呢,还要隔一层。为什么呢?这个十番显见,这个见性呢,还是业识所变,我们在唯识里面讲呢,是阿赖耶的见分,是带妄之真啦。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所谓“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这虽然不是纯真,但是接近真实,譬如第二月啊。那么到最后啊,还必须要把这个业识破除,然后这个见性才是真正的妙觉性。所以佛在经文里面给我们举出别业妄见,同分妄见,告诉我们这两种生死的根本,都是由于业识。而业识,正是迷悟的关键,悟了,这叫佛菩萨;迷了啊,就叫凡夫。凡圣,都离不开它。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与意识不相关,所以我们要用意识,没有办法破这一关。

你看看这个,就在楞严会上所讲的,二乘圣者,他们用的意识心,真正是历尽千辛万苦,天上人间,七番生死。纵然是断了见思烦恼,超越三界,业识并没有破,我们一般讲无明啊,业识就是无明,无明没破。因此,真性,法身,般若,都不能现前。这是世尊在楞严会上,一再地开导我们要舍识用根。舍识,就是舍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著;用根,用什么呢?用六识转变的妙观察智,第七识所转变成的平等性智。我们能在一切万法里面,观听,离开分别,就是用根;观听,离开执著,就是用根。

换一句话说,真正讲修行,就是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少分别,少执著。现在叫我们一下说不分别,不执著,我们还做不到。你要做到了,就成佛作祖了,现在做不到。那个做到了叫什么呢?顿超啊!我们现在是顿超超不了,要慢慢来,渐修。渐修的方法呢,就是少用分别心,少执著。

那要拿我们世俗的话来讲呢,少感情用事,多用理智去观察。这是我们世间人这么个说法的,呵呵,实际上,这里头还是不干净呢。为什么呢?那个理智的观察呢,它也有分别,也有执著,但是比感情用事,那是要轻得多了。在学佛的人来说,先做这一步功夫,逐渐逐渐地把我们的境界向上提升。而到了见见非见呢,这在显见里面来讲呢,可以说登峰造极了。那么从此以后,这还不能中止,还得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啊,直到自己悟入这个境界,才算得上是一种成就。

那么今天这一段经文,要说二种妄见了。从阿难祈请的口气上看来,正是因前面世尊破除见精而生疑了,所以,重请发明,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合,这四个意思。而他在此地,总说啊,是心犹未开。这个未开,就是未悟。那么这个地方呢,还是穷究诸法的根源:这一切万法,到底是因缘生的?还是自然有的?那个和合、不和合啊,实际上与因缘、自然有关系,和合,就是因缘,不和合,就是自然。所以,主要的论点,就是因缘与自然,和合、不和合,是陪衬的话。

那么说到这个地方,如果我们同修对于教理要稍稍留意的话,你一定能够觉察得出来,阿难一直到现在,对于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前面虽然是听过,但没有理解,未能接受,所以才有这个问题。假如对于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事理,要能够体会到一些,这个问题就没有了。前面说得很清楚啊,因缘,是随缘随着变;自然呢,是不随缘,它也不变,不变不随缘。所以,于真性---我们就是讲见性吧,并不能相应。见性不变,但是它随缘,虽然随缘,它又不变,所以,它是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合,全都加不上。那么阿难今天还拿着个问题来发问,可见得他对这个道理啊,未能体会啊。

我们讲佛法宗旨,从大处着眼,就是叫我们开慧破迷,破疑啊。阿难现在此地是疑情不断啊,为什么有疑呢?智慧未开,心犹未开。这个心开意解了,疑问就断掉了。【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这一句,正是说出自己疑情,意思是说,世尊既然说见性不动不灭,非舒非缩,乃至讲到【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这个话也是说到究竟之处了。那么照这样讲法呢,这个见精,岂不就是妙觉明性吗?为什么忽然又说,真见见到妄见的时候,真见就不是妄见啦?这个经文里头就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呐。

这种疑问,实在讲是阿难代我们提出来的,他是大菩萨示现,不是真不懂。既然讲性是一,为什么又说真说妄?有时候贬到一文不值,有时候赞叹到极处。那么阿难重增迷闷呢,实实在在也就是为了这个,好像的是显示佛说法啊,反复无定。好在是佛陀在世,当时阿难尊者就提到这个话,为什么呢?我们后来的这些学者们,一涉及佛经,大概十之八九,都有这个共同的看法:佛说话没有一定,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同样一个问题,一会儿说是,一会儿不是。叫我们怎样呢?是无所适从。所以诸位这个读经,为什么要有人指导?没有人指导,你要碰到这个情形,你怎么办?这是佛法的难处啊。我们看到许多这些世间的大学教授,看了几部经之后,那个批评呢,就跟阿难在此地,是一样的见解。

我们同修,当然是好得多,所以佛法,要一门深入啊。一部经,是一条道路啊,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啊;另外一部经,是另一条路子,是另一种修行的方法。有些地方是一样,有些地方不一样,有没有错呢?没错。所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啦。只要它能够达到目的地,这个路就是正路,正确的路啦。所以你是一条路走,你能走得到;你要好奇,这个路也探探,那个路也探探,路太多啦,八万四千法门,那你要是那么样一转转到里面去啊,你连方向都失掉了。那入了迷宫了,永远也走不出来。这就是,佛法必须要有善知识指导。总而言之一句话,那个路越单纯,效果越快。佛说一切经,是为一切众生说的,不是为他自己说的。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佛是随着众生的根性,给他指点迷津啦,因此才有无量无边的法门啦。那么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万万不能够迷惑。那么我们修学,也得要修学一个路子。

在我们中国,古圣先贤,就将世尊一代时教,分门别类啊,建立了大小乘十个宗派。这就是把无量的法门,理出一个头绪,理出一个纲领出来。我们抓住大纲,把握住一个方向,这才能谈得上成就。如果要想更快,不想走迂回的路子,那要在一切这个,无论是行门、解门,都得要专一,一门深入。那么在中国,许多大德,都给我们留下非常好的榜样,我们看看人家怎么成就的,再回来想想自己,我们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态度来修学,什么样的方式来修学,我们的成就为什么比不上别人?总得要把自己这个病源找到,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够真正地救度了自己啊。然后我们这个功夫啊,才能得力啊。就是说念佛吧,这一句佛号,才念得有力量,念得得力,不是空口滑过啊,句句佛号都得力!

那么前面既然说得这么多了,阿难又何尝不晓得,见性啊,不属因缘,也不属自然啦。因为因缘生,自然生,前面佛都破斥了,可是,现在还有一点疑惑没办,那是和合,还是不和合的呢?那么这是迷闷,阿难说出他心中的迷闷。而在末后这一段,又听到是见见非见呢,这一下迷得更深了,不晓得佛说法的宗旨、意思之所在,所以说迷闷益增啦。

从理上说,寂而常照啊,所以才能够照了见精是妄。这种境界,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是这个境界。功夫的最初方便,在般若里面讲的,就是运用观照般若。我们读经,是依文字般若;离开经,我们讲是方便般若,六尘皆是方便般若;从六尘境界里面,要能提得起观照啊。像那个心经里面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啊。诸位要晓得,这一句话,就是转八识成四智。五蕴里面的识,就是八识嘛;照见五蕴皆空,就包括了照破了阿赖耶识。

这一个“空”,给诸位说,空不是无啊。五蕴皆空的空,是性空,是真空。这个空,不当做无讲,不是说,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了,就叫做空,那就大错特错了。真空就是妙有啊,妙有就是真空,是空有不二的空。这个空字很难懂,这个空是讲的法性呐。心经后面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全都是讲的性空。如果要不懂得性空的道理,你念心经,那当然起疑惑,若不起疑惑,那就误解了。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目录(上 )(点击进入)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01--90目录(点击进入)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目录(上 )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