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122:念佛的人用梦境来检视自己,如在梦境里仍起贪瞋痴,往生便会有困难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严经 十番显见-16 (建议在wifi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534dcsp8a&width=500&height=375&auto=0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座视频:
楞严经 十番显见 16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父亲这一方面有三个人跟着去,[父族三人:一、阿鞞],中国话叫做马胜,[此云马胜;二、跋提,此云小贤;三、拘利],中国话没有翻译,[华言未详;有云即摩诃男]。这个摩诃男经典是有记载的,也是证果的阿罗汉。这个摩诃男还有一个故事,说当敌人杀进来的时候,这个摩诃男就请求那个军队的领导,说希望跟他约好。说:如果我潜入水中,等我浮起来的时候,你再杀我的族人,我们希望能够有这样的请求。教官就说:好了,既然这样讲,就让你潜下这个水池里面,等你起来的时候,我再开始杀。最多几秒钟、几分钟你一定要起来!所以,这个摩诃男就潜入水中,因为他的头发很长,他就把这个头发,绑在这个石头上,让他不会浮起来。这个族群,释迦族群统统跑光了,奇怪!这个尸体怎么没有浮起来呢?后来叫人潜水下去看,这个摩诃男死在水中,把头发绑在石头上。这个记载,多少有一点文字上的出入,这个是指摩诃男,他是证果的罗汉,为了救族群,可以牺牲自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母族二人:一、阿若多,此云解本际,又云最初解;二、十力迦叶,此云饮光。寻到太子,劝请回宫,太子乃曰:不成佛道,不回本国。]诸位!如果在这里要准备出家的人,就要发这种愿:不见性、不成就道业,不离开讲堂。他这样才有办法住下来。说: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我们常常要参这个善知识,道场跑来跑去,那个是很难成就的!所以,如果有了好的善知识、好的道场,发心准备出家的,何况三位都是大学毕业的,要把心定下来。
[不成佛道,不回本国。五人因太子不回,不得回朝复命,乃随从太子游方五载,而至雪山,同修苦行六年。三人不堪苦行者,乃往鹿园,别修异道;后二人见太子受牧女乳糜之供],这个[糜]就是粥。[亦复舍去,而至鹿园。佛演《大华严》,虽称本怀,不契时机],所以,不对机就是多余的。[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事,亦欲开方便门,说小乘法,乃思:谁应先度?悲二仙之已逝];这二个仙人,他是在王舍城附近的二位著名的宗教导师,教导人们修习禅定的方法,他们一个叫做阿罗逻,一个叫做郁陀迦。这二个仙人已经不在了。[喜五人之犹在,乃至鹿园,为五比丘等,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为什么讲十二行呢?因为四谛讲三次,诸位翻开《表解》二八页,三转四谛法轮,三转四谛,三乘以四就是十二。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四谛,简单解释一下,我们在《大专佛学十四讲表》已经讲得非常清楚,简单提示一下。四谛就是四种真理,此是苦谛,苦,这个世间实实在在是苦的,你不要一直不觉悟,这个世间无乐可言,因为是刹那、是生灭、是无常、是缘起。所以,这个世间真是苦,不但是身苦,还有心灵的烦恼的苦。所以叫做苦谛。
二、此是集,就是集谛,集谛的意思就是集合一切烦恼,就会感应种种的痛苦,业感就会缘起。所以,此是苦,就是世间的果;此是集,这是世间的因,[集]就是集一切的烦恼,简单讲:集一切见思二惑等等烦恼,贪瞋痴慢疑等等。再来,此是灭,这是灭谛,我们身心皆苦;有一个快乐的涅槃,所以,这个[灭]是灭苦的意思,意思是说:一个人证悟了涅槃的妙心,则能离一切苦。所以,[灭]就是灭苦,也就是涅槃义。此是道,是指八正道,还有三十七道品,[道]就是路,就是可以通,可以通往涅槃之道,所以,此是道。意思是说:你修八正道、修三十七道品,可以通往涅槃,可以度脱生死,此是道。此是灭,是出世的果;此是道,是出世的因。好了,有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就变成世间果,此是苦;世间的因,此是集;出世的果,能得涅槃,此是灭;出世的因,此是道,修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就可以了生死、离苦得乐。
底下:示相转,对上根人讲的;劝修转,对中根人讲的;作证转,对下根器的人讲的。示相转是啥意思呢?上根的人一听到此是苦,就知道苦有逼迫性,所以,不会象世间人这样子。此是集——有招感性,你只要对这个财色名食睡死执不放,你就有召感痛苦的。而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不知道这一层道理,有一个老板,他讨了个老婆,可是,这个老婆又肥又胖又丑,但是,他是靠他老婆起家的,我们讲的被招赘,入赘的。什么事都作不了主,可是,他又喜欢拈花惹草,他在公司里面,又喜欢了一个秘书。这个老板娘虽然又肥又胖又丑,但是,人家家里很有钱,就派她的妹妹去监督,他就很气愤了,这是一部电影,老板就很气愤了!然后,他要交的这个秘书,每次他这老婆都会出现,他就很讨厌这个老婆,可是又没办法离开这个老婆。后来有一次,他老婆生日的时候,他因为交不到这个秘书,又怕被人家抢走,又讨厌这个老婆,又肥又丑,然后又没办法离开她,他没钱,他靠他老婆的。生日的时候,蛋糕上面插了几根蜡烛,就端出来了,在这个花园里面举办生日派对,他就出来唱生日快乐歌,他怎么唱呢?猪~~~你生日快乐!然后这蛋糕拿到他老婆前面,他老婆一巴掌刮下去说:你这个音不会唱正一点吗?第一个字骂他老婆,那个[祝]把它念成[猪]。众生他不知道,这个有召感性、有逼迫性,所以,乐此不疲。
道——可修性,意思就是说:上根器的人,跟他开示了这个苦、集、灭、道,他就能够知道要修行。对上根器的人来讲,这是示相,只要稍微点一下,就醒过来。就像一只好马,看到主人拿起这个皮鞭,这一匹马就跑得很快;根器利的人也是一样,一听到了正法,他一辈子决定不放弃三宝,决定不放弃善知识,一定要好好修行。示相转。再来,有一种人叫做中根器的,中根器的叫做劝修转,佛陀对这个中根器的,就跟人家讲说:哎呀!世间是苦的,汝应知!世间这个苦从哪里来?集合贪瞋痴来的,汝应断;有涅槃是可以证的,可以证悟的,所以,汝应证;有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你应该好好修行,说:汝应修,这是对中根器的。底下是对下根器的,根器很差的,说:此是苦,我已知,作证转就是佛陀的意思,佛陀自己,这个[我]是指佛陀。佛陀告诉他:你要相信我释迦牟尼,世间身心皆是苦,因为是刹那生灭无常法,所以,你不可能拥有任何东西,你也带不走任何东西,这个的的确确是苦的,说: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所有的贪心、瞋恨心、嫉妒、愤怒,佛陀全部都断,包括微细的无明,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释迦牟尼佛做榜样给我们看,他已经证得了佛果,的确是可以证得佛果的。此是道,我已修,你看,我就是这样修学佛道的,是不是?这个叫做三转四谛十二行法 轮。
此是灭——可证性,就浊涅槃是可以证入的、证悟的。此是---翻回《讲义》,[一、示相转;二、劝修转;三、作证转。示集谛之相,即见、思烦恼],[集]顾名思义就是集合;苦从哪里来?就是集合烦恼来的啊,不停的执着来的啊,见思烦恼。[见惑粗如客],如客是什么意思?容易觉察的意思。[思惑细如尘],这个很难觉察,就像灰尘,有时候眼睛不睁大一点,看不到。[此在鹿园,所说客、尘之义。及汝四众言一句,当指《阿含》会上四众。佛对之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即不能成就,无上正觉菩提之道。及阿罗汉者(解见在前),其故何也?皆由客、尘烦恼所误。客、尘喻粗、细烦恼:我执分别,行相不停如客];来作客的一定要走,换句话说:对境界上的执着,其实也带不走,也没有一样东西你可以带着走。[我执俱生,行相微细如尘]。俱生就是先天带来的,俱生就是无量劫来存在的,诸位!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困难就是难在降伏那个微细的习气。你可以宽恕人家,这个你做得到的;但是,要叫你改变你的个性,这个很难!碰到什么事情,金钱的纠纷,你会当作说:唉!就算我前世欠他的,你绝对看得开,稍微有一点功夫的佛弟子,都没问题。但是,要碰到跟自己意见、看法不同的,这个时候习气就会上来。因此这个先天性的我执,任运而生,二六时中,修行困难就困难在那一刹那。
有个具体的办法,如果你的烦恼时间愈来愈短,那么你的修行就是正确,你把这个情绪的变化缩短到当下。譬如说:以前烦恼三个月,再来是一天,再来是一个小时,再来,一动念,马上放、舍,着这个没意义,好!就回归当下了。在你们内心里面,你会发现,原谅有宽恕的一面;原谅人家,有光明的心性存在,放下,生命的品质会更好,你会开始享受你生命的泉源,就是般若的智慧。你不再像世间一样,同流合污,起贪瞋痴,以为执着叫做快乐。慢慢的领悟到世尊的真理、所讲的正法。没有一分、没有一秒,包括我们晚上在作梦的时候,也会梦到佛菩萨、也会梦到我们没有瞋恨心、也会梦到我们与人和平的相处。所以,念佛的人用梦境来检视自己,如果我们在梦境里面,仍然严重的起贪瞋痴,那么我们往生便会有困难。因为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加上痛苦,是作不了主的。简单讲:我们现在的情绪作不了主,临命终就会很危险!要作得了主,也不是很困难,不思善、不思恶,你只要放下跟我生死没有关系的,这些不必要的客尘烦恼,每天只管自己,扫自己的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你尽管扫自己门前的雪,尽管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掌握了这个方向以后,其他的跟自己生死没有关系的,就是统统放下。然后,守住一个大原则,物我是一如的,[物]就是指外境,[我]是指心性,外境跟心性,其实本来是同一个起源的,一个如来藏的,这样慢慢来,一步一步来。
常常讲说:为什么修行不得力?因为方法错误。这个方法对跟方法错,有差多少?那是非常严重的!修行的方法错误,我现在举一个例子,告诉你说方法错跟方法对,会有什么差别?在北爱尔兰有一个农夫,他是牧羊,靠这个羊群来过活,羊毛、卖羊肉,还有这个羊乳。少许的耕作加上这个羊,靠这个羊的经济作物来过日子。可是,他有一个困扰,就是这个山区里面很多的野狼,找不到食物就来偷袭他的羊群,他有时候第二天看,这个羊,这里死一只,那里死一只。肉没有全部吃完,咬死以后没有吃,有的吃一半、有的吃剩一只脚的。这个农夫、牧羊人没办法了,这么大一座山怎么办呢?他就去贷款,把他整座山都围铁丝网,围铁丝网以后,狼还是没有东西吃,在山上找不到;铁丝网已经很低了,狼很聪明,挖这个地洞,就钻进去,狼群一只一只一直进去,就咬死了一堆,吃完了从那个洞,回到原位。农夫没办法,就带着猎枪,二十四个小时守着,他很累,狼也很累。结果看到这个狼群来,他就开枪,就打,一个晚上有时候打死四、五只。他就用很愤怒的眼光,把狼当作是仇敌,因为它咬死很多的羊。这个狼群有时候敢靠近,有时候不敢靠近,狼要吃一只羊很累;主人为了防止这个狼群,很累!十几年来他损失的羊、他投注的经费,身心俱疲,还是没有办法防止这个狼群的攻击。
后来他去请求一个义大利的,专门叫做生物、动物行为学家,专门研究动物的行为的,那个人是专门跟狼群生活的。把野外小只的狼抓回来,慢慢的养,他要观察狼的行为,这狼的行为里面,它有阶级的,这个狼群里面的首领要先吃的。再来,经过打斗以后,变成狼群的群王,这个动物行为学家跟它们生活在一起。再来就研究狼的嘷叫声代表什么,他就开始一直研究,十六年,专门研究狼群的攻击行为,它的行动。后来这个爱尔兰去请这个义大利的专家,去请示他,这个义大利的专家还是没有办法,后来两个人一起去请示一个美国黄石公园野狼专家,请示以后,专家告诉他:狼群它是有习性的、有地盘性的。你只要在这一群狼来,你放另外一群狼群的嘷叫声,叫做宣示地盘,用这种方式,它就不敢入侵。动物的行为它有地盘性、有区域性,它的地盘性很坚强,同时它也不敢随便的去入侵其它狼群的地盘。农夫就录了好几群狼叫的声音,拿这个录音带回去以后,就这个扩音器不定时的播放,把它扩到整个山区。经过几年,他这样一放以后,方法对了,中奖!从此以后,没有一只狼来咬他的羊群。方法错的时候,羊被咬死,狼群被打死,花费了多少铁丝网的钱,他就是搞不定它!方法对的时候,一毛钱都不要花,就是买个扩音器播放,从此以后,狼知道那个区域是属于另外一个狼群的,统统不敢来。
我现在回归到说:修行也是这样子的,你掌握了对的方向,方法对的、正确,了悟诸法毕竟空,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知道万法空相,就慢慢练习放下……这个就是方法对!如果你一直拜山、一直念佛,而不懂得放下,一念提起阿弥陀佛,那就会变成一边念佛,一边执着娑婆世界的是非;一边念佛,一边着相,着这个缘起缘灭的假相。那么,就是说:虽然你很用功,可是,被牵制住,这个叫做方法错误。见性就是:生擒活捉不费吹灰之力,就像这个生物、动物学家一样,他叫他回去只放一下录音带就好,你也不必带枪,也不必围篱笆,他就方法对啊!诸位!放下万缘,你的方法就对了!
师父常常讲放下,有一个居士来问:师父,您常常讲放下,放下,我心里也常常告诉自己:放下,放下啊,可是,它就是放不下呢!我说:那个放下是打从彻悟的心,了悟能缘的意识心空、所缘的境界空,是这样子的无所在、无所不在的那种放下的心,不是告诉自己:我要放下,这个还是加一个[我要放下],这个不是真正的功夫。真正的功夫是了悟一切法无生,如如不动,见一切法如幻,心悟无生,如如不动,是这样子的放下。我已经举例子给你听了,也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告诉你,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对,弄错了你会百千万劫。
[我执即天台宗,所谓见、思二惑。客、尘为三乘人通惑,大、小共断],大乘、小乘共断,[不断罗汉尚不能成],不断就是不断见、思二惑,罗汉尚不能成,[况无上菩提乎]?连二乘人都构不上。[故曰:皆由所误。当时所说客、尘,乃喻集谛烦恼,反显主、空,乃喻灭谛耳]。灭谛就是涅槃,苦、集、灭、道。什么叫灭谛呢?就是灭苦而成道,叫做涅槃,叫做灭谛。这个灭是灭什么?灭三界之苦。[今但取能比之喻,不取所喻之法,以客、尘二皆属动,而喻身境,及缘身境之心;以主、空二皆不动]。主人住在屋子里面当然不必动,客人来,住了就走了,他要动的;虚空是不动的,灰尘是动的。所以,以主人跟虚空来比喻二皆不动。[俱喻见性耳],还是要见性,都是在比喻见性。[佛问汝等当时,闻说客、尘二字,因何开悟?今成圣果?故问因何开悟,欲今详叙客、尘、主、空],什么是客?什么是尘?什么是主?什么是空,要分清楚。诸位!这里总归一句话,注意听!客、尘就是生灭;主、空就是不生不灭,就是这么简单,放下生灭就是不生不灭。诸位,法不必找,放下就是。[可以例显身境,及缘心与见性,动不动之义。初如来询究原悟竟]。
[巳二陈那详答佛印]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说:那个时候,憍陈那起立白佛,对佛这么说:我今是法性长老。为什么称为法性长老呢?因为他悟到法性不动,叫做法性长老。这个法性,诸位要认识一下,法性长老,证阿罗汉果,叫做法性长老,同时叫做福慧上座。所以,在这里要很清楚的,也就是说:如果是证阿罗汉果的,是排前面的。譬如说:先出家的在前座,后出家在后座,但是,如果他证阿罗汉果,世尊会请他到前面来,到前面坐,不必排在人家后面,证阿罗汉果,可以不必依照戒腊来的,是这样子叫做福慧上座的,可是,他有功夫了。诸位!跟着佛出家以后,如果他只有沙弥,证阿罗汉果,可以不必受比丘戒,就是比丘。这个证阿罗汉果是不容易的,到目前为止,难啊!连证三果阿罗汉都很难了。泰国那个是专修毗婆舍那的,叫做内观法的,无常观、数息观、不净观。听他们泰国来讲的,泰国目前有二、三个证三果阿罗汉的,当然这是他们传过来的讯息了。泰国有多少个比丘,几万,三果还不是阿罗汉果,三果而已,找不到二、三个。所以,这个时代不念佛怎么行?不好好修净土法门哪行呢?是不是?还是要认真修行。
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悟到了生灭,放下,同时就是不生灭。[此憍陈那自陈得悟。他经有云憍陈如,即阿若多之姓也。此云火器,以先世],[先世]就是祖先,[事]就是事奉,[火]就是拜火教。[命族故]。命族就是这样命名的。整句的意思就是:他们的祖先因为是事奉拜火教,而命名叫做火器,所以叫做阿若多。[我今长老者],因为碰到佛了,要不然,也没有办法成就了。[因佛在鹿园说法,阿若多最初称解,成阿罗汉,为法性长老。独得解名者:阿若多,此云解本际,名也。因悟客、尘二字之理,得成圣果,此从集谛入也]。憍陈那在佛弟子当中,叫做见解第一;舍利弗叫做智慧第一;目犍连叫做神通第一,他叫做见解第一。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这比喻的非常好!说:世尊!譬如说:行客,行客就是动态的,来来去去的这些行客。投寄在旅亭,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旅社。有的或宿、或者是吃、或者是过一宿,吃完了,食事毕,怎么样?[俶装]就是整装,继续前途,继续前进了。不遑安住,[遑]就是来不及,就是无暇的意思,因为他是来作客的,一下子又走了。若实主人,自无攸往,[攸]就是所往。若实主人是指我们的心性;不遑安住是指生灭的意识心,自无攸往,实是主人是指如如不动的心性。意思是说:如果是生灭的意识执着心,应当放;如果是主人,你应当知道,那个是如如不动的见性,是作得了主,是主,你就要往这边走;是客,就放下,舍妄求真,就是这个道理。
[此述所解,先解客字,次解尘字。佛以客、尘喻集谛烦恼,即见、思二惑;见惑缘境分别,背觉合尘,粗动不定,譬如行客,投寄旅亭,久缘如宿,暂缘如食,而或之云者,久暂不定也。此境分别已定,复缘他境,舍此趣彼,如客之宿][宿]就是过一夜、[食既毕;俶者整也,遑者暇也;即整顿行装,转向前途而去,不暇安心居住也。若实在主人,喻小乘偏真法性;自无所往,喻法性常住不动]。[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注意听!如是思惟就是如是正观,这个很重要的!如是这样正确的观照,很正确的知见,如是正观,不住名客,不住就是刹那生灭的东西,如同来我们心性作客的,千万不要去执着这种东西,不要去妄动,因为它是无住的。住就是永远存在了!我们这个般若智慧一直存在,明心见性,明本心、见本性,那个如来藏性是我们的主人,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不住,因为它住不下来,刹那生灭的意识、执着和分别心,就是客。如果你动念,动到了执着念,这就变成客为主了,把这个意识心变成你的主人;如果你动分别的念,也就变成易客为主了,就把这个不重要的,变成你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了。为什么要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为什么要这样一直重复的讲?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为什么一直讲自性?因为那个才是主啊,成佛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才能成佛。
[如是指上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等。如是思维,以见惑分别不住名客,以法性常住名主,是我当时开悟,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此解尘字。以思惑任运],任运的意思就是:二六时中都跟在旁边,任运的意思就是那个习气——贪、瞋、痴、慢、疑,那个习气随时随地,什么时候要爆发不知道,很难控制的![摇动如尘。尘须有日光,照之可见,故曰,又如新霁,清阳升天]。什么是新霁呢?就是[久雨初晴],雨下了很久了,这个天突然出太阳,这个就是[曰新霁,清阳者,早晨之日也。日从云中而出,喻已断见惑,得见道之智日,升于性天,其智微劣,于法性理,亦惟少分相应]。法性理是什么意思?就是诸法毕竟空的无生理,意思就是说:法性本空这个道理,简单讲就是所谓的无为法,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法性毕竟空的无生之理,有少分相应,[故以光入隙中喻之]。光射进这个门隙当中一个缝,[隙者,门壁缝障],就是物体裂开来了,[若无日光,不了尘相,譬喻若无见道之智,不见思惑,若断见惑,有了智光,能觉思惑,于偏空法性理中,微细起灭如尘]。为什么讲偏空呢?偏空的意思就是悟了不究竟,二乘人只断我空,这个叫做偏空,还有微细如尘。[而法性不动如空,故喻如日光,发明空中尘相。尘之体质是摇动,虚空乃寂然不动,相形而显也]。这个很清楚的在告诉你:如如不动的心性,就像虚空一样的,从来不生、从来不减;从来不来、从来不去;来去、生灭、增减,都不可得。所以,这一段你只要好好的体悟,就能了解,摇动的东西,意思就是:只要是生灭的东西,都不值得取。不管你现在拥有多少的房地产;不管你拥有多少的金钱,都是过目云烟,暂时为我们所用的。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所以,只要是生来相就是如此,它就是会摇动的;只要是意识心,它就是摇动的。因此修学佛道,刚开始稍微克制一下那个情绪,慢慢进入三昧,正定、正念,然后,二六时中更精进。[如是思惟,乃以见道之智,观察思惟:澄然寂静,名之为空;飞扬摇动,名之为尘。是我当时开悟,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底下,举一个公案,[赵州]禅师,有一天在扫地[一日扫地次],有一个出家人,[有僧问云:和尚是大善知识,为甚么扫地?]意思就是说:你是一个开悟的圣人,是大善知识,为什么也在扫地呢?[州曰:尘从外来。]那么这个出家人,因为他没开悟,就问了,[僧曰:既是清净伽蓝,为甚么有尘?州曰:又一点也。]意思就是:大悟人的心境,他是连一点点的动念都不行。连讨论都不行,语言、文字、观念统统不行!叫做动念即乖。所以,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如果我们不能体悟,这个当下当体即空、寂灭相,任你百千劫追求佛道,犹是外道,误认为心外有佛故。诸位!心外无佛的,佛在心性当中的。[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辨客、尘义,析入秋毫]。烁破叫做消融的意思,或者是火光闪动叫做烁,我们说:闪烁、闪烁,这个烁破也可以说是照破。四天下,以前人讲的东、南、西、北。辨客、尘义,析入秋毫,你看,这个赵州和尚是大悟的人,连一点点都不行!
[佛言:如是]。这个就佛印证了。所以,很多人有没有开悟,为什么要找见性的人印证呢?因为这样才不会偏离修行的主题。我们修行的主题是心性,如如不动的心性,如果不能体悟到,拿出这个重要的明心见性的功夫,心外一直求法,那么,跟佛道一点都不相应。所以,求印证是很重要的!佛言:如是。答对了![此佛印可其说。佛意只要陈那说出客、尘,主、空,谁动、谁静,令阿难闻已生信,识得眼中见性不动,身境与能缘识心,摇动而已]。诸位!这一段就是修行的关键!识得眼中见性不动,身境与能缘识心,摇动而已。这个色身,就是四大——地、水、火、风所构成的;这个意识心,接近神经系统的,一直在感受,一直在领受,一直在分别,一直在执着,到死没办法割舍。师父已经讲过,说:只要一个人一辈子没有听到正法,这个人没有任何机会解脱,一个都没有。
[陈那分析,正合佛意,故印可之曰:如是。更有二义当知:一、此客尘之喻,有通、有别。别者,如陈那]憍陈那[所析,以见惑分别不住],[不住]就是不停。[取喻如客,去之犹易,以思惑任运摇动,取喻如尘,拂之实难]。思惑就难了!任意摇动,就是我们卡在那种个性、习气,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要了解,修行的容易处跟困难处在哪里?修行的容易处,就是你只要见性,它就很容易,见一切相总是如;你只要不见性就很困难,因为用什么心统统不对,有心也是妄,无心也不对;那大悟,有心也对,无心也对。迷了的众生,有心不对,无心也不对,为什么?迷惑的众生,有心,他认为这个意识心就是有心,无心就是什么都不要想,这个就是外道啊!悟道不一样,讲有心也对,无心也对,讲无心就是如如的本体;讲有心,有心就是般若智慧心,这是大悟的人。他用清净心能够展现出来的。你讲无心对,他还是如如不动的心性;讲有心也对,他是涅槃的妙心,涅槃妙心能起作用,怎么不能动呢?动者就是不动。
所以,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悟跟不悟,悟跟迷之间。所以悟者刹那间,迷者尘点劫,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心念佛,总不能不了解佛的心性是什么,修学佛道变成外道,那你要修学佛道变成佛道,应当什么?应当要明心见性,佛道是内观的,佛性不离心,念佛也不能离开心。念佛以后,烦恼越来越少,你念对了佛;念佛以后,烦恼愈来愈多、愈看众生的缺点、是非愈来愈多,对不对?耳根子软,自己心定不下来,本来《楞严经》听得好好,好好,常常来,常常来,一下子是非、恩怨一来、烦恼一来,不来了,谁吃亏啊?所以,那个愿力是很重要的。如果一碰到善知识,碰到正法,或者碰到正知正见,我们要强化自己的信心,不是只有师父而已。要强化信心告诉自己,百千万劫难遭遇,泰山压顶,我都来听,下冰雹,我打昏了也要来,没话讲,这样的愿力,你已经成功一半了!这二个钟头演讲,不要说全部都听得懂,来这里听一个比喻、一句的名言、一个观念,一改变以后:哇!原来如此!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堂课会大彻悟啊!摸索、摸索……突然这个比喻,啪!哇!原来如此啊,我就是佛!就打开你的心扉了。喔!万法不离自性,万法唯心现量。(未完)
楞严经讲解121: 重点在--妄心是离尘无自体性,真心离尘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