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62 不分别、不执着是定,了了分明是慧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62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四不思议

根本智的培养,在我们今天来讲,就好像念书一样,我们的机缘已经过去了,这在佛法里头等于是小学、是初中,我们现在这个年龄都过去了。所以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补习,一方面你在此地修学这个,在这边听讲大乘法,一方面你还要去恶补,去补你那根本智。根本智怎么补法?给诸位说,根本智就是修定,定是根本智的体,照就是根本智的用,那你不修定怎么行?什么叫定?定就是不动心。佛门里面常讲「八风吹不动」,给诸位说,八风吹不动那是小定,不是大定,那是入门,还未登堂入室。而我们今天小小的风一吹,就大大的动起来,那有什么用处?

六根在境界上,眼睛看得清清楚楚,这是照;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这也是觉照。可是不能有分别,更不能有执着,一有分别、一有执着,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了了分明,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定慧具足。不分别、不执着是定,了了分明是慧,你要能够常常保持这个境界,这就是定慧等学,你要能保持得住,永远不能叫它失掉。这是我们常讲的,这是一个修行人的自受用。他受用,别人来请教你问题,来问你,随问随答,这是从你定慧里面变现出心心所为他受用。我这个话讲过很多遍,变现出的心心所可不是自受用,自受用那就坏了,是他受用,自受用永远是清净,这个是自受用。他受用,就像《华严经》里面我们读的,此地观世音菩萨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应机说法,那是他受用。自己永远住在一真法界,这个才叫做妙妙,耳妙妙闻,眼妙妙见,舌是妙妙尝,鼻是妙妙嗅,无有一法不妙。你看《法华经》称为《妙法莲华经》,我们讲经题的时候也给诸位说过,无有一法不妙,这个妙字很难讲。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句,『心精遗闻』,这个「闻」就是能闻与所闻。诸位要晓得,能所是相对的,相对就不是真实的。相对从哪里出来的?从分别执着出来的。「遗」是什么?遗是把它摆脱了、放下了、舍弃了,就是能闻所闻都没有了。这是功夫,这也是境界。初学的时候能所一定是存在的,譬如我们开始修,我们学反闻闻自性,学舍识用根,像我刚才跟诸位所讲的,二六时中六根在境界上去训练。这个时候训练怎么样?是有能有所,能见能闻的是六根根性,所见所闻的是六尘境界,有能、有所,有根、有尘,都是对立的。遗,离开了,解脱了,放下了,是不是能闻的根没有了,所闻的境界也没有了?不是的。到底什么没有了?心所没有了。

诸位要晓得,我从唯识里面给诸位讲,能闻的是心所里面的见分,能见、能闻、能尝、能觉、能知的全是见分,所见、所闻、所嗅、所尝的是心所里面的相分,把这个离开了。这个一离开怎么样?光有八识,与八识相应的心所没有了,不是根没有了,不是外头境界没有了,是说这个没有了。更进一步的,功夫再提升一级的,把八个识的见相两分也没有了,这个功夫就高了。所以这是要相当时间来训练。你要问究竟要多长的时间?因人而异,每个人不一样,根利的人时间短,根钝的人时间就长。什么叫根利、根钝?简单的说,分别执着轻的人,烦恼轻,他的时间就短,分别执着重的人,就是烦恼重,他的时间就长,所以这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由此可知,你要想真正地修行,断烦恼是第一桩要紧的大事,不断烦恼怎么行?!

可是你要想断烦恼你得要记住,特别是在寺院里头,要做清众,这才好修行。清众就是修行人,执事是护法的,这个诸位要晓得,执事是护法的。所以在从前寺院丛林,那是修行的道场,做清众的人他什么事情不闻不问,寺庙来的客人他理也不理,看都不看一眼,他心清净。所以有些人:「这个庙里和尚架子好大,都不理人的。」他不是,他有专门接待的,有知客、照客师,他们负责任接待,有当家、住持和尚,他们接待的,清众不接待。执事是修福的,是护法的,就是护持这些清众,让他们好好的修行。人家那个道场大,一个道场住几千人,少的也有几百人,所以你看丛林执事一百多个。现在都是小庙,小庙怎么办?清众要兼执事,这个麻烦大了,都变成了修福,没有法子修慧了。这是我们今天要晓得自己的苦难,我们自己没有福报,没有生在那个有福报的时候。虽然出家了,还是样样都放不下,谈什么修行?我学佛出家之后,一直就是有一个愿望,但是这个愿望一直到今天都没办法实现,没人发心护持。我们有一个道场,出家人统统做清众,一切执事都由在家人来做,一个寺院里,住持、当家,所有的执事统统一律在家人,出家人什么事情都不做,那就会有成就。

但是现在出家人害怕,庙里住持、当家都是在家人做,有一天他不高兴,把我赶走,那我们不是糟糕了吗?又放不下,连组财团法人,我们出家人的人数一定要超过在家人,这个权力我们才能拿得到,这还能成就吗?这还能断烦恼吗?在家人把我们赶走,我们走就是了。我们要好好地修行,他求之不得,他会供养,好好地招待的。我们要为非作歹,不好好地修行,他把我们赶出去,那是活该。所以何必要提防,何必要操这个心?事情还没有到,就在那里分别、计较,就在那里打妄想,怕哪一天没有饭吃,哪一天被人赶跑了,你想想看,心里想这个,他不想道,他不多念几声阿弥陀佛,他不想西方极乐世界,不想阿弥陀佛哪一天快点接我去,他不想这个,这都叫颠倒!所以正信居士,真正明了佛法,要真正想修福报,应当要发心护持在今日发心护持,那就得要担任道场里面的执事,让出家人真正在这里修戒、修定、修慧,一心一意的用功,将来担负起弘法利生的责任。这只是一个愿望,一个理想,一直到今天,都无法实现。我们道场的确是希望交给在家同修来管理,馆长一个人人手不足,所以我们住众要帮她忙。如果你们在家同修肯发心,代替他们那些职务,让这些出家人天天能够用功,能够办道,不问这些事情,外面人来的时候,我们闭着眼睛,招呼也不打一个,成就戒定慧,这是无量功德。

可是出家人自己也要晓得这个道理,心才真是清净,如果说,「这个事情不要我管了,那权力落到人家手上了。」那你糟糕了,你这个闻怎么能遗得掉?你这个能所如何能摆脱?能所摆脱,给诸位说,就得一心不乱了,在净土里面讲就是一心不乱,而且这个地方的一心是理一心不乱。在家居士这样供养是真供养,这个福报无量无边!你供养一个出家人,这个出家人真正得理一心不乱,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将来决定往生。你想想看,你已经送了几个人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怎么不念着你?阿弥陀佛那里说人情也要把你带过去,「阿弥陀佛,我之所以能够来,承他们几位护持的,他对我恩德很大,阿弥陀佛,求你宽容,也得要把他接来。」阿弥陀佛一定答应,也得把他接去,这是必然的道理。我是阿弥陀佛我也会答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

没有人护持很难很难,为什么?你要分心,心不在道。还是要这样下去,出家、在家两边都要吃亏。为什么?两边都不成就。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出家人真正能放下,在家同修能够负起护持的责任,两边得利益。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那些精舍道场全是在家人住持的,出家人没有家,这个家是别人的,是在家人的。出家人是在家人请来供养的,没有家,是请你到这边来弘法利生的。好比学校一样,在家人是学校的董事长、董事,董事会,是有所有权的,出家人在这里面是教员,教员是人家聘请来的,你教得好,我继续聘你,教得不好,教了一个学期,解聘了,你到别的地方去。

目前的确事实上有障碍存在,使我们没有办法如理如法地修学。如果说是在大众当中,就是说清众兼执事而能够成就,这是大善根、大福德,这不是普通人,换句话说,根本智跟后得智他是同时在修,同时在完成。这是非常手段,当然也得非常人才能成就,不是一种普通正常的手段,换句话说,也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今天我们佛教修学为什么不能成就?你要把它根本的原因找出来,就好像治病一样,他的病根在哪里?他的病从什么地方来的?你找到之后就可以对症下药了。治不了别人,至少可以治自己,纵不能利他,能够得到自利。所以这些修学基本上这些大道理,我们要不能够透彻地理解,你的功夫没法子用,一般所谓说功夫用不上力。

这个「心精」就是本觉,也就是佛在此地所讲的如来藏性,在净土法门里面讲就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当体是绝待的,它不是相对的。能闻所闻是相对的,离开了相对,绝对的性体现前,就是禅家所说的「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此地这个心精就是灵光,这是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它显现出来了。这个境界在禅家叫明心见性,遗闻就是明心,心精就是见性,就是明心见性。

『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这两句意思是说,既然你的心性完全透出来了,念佛人讲你已经证得理一心不乱,这个时候六根作用圆融了,所谓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因为有能所对立,所以这个六根不能互用,到这个时候能所离开了,六根互用了。这在我们一般人讲就有神通了,不但眼可以见,耳朵也可以见,不但耳可以听,鼻子也可以听,六根互用。为什么?因为六根之体是一个,是一体不是二体。这个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诸位从这个地方也就理解,你自己念佛功夫到一心不乱了,你要是真正到了证得理一心不乱了,六根互用。六根互用了不起,你后面有人来你也看得清楚。眼睛长在前面没长在后面,为什么?头是身根,眼能见,身也能见,全身都能见,就有这个能力,你才真正是理一心不乱。你要没有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你说你理一心不乱,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那是属于增上慢,不是你自己真正的境界。到你六根互用的时候,这是理一心不乱,这个时候是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的「一根返源,六根解脱」,再不拘于本根了。

譬如我们平常这个眼见,见是属于眼根,本根是眼;闻,本根是耳。到这个境界之后就不必了,六根可以互用,每一根都有见闻觉知嗅尝的作用,根根都有这个作用,所以才叫做「见闻觉知,不能分隔」,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也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一真法界。你看迷的时候,六根,起六种不同的作用,悟的时候这六个成为一根,起一个作用,六根统统起一个作用。一才是真的,六是虚妄的,不是真的。《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本妙之体,到这个时候现出来的相是圆融交彻的互用,这才叫做圆融,「成一圆融」,无障无碍。《华严经》里面讲的,这是清凉大师讲《华严经》所说的,讲四种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一真法界就是无障碍的法界。我们看《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行愿品」的品题,《四十经》里头这个题目是具足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解脱境界就是无障碍的境界。有障碍那就不能叫解脱了,无障碍这才叫清净,清净就是无碍,有障碍就不清净了。那个「宝觉」,宝在此地是个形容词,是比喻,好像世间的珍宝,它有价值,它有作用。在此地比喻成一圆融这个觉性,它的作用广大无边,我们赞佛讲万德万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才称之为宝觉。在如来果地上是圆满的,在见了性的菩萨上是分证的,像《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都有。那个地位愈高的是愈接近圆满,地位愈低的他的能力就愈小。能力虽然小,诸位要知道,都不是凡夫、小乘、权教菩萨所能够比的,统统比不上。因为人家的确是离开了能所,这是六根解脱,权教、小乘都没有到这个境界。

这一段里面所讲的,实际上这段文很长,我们今天才讲这个几句。这几句的境界,如果从《仁王经》上来讲,这是寂灭忍的境界。寂灭忍在《仁王经》里面有上、中、下三品,下品是法云地的菩萨,就是十地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是如来果地。所以这个境界是寂灭现前,生灭寂灭的境界,所以才有这样殊胜的大用随缘,自在成就。菩萨向下则说了,说他这个功德,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万德万能。『故』,「故」就是因为前面这个缘故,所以在前面特别着重在初获这个初字,也就是说明他用功的方法。《楞严经》我们讲过很多次,「观音菩萨圆通章」讲的次数特别多,由过去到现在,我们是愈讲愈细,愈讲愈精,你们诸位找到从前的录音带拿来对对看你就晓得了。现在我们是自己道场,不受时间限制,所以我们有的是时间,我们可以细说。这样细讲,这种机缘非常难得,希望大家要能够把握,要能够珍惜。讲得愈细我们愈容易明了,对初学的人是愈有利益。

『我』是观世音菩萨自称,能够现『众多』,这个「众多」是无量无边,『妙容』就是随类化身,前面讲的三十二应身,这一句说的化身,无量无边的化身。『能说』,这是讲说法,『无边秘密神咒』,诸位一听说神咒,不要就以为是咒语,所有的经都叫做神咒。「神」所谓是神奇,「无边」这是多,「秘密」这是讲深密,是凡夫、外道、权教、小乘都不知道的,像佛讲一真法界、讲一心不乱、讲三细六粗,都是权小、二乘所不晓得的,这都称之为秘密神咒。这就是说明菩萨不可思议的圆融清净,所以才能够在十法界无量无边剎土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应化无方。这一句是总说,底下就分别来讲。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解mp3音源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60目录(未完)

261 反闻就是不用心心所,舍识用根就是反闻闻自性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210链接(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60目录(未完)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