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61 反闻就是不用心心所,舍识用根就是反闻闻自性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61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四不思议

第一百五十三面,第二行:【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从这个地方开始。在上一次给诸位说了,这是四不思议,这四种不思议比前面的境界更高、更殊胜,这是观世音菩萨证得圆通以后的境界,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就是修行的方法。『初获』之「初」,这个初字,就是这一章一开端,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们他所修学的方法是初于闻中,反闻闻自性,用这个办法。所谓初于闻中,这是就六根里面一根来说,一根明了之后,根根皆然,都一样。他所修的是耳根圆通,耳根所取的境界就是声尘,声尘这个境界当然是非常的广大,也是无量无边,在佛法里面把它归纳为两大类,一个是动,我们讲有音声,有声就叫做动,另外一种就是无声,无声就是静,这个静也是耳根所对的对象。诸位要记住,不要以为说,听的有声音的时候,我听到了,没有声音的时候,我没有听到,这个话是笑话,这是错误的,没有声音是静的境界,你也听到了。所以你听到的,一种是有声,一种是无声,就是一个是动的境界,一个是静的境界。

这个地方讲,着重在这个初字。实在讲,初相不可得,为什么?因为闻性它是不生不灭的,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初相你到哪里去找去?这是说真实话,初相不可得,从方便当中我们可以说初相。以往我们是迷在境界里,从今天起,反闻,这一反就是觉了,觉悟了。不知道回头,随着境界迁流,愈迷愈深,这才叫做生死。这个问题是相当的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够把它讲清楚的,牵涉到的经论也很多。我们这个讲堂确实也是蒙佛菩萨特别的加持,为什么?我们不是有心的,不是我在这里讲经故意配合得那么好,把种种经论配合起来,不是的,凑巧凑上了。

我们《起信论》最近就是讲到这个问题,讲三细六粗,你要把三细六粗的道理统统明白了,你才晓得怎么个反闻,这个意思就能体会得到。三细六粗是说我们真如本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个无明是什么样的过程变现到我们眼前的境界,现在《大乘起信论》就是讲这个道理。换句话说,我们本来是觉悟的,本觉本有,本来是觉悟的,现在不觉了,现在迷了。什么原因迷的,几时迷的,一直迷到今天这个样子,这是个大问题。

如果你通达《起信论》了,一切大乘经就不困难了。《起信论》是一切大乘经的精华,经义当然它有相当的深度,这是无可置疑的事情,它有相当的深度。可是我们初学的人也不必害怕,为什么?我们有时间,我们慢慢来研究。自己有时间可以研究批注,但是批注不可以看杂了,我们给诸位选的这两种,这两种是初学人可以说是标准的批注,不要看多、不要看杂。因为《起信论》的批注很多,差不多有七、八十种批注,不要看杂了,看杂了以后看乱了,反而增加困扰。就依这两种注子都好,而两种注子里面我们以慈舟法师的注子为主,看到有疑问的时候,再参考日本汤次了荣的批注,就是丰子恺翻译的,看这个本子,他注的比较上新一点。两个本子合起来看,再听讲。如果认真的话,我还希望同学们你们自己最好私下有研究讨论会,才会真正有心得。一个星期你们有三、五个同学,最好讨论会不超过十个人,像小组的形式,自己有这么几个同参道友,每个礼拜有一次、二次时间来做深入的研究讨论,这对大家修学就会有很大的进步。当然你对观世音菩萨这种修行方法你就晓得门路,你也就会有一个概略的认识,自己应该如何修学也就不难了。

此地这个初,在《起信论》里面讲就是始觉,四种始觉我们都讲过了,这个是始觉。从前不觉,现在一下觉了,耳根接触声尘,这个初觉了,始觉了,眼见色觉不觉?鼻嗅香,舌尝味,身对触尘,意对法尘,一觉一切觉,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你会用一根了,这六根全都会用。这就是初于闻中那个初的意思,说初获,或是他得到了。得到了什么?『妙妙闻心』,这一定要讲到反闻自性的时候,反闻之闻就是始觉自性之性,也就是始本合一,不但本觉妙,始觉也妙,本觉是心,始觉也是心,所以叫「妙妙闻心」。这个妙字,一个就是本觉,一个就是始觉,皆妙。

现在也许同学们困难的地方就是这个反闻,反闻怎么个返法?是不是我们这个闻性出去之后得回头来?这个难懂。《楞严经》里面举的见性,十番显见里头说得很清楚,我们这个见性,是不是见到物象了,然后又回来?没有这个道理!这里面牵涉到唯识的问题,上一次我也跟大家提到过,唯识纵然大家不愿意去专门修学它,因为那个的确太麻烦、太繁琐,但是唯识说理是比一切经都说得详细,那个理本来就复杂,所以讲起来当然复杂,当然难讲,但是唯识的大意我们一定要懂。换句话说,最低限度,像《百法》、《五蕴》、《二十颂》、《三十颂》、《规矩颂》,这是要下一点功夫去研究的,这个等于说唯识学里面的常识。不管你学哪一宗、哪一派,统统要晓得,这几门功课可以说是大乘佛法里面的共同科目,而且是必修的科目,要懂得,懂得这些说法就方便得多了。

所谓反闻就是不用心心所,就是反闻。交光法师在本经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修学的纲领,他劝我们舍识用根。我们晓得,本经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本经精华的一部分,就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就是我们念的这一章,这是全经的精华,最重要的一部分。观世音菩萨提倡的反闻闻自性,交光法师不叫我们反闻闻自性,叫我们舍识用根,是什么意思?诸位要晓得,舍识用根就是反闻闻自性。是从哪里回来?是从识里面回来,回来的时候用性,用六根的根性,就叫做反闻闻自性。这里面实际上就是个反,因为闻性它从来没有中断,闻性是真常,常住真性,这个反的意思就是不用,因为在以往我们六根涉境全用心意识,就是唯识里面所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自己认真的反省反省,我们在二六时中见色闻声,是不是都用心意识?

观世音菩萨他高明的地方没有别的,用心意识这是用的妄心,心攀缘境界,往境界上跑,在境界里面起贪瞋痴慢,顺着意思的,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是妄心。实际上说,八识还不太有大过失,真正作怪的、造业的是心所,六道凡夫哪一个人不是生活在二十六个烦恼心所里?你在见色闻声的时候,六根接触境界的时候,所谓合了你心意,合了你的意思,你们想想合了你什么意思?真心里面没有意思,六祖大师所说的,那个真心是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心里头没有意思。阿赖耶识里头是只落印象,它也不分别好坏,就像布袋和尚那个大口袋一样,他没有分别心,人家供养什么,往袋子里一装,他看也不看,那个大口袋尽管装就是,好的也装,坏的也装,他不分别。第七识的执着,第六识的分别,可以说都不是心,你说合哪个意思?都没有。那个意思在什么地方?就是我们现在讲心,心是什么?贪心。谁喜欢?贪心所喜欢。谁讨厌?瞋恚心所讨厌。

所以众生用的心,诸位要晓得,他要能够用八识,那就相当高明了,他不但把真心忘掉了,八识也忘掉了,他所用的心就是心所,而且在心所里面绝大多数都是用的烦恼心所,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用的这个,把这个东西当作心,所以你那个心就多了。我们昨天在《华严经》里面所读到的,连三地菩萨都有这个能力,随众生种种心示现种种身相。所以我们有多少心?无量无边的心。这二十六,像百法里面这个二十六是归纳,展开来,你看经上讲,八万四千烦恼。烦恼就是八万四千吗?八万四千不太多,也不算多,八万四千还是纲目。你看四弘誓愿里面所念的,「烦恼无尽誓愿断」,可见得这个烦恼是无量无边的、是无尽的,经里面把它归纳为八万四千。

解释的时候,八万四千太麻烦,所以再归纳,像《瑜伽师地论》里面,把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怕初学的人受持不了,再归纳,归纳为百法。百法里面,烦恼就占二十六法,一切众生拿这个东西当作心。所以世间人常讲心猿意马,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那个心太多了,一会这个心做主,一会那个心做主,贪心所做主了,你喜欢了,烦恼心所做主了,讨厌了,就这么回事情。由此可知,自己对自己都做不了主,这很可怜!世间最恩爱的是夫妻,谈恋爱、结婚的时候,贪心所做了主,结婚之后,意见不对了,贪心所不做主了,换了一个主人,换了瞋恚心所做主了,要闹离婚。你问我,谁是你?你要真正把百法念通了就晓得,没有我,确实没有我。

《百法明门论》的宗旨,天亲菩萨在一开端就讲得很清楚,百法是解释什么?解释佛在经里面所说的「一切法无我」,所以到后面说出「人无我,法无我」,的确,我是主宰,你根本没有主宰。就好像一个国家一样,有众多的人民,今天这个做总统,做了两年又换了一个,你说这个国家哪一个是主人?没有主人,为什么?他过几年就要换掉,几年一换,几年一换。国家还有定期,像美国四年换一次,我们这个心所剎那剎那之间在那里换,没有主宰!

内随着心所奔逸外面六尘的尘境,这种现象就叫生死疲劳,经上常讲的。佛看到这种现象,称之为「可怜悯者」。诸佛菩萨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劝导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回头,反就是回头。从哪里回头?要从那个心所里头回头,而不是叫我们从尘境里面回头,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从外面境界里面回头是对初学人说的,初级的佛法。为什么?因为初级的佛法,外境勾引我们,来诱惑我们,实际上外境哪里会诱惑?不会诱惑的,境界没有诱惑的能力。

你们念念蕅益大师他老人家那篇开示你就了解,人家说得很清楚,境缘没有好丑,好丑生于心。什么心?就是心所,好丑是你的心所,境界里没有。但是你这个根对境界的时候,你里面这个好丑的心它自然就出来,这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定力,你自己不觉,所以这些烦恼心所往境界上奔逸。其实是不是真的向外境奔逸?又不是,诸位读唯识就了解这个事实。所以在初学的时候是禁止,外面境界愈少接触愈好。所以从前的修行人不接触社会,都在山林之中,世间一切人事他都不过问,心容易清净,眼不见,耳不听,心清净,这是初学的。重不重要?重要,因为初学的目的是在求根本智,所以很重要。我们看这一代的修行人,无论出家、在家,不容易成就,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这个阶段的训练,我们今天修学,一开始修学就接触大众,就博学多闻,这个事情难,所以往往一生不管你怎么勤苦用功,你都不能成就,这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受过基本训练,没有在根本智上用过功夫,难在这个地方。这是我们常在讲席当中也常常跟同修提起来的,希望大家要注意。因为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博学多闻是后得智。

《华严经》是一个榜样,你要问善财童子修的是什么?他修的就是反闻闻自性,他就修的这个东西。他的根本智是在文殊菩萨会下建立的,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下,就是像我们一般从前初出家在丛林寺院里面修学是一样的,在那个地方毕业了,所谓毕业就是得到了根本智。然后才离开道场,离开老师到社会上去参学,五十三参就是现实的社会。你要问,那些善知识在哪里?那个善知识就代表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像我们现在一天到晚所接触的就是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接触大众的时候,他开智慧,他成佛,功德圆满。我们接触这些大众,天天生烦恼,接触大众心里不愉快是烦恼,生欢喜心也是烦恼,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喜怒哀乐爱恶欲都是烦恼。

参学那叫大修心,修什么?叫历事炼心,在境界里头练平等心。实际上就是佛在《金刚经》里面讲的两句话,去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修的这个。佛在《金刚经》上只有八个字,两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华严经》里面,《四十华严》前面三卷半是本会,就是文殊师利菩萨会,从三卷半往后一直到这个经的第四十卷完了,就是五十三参,你看看,那么长的经文,学的什么东西?就是学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要拿《金刚经》这两句话做一个文章的题目,《四十华严》,这个四十卷去掉三卷半还有三十六卷半,那就是文章,那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批注。那个两句话你要是不懂,你去念《四十华严》,那就是那两句话的批注。

理论、方法都明白了,我们日常生活就是修行,日常生活就是五十三参。这是把佛法的理论、方法跟我们实际上的生活融成了一个,那就是此地讲的妙妙闻心。根本智是本觉,这个反闻的反是始觉,始本不二!善财童子就是修的这个,观世音菩萨也是修的这个。可是这个话再说回来,特别跟大家强调,没有根本智,我讲得再清楚,你听得再明白,也是没用,也是枉然。

不是我在此地好像是看轻了诸位,不是的,你们自己要好好地想一想,你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待人接物,你心里头生不生烦恼?生烦恼那就不行。你为什么会生烦恼?因为你没有根本智,很简单,一句话。如果你有根本智,你二六时中待人接物你不生烦恼,生智慧,像善财童子一样,生智慧。那是因为他有根本智,所以人家是不生烦恼,智慧增长。智慧天天增长,时时增长,他怎么不快乐!我们自己修学,检讨检讨,一天到晚都在生烦恼。生烦恼什么?我们不是长智慧,我们长的是邪见,长的是无明。天天增长无明,增长邪见,这怎么得了!这些是事实,我们读经不能不晓得。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解mp3音源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30目录(未完)

231 用分析的方法来见到空,不是见到真空,不能见性

232 如果你自己是毫无信心,这就是佛法讲的业障太重

233 这个心量小就是染污的相;心量大就是清净的相

234 你能三世不妄语,这个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鼻尖

235  今天举世学佛之人,绝大多数都是迷惑颠倒的

236 先是净、寂到一个相当程度后就豁然大悟了,那就叫顿悟

237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的修行方法最适合于娑婆世界众生

238  你心正、行正,无论走到哪个庙里,拜到的都是真佛

239 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是发菩提心

240  佛是老师,魔也是老师,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

241  道理方法懂了不肯做,那你没福;肯做听不懂,那你没有善根

242 对外面境界看法不平等,你的心就不清净,也就没有慈悲心

243  看破放下要从布施下手。布施的目的意义就是破我法二执

244 当耳根一接触声尘决不落入思惟,有声无声必须无取无舍

245 修学的功夫境界要天天提升不能住,才会真正有法喜充满

246  顿悟也是从渐悟修的,是要功夫积到差不多这一下才能开悟

247 没有耐心听下去这是没福德;听了后不能理解是善根不够

248  你的因缘成熟了,佛一定现身给你说法

249 这个悟不悟,就是对于一个老师相不相信,是不是百分之百的顺从

250 大家都能够修德就会感应道交,诸佛菩萨以国王大臣身份示现世间

251 要出烦恼之家,要出三界之家,要出生死之家,这个叫真正出家

252 观世音菩萨什么样的身分都有,他随类现身度众生

253  三种布施是菩萨必修的功课

254 我们不晓得现在活在这个社会上,一身都是枷锁处处不得自在

255 讲善根的厚薄从执着的轻重看,执着轻的人容易入道

256  众生得善根福德具足机缘成熟了才能度他,给他做增上缘

257 见性以上的再来人没有灵,他才能得大自在,你有灵魂所以不自在

258 佛菩萨没有法予人,给人做增上缘就是让他自己自觉自悟、自修自证

259 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就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这个功德相等了

260 善心作恶事还是善业,恶心作善事还是恶业,诸位细细去想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210链接(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30目录(未完)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