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43 看破放下要从布施下手。布施的目的意义就是破我法二执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43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观音广陈

可是祖师大德当中,也有一个人提了一个问题,他默然良久才答复他,他不是很快地答复。他没有答复是不是在那里想呢?不是的,他在那入定,他不起心、不动念,看你的境界,观机啊!当你的心很清净的时候,再一句话给你点破,你就恍然大悟。他不是在那里想啊,哎,他提这个问题,闭着眼睛,应该怎么答复他,那就是凡夫,那不是一个真正功夫到家的人。这个我们看禅宗语录,有时候祖师是良久而曰,那个良久就是等了很久,那个是观机,那是教学的手法,不是在那里我要考虑怎么怎么来答复你,不是的,这一点要晓得。佛常用这个方法,祖师也常用这个方法。

我过去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就习惯用这个方法。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问他,绝不会说立刻就答复你,最长的时间,他跟我坐了二十分钟。二十分钟他眼睛看着我眼睛,不说话,一句话不说,二十分钟呢,心定下来了。他说话非常简单,简单明了,没有一句废话,他就把问题给你点破。我第一次跟他见面的时候,头一天提问题,第一个问题就等了二十分钟。我问他,佛法这样好,有没有什么方法叫我们一下就可以入进去?我们的心很急,他老人家听了之后,眼睛看着我的眼睛看了二十分钟,然后他说了六个字,「有」,底下讲「看得破,放得下」。老生常谈啦,还要憋着二十分钟才冒出来。这是观机,这是教导我们浮躁的心把它定下来,而后才能够接受。那么我们的修养功夫毕竟不如他,他说了六个字,我的第二个问题又出来了,我说从哪里下手?我没有他那么长的时间,我问他从哪里下手,至少又停了十几分钟,才告诉我两个字,「布施」,叫我布施。所以诸位想,这个印象深啦,太深太深了!为什么?他就用这个方法教你,使你有这么深的印象。如果我一问,他立刻就回答,马上就讲,大概离开他的房子早就忘得一干二净,没有意义。他这个方式,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一生都不会忘掉。这是教学法,不是在那里思考。所以说是他对人这个教学,接引众生、教化众生用心意识,是无用之用,用而无用,这个真是妙不可言啦。

我们再想想凡夫,我们听了音声怎么样?心里马上就有反应,就有分别、就有执着、就有好恶。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接触就动心,就起分别执着,就打妄想,这叫生死凡夫。这个叫什么?心随境转,心被境界所转。《楞严经》前面佛说过啊,「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心被境转,这是生死凡夫;哪一天我们不为境转了,不为境转就能转境界,转境界就是佛啊。所以这个入字,入流这是什么流?一真法界之流,法身大士之流,入他们这一流啊。要是以西方净土来讲,入实报庄严土之流,你看看这个境界多高,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再给诸位说,往生得大自在,说去随时可以去,说住这个世间就住这个世间,愿意住一百年就住一百年,愿意住一千年就住一千年。为什么呢?没有生死,没有寿命。只要你能入得了这个流,是清净平等,一真法界啊,所以决定不同我们凡夫。

凡夫外面六尘境界一现前,心就被它勾跑了,随着境界转了,这个就叫流逸奔声,这叫出啊。我们的心不为境界所转,能够收得回来,如如不动,这叫返照。所以在你修行到某一个阶段之后要接触外面境界,譬如说你们女同修,女子比男子要爱美,所以那个花样很多。你们到百货公司去逛一下,哎呀,看看这个也很好,动了心了,那个也不错,想买了,这就是你心被外面境界牵去啦。你到那里面走一走、看一看,样样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嗯,今年流行的是这个样子,心里如如不动,这是你的功夫。你要不常常到那些地方去逛一下,怎么能晓得你的功夫进展到什么程度啦?道场在哪里?那就是道场,那就是你修定的地方,练功夫的地方。你要在那个里面练得如如不动,了了分明,不是不知道。如如不动,这是你的定功,定慧等持,定慧双修,是这样的修法。而不是眼睛闭起来,耳朵塞起来,什么都不要看,都不要听,去面壁,去入定。那个定什么?那个定叫小乘定,不是大乘定。

大乘菩萨入定,你们看看《华严经》,修禅定的人在哪里修?在市廛,市廛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市场、百货公司,最热闹的地方,在那里修定。怎么个修法?就是刚才讲的,样样都看,样样都听,到处去摸摸、去逛逛,心不动,这修定,这叫大定!可不是小乘人那个面壁,那个面壁定,没有用处的,不起作用。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去练,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就是修楞严大定。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楞严经》二十五位菩萨他们所修的楞严大定,说老实话,不外这一个原理原则。

诸位要能懂得这个原理原则,认真在境界上修行,如果在境界上一起心、一动念,立刻晓得错误了,这就是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起心动念是免不了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无始劫以来的烦恼、迷惑,当然会起心、会动念。可是一起心、一动念,立刻觉悟,这就是菩萨。一觉悟,怎么样呢?我这个心不随外境转了,这个心就又收回来了,又定了。这就叫观照啊,这就是觉悟。所以我们这个觉悟啊,是在一切境界里头念念要觉悟,一念不觉,一念就迷了。要念念觉悟,要天天觉悟,要年年觉悟。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个我不必说了,《大乘起信论》里面说得很好,你看《大乘起信论》里讲始觉,成佛还是叫开始觉悟,叫究竟始觉,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意思。这个《起信论》是要用功夫!

这个反闻实在讲就是见性。返是什么?针对着心为外境所转。实际上哪有返,根本就没有返,我们这个心还有个往来吗?不会的。这个在《楞严经》一开端七处征心里面说得很清楚,心没有来去的。实在讲,真心不但没有来去,也没有起灭,来去起灭是妄心。所以我们在《起信论》里面读到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个妄念就是不觉,不觉本无,所以说八识五十一心所是本无的。这个本来无的,它就是虚幻,是假的,假的就是有起有灭、有来有去,那是这些东西。我们今天把它舍掉了,本有的心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这是常住真心现前。所以这个反闻,只有反闻这个意,没有这个事实,这个也是要注意到的。一直要到不生灭的心性现前,这个心性,理上不生灭了,再给诸位说,事上有没有生灭?事上也没有生灭。所以理一心不乱,圆教初住菩萨所证得的,是无生法忍。这个时候,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不但是清净的、是无染的,而且是不生不灭的。你看我们现在是凡夫,看那个境界有生有灭、有来有去、有染有净。这是什么?是妄心上现的境界。如果离开妄心,真心所见,不是如此,境界是清净平等,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心性如是,心性所现的一切幻相亦复如是,这是证无生法忍,这个时候才叫入啊。

《金刚经》里面有几句话说,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名为入流者,有这么几句话。不入色声香味触,这是在色声香味触上我们不动心。刚才讲了,不起心、不动念、不执着、不分别,你记住这四句话。法,法里面有世间法、有佛法,决定没有例外的。对佛法也是不起心、不动念、不执着、不分别,才行啊。哦,世间法不执着,佛法好啊,那就完了。前面经文我们念过,如果我们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与佛法相应,诸位要晓得,整个佛法都变成了法尘了,不是法性啦,变成法尘啦。前面释迦牟尼佛责备阿难尊者,诸位要记住啊,责备阿难不善用心,听这么多年的佛法,不开悟,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都变成法尘。

昨天晚上我也给诸位说了,我们有大愿弘法利生,帮助这个世界上任何国家地区,只要爱好佛法的,我们帮助他建立佛教视听图书馆。我们有这个愿,有这个做法,可是我们自己这个心决定一尘不染。如果要认为,哦哟,这个是功德,这是好事,这是我有恩惠于众生,我度众生,那完了,那你所干的这些都是法尘,三界有漏的福报啊。所以不但是世间法不染,佛法也不染;一切修证不染,一切利生事业也不染。像《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得度者。佛度众生,菩萨度众生,哪一个居功,哪一个说他自己了不起?没有!所谓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修而无修,无修而修,这样才能做到亡所。

诸位要晓得,能所是对立的,一头没有了,那一头也没有了,这个时候才真正入清净的境界。凡是有能所对立,能所未亡,你就不能入一真法界。《金刚经》的意思,简单地来说,是不入于凡夫之流,而入圣人之流;不与尘境相依,而与自性相依,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自己要常常能够反省,我们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与尘境相依啊,这个事情很麻烦!几时我们能把这个问题看破,能把这些事情放下。所以看破放下,像章嘉大师讲的,要从布施下手。布施的意义,布施的目的,没有别的,不是说我们给人做增上缘,给人家好处,不是的,就是破自己的我法二执,目的在此地我昨天晚上给诸位说了,有一个同修他在修布施,非常之难得。我问他,你为什么发心?他说我并不想什么功德,我什么都不求。因为什么?钱赚多了增长贪心,我布施无非是减少我的贪心而已。这个是决定正确的,他没有别的,无非是怕自己的贪心增长。这个人是有善根的人。一般人布施怎么样?布施为了贪图功德。我财布施,将来我得富贵;我法布施,将来我得聪明智慧;我无畏布施,我得健康长寿。这是什么呢?这完全是生意头脑,现在投下资本,将来要赚好多利润。

可是这个话呢,是佛经上讲的,但是要晓得,佛讲的这个意思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啊。哎,佛不这么说,谁肯干这个事情呢?没有人肯干啦。所以要晓得,佛这个说法是方便说。虽然是方便说,也的确是事实。我们这个世间人,有很多人得富贵的,的确前世是修布施,这个话不是假话。虽然是方便法,但是也是真实话。可是你要讲了生死、出三界,要想明心见性,要想得理一心,那这个不行,布施是要修,这个目的是要不得的。为什么呢?这个目的是增长贪心,贪财、贪图聪明智慧、贪图健康长寿,这个布施还是增长贪心,不能了生死,不能明心见性。所以说真正菩萨六度是清净的,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对自己来讲决定是无为,在事上讲那是无所不为,样样都做,自己这个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刚才我给诸位说了,修道就是这样的修法。不但我们见色闻声心地清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我们自己自修,以及自己化他,度化众生,帮助别人,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所以你自己的心保持着一味清净,一味平等,这是大菩萨的修法,唯有这样的修法才能够亡所。换句话说,不但世间法,连同佛法,也再不会迷惑我们。会迷惑怎么呢?我们一看就动心了,这就被那个迷惑了。我们见了不动心,这就没有迷,动心是迷!你在这有造作,那就是造业。所以叫惑业苦,你有惑有业,后来就要遭果报,这个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基本的一个原理。所以你不迷惑,当然你不造业,你不造业哪有果报?!

所以这个亡所,我们就这一句来说,凡是身所能够惑的,必定有其所。菩萨既然已经入法性的大菩萨之流,可见得他这个前尘境界虽然现前,决定不为境界所迷惑,这就叫做亡所,而不是说外面境界没有。你看五十三参,哪里没有境界呢?六尘境界都在面前,都在善财童子的面前,善财童子每一个境界他都接近,可是后面,末后那一段,你看看它每一章里头有六个大段落,后一段的科题叫什么?「恋德礼辞」,那就是入流亡所。德是什么?他在这个里面去磨炼,的确不染了,这是他心有所得,他得的是清净心,他得的是平等心。礼辞,决定不沾染,礼辞就是亡所,恋德就是入流。《华严经》五十三参每一段后面都有这一科的经文,这一科的经文就是此地入流亡所的意思。所以诸位把这些大经大论要合起来看,意思很明显。这样明显的意思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依然看不出,是什么道理呢?是因为我们迷在境界里头,你就看不出,境界一现前就迷惑了嘛。迷了之后啊,连五十三位菩萨、连善财童子也没看起,你把《四十华严》当作故事去看,那就是你迷惑颠倒啊。五十三位善知识也是凡夫,善财童子也是凡夫,那是因为你用分别心,用你自己的意思去看,你没入流,没有亡所,所以你看不出经的意思啊。

果然你自己有那么一点点功夫了,那你看《华严经》非常殊胜,那了不起,你会得到很大很大的启示,你会晓得你自己应该如何去修学,那叫真修行,修的普贤行。大经里面跟我们讲,非普贤行不能成佛,普贤行的具体表现就在五十三参。《华严》说得详细,经文多。这一部经简单,尤其观音菩萨这一章,总共还不到五百个字,后面那个不算,要紧的在前面,前面是不到五百个字,把整个《四十华严》统统包括了。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这一句「入流亡所」。实际亡所的意思还没有跟大家讲清楚,重要的经文我们不妨细细地讲,多耽误一点时间没有关系。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解mp3音源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30目录(未完)

231 用分析的方法来见到空,不是见到真空,不能见性

232 如果你自己是毫无信心,这就是佛法讲的业障太重

233 这个心量小就是染污的相;心量大就是清净的相

234 你能三世不妄语,这个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鼻尖

235  今天举世学佛之人,绝大多数都是迷惑颠倒的

236 先是净、寂到一个相当程度后就豁然大悟了,那就叫顿悟

237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的修行方法最适合于娑婆世界众生

238  你心正、行正,无论走到哪个庙里,拜到的都是真佛

239 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是发菩提心

240  佛是老师,魔也是老师,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

241  道理方法懂了不肯做,那你没福;肯做听不懂,那你没有善根

242 对外面境界看法不平等,你的心就不清净,也就没有慈悲心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180链接(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30目录(未完)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