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40 佛是老师,魔也是老师,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在这境界里去锻炼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40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观音广陈

我们看《了凡四训》里面讲的,善有真有假、有半有满、有大有小,他一共说了五对、十个境界,可见得深心是有层次的。譬如说从圆初住就已经证得,一直到等觉菩萨,这有四十一个阶级,换句话说,就是四十一种浅深不同的程度。这也是我昨天告诉大家,我们学佛一定要晓得把自己的境界要天天往上提升,不能守在这个境界上,守在一个境界上就是退失菩提心,就是退堕了。换句话说,菩提心是精进心,日新又新,而不是中止在一个阶层里。声闻、缘觉没有菩提心,他为什么没有菩提心?他是停止在一个阶段,偏真涅盘,他证得这个境界,他就止在这个境界,不肯往前再进一步。菩萨心是勇猛精进,绝没有停止的。所以我们求进步,要把自己往上提升,得天天提升。不是讲,哦,年年提升,我这一年还可以住在一个境界上,不可以。年年提升是大的提升,如果讲微细的境界提升,是天天在提升,这才叫学佛!

深心是自受用。目的在修什么呢?在修清净心。一个人好善好德,法喜充满,身心清净,这是自利的。大悲心呢,是利他的,大慈大悲是利益一切众生的。那么由此可知,深心与大悲心都是用,都是作用,而直心是理体。由此可知,深心与大悲心,也就是清净心与慈悲心,是建立在直心的基础上,这就叫做菩提心。如果我们自己这个清净心跟慈悲心不是建立在直心的基础上,这不叫做菩提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看到观世音菩萨的修学,这一部经,也就是这一章,「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是观世音菩萨自己叙说他自己怎么修行的、怎么成就的、怎么证果的。《法华经》里面的「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说他怎么样度众生,那是化他的,这个是他怎么样自己修成的。我们要想自己修成,对于这一章经文要特别的留意。最重要的呢,你就要把这个菩提心搞清楚,这是菩萨修行的大根大本。我们要想做观世音菩萨,要想成观世音菩萨,将来也想成观世音佛,你就得从这个地方修。再给诸位说,菩提心就是一切佛法,你不要把它看简单了。整个一部《华严经》讲的什么?就是讲的菩提心。所以四弘誓愿也是菩提心,这一部《大藏经》所说的都是菩提心。你要真正菩提心现前了,这一切佛法都通达了。为什么呢?一切佛法都是从菩提心里头流露出来的,你自己证得菩提心了,十方诸佛跟你是同一个心,同一个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法,你还有不懂的吗?!

所以你们诸位要想通达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经论,只要你发菩提心就证得。可是这个心决不是嘴皮子说说就发了,不是的,是要从你内心深处真正觉悟,远离一切妄想分别,这是真正觉悟,这是你的直心现前只要直心现前,这个深心、大悲心也现前,为什么?从体起用。所以有直心的人一定有深心、有大悲心;换句话说,有深心、有大悲心的人不一定有直心。譬如声闻、缘觉,也有清净心、也有大悲心,他没有直心。他那个清净慈悲不是建立在至诚的基础上,他建立在哪里呢?他建立在妄想分别的基础上。阿罗汉的心是内守幽闲,是偏真涅盘,偏真涅盘就是内守幽闲,内守幽闲还是妄想分别。所以他的慈悲、他的清净建立在妄想分别的基础上,不叫菩提心。我们也有清净心,也有慈悲心,我们这个慈悲心、清净心还是建立在妄想分别的基础上。我们比不上阿罗汉,阿罗汉分别妄想少,我们妄想分别太多了,所以我们不如他。

几时在一切境界妄想分别都无,这才叫真正菩提心。所以我们要不把这个情形、这个道理搞清楚,这个境界搞清楚,那我们这个菩提心是有名无实,这样会耽误我们这一生。可是这个事情要搞清楚,必须要读诵大乘,真正开悟,了解是一回什么事情。昨天晚上我跟大家讲一句,什么叫妄想分别,这个东西不搞清楚不行啊。好,我一切妄想分别都无了,还是妄想分别,没有法子断掉。为什么呢?因为你迷惑,你这个迷障不能突破,你几时突破迷障,妄想分别才能远离。这个迷障在今天讲是相对的,在佛法里面讲,我执、法执。菩提心现前,不但要破我执,还要破法执。我执破了,不迷我了,不迷烦恼了,这功夫算不错了,可是诸法你还迷,还是不觉。所以说所知障、烦恼障都要破,我法二执都要断,才能够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才能够真正证得直心。

今天我们讲菩提心,重点是在直心,有了直心,后面都有直心是正觉之心,也就是正知正见,然后你修行,无论你修什么行门,都是正确的,都是正行,决定没有错误。为什么呢?你根本正,所以你一切没有不正的。昨天还有个同修来告诉我,他说他看过《四十华严》,就是我们现在出的这个本子,五十三参这个注解本子,他说看里头好像都是神话,都是故事,都是分别妄想嘛,他看不懂啊。《四十华严》是一真法界,是离一切分别妄想,我们为什么看到它都是在分别妄想?因为我们本身分别妄想,所以看不出来它那个里面是远离一切分别妄想,我们看不出来。

如果你在那个里面一下看出来,这里头是远离一切分别妄想,你现前境界就证得。你在《华严经》里头看出善财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识统统都是远离一切分别妄想,你就是大彻大悟了。大彻大悟以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将彻悟的这个境界跟自己现实的生活合而为一,这就叫证果。这是叫真正学佛,这叫真正发菩提心。今天晚上也利用这一点时间给诸位讲这一句,这一句是你成佛作祖的大根大本。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四十五面,第一行。【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我们这一部经,现在才晓得有许多同修都发心学《楞严》,这也是很难得的一个好现象。既然发心学的多了,而我们现在所讲的乃是《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全部经典的精华之所在,就是第六卷。真正要在《楞严经》上下功夫,那是全经都不能够轻易的放过。我们看看将来如果有时间,我们单独找一天的时间,一个星期我们用一次的时间,专门做为《楞严经》的研究讨论,也就是答复诸位的疑难,不讲解,单答复大家的问题。

可是我们读注子也要有一个范围,如果这个批注要是看得太多、太杂了,那还是不得其门而入。所以诸位,我们现在修学都以圆瑛法师的《讲义》为主,可以参考交光大师的《楞严正脉》,我们只限于这两种书。诸位如果要提出问题,只在这两种注解里面提出来,我答复,如果你其它的注子里面提出来,我就不答复。我们要把范围缩小,这样子研究才能够有心得。时间我们再研究,看看哪一天比较适合。凡是没有讲过的部分,诸位自己看,有问题一定得提出来研究讨论。

今天我们继续看这一段经文。这一章我们细讲,前面两次给诸位介绍观自在菩萨。因为这一章里头是观自在菩萨为中心,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观、什么叫做自在,那么这一章的旨趣你就很难体会得到。前面介绍了观世音菩萨,又给诸位说明了发菩提心。今天说「彼佛」,就是他的老师,观世音佛,你看教他怎么修?教他『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就是说明修行的方法。「闻思修」也是很不容易体会得到的。如果我们望文生义,闻我们只是听闻,思则是思惟,修是修正我们这些错误,你要这样去会意思,那就错了。这样去体会这个意思,这是佛教的初学,我们谈闻、思、修,初学。在这个地方观世音菩萨已经是法身大士,换一句话说,要是依净土法门来讲,他已经证得一心不乱,已经入得不二法门,哪里还有闻思修这三桩事情?!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通常佛法里头常讲,小乘人所学的是三学。这个三慧比三学要高得太多,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三慧是一,一而三,三而一。慧是什么?这是戒定慧的慧。换句话说,没有慧,哪来的闻思修?闻是慧,思是慧,修还是慧,这叫三慧。所谓闻,只取这个字的意思,内容你一定要能够会通。耳根接触音尘,它是用这一个字来做代表,实际上它所说的就是六根,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从接触上来讲,我们称之为闻。

这一接触就明了、就通达,这就叫思。可见得绝不是通过思惟,这个里面决定不用第六意识。你要说八正道里面所讲的正思惟,我们要讲八正道,八正道还有大乘、小乘,小乘的正思惟还是第六意识,大乘的正思惟是离心意识。这是讲思的意思,可见得这个思它绝不是用第六意识思维想象,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的。修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一接触就觉悟、就明了、就通达,从明了通达称之为思。明了通达当然你就不迷惑、就不颠倒,从不迷不颠倒上叫做修。你们想想这三个字闻思修,实在讲是一个意思,这是大乘菩萨之所修学。现在我们要问,我们能不能做到?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慧,这是我们学佛的人自己要承认。千万不要说,「哎呀,我有智慧」,那你是迷惑颠倒,这是增上慢,贡高我慢。

决定没有智慧,为什么说没有智慧?因为你没有禅定,智慧从定生的,你没有禅定,你没有得一心,你哪来的智慧?!今天我们所讲的智慧,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世智辩聪,诸位要晓得这一点,千万不要把世智辩聪当作智慧。不但我们今天讲没有禅定,甚至于讲我们连戒学都没有。佛法常讲,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开了慧之后,才有闻思修三慧。

学佛,我们在讲席里面跟诸位提出,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开悟,开悟就是要开智能,第二个目标要证果,我们这个佛才没有白学。如果真正要想达到这两个目标,我们要从哪里学起?一定要从戒定学起。戒学,出家的同修依照莲池大师的《沙弥律仪》就很好,以这个奠基础就可以,在家的同修一定要依照印祖所说的《了凡四训》与《感应篇》做基础,奠定学佛的根基。戒学,诸位要记住,它是手段,不是目的,帮助我们得定,帮助我们得一心的。我们今天不能得禅定、不能得一心,就是没有戒学的基础,那么由此可知这个戒学的重要性。希望大家要真正想有成就的话,要在这个地方多多地努力,要特别地努力。

修学基本的态度,我们在讲席里头讲得很多,六祖大师告诉我们也非常的明白。修学固然讲求方法,实在说态度比方法还要重要,成功百分之九十在于修学态度正确与否,方法只不过是占百分之十而已,也就是十分之一而已。讲到态度,一定要晓得,你学佛是自己学自己的,不是叫他人学佛,这个观念要搞清楚。戒律是自己持戒,不是看别人持戒。我自己戒律很清净,可是我自己戒律很清净,天天看到别人犯戒不清净,我自己也不清净了,这就是修学的态度上错误。为什么呢?因为除了自己之外是境界,境界里面没有好丑、没有善恶、没有是非,境界是一真啦。所有的是非、邪正、善恶,都是从自己的心心所里面生出来,与外面境界相不相干?不相干。如果与外境要相干的话,没有一个众生能成佛,你们诸位想想对不对?正因为与外面境界毫不相关,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我们修学最基本的认识,要搞清楚。

由此可知,成与不成,自己要负责,与人事、与环境都没有关系。成与不成呢,在于你自己认识的正确与否,你的信心坚定与否,你的修学方法正确与否,在这些地方。因此,不但小乘这个戒是自律的,是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大乘菩萨戒也不例外。菩萨戒是入众的,小乘戒是自律的,就是私生活的规范,大乘戒是在大众当中的规范。在大众当中也是自律,而不是律他,这个是佛法戒律的特色。如果认为这个戒律是禁止别人的,这个事情不能做,那个事情又不能做,应该要如何如何,那就错了。所以说大小乘戒都是自律的,帮助我们身心清净,帮助我们得一心。如果我们这个心一缘外面境界,心就散乱,不能得一心,不得一心你怎么能开智慧?诸位如果能够在这几句话里面真正体会到这个意思,你这一生证得一心,从一心再进一步修行证果,我可以说是决定有把握。如果再看到外面境界,这个是、那个非,张家长、李家短,我们这一生必定又空过,不但一心你不能证得,恐怕功夫成片都成问题。功夫成片成问题,换句话说,带业往生就不可靠啦。

因此菩萨道上只有一个人,你们看到《华严经》,善财童子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啊。有两个怎么样?两个就有分别心,一个没有分别心。一个,学生只有一个人,除了我一个人之外,其余的都是善知识,那个善知识就是老师,其余的统统是老师,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的老师,所以善财童子一生成佛。佛是我们的老师,魔也是老师,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在这个境界里面去锻炼。锻炼什么呢?锻炼自己的心地清净,无论在什么人事环境当中,心都是清净的,要历事炼心啦。这个五十三参就是锻炼,在境界里头炼自己的平等心,炼自己的清净心,炼自己的慈悲心,历事炼心。所以外面的境缘,境是讲物质的环境,缘是讲人事的环境,统统是老师,统统是善友。所以你看五十三参里面那个善知识,可以说包括了各行各业,里面有佛菩萨、也有恶人。像那个甘露火王,那根本就不讲理的,非常的凶狠残暴,那也是善知识。胜热婆罗门的愚痴,就是代表我们这个世间的形形色色,统统是善友。对于一个真正修大乘人来讲,此地的闻思修就是这个意思。

在《华严经》说得详细,四十卷的经文来说明善财童子修这个闻思修,他也修三慧,在本经里面只有这一句。如果我们像做文章来说,本经这个地方,「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个就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内容就是《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善财童子表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观世音菩萨你问他怎么成佛的?怎么成为等觉菩萨的?他就是这样修成的。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知道这个方法了,那么你自己在生活当中历事炼心。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不一样的,小乘佛法是保守的,大乘佛法是开放的,保守的容易学,开放的不容易学。保守的虽然容易学,成就不大;开放不容易学,如果一旦学成了,那是最为殊胜。所以保守的不能见性,换句话说,他可以得到定、得到慧。他那个慧是什么?慧是根本智,但是那个根本智它不发生后得智,因此他这个慧不起作用。因此我们常常讲小乘人有定没有慧,小乘人没有般若智慧。在三德上来讲,法身、般若、解脱,小乘只能够得半个解脱,没有证法身、没有般若智慧,这个是保守人的成就。大乘菩萨成就那就不然了,他能够证得法身、能够证得解脱、能够证得般若,这是不相同的地方。(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解mp3音源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30目录(未完)

231 用分析的方法来见到空,不是见到真空,不能见性

232 如果你自己是毫无信心,这就是佛法讲的业障太重

233 这个心量小就是染污的相;心量大就是清净的相

234 你能三世不妄语,这个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鼻尖

235  今天举世学佛之人,绝大多数都是迷惑颠倒的

236 先是净、寂到一个相当程度后就豁然大悟了,那就叫顿悟

237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的修行方法最适合于娑婆世界众生

238  你心正、行正,无论走到哪个庙里,拜到的都是真佛

239 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是发菩提心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180链接(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30目录(未完)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