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33 :学佛的人不必去战胜邪恶,你只要自我降伏就赢得生命的一切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伽经(一)33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679lbtcwv&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经33 :慧律法师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一)33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诸位!这个本心,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就是我三十三岁体悟最深的,喔!原来我们在重复,每天都在讲要修行、要修行、要用功……阿弥陀佛……烦恼不断,人家拜佛,一个头磕得快破掉了。有的人,老菩萨说:凌晨两点到四点,地藏王菩萨才有上班,两点四点才起来拼: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嗡!钵啰末隣陀,娑婆诃!两点到四点后休息了。为什么其他时候不念呢?因为地藏王菩萨没上班。拼了以后,后来念了。住在高雄,拼了一年多以后,听说后来没有再念了,没有再念了。我说:为什么没有念了?她老公已经快发狂了:我要上班呢,你两点就给我起来诵《地藏经》,说那个时候地藏王菩萨才有上班,难道地藏王菩萨也打卡吗?他老婆说:我没看到他打卡,但是师父就这样讲。我不晓得她亲近哪一个师父啦。所以说,你看看,不了解佛法,你看,就是盲修瞎练。念地藏王菩萨、诵《地藏经》本来就是好事,可是观念不清楚。那么你了悟了这个本性,喔!我们本来一颗没有执著的心,我们本来这个没有烦恼的心,也没有分别的心,我们本来有一颗如如不动的心,我为什么不去用它呢?这个清凉地菩萨摩诃萨,这个是你不用花钱,你只要下功夫,你要下功夫。是不是?

所以,有的人说:我们到观光果园去采取这个水果,从早上去的时候,开车开了几个小时到拉拉山,到拉拉山开了好几个钟头,摘了几颗水蜜桃。那个果园——自然区的果园,还可以让你自己去摘,怎么样?然后下来,买几个水蜜桃,开车五六个小时,摘几个水蜜桃,再开车回来,一天两天,还要过夜,对不对?好,再来,我到菜市场去买就有了,你何必忙了一整天?对不对?最近的报纸登的,说这个武陵农场樱花盛开,说那个武陵农场挤到不行,那个人一天管制五千人,樱花,好了。一定要选在这个时候吗?这众生:很漂亮耶!大家开车,结果就挤成一团,那个旅社听说一两个月前,那个旅社——武陵农场那里面有个大旅社,全部都订光光了,去看什么?去看这个樱花,去看樱花,然后去看了,结果樱花在头顶上,看了结果统统是人,整排都是人,你看我、我看你、都是人,全部都是人!一定要弄到这么辛苦吗?要看樱花,我画两枝给你看,这就是樱花,对不对?所以众生他没智慧,他一定跟着瞎忙,累……所以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这句话完全一百分,我们对生命不了解,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它一定要往外,但是不能没办法往内,对不对?所以说既得如来本心,此则无上顿教之密旨也。所以你看看开悟见性,有多么重要啊,你用了这个本心来修行,一念这间就契入如来的真心,你用那个妄识心,你百千万劫都搞不来。如是则可得离念、无念之心体。为什么?这个离念是离一切执著的念,离一切分别的念,离一切颠倒的念。诸位!般若有没有念?有念,般若有念等同无念,虽分别不作分别想。

最近还有人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叫做虽分别不作分别想?为什么这一句话?他仍然不能体会,因为他不能见性,没有见到离念的心体,我们的心本来就无念、无念就是般若念、般若也可以起念,所有的念统统是清净般若念。记得!无念是指对凡夫破除执著的角度谈的,你说我们的心体,能不能生出种种的念?行!生般若念、生慈悲念、生喜舍念、生菩提念、生究竟平等念、生无相的念,虽念无有能念所念,所以这个仍然是迷跟悟的问题,因此如是则得离念无念的心体,这是指在破除、完全破除执著分别跟颠倒的当下那个念。如果从倒过来讲的话,已经见性的人,诸位有没有念?有般若念。有什么念?有慈悲念、有喜舍念,有念等同无念,因为他由心体无念显现出来的般若念,等同无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像镜子自然会照,照天照地,镜子有没有念?镜子无念,用这样来比喻你就很清楚了。

接下来,144页。【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诸位!那个“应当”就是不可荒废。既然要入于佛道,这个“应当”。解释一下。大慧!这一百八句法,一百八法,随建立随遣,立刻建立立刻遣,然后这百八句的法,怎么样?是先佛所说,意思就是,皆如是说,佛佛道同。

高雄有一个信徒来到我们文殊讲堂,他学佛不是很深,快到中午的时候,那天是初一、十五,然后这位老菩萨就说:师父!我要赶紧回家,师父!我要赶紧回去了。我说:为什么呢?我们家的佛祖都没有拜到水果,我怕他生气啊。你家佛祖?你家的佛祖不是我家的佛祖吗?很执著,他家的佛祖没有拜到,他不知道佛祖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你的心到佛就到了,你在我们文殊讲堂拜佛祖,一样啰。他的观念就是他家的佛跟我们家的佛不太一样,所以他一定要急着、很急着一定要回去点香,拜这个水果,他不晓得佛佛道同。他就是说:我怕那个菩萨会生气。我说:请问你,菩萨跟佛会生气,能够叫做佛吗?对!说的也是。师父啊,如果我拜的水果可以拿回去吗?我说:不行!他说:那谁敢来拜?我说:那看你的发心了,这有两种情形:①如果说你今天发心来供佛、供法、供僧,供完了水果就是常住的。②那如果说我今天发心,他说:我是来拜佛,拜拜佛祖,可是我要拿回去吃平安,我没有说要放在文殊讲堂。那么你可以带回去。如果你发心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摆到文殊讲堂的水果,你是不能带回去的,这个带回去就盗常住物了,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东西。那么如果说我不是,那一天我看到一些拿水果来拜一拜以后,又带回去了,那他发的心——我只是来这里结缘,水果我还是要拿回去吃,那可以,你可以带回去的。所以说,讲到这个礼仪上,稍微注意一下!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注释】“先佛所说”:义谓:先佛皆如是说,我亦如是说,以明“佛佛道同”,法本无殊。故本经云:如来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然也。意思是真理永远存在的意思,不管佛有没有出世,法性本空,也是一样,众生性本空,佛性本来就空,只是说佛降生人间,因为他有大智慧能够自观自照自在,我们没办法。若如来出世,若如来不出世,什么叫做法界常然?法界的真理,诸法毕竟空,它一直存在,只是你没有去了悟、去体悟而已,所以你会过得很痛苦。所以哲学家说:四十岁以上的人,就必须对我们的脸孔负责任,如果你的脸孔还是这么的忧郁,那么就说不过去,因为你超过四十岁了。如果你的脸孔充满着慈祥解脱,那表示你对生命的体悟跟历练经验非常地成熟稳重,所以四十岁以上人的脸,要对自己负责,不要让人家看起来一点慈祥都没有,一点和蔼可亲都没有,看人家就是用那个三角眼,用瞄的,对不对?人家说:哎呀!这个人一点慈悲都没有,有的人用瞇瞇眼,你算什么东东?这个不好,因此我们修学佛道的人,应当对自己的脸负责。

诸位!长年累月你不起无明,长年累月你不动到愤怒的念头,没有任何的贪心,就是这么地干净的人,诸位!你的本性流露出来,心中无恨,想想看这种心境多了不起啊!所以你只要记得师父的话,任何一个众生得罪你,你不要说他得罪你,就说:哎呀!我前世欠他的,已经还光了,用这个角度就会比较快乐;我如果起了嗔恨心,哎呀!师父讲的是我本人、本身的问题,不是他的问题,是我内心里面还没有达到自我的解脱。诸位!佛会不会因为众生侮辱他而起烦恼?佛就是最好的模范,不会的!佛会不会因为众生攻击他而起烦恼?也不会!这个就是佛的心,这就是佛的心。所以佛就是我们的模范,那么我们的模范,你只要学一点点,你就会受用,从此以后是非恩怨与我涅槃妙心无关,从此无关。

所以有一句话你一定要背起来:修学佛道的人,你不必去战胜邪恶,你只要用一颗智慧的心、善良的心自我降伏,你就赢得生命的一切One more time再一遍,修学佛道的人,不必去战胜邪恶,全世界邪恶的人太多了,对不对?你不必去战胜邪恶的人,修学佛道你不必去战胜邪恶,你只要用一颗智慧心,善良的心好好地调伏自我,降伏自我,你就赢得生命的一切,没有一种事情你没有赢,统统赢。因此,如果我们了解真理,就是这样的当下,我们的痛苦慢慢慢慢地减少,心慢慢跟真理接近。所以哲学家讲:心越接近真理的人,他的度量就越大,心越接近真理的人,他的烦恼就少。这一句话可是一针见血,那一个人嗔恨心很重,报复心很重,就表示这个人离真理太遥远了,充满着恨,这个人就离真理太遥远了。

“汝及诸菩萨摩诃萨”:盖此经为大菩萨,及根熟众生所说,故言“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修”与“学”常合言。盖修而不学,则落盲修,盲修就瞎练,这盲修瞎练就不得正要;学而不修则徒务多闻,如数他人财宝,自终不受益。故修与学必并举。

【诠论】以上第一部份为本经之总论,包括大慧菩萨的百八问,世尊的偈答,及诸佛所共说之百八密句;此为总问总答,乃为接引上上圆顿之根者说。上上圆顿的根基,也就是上上的圆顿根基就讲完了。如果你是上上的根器,那就跟师父讲一下,我们明天就不用再上课了,因为已经讲完了,上上根器的体悟已经究竟了,就不用再讲了,这个就是指上上圆顿的根器。自此以下,第二部份,即为长行经文,别问别答,此则为大慧再将百八问题,以长行的形式条条别问,一条一条地别问,世尊再依自证境界,叫做自觉圣智。注意,自证境界这个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自证的境界,如何如来能够讲出那么深,那么究竟的义理?这个自内证,诸位!自证境界要加一个“内”,比较清楚,叫做自内证境界,所以修学佛道就是要有证量,要有证量,那么有证量就不会随着任何一个法师在说法,而被他转得团团转,因为你有证量,也不会被任何一个在家居士写的书转得团团转,一下对,还是不对,对自己没信心,在讲经说法如果你有内证的功夫,那你对讲经那是十足的把握,从本性流露出来的,哪一句法不是般若智慧?因此,人家就问我说:师父!开悟的讲经跟不开悟有差吗?我说:那天壤之别。不开悟依文解义,照本宣科;开悟,他自性流露,不拘限于任何的文字,这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他自内证,就像佛一样,自内证的功夫,流露出来的法,那不是语言、不是文字,任何的语言文字是有生命的。

注意!大悟见性讲出来的话,是语言文字里面注入般若智慧的,是活的,大悟见性人说的法是活的;一般没有见性他就会讲经说法,就会变成一个死的东西,也许他多多少少有一点体悟,可是呢?没有办法理解佛的那个究竟的义理,究竟的义理。有的时候自己在讲的时候,也不敢肯定,这个注解就是这样讲,对不对?注解就是这样讲,所以我那一天在彰化体育馆演讲的时候,我就有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是方便义,不符合佛义。那一个比丘就跟我讲说:只有你敢这样讲,没有一个法师敢这样讲的,这个是挑战传统。我说:佛本来就是离两边嘛。不变义就是常见,很容易掉进常见。随缘,如果我们的法身、慧命可以随缘,五蕴身死了以后,那不就完了,就变成断灭了,随缘。如来的法身慧命不是断灭的,他亘古以来存在,所以真的,不变义。不变义就落入常见,随缘义就很容易落入断见了,这一句是善巧方便义,不符合佛义。我讲的是事实,因为注解都是这样讲,所以我就说,注解是死的,如果你大悟见性,你的心性,你讲出来的法,它是活的。他说:法师!你这个讲第一义谛,大概没有人敢这样讲,你真敢讲。我说:没有,佛就是这个意思,我不能再继续善巧方便,对不对?第一义谛,就是不管他听得懂或不懂,统统要讲,要留给后代,所以我说这一次的《楞伽经》,法师会很受用,就是这个道理。

如诸佛所为,一一别答,详细、深入发挥每个问题,令学者于一切法之性与相,皆能解了、通达。因此,第一部份实为总纲,第二部份则为别目,或者是细目,此则为如来之大悲所现,欲令普皆悟入也。诸位!若是圆顿的上上根器,讲到此为止,那就要调查一下,请问:明天要不要继续上课呢?还是要,是不是?那就是圆顿教里面的渐教,还是圆顿教喔,还是圆顿教,前面是圆顿教的圆顿教,后面这个还是圆顿教,圆顿教里面的渐教,诸位!后面讲的不是渐教,这个后面讲的不是渐教,是圆顿教里面的渐教,你知道吗?前面还要加一个圆顿教。

(以下为长行文)接下来,145页第三行。这一段是指诸识的生住灭,是别答中的第一个问题。【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注意听喔!为什么一开始就问这个“识”?因为这个识是修行的关键,如果不悟就会藏识、分别事识,藏识就是第八意识,分别事识就一直起来。如果悟道叫做如来藏,诸位!你一定要背起来:开悟见性叫做如来藏,动念叫做藏识,藏识就是起妄叫做藏识,是指第八意识。分别事识是指前七识。

再讲一遍: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为什么一开关就讲“识”?因为这个是关键,“识”悟了,就是性,就是识性;识迷了就六道轮回,三有、十法界就一直现起来,所以“识”是关键,就等同说你彻底的了悟识性不可得,就变成真如识,真如后面加一个“识”,这个“识”就是方便说,我们常讲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可是在《楞伽经》里面讲,真如后面还有个“识”,不是真如还有分别,这个“识”变成只是附带的,那这个“识”是完全清净的,真如后面如果补一个“识”,是有大用的,这个跟分别执著又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佛教的这个语言文字,一定要有内行的人来引导,所以师父一直告诉你:你千万不要一直看注解,死在注解里面,你一定要全神贯注,看师父在讲什么?这个是最重要的。

“识”,认识了,迷了,识就是生灭,悟了,识停止了,空性了,就进入真如,所以识是一切修行的关键。迷了就妄识,迷了就流转识,迷了就生灭的识,迷了就执著的识,迷了就分别的识,迷了就颠倒的识。那悟了呢?那悟了就清净识、阿摩罗识、清净无垢识,悟了就真如识,后面虽然一个“识”,可是这个“识”只是作用的一个陪衬,一个名相,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识”犹如关键点,就是你进去一个暗室里面,黑暗的室里面,怎么样?你找到了开关,怎么样?这有两个角度:找到了开关往上,那就是开灯见真如;那你一直摸摸摸,摸不到关键的开关,这个暗室电灯不会亮,就是一直在摸索,一直在摸索,所以很多的修行,在家或者出家的修行,要摸索了多少年,还摸不到真如本性。假设说,意思就是说,他没有找到关键点,关键点,简单讲,直截了当讲,起执著就是“识”,起分别就是“识”,起颠倒就是“识”。简单讲,不起执著就是真如,不起分别就是真如,不起颠倒就是真如,这个就是关键了。因此修行如果找到了关键,才不会被这个微细的生灭的流注——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相生、相住、相灭。生灭有两种,后面会讲到。

【注释】“诸识”:“识”即是心,心依大乘法言,有八识。为何大慧问“诸识”,而不直接问八识有几种生住灭?因尚未蒙佛开示,尚不知心识共开为几种,待后面如来开阐方知。诸位!没有一个学佛的人,一个!他能够自己知道自己有八识,如果没有佛来指导我们,那世间人谁知道有八个识?所以佛还没有开示我们,谁知道有八识?我们读书读了几十年,读到硕士、博士,谁告诉你我们有八个识?没有啊。

“生住灭”:简言之即是生灭二相;生住灭是分别较细。“住”是法生起后,暂时维持不动的状况,但为时非常短暂,唯有佛及大菩萨方能了知。意思是说生住异灭,因为太繁琐了,把它讲得太微细了,为了简单讲生灭,所以一定要记住生灭、生灭,这跟生老病死一样,我们讲生老病死,可是我们在经典里面讲“了生死”,没有人在讲了生老病死,了生死、了生死,就是把生老病死简称成“生死”。生住异灭为了简化,就简称叫做“生灭”,所以,在座诸位!讲生灭其实是方便说,听经听了那么久才知道,原来连这个生灭的名相,都含有深入的涵义。有!有!为什么要叫你广学多闻,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一定要叫你听经闻法,就是这个道理。不听就像井中之蛙,以蠡测海,以管窥天。

【诠论】145页,诸识的生、住、灭是别答中的第一个问题,因此须深为考究。为何大慧在此要问诸识的生住灭?因为在上面总答中,佛已开阐了离言无念之心体,而当机不了,为何于此离念之心体中,还会有诸识生生灭灭不已,所以方问诸识有几种生灭,以便起而修断之,证入究竟无生灭之心体。诸位!这个就是开悟见性的重要,见到不生不灭的心体是所有修行的核心,用你听得懂的名词,就是懂得万缘放下的人,那个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懂得万缘放下,知道万缘都是生灭。万缘都是生灭就是不究竟,所以你今天无论你夫妻有多恩爱,因为那个是生灭,因为会败坏。今天你拥有多少的金钱,它还是生灭,所以心看得开、放得下,就容易进入无生灭的心体,因此这个就是关键,关键就是你到底是放得下还是放不下,关键你是著相的识心分别,还是离相的真如心,现在就是关键就出来了,你就找到开关了。既然著一切相就是识心分别,不是佛的本心,那我们就离一切相嘛!既然执著是意识心分别,那么我们就不著啊,无所住,就进入真如不生灭的心体了。因此这个就是修行的关键。如果你今天你来拜水陆,很虔诚地拜,拜来拜去,结果你水陆法会以后,你仍然非常执著,那就表示说这七天的水陆,没有启动到你真如的觉心,这个法会你结到一个善缘,但是还没有真实受益,真实受用是开采真如本性,才能真实地受用,时时刻刻都在定中,时时刻刻都在戒中,时时刻刻都在慧中,见真如本性者,戒定慧完全具足,完全具足。

又,识乃迷与悟之根本,诸位!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现在注意听,这句话很多人解不开来,一切万法唯心造,大家就念一念,放蒙山的时候: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什么意思?你懂吗?好!这要分两个角度:①要迷的这个角度来讲,万法唯心识所造,则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见日月星辰,就见到山河大地,就见到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叫做唯无明心识所造。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站在迷的角度;②但是你要了解佛的话,就不一样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佛,佛是什么?佛是真如心,真如心,了一切皆如幻,了幻即真,这个时候万法唯真如所造,诸位!这个要注意听。六祖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要特别地注意听,很多人解读,解读错误了。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有的人注解竟然把它写说:什么叫做清净的自性?能生出万法,那完了!这个就是没有开悟注解,死得很惨啦,这个有罪的,谁来看了这本注解,谁就死在这个地方,按照文字来解释,这个“生”不是这个意思,这是“显现”的意思。

六祖讲: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最后一个,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生”就是“显现于”;何期自性,我们是什么的本性能够显现于万法,这就对了,如果你说我们能生出万法,万法从本性所生,那你完了,本性就变成能生跟所生了,对不对?因此我们要了解: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为什么?就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迷了以无明妄造执境以为实,这个是妄识心;要真如心呢?它于万法里面统统了万法就是幻,了幻即空,即真就是究竟。那么这个时候:“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真心所现。”万法都是一心,都是真心所现,这样来解读才听得懂,所以不听开示,他就会为什么会万法,为什么一切唯心造呢?所以要分两个角度,是妄识无明心,那就显现万法;要真如心,那就没有能照所照,也是显现于万法,万法了境即空,了心识即空,诸法本空,还归一心,唯是一心、唯是真如,万法皆在真如的显现之下,如梦幻泡影,就像镜子显现了种种的相,虽显现种种的相,可是不著任何的相,叫做唯心所造,唯真如心所造,唯真如心所造等同无造,因为它是无作法。这样来解读。

接下来。“注释”。“诸识”:“识”即是心,心依大乘法言,有八识。为何大慧问“诸识”,而不直接问八识有几种生住灭?因尚未开蒙,因尚未蒙佛开示,尚不知心识共开为几种,待后面如来开阐方知。“生住灭”:简言之即是生灭二相;生住灭是分别较细。“住”是法生起后,暂时维持不动的状况,”注意这一句是方便说,维持不动,注意这一句是方便说,没有一种东西不是刹那生灭的,维持不动是因为众生的眼睛观察不来,叫做维持不动,就是一个人,你看你能够观察头发在生吗?你看你就认为我们这个身体没有增减,但是进入微细的生灭,我们的头发跟指甲每一分、每一秒,包括我们的细胞新陈代谢,是没有一分一秒不在变动的,所以这里所谓的维持不变,是指说我们凡夫观察不来,“没有那种境界。但为时非常短暂,唯有佛及大菩萨方能了知。

【诠论】诸识的生、住、灭是别答中的第一个问题,因此须深为考究。为何大慧在此要问诸识的生住灭?因为在上面总答”当“中,佛已开阐了离言无念之心体,而当机不了,”离言无念之心体,就是真如的心体,如果你加两个字更看得懂,离言无念就是没有妄念,离于言说无念叫做不可思议。体,之心体就是真如之心体,简单讲,离一切言说,无一切妄念,就是不可思议,不可思不可议,就是怎么样?就是真如的心体,所以诸法本无言说。而“当机不了”,因为没悟。“为何于此离念之心体”当“中,还会有诸识生生灭灭不已,所以方问诸识有几种生灭,以便起而修断之,”诸位!诸位不认识“识”,迷悟的关键就在“识”,如果没有找到识的关键,就表示说你进去一间黑暗的房间,没找到开关。听经闻法就是要去找开关,所有的听经闻法,都在培养善根福德因缘具足的时候一刹那,大悟,原来如此。证入究竟无生灭之心体。又,识乃迷与悟之根本,凡圣之源,欲由迷转悟,由凡入圣,皆须由识着手,所以最先便问识的问题。所以最先便问“识”这个问题,就是一定要先找到关键。

146页,【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诸位!你只要看到流注,用一个叫做微细生灭,你只要看到相住——相生、相住,就叫做粗糙的生灭。哦!那这样,接下来看经典就很容易了。微细的生灭,叫做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粗糙的生住灭,叫做相生、相住、相灭。相生、相住、相灭,众生一般人、二乘人能理解;诸位这个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除非大菩萨,这从内心里面出来的,是很难的。从外面攀缘看得到的,这个容易;这个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还有一个名词,叫做八识藏,就是藏识深沉的种子跟习气,很难断除。这个就是关键!那相生、相住、相灭呢?这个就是粗糙的生灭,你容易观察;微细的生灭你没办法了。所以一般人能够念佛、拜佛,这个是相生、相住、相灭,已经有相当的善根善因缘了,他能够行善,知道要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但是问题来了,他内在深处的无明跟种子还是在,所以不是说拜佛的人,他都能够了解这一点,他总是说来做做法会,随喜功德,就叫做修行,结个缘不错,问题是内在深层的、微细的生灭没办法断除,因此你就知道,诸位你观察看看,所有的佛弟子包括出家、在家,只要不听经闻法的,不管他怎么用功,他很难去觉照这个微细的东西,因此出家跟在家,只要他不在心性上悟明心性的,记得!他就有一种东西,会让他死执不放,就一定有一种东西,让他坚持不放,只是执著的角度他不一样。

有的人买那个泡茶的,那个泡茶的死执不放,有的人平常很喜欢布施金钱,可是对这个名,对不对?我排第二我就不要,我就要排第一名,我一定要师父在大众面前赞叹我,我今天来这里发心,他很喜欢这个,钱再多我都舍,我就是要师父认同我。那有的人不希望,有的人个性:师父!你不要在大众面前赞叹我,你千万不要赞叹,他根本就认为这个不重要,他就是默默地,可是他对某一种东西他还是很执著。所以,大家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可是内心的深处,大家都有说不出的一种执著,卡在一种深层的观念里面,难以破除,表面上看大家都很有修行,阿弥陀佛……等到有一天起冲突的时候,那个内心深层的种子就显现了,这个就是难以断除的。为什么修行这么困难?不是说我今天我来听经闻法难?它是简单;拜佛念佛简单,问题难在哪里?难在两个角度:习气难断,种子难队。无量亿劫来那种累积,那种无明,这个太难了。

为什么成佛这么的伟大?这么的了不得?正因为断掉一切的习气,还有种子,更何况相生、相住、相灭?佛断了两种生灭:相生、相住、相灭;断了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就是连微细的种子习气,佛都断尽。整个宇宙到底有几个?就一个——释迦牟尼佛,就释迦牟尼佛!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就要退一步,来看待一件事情,更宽广的胸量,就是说你今天是在家护法居士,看到法师的缺点,他有某一些譬如说脾气啊,有时候这个法师就很慈悲啊,为什么这个脾气这么暴躁呢?要退一步想,他出家就不错了,师父讲的,种子习气难断,因为每一个人都只能九全九美,没有办法十全十美,用更宽广。

如果你看到这个在家居士,对不对?在家居士,这个人很有善根,可是讲起话来有一点白痴,他没有语言的天份,也不会表达,看起来很善良,善良不代表解脱。这我常常讲的,每一个人他只能九全九美,没办法十全十美的,瓜无滚圆,人无十全,对不对?一般人都只有怎么样?八种美。十分的美,他只有八种美,缺少什么呢?他缺少内在美,还有缺少外在美,缺少这两种美,这样子全部就完了,缺少内在美也缺少外在美。所以在座诸位,我们修学佛道,要用更宽广的度量来包容出家众跟在家众,因为毕竟大家都在菩提道上。在家居士一定要敬佛、敬法、敬僧,毕竟披上袈裟这个是修无量劫来的,非常不简单的,现出家相。如果在家居士如果觉得你很有修行,自我膨胀,那你就想说,我连现个出家相都没有办法,我看比丘、比丘尼的过失,能亲近的我就来,不能亲近的,实在是不怎么样,跟我的理念理想实在有落差,我实在对这个法师也不敢怎么讲,那么我们就远离,就这样子就好,保持一个清净的口业,清净的口业。你去亲近你觉得值得亲近的道场,不造口业,这样子的话,在家居士也好,那么出家众也好。

有的在家居士下手很重,就说:自己能写书能演讲,就批判佛法僧,讲来讲去,就是全世界他是最有修行的。在座诸位!我们还是奉劝:如果你自己觉得,在家居士,你自己觉得你很有修行,麻烦你高抬贵手,对三宝下手不要那么重。为什么呢?这样培养自己的德行。当你在家居士有德行的时候,那么人家自自然然会感化、会感动,会感动,你不必一直标榜、一直吹嘘、一直自我膨胀,毕竟相来讲,僧俗是不同的,出家众先走一步。出家众就这样子的啰,要这样子回光返照:你不能说在家居士都不敢碰我们出家众,那么出家众就为所欲为,那么出家众就不懂得约束自己的三业,那么这个是佛教讲的,很糟糕的出家人,很糟糕的。因此出家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在家也一定要拿捏得恰到好处。

【注释】“非思量所知”:“思量”,是思虑、度量,含有测忖、臆测之义,唯识家所说的比量,亦属于此,因为是从比喻、比较而来,非从亲见、亲证得知的“现量”,什么叫做比量呢?就是学佛以后,因为没有亲证本性,所以依照注解讲,我想大概是理所当然的对,但是对究竟大悟的圣人来讲,这一句是不对的,他是依比量而来讲,诸位!依比量而来讲,这个叫做相似佛法,还不是绝对纯正的证量境界所流露出来的,因此比量是不可靠的。所以在座诸位!你比丘如果要上台讲经说法,你必须要有证量,但是现在难啰,那按照师父你这样讲的话,那该怎么办呢?那大家,全世界也很难找到这样有证量的大和尚。在座诸位!还有一个方法,那么你就谦虚,譬如说你按照这一本注解讲,你就告诉他,这一本注解是某某人注解的,是哪个祖师注解的,他注解我就照念,我很抱歉,我还没有证量解脱的境界,他讲的我们就照这样念,我觉得他讲得不错,把责任推给他,知道吗?如果讲错了,这个高僧大德负责,对不对?不关我的事,我只是照念而已,就这样子,要不然怎么办?再者,思量通常用的是第六意识,而第六意识所得的,也都是攀缘分别前五识而来的,因此说用第六意识思量,常具虚妄分别之义。

“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记得!你只要看到“流注”两个字,就是“细”;你只要看到“相”这个字就是“粗”。那就很容易理解。简言之,诸识的生住灭各有流注与相两种(把它重新组合一下,也许比较容易明白:)诸位!微细的,要加上微细的,微细的,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就是微细的生灭;粗糙的相生、相住、相灭。所以你加上这几个字,那看就一目了然了:微细的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粗糙的相生、相住、相灭。简单讲就是微细的生灭跟粗糙的生灭,粗糙的生灭大家容易观察,微细的生灭除了诸佛大菩萨以外,很难去体证。

“流注生”:“流注”一词含有潜在、微细难知、及不断之义。尤其是“不断”这个意义最为重要。诸识的流住生灭相,有如涓涓细流,流注不断,微细难觉,又有如潜在地底的伏流,伏流就是看不见,所以很多人去游泳,去游泳一脚踩下去踩空,就被卷走了。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的平静,结果伏流卷走了,这个就是深层的生灭,很难去觉察,就像潜在地底的伏流,流注不断,沉潜难知,非有大智慧,是无法知见的。又,诸识的流注生灭,是由无始以来的无明业力造成,无明没有任何的原因,无明没有原因,无明若有所因,何故称为无明?无明则无因,无明就是妄,妄动,妄若有所因何名为妄?他不妄动,不妄动就见真理。他何以无明?因为有妄。何以名为妄?妄本无因,妄若有因何名为妄?那么就是,这样就解开了,是由无始以来无明业力造成,是故从无始来未曾间断过,没有曾经间断过,念念相续,所以流注也就是相续的意思,因此唐译作“相续”。再者,由于诸识的流注生灭是由无始来的无明业力造成,因此也就非常难以改变,除非以佛所教的大智慧修断之。

在座诸位!那个念念相续,那个念念的执著是很恐怖的,所以一个人重要的,还不是相生的病苦,相生的病苦可以找医生,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微细的识心的执著,所以一个人得到重度忧郁症的人,这一辈子想要好,是几乎不可能,因为那种微细的流注生灭在他深层里面。所以你要改变一个得忧郁症的人几乎不可能。他药也在吃,虽然是一种相上的一种病,从肉体上来讲,他是重度忧郁症,但是在座诸位!忧郁症的产生有两种:(第)一种环境所造成的,一种是念头所造成的,意思就是他不重视健康,失去了免疫系统,然后又不重视自己的起居作息,第二、他内在里面古怪的个性,是谁都拿他没办法,那就是我讲我对,我讲我就是对,我就是要对,我就是要赢,这个人很容易得忧郁症,谁都没办法去改变他。所以在座诸位,最痛苦的就是没有学佛的人。他身体病痛可以找医生,可是他的心灵那种苦,你没办法去理解、去体会的,那你就知道,在座诸位,你是非常幸运的。

“相生”:“相”含有表相的意思,表示诸识比较表面的生灭现象,这生灭现象是由心缘外的六尘境界而起,诸位!相生,你就旁边写着:粗糙的能所。由心缘境就是相生,很容易懂,对不对?很容易理解的。所以相生叫做心境不断,内心缘外境,有外境可缘,诸位!那个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就没有外境了,纯粹是内在深层的种子跟习气了,这生灭现象是由心缘外在的六尘境界而起的,此心如海,六尘境界如风,境风鼓动心海,造成海面上的惊涛骇浪;这海面上的惊涛骇浪起起伏伏、生生灭灭的现象,便叫做识的“相生”、“相灭”,诸位!在这里我用一个更接近的名词,你非常容易了解的,就是接近我们来讲的,叫做情绪起伏很强烈的,就是非常执著这个相,就是接近情绪起伏,识心对相上、对境界的起伏非常强烈,简单讲,这个人从来没有过过享受的生命,他一天到晚只顾生气,没有办法享受这一分宁静,所以在座诸位!常常生气的人,是没有办法享受宁静的生命,也不够资格进入佛的领域,心中有恨的人,没有办法享受真实的生命,清凉的生命,也不够资格进入佛的清凉地跟领域。相生、相灭,只是表相上的生灭而已:因为仅管(尽管)海面上的浪涛有多大,海的本体始终是不动的,不受它的影响。相同的,诸识由外境风所鼓动而成的相生、相灭,对于心体的本体,也是丝毫没有影响的,只是诸识表面妄有生灭而已!就像一面镜子,上面的相生生灭灭,镜子的本体却从来没有动过。

“流注住”、“相住”、“流注灭”、“相灭”:解释了流注生与相生,住与灭二者,学者可比类而知。】

【义贯】“佛告大慧:诸识”都各“有二种生住灭”,(这是非常深奥的问题),“非”以第六意识比度“思量”之“所”能“知”。因为第六意识是缘外境的,就是缘五境所落下来的影子,同时也跟五识——前五识起作用,因此这个第六意识时时刻刻都在对外境还有心境起分别计谋跟臆测,因此第六意识就是有境可缘,那么有境可缘,第六意识比度思量之所能知,不是用这个,因为它是粗糙的生灭,所以非第六意识比度思量之所能知。“诸识”皆各“有二种生”,称为潜在不断的“流注生”,以“及”表面上的“相生”;潜在的就是微细,表面的就是粗糙,诸识皆各“有二种住”,称为潜在不断的“流注住”,以“及”表相上的“相住”;诸识亦皆各“有二种灭”,称为潜在不断的“流注灭”,以“及”表相上的“相灭”。

【诠论】综上所说,简言之,八识的每一识,都各有表面的以及底层的两种生住灭。每一识哦,注意那个每一识哦。眼识有表面的生灭,有潜在深层的生灭;耳识有表相的生灭,潜在深层的生灭;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都是这么样说,表面八识,就是八个识的每一识,都有表面的以及底层的两种生住灭,表面的比较粗而易见,潜在的则行相非常深细,非诸佛如来无法究尽了知。

在座诸位!因为时间到了,我们明天要从这个“诠论”开始。诸位!我们十七、十八停课,因为师父最近血压有一点飙高,有一点起伏,前天跟它量了,有一百五十三、九十八,稍微高了一点,还可以接受,有在吃这个降血压的药,那么师父认为有一点点年龄了,因为我们《楞严经》讲完了,那么就给师父调一个身,调一个身,所以明天我们上课,还有十号,十号上课,那么十七、十八就不上课,那么十七、十八完了,就是二十四、二十五,所以十七、十八停课,是为了要调整这个色身,就是有一点血压问题,这问题不大,问题不大,没有什么挂碍,调一下身,我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走一走,走路慢慢地调回来。因为《楞严经》讲完了,这个《楞伽经》依照这样的速度,要讲两年,因为你们的程度实在是很好,所以要这样的速度来讲,才听得懂,是不是?没办法!要是大悟见性的就没事了,没事了。好,那么我们明天继续来上课。从148页“诠论”开始。

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未完)

慧律法师楞伽经讲座01-30目录(未完)

楞伽经30 : 有的病医生看不好的那个是属于业障病,可以持咒灭业障

楞伽经31:任何的佛法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没有禅定的人就等同没有真正的修行

楞伽经32:要契入第一义谛大空的人一定要了悟:大悟见性与外境无关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