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31:任何的佛法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没有禅定的人就等同没有真正的修行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伽经(一)31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679sfvuhi&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一)31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138页。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水陆刚结束,那么由于法师大家都非常辛苦,还有这些护法居士世界各地都回来,还有这些义工尽心尽力,完成了这个缘起,师父在此一并地感谢,无法一一念出。我们今天要上课,138页。我们上次讲到137页。

138页经文:【支句非支句(73)。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74)。禅句非禅句(75)。迷句非迷句(76)。】【现句非现句(77)。护句非护句(78)。族句非族句(79)。仙句非仙句(80)。】【王句非王句(81)。摄受句非摄受句(82)。宝句非宝句(83)。】这个“句”就是“法”的意思,或者是法要。“支”是指七觉支,就是七菩提分,七觉支法,其实是缘起空无自性,佛说七觉支法当体即空,因为它空无自性,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切莫著一个七觉支法。佛说七觉支即非七觉支法,即名七觉支法。

巧明处句,这个“巧明”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创造,因为这个世间人,有种种的创造跟著作,所有的世间人都贪著其所创造的种种的工艺、技术、学问、学术,他们还去登记,有版权的,这版权还不能够剽窃,或者是复制,跟佛法不一样。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个法,只要有因缘,大家都可以学,都能受用。所以这个巧明处句,也就是世间的种种的工艺、技术、学问、学术,涵盖一切世间的创造,这些是生灭的,所谓工艺、技术、学问其实它是世间的智慧,不称为出世间,出世间的智慧叫做解脱,世智就是世间人比较聪明的,学问比较好一点,技术比较好一点,科技比较强一点,工艺比较好一点,有的会绘画、有的会歌唱,就创作一些歌曲、画画、科学等等或者日常电器用品,所以这个叫做创造巧明处句。佛所说的工艺、技术、学问,这些世智创作出来的东西,它当体就是空,也就是空无自性,并没有真正的所谓的工艺、技术、学问永远的这种东西,所以叫做“非”,“非”就是叫你要遣除,就是不著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佛说人类所创造的工艺、技术、学问巧明处法,当体就是空,因为它空无自性,方便说叫做巧明处法,就是巧明处句,也就是佛说巧明处句,即非巧明处句,是名巧明处句。

禅句非禅句,这个“禅”是一个修行人的境界,任何一个修行人,注意!接下来这一句,你一辈子都要背起来,任何的佛法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不管你是放生、不管你是吃素、不管你是行住坐卧,不管你是法会、朝山、持咒、念佛,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诸位!没有佛三昧就没有正法,换句话说,一个人,真正学佛的人,是一定要把这个心调和到无所住,完全在定中。你在讲话一样在定,你在走路一样在定,而这个是本性的定,所以说禅境界者,当体即空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谓禅是一种方便名词,譬如说禅定,禅心即是佛心,那么禅后面加一个“定”,也就是禅三昧的意思。如果“禅”后面加一个“心”,那就是表示佛的心,禅即是佛的心,心即是佛,所以不论任何一种禅的境界,都不能离开心,因此方便说,在定中方便说它叫做禅,是一种境界的形容,因此叫做禅三昧境界,这个是贤圣的禅的境界,换句话说,没有禅定的人,就等同没有修行,没有真实的修行。如果你以散乱心念佛,那么结一个缘,临命终就非常没有把握,临命终就没有把握;如果你今天能够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或者是了悟一切法无生,那么这个念佛,就念得相当地有功夫,这个有功夫就是禅定的境界。

诸位!禅会归到最后是一心、是真如;念佛到最后是一心、是真如。这个是不二的东西,如果你禅心,另外有一种净土的心,净土的心,又另外有一颗的心,那么这个是有二的法门,这是不了解佛法的。诸位!修禅的,最后究竟那一颗觉性,还是你的真如自性,念佛念到最后,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仍然是那一颗心,因此所谓禅的境界,这些贤圣的禅定的境界,完全来自于清净的自性,所以不会修行的,是想要让它定,会修行的人,是了解本来就定,因为诸法本来就是幻,而本来就定,硬要使心定反而成了妄,妄性本空,如何让妄,还要加一层力道使它定,这个叫做妄。因此没有开悟见性的人,修行起来备受辛苦,因为他不知道那个到底什么境界,所以想办法让它定,进入三昧,越想让它定,它就越乱,因为能所就不断,那你说既然这么困难,那我就不要管它,那就更糟糕,就跟凡夫一样,所以见性之所以困难,是因为修也不对,不修还是不对,迷的时候,你怎么讲统统不对,要悟道,怎么讲,统统是圆觉自性,这个困难是困难在这个地方,所以佛法很需要时间,完全没办法急,急也没有用,所以佛说禅定的境界,这些贤圣的禅定境界,当体即空,它空无自性,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就是非禅句法,是名禅句。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佛所说的禅定境界法,其实它空无自性,唯心所现不可得,所以叫非禅定的境界,是名禅定的境界。

迷句就是迷惑,迷惑颠倒,迷惑的颠倒,也不是真正的迷惑,为什么?因为这个迷惑,是来自于无明还有妄念,无明是无始来,一种严重的莫名其妙的迷惑,没有任何的理由,无明无始以来就是无知,从来就不觉悟,所以佛法为什么这么伟大呢?它就是启动我们内在的觉性,任何的法会,不启动内在的觉性,这个法会叫做结缘,没有任何的意义。意思大家搞得很忙,来了吃个饭,没有启动内在的觉性,所以这个迷惑颠倒的众生,喜欢这个相的东西,非常喜欢,也不能说这样子叫做不对,因为也只有应用这种方式,来引导众生入于究竟的大圆觉,如来的宝海,没有这样善巧方便,众生不来。这个迷句,就是迷惑颠倒的众生,凡夫的迷惑,还有来自无穷的妄念,对境起心,这个妄念怎么斩都斩不断,诸位,要斩断妄念,那个又多了一念的妄念,你想要斩掉这个妄念,要了妄即真,了达这个妄性本来就空,不可得的,就像你眼睛有毛病,看到虚空当中有花,我们今天万法唯心现量,这些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山河大地,都是第八意识的业报,正报、依报都是第八意识的业报,其实就是你的心,你的心所影现出来的业报,你误认为有外境可得,就变成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所以我们的执著,找不到解决之道,我们一直误认为境是在外面,而不晓得境投影到心中,它只是影子而已,因此迷惑的众生,其实并没有真实的颠倒性,迷空无自性,所以这迷惑法,这是指凡夫没有开佛的智慧,当体即空,也不是真正有迷惑的东西,迷既然空无自性,简单讲就是可以除掉,就是可以除掉,所以顿教的人先显真再破妄,渐教的人先破妄再显真,这是顿跟渐两种不同,我们一般人研究经典,它是先破妄再显真,可是这个《楞伽经》,这个圆顿大教,刚好相反,是先显真再破妄,这个圆顿教跟渐教是最大的不同,那么这个迷句,佛说迷惑的众生,其实当体即空,并没有所谓迷惑众生的实体可得,是名迷惑的众生。

现句非现句,如来于一切刹显现于诸佛国土,与有缘的众生示现,其实如来本无来去生灭增减,所以当体即空,如来显现一切刹,其实是空无自性,应因缘具足而现,因此当体即空,并没有所谓如来显现于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的事,佛无来去、生灭、增减。记得!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所以修行净土的人,他搞错了,拼了老命要把佛往外追,所以会修行的人,是内自我降伏心清净,佛就影现中,这个修净土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一件事情,因此修净土法门的人,拼了老命:阿弥陀佛……以为心外有佛的。诸位,心外没有佛的,今天如果有,你见佛见光,这个也是因为你相应,相应就是三业清净的时候,所相应的,佛本来就没有来去生灭增减,他是应众生而显现的,那么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这个修学佛道不懂得这个关键,就会忙到死去活来,仍然不相应,是因为他不懂得降伏自我,用清净心修行。

诸位,这个流注生灭有两种:一、无明的流注生灭,微细的生灭,这个可以断的。还有一种叫做菩提清净的流注,它不叫做生灭,当一个人成就佛道的时候,他从本性流露出来的,就像清净的大海,流出来的完全都是清净的水。所以佛可以住动,安住于无量亿劫、无量亿劫,用清净流,他虽然是流等同不流,这个流不是微细生灭的,流注生灭的。所以无明的流注生灭可以破;可是佛的清净流,为什么佛入涅槃以后,仍然会示现?仍然很多很多人感应,是因为佛有清净流,众生没有,众生只有无明流,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所以十方诸佛菩萨,何以一直安住在十方三世、普度一切有缘的众生,是因为他有清净的大悲愿力,在住持着,这股大悲愿力,是断尽了无明惑,他所出来的,统统是清净真如之流,所以佛一样,安于世间的生灭法,而不掉进去生灭,是因为他有清净无漏之流,无漏之流可以大用。这一句的意思是,如来显现于无量三千大千世界这件事,其实是空无自性,应缘而相,众生只要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佛就降生于世,显现于世,所以他空无自性,佛显现于无量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法其实是空无自性不可得,方便说如来显现一切世界。

护句非护句,护句就是守护。这个国王,前面有问国王:云何守护国,这个国王,为什么守护这个国土呢?就是守护国土这个法,是何因,是何故呢?所以国王守护这个国土、国家呢?其实当体即空,不要说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星球,当体仍然是一个空,佛说守护国土者,即非守护国土,是名守护国土。族句非族句,这是指释迦族,何故有释迦族,释迦族是怎么来的?所以说释迦族,当体即空,即非释迦族,是名释迦族。这个“仙句”就是苦行,修行苦行的,常常修苦行的,这个“仙”是指修行人,不是那一种——我们中国讲的那一种,在天上飞的仙,这是修行人。长修苦行的一种仙,所以仙是指苦行的修行人,这修行苦行的修行人,当体即空,他空无自性。佛说修苦行的修行人,本来就是五蕴本空不可得,所以即非苦行修行人,方便说他是名苦行的修行人。

王句非王句,这个“王”有圣轮王、转轮王还有小王,佛说圣轮王、转轮王、小王,其实是空无自性,而众生贪著其事,佛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而众生贪著其事。这个圣轮王、转轮王、小王,仍然是一合相,佛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这个一合相,有自相跟共相,每一个人集合起来,这个叫做自相一合相;如果我们整个国家集合起来,又称为一个整个国家的一合相,一个星球显现出来了,一个星球的一合相,佛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其实不可得,而众生贪著其事,以为真的有一合相。这王句非王句,也就是圣轮王、转轮王、小王,境界不可得,空无自性。

摄受句非摄受句,“摄”就是捕,捕捉这个象,众生喜欢吃肉——象肉、马肉、鹿肉。摄受句,佛说捕捉象马鹿肉来饮用、吃;法,其实是空无自性,是名摄受句。佛说摄受法,即非摄受法,是名摄受法,皆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可是不能坏因果。佛说捕捉摄受法,佛说捕捉动物来吃,就是摄受法,其当体即空,即非摄受捕捉法,是名摄受捕捉法。

宝句非宝句,前面问何以世间,会出现种种的珍宝呢?所以是谁出生世间的珍宝,还有摩尼宝珠呢?等等,叫做宝句,那么宝句呢?其实金银铜铁珍珠玛瑙琥珀,都空无自性并不可得,所以这世间的珍宝,摩尼宝,当体即空,它空无自性,就是非宝句。佛说宝即非真实有宝,而众生贪著有宝,是名就是方便叫做宝。

以上都是依迷惑而现的,如果大悟了就会无所得,因此有个“句”来建立,佛建立了法,立刻就叫你除,所以为什么万法叫做方便说?诸位第一义谛大空,本来就不可说,说就是第二义谛,第二义谛就有言说,就有言说,因此这里只有一个关键,佛所建立的法,就是方便众生,理解体悟脱黏解缚,如果你执著于法,佛立刻就遣,再加一个“非”字,立刻再加一个“非”字,就是佛说七觉支法,你千万不要误认为七觉支法真的有七觉支法,立刻要遣除,所以一个非七觉支法,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第一句就是佛说七觉支法,千万不要著一个有真实的七觉支法,佛所说的佛法,都是语言、都是文字,只是为了脱黏解缚,解除众生的迷惑,迷惑解除了,千万一法不立,清净自性,法尚不净,何可立一法呢?这一句特别重要,清净自性,法犹不净,清净自性里面,是不可以立任何的法的,只要动到这个念头,安立一个法就是不净,所以清净自性,法犹不净,所以说无佛道可成,无法可求。因此在经典里面讲,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真正求法者应无所求。何以故?一法不可得故,究竟空寂,所以这个你一定要彻底地了解,佛建立的法立刻就要遣除,所以加一个“非”,因此叫做方便说,方便说。

【注释】“支句非支句”:“支”,为七觉支,指前面第三十六问之“何因说觉支?”“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此句重出,就是再一次地出现,以显世间人贪著其所“创造”之种种工艺、技术、学问等,所谓世智也,亦以显此等世间学术之繁多。那现在的人就更多了,创作,我们对这些人类有所贡献的,我们仍然是赞叹,不可以说否定它。某些众生需要这个,但是在究竟处来讲,它不能解脱真正的生死,不能解脱真正的生死,它只能一时的给大家带来一点欢乐、欢笑启发,这个也算是不错,所以文明变成一个文明的人,所以说世间的学问、技术,仍然非常重要,要把你变成一个文明的人,你必须要学习种种的学问、技术、工艺,以赶得上这个时代、朝代,要不然你怎么生存下来呢?你现在网路也不懂,你电脑也不懂,那你什么都不懂,ipad iphone,你统统不会用,那么你卫星定位也不会,你什么都不会,对不对?世间人,下一代的人就会很难生存了,那老一辈的人,就比较还好,因为他以前受的教育,就不是这个,因此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翻新,可是这个是不究竟的东西。喔!什么时候要俄罗斯的芭蕾舞团要来国家剧院,那个跳跳芭蕾舞,跳跳什么白天鹅,黑天鹅跳一跳,到最后就是死翘翘,跳到不能跳,人生就是这样子嘛,什么太阳剧(太阳剧团,(CIRQUE DU SOLEIL,索拉奇艺坊,太阳马戏团) 是加拿大娱乐演出公司,1984年成立,总部设在蒙特利尔。街头艺人组成的剧团仅仅30年的时间里成为了年收入9亿美金获得无数大奖,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剧团!)很轰动,来,也是一样,到最后它就是空无自性,所以世间在刹那之间的执著里面过日子,刹那刹那刹那在败坏,万法都是败坏之相,他不知道。世间的学问繁多,不再举例子。

“禅句非禅句”:“禅”指前面第八问之“何等禅境界?”“迷句非迷句”:“迷”,为迷惑,指前面第二问之“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见就是照见,痴惑就是无明,那么照见痴惑,就是断无明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如何来照见痴惑,不让我们迷惑,意思就是如何来断除无明,又如何,众生以何因缘会使这个迷惑的无明妄念继续增长,这是什么原因呢?一直困死这个妄相的愁城,到底是为什么?“现句非现句”:“现”指前第八十四问之“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护句非护句”:“护”是指前面第五十八问之“云何守护国?”

“族句非族句”:这个“句”就是我们所说的“法”,“族”,为释迦之氏族,指前面第八十二问之“何因有释种?”等。“仙句非仙句”:“仙”指前面第八十三问之“云何长苦仙?”“王句非王句”:“王”是指前面第五十七问之“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等等。“摄受句非摄受句”:“摄受”即捕取,指前面第七十三问:“云何而捕取?”此句魏译作“捕取见”。因为译本不一样,翻译的略有差别。“宝句非宝句”:“宝”指前面第四十九问之“谁生诸宝性?”

【义贯】整段的含意是说:如来所说之七觉支法、如来化现之身以及其氏族,释迦种族,还有贤圣之禅境界、凡夫之迷惑、世间之仙人、帝王、珍宝等,此皆依迷而现,悟时一无可得,就是空无自性,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悟的时候,亦无可得,故皆有“句”之建立,以显妙有之境界:然妙有之境即是非有,诸位!什么叫做妙有?诸位在这里你还必须要认知一下,佛从来不讲真空妙有,没有这个名词,在原始的教典里面,翻开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找不到真空跟妙有,这个是中国后来希望使人更能容易理解,所以又用一个真空跟妙有,所以这个妙有就不是真正的有了,用这个名词来给大家,所以这个妙有叫做绝对的空,就是这个意思,虽然它存在,可是绝对的空,叫做妙有。然妙有之境就是空无自性,即是非有,则是真空,是则真空,故立“非句”以遣之,最后,一真之中,此“空”亦不立,所以因此在修学佛道里面,空也好、假也好、中也好,一法不立,荡然除尽,你只要牢牢记住,师父刚刚讲的一句话:真如清净自性当中法犹不净,真如法中法犹不净,所以无一法,不可立任何的法,所以此空也不可立。斯则清净,真无所得,为什么要加一个“真”,真就是完全会归到究竟之处,完全是心性,就是真的无所得,连这个无所得也不能立,名如来地。此则为本节之奥义也。本节的奥义就是究竟之处,都要让你悟入究竟之真如,进入了如来地,所以我们这一部《楞伽经》是圆顿大教。

【记句非记句(84)。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85)。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86)。】

【味句非味句(87)。事句非事句(88)。身句非身句(89)。觉句非觉句(90)。】

【动句非动句(91)。根句非根句(92)。有为句非有为句(93)。无为句非无为句(94)。】

【因果句非因果句(95)。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96)。节句非节句(97)。】

【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98)。】

看第一句。记句非记句,就是如来授记这件事,其实是空无自性,因为你达到了因缘成熟,佛就跟你授记、摩顶,用相来表法,但是其性本空不可得,所以如来授记这个法,其实它空无自性,仍然没有能所,本来就不可得,所以佛说如来授记者,即非如来授记,是名如来授记。所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断了善根,断了善根没有善根,或者造了五逆十恶重罪,名称为一阐提,与佛法都结不上一点缘,一点善根都没有,菜根、善根、菩提根,什么根统统都没有,这个叫做一阐提句,这个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这个一阐提叫做断善根的。底下就注意听!佛说断善根的一阐提,其实只是说他的罪业很重,经过了百千万劫,如果有善的因缘,诸佛菩萨再启示他,令他不谤佛、谤法、谤僧,仍然有回转的余地,只是因为他的果报要很久很久,所以佛说断善根的一阐提句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断善根的一阐提,是名方便说一阐提。这个一阐提真正究竟处,并没有所谓的一阐提。说断善根意思是说,他这一辈子谤佛、谤法、谤僧,必须经过十方阿鼻地狱的受罪,我们讲过《楞严经》,就是对这一本《楞伽经》非常好的一个工具跟运作,来解说。

所以一阐提的罪非常地重,他受了十方阿鼻地狱以后,这后面有讲到,假设受到诸佛菩萨慈悲来提携,他仍然会回转过来,暂时说这一阐提的罪非常地重,因此佛也怕人家来谤佛、谤法、谤僧,因此劝大家要敬佛、敬法、敬僧。敬佛、敬法、敬僧其实就是尊敬自己的本性,因为有理三宝,还有事相的三宝,所以简单讲就是如果你事相——敬佛、敬法、敬僧,你功德无量;如果是理上的敬佛、敬法、敬僧,就是你的内在,你内在的觉性就是佛,内在的真理就是法,内在的和合就是完全没有情绪的变化,你的一心也是具足三宝,那么你就有成佛的机会,因为你了解理性上的三宝。所以,(师父合掌)事相三宝敬佛、敬法、敬僧,得无量福田功德,那么理上的三宝,就会成佛。讲到一阐提,就是断善根。佛说断善根一阐提的法,这个句子其实它空无自性,并没有一法是真正的断善根,因为它的本觉理体一直存在,只是要受很久的苦,方便说叫做一阐提句。

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大慧就问佛: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生成女人?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生,何故为女人?又何故为男人?那么这个不男的,后面加两个字:不男不女这四个字要一起念为什么要加一个“不女”呢?因为要因应前面的问句,不男底下要加:“不女”,就是我们所讲的阴阳人,不是阴阳,就是在器官上有两种器官,不是那种眼睛那个可以看到灵界的那一种阴阳人。而是说,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有男根、也有女根,这个男女分不清楚,所以叫做不男不女句。非女男不男句,那么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世尊,为什么有的人转世投胎变成女人?又有的人投胎转世变成男人,又有的人投胎转世这个业报男女分不清楚,就是不男不女?又像男的又像女的,这种阴阳怪异的人,为什么呢?佛说女男不男不女句即非女男不男不女句,是名女男不男不女句,因为它空无自性。

味句非味句,这个“味”就是肉味,肉味,何以众生贪著肉味呢?因为不了如幻的这个世间。所以肉味,佛讲的味句,其实这个味就是肉味,世间贪著肉味,并没有这样子的实体可得,叫做非味句,味句。所以佛说味句,即非味句,是名味句。事句非事句,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来于世间,所能化现的这件事,这叫做事句。事句就是如来于世间,所化现的种种度众生的事,叫做事句。其体性本空,叫做非事句,方便说叫做事句。

身句非身句,这是指如来三身,诸位!什么叫做毗卢遮那佛呢?究竟无相一片光明,充满着般若智慧,无生站在体上来讲。为什么叫做卢舍那佛呢?叫做无量的庄严。所以八十华严就翻译成毗卢遮那佛,六十华严就翻译成卢舍那佛,后来变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变成只要讲到法身就是依八十华严称为毗卢遮那佛,清净法身,那是指无相,只要提到报身就以六十华严卢舍那佛来做代表,站在相的角度叫做无量的庄严相,如果站在用的角度呢?那么就是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每一次都在唱诵: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个就是体相用。学佛还是要会归于佛的正见,一体三身。如来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其实是空无自性不可得,叫做非身句,是名如来三身。

觉句非觉句,就是如来觉悟世间人,这个觉悟是当作动词用,如果积极地说法,觉悟世间人,这个觉句,就是如来说法觉悟世间人。非觉句,其实本性具足,不能说觉悟世间人,因此佛给我们一个启示,接下来就是看我们个人怎么做了,看我们个人怎么做,怎么有善根,因此后面有讲到,诸位!大中小的根器,是没有办法勉强的,讲到《楞伽经》的最后,就讲得非常清楚,它说,后面讲说,有小乘根器的人,听到不净、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全身寒毛竖立,非常的相应,你跟他讲中根的十二因缘,或者是跟他讲菩萨的六度,乃至如来的一实相,他不能信受,这个生生世世所修的,都是不净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因此他非常地相应,非常地法喜。我也曾经接触过一些专门修内观或者学小乘的,他们对我们这个大乘佛法,实在打从内心里面的,应该讲就是不认同,他们认为大乘佛法,是非佛所说的,所以那个观念强到,我看到这个《楞伽经》后面那一段,后面,有一点到后半段的时候,看到这个,哇!这个佛真是伟大!那么有的人是如来根器的,他讲这个最上乘的见性大法,你跟他讲不净、苦、空、无常、无我,他认为不受用;你跟他讲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他也不受用,你跟他讲菩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认为不错,也相应,但是他也不会去学习,最后你讲最上乘的无上,当下的东西,哇!他恍然大悟!佛在后面讲,这个是如来根性者,是宿世无量劫来薰习大乘的思想,所以究竟的义理,对这些小乘、中乘、大乘都不满意,他一定要最上乘,他才会充满着法的喜悦。所以我看了这一段以后,(师父伸出大拇指)我们的世尊!真的没有话讲。这个世间连修行人他都看透了,原来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如来乘的根器,佛都在经典都讲得这么的清楚,因此法勉强不来,勉强不来。这整句的意思就是说,如来觉悟世间人这个法,其空无自性,当体就不可得,就非觉句,所以方便说如来觉悟世间人,何以故?本性具足故,不能说觉悟世间人,他本来就有觉悟的如来觉性。

动句非动句,这个“动”就是众生来来往往六道,来去生灭增减叫做动。简单讲,我们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我们贪染这个世间,诸位!贪是生死的根本,诸位!如果你执著自己的法是永远对的,无情地批判别人,你一样落入生死的根本。记得师父这一句话,法一定是来解脱自我的,不是来骄傲自己的,跟拿来跟别人比较,或者是你拥有这个法,变成去一直去否定别人,诸位!肯定否定是代谢之词,你肯定自己,你一定否定别人,没有包容性,诸位!这个是生灭代谢之词。如果你有如来的根器,学会了包容,那么,动当下就不动,因此连法都不能够立,不能够著,这个是修学佛道很重要的态度,修学佛道非常重要的态度,就是一个真正修学佛道的人,他所做的工作就是二六时中,除了自我降伏以外,那么外面的别人的修行道场,八大宗派,你要念什么佛要拜什么忏,修什么宗,我们都非常尊敬你,一草一木都有他生存的空间,人应当互相尊重。众生往来诸趣这个叫做动,动句。非动呢?就是四禅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那个四禅,非动就是四禅的不动地,四禅的不动地叫做非动,非动。众生的往来诸趣这个动句,以及四禅的不动句,都空无自性,不可得。所以这个应该讲,整句贯串起来讲,佛说动句非动句,当体即空,都不可得,并无动句跟非动句,究竟之处,皆是一心,皆是真如,不可得,方便说有动句,凡夫的动句,还有四禅的不动句,要这样念。

根句非根句,这个“根”是指六根,这个是很严重的问题,众生执著这个六根为我,没有一个众生,不是执著眼、耳、鼻、舌、身、意,没有一个众生不执著这个,凡夫著于六根,所以众生的六根,执六根为我,因此没有一个众生不是说我在看,我在听、我鼻在嗅、我在尝这个味道,我身在接触,没有一个众生不是这么执著的,所以凡夫著于六根,众生执著六根为我句,其实五蕴本来就空,哪里有六根呢?叫做非根句。佛说凡夫著于六根,众生执著六根为我句,其实当体即空,非根句,是名根句。

有为句非有为句,这个“有为”是指五地菩萨,他要涉俗利生,要救度众生,叫世俗通。菩萨有两种智慧:一个是权智、一个是实智。权智就是世俗通,菩萨要度众生,必须通达世俗,所以你今天书读得多的时候,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科学乃至于电脑,有朝一日你能明心见性,这一些才干就全部可以拿得出来度众生,因为可以涉世俗,而没有任何的障碍。譬如说你英文非常地厉害,很溜,当你学佛以后,你这个英文非常地强,那很好,你可以去度英语系的国家,师父就赞叹你、赞叹你!那我生长在汉地,没办法用英文,所以用中文还行,因此你有任何身上的才干,都没有关系,工艺也好,导游也好,你专柜的化妆品也好,没有关系。譬如说人家来专柜买这些化妆品,说:哎呀!姑娘,你怎么长这么漂亮呢?我学佛,因为我学佛。咦!用化妆品后,你也来听听看,这个法师讲的光盘不错喔。心美人也就美,心漂亮人就更漂亮,所以最了不起的化妆品,是内心稳定,那个展现出来的五官,如果你常常生气,你会短命,而且你也没有办法涉俗,对不对?来利生,你跟众生一接触,动不动就生气,人家怎么会听你的,会听你的吗?你用大声地吼叫人家,怎么度众生,对不对?要温文、要儒雅,讲话要知进退,有礼貌,知书要达理,这个世间法也是这样子,对不对?

所以世出世间法本来无二法,皆是第一义谛大法,统统是第一义谛,看你怎么用心的,所以开悟的圣人,也不能离开这个世俗的通达,开悟的大圣人,如果离开世俗的通达,你怎么度众生?所以师父呢?也不是会专业网站啊,网路啊,或者是说这个种种的技艺啊,我只懂得一点佛法,来跟大家分享。你有特殊的技艺,譬如说,你画画很棒,你可以画画佛像,不错!如果你的歌唱声音非常好,那么就是唱清净佛,清净佛,毗卢遮那佛,给人家听听看也不错,声音也是一种供养,画画也是,把世俗谛转化成佛事,都可以利益众生,因此,不管你站在哪一个岗位和时空,你有特殊的才干,就把它会归来。以前有一个中医师,那时候我在台中念书的时候,这个中医师来请示师父,说:我这个中医师应该怎么做?我对佛法有一点概念,我觉得佛法很好。那么我说:你当中医师的时候,你把脉,把脉的时候就告诉他,这个脉有两种:一个是有形的脉,一个是业力的脉。有形的脉你用药可以治疗的,那个无形的就是没办法,你要劝劝人家,诵诵《药师经》,诵诵《观世音菩萨普品》。这个中医师说:咦!对!我做了中医师这么久,有的病实在是不好治疗,就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多了一个佛法,更好治疗众生。所以我就叫这个中医师:你劝劝众生,念念观世音菩萨、药师佛、阿弥陀佛,更有时间诵诵《金刚经》,拿这个录音带、佛书给人家看。哇!太好了。所以这个有为句,就是五地菩萨涉俗利生,通达于世俗,能够善巧方便地救人。虽然是五地菩萨涉俗利生的世俗通,但是它当体即空不可得,所以方便说它叫做有为句。

那么无为句呢?就是出世间法,无为句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无为,其体性本空,这个非无为,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著一个观念说:有一种东西叫做无为。无为在形容无所为,无所作为,是本性具足那一种解脱的状态,就是本来具足有摩诃般若,那种无为不是有一种形相东西,可以去执著的这个无为。因此佛说出世间的无为法,千万不能执著,因为无为法也是本空,叫做非无为法。佛说出世间无为法,这是方便,当体即空方便说,当体即空叫做非无为法,非无为法就千万不可以著一个非无为法,千万不可以著一个无为法,是名无为法。这样跟人家解说佛法,说有有为,还有一个无为。为什么连无为法也不可以执著呢?意思是相待而成,有为对无为法而成的,无为法对有为法而成的。你为什么讲无为法?因为有有为法来衬托,所以无为法也是由比较而来的一个观念,有为因无为,无为因为有为。好!在座诸位,现在举一个例子,也许你听不太懂。你为什么是女人呢?因为你不是男人。我为什么是男人呢?因为我不是女人。你是女人,我是男人;你是有为法,我是无为法,由比较而来的。好!有一天死了以后,五蕴皆空,化作骨灰了,现在讲求环保,把这个骨灰去种种树啦。好!诸位,哪一个是男人,哪一个是女人,现在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哪一种叫做有为,哪一种叫做无为?所以凡是由语言文字,概念妄想所建立的东西,表相的法统统要舍,统统要遣,著不得。所以这一句说:出世间的无为法,不可以著一个出世间的无为法,方便说叫做无为法。

因果句非因果句,因为前面大慧,老是问何因何故?说大慧一百零八问里面,所问的世出世间法,大部分都是这么问,何因怎么样……何故怎么样……也就是世出世间法的因果,所以这个因果就是大慧前面所问的是什么何因又是什么何故,这里就是问一百零八问的世出世间的因果法,叫做因果句非因果句。佛说因果,因果当体即空,因不可得,果不可得,但是仍然对因果要负责任,对妄想执著颠倒的业报众生,千万不可不重视因果,诸位!不重视因果就麻烦了!所以说因果句,当体即空,非因果句法,是名因果,你还是要重视这个因果。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佛的报身不在人间成佛,在色究竟天成佛,色究竟天就是四禅天最高处,这色究竟天成佛,佛的报身,为什么不在人间成佛,而在色究竟天成佛呢?佛说色究竟天成佛的报身,仍然空无自性不可得,所以也非色究竟天成佛,那是一种方便度大菩萨。诸位!色究竟天所住的,这里重要的观念,都是示现的大菩萨,在等待最后的成佛,所以这个叫做色究竟天。为什么佛要示现那个报身佛呢?那个报身佛一个头比地球大,不是人间的这个丈六金身的,你没有办法用人间来揣测这个报身佛,所以呢?佛为了度那一些几地几地菩萨,等觉的菩萨,要在色究竟天示现。

节句非节句,这个时节的因缘,像印度每一年有六个季节,每两个月一个季节,一月二月三月四五六七八,这样子两个月、两个月(为一季)。中国的春夏秋冬,就以三个月,春天三个月,夏天在个月,秋天三个月,怎么样?冬天也三个月,所以这个季节,包括了中国子丑寅卯……中国有十个时辰,子丑寅卯等等有十二个时辰,加起来二十四个小时,印度他们的时辰也不一样,季节也跟我们历算也不一样,所以包括欧美,他们是用时钟季节,更加地用秒,用几秒几秒计算的,因此中国、印度、欧美,这此季节所设定的,完全不一样,因为地球的纬度也不一样。像我们现在高雄,你看十一月份了,十一月份了,我们在这里还二十九度。我昨天年这个新闻报导,还二十九度。你要看到这个俄罗斯,那个已经接近零度了,同样住一个地球就完全不一样。

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丛”就是丛林,树就是树木,藤就是蔓草,佛说丛林树木葛藤,这些法其实当体即空,空无自性不可得,方便说叫做丛林树木蔓草,因此一定要了解,诸法空无自性的道理,空无自性才能契入究竟第一义谛实相,所以在座诸位,你修行要抓到一个关键,就是无法不空,没有一法不放下,空无自性就是空,没有一法是真实的,所以六祖讲的: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万法无有真,万法没有一种东西叫做真实的,因为它不能永恒存在,离假一切真,离假不是离开那个假相,是内心不住著假相,你不必把这个相破坏,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这个修行的关键,没有抓到的话,那么你不晓得什么叫做梦中佛事,什么叫做水中月了?所以因此什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也不了解世尊的用意是什么?诸法空无自性,你可以讲它如幻,你可以讲它如梦,你可以讲因为什么叫空无自性?因为它刹那生灭,为什么诸法空无自性?因为它无常。为什么它空无自性?因为它是缘起条件所构成的。(未完)

楞伽经 01:达摩祖师来到汉地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

楞伽经02 :人的那个得失心态很可怕的,修行没有那么简单的

楞伽经03 :修行人心中没有恨,只有因缘:有缘还是无缘

楞伽经 04:女人都犯一个很严重毛病就是需要人来爱我,这个期盼就叫作妄想

楞伽经05 :这部《楞伽经》是一切佛成佛以后一定会讲的,这个是成佛的重点

楞伽经06 :你还有一个众生不去原谅他,你就不能成佛

楞伽经07 :就算你做了很多的好事,那个也是识心,识性是依他起的不可得

楞伽经08:你今天心境跟佛一样,你的心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你的心

楞伽经09 :肯牺牲这个色身的,法身慧命就会活过来

楞伽经10 :经是指佛的心,讲经说法就是显示佛陀的证量境界让你契入

楞伽经11 :见缘起即见道,缘起就是条件所构成,条件所构成的就是无相

楞伽经12 :行善得五十分,包容恶的五十分,这样加起来才叫做一百分

楞伽经13 :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

楞伽经14 :个性会害惨一个人,佛性会救一个人,要放弃个性开发佛性

楞伽经15 :习气如同婴儿,你满足他一次他就长一寸,到最后就完全没办法降伏

楞伽经16 : 有善说法者也必须碰到善谛听者,那个才有用

楞伽经17 :出家的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阅读律藏,因为在家居士很多戒律他不能看

楞伽经18 :见和就同解,见不和合掌令欢喜;这个是很重要的修养

楞伽经19 :只有学佛半桶的人一直发表意见看法:那个不对、这个不对

楞伽经20 :我们所生活的问题全部都是意识心,能够突破意识心就会自契本心

楞伽经21 :伤人之语言如水覆地不可收,人造的恶业最大的就是这只嘴巴

楞伽经22 :你只要有主观、客观,那就有讨论不完的事情

楞伽经23 :记住:心就是一面镜子,清净就是什么净土都会显现

楞伽经24 :只要在《楞伽经》听到喜悦的人,这个都不是普通的根器

楞伽经25 :你放下几分就有几分的心性的功夫,如果你全放这个就是顿悟

楞伽经26 :你不好意思拒绝,那你这一辈子会被这个不好意思害死了

楞伽经27:总统空无自性,乞丐空无自性,究竟平等,不会去看不起一个乞丐

楞伽经28:想要获得到美丽的世界,必须先拥有一颗美丽的心

楞伽经29 :要是你诵经离不开四相,那么你修行的层次是很低的,只叫做结缘

楞伽经30 : 有的病医生看不好的那个是属于业障病,可以持咒灭业障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