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20 :我们所生活的问题全部都是意识心,能够突破意识心就会自契本心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伽经(一)2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679xm3i1h&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一)20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一般言有六波罗蜜:檀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华严经》再加四种: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成为十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从烦恼的生死此岸到解脱的涅槃清净的彼岸,叫做波罗蜜。其实波罗蜜门广开则无量,故称“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佛子与声闻、缘觉”是应前第九十八问:“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诸外道”则为应大慧菩萨第三问:“相及诸外道”。就是佛用种种的相来度化诸外道。前面加两个字你才看得懂,“度化”诸外道,佛用种种的相及来度化诸外道。“无色行”:此为应前“云何无色定”之问。义为修无色定之行。

【诠论】从这五句偈开始,五偈念一遍: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可说是世尊的以偈别答——总答中的别答:而前面三句偈,则为总答中的总答。在世尊的别答中,大慧菩萨所提的问题,不但没有一个遗漏未答,而且世尊还另外多提出了一些大慧菩萨所没问到的问题。然而,在世尊的别答中,学者可发现两个大问题:第一、世尊前面明明说他将依大慧菩萨所提的次第一一回答(“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可是我们发现的,并非这样:世尊并没有照大慧菩萨所问的次第回答!这实在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何世尊如此做?为何自语相违?这在经文中,亦没有任何解释。到底为什么呢?欲善解佛所说义者,于此须留意焉。【善知识当知:此经乃为大乘无上顿门,】所以经典里面讲,祖师把它列为圆顿的楞伽、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楞伽列为圆顿的楞伽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它是顿悟门,无上的顿悟门,就是圆顿的楞伽,它是以无上的圆满顿悟门。【诸佛以此印心传心,故须知:佛如是说,实于此中蕴含无限深义,若契佛心者,即能领旨,如是乃知此实是世尊之无上顿教之言外大方便!】言外就是不在言内啦,超出语言的表象啦。【故愿善知识于此须留意深参。然为欲令行人于此皆能觉知故,特将于后面之别答中,指出此中道理之一二,以飨诸善知识。】飨就是供养。

第二、世尊虽一一回应大慧所提之问题,然而事实上,从经文表面上,除一两处外,学者几乎看不到什么答案!这可说是本经中最大的问题,最令人困惑之处!行人于此若能了知,便能通达全经之大旨。诸位,如果是大根器的,讲到这个地方就下课了,知道吗?后面就不用再讲了,这样就开悟了。为什么?前面的你已经通达全经之大旨,就不用再继续讲下去了。对于你们根器那么好的,要不要继续讲呢?当然要继续讲啦。根机如此利,不是吗?难道我还不了解你们吗?这个全经的大旨悟了,上根器的,像大慧菩萨这样就不需要再讲下去了。可是凡夫俗子没办法了,要继续讲,是不是?【反之,若于全经之种种论说,皆能解了其中无上深义,然于此问题尚不能全了,尚有疑惑,乃至不能觉知此问题,则尚隔些子!】就是还有些隔阂。【在此后之别答中,世尊似乎只把大慧所提的问题,一一引述一次,或以不同的字句,把大意重述一次,因此好像并没有真正回答任何一个问题!或者至少没有明白的、正面的回答!至少,我们在此后一大段世尊的偈答中,找不到一个满足我们好奇心、一对一的答案,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无上顿教不著一字的妙法!因此,这是很重要的关键。又,唯有了解这问题之所以然,才能真正了解大慧与世尊之间,这一百八问答的主旨。而这百八问答,即为此经之总论,本经最重要的无上甚深微妙义趣,都在此中表露无遗,从此以后的全部经文,只在详细发挥此总论之意。换言之,这一篇总论,已叙述了本经的主旨,乃为最上根器人说,无上圆顿之机,于此便能顿契;若不能者,则须往下一一详细参究。在座诸位,如果你已经参究大悟了,那么下一堂课你就可以开始休息了。那么下一堂课你如果没来,那我就表示你是圆顿的根器,圆顿根器乃是最上根器的人。

然而欲契入此总论之义,其关键实不在了解与求索其一一问题与答案中之种种法相(然而亦不能不甚了了——此实为学佛之最难处:须“于相而离相”,“于相”就是即相,佛法就是既现实又超越,于相就是要现实,面对现实,你要过现实的生活,于相,大家都要食衣住行,要过这个现实的生活。“离相”就是超越,超越现实。于相而离相,就是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佛法就是这么伟大。于相而离相,就是即相而离相,了相空无自性,本来就是空,要不然怎么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尊为什么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统统是叫你离相、破相。“了了知,无一物”,方得契入!)诸位,这六个字修行的重力在这里,“了了知,无一物”,为什么无一物?自性本空嘛,诸法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空啰,方得契入。是故所谓通达者,为在于通达其大旨。问:如何通达其大旨?答:若欲通达者,须了此中真正的问题,实不在于大慧所问的是“什么”问题,以及佛的答案是“什么”,而在于了知大慧是“怎么”问的,及世尊“怎么”答。这是关键所在。大慧怎么问,我们要知道,那世尊又怎么答呢?若只将注意力集中于“什么”问题,及“什么”答案上,则将迷于个别之表相,而变成见树不见林,看到了树木却看不到森林。

【不能将这一百零八问连锁贯串起来,如此则一百零八问便成为很纷杂琐碎。】意思是说,这个问是很单纯的,非常单纯的,是相通的,有共通性,有单纯性的同样的性质,万法其实都趋向于空无自性的,所以你所问的问题并不复杂。虽然你很琐碎的问一百零八个问题,其实所问的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这就解决了。【又,大慧所问的方式,虽然亦有其次第,然亦令人有面对一大堆缤纷错杂之相,茫然不知头绪之感。然而若欲将此引人入胜、色彩缤纷的一百零八问贯串起来,学者实不必用心费力去一个个儿考较排比推敲,(那会徒劳无功的!)】诸位,那个就是在相上打转,所以禅宗祖师说,在相上打转者,百千万劫不得见性。你听过这句话吗?如果一个修行人在相上打转,在相上打转就是说也要用分析的角度,相有无量无边,你怎么讨论得完呢?凡夫见相,圣人见体,所以禅宗这一句话你可要好好的背起来:若在相上打转,是人百千万劫不得见性。这个人要怎么用功都见不着性,即相要离相,你就见性。只要了知世尊怎么回答这些问题,便能顿了。换言之,世尊已用一种很特殊的方式,令学者能将此一百八问,一次贯串起来!而世尊回答的方式是什么呢?

他把这一百零八个表面上有相当次第的问题,先将其次第完全打碎,然后好像毫无次第地、东一个西一个地回应!而回答时,又没有给与学者心中所期盼的所谓“答案”!这即是如来的妙法。亦即是禅门中所谓的当头棒喝,亦有如后代禅师们所用的“答非所问式”的回答。当知这亦是大方便、大接引。这才是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次第,也才是这一切问题的真正答案!唯有息心顿契者,方能顿领其玄旨,而顿去一切迷执。又此顿教密意,本来只可自会,不可明说,诸位,自会则其力用大,什么意思?若自心去体会,叫做自会,这个是很重要的几个字,若能自心去领悟、去体会,则力用大。明示就是教条式的来开示你,则失其顿契之利。诸位,顿契是顿契入每一个人的心,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心,顿契了本心,所有的问题都解决。要不然一个诵了法华三千部来到漕溪拜访六祖,《六祖坛经》大家都看过了,“法华三千部,漕溪一句亡”,你看,“迷则法华转,悟则转法华”,迷的时候,你就被《法华经》所转,悟的时候,你就转《法华经》。所以,师父啊,我要去诵经好不好?诵经不明其义,与义做冤家,如果你诵经不了解里面的义理,跟佛讲的义理做冤家,是不是?因此,顿契本心才是修行的根本。

然世值末法,此无上顿教密意,若再不明宣,恐将随时而汨没,而如来大法不得绍隆,故于此“义贯”中,于适当处,将点出此无上微妙之旨,普令学人皆能见闻知解、体悟契入,如是则为此“义贯”之薄意耳。薄就是一点点心意,来诚心供养大众啦。你看看这些著者都非常的谦卑,所以大家一定要学祖师大德,学有修有德行人的谦卑。哲学家讲的一句话很是受用,说:没有几个人愿意看你狂妄的那种态度,世界上没有几个人希望看到你那种狂妄的态度,因为那会让人家很不舒服。喔,看到哲学家讲这句话,那我们就知道了,要让人家看起来很舒服,那就是谦卑的表达。纵然你有所悟,或者是你很有苦修,你很精进,达到了无念功夫,那么我们也可以用谦虚的来表达自己的心境,所以这个谦卑永远受用。谦受益,满招损,是不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包括我们中国的这些贤圣,都叫你要谦虚,要谦卑,这个谦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爸爸就跟我命一个名字,叫做林益谦,益就是更加,要更加的谦虚。

【义贯】(大慧,你为何要问:)诸“佛”所开演的各种“波罗蜜”门,以及菩萨“佛子”、“声闻、缘觉”三乘,及“诸外道”,以“及”“无色”定之修“行”,“如是”等“种种事”?(按:亦可于每一问题后再加这些话:“大慧,其实你所问的这些问题,及其答案,皆‘趣至空无自性’,意思就是说你问这些问题,这样继续问会问不完,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因为诸法本来就空,都趋向于空无自性。大慧,这样问题会问不完,我也会回答不完,大家很累,很辛苦。因为你所问的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以一切法皆由心所现——若了唯心,此等问题,皆涣然得解——不解自解矣!”不解自解什么意思?是诸法空相,因为空无自性就是诸法空相,诸法本来就空,你要解什么?诸法本来就空,为什么要解?所以有一个修行人说,我们师父叫我们修行要观空,观得像虚空一样的空。那我跟他讲,如果诸法本来就空,你为什么要观它呢?那诸法本来就空,你为什么要多一个观?这头上安头。所以不可做空观,不可做假观,也不可做中观,任何观都不行,一切法本自无生,无生莫作无生解,莫着于无生,着于无生便成有生,无生就是心解脱的境界,就是涅槃。此后皆可仿此。然此则有若狗尾续貂,狗尾续貂什么意思?比喻美恶不相称,狗是恶,貂是很高贵的,美恶不相称,一只狗尾巴接在一只貂上。以佛之意乃在“说而不说,不说而说”之“无说无示”,而令当机自悟,非在供给任何答案。)诸位,供给任何的答案就是意识心,能够突破意识心的,就是不可以给你正面的答案,让你自契本心。所以佛的教义跟我们现在禅宗的教育法几乎一模一样,当头棒喝。不是问的问题那本身,你怎么样问问题,是你从哪里问问题,是你心迷茫在问问题的,打破了心的迷茫,这问题就自然不存在了。所以打破了主观意识型态、执着认同,那么,见性,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

简单讲,今天我们所生活的问题全部都是意识心,数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三角函数,等等数学函数,都是观念里的问题。或者逻辑理论学,推论学,如果说你念法律的,你就会知道,他们上法庭,无罪推论,推论喔,你知道吗?所以为什么法庭会有被冤枉的事情?因为会推论的人,他就很强;如果是事实上的人,我本身就是被冤枉的,但是你不会讲话,又不会推论,那你麻烦大了。所以,法院法庭所判的这个对或者是错,诸位,当法官负的因果是很大的,是不是?他有多少证据讲多少话啦。当然一般都会:冤枉,它会平反的啦。精明能干的法官、肯用心的法官还是有的,我们还是很感恩的。但是如果你碰到法律的灰色地带,那就麻烦大了,你会告不完,左边看甲对,右边看乙对,这一次判你有罪,下一次又判没罪,再判有罪,再判无罪,所以有一个阿公搞了二十几年,他从年轻告到已经当阿公了,那天在电视上他就讲了,你看要判我生,还是判我死?你干脆直接一点。我年轻告到老了,有财产告到没有财产了!感叹啦。这个折腾、很折腾!法律是人定的,人定的,它就不一定一定绝对对、还是绝对错啊,这就有灰色地带啊。有的人觉得灰色地带是比较美,因为还有翻版的余地嘛,是不是?不是向左走,就是向右走,还有灰色地带。这个就是我讲的举个例子就说,包括连法律都不是很完整的,也有被冤枉的,告到身心俱疲,从年轻告到老,他要休息一下,人家又告他,告到快发疯了,阿伯说,我差一点没有去自杀。整天就忙这个就好了,很单纯的一件事情,人家就不谅解、不原谅他。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慧你又为什么要这样问呢?须弥山怎么来的,须弥山空无自性啊,巨就是巨大的海,也是空无自性,山还是空无自性,大慧你为什么要这样子问呢?洲就是海中的岛,海中大一点的岛叫做洲;渚,小岛叫做渚;刹就是大,三千大千世界,土地。这些三千大千世界或者星宿日月等等,都是空无自性;外道还有天,修罗,你所问的问题都是空无自性,为什么要这样子问?大慧,你为什么要问须弥山怎么来的,巨大海山、洲渚及土地、星宿及日月,这些都是空无自性呢;你问的一些外道怎么来的,还有天、修罗,这些人有几种,这些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呢,你所问的问题不存在啊。大慧,知道吗?你所问的问题都是空、都是不存在,你所问的问题是因为一切众生迷茫才问出这些问题,因为你认同它,才有这个,对不对?你不认同它,没有主观意识,怎么会有这些假相的东西呢?

【注释】“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这是应前面大慧第五十九问天有几种、及第六十问何名为地、星宿、日月等。“外道天修罗”:这显然与前三句没有什么关联,且与大慧所问的次第不合。这便渐渐表现世尊之特殊方便(所谓故意“不按牌理出牌”)。

【义贯】(大慧,你为何要问:)“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这些问题?——须知这些问题都“趣至无自性”!)当下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没得讨论,没有语言、没有文字、没有妄想,何以你硬要去说、硬要去讨论呢?还一问一答、一问一答,你了知这些趣至于空无自性的东西没有能所的、不可言说的,这些问题不值得一提呀。大慧,你外为什么要这样子问呢?

◎【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解释一下:说解脱自在与种种的神通,就是大慧你为什么要问这一些解脱自在与种种的神通呢?还有你又问佛的十力、还有各种禅定、各种三昧——三摩提就是三昧,简单讲就是,你又为什么要问佛的十力、问佛的禅定、问佛的三昧定呢?灭就是灭度,以及四如意足,觉支就是七觉支,道品就是三十七道品。

诸禅定无量,就是各种禅定的无量境界啊;诸阴身往来,就是五阴身还有中阴身,往来就是往来生死,五阴以及中阴身的往来生死。就是诸阴,一般人是讲色受想行识,真正的“阴”还要加一个中阴,叫做六阴。这个中阴是中间的生命,这辈子断气死了,中阴身出来,到下辈子转世投胎,这中间,所以中阴身叫做桥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中阴身,还有堕地狱的人没有中阴身,刹那即现。如果你在这个世间造了很大很大的恶业,因为顽强劝不来,谤佛、谤法、谤僧,自以为是,顽强、顽固,这个时候就没有中阴身,那么刹那之间就堕无间地狱。那么如果你这一辈子认真地念佛用功,念到一心不乱,修福又修慧,又跟人家结种种的善缘,因为《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你多善根、多因缘、多福德,你都具足了,那你认真的来念阿弥陀佛,那临命终的时候这一刹那之间就往生净土,也没有经过中阴身。

正受灭尽定,正受就是三昧,三昧就是正受。三昧的正受以及灭尽定,灭尽定就是灭受想定。接下来,三昧起心说,注意这里的三昧,就不是佛菩萨声闻缘觉的三昧了,这是外道的无想定,三昧翻译成中文叫做定,都是问题他没有佛的智慧,就变成怎么样?就变成无想之定。外道的无想定用三昧这个名相,所以这个三昧如果没有佛定的三昧就变成外道的无想定。外道的无想定为何还会失去定力后又起心——“起心”前面加一个“又”字,那你就看得懂了:外道的无想定定力失去后又起心动念,这些事到底如何来解说呢?

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大慧,你为什么要这样问我,说解脱与自在神通,你为什么要这样问佛的十力跟各禅定、三昧、三摩提,灭度及四如意足,七觉支及三十七道品,诸各种禅定的无量境界,还有我们的五阴以及中阴身——在“往来”底下补两个字“生死”,往来生死,这样才看得懂,我们以为一往一来是什么意思呢,往来就是一生一死,简单讲,往来就是生死,生死就是往来。这五阴身还有中阴身,怎么样?往来生死。这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大慧,你为什么还这样问三昧的正受以及灭尽定,还有你问外道的无想定又为什么会失去定力后又起心动念?这些事都是你问的。

【注释】“解脱自在通”:此为应前第七问:“解脱至何所”,及第二十一问“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力禅三摩提”:此为应前第八及二十一问:“何等禅境界”、“云何三昧心?”“力”为如来十力,大慧并未问此。“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此为应前第三十六问:“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诸阴身往来”:这是应前第十六问:“进去及持身”。“诸阴身”,为五阴身及中阴身。“正受灭尽定”:此为应前第十五问:“云何为想灭?”及第十四问:“云何灭正受?”“三昧起心说”:此为应前第十五问:“何因从定觉?”觉就是起心动念。为什么外道的无想定还会从定起心动念?

【义贯】(大慧,你为何要问这些问题:)底下的问题,都是大慧你所问的,你问了“解脱自在”与神“通”、佛之十“力”、各种“禅”定、及“三摩提”(三昧)、“灭”度“及”四“如意足”,七“觉支及”三十七助“道品”,各种“禅定”之“无量”境界,五阴及中“阴身”的“往来”生死,三昧“正受”及“灭尽定”,以及修行者于无想之“三昧”中为何会再“起心”动念呢?这些事情如何解“说”?

◎【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这个文字很简单,但是包括的意思很多。大慧,你又问了,说“心”就是第八意识,“意”就是第七意识,“及与识”,那么就是第六意识,你问了这些八识心王。无我,法,这个法再补一个字才更清楚,再补一个“无”,无我、无法。如果“无我法”,有时候一看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无我法,那个无要用两次,就是无我,还有无法。一切法无我,因为五蕴本空;无法,根尘识一十八界,万法毕竟空。有五个,有五法来讲,无我无法有五,五就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那么,有的人说这个无我就是包括无法啦,所以他们认为一切法无我就是无法,也对。所以佛有时候,法用比较弹性的来看,如果比较细分就是无我无法,那么如果说你要讲无我,无我当然无法,一切法无我,也对,也可以说得过去。

自性想所想,自性就是三自性,就是: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所作性,那么妄想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缘起自性就是依他起性,成自性就是圆成实性,所以就是妄想自性、依他起性、成自性,这三自性。想所想,第一个想是能想,能想之心,所想之境,这“想、所想”稍微停一下,想就是能想之心,所想就是所想之境。及与现,就是出现,二见就是断见还有常见二种外道,就是为何产生外道的断见常见这两种邪见。乘就是三乘的种性,以及诸种性,有的讲三乘种性:声闻、缘觉,有的是讲五种性,包括不定性,包括无性,前面我们讲的五种种性,有三性以及各种种性。整段贯串起来就是说,这八识的心、意以及识,佛所说的无我法有五,自性三自性,能想的心、所想的境,以及出现断、常二见,三乘以及诸种性,这些都是大慧你所问的问题,大慧你又为什么要这样问呢?这些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并没有特殊的任何的意义,应该能够自觉,有自觉圣智,观照一下,了悟诸法如幻。

【注释】“心意及与识”:此应前第二十二问:“云何名为藏?”藏就是藏识,就是第八意识。【及第二十三问:“云何意及识?”】意就是第七意识,识就是第六意识。“无我法有五”:此应前第四十六问:“何等二无我?”“五”,是指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诸位,为什么要相呢?就是众生看到一种东西就安一个名词,看到一个相就安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就起妄想,自己安相,自己加一个名,自己起妄想又执着跟分别,这个妄想就两股力量:一个是执着,一个是分别。还有后天的妄想,还有与生俱来的妄想,不一样。与生俱来的叫做俱生的我法二执。妄想有的是后天的,有的是先天的,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很难去断它。意谓此五法皆为无我法。“自性想所想”:此为回应前第六十七问:“自性及与心”。“自性”,即三自性: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成自性就是圆成实性。“想所想”,即能想之心与所想之境。“及与现二见”:此为回应前第二十八问:“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现”,为产生之义。“乘及诸种性”:此为回应前第九问:“云何有三乘?”及二十五问“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

【义贯】(大慧,你又为什么要问:)“心意及与识”、何谓二“无我法”(其实相、名、妄想、正智、如如这“五”法皆是无我法就是无我、无法。)、三“自性”、能“想”之心及“所想”之境,以“及”为何会产生断常“二见”,以及三“乘”与各种“种性”(这些问题?)

◎【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智尔焰得向?】大慧,你又为什么要这样问,问了这些空无自性的东西呢?你问了,说,金跟银摩尼宝珠怎么来的呢?你又问为何有一阐提断善根众生之人呢?一阐提就是断善根的啦。以及你问了地大种、水大种、火大种、风大种,你又问了地水火风这些四大种;大慧你又问了,国土当中常常会有饥荒战乱,还有一佛,就是贤劫的四佛其实所证的理就等于释迦牟尼佛证的理,所以讲四佛其实就是一佛。

智、尔焰,这个要停一下,智,停一下,能知之智,所断的所知障,得,就是才得以,向就是趋向。才得以趋向清净、究竟的清净。这重点在哪里?重点在能知之智,意思就是说,连能知的智都要破除,要不能着一个能证之智、能知之智,才能得以真正清净心。智就是能照,尔焰就是所知障、所断,能照的智,所断的障,如果还着一个能照的智那就麻烦了,所以说能照的智、所断的所知障都破除了,不住于能所了,这一句重点在哪里?就是能知之智、所断的所知障,皆应破除,不住能所,才能得以趋向究竟的清净心,佛性。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智,停一下,尔焰,停一下,得以趋向,趋向于究竟清净。重点在连能证的智统统不着,重点在这个地方。你要连能证的智、能照的智都不能着,才能进入佛的领域。

整段的意思是说,大慧你又何要这样子问,金银从哪里来的,摩尼宝珠又是怎么来的;为何你要这样问,一阐提断善根的人,还有你问的地水火风这四大种怎么来的;为什么种种的国土当中常会有饥荒还有战乱,以及贤劫的四佛等同一佛所证之理,能知之智以及所断的所知障都要破除,不住能所,这样才得以趋向究竟清净,若能这样子做,才能入佛自觉圣智。如果说你着一个能知之智,那么又变成了障碍,不能成佛。

【注释】“金银摩尼等”:此为回应前第四十九问:“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一阐提大种”:此为应前第七十六所问:“云何一阐提?”“大种”,为四大种;四大种为地水火风四大,以其为一切色法之种,故称大种。“荒乱及一佛”:“荒乱”是回应前第三十七问:“云何国土乱?”“一佛”,是回应前第一○六问:“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世尊回答之不由次第,到此已至为明显!)这样你就知道了,禅是顿悟,是没有次第的,圆顿是当下没有次第的,佛的回答就是答案。佛的这些回答方式就是顿悟没有任何的次第,打乱次第。

“智尔焰得向”:此为回应前第四十六问:“云何尔焰净?”“智”,为能知之智,“尔焰”,为所知,或所知障。“得向”,为“得”以趣“向”清净之义。(所应注意者为:大慧菩萨原只问如何净所知之“尔焰”,世尊补进去了一项:连能知之“智”都要净!所以为什么讲要彻底放下?如果着一个能知之智,会变成怎么样?会变成大我慢,我是有智慧的人,我够批评别人,整个佛教就是我执代表正法,为什么?他连能知之智没有净、干净的时候,就会看起来他好像很有功夫,其实没功夫,因为他着一个智,着一个著书立作都是攻击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你就知道这个能知之智都要放下,才能够干净。换句话说,真正智者是有绝对的包容、无诤、绝对的宽恕,对于不同意见的人,他是绝对的尊重,他绝对不会说,你的看法跟我不一样,就把你批判一番,不会这样子的。除非他是恶知见、邪见、坏佛的正见。所以我们要知道,连能知的智都要净,这问题才算问得圆满。)

【义贯】(大慧,你又为何要问:)“金银摩尼等”珠宝是怎么来的?为何有“一阐提”及四“大种”?为何国土会“荒乱”?“及”为何说贤劫四佛皆是“一佛”?以及如何能知之“智”及所知之“尔焰得”以趋“向”清净?(这些问题呢?)

◎【众生有无有,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大慧你又为什么要这样问呢?众生有就是有众生,众生之有,那么无有就是没有众生,众生空,就是无有,无有就是空。众生的有或者众生的空,大慧你为什么要这些问题呢?象、马、诸禽兽它们是怎么来的,大慧你问的这些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云何,为什么要去捕捉这些禽兽并杀害它们,为什么?为何问这些问题呢?【注释】“众生有无有”:此为回应前第一○七问:“及与我无我”。“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此是回应前第七十二及七十三问:“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义贯】(大慧,你又为何要问:)为何有众生,或众生空?为何有“象马诸禽兽”?及为何人们要“捕取”禽兽而杀之?(这些问题?)

◎【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譬就是譬喻,因就是因明,这些佛用种种的比喻还有因明来成就一切众生,所以大慧你为何要这样子问,佛用比喻、或者是因明学能够成就众生、成熟众生的四悉檀,就是遍施一切众生。及就是以及,及与就是以及“如何有”——加个“如何有”,如何有能作与所作等这些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啊,都趋向于空无自性。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大慧,你又为什么要这样子问呢,世尊常常用比喻,比喻是空无自性,因明,因明空无自性,四悉檀,四悉檀空无自性,这个比喻、因明如何来成就众生、成熟众生的四悉檀,都是为了方便,而这四悉檀、比喻、因明都趋向于空无自性,以及如何有能作及所作,这能作所作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

【注释】“譬因成悉檀”:此为回应前第九十六问:“悉檀及与见”。“譬”,即譬喻。“因”,即因明学。“悉檀”即四悉檀。义谓:种种“譬喻”及“因”明学,如何“成”为成熟及成就众生之四“悉檀”?“作所作”:此为回应前第十一问之“云何作所作”。义为:能作与所作。【义贯】(大慧,你为何还问:)种种“譬”喻及“因”明之法,及其如何能“成”为成就众生之四“悉檀”?以“及”如何有能“作”及“所作”?(等这些问题?)大慧你问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空无自性的。下次上课的时间九月一号,还有九月十五,下次上课的时间你们要记起来。其实呢,从解夏安居以后,要上的课程就会很少,扣掉一个中元普渡,再扣掉一个斋僧,再扣掉一个水陆,再扣掉一个佛七,再扣掉一个农历年,扣掉了,就都没时间上课了,所以真正上课大概再从梁皇以后,这一段时间才有办法,再接下来的日子,上课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没有办法,因为很多的活动要继续办。接下来就换我会较轻松,接下来就九月一号了,到九月一号前我就可以很空闲了。

◎【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丛林也就是众生的心想密如丛林,凡夫迷惑不解,通,就是唯有大菩萨、深位的菩萨才能够通达,这个凡愚的心想,意思就是,凡夫没有办法去觉察内心里面无量无边的烦恼:我们为什么会这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这么多的执着?为什么这么多的烦恼?众生没有办法。所以整句的意思是说,众生的心想密如丛林,凡夫迷惑不解,唯有菩萨能通达。心量不现有,此皆唯心现量,心量就是唯心现量,不现有,这个有就是境界,就是现在众生前面的真实的境界,众生看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真实的境,不现有就是说其实并不是真有实境现在众生前面,并不是真正的有那种真实的境界于众生前面,大家都知道,所有的相都是颗粒微尘,灰尘所构成的,其实并没有真实的东西。有就是有真实境。所以心量不现有的意思是说,此皆是唯心现量,并无外境,并不是真的有外境、实境显现在众生的前面,因为所有的外境都是颗粒微尘微细的因缘生的假相,不是真实的。

【注释】“丛林迷惑通”:此为回应前第七十一问“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丛林迷惑”,为众生心想,密如稠林。“通”,谓只有菩萨方能通达此稠郁之心想。【义贯】(大慧,你为何要问:)为何众生之心想密如“丛林”,而令凡夫“迷惑”不解,这一句话的重点在于众生知道烦恼,众生也知道自己迷惑颠倒,可是奈何不了它,就是没办法解决问题。所以诸佛出兴于世,就是要解决众生里面无量无边密如丛林的那些烦恼,世间最坚硬的东西都可以砍断它,唯有内心里面那一份执着、感情很难去断,它是无形相的东西。唯有菩萨能“通”达?能解决问题。学佛在解决什么问题?学佛在解决人生跟宇宙的迷茫的问题,学佛在解决人生所有内在烦恼的问题,学佛在解决生命当中最究竟彻底的问题,解决生从哪里来、解决死往哪里去,活着的时候如何能够面对现实、又能够超越它,我们之所以学佛就是要学这个,就是学自觉圣智,开采每一个人清净的自性。当知此心想之林树蔓草,皆为唯“心”现“量”,无外境界(“不现有”)。

诸位,这个无外境界,不是没有外境界,而是境界本自空性,你一定要了解这个,境界都是空性的,所以等同无,是这个意思。它不是真实性的东西,是缘起的假相的意思。【此二句魏译作:“相迷惑无实,但心无境界。”】这个相迷惑了众生,凡夫迷惑了,那是不实在的,但就是唯,唯心无境界,无境界就是并无境界,因为境界都是缘起的东西,都是假相的东西。【唐译作:“众林与迷惑,如是真实理,唯心无境界”。】(下面)这一段很重要!这一段就是要破除所有次第性的东西,包括信住行向地,统统没有次第,破除那个次第。

◎【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说,大慧,你所问的菩萨行种种阶位次第的行相,其实诸地不相至,不相至就是不是相连续的。大慧,你又为什么要问呢?百变百无受,这个百本来是多,变就是变易生死,多百变的变易生死,无受就是不来三界受生,无受就是不受生,不来转世啦。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何还问三乘所共证的种种变易生死以及二乘证四果后的不受后有,为什么要这样子问,难道不知道吗,这些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唯心所现,是佛方便说,不是究竟义。那么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就是其实你所问的菩萨的阶位是不相连续的,站在第一义谛、大空的角度来讲,相相都不连续的,回归当下都是绝对,没有连续性的东西。那么一切的变易生死,还有一切的不来三界受生转世的二乘人,其实你问的问题都是空无自性的。

【注释】“诸地不相至”:此为应前第四十四问:“何因度诸地”。“诸地”,为菩萨修行之种种地位、阶位。包括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及十圣(十地)等四十二阶位。“不相至”之“相”有二解:一、语助词,无义;二、互相之义。谓:菩萨修行之四十二阶位,皆地地不相至,诸位,为什么这里只讲四十二阶位?你知道吗?圆教从从见性开始、断无明开始论断,见真如,所以不列入十信位,是这样子的。【亦即:非由初住至二住,二住至三住,亦非由初地至二地、或二地至三地、或九地至十地,乃至亦非由住位可至行位,或向位可至地位;亦即:位位之间、地地之间,实不相到也!】为什么?所谓连续性的东西类似有生灭的东西,类似接近有生灭的东西,但是诸法本自空寂,既是空寂,注意,本经在讲至圆至顿的本自空寂的无生法,要注意,这一本经是圆顿大教的,不立阶位的,没有任何次第的,就等同禅宗的圆顿教一样的,当下的东西,所以它讲的当然是没有次第、没有阶位了,这一点一定要了解,因为这是这一本经讲的无上的圆顿大法。

【此为第一义谛。】所以不是由住位可到行位,或者是由向位可到地位,也就是位位之间、地地之间,实不相到,此为第一义谛。然则为何又现有诸地阶位行相?盖诸法本自空寂无生,然于空寂法性中,又不妨因缘和合而现之种种幻法,是故空不碍有,有还亦空;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又,一切缘生之法,相似相续,法法本自不住;而凡夫于此缘生之法,相似相续、刹那生灭不住之法相中,执著为实有,诸位,执为实有就变成有信住行向地,若不住,其实诸法本来就是空寂。因此,方便说有信住行向地,究竟义(来讲)其实没有。【见其实有相续,见其有住,于是见有位位相衔,阶阶相衔,地地相至之相,而不了缘生之相,虚幻无所有,犹如虚空华;】诸位,连这些信住行向地,这些大菩萨位统统放下,那你就知道佛是没有次第的,顿悟是没有任何次第的、没有任何阶位的。这些圣位统统要放下,佛还有什么阶位呢?所以师父告诉大家,禅就是佛的心,即心就是佛,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那么你就知道见真如的自性有多么的重要。见真如的自性有什么好处?就是他所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奇迹,他不会落入阶位,他回归当下,处处得解脱,处处得点石成金,全部都是用真心过日子,全部都用真性在待人处世,以最诚心、最有智慧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众生,当然他过的日子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奇迹。

【以见有故,故有能证所证,既有能证之人,亦有所证诸地,故能所昭然,而不能至于如来寂灭如如之心。】这个如来寂灭如如之心这八个字要画双红线,这个就是修行的最终目标。如果我们用快速的,现在就保持如来的寂灭如如之心,就是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未完)

楞伽经 01:达摩祖师来到汉地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

楞伽经02 :人的那个得失心态很可怕的,修行没有那么简单的

楞伽经03 :修行人心中没有恨,只有因缘:有缘还是无缘

楞伽经 04:女人都犯一个很严重毛病就是需要人来爱我,这个期盼就叫作妄想

楞伽经05 :这部《楞伽经》是一切佛成佛以后一定会讲的,这个是成佛的重点

楞伽经06 :你还有一个众生不去原谅他,你就不能成佛

楞伽经07 :就算你做了很多的好事,那个也是识心,识性是依他起的不可得

楞伽经08:你今天心境跟佛一样,你的心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你的心

楞伽经09 :肯牺牲这个色身的,法身慧命就会活过来

楞伽经10 :经是指佛的心,讲经说法就是显示佛陀的证量境界让你契入

楞伽经11 :见缘起即见道,缘起就是条件所构成,条件所构成的就是无相

楞伽经12 :行善得五十分,包容恶的五十分,这样加起来才叫做一百分

楞伽经13 :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

楞伽经14 :个性会害惨一个人,佛性会救一个人,要放弃个性开发佛性

楞伽经15 :习气如同婴儿,你满足他一次他就长一寸,到最后就完全没办法降伏

楞伽经16 : 有善说法者也必须碰到善谛听者,那个才有用

楞伽经17 :出家的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阅读律藏,因为在家居士很多戒律他不能看

楞伽经18 :见和就同解,见不和合掌令欢喜;这个是很重要的修养

楞伽经19 :只有学佛半桶的人一直发表意见看法:那个不对、这个不对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