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19 :只有学佛半桶的人一直发表意见看法:那个不对、这个不对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伽经(一)19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679iuakim&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一)19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无上世间解”,就是至高无上能解世间一切法的当然就是佛、世尊了,所以叫做无上世间解。闻彼,这个“彼”是指大慧啦,那我们昨天刚刚了解,大慧(菩萨)总共问了一百一十一个问题,通称为一百零八个问题。闻彼大慧所问说之法偈,因为这个偈子里面含有法,那么法用偈来把它浓缩。世尊当然知道大慧(菩萨)所问的是大乘之诸度门,诸就是种种,大乘的种种度众生的法门,度门。那么大乘的种种度生的法门,而必须会归于诸佛心第一,“第一”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之心地法门,因为佛法是心法嘛。所以《楞严经》讲的是如来藏,《法华经》讲的一切皆如,像体如、相如、用如、因如、缘如、果如、理如、事如,“如”就是不可得,也就是毕竟空寂。换句话说,万法回归一如,也就是万法回归到毕竟空寂,这个就是佛的究竟义。

说:“善哉善哉问”,就是问得好,问得好极了!“大慧善谛听”,这个“谛听”叫做谛实之听,重要的是说,善说法要的人,要碰到善谛听的人,也就是用真如心说法,释迦牟尼佛用真如第一义谛说法,那么在底下的人这些诸大菩萨也必须用真如第一义谛、没有能所的心来听法,不可以用妄想分别的意识心,那么识心分别它离尘无自体性,真如它是离尘有自体性,所以善说法者,必须碰到善谛听者,那么这样师资才能够相应。所以大慧(菩萨)啊,你应当用第一义谛心、真实的心来听经闻法,不可以用妄想分别的心来听,也就是(用)了诸法没有能所、毕竟空寂的心(来听)。“我今当次第”,就是依于次第,我现在依次第一一来跟你回答,“如汝所问说”,就像你所问的问题,一一来回答你所问的问题。

【注释】“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这个是说大慧菩萨所问之百八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一百一十一,通称为一百零八个问题,比较好方便问。【此谓大慧菩萨所问之百八问题,乃为大乘之诸度门,而此诸度门皆会归诸佛第一义心。】诸位,所有的修行都在开采这一颗涅槃妙性,或者是真如妙性,或者是绝对的圆满的圆觉自性。小乘只有一个名词叫做涅槃,大乘的名相就比较多,像大圆镜智、圆觉自性、一真法界、如如不动等等,或者是第一义心,讲的就是究竟实相的这一颗心。【盖大慧菩萨所问者,不出理与行二者,“诸度门”为问行,“诸佛第一义心”为问理,会行归理,】为什么要会行归理呢?理如目,行如足,理就是你看到远方的这个佛讲的、确定的正见的真理,但是你要付诸行动的去做、去行,不能空口说白话,要实际理地的去修行,所以叫做会行归理。【即行有所归,而理有所用,】这个理就是体,行就是用,【斯即圆满。】体用一如。所以即理即行,即行就是理了。

这里有一个重要观念,就是你要修行一定要懂得道理,这一点很多佛弟子稍微疏忽了:哎呀,我要念佛,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只要念佛,念佛。念佛不是坏事是好事,但是你一定要懂得道理,要懂道理,要懂得你那一颗心,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的深处那一颗佛性,那个是真正的心,用那颗心来念佛,那么就走对路了。如果不是用内心深处的真如来念佛,那就变成用意识心来念佛,当然也是一种善巧方便,但是那个烦恼断不了,而且: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呀,每天念,但是那个计较的心还在,因为理不懂,清净的真如自性不懂,还计较、还百般的烦恼,今天念佛,念了不错,但是明天到公园运动一下,搞了不愉快回来,气愤的回来,变成有高有下,修行一下子进一下子退,所以为什么理一定要懂,慢慢地你就能体悟到师父一再特别一直强调:听经闻法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你不听经闻法你理不懂,你没有办法,那个内心的烦恼你解不开。

而【今佛以大慧菩萨之所问,虽广摄无量,而皆以第一义佛心为依归,】第一义在这里叫做诸法毕竟空寂,叫做第一义。佛心为依归,【故佛赞之:以广求诸度门,则悲也;】所以我们修行人除了我们自己受用以外,我们也要度众生,所以请佛教我们度众生的方法,这个就是悲门。【以无量度行会归求于第一义佛心,则智也,悲智双运,则为菩萨摩诃萨之学处,诸佛之行处,故佛重复赞之曰:“善哉善哉”。】经典有一句话说,大悲是诸佛之母,为什么大慈悲心是诸佛之母呢?也就是说,诸佛因为证得到真如,了解万法同一个体性,所以从相来讲,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但是从毕竟空寂的第一义谛的妙心来讲,是没有这个的,所以大悲心就是诸佛的心。因此我们面对众生,需要一个宽恕还有原谅,这一句话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它很重要。跟众生接触呢,众生如果不学佛的时候,或者是顽强的众生,需要一个宽恕、需要一个原谅、需要一个包容。

学佛的人就是有一个好处,就是不能跟外面的世间人生生灭灭有为的这些一般的众生来计较,如果你跟众生计较,你的境界就跟他一模一样。所以碰到了不学佛的众生,或者是学佛不够深的众生,我们修行比较深入的,就必须要来原谅他、要包容他、宽恕他,让他发表他自己的意见。见到真理的人,内心没有吵杂,寂灭,那么身口意也进入空寂。只有学佛半桶的人,就是懂一点皮毛就一直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那个不对、这个不对,这个就是烦恼的众生才会这样子。真正大悟的,那么心就是跟佛一样,他的心就跟宇宙一样,所以用一颗宇宙的心过活你现象界的每一分每一秒,这个就是圣人的心。所以这个悲智双运,就是我们的目标,不但有慈悲心,还要有智慧的心,则为菩萨摩诃萨之学处。为什么要学这个呢?众生学的是百般计较,贪嗔痴,晚上睡不着,斗争、对着干,那么菩萨学的呢,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完全不一样的方向。所以诸佛之行处,所以佛就重复的赞之曰:善哉善哉。【此段唐译作:“尔时世尊闻其所请,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即告之言……。”(以下略同。)

“大慧善谛听”:“善谛听”谓勿,就是不要以第六意识分别取著音声相之心来听,诸位,这个第六意识在唯识学里面讲叫做第二念,我们第一念就是前五识,前五识几乎没有分别,接近真如的看,譬如:你眼睛看,眼识看,看到一棵树,这个就是第一念;然后呢,再回想到三四十年前,我跟我的爷爷奶奶在这棵大树底下乘凉,开始种种的感伤,现在爷爷奶奶不在了,掉眼泪,这是第二念。所以,第六意识是依前五识动第一念,然后第六意识动第二念,但是这个第一念跟第二念,其实这是瞬间发生的,为了解说才讲第一念、第二念,但是这个时间极为短,眼睛一见,念头立刻就出来。所以第六意识的分别取着,它重点在哪里?重点:分别在相上里面分青红赤白、长短方圆、分是非对错、有无来去生灭增减,这个是分别;加上一个无量劫来的取着,是什么意思?取着就是无量劫来的一种习气。所以分别是后天性的,而这个取着差不多是先天性的。所以有分别我执、分别法执,有俱生的我执、还有俱生的法执。那个先天性的就很难断,叫做习气种子。所以这个劝你,不要以第六意识分别取着音声相之心来听,而应以清净、谛实、不妄想分别之心来谛听。不过这一句仍然用在一切的时空,而应以清净、谛实、不妄想分别之心,来面对恭敬一切众生,这一句可以用在一切时空。你必须用清净、谛实、不妄想心、不分别来处世,来面对一切众生。

【盖若以意识生灭之心来听第一义不生灭之法,则不生灭之法亦成生灭矣。】在座诸位,这样子还听不懂,好!诸位,看这里,我现在做个比喻,(师父手持一面巾)这个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简单讲就是我们第一义谛真如实相的心、第一义谛究竟清净的心,我们用这个心来听经。注意看,这个心我转动给你看(师父转动手中面巾),这个叫做意识心,意识心就是自我执着、自我分别,知道吗?一直转动。诸位,当你的意识心一直转动的时候,你能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没有办法,就是这样,用生灭的旋转的心是没有办法悟入第一义谛的,因为自己在旋转,自己用分别心。所以,为什么佛在经典里面讲:假使舍利弗、目犍连用百千万劫不能测佛智?为什么?佛智不能测,就算舍利弗、目犍连这种大阿罗汉经百千劫不能测佛智,没有办法测出佛的智慧出来。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一个“测”字,想要去测佛的智,测就是有能所,知道吗唯有内证,唯证相应,也就是只有证到不生灭的圣人才能理解佛的境界是什么。所以虽然是说,你们要用不生灭的心来听经闻法,第一句话就说,不生灭到底是什么呢?但是慢慢慢慢来,慢慢来。

在座诸位,学佛就像我们看到一个荧幕,刚看的时候,模模糊糊,不是荧幕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模糊了,眼睛模糊了就是(表示我们是用)意识心,有一天我们的焦距把它调好了,喔,原来这个镜面是这么的清晰,是因为我们没有调整自己眼睛的焦距,对不对?没有调整自己眼睛的焦距,你看出去的是模模糊糊;我现在把它调好了,善于调这个心,用不生灭的心把它调好了,哇,看出去,境界完全是那么的清晰!所以修行只有一个重点,就是调心,令心无所住着、令心不着相、令心无所分别,入于清净绝对的善,这个就是听经闻法就是要调整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你就可以看到生命的真相。所以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它为什么会惩罚?就是内心时时刻刻都不高兴,内心时时刻刻都不满,内心时时刻刻都有意见,我对这个意见、对那个有意见,它就是没有办法摆平自我,佛就是彻底摆平自己。所以虽然是说你们要用不生灭的第一义谛(之心)来听经闻法,但是问题是初学佛法不晓得不生灭的心是什么。所以,盖若以意识生灭之心来听第一义不生灭之法,则不生灭之法亦成生灭矣。是故言:“善谛听”,“谛”者,实也。

【义贯】至高“无上”、解一切世间法的佛世尊(“世间解”),听完大慧菩萨的问法偈,见其所问乃为“大乘”之种种“度门”,而会归于“诸佛”“第一”义之“心”地法门,如此理行兼摄,悲智同圆,故称赞说:“问得好极了,问得好极了。大慧,你应善自以无分别心如实聆听,无分别,这个很难去理解!一般众生说“无分别”,那我怎么样去认识那个对象呢?所认识的人事时地物不分别,我怎么去了解呢?这个“无分别”,诸位,是在当下,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虽是识心,了解识心本空,这个时候叫做无分别心。不是离开这个识心,另外有一个无分别心,希望你能了悟第一义谛大空必须回归当下。

这个回归当下的道理是什么意思?在座诸位,我现在举一个例子,看你能不能体会出来。譬如说这一张(师父手持一物拟为)支票是美金一百万,一般世间人看了以后,一百万?那他的内心里面——这个讲没有学佛的,心怦怦跳,一百万美金,我要怎么样去买房子、汽车、大楼,心一直动一直动,就分别,停不下来。这是凡夫看。旁边的圣人来看就不一样了,这一百万,他也是这样看啊,不错,能够印很多的《楞严经》,心也没有贪着,也是这样看,还是一百万,也是认识它,可是心呢?完全不会住着在这个地方,你知道吧!了一切法如幻,人事时地物,包括一切金钱,当下它就是空的东西,不要说一百万,整个地球的财产对证到第一义谛的圣人来讲,这个也没有什么作用,随缘用而已,有就用,没有就随缘,他也没有什么挂碍这种东西。所以你看,这个众生叫做分别,这个叫做现金一百万、这桌子、椅子,他是分别,对不对?但是圣人也是这样看啊,也是桌子、椅子、墙壁,一百万美金也在前面啊,但是圣人的心是第一义谛相应,完全了知一切法如幻,这一百万当然也是幻的,幻化的,也不是实在的,是不是?最多给你用到临命终而已,还是会结束啊。所以识心分别的看,是众生的贪婪;第一义谛的心还在当下,不可以离开这个,还是当下,那么叫做识性,回归到识性本空,就是识性,还是看。所以,众生叫做分别,圣人叫做虽分别不作分别想,统统在当下。

好,如果说,凡夫说这是毛巾,诸位,圣人会怎么说?这是什么?当然要说毛巾啊,不然这是什么?说:慧律法师,这个是毛巾,你慧律法师您知道这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不知道要说什么。这不是很好笑吗?圣人会不知道这是毛巾吗?凡夫讲,这是毛巾。没有错!圣人讲,当然是毛巾啊。但是内心里面怎么样?了诸法如幻,知道这个毛巾本来就是缘起的,本来就是性空的,怎么样?譬如说这个毛巾很贵很贵,丢掉了,凡夫会哭好几天,圣人不会,诸法本来就没有生灭增减的东西,万法本来就是如幻的东西,没有一件东西不会坏的。是不是?

有一天,我们文殊讲堂这个门因为擦得太干净了,有一个年轻人跑进来的时候,砰,撞破了,看那个力道多大,旁边那个居士就说,“喔,打破常住的啦”,欸,师父,您怎么都没有什么声音?万法都是败坏之相,早晚会坏的,是今天因缘如此,不要说这个门会坏,整座文殊讲堂经过千年万年它一定会坏,只是迟早的问题。所以圣人的心看到坏相本来就觉得它很正常啊,是迟早而已。去换个门,六千元。师父,对不起,六千元我出。我说,不用,不用!我们擦得太干净,反而让你撞到,很不好意思。所以以后,我就教那些义工擦完了以后,再弄一点灰尘,这样就比较不会撞到啦,有点脏脏的就比较不会撞到。这个叫做没有分别心,所以说你应善自以无分别心如实的谛听,【我今当依次第,如你所问地回答你。”】接下来,越来就越难。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生就是有为的生灭法,只要是生灭法的,统统叫做生。这个生跟灭是连在一起的,有生就一定有灭,所以这个生就是生灭法,就是有为法。后面的注解你暂时不要看,上课专心全力以赴地听,这是最重要的。与不生,不生就是不生灭,不生灭就是无为法。诸位,生灭的有为法,当下就是毕竟空寂的无为法的不生法。再来,涅槃是无为法,是什么呢?就是空相,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等等,所以无为法的空相,与无为法的涅槃,简单讲,这个涅槃与空相是无为法的。接下来是刹那nà,有的念刹那nuó,刹那就是有为法,这是流转的,有为的生灭法,它会转动的,刹那生、刹那灭,这是有为法,刹那流转的。

趣至无自性,就是通向于空无自性。往后的《楞伽经》会出现一千次、一万次重复的一直讲到“空无自性”,这个“空无自性”从陌生的名词会慢慢慢慢引导你的心思到进入无生灭的状态,所以法就要熟练、要久。就像一个人刚刚初学佛法,如果没有浸泡在佛教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是很难除掉内心的污垢的。就像你今天煮的饭,拿出来干了以后,这个锅子没有洗净,经过了一天两天,把饭都吃完了,可是还没有洗啊,诸位那个饭粒会怎么样?会干掉,你知道吗?我请问你,煮过饭的人都知道,饭粒干掉的时候,诸位,用水一直冲能不能洗得掉?那绝对不可能。为什么佛教要讲浸泡?在这个正法的当中,一定要时间,诸位,这个锅子经过了三天,饭都吃完了,可是那粘在锅子(内壁)的那些米饭,如果马上洗,一定没有办法洗得干净,煮过饭的人都知道,对不对?这个时候要把那个锅子怎么办?浸泡,你答对了,就是要浸泡。所以,有的人问,哎呀,师父啊,我过去业造这么重,烦恼这么重,那怎么办?我说,你才刚刚学佛,佛教需要浸泡,在正法的时间要长,你一定要要时间的,你那个污垢没有办法一下子除掉的。这个需要时间,锅子浸泡了几个小时以后,那个米粒是不是慢慢地脱落?再用洗锅子的(洗剂)喷一下,经过了浸泡四个、五个钟头,最好是浸泡一个晚上,那个米粒已经软了,对不对?诸位,在佛教浸泡久了正法以后,我们的心就会有柔软心,柔软心就不会很刚强,内心的清净心就会显现,所以这个污垢就会慢慢脱离、慢慢脱离、慢慢脱离。

诸位,学佛也是这种,譬如说今天你强迫你自己,有一个年轻人,他对这个女色比较贪爱,这个年轻人看到这个境界来,克制不住了,自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行为,他觉得我这个拜佛的人不够清净,拜整个晚上的佛,说,佛,对不起啊,虽然我没有去犯邪淫,但是我自己这样子处理也是不对的,可是我又克制不住。然后一直忏悔,忏悔。说,师父啊,我昨天拜了一整个晚上的佛。我说,为什么呢?他就说,我犯了手淫,这个是不对,我向师父忏悔。我说,你要向佛菩萨忏悔啊。他说,那我这样晚上都不睡觉,拜整个晚上求忏悔,这样子可以吗?我跟他讲,没有效果的。他说,啊,没效?!你那个无量亿劫来的男女的习气这么重,拜一个晚上的佛就解决,没那么简单!经过三个月以后又来,我说,又犯了?他就点点头。我说,你再拜?有时候不是说你要拜拜佛,立刻要强迫把那个习气除掉,那个没有办法的,你要体证到诸法本空,慢慢慢慢地远离不好的境界啊,譬如说色情或者是这些影片,或者是不雅的这些照片,慢慢地远离。圣人久了以后,他就不会动念了。像如果我们出家出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就没有这种虚幻缘起的境界,自自然然的就没有这个影像,很自然。所以,修学佛道需要时间,一定要时间。这个用硬压下去的那个不是办法的,所以一般年轻人会比较冲动,我就教他要拜八十八佛啊。

今天有一个e-mail的女众也是这样写,我偷看某一些怎么样子的,我也知道不好,可是也犯啦,该怎么办呢?后来我就叫她要持十万八千遍的大悲咒啊。有个男居士就说,我何止持十万八千遍,我持了几百万遍了。我说,那如何呢?他说,也是没办法,习气还是在。你看看,所以我们无量亿劫来的这种习气,你看有多难去除掉。所以这需要一点时间,知道吗?浸泡着就慢慢慢慢......但是如果说七八十岁了,爷爷奶奶了,有学佛了,师父说还要一点点时间,来不及了,都七八十岁了,你还贪染这个东西,报纸登的,说那个阿公跟阿嬷在游览车上一起去郊游,阿嬷很会唱台语的歌《双人枕头》,另外一个阿公也跟她配合唱:“双人枕头若没你也会孤单”,那个阿公在旁边很不舒服,七八十岁的阿公吃醋的心还是会。后来他们两个认识了,另外那个阿公(游览车上的)来找她(阿嬷)——他老婆谈了,哇,他的醋劲就大发了,就拿锄头砍死了他,这个故事说来很长,你看,快八十岁的老人家差不多棺材都要准备好了,还是会吃醋。所以要了悟这个空无自性没有那么容易的。

诸位,涅槃与空相是怎么样,这个是无为不生灭法,刹那流转这个是有为的生死法,统统趣至于空无自性,空无自性都是自心的妄想所现的妄境。空无自性简称空性,你以后证得空性,就是证得诸法空无自性。空无自性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在一件事物上,你找不到一种永恒的,譬如说你这个是毛巾,你在这个毛巾上你绝对找不到永恒的毛巾这种东西,譬如说毛巾是丝线所构成的,或者是有的毛巾是用布所构成的,那么这个毛巾叫做空无自性,是我们妄想执着认同它产生一种这个毛巾的名还有相的执着,毫无自体可言。

所以在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生及与不生,两个统统要放下,心中不可以留生灭有为法的“生”和不生灭法的无生的“不生”,生与不生,统统不可得,所以生灭法趋于空无自性,底下这一句要注意听:连不生灭无为法仍然空无自性,这一句话是关键,很多人不了解,认为生灭法当体即空就是真如,没有错,他把这个真如当作无生法、无为法来执着,这就坏了!执着于真如的不生灭法,就变成生灭法,这个是很奥妙的东西。舍掉,放下所有的生灭法,会进入到一个绝对的真空状态,而这种真空状态还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揣测、推论去想象,否则真如又会变成生灭法,所以什么是不生灭法?生灭法当体即空就是不生灭法,如果着一个生灭法、着一个不生灭法,连不生灭法统统是变成生灭法,因此趣至于空无自性的法,包括有为的生灭法、无为的不生灭法,都是自心妄想所现的分别名相,毫无自体可言,心中不能留一个生、还有不生的念头。无生就是真如,就是当体即空,不可以心中留一个不生的念头,留一个“我证得无生”,心境是一如的,那么就进入到佛的领域。如果逢人便夸大其词说,“我证得到不生灭法”,那你这个心就是生灭心。所以证入到无为法的不生灭,它是远离生还有不生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为什么?诸法趋向于毕竟空寂,诸法趋向于空无自性。

那么空无自性上次我们已经解释过了,牛性就不是马性,马性就不是虎性。如果这个清净自性漆上白的,白色有其自性,就容不下黑的、黄的、青的;如果镜子漆上黑色的,那么白的、黄的、绿的、蓝的统统来,你也没有办法反光,因为有黑的自性,所以这个镜子如同心,心有自性的时候,就不会做万法的空性,没有办法为万法空性的准则,所以,因为清净自性它空无自性,所以可以为万法之性。

诸位,(师父手持毛巾)毛巾跟师父有什么不一样?我是人,它是毛巾,可是这个毛巾有什么东西跟师父是一样的吗?有,这毛巾趋向空无自性,知道吗?人,也趋向空无自性。站在法界的角度来讲,悟叫做法性,法性本空,觉性亦空,法性觉性等同法界性,平等不二,所以站在这个角度(而言),毛巾就是师父,师父就是毛巾,站在空性的角度。站在相的角度,师父不是毛巾,毛巾当然不是师父啦,是不是?所以即事即理,即理即事,论断一件事情,只要趋向于空无自性,这个就叫做绝对平等,不分动物、植物、矿物。重点在体悟第一义谛的那颗心,叫做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经》里面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就是明本心见本性,究竟第一义谛大空,没有高下,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心中不留一个生跟不生的念头,无生就叫做真如,什么叫无生?当体即空叫做无生,若着一个不生、着一个无生,就变成生,这个问题在于迷跟悟。所以大悟的人讲生、讲不生,都觉悟;迷惑的众生讲生跟不生,他一样是迷。虽然善说法的人已经比喻得那么清楚,但是不悟的人他还是不悟,佛教的重点在迷跟悟。

【注释】“生及与不生”:“生”即生灭,亦即有为法。“不生”即不生灭,亦即无为法。“涅槃空刹那”:“空”即空相。“刹那”即刹那流转。就是有为生灭,“涅槃空”,为涅槃与空相。我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这一句是再举例说明上句所说的有为“生”法,及无为“不生”法,亦即是说:涅槃与空相乃无为不生法,刹那流转系有为生法。“趣至无自性”:此句义承上二句言:不管是有为生法,或无为不生法,乃至无为的涅槃与空相,或有为的刹那生灭相,皆“趣”向“至”于“无自性”,以一切法本无自性,生与不生皆由自心妄想现。所以你着一个无为不生就是你心的妄想,诸位,无为不生法不可说,即是真如自性。以一切法本无自性,所以这句话就包括了一个颗粒微尘空无自性,你看到一棵树空无自性,你看到一朵花空无自性,一只蜜蜂空无自性,一个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空无自性,再来慢慢扩大,山河大地空无自性,日月星辰空无自性,一切须弥山、金刚山、阿里山、玉山、雪山空无自性,整个地球空无自性,火星空无自性,日月形状空无自性。

诸位,什么是佛法?现在慢慢拟出一个端倪了,把复杂的人生跟宇宙归纳成单纯的心性,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就是佛法。简单讲,把复杂的、痛苦的、烦恼的、执着的、颠倒的统统会归清净的、平等的、无相的心性。所以这有两个角度,世间法比较难,还是出世间法比较难呢?世间法比较难,难在哪里?知道吗?世间法的难,难在太繁琐,符号常常改变、观念常常改变,增增减减,随着时空不一样,你今天的手机再经过三年就不能用了,今天的电脑网络也许经过五年又改变了,这个科技日新月异,就是人的脑筋动不停,这个是世间法。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世间法比出世间法难,因为他要学的东西太多。

世间法难,为什么难?随便举一个例子就好,说我们跆拳道,打了十八年的跆拳道,奥运打输了;你去练piano钢琴,要练到有音乐家的水准,你看要练几年,你看弹那个大黄蜂,那钢琴弹得快,至少要二十年。所以你说出世间法是比较难还是世间法比较难?有时候是世间法比较难。出世间法难,难在哪里?难在悟跟不悟,因为它超越一切表象、超越一切语言,没有文字、没有妄想、没有观念、没有知见,进入一个绝对真空、凝凝的一种绝对的真空状态,动念即乖、拟议皆非,动到念头就不对,拟议皆非,要讨论它也不对,难就难在这个地方。因为它没办法讨论,它没形象,动念即乖、拟议皆非,就是“我要坐下来讨论佛法”那是错的,那是第二义。诸位,第一义能讲吗?第一义不能讲,我们今天讲的叫做方便,第一义不能讲,唯证相应。第一义谛是怎么来?是对第二义谛讲的,第一义谛是绝对没有任何的语言,第二义谛叫做方便说,由讲第二义谛——我们今天讲的是第二义,为什么?有语言文字嘛。由第二义然后推论到第一义、不可思议的第一义谛。所以,出世间法之所以难,就是它没有语言、没有文字,不可以落入任何的观念,没有任何的妄想,用妄想心来推论统统不对。在座诸位,那众生哪一个没有妄想?

一个学者,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两百二十,他用两个眼睛在看的,他看书是左边这一页、右边这一页看的,看完还记得起来,然后一本一本的看,你要问他问题,对答如流。可是如果佛的境界呢?那个智商两百二十的一年看一万本书,他的看书等于是翻一翻。可是如果你要接近佛,你要认识佛,要把这本书盖起来,所有的语言文字里面找不到佛,三藏十二部经典你也找不到佛,它不是文字、不是语言,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是语言、文字,要不然为什么叫做教外别传。三藏十二部经典里,你当然找不到佛,悟了你就找得到,不悟你就找不到。所以释迦牟尼佛那种心境不是读书可以读得来的,读书读得来的是知识,不是智慧呀。

好,接下来,【义贯】:大慧,你上面问的问题,不外“生”与“不生”两个问题,然无为不生法的“涅槃”与“空”相,与有为生法的“刹那”生灭相,都归向于“无自性”(因生与不生、有为与无为、涅槃与生死,都是由于自心妄想所现,毫无自体可得。)所以我们大慧所问的问题趋向于空无自性,所以不是问问题的那些问题,是你现在不了解趋向于空无自性,你的问题就会问不完,一座须弥山有多少的颗粒微尘,那你也可以问,阿里山有多少的颗粒微尘,说,大慧,这样会问不完。如果你了悟了诸法趋向于空无自性,你问的这些问题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它是空性,是因为你主观意识的承认外境,才有这些客观环境的种种的运作。如果你也了悟了主观意识也是空性,趋于空无自性,那么客观环境也趋向于空无自性,大慧,这些问题就全部都解决了,是心的问题,不是境的问题,你这样子一直问会问不完的。譬如说那个桌子是什么颜色,是黑的、白的?

诸位,那有千百种颜色啊;你那件衣服是什么颜色,那有千百种款式啊,就像今天你们穿的这个衣服,款式都不一样,这是欧洲的款式,东方的款式,美国西洋的款式......大慧,这样会讨论不完。如果你长袖、短袖的,就趋向于空无自性,白色、黑色、黄色的,也趋向于空无自性,全世界的韩服、日本的服装,或者是中国的服装,也是趋向于空无自性,那就没东西可以讨论了。意思就是说,大慧,如果要在相上这样一直问的话,问百千万劫会问不完,如果了解诸法是空相,空相就没有这个人,没有这个衣服,就解决了。方便认识一下,这是白色、这是黄色,这是黑色的衣服,没有关系,这是日本的款式,或者是中国的款式,对不对?都没有关系。

【诠论】此三句为佛总答大慧菩萨上面所问的一百零八问。盖问题虽有多般,但皆不出有为生法与无为不生法,故佛在此最先提出此二问题,以为总答,此三句,唐译作:“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转无自性。”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这一段是世尊反问他说,大慧,你为什么要这样问呢?重复他前面问的话。诸佛开演,诸就是种种,波罗蜜,广开就无量波罗蜜,有时候讲六波罗蜜,有时候讲十波罗蜜,广开就有无量波罗蜜。说,大慧,你为什么要问诸佛开演多少种种的波罗蜜呢。因为这波罗蜜趋向于空无自性不可得,你为什么要这样子问呢?佛子就是菩萨,佛子与声闻缘觉,这是三乘,菩萨声闻还有缘觉,加起来是三乘人,以及外道这个修行人,你为什么要问这些三乘人的修行方式,及外道人的着于断常二见呢?及于无色行,就是无色定之修行,如是等种种事。

意思就是说,大慧,你为什么要问诸佛开演种种波罗蜜,你所问的问题其实趋向于空无自性,自性本来就不可得,那是佛方便说,你说有波罗蜜,佛说毕竟空寂,并没有所谓的波罗蜜,那是方便说。你又问佛子菩萨以及声闻缘觉的三乘修行人,大慧,你为什么要这样问呢?这些修行人也是空无自性啊,那就是所谓的果位,仍然是空无自性。还有外道的修行人,这外道的修行人,你看,他的修行方式是空无自性,外道也没这个人,也是趋向于空无自性。以及无色定之修行,也是趋向于空无自性,如是等种种事都趋向于空无自性。大慧,其实你所问的这些问题以及答案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以一切法皆由心所现,——这一句是佛要表达的最重要的根本,以一切法唯心现量,是心所显现出来的,是心的问题,不是相的问题,就是你在相你讨论不完。当你主观的执着跟分别去承认相的时候,那么生命就变成妄动;当你放下这份执着跟分别,了解能见的意识心、所见的缘起外境,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没有能所,那么你就知道你今天所看的,见山是山,任水长流,让它生灭来来去去,我们的心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为什么?因为都空无自性。所以一切法皆由心现,若了唯心,那么此等问题都焕然得解脱,不解就自解。

所以体悟空性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够釜底抽薪的解决生命的迷茫跟困惑,而不是说,我要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要用功!太多人,这一句话多少人讲?年轻人就说我要闭关,我要用功,我要拼。有时候来到厨房就说,师父,我要拼、我要拼。我说,你要从何拼起?你要扫厨房,还是要扫厕所?对不对?你理不通,你怎么拼呢?理不通,就是等于一个人没眼睛,你要冲到哪里?诸位,越精进不一定越好,要精进的方向要对啊,这边是安全的地方,那边是悬崖,是不是?如果你的方向错了,你一直跑向悬崖,越精进就越快死啊,你要理要通啊,理不通,你走的方向要对啊,要定位,理就是要先定位啊,知道吗?你理不通,你要往哪里走?往左边走是悬崖,往右边走是安全啊,有果园、乐园让你享用,那你方向要对啊,方向不对你怎么行?所以不是越精进的人越快成佛,不是这样子的,要你精进的方向正确,那么你就可以成佛。精进的方向不正确,越修就越糟糕。所以你所亲近的师父、上人要列为类似卫星定位一样,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所以这些祖师大德就告诉这些徒弟,说亲近师父不可不慎,就是你要亲近哪一个法师或者善知识,你不能够不谨慎,因为你所有的方向都由他来定,因为你看不清,对不对?

因此你说讲经说法一定有功德吗?那可不一定。那么讲对了,入佛的正见,那你功德无量,带领无量无边的众生解脱,很简单。我再给你一个比较具体的例子,在座诸位,如果你今天你修行,你也在念佛,你的胸量越来越大,越有包容心,越有宽恕心,你的生气以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个月都有,或按每一个礼拜,到weekend周末就生气,那么就一个月生气四次了,可是你把它画红线,当你学佛以后,看看你亲近哪一个善知识了,当我学佛以后,我生气的次数真的少了,难得这一年里面碰到了种种事情,你的耐力、你的柔软的心越来越扩大,那么你的心念佛越来越定了,慈悲心越来越深厚了,智慧越来越强了,能够透视一切的境界,了一切法都是空性,那么你走对路了。但是如果说你今天你的脾气不改,你不提升自己的心性,虽然念佛,胸量越来越小,那么你走错路了。所以,诸位,走对路、走错路,你经过五年、十年,你自己问自己,我的脾气还很大吗?那你走错路了。你的淫欲心有没有淡泊一点?你还很强,那你走错路了。或说我这个男女的欲望已经淡薄了,慢慢的淡薄了,比以前好很多,那你进步了,你走对路了。我以前愚痴对一件事情就是化解不开,现在不化而化,现在知道了诸法本来就是趋向于空无自性,也不用去讨论它,自然就化了,你走对路了。

所以,在座诸位,你可以自己冷静一下你自己的心境,贪嗔痴有没有减少啊,杀盗淫妄酒有没有减少啊,而且减的都是内心深处的问题,不是表面的东西,我不贪、不嗔、不痴,那没有碰到利害关系啦,那要有碰到有利害关系关键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不贪、不嗔、不痴,是不是也能够这样子的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所以自己判断一下。如果内心的深处贪嗔痴减少了,杀盗淫也减少了,那你走对路了。一直减少、一直减少,那你念佛力道就越强。所以,人的最大敌人在你内心深处的知见跟执着,不是在外面,外面没有敌人,仁者无敌,是不是?大慈悲的心就没有敌人,所以你的最大的敌人在你内心的执着还有习气,那是你一辈子最大的敌人。

好,我现在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到一个游泳池来,一个河岸边来也可以,你把你的头伸出来,那时候阳光很好,当水很干净、没有波动的时候,你的脸往那个河边看一下,你能看到什么?看到你自己的脸对不对?看得清楚吗?看得清楚,因为那个水是很宁静的,没有波浪的。诸位,我用右手把那个水波动一下,使它起波浪,诸位,你能看清自己吗?当然不行。诸位,心就是这样子,心静就见到自己,心动就见不到自己。这样听得懂吗?所以你看到的境界其实是你的心,所有的境界统统不能引起你的动念,你的心就是静的。如果你认为外面的境引起你内心里面起波动,那是不对的,这是不懂佛法的人,没有境,哪有境?境本来就空。所以修学佛道的人专门注意我们这一颗起心动念,那么你就抓到修行的根本。所以遮无外境,没有真实的外境,外境本来就空。你记得,越想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来面目,你的心要越宁静,越静的人就见到自己的本来的面目。我已经善用这个比喻啦,你再听不懂,那就再继续等吧,再继续等。

【注释】“佛诸波罗蜜”:此为应大慧菩萨第四十三问有几波罗蜜者。“波罗蜜”为到彼岸,或度之义。一般言有六波罗蜜:檀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华严经》再加四种: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成为十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从烦恼的生死此岸到解脱的涅槃清净的彼岸,叫做波罗蜜。(未完)

楞伽经 01:达摩祖师来到汉地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

楞伽经02 :人的那个得失心态很可怕的,修行没有那么简单的

楞伽经03 :修行人心中没有恨,只有因缘:有缘还是无缘

楞伽经 04:女人都犯一个很严重毛病就是需要人来爱我,这个期盼就叫作妄想

楞伽经05 :这部《楞伽经》是一切佛成佛以后一定会讲的,这个是成佛的重点

楞伽经06 :你还有一个众生不去原谅他,你就不能成佛

楞伽经07 :就算你做了很多的好事,那个也是识心,识性是依他起的不可得

楞伽经08:你今天心境跟佛一样,你的心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你的心

楞伽经09 :肯牺牲这个色身的,法身慧命就会活过来

楞伽经10 :经是指佛的心,讲经说法就是显示佛陀的证量境界让你契入

楞伽经11 :见缘起即见道,缘起就是条件所构成,条件所构成的就是无相

楞伽经12 :行善得五十分,包容恶的五十分,这样加起来才叫做一百分

楞伽经13 :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

楞伽经14 :个性会害惨一个人,佛性会救一个人,要放弃个性开发佛性

楞伽经15 :习气如同婴儿,你满足他一次他就长一寸,到最后就完全没办法降伏

楞伽经16 : 有善说法者也必须碰到善谛听者,那个才有用

楞伽经17 :出家的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阅读律藏,因为在家居士很多戒律他不能看

楞伽经18 :见和就同解,见不和合掌令欢喜;这个是很重要的修养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