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13 :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伽经(一)13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679zxcj9p&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一)13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刚刚下了大雨,我以为今天人会少了一半,结果大雨大雨,浇不熄你们的菩提道念,你们太了不起了,以此道心必定成就佛道。现在先宣布一下:在二楼的莲友要坐固定位的,请到101室登记,统一制作名牌,贴在抽屉右边,登记固定位置以后,请在下午一点四十分以前,一定要入座,如果不能够准时出席,当天这个座位就由讲堂安排,其它随喜听课的莲友入座,现在就是这个样子,老参我们也尊重大家,但是如果说:你今天你是老参,那么人家来位置坐好了,两点开始讲经,那么你两点十五才来,或者是更慢,那么中间人家位置已经坐好了,那么就不要把人家请起来,为什么?那这样会乱,那个位置是你的,我们尊重老参,但是你必须遵守时间,大家共同遵守,次序才不会乱。不过这个是好现象,从来没有听说,会想要去占位置,去抢位置,听都没听过,拜托他们来听经闻法都不要,有这种事情,还是好事情。第一次听到要占置听楞伽经的,从来没听过这样子的,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啊。占用位置,只要你不要占用我这个位置,就没事啦。你们楼下怎么占,不关我的事情,这个位置记得一定要留给师父坐。

接下来,我们的厨房厕所,因为那个化粪池容量很小,我看那些老菩萨,中途、中间就跑去上个厕所,门就开开,因为那个化粪池容量很小,那么厨房、那个厕所,本来只有提供厨房工作的莲友,(让这些)少数的工作人员方便,那么其他的莲友,如果要使用厕所,请到地下室去,因为地下室的化粪池比较大,因为那个(厨房的厕所)只有一个人用,你看看一个的,那个化粪池做得很小,然后,因为我看很多人就近方便,出出入入的,所以,我们准备要把后门,还有那个厨房,这已经二十年了,都没有这样规定,今天要把门关起来,所以你要上厕所请到地下室。讲堂的规矩大家要尊守,这样才变成一个圆满的团体。

诸位,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请翻开楞伽经36页。◎【云何空何因(31)?云何刹那坏(32)?】“云何”,空就是为什么,佛常在讲经的时候说:万法皆空,就是云何名为空,何因,这又是另外一个啦,又何因,又为什么说万法皆是空。整句的意思是说:“云何名为空”,又何因,是什么原因叫做空,何以佛如此地说。

“云何刹那坏?”也就是一切法生起后,又在刹那之间就变坏了。诸位,这个一切法生起,其实都是指念头,因为楞伽经它是最高的境界,圆顿的上上根器,准备要成佛的。所以万法回归当下,这是指念头,简单讲就是:我们这个念头一生起来以后,为什么生住异灭?生跟住就是生,异跟灭,那么就是坏。所以呢?云何一切法生起后,这个念头刹那之间又变成了坏,坏就是变异成坏。这个是为什么呢?说既然一切法本性,本来就是空不可言说,那么为何佛又说:有刹那变坏的念头和心相呢?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云何名为空”?又什么原因佛把它叫做空,云何一切法生起后,这些念头刹那生,为什么立刻又变坏。为什么?此问既然一切法性本空,本无言说语言文字,那么为何佛又说,刹那之间变坏这个念头和心相。为什么?

【注释】:“刹那”:梵语,中文译为一念,或念顷,为极短促之时间。《探玄记》(《探玄记》又名:《华严经探玄记》或《华严经疏》,凡二十卷。唐代法藏著。又称华严探玄记、华严经疏、探玄、探玄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书乃法藏模仿其师智俨之华严经搜玄记所作。叙述旧译六十华严经之大要,并解释经文之义,旨在阐述华严宗之中心教义。本书分立十门:(一)教起所由,(二)藏部所摄,(三)立教差别,(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宗趣,(七)释经题目,(八)部类传译,(九)文义分齐,(十)随文解释。本书之注疏有探玄记钞(尊玄)、探玄记洞幽钞(凝然)、华严经探玄记发挥钞(普寂)、华严经探玄记南纪录(芳英)、华严经探玄记讲义(秀存)、华严经探玄记会录(云溪)等。(诸宗章疏录卷一,华严宗经论章疏目录)p5252——佛光大辞典)云这么说:“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有的人念刹那(nàㄋㄚˋ)有的人念刹(luóㄌㄨㄛˊ)这个只是腔的不一样而已,意思是一样的。《大藏法数》这么说:曰:“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

简单讲:这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你想想看,那么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九十乘以九百就是八一后面有四个零,那么就是八十一万了,也因此,我们众生要观察到这么微细的生灭是很难的。所以一切众生,都执著于假相,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个坏相,刹那变坏之相。所以,我们说:万法皆是败坏之相,我们这个肉体,也是会败坏的,那么,你了解这个肉体会败坏,那么,任何的东西都是会败坏的。那么,我们对这个相上的执著追逐,就不会像迷惑的众生一样,所以人生像钟摆,一边追寻,另一方面在幻灭,(在)追寻、幻灭的过程当中,消失了我们的生命。生命犹如钟摆,我们在追寻跟幻灭当中消失了。所以口袋里的金钱,绝对比不上脑袋里的智慧啊!这一句话是哲学家讲的,所以因此,你现在口袋里面很多钱,不一定比脑袋里面的智慧更有用。钱用一时,智慧用一世,生生世世。曰:“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

“坏”:就是即变异与灭之义,亦即生住异灭四相中之异灭二相。

【义贯】:“云何”名为“空”?又,“何因”名为空?是什么原因叫做空,“云何”一切法生起之后,又于“刹那”间便变异“坏”灭?此问既然一切法性本空,为何又有刹那变坏之念?为什么会有刹那变坏之念、还有心相呢?为什么?既然空就不可得,佛!为什么还要讲刹那变坏呢?变化呢?

◎【云何胎藏生(33)?云何世不动(34)?】胎藏生是讲动,世不动是讲不动,所以这是一种衬托,由动衬托不动,不动衬托动。胎生他就有动,那么四禅天,他就不动,重点在这个地方。“云何胎藏生”,意思就是说:为什么有的众生是在母胎里面,完成了这个六根,然后呢,而生出来。就像人,畜生、猪、牛、羊,还有龙、还有仙都是胎生的。你像畜生、马,马不会生出一蛋啊,马生出一个蛋就吓坏了,就变成卵生。那么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云何众生有的是从胎藏而来出生的,人、畜生,像人就是这样子羅。

“云何世不动”?就是世间有不动的四禅天,为什么这个世间有不动的四禅天,四禅天在这个三界里面,算是很了不得的功夫了,那么这个四禅天呢,因为初禅还有火灾,二禅天还有水灾,那么三禅天还有风灾,那么这个四禅天呢?就不为三灾,就统统没有这个灾难,如果大家定力够的时候,到四禅天你不会看到,像我们今天台湾,这个苏拉台风这样一下子来,台湾这次死了十个,由于共业所感的世间,所以大家安全还是第一,那么整句的意思是说:云何众生有的从胎藏而生,像人、畜生、龙、仙,为什么这个世间,有修禅定不动的第四禅天,它不被火灾、水灾、风灾所坏,所以,胎生就是有动,那么相对于不动的四禅天,它是不动。一个是动,一个是不动。

【注释】“胎藏”:因含藏在胎中,故所以称胎藏。人、畜、龙、仙都是胎生。“世不动”:“世”指世间。依理言,出世间方有不动者,出世间就是指涅槃,世间而有“不动”者,就是指四禅天,因为四禅天不受坏劫之三灾所及,故名世间之不动者。(三灾:为坏劫中最后一增减劫——即也就是第二十增减劫——所起之火灾、水灾与风灾,此三灾为坏器世间。) 诸位,由于共业所感,你这一辈子的业力,就决定你下辈子投胎的环境,像我们人类,共业所感来到这个地球,那么,佛就告诉我们,这个地球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个地球不管你走到那里都会有灾难,水灾、火灾、风灾,尤其美国那种飓风,两三百公里的,那么台湾在亚热带地区,亚热带地区是每一年统统有台风。

诸位,上苍来做都不是很公平,像印度最近都没有下雨,印度虽然是高科技的,在亚洲占一席之地,但是,那个印度的面积很大,前几天报导了,印度干旱的程度啊,半年没有下一滴雨,没有下雨。那么印度的百分之二十「百分比(Percent日语)」的农作物统统不能成长。台湾是水太多,印度是没有一滴水,不是全部的印度啦,是某一个区域都没有办法成长。那你就知道说,我们这个地球整个乱掉了,没有下雨,没有关系,一下起雨来,像宜兰这一次将近两千公厘,兰阳溪暴涨,那么以前我在想说,如果退休以后,我的心里自己退休,是不是找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木屋,有人跟我介绍那个苗栗的南庄,昨天看到报导,哇!全倒,刚好介绍那个地点全倒。还好没有去住那边,一间木屋两千万,那土石流一下来,十一间两亿两千万,就一个晚上,两亿两千万,很恐怖的。

所以现在变成说:你住哪里都一样,所以我现在有一个概念,就是在台湾,不管你是在哪里住,像大禹岭,高一点的山区,比较不会那么热,但是只要有台风发布的消息,我们就应当赶快回归到原点,就是回到文殊讲堂。这个不管你是在……哇!师父!没问题、没问题,那个没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所以你看,以前的山地、山区很有价值的,大家都想买一块地,在那边养老,空气好,郊区,现在的山区重创,没有什么价值了,一下大雨灾难就到了,所以这个地球是什么灾难都看得到,业力使之然也。所以科学家说:我们今天把大海当作是垃圾场,把工厂的废水排下去,有毒物排下去,油烟、工业污染、农药、重金属都往大海里面去排,最后大自然就会教训我们。我们人类如果不珍惜这个大自然,大自然有一天就一定会反扑,它不会客气的。所以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就是动物跟植物的平衡,而且是正在平衡,是ING,这一直在平衡的。什么是大自然,就是动物跟植物的平衡点,你太过于不珍惜它,它就一定会反扑。

【义贯】为何众生有从“胎藏”而“生”的?为何“世”间有“不”为坏劫之三灾所“动”之四禅天?(盖胎生即有动,以相对于四禅天之不动。)

◎【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35)?】解释一下,世间、“何因”,为什么世间一切法,皆是如梦,皆是如幻亦如梦,佛为什么做如此说,“及揵闼婆城”,揵闼婆城就是海市蜃楼,是不实在(的)。海市蜃楼当然是不实在的啦!由于阳光反射过来,其实一片沙漠,看了好像是前面有一座城市,其实是没有的。海市蜃楼在大陆上也常常看到,“揵闼婆城”,海市蜃楼之不实。世间诸法犹如热时焰,“热时焰”就是阳焰,阳光一照射,怎么样?哇!好像前面有水啊1这渴鹿就往前面的草啊、水啊奔驰,结果到那边看,还是一片沙漠。所以热时焰,类似海市蜃楼。

“及如水月光”?水月光就是水中的月光,意思就是五欲望六尘,万法是不可执取、执著的,叫做水月光。因为众生迷于表相执以为实,所以取之不舍,不知道那个是刹那生灭法的,会败坏的。因此就崇拜世间种种的偶像啊,还有追求这个不实在的啦。意大利这一次男子箭,射到有牌子了,奥运的,这个射箭的人,射了几年你知道吗?才拿到那牌子呢?射了十六年,射箭,他射了十六年。世间法,为了那个牌子,可以十六年一直射箭,一直射箭(才)拿到那个牌,在世间人来讲,这是一种荣耀。可是十六年你可以看多少的经典啊,持多少的咒,拜多少的佛,念多少的佛啊。所以,每一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目标都不一样的。那么台湾,有的人学那个惠尼休士顿,练了一首歌,I will always love you他练那一首歌,练多少年,练十年。练了十年,只是为了想要上台,那种辛苦,十年,练了那一首歌。因此,我们就知道,所有的众生执著于这个外相,崇拜这些世间成就的偶像啊,我们不能说人家这样做叫做不对,是生活方式的目标锁定的角度不一样,但是,佛陀说:这毕竟是水中月啦,不实在的东西。

【注释】“如幻梦”:即“如幻”亦如“梦”。佛在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揵闼婆城”:就是即海市蜃楼。不实在的。“热时焰”:又称阳焰,亦即也就是庄子所谓之“野马尘埃”。此为初春时,刚刚是春天,(日语)就是春天于原野上,由阳光照射空气中之浮尘,产生折射、反射等作用,而造成有如水波形相之幻象。因此渴鹿或其它动物见了,便会去趋向它。这句在强调什么,叫做盲目的追求,这一句就是比喻一切的众生无明的时候,在盲目的追求,所以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而追求那个东西,却也不能过快乐的日子,有钱人、有钱人的烦恼,没钱、没钱的烦恼,所以,因此渴鹿或其他动物见了,便会趋向它,这个渴鹿(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无明的众生,这无明的众生看了(这个)五欲六尘,以为可以得到快乐,便趋向它,所以,我们每天都在追寻跟幻灭当中,消失我们的生命,唯有佛陀醒过来。【本经中佛说:“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驰就是奔驰趋向,而【不知非水。”】不知道那边不是水,就像一切众生,追求五欲六尘,想要得到幸福跟快乐,那是永远追求不到的。这个世间不管你歌怎么唱,或者是爱尔兰的踢踏舞怎么跳,这个世间不管你,或者是什么太阳剧啊!看了,看完了以后,唉!又回归到空虚。

“水月光”:为水中之月光。水中的月光,比喻作不实在的境界,而众生误认为实在的境界,一直去追求。好,底下就讲到整个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对这个水中月啊,师父要讲这个故事,而且是很重要的。跟我们的业力有很重大的关联,这个观念,如果你能够彻底的去理解,那么你就抓到了修行的根本。有一次,我们的世尊在恒河边说法,那时候已经晚上了,世尊跟所有的比丘都放得很轻松,然后有一群猴子,这猴子不了解天上的月亮,投射在这个水中,这一群猴子咧,就一直想办法,欸,看到水中,这个水静的时候,看到水中有颗明亮的月亮,这个猴子一只一只跳下去,就用双手要把那个水中的月亮捞起来,等到一震动的时候,这个水波震动的时候,月亮又看得不是很明亮,再经过一点时间呢,让他平静的时候,水面波浪平静的时候咧,又看到月亮。这猴子又跳下去一直捞,怎么捞就是捞不起来,这个在阿含经里有名的猴子水中捞月,水中捞月。

这个意思就是说,只要你是做人,来到这世间投胎,你一定要了解万法都不是实的东西,这个世间,你想要去捞出快乐跟幸福是不可能的,因为,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台语一句话,弄东弄西没半样,搞天搞地手空空。这一句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的终点,终极点。好,再来,佛陀就告诉弟子们说:诸位比丘,诸位法师,一切的众生不明了世间的真理,真理就像猴子在水中拼命,拼了老命要把月亮捞出来,我们众生执著于五欲六尘,希望捞出快乐、捞出幸福,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万法都是败坏之相。

再来,我在阿含经里面看到这一段,又觉得非常重要,既然讲到水月光,水中的月光,这一段又特别的重要,有一次比丘就问,就请示佛陀、请示世尊,我们人死了以后,念经、拜佛、超度有用吗?佛说法,真的是厉害,他就不直接讲:佛呀!就拿起一块石头,往那个湖的中间就丢了,很重的石头,就丢下去,扑通,就沉下去了,然后说:比丘们跟着我,来跟着我绕那个湖,跟着我念,说:石头浮上来,石头浮上来……这个绕那个湖,沿着湖边,绕着那个沉下去的石头,绕了好几圈,就问比丘说:比丘们,有没有看到石头浮上来咧,所有比丘说:没有,沉下去了。世尊又在旁边捡了一颗干燥的水果,水果掉下来,小小的水果掉下来,已经烘干了,很轻了,再丢到湖中,那么它浮起来,这个干果浮起来,水果已经干燥了(就)浮起来,然后他说:比丘们,你们就跟我念,说:绕着湖边,比丘们,你们跟着我念,干果沉下去,干果沉下去……绕了好久、好久,干果也沉不下去呀!石头表示恶业,重大的恶业,干果表示善业,说:干果沉下去,干果沉下去,一直念,类似诅咒它啦,怎么念,干果还是浮着啊。

世尊就开始说法了,一个人在世的时候,所做的这个业,才是决定投胎转世的根本。不是靠死亡以后念经和超度,如果我们的恶业非常重的时候,不管你念什么经,不管你超什么度,力道都没有办法。因为在世的时候恶业太重了,这个干果呢?表示善业,如果我们一辈子在世的时候,拼了老命行善,拼了老命要行善,那么这个行善的力道非常的强,别人不了解他,每天都诅咒他,你去死吧,你去下地狱吧。诸位,他没有造那个恶业,你诅咒他,他也不会下地狱的,他不会下地狱的。所以说:这个人没有这么好,你每天赞叹他,他不会成佛,这个人没有这么坏,你每天诅咒他,他也不会下地狱。佛陀在这个阿含经里面在表达什么,他的重点在表达要珍惜人身,活着的时候,才是造强大业力决定性的转捩点,而不是说等到断气以后,才来靠念经超度,这个力道非常的小。诸位,什么时候念经跟超度有效呢?就是有时候也不是很严重的,刚好在中间,那个力道就比较大。再来,要不然除非你要做大功德,我们再来,再讲到这个盂兰盆经,这个小乘的思想先摆在旁边,再讲到盂兰盆经,这盂兰盆经是目犍连,他母亲在世的时候,对这个佛法僧不敬,同时也毁谤,因此堕入这个饿鬼道,那么在佛在世的时候,办了这个千僧斋,办千僧斋以后呢,目犍连的母亲就升天。诸位,那一千个人啊,统统证阿罗汉果,你什么时候有能力去请一千个(证)阿罗汉果(的)来吃饭。

好,再来,《地藏经,》这《地藏经》说:我们人死以后,阳间,在世的人做了这个大功德,那么亡者可以得到七分之一,有比丘就问啦,师父!小乘的阿含经这样讲:说一切依业力而转动,大乘说:还是有希望超度,师父!两本经典都是佛所说,如何来解而没有矛盾,我就跟他讲:我就跟这个比丘说:因为这个比丘有提出这个问题来,这个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我就跟这个比丘解答,你一定要了解,佛陀说法,他有时空性的,有整个背景,佛陀成道以后,在鹿野苑对这个五比丘,讲四谛法,三转四谛法,苦集灭道。这个时候佛陀都一定重复的讲,你打开阿含经,佛陀一定讲: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你要依靠你自己,自依止,法依止,要依靠佛陀所讲的正法来解脱自己,莫异依止,千万不要靠别人那些光怪陆离,别人都帮不上忙,自依止就是,你修行是内心性的问题,你自己要有骨气,从内心里面发起道念,你要依靠你自己,法依止,要依靠佛陀的正法,给你一个正确的方向,莫异依止,千万不要靠其他的,这个时候的佛陀,都是重视自力,自己的力道,劝比丘要有骨气,要自己独立,要站起来,因此偏重于鼓励你,万法回归到你自己的心,还是你自己最大的问题,佛已经讲到了根本的问题了。

好,那么世尊为什么后来,讲大乘的时候,认为还可以超度咧?因为大乘重视的是不断灭,不断灭。所以一阐提者,在小乘来讲:是断了善根,等同没有佛性了。一阐提,可是在大乘来讲的话,涅者不生,槃者不灭,所以涅槃者并没有断灭。虽然他现在堕地狱,一阐提、断善根,经过无量劫的受苦,他仍然有机会再起来成佛。小乘叫你重视戒律,来巩固我们的道心,大乘不舍一个众生,认为佛性是不会断灭的,站在这个角度,再给众生一次的机会,所以这个小乘的经典跟大乘的经典,后面有他的存在的佛内心重大的这个启示,小乘重视自利,大乘再给一个机会,因为万法都是涅槃,涅槃不可以断灭,所以,当你看到这个小乘跟大乘的这个戒律的时候,哇!怎么会差这么多,你在小乘戒的时候,你犯了根本大戒,杀盗淫妄你别想忏悔,可是在大乘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拜八十八佛,灭五逆十恶重罪,五逆十恶重罪都可以灭了,你可以持大悲咒十万八千遍,十万八千遍大悲咒,可以灭五逆十恶重罪,当然要诚心忏悔以后,开始持大悲咒十万八遍,持大悲咒,临命终还要,若不往生诸佛国度者,观世音菩萨誓不成佛。还跟你保证,持大悲咒力道这么强,所以这个大乘就是再给你一次机会,没有断灭。我也是看了很久的经典,才慢慢地去体会到,原来这个大小乘,有他时空的背景,跟佛陀内心世界的重点、启示是什么。小乘重视自利,大乘重视(的)就是万法不会断灭,再给你一次机会。因此,大小乘的思想会差距这么大。

再来,有一个重要的观念,中国人他讲求孝道,那么《地藏经》就是孝经,佛教的孝经,因此在大乘的国度里面,像中国大陆跟台湾,这个《地藏经》几乎是每一个都在诵的,是因为它符合中国的孝道,慎终追远,为什么台湾跟中国大陆,《地藏经》这么风行,是因为他符合儒家的思想,那么儒家是孔子的思想Confucius孔子的思想,儒家的思想就讲求孝道,慎终追远。再来,《地藏经》所以很盛行,第二,再来就三时系念,三时系念追荐亡者,再来就是大蒙山,再来就是焰口,诸位,你到泰国去看,没有这个东西,泰国比丘死了,或者是在家居士往生以后,都摆着,什么经都没念,只念一部经叫做《无常经》(大正藏 No. 0801 佛说无常经)你到泰国去看,哪有人拿着引磬在念阿弥陀佛,那会闹笑话的,到泰国,有泰国人死了,我赶快拿一支来敲,你会被人笑,他们就没有极乐世界的概念,他否定大乘,非佛说,它就不承认有极乐世界,有一尊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教主,你还拿引磬去跟他锵。对不对?他们也不念任何的咒,在阿含经里面,只有一次念咒,有一个产妇,肚子很大准备生产,生产了以后,以前的医学没这么发达,没有这么发达。那么这个产妇呢,这个(产妇)生孩子的时候,难产生不出来,难产,卡住了,生不出来,那么整部阿含经里面,都没有看到在念咒的,然后再来这个比丘很急了,他们家里的人来拜托这个比丘、法师,法师啊,怎么办呢?释迦牟尼佛就教他念什么咒,去的时候,就持咒,那个产妇就顺利的产下了宝宝。整部阿含经都没有看到一句咒语,就是这个,要教他念的咒。那你就知道,大小乘的思想差距非常的大。

再来,小乘因为它重视自利,所以小乘就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这是小乘一直抓住的重点核心,所以他立刻就受用。那么大乘的国度,因为夹杂着种种的文化,像西藏就融入了印度的文化,又融入了西藏的文化,巫毒教的文化,汉地又融入了道家的文化,或者是儒家的文化,就变成把佛教有一点稀释,稀释。再来就有很多的善巧方便,拜拜梁皇啦,打水陆,拜三昧,慈悲三昧水忏,再来抢什么头香啦,叩什么钟啦,这些佛在世没有这个东西,由于大乘的佛教,因为有八大宗派,所各依据的时空不一样,经典也不一样,因此,他利益众生的这个对象也不一样,还有时空性的文化背景,因此整个大乘教义教理,某一些被冲淡了,被冲淡了。被冲淡了很容易被误会,误会什么,误会说:我现在念念经叫做修行,你也不能说:我念念经不叫做修行,可是佛在世,不是叫你念经,是叫你单刀直入的观照,不是叫你念经。

念经若无心,如鹦鹉学讲话,因此在大乘的这个角度里面,会产生很严重的错觉,譬如说:我今天唱了很多法器开始练习,练了炉香赞啦,戒定真香,或者是八十八佛,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诸位,这些善巧方便,不能说不是佛法,但这个佛法当中没有入于观照,就变成开始用念的,用念的,再搞上变成生意型的,你拿多少钱来,我念念经、作作佛事,怎么样?变成又跟钱扯上关系,这个大乘中演变出来的问题很大,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不是说法会不对,所以,祖师讲了一句话: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冗长的宗教仪式,若无益于觉性的启发,这个宗教的仪式,就是法会,就没有任何的意义。这一句讲的一百分,就是我现在唱炉香赞,戒(师父唱)戒定真香,起腔唱了很久、很久。

像有一天,我到某一个道场,刚好他们在吃饭,我慧律法师去,他们也认识,然后就等他们,要吃个饭,他们讲: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开始念:供养——(师父唱)很庄严,唱完,菜都凉了,饭菜都冷了,我们这个胃肠又不是很行。所以,大乘很多他不是重视观照,他是重视仪式,没有抓到重点,观照是单刀直入,看你的心起心动念,能不能针对问题来处理,针对烦恼来处理,可是大乘不一样。所以我们去的时候,参加很多的法会,念一念啊!《观音经》也念,《地藏经》也念,然后全部也念,回来,贪嗔痴还是一样,因为没有观照。这个问题就是很大,不是说大乘不好,大乘是很究竟的,但是教义教理摆在那个地方,很少人去把它发挥到四个字,淋漓尽致。让师父忧心忡忡,就是我们这个大乘经典,你看教义教理这么好,楞严经的教义教理这么好,楞伽经的教义教理这么好,为什么没有人讲咧,当然也有人讲啊,台湾有好几个人讲,都是讲台语的,台语局限于福建跟台湾,那如果你要利益中国大陆十三亿的同胞、佛子,那就必须要用国语讲了,这个就是让我们忧心的地方。

所以师父在这个教界里面四十年,能看(到)小乘的问题,大乘的问题存在,小乘的问题也很严重,小乘的问题,他们可以七次还俗,你到泰国去看看,出家二十年,我觉得我还不了解人生,我立刻就可以还俗,譬如说:我出家起过二十年了,这是泰国的,有的出家二十年、或二十年后还俗,为什么?我没有尝试到结婚的滋味,我就还俗、结婚,结婚以后发现,生了一两个孩子以后,我觉得我还是不适合结婚,已经有一两个孩子交给老婆,我再来拜法无师为师,你知道吗?泰国就常常这样子,他们可以还俗七次,所以他们还俗就变成很平常,我出家二十年以后再来还俗,还俗以后生两个,这是比喻,我没有真的这样喔。比喻,你不要听错了,以为师父真的这样,这是比喻,有的人听经会把比喻当作真的,听经笨笨的,听不懂我讲的,我是说:比喻在泰国就是有这种情形,有的人出家有二十年后还俗,就结婚生两个小孩以后,再来拜徒弟为师,徒弟就变成我的上人,我的上人经过二十年以后,他也觉得结婚也不错,又换他去还俗,之后又回来拜我为师。这个在泰国有存在这个问题,而在泰国有个激烈的方式,一谈到大乘不屑一顾,攻击、毁谤、批评,那些泰国比丘来到这里,有的是比较缓和,有的非常的激烈,对大乘非常的不满,甚至就差一点没有拿刀子来砍我们而已。

唉!所以,他们那种激烈的心态,无法容忍大乘的存在。大乘的问题在哪里?大乘的问题就是,太多的善巧的方便,都是念经、都是做佛事,而真正对法上的义理,这么重要的,没有人说这个是很悲惨的。所以师父希望,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我们总得要有人牺牲,所以师父就发这个坚定的意志,一定要把楞严经,如果你讲国语,可以利益几十亿的人,那如果你讲台语变成只能利益台湾跟福建的,那么干脆就用国语讲囉,所以楞严经已经完成了,那么楞伽经就继续把它完成,总要有人做这种工作嘛,我从来没有发愿说:我要做一个世界级的名人,我从来没有发愿这样,但是我发愿,要做一个降伏自我,以无所住的心,跟佛的心是一样的心,所以我发愿,我从不发愿,我要做为世界级的名人,但是我发愿,要做一个自我降伏,心与佛相应的修行人。今天因为讲到这水中月,这个就是太重要了,因为这个大、小乘的问题,你一定要借重这个时间,来好好的分折问题出在哪里。

所以、念经,念佛,有没有办法超度亡灵,诸位,重点要看这个人,在世的时候,他所造的善业跟恶业,那么我们应当遵守《地藏经》所说的,七分还可以得到一分,因此,我们现在把它归纳起来,从小乘思想我们学到一点可贵的地方,小乘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叫你要自觉,一定要靠自己,这一点是大乘比较疏忽的。大乘总是说:我念念佛,靠阿弥陀佛,可是贪嗔痴始终放不下,烦恼还是放不下,一点小事情百般计较,割舍不下,所以,这一点就比不上小乘的自觉的功夫,这小乘可贵的地方,在于自觉的功夫。大乘可贵的地方,就是永远不放异任何一位众生,这个是大乘可贵的地方。大乘认为说:所有的众生都有佛性,我们再给他一个机会,再给他一次的因缘,总是如此的慈悲,这个是大乘伟大的地方。如果把这个小乘,再加上大乘,两个不要去看对方的缺点,那么就是变成Perfect,很完美的。

【义贯】为何世间如梦似幻,如海市辱楼,如阳光与浮尘所产生的虚幻水影?以及如水中之月,皆非实有而现有相?众生因此迷其表相,执以为实,趋之不舍。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36)?】佛为什么说:七觉支,这个觉就是智慧,智慧照了。七觉支,这个支呢?用我们现在来讲呢,类似一种分类,就是一种分类。就是智慧把它分成七种角度来说,佛何以说七种智慧的分类呢?以及三十七助道品菩提分,这个菩提就是觉悟,自觉觉他三十七道品,这个我们在十四讲表还考试过的。诸位,这个七觉支有种种的名相,大概有八九种的名相,你一定要了解,我念一下:七觉支又名七等觉支,又叫做七遍觉支,遍就是遍三千那个遍,七觉支又称为七菩提分,七觉支又称为七菩提分宝,加一个宝字,所以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另外一个七菩提分,又叫做七觉分,觉悟的觉,另外一个名词叫做七觉意,意就是我们第七意识,未那识那个意,七觉意,又叫做七觉志,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又叫做七觉支法,后面加一个法,叫做七觉支法,或者叫做七觉意法,意,就是意识的意,七觉意法。那么如果是简称,简称七觉,如果你在经典上看到七觉,那么就是七菩提分。我再念一遍,它不同的名词、名相有,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简称七觉。为什么要这么复杂,因为七菩提分它太重要,它是一个人成道的根本。我们看下去,为什么他这么重要,诸位,看底下注释你就知道,这个七菩提分要用一点时间,是因为他太重要了,对一个修学佛道的人来讲:它太重要了。

【注释】“觉支”:为七觉支(一、择法觉支,你看,我们常讲,宁可百年不开悟,不可一日走错路。不但要选择善知识,还要选择正法。看一下这一段,择法觉支是什么意思,择法觉支就是,以智慧选择真法,放异虚伪法,真法能了生死,是佛陀讲的正法,虚伪法是这个凡夫法,或者外道法、权法,不是究竟实义法,所以,择法觉支真正的意思是,以智慧选择真法,弃虚伪法。你看这个重不重要,你今天如果说不听经不闻法,你如何用智慧来选择咧。所以,在座诸位,修行绝对不是你关起门来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诵诵《金刚经》《地藏经》持持《大悲咒》就了得的,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首先你就必须用智慧来选择真法,祖师讲过一句话,这句话可是重要,如果你没有能力选择正见和正法,你这一辈子、或者生生世世,注定成不了天人师、佛、世尊,你看这多么的重要。Repeat再一遍,如果你没有能力选择正见和正法,那么今生今世、还有生生世世,就注定你成不了天人师、佛、世尊。那么你就知道,这个择法觉悟支有多么的重要,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楞伽经后面说:我们修行当依何人,楞伽经后面讲,当依胜善知识,这个胜是殊胜的胜,胜善知识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定要依此大悟的圣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圣人,为什么要这样依,只有他能了解,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你不见性,你不可能了解佛的本妙、本觉、本心是什么,所以第一个叫做择法觉支。

【二、精进觉支,】因为这个太重要了,这个七觉支太重要了,精进觉支什么意思咧?就是用智慧精进于正法不懈怠的觉悟,简单讲:你要精进,行,不是盲修瞎炼,不是硬干、不是瞎搞,你要用什么,要用智慧精进,为什么精进后面还一个觉咧?就是用般若智慧精进,般若智慧就是代表正法,摩诃般若,所以这个精进正法不懈怠,叫做精进觉支。换句话说:第二种还是要用智慧来精进于正法永不懈怠。诸位,你在家自己用功,你一定会什么,久了会生懈怠,诸位,你今天你来听经闻法,除了一个心开意解,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在哪里,你知道吗?关键就是,听经闻法培养精进的心境,时间到了,我就是不管听得懂不懂,我车子一开,捷运一坐,或者用走路的,用跑路的,我就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来坐在文殊讲堂的底下,这个有一个好处,就是我要把精进变成一种习惯性,这个就是好事。所以这个精进,就是一种,久了以后就变成一种习惯性,比如,文殊讲堂就像一种阳光,你们在家久了以后,久了会发霉,需要阳光晒一晒知道吗?需要阳光晒一晒。所以,在座诸位,你千万不要把来文殊讲堂听经闻法,当作是一种负担跟压力,你要反过来,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每星期六,我就是要来享受一下,Enjoy life我要享受一下生命,我要听经闻法,培养这种精进不懈的精神,师父赞叹你!所以这个精进正法不懈怠。

第【三、】叫做【喜觉支,】这个特重要,特别的重要。喜悦是生命的本质,因此这个喜悦,它扩大来解释,就是胸量很大,可以宽恕、可以容忍众生,二六时中都是用一颗喜悦的心,喜悦的心就是于顺境不骄傲,于逆境也不气馁、不挫败,没有挫折感。这个喜悦的心就是,我欢喜一切的果报,同时我努力开采内在的般若智慧,任何境界我都是愿意去承受它,叫做喜觉支。喜悦才是生命的本质,不是无明,最近很多人来讨论2012世界未日,前两天有北部的人来,又问了师父,听说这个2012是世界未日,我跟他讲:2012不是世界未日,目前2012没有世界未日,目前只有怎么样,心灵的未日,没有世界未日。世界未日要在四十亿年以后,地球慢慢的被太阳吸引过去,现在只有心灵未日。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心灵,卡了一层厚重的无明,你现在只有心灵的未日,没有世界的未日。他说:哇!跟师父讲话,能得到一些提携,得到(一些)重点。

第【四、轻安觉支,】轻安觉支什么意思,就是身心轻快安稳,诸位,身心轻快安稳,保证你不会得重度忧郁症,强迫症叫做重度忧郁症,所以,为什么学佛的老人不痴呆,学佛的年轻(人)不变坏,学佛的壮年永不败,学佛的老人不痴呆,为什么?为什么学佛的老人不会痴呆,为什么?他脑筋里面都是那么好的佛陀的智慧,般若的智慧,现在有的人防止这个痴呆,怎么样?去打麻将,说手指要动一动,那么脑筋里面要动一动,台湾这些眷村的,眷村的这些婶婶、奶奶七十岁、八十岁的,桌子一排,统统在打麻将,人家记者问她说:哎呀!这些婆婆、婶婶啊,这位大婶,你为什么要来打麻将,她说:医学上讲:我们这个手要动一动,刺激一下脑部,老的时候才不会痴呆症,原来打麻将,她可以打一辈子的麻将,是为了不痴呆。她是借着这个理由,是不是啊?我们文殊讲堂,如果像他们这样讲的话,就不要讲经了,就排麻将桌来。对不对?就排麻将桌了,是不是?所以,世间人没有学佛就是,你看,那些眷村的这些婆婆、姥姥,这还不是姥姥,这应该是老祖母了,八十几了、九十几了,你看,还不知道要念佛。来日不多了,她不管这个,所以,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碰到佛法的,永远的。

所以,第四轻安觉支,轻安就是身心轻快,身心安稳叫做轻安。诸位,如果身心轻安、身心安稳,那我们还有什么好追求的,有的人讲说:哇!师父啊!您这二十年来都住在这五楼,您这样不会觉得空虚无聊吗?您都不会想出去走一走,我说:有要出去走啊!怎么会不想,常常想要出去走走,可是一出去,没戴眼镜车子来看不到,再来,空气也不好,在半路就被拦截,你看,我来文殊讲堂这样二十几年了从一九八九年到现在,成立以来到现在,几乎都是在讲堂里面弘法,连最近的这个旁边都没有去,你看到现在,而发苍苍、而视茫茫、而齿牙动摇。你看一做就是二十年,年岁也有一点了,所以,有一天我去木屋,就去爬山,发现这个体力,真的差年轻的时候,真的差太多了。我年轻的时候,想当年一天睡两个小时,在阅读藏经的时候,还不觉得怎么样,唉!现在爬山,年岁又大了,男子汉大丈爬山最怕倒退走,爬上去又滑下来……感冒咳嗽到快要变气喘,真的。男子汉大丈爬山最怕倒退走,真的,这个体力真的差很多了。所以这个一年多后,我们预计《楞伽经》讲到明年的年底,要像这样,因为很多的居士都说:不希望师父讲得太快,如果按照这种速度来讲的话,讲到差不多那个太空船飞到火星的时候,才会讲到一个段落。身心轻安、身心安稳。

第【五、】叫做【念觉支,】喔!这个念觉支太重要了,就是,念觉支什么意思,叫做心中明白,念念禅定,念念般若。这个念觉支,简单讲就是,每一念都在觉悟当中,不会迷糊。前念烦恼不生,后念智慧不灭,简单讲:念觉支就是念念心中明白,常念禅定、常念智慧,与般若智慧、禅定真如相应,叫做念觉支。这个功夫又更进一步了,哇!这第六就更不得了了。

第【六、】叫做【定觉支,】定觉支是什么意思,重点在一心不乱,入禅定而一心不乱。这个功夫又更深了,第六叫做定觉支,入禅定而一心不乱。

第【七、】叫做【行舍觉支)。】行舍觉支,就是说心没有偏颇,不执着空、也不着有,保持心的一种平衡,叫做行舍觉支。行舍觉支,简单讲就是,无所住,万法无所住叫做行舍,这个舍就是不着。不管这个世间发生什么事(情)就是两个字,不着。三个字叫做无所住,四个字叫做空无自性,所以这个行舍觉支,就是心无偏颇、不执着,保持心的一种平衡,万法无所住叫做万法尽舍,这个舍字,包括身心世界、钱财,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佛,以能舍而成就。十方三世一切佛,怎么个成就法呢?因能舍。没有意见,身心世界、什么财产的,统统放、统统舍。

“菩提分”:就即是三十七助菩提法,又称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诸位,这个我们在十四讲表里面,还叫大家默写三十七助道品,每错一个字扣零点五分,我还记得很清楚,每一个字扣零点五分,默写三十七道品,哇!那个整篇背起来,很多人考一百分,三十七助道品,所以,师父说:楞伽经就等于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总复习,就是这样子。好像准备要联考了,要考什么?要考佛、要考佛班。

【义贯】佛因何“说”七“觉支”及三十七助道品法?

◎【云何国土乱(37)?云何作有见(38)?】“云何国土乱”?“国土”就是世间这个国土,会有战乱,为什么这个世间,这个国土会有战乱呢?(未完)

楞伽经 01:达摩祖师来到汉地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

楞伽经02 :人的那个得失心态很可怕的,修行没有那么简单的

楞伽经03 :修行人心中没有恨,只有因缘:有缘还是无缘

楞伽经 04:女人都犯一个很严重毛病就是需要人来爱我,这个期盼就叫作妄想

楞伽经05 :这部《楞伽经》是一切佛成佛以后一定会讲的,这个是成佛的重点

楞伽经06 :你还有一个众生不去原谅他,你就不能成佛

楞伽经07 :就算你做了很多的好事,那个也是识心,识性是依他起的不可得

楞伽经08:你今天心境跟佛一样,你的心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你的心

楞伽经09 :肯牺牲这个色身的,法身慧命就会活过来

楞伽经10 :经是指佛的心,讲经说法就是显示佛陀的证量境界让你契入

楞伽经11 :见缘起即见道,缘起就是条件所构成,条件所构成的就是无相

楞伽经12 :行善得五十分,包容恶的五十分,这样加起来才叫做一百分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