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07 :就算你做了很多的好事,那个也是识心,识性是依他起的不可得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伽经(一)07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679eor56m&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一)07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翻开第九页,我们今天从第九页开始,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请翻开《楞伽经》第九页,中间,看经文:【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整部经典出现了两位意生身的大菩萨。诸位,这位摩帝菩萨在这里出现一次,往后的都是大慧菩萨出现的,在这里出现一次,后面从经典的开始,到后面的与佛的对答,全部都是大慧菩萨。那么要观想一下,当我们佛在世的时候,在讲经,那么这些比丘是有形相的,而这些得意生身的菩萨他是安住在虚空,也就是不坐在地上的。你观想一下,就像是坐在二楼的这个护法居士,可是呢,它没有楼层,它全部都安住于空性的,所以他们都是安住在空中,可以随地而坐的,虚空里面,因为他们这个色身是意生身,不是有质碍的。所以你要观想一下,佛在世的时候对比起讲(经说法),而这些得意生身的菩萨来,这些比丘看不到,除非他有相当的证量;凡夫也看不到这些大菩萨,完全看不到。他们不是粗糙的四大所构成的,他们是意生身,完全是证得三昧的神通妙用,他们所现的色身就是住在虚空,有功夫的人才看得到这些菩萨的身体,一般凡夫你看不到的。如果我们也参与楞伽会上的话,你眼睛看到的就是这些比丘,安住在虚空当中的这些得意生身的十地菩萨,你眼睛看不到,完全看不到,没有那种功夫。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这个摩帝就是跟我们三昧、正定的三昧是一样的,就是这个也是很有功夫的,他的名字就是摩帝,摩帝就是主定,那么大慧最主要是主智。大慧的表法是智,智才能成佛。那么定呢,能够断烦恼,能够伏烦恼。所以,大慧菩萨表法的,表智;摩帝菩萨表法的,表定。这个表法在佛教里面,它是很重要的,看了这一个表法的,就知道这一部是什么经典,大慧菩萨表智,那就表示这一部经典是成佛重要的要典。[俱游一切诸佛刹土],俱游就是因为要度众生,所以游历一切诸佛刹土,因为他身体没有质碍,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穿墙走壁,也没有任何的障碍,所以动念就到。[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注释】【“尔时”:那时。】【“摩帝菩萨”:“摩帝”即三摩地,意义为正定;以此菩萨主定,故名摩帝。】摩帝就是表法的,这也是菩萨的名字。【定与慧乃为一体,而大慧菩萨主智,故摩帝菩萨常与之共行。】【“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游”字非为游玩义,乃现身度生之义,由于此二大菩萨已得自在神通,故视于十方佛土度生有如“游”戏、】诸位,我们常常讲游戏神通、游戏神通,这个游戏有两个重要的这个观念:第一、他心中无所住,才能达到游戏神通;第二、他必须有强大的三昧力没有强大的三昧力,境界一来就不是游戏了,就是业力现前。因此这两大力量,使得这些大菩萨能够得到游戏神通。所以十方佛土度众生有如游戏,【或旅“游”,故云“游”。】

翻过来,第十页。【“承佛神力”:以下大慧菩萨要以偈赞佛,所赞者,为法王之境界,】所以在这里还是要提出来一下,在汉传的(佛教)只有佛称为法王,其他的不行,佛称为大法王。那么佛以下的包括诸大菩萨,都不能称为法王,最多称为法王子。所以在汉传的(佛教)翻译里面,法王是最为尊贵的,唯佛能够(被称为)名副其实的法王。那不是像现在自己称自己是什么法王,跟现在不一样。【非大慧菩萨所能得知,故须承佛威神方能知而赞叹。】【“偏袒右肩”:“偏袒”是袒露之义。佛制将袈裟搭在左肩,露出右肩,表示恭敬,称为偏袒右肩。《释氏要览》引《舍利弗问经》云:“‘于何时披袒?’佛言:‘随供养时,应偏袒,以便作事故。】简单讲,偏袒就是在动态里面要作务。【作福田时,应覆两肩,现福田相故。’”随供养,例如见佛、礼佛、问讯、入众等时候,】这是动态。【须偏袒右肩以示恭敬。】这讲的是今日南传的袈裟,不是北传的。【作福田,如】二时【临斋、】像汉地二时临斋仪,临斋就是应供,这个就是比较属于静态的,譬如说像【坐禅、诵经、入聚落、树下坐时,令人见田相端严,故须通披。

【“右膝着地”:又名胡跪。“胡”是西方人之义,以此礼乃西天之仪。右膝着地为单腿高跪之姿势。】因为我们在汉地,目前没有人这样子作礼,没有。听说这样子,力道比较大,右膝着地呢,要起来也比较方便;如果是左膝着地呢,有的人不是很方便。所以右膝着地有一个含义,就是一般人惯用右手右腿,起来力道比较大,就很方便。那么汉传的(佛教仪式)都是五体投地,那么这个五体投地后面就有,这本经典后面就有五体投地之礼。

【“偈”:梵语“偈陀”(Gāthā)为一种文体,译为颂。】常说偈颂,偈颂就比较方便背诵起来。【通常以四句为一偈,且字数有一定,如为三言、四言、五言之偈等。】三言为一个偈颂,或者四言为一个偈颂,或者五言为一个偈颂。那么这个偈颂在我们汉地来讲是非常普遍的,你看看一些出家众、在家居士,如果有心得,他就会搞一些偈颂出来,来说一说他的感想、感触。【又,偈颂常用来赞美之用,亦有用来说法者。】(偈jì:佛教术语,译曰颂。定字数结四句者。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颂者,美歌。伽陀者,联美辞而歌颂之者,故译曰颂。见伽陀条。又偈训为竭,竭也。摄尽其义之意。《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偈者,竭也。摄义尽,故名为偈。”——《汉典》。伽陀:(一)梵语ga^tha^,巴利语同。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又作伽他、偈佗、偈。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由语根gai而形成之名词。gai有“谣”之意,故“伽陀”一词,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伽陀与只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只夜虽亦为韵文,但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但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中,谓诸经中联结句而讽诵彼彼所说者,称为伽陀。大智度论卷三十三亦谓一切偈皆称只夜,句之多寡不定,又称伽陀。此等均以伽陀仅为讽咏之义,与只夜无二。又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五载,伽陀指除修多罗及戒律以外诸经典中之四句偈等。另据巴利文长部经注序、善见律序所载,法句、长老偈、长老尼偈、经集等书中,凡不称为修多罗之偈颂,称为伽陀。此外,成实论卷一谓只夜(偈)有伽陀、路伽二种,路伽又分顺烦恼、不顺烦恼二类,而将十二部经中之伽陀,归属不顺烦恼之类。[显扬圣教论卷六、卷十二、顺正理论卷四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卷八十一、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四](参阅“十二部经”344、“偈”4383)(二)阿伽陀(梵agada)之略。为良药。六十华严经卷十(大九·四六五上):“譬如伽陀药,消灭一切毒。”华严经探玄记卷六(大三五·二一四中):“伽陀,此云良药,谓能除一切毒。”——《佛学大辞典》)

看经文:【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那么这个偈颂是赞叹佛。这个偈颂就是佛已经离开生灭的妄相;同时种种的妄想,佛也离了;也离了凡夫的知见,凡夫称为妄见,诸佛称之为照见。为什么叫它作妄见呢?因为它着境以为实,他认为这些境界是实在的;而佛却观照到这些境界、包括五蕴色身都是生生灭灭、灭灭生生的,都是缘起,空无自性,都是无常的东西。

解释一下经文:世间离生灭,这要作这样解,就是一切世间的万法,本来空无自性不可得,然后“离生灭”,前面要加一个字意义才显得出来:“本”离于生灭,这五个字,虽然很短,但是包括的意思很深。一切世间万法本来就空无自性,没有东西,就像六组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离于生灭,本离于生灭,为什么要加一个本呢?就是本来就没有东西要让你执着,而你误认为有我、人、众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你一直执着它是实体的,所以你一直没办法离。诸位,凡夫跟圣人差别在哪里?我们现在指的是修学的佛道,就是凡夫没有办法离开这个生灭的假相,圣人他之所以伟大、超越,就是他能离;众生是看什么执着什么、看什么执着什么。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一切世间万法其自性本来空,因为空无自性,本来就离于一切的生灭。

接下来,[犹如虚空华],为什么要加一个犹如呢?就是类似比喻,意思就是万法都是生生灭灭、灭灭生生,空无自性,当然就像虚空中的花,虚空哪里有花?虚空本来就没有花,是因为你眼睛有毛病,才产生有这个花,就是你今天因为本性有毛病,由无明看出来的,就认为这个全世界的宇宙都是真的,因为你心性产生了毛病,智慧不足,没有能力去照见万法本空,没有这个能力去照见。因此不了解虚空本来是无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等同虚空,而我们看的色法还有虚空,却是如此的真实。所以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犹如空华不实如幻,不实在的,空华是不实在的。眼睛有毛病才会看到空中有花;智慧出了毛病,就会执着我们的人生跟宇宙是真实性的,犹如在空性里面看到了这个花。这句的意思就是,万法皆是生灭之相,本来就空无自性,因为智慧不足,没有照见的能力,因此没办法透视。所以万法皆是生灭之相,也就像犹如虚空的花那么的不实在、那么的如幻。

智不得有无,诸位,这个智可不是普通的智,这个是如来以智照了,不得取有无,就是不能讲有、也不能讲无。如来以智慧,如来用大智照了万法皆空,所以因为体性本空,你不能、不得取说有,不得有,就是不能说有、万法有,万法有是缘起有,它的体性本空,但是也不能说无,说无的话,变成断灭。诸位,讲有着常见,说无着断见,就坏了因果法。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有跟无他是二法,一二三四的二,所以这个有跟无,就是代表一切二元对立的法统统都不对,所以究竟的如来大智是远离一切二法的情计;情,感情的情,计,计算机的计。佛的大智是究竟远离一切二法之情计,就是佛绝对不会着有,也不会着无。所以佛性非有非无,佛性非常非无常,就是绝对,简单讲,不得有无就是不落两边,这一句话往后都会一直重复出现。如来以大智慧照了,不得有无,就是佛一定不会落入两边,不会落入两边。佛如果落入两边就不是佛了,佛不会落入常,也不会落入无常;佛不会落入有,也不会落入无;佛不会落入能,也不会落入所。

“而兴大悲心”,为什么兴大悲心呢?因为众生不了解有无来去生灭增减皆不可得,自性本空,因此佛愍众生迷物执妄,这个可是众生的毛病。迷物执妄就是迷相执妄,众生因为迷于众相,始终把这个相看成生命的第一种依靠,而你所依靠的东西却是大大的错误,因为诸法本自空相,而你依靠的那个相,并不能解决你生命的迷茫,所以当你生命用依靠的方式,不是从内心里面开采你的大智慧,你依靠某一种东西来过日子,你就必须为那种东西付出痛苦烦恼和代价。当我们倚靠的是我们内心自己本身的大智慧的时候,没有能所,那么天地万物没有一种东西困扰得了你,因为你的内心里面不依靠任何的东西,完全依靠你的自性清净心,完全依靠你内在的大智慧,那么全世界的东西都不可能困扰你。全世界有东西会困扰你,是因为你需要它,需要某一种东西来依靠;那么你不依靠任何的东西,这些如幻的东西是靠不住的。就算你今天依靠这个东西,有一天它也会有变化,所以你暂时用一下,可以,不作永恒想。那么整句我把它贯穿起来,为什么佛兴大悲呢?佛因为怜愍众生迷物执妄,所以兴起大悲心来度化他,让他恢复每一个人本来的面目。那么整句的意思师父把它贯串起来,就是:一切世间万法都空无自性,本来就不能说有和无,万法本来就离于生灭,因为它空无自性。

接下来,万法既然都是生灭相,空无自性,那么当体即空,所现的这种种的众相就犹如虚空华,虚空中哪有花呢?是因为眼睛出了毛病,众生着境以为实,是因为智慧出了毛病,不晓得虚空本来就无花,这个虚空的花本来就不实,本来就是如幻,所以一切众生看到一切相,都知道这些相当体即空不可得。如来以智慧、大智慧照了,所以不落两边,佛也不会说不得,他也不会着有,不得有就是说也不会着一个有,如果着一个有,就变成落入常见,诸法缘起虽然有,可是体性本空,所以诸法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若说无就落入外道的断灭见了,就否定了因果,所以万法必须依循着因果的缘起法则,而进行事相的修行,所以你也不能说无。说有着常见,说无着断见,所以不得取有无。就是如来以大智慧照了,永远不会落入两边二元的情计,所以什么是如来?究竟远离一切二法之情计。佛因为怜愍众生迷物执妄,不了解来去、生灭、增减、有无,当体即空,并不可得,而兴大悲心。

所以这四句,就是: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这个是赞叹佛离于生灭的妄相、种种妄想的凡夫的知见,佛离众生生灭所执着的妄相,也不像是凡夫的妄想,也离于凡夫的妄想执着的知见。凡夫的知见就是妄见,佛陀的知见就叫做正见。在座诸位,你看才二十个字,师父要解释多少,是不是?哪有一本经典一开始就讲这么深的?没有了,任何一本经典都没有,一开始就吓惊人,一开始就让你吓一跳,哇!这一本经典,真的就是成佛的经典,对不对?一开始就叫你离有无。那刚刚师父讲的如果你有全心专注来听,那么后面的义贯就可以很轻松的了。所以师父叫你不要依靠后面的注解,就是这个道理。你全力以赴的认真听师父怎么讲,再来,那么就很简单了,因为你已经了解了。不能说(我认为)师父讲的模模糊糊,我回去再自己看义贯,那这个不好。因为师父(所讲的)里面的义理,发挥到淋漓尽致,这个才是重要的。

【义贯】一切“世间”之法,本“离”于“生灭”,其生灭之相“犹如虚空华”,如来以“智”照了,“不得”其“有无”、】也不得取【“来去、”】不得取【“生灭”等相,究竟远离一切二法之情计。】为什么叫做情计?这一句话师父一讲你就知道:凡夫之妄情妄计,凡夫不是用智慧在过日子的,是用他的经验跟感情,所以叫做情计。一般人认为合理呀,一般人认为这个是合理的,没有什么不对的,叫做情计。【然佛愍众生迷物执妄,】注意听!在“物”旁边写“假相”,众生因为迷于假相,误认为它是真实,同时执着这个妄心死执不放,妄心执着于妄相,妄相又熏习这个妄心。内叫做妄心,外叫做假相,或者是叫做妄相。所以因此就掉进生死的轮回,不得解脱。人家六祖就看得很清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诸位,无一物,包括假相;无一物,包括心中没有任何的挂碍,本来无一物,那当然就没能所,本来无一物,有什么东西可以缘吗?有能缘的妄想心吗?有所缘的妄情的境界吗?没有啊!对不对?那么神秀大师就这样讲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那么我请问你:这个有没有照见诸法本空?没有啊!你这样要拂,每天要拂一次,要拂到什么时候呢?对不对?身是菩提树,着一个身;心如明镜台,又着一个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一直重复,一直重复,时时勤拂拭,要忙到什么时候才可终止?莫使惹尘埃,拂去以后,尘埃又跑上来,拂去以后,尘埃又来,对不对?所以,在座诸位,真正悟道的人,叫做现前当下这一念,了解妄相本空,证得无生,妄心本空,妄识本空,证得识性,本性就显露出来。【故“而兴”起“大悲心”而普为济度,令离于此虚妄有无之法,而得证法身。

【诠论】 【此偈赞佛离于凡夫妄见。】

接下来,经文:【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前面讲外在的境界不可得。现在讲识心分别不可得,更进一步的往内,所以这个偈颂是赞叹佛离于二乘人。二乘人是用识心在修行,或者是权乘的菩萨、或者小乘的菩萨,这种错误的知见。什么叫做错误的知见?不到究竟一佛乘、究竟没有知见,所以这个二乘人跟权小不能成佛,就是因为没有拥有佛的究竟正见。

解释一下:一切万法,缘起如幻,如幻就是缘起如幻。一切万法,只要是缘起法,有相的东西,无相的识心,统统是如幻,其性本空。所以在座诸位,你在这里要有一个重要的观念:识心分别乃是依他起的,空无自性,这里你一定要特别注意。刹那闪动的执着,就算你做了很多的事情、很多的好事,那个也是识心,这个也是依他起的,本来是空无自性的。所以佛教你虽行一切的善,同时也要离一切善的执着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立刻就灭掉那一种度众生的观念。

心识,诸位,如果你还没有办法去理解识心分别是什么意思,(那师父告诉你识心分别)就是真如妄动浮出来的一种强大的观念、知见,认为它存在性,简单讲,就是强大的主观意识,称为识。这个识的范围非常的大,整本唯识学都在解释这个字,你就知道要认识唯识学需要下十年的功夫。而认识了唯识学以后,了(liǎo)识不可得,通达空性,那么识性就现前。所以通达识性的时候,识是虽分别、不作分别想。通达了识性是依他起的,不可得,那么我们就见性。

远离于内在那种心识的分别,当然心识就包括心、意、意识,为了偈颂,它只好省略了,本来是远离于心、意、意识,三个都离。所以远离于心识,诸位,后面补三个字“之分别”取着,远离于心识之分别执着,分别是第六意识的,执着是第七意识的。所以整句贯穿起来就是:一切万法空无自性,缘起就如幻,其性本空,大修行的人应当远离于心识之分别,就是连主观意识的专门每天缘于外在客观因素的那个识心分别。为什么识心分别?注意,在唯识学里面,有一个定义非常的了不得,就是“闪动刹那的分别执着就是识心”,刹那之间闪动,电光闪烁不定,就是没有体性,若有若无。

所以在座诸位,如果不了解这个识心,本来是刹那之间闪动的一种妄想,我们就会想办法要找到幸福。所以在座诸位,一个一辈子都没听到佛法的人,他休想找到真正的幸福,绝对不可能。他用这个方法要找到幸福,这个幸福没多久又产生了悲剧,好!他又要用另外一种方法想要得到幸福,这个幸福又让他破碎,所以他一直活在想要得到幸福却付出了百分之九十的痛苦,他的忍耐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为什么他永远得不到幸福?因为永远都是识心分别,他最多只能得到安慰奖,安慰奖就是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也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他只能做这样子的,还没有进入真空的状态,他只能做这样观照,“我感谢上苍我现在拥有的,我也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他用这几句话得到安慰奖,也算不错。

但是,如果他证到毕竟空寂的时候,进入佛的大智慧,有跟没有都是平等,为什么叫做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平等是指什么?就是指那一颗大智慧的心性,无所住的心性。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指内在那一颗见性平等的心性,诸法本空,讲有也不对,讲无也不对。所以如果这一句话大悟的人来念的话就不一样了,“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因为拥有的是如幻;“也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因为本来就空。你看,同样这一句,前面是得安慰奖,后面是得第一大奖,那不一样的。所以,这一辈子没有听到佛法的人,一辈子都找不到真正的幸福,那是绝对不可能找到幸福的。你去哪里去找啊?智不得有无,用佛陀的大智慧来照见,也不可以有或者是无。而兴大悲心,那么智不得有无,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整句的意思,就是赞叹佛离于二乘离于权小的谬见、错误的知见。

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一切的万法,缘起如幻,其性本空,修行者应当专注于内在的观照,那刹那之间的闪动分别跟执着是缘起,缘起的空性是不实在的,当下即空,回归当下就是本性。诸位,心识的分别当体即空就见性,了解到刹那的闪动分别不可得,就见性,即见识性。大智慧的人是不会落入有无两边,佛愍一切的二乘人,迷于心识的分别,所以兴大悲,赞叹诸佛一乘,所以佛是离于二乘权小的谬见。

【注释】【“一切法”:指世出世间、内外、】内就是心,外就是境。世出世间,内心还有外境,【根尘识等诸法。】根尘识就是内外中,内六根、外六尘、中间所引发的六识等诸法。所以一切法指世出世间法、内心的妄识、外境的缘起、内六根、外六尘、中间所引发的六识这一十八界统统包括在一切法。而这一切法,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万法都是如幻,都是如幻。诸位,后面大慧菩萨讲,说“世尊,您为什么一直讲如幻这两个字呢?”世尊说,“如果不用如幻这两个字、缘起如幻来解释第一义谛,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名相更接近第一义谛的来解释了。”没办法了。所以一直重复用缘起就是如幻,如幻就是不实在,只要是缘起法,就是不实在,你今天、你个人的一切,这个五蕴不实在,你家庭的组织很脆弱的,这个社会也很脆弱,整个国家也很脆弱的,因为都是缘起法,整个地球也很脆弱的。所以一切修行人,应当依照、依据内在的大智慧来过生活,离一切如幻的不实在的缘起法。

所以在座诸位,你今天吃得好、穿得好,或者吃得不好、穿得不好,过得不如意、过得如意,统统不可得,不可得。你在你的立场必须做观照、对你最有利的观照,怎么样观照能够让你解脱,这个就是时空的不同,每一个人的background背景不一样,所以记得,你要怎么样观,能够让你烦恼更少,那个就对了,那种方法就对了。是不是?因为法无定法,你有你的婚姻,你有你的小朋友,你有你的经济,这不是用他的方法、用我的方法就可以解决你现在每一个人的症结问题。

诸位,全世界众生每一个人都有故事,要问,问不完啦,真的问不完啦。对不对?所以很多人有时候也不太看经典,动不动就发一个e-mail来问师父,我们当然也很感谢他对三宝或者对师父有信心,不过,那一些写问题、来问问题的法 师或是居士,应当多看师父讲过的这些佛法,问题就会慢慢的减少,不要说,不看,然后一直问,这样真的问不完啦。对不对?大家都会有问题的,哪一个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叫做众生吗?没有问题叫做佛。问不完。

【“心识”:指心意意识而言。】【“远离”:谓本性】空故,【即离,】本性即离。什么叫本性?本性就是诸法的实相叫做本性。诸法的实相就是真相,诸法的真相,它的本性是什么?它的本性是空。因此我们就了解,【当体即离,】当体即空,所以就是离。诸位,这个就是佛发现的人生宇宙的真理,当体空无自性,所以就应当回归当下,就要离。这个“离”还有一个重大的奥秘,就是要离得很彻底。诸位,如果我们讲到空就是彻底的空,毫不留情的铲除,只要有一点点的执着,你就观想那就是心中的杂草。那个一讲到空,那就是空到底的,不能有留任何的一点点草根,留一点点草根,怎么样?春风吹又生;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诸位,修行人对烦恼不能客气的;对众生要客气,尊重他的自尊心。对你内在的烦恼不能客气的,喀,(师父做斩断的手势)一下子,当下了断,就是那种功夫要拿出来用,对自己内在的烦恼不能有任何的客气的,对不对?你要成佛,你就是要有这种快刀斩乱麻,对内在的烦恼要残忍一点,马上立除后快,是不是?

有一个女众,她听了师父的法,她就问:师父,您讲的法很好,我听了很法喜!可是我这个烦恼就是斩不断,那怎么办呢?很简单嘛,那你就放着,让它痛苦吧。师父啊,我再三年以后慢慢来学习,来斩断这个烦恼,您看呢?没关系啊,那你还要继续痛苦三年。对不对?看你什么时候斩断,就这么简单。师父啊,要斩断这个烦恼实在难喔!有时候亲情,真的是很困难。对喔,这就是在家居士修行的困扰。他说有时候我都不晓得什么是即、什么是离;我对老婆儿女到底什么是责任或者是放弃;有时候这个有模糊的空间,实在没智慧判断。到底是我放下我的老婆儿女来出家,这个是不是真的下定决心,还是说我的责任未了,还是要把它完成,可是我又怕明天死掉,明天死掉,就没办法出家了。所以他内心里面就这样困扰,困扰,到底要怎么样选择,真的是这样子。

所以本性即离,当体(即空)即离,【非作而令离,】诸位,这一句特别重要,非造作而令离,其性本空,所以离,佛法原汁原味就是这样。原汁原味就是其性本空,所以离;当体即空,所以要离,这个叫做原汁原味。如果说慢慢你分析看看,你老公,有一天会老,会得糖尿病、心脏病,死了以后,慢慢地发烂发臭,最后你剩下那堆骨头,你当老婆的有什么好执着的,慢慢分析,诸位,那个不是原汁原味的修行。原汁原味的修行是,本性就是空,你先生当体即空,你老婆当体即空,当体即空,对不对?不小心生了孩子,孩子也是当体即空,一切皆空,没有例外,原汁原味就是这样美,美不胜收。这样子的话,有什么好执着的呢?有一天你会老,是不是?在座诸位,男众你的血糖升高了,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就表示你健康亮红灯,就是你的生命快结束了。女人,如果开始粉墨登场,上不了妆了,抹了就掉,抹了就掉,那就要注意了,那就表示荷尔蒙已经失去平衡了,这个就表示你接近死亡的日子快要到了,脂粉难施了,这就没办法了,这就是表示你身体的质已经变了,老化的时间已经到了。所以这个修行是不能等的,死亡是最难掌控的讯息,死神什么时候到你们家来敲门,没有人知道的,Maybe tomorrow? Maybe next year?也许是明天,对不对?也许是明年,什么时候死神来敲门,你怎么知道。

所以有的人不听经,不闻法,他就跟师父讲,我知道生死很恐怖,我要开始努力。从来都没看过这个人来听经,不知道你要从什么地方努力起,叫你来听经闻法,统统不要,每天说要努力了生死,是要怎么了生死呢?一个人一辈子不听经不闻法,你生死怎么了?不可能的事,这是不可能的事。修行,它是点滴的功夫,它是像金字塔一样慢慢慢慢一块砖头一块砖头慢慢叠起来的,诸位,修行没有捷径的,要吃苦的,点滴功夫这样一直累积起来的。你今天听了法喜充满,因为我们上了两堂课的《楞伽经》,很多人听了法喜充满,这法喜充满怎么来的?就是你累世累劫累积的善根,对不对?要不然你从来没有听过佛法,叫她来坐在底下,她做了很多笔记,你一看,都是记我说的笑话而已,其他重要的法要都没有记。你看她笔记做得很认真,其实都在记笑话,回去要讲给她老公听。真的就是这样的。所以修行不能造假的,点滴的功夫,就像现在大家坐着,就是这样,一点都不能逾越这个次第的。【如二乘之所为。】这二乘人造作令离,佛是当下就离,就差这么多。

好,在座诸位,放下笔,看这边。这些修行人我们分为二乘人、外道跟佛来修行,注意看这个比喻。右边这个叫做无常(师父拟右拳),二乘人,他就是观无常,一直观照无常,我这个色身新陈代谢,观无常,所以也没有什么,我这个色身,有一天会烂啊,所以慢慢来、慢慢来,到最后开始放下得失,放下欲望,放下这一些荣耀啦,慢慢观无常,慢慢观,无常。什么叫外道?外道就是无常里面又跑出一个常,(师父拟左拳)上帝,诸位,这个是很重要的学问。无常,当体即空,他不会,他不懂;无常外面立一个常,这个叫做外道的修行法。外道的修行法就是无常里面又跑出一个常,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上帝是常,这个常创造出无常的世间,这个叫做充满了矛盾。你懂吗?诸位,常的世间,站在因果的角度,应该创造常的世间,怎么会创造一个无常的世间?如果上帝是常,应当创造是常的世间,才符合因果嘛。

好,在座诸位,如果上帝也是无常,创造出来的也是无常,无常的无常是什么?就是常,叫做无无常。无常的无常,负负得什么?得正。无常的上帝创造出来的无常世间就是真常,对不对?可是我们看到的世间,佛跟大慧讲,我们看到的世间,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何以都是无常?大慧,为什么?所以上帝是常,是不对的。上帝是常,为什么创造出一个无常的世间,不符合因果;上帝如果是无常,无常创造出来的世间应当是常,对不对?大慧,为什么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统统是刹那生灭的无常法?

所以真正的答案是,无常是由众生的微细的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的共业,这个世间是无量无边,不只是这个地球,佛讲的众生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整个宇宙的众生,第七意识刹那闪动,执着第八意识,每一个人都有一分执持的力量,有这个宇宙是因为所有众生的第八意识被第七意识执着,变成刹那之间的一个着所幻化出来的相。如果我今天我成佛,我成佛能不能改变宇宙?没有办法的,因为无量无边众生的第八意识还是执着,执持这个世间的存在。在经典里面讲,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这个宇宙为什么不会消失?是因为外太空跟我们这个地球无量无边的众生,执持这个世界,纵然地球七十亿人口统统消失了,地球太阳系目前还不会消失,为什么?他方世界还是有一分执着的力量在这个地方,这一份执着的力量如果成佛,可是其他的众生无量无边执着,还是执着这个世间。全世界要改变,全宇宙的众生统统成佛,就没有这个业报的太阳系,全部化作清净的心境了。

好,再来,二乘人,叫作观无常;外道,无常外面又跑出一个常。那什么是佛?佛就是这样,看这一只手,这样就是无(师父举拳,随后散开变成空),你看到这一只手,散开来,就是空,你所看到的一切,当体就是空、就是无。证得到空性的时候,看到什么东西就化作智慧。如果我正在吃饭,假设碰到一个很没有礼貌的人,我吃到一半,他把师父的菜统统抢走了,我不会生气,为什么?因为这是生灭无常的东西,我一定不会生气。为什么?我吃了,我拉,你吃,你拉,所以没差,现在也不是饥荒的时期。当一个人体悟到空性的时候,他点石成金,任何一件事情绝对没有能所,没有对立,直接就化掉它。所以广钦老和尚讲了一句话:真正的修行人要能把有化成无。哎呀,这一句真的是一针见血,无的意思就是当体即空。广钦老和尚讲:大修行人要把有彻底融化、转换成无的力量。广钦老和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那个有的东西统统是空无自性,不值得你去探讨、去执着、去分别,这个就是广钦老和尚了不起的地方。我看了这一句挺受感动的。

接下来,看“义贯”。【义贯】【“一切”诸“法”本来“如幻”如化,不可执取,其性本“远离于心”意“识”之分别取著,】诸位,为什么要远离?因为心、意、识,空无自性,他是依他起的。内心的识心是依无明而起的,外面的粗糙意识是因境而有的,无论是依内在深处的无明而有的意识能所的闪动的无明心识,或者是依于境界分别着于外面的能所不断的性境,统统是空无自性。所以,为什么六祖讲:要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么时,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这句话什么意思?不思善,就是不着一个善,善是识心分别;不思恶,也不要说不要去原谅恶人,那个恶人你还是要宽恕他。执着一个众生的恶,仍然是识心分别,所以众生不要嫉恶如仇。大恶人,在圣人的心中,也不会建立任何恶的观念,一样是宽恕他,一样是原谅他,如果他太坏了,就由国家的法律制裁,内心也不能去恨他。所以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么时,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这一句话什么意思?这一句话是叫你离心、意、意识的分别取着。再来,佛说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又是什么意思?就是叫你离心、意、意识。在座诸位,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叫你离这个,离心、意、意识,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叫你离。为什么念佛你要一直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什么意思?一心不乱就是离心、意、意识。

你如果没有离这个心、意、意识,那刹那闪动的分别心一直存在,你怎么进入一心?是不是?经典,所有的经典都叫你离这个的。那就知道这个跟读书没关系,从小学、高中、大学,谁教你要离开这些文字相、离开语言相、离开妄想相?所以我告诉诸位,就算你从幼稚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就算你Master或者Doctor博士,还有一种叫做Super Doctor超级博士的;你们不晓得博士再更高一层还有一种叫做超博士,博士再修两年叫做超博士,博士不是终点,不是Ending,还有比博士更高的叫超博士。在座诸位,从小到大谁教你不分别、不取着?所有的众生都活在记忆里面,你需要那张文凭,那张文凭以后找头路(工作),找工作就比较好找一点,人为了要生存,逼得用识心分别,用种种的记忆,这个就叫做所知障,所知道的识心分别、种种的记忆观念,却障碍了真如,这个叫做所知障。所以有时候书读得越多的人就越难度,他认为我有能力教别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能力教我的,对不对?以前我们隔壁也是住着一个,他每次要开会,就生那个很骄傲狂妄的心,跟大家很合不来,大家都是住户嘛,不要搞成这个样子嘛,对不对?他不是,他每次一讲起来就是他书读很多,我们看了难过,他讲起话来就是我足够教导别人,我的学历又高,我的能力也足,对不对?后来,他讲了一句更狂妄的话,就说要用英文讲也可以。住户哪有几个读过英文,对不对?也不需要搞成这个样子嘛。

如果你是外文系的,也不需要搞成这个样子嘛,就表示他很有能力的意思。结果,大家都讨厌他。这个就告诉大家,没有佛法,他学历越高,书读得越多,他把自己拉的越高,他站在危险的地方,高处不胜寒,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以站在高处的人,要记得要避开来,锋芒不可以毕露的。诸位你看看,今天一下雨,明天你去公园看,有的树枝,怎么样?突出来,对不对?这个花本来一排的,因为营养过多,昨天下雨,吸收了太多的雨水,树枝就突出来,第二天园丁就怎么样,就拿着一只大剪刀,咔嚓、咔嚓的剪掉它,这树枝就像是大学问,对不对?譬如我现在能力很强,要记得,要收敛一下,这样才不会被剪掉,对不对?你这样子太过突出、骄傲,园丁拿一只剪掉来修剪,就不怕被剪到,为什么?谦虚、谦虚,还在学习(师父合掌),这样子日子才能过得惬意。对不对?

接下来,【如来以“智”照了,故于一切法“不得有无”、】不能说有、不能说无,也不能着一个有,不能着一个无。有,其性本空,无,也本空,【来】来也是空,【去】也是空。简单讲,有,空无自性,无,空无自性,来,空无自性,去,空无自性。【等相;然以二乘之人虽离我执,犹未达法空,】还不晓得诸法本空,【故执法为实有,是故见有生死可离,有涅槃可证,不得究竟。】【又,唯识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怎么来的?唯我们八识心所显现出来的,万法唯识是什么意思?万法皆是分别执着而变现出来的,万法唯识,识就有能所。对不对?【虽已达境空,】了解外境缘起性空,【犹执心为有,】就是还实际是有。这个“有”意思是什么?就是还用识心在修行,认为那个识心是确确实实在在认为我还是真的在修行,我认为我在观照,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有能观的心,我就是一直观、一直观。在座诸位,那能观的心,识心放不掉,【亦未达究竟。佛以愍此等权小之机,故“而兴”起“大悲心”,广为济度,令见实际。】真正的实际,就是一佛乘。

【诠论】 【此偈为赞佛离于二乘、权小之谬见。】为什么叫谬见呢?因为不是究竟菩提,统统称为谬见。

经文:【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佛前面讲了,为了凡夫着相,为了二乘人着于心识,现在是为了外道而兴大悲。这外道不是着于断见就是着于常见。

解释一下:远离于断常,诸位,于底下补两个字:要补“外道”,这个就是一切外道执着最可怕的,叫做断见,断见就是拨无因果,没有因果了,人死了以后,一了百了,什么统统没有,你造了善业,也不会得到善报,你造了恶业,也不会得到恶报,那就很麻烦了。还有一种叫做常见,常见也很麻烦,你这一辈子做人,下一辈子还是做人,生生世世都做人,这个叫做常见。或者着一个永恒的大自在天、大梵天,他是常、永远的存在,在这个宇宙他可以创造天地万物,就像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答案是一样的。这个常见有两个角度,也就是说,如果是人,那生生世世就做人;如果是做猪给人家吃的话,你生生世世都给人家吃;如果做牛的话,生生世世做牛给人吃,这个叫做常见的外道。这个常见的外道还有另外一种角度解释,就是一切万法由大自在天、人类的祸福吉凶都是由大自在天决定的,那么用大自在天来解释作上帝就更清楚了,一切的好坏统统归于上帝,这样子信仰比较单纯一点,不要搞得这么复杂。这样一般的众生不想研读佛法、太复杂的佛法,信仰这个就直截了当了,我什么都上帝,脑筋里面也非常的单纯,是不是?

这一句话就是说,佛已经远离于外道的断见,“断”字底下这个见,就是他的看法,“常”就是常见,这个是外道的两种邪见。这两种邪见就是否定因果,否定因果就麻烦大了,否定因果,那谁要修行咧?如果以外道的断见、常见,在座诸位,我们今天坐在底下听经闻法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为什么?你今天发大菩提心,你也不会成佛啊,你就永远做众生啊,是不是?你今天做再大的善事也没有什么意义呀,你今天去干杀盗淫妄也没有什么恶报啊,那我们在这里听经讲经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是外道的断常二见,可是佛讲的,种善因得善果,你种菩提因,就一定得菩提果,这样我们的辛苦才有代价,对不对?才有意义。

接下来,世间恒如梦,这什么意思?世间的万法生生灭灭、空无自性,悉恒如梦,完全恒如在作梦,为什么?乃是唯心所现。所以佛用无上的正智照了,不得有也不得无,断常二见,有,就是常见,无,就是断见,佛智照了不得有无。不但凡夫着有无,二乘人着有无,凡夫外道也着有无,只是这个有无的范围因人而异。而兴起大悲心而度化之。

所以第一个佛度凡夫着相,第二个佛度二乘人识心,能观照那个识心,第三个就是佛为了度外道断常二见。所以这个偈颂说,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说:佛已,诸位,前面把它加两个字意思就更清楚,佛已离于外道之断见和常见的两种邪见,佛已经离于外道的断见跟常见的两种邪见,世间万法皆生灭、空无自性,(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楞伽经 01:达摩祖师来到汉地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

楞伽经02 :人的那个得失心态很可怕的,修行没有那么简单的

楞伽经03 :修行人心中没有恨,只有因缘:有缘还是无缘

楞伽经 04:女人都犯一个很严重毛病就是需要人来爱我,这个期盼就叫作妄想

楞伽经05 :这部《楞伽经》是一切佛成佛以后一定会讲的,这个是成佛的重点

楞伽经06 :你还有一个众生不去原谅他,你就不能成佛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