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28:想要获得到美丽的世界,必须先拥有一颗美丽的心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伽经(一)28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679524deb&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一)28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位翻开125页中间经文:【缘句非缘句(12)。因句非因句(13)。烦恼句非烦恼句(14)。爱句非爱句(15)。】那么这个“句”就是“法”。佛陀为什么要讲这个因缘法?是让大家明白因果是可怕的,但是也有正面的菩提因果,因此,因句之建立,缘句之建立,是因为要诠释因缘法,所以有因句之建立,缘句的建立。所以为了解释缘所生之万法,所以建立了因句还有缘句,有了因句跟缘句,故有一切诸法,但是呢?因句跟缘句呢?其性本空,都是空无自性。缘句非缘句,佛所讲的缘起法,其实是为了解释因、缘、果,但是这个缘其性本空,趋向于空无自性不可得,又建立一个非缘句,来破除对因缘法的执著,一般因缘法,都是二乘人所修的。

接下来,[是因句非因句],万法都有因,加万法都有一个缘,助缘,产生了果,但是这个在时空的某一个阶段所发生的因缘法,其性本空,因此我们必须假设一个起点来作为因,假设这个起点来作为因,这个因本身还是空无自性,我们必须假设某一个动点上,一个缘句一个缘法,所以才能建立因缘法,但是这个缘,当体即空也是不可得,那么因加缘就等于果,就产生了果,但是这个果仍然是空无自性,但是为了某一个时间跟空间,因缘果的正理性,以免落入断灭,所以就必须假设某一个时间是因,假设某一个时间是缘,又假设某一个时间是果。为什么是假设呢?因为所有的因缘果,都空无自性,所以叫做因如、缘如、果如,那是站在究竟义的角度讲的,所以讲经说法不可以坏事相,也不可以坏理——无生之理,理就是真如、就是无生,所以缘句当体即空,就是非缘法。佛所说的缘起法,这个“句”把当作“法”,佛所说的缘起法,其体性本空就是不可得,叫做非缘法。佛所说的因句,当体即空不可得,所以因句的建立,是为了诠释某一个时空交会点的开始,但是某一个时空交会点的开始当体即空叫做非因法。

[烦恼句非烦恼句],一切烦恼都因缘而生,以有因缘斯有烦恼,所以有烦恼句的建立,佛陀为什么要建立说众生都生活在烦恼的世界里面?是因为众生不了悟缘起法自性本空,误认为这个世间是真实的,所以拼了你死我活,就想要获得到贪嗔痴的内在的一种贪求,那么这个一切烦恼因缘生,因缘生就是前面讲的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所以一切烦恼由因缘而生,以有因缘斯有烦恼。这一句很重要!因为众生不了缘起如幻的道理,这个世间不是实在化的,不是实在的世间,一言以蔽之,诸法如幻,但是众生不一样,你讲什么,现什么相,他一定是著什么,不会有体悟到空无自性。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没有一颗智慧的心。没有一颗智慧的心,他就不会转换,诸位!有智慧心的人,可以把悲哀跟悲伤化作心灵的光芒,但是没有智慧的人,他会把悲哀跟悲伤一直在原点一直转一直转,世间人碰到了婚姻的瓶颈,他转不出来,看了就烦、看了就烦,他就是死在原点上,所以我们想要获得到美丽的世界,必须先拥有一颗美丽的心,如果我们没有一颗美丽的心,我们不可能看到美丽的世界,那么你要得到美丽的心,你一定要学习,懂得佛法的伟大

佛法的伟大,就是让你先拥有一颗美丽的心,你自然能看到一个美丽的世界是什么?那么众生妄动,所以看不到美丽的世界,看到的就是烦恼、争执、对着干,就是这样的日子,那么一切烦恼由因缘而生,以有因缘斯有烦恼,所以有烦恼句的建立,但是烦恼其性本空,并没有烦恼可得,佛陀又破除了对烦恼,因为烦恼是空无自性,是由不了缘起法没有能所,不了缘起法其性本空,没有能所,可是我们的能所是这么的清楚,因此众生有烦恼,因此佛陀建立烦恼这个法,来解释一切众生迷茫跟无明,但是烦恼其性本空,佛陀又建立非烦恼的法,令众生知苦来断苦。有了烦恼,怎么样?接着就强烈的执著、贪爱,就贪爱,这爱是指贪爱,而众生因为烦恼与欲爱,所以这个贪爱为本,那个就是生死的根本,这一条叫做无形的绳子。

所有的电视剧都是这样子:我爱你,你爱我啊,爱恨情仇,差不多就包括连续剧,电影差不多跑不过这个,当然也有一些题材比较好的,鼓励的,统统有。这个爱句就是指贪爱,众生烦恼以欲爱贪爱为本,因为这个男女感情跟欲望,困得死死的。再来,非爱,贪爱的当下,其性不可得,贪爱从哪里来呢?从心来。这心怎么来的呢?这心本身无相,不知道!莫名其妙的贪,莫名其妙的执著,所以世间活得很痛苦,却很无奈。因为没有碰到佛法,也没办法解脱,简单讲就是世间人没有空性的思想,你想办法要去解决,你人生的迷茫跟痛苦,那是绝对达不到的,没有毕竟空寂的思想,是没有办法解脱的,所以贪爱当体即空,就叫做非爱,以爱它是从心而生,心又是无相,从本以来本自空寂,我们不了解这一点,因此就有了,能所不断,痛苦的日子,整句的贯串起来,佛陀因为要解释因缘法,所以建立了缘句跟因句,但是缘句其性本空,又建立了非缘句,因句当体即空,又建立了非因句,一切的烦恼由因缘所生,因为有因缘,不了因缘如幻,当体即空的道理,因此有种种的烦恼,所以又建立了烦恼句。佛陀建立了烦恼法——烦恼句,但是烦恼不可得,毕竟空寂,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我们也是:无烦恼也无所谓烦恼尽,因为烦恼其性本空,非烦恼句的建立,令一切众生知苦,建立了智慧而断苦。

接下来,一切众生都贪爱,男女财色名食睡,因为众生烦恼越强,就需要安慰,越安慰就找到对方,找到对方用依靠的方式来过日子,得到了暂时的安慰,却衍发了无量无边的后遗症跟痛苦,所以这个众生的烦恼与欲爱,贪爱为本,没有办法从本性开发这种觉性,因为贪爱所以有生死法,因此佛建立了爱句。但是所有的贪爱其性本空,不可得,爱从心起,心又无相,从本以来,本来就是空寂,所以又建立了非爱句,非爱句就是非爱法,就是爱不可得的意思。贪爱其实是不可得,没有东西可以让你贪。诸位!如果你用一句,没有或者是空性的无,那你就可以解决世间所有的烦恼。譬如说,有人侮辱你,那就:没有这个人,因为四大本空,五蕴无我,你建立一个家庭,很好!敦伦尽分,那是站在事相上来讲的;究竟的本体界来讲,没有这个家庭啊,你只能短暂地享受天伦,但是究竟义来讲其性本空,无所谓的先生、老公、老婆,对不对?在理上来讲,一切无生,一切法无生,本来就无生。所以,记得!全世界你所能依靠的是你自己的清净自性。这一句话不但要背起来,而且一辈子要用得到。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可以让你靠得住的,只能在缘起法里面互相扶持,但是真正你要解脱,连佛都帮不上忙,连师父也帮不上忙,我只能提供你一些佛法,启示你的内在,全世界只有你,能够解脱你自己。你的善知识,在你内心深处的般若智慧,要善于运用你的善知识。如果希望外在的善知识让你解脱,那个到驴年都不可能,十二生肖里面没有驴子,叫做驴年都不可能。

【注释】“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所以,一切诸法因缘而生,注,众生不了解,因缘法其性本空,故有“缘句”、“因句”之立。缘者为疏,因者为亲;譬如说,因在旁边写:例如种子;缘,譬如说水分、阳光、肥料,这样子你就看得懂了。讲到因就表示这个是种子,种子,因就是种子,亲因缘;那么缘就是疏,有了种子,你要有水份,要阳光、要肥料。缘者为辅,因者为主。然此因、缘者,实非因缘,以此因与缘之自性亦空,所以,记得!佛在某一种时间跟空间,建立的一种因缘法,是一种假设的开始跟缘起的结合,然后产生一个果,都在诠释因缘果,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东西。因缘果其实皆如幻,但是在众生来讲,是这么的真实。虽然是因缘如幻,好,我现在举个例子来讲。譬如说我们的身体虚弱了,有的人就买那个补品,一直补……结果补了,怎么样?补了很多的肿瘤出来,为什么呢?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吃补的,他就一直补……因为没有医学的知识,所以认为吃补品就可以解决问题,吃了,一直补,补了很多的肿瘤,包括癌症都补出来了,虽然是其性本空,但是问题你有癌症,那你就麻烦了,万法都空,没有错啊!一个没有癌症的人,身体健健康康;那你一个有癌症的人,那你怎么办?这癌症分两种,一个是DNA,一个(即)是遗传,那遗传就没办法了,不管你怎么治疗,只要是遗传,遗传那个DNA,AGTC那个键,遭到重新组合的时候,它的本来的免疫系统没有,那没有它就没办法,所以先天性的这个癌症,几乎没有任何能力,只能拖,那后天性的癌症就比较好处理,方法找对了就有办法处理。好,现在讲说一个健康的人,现在的因缘多好,他能够坐在这里听经闻法,对不对?能够坐飞机、从游览车,能吃也能睡,这个多好!这个因缘法虽然是如幻,不过他这个因缘法也好,能听经闻法,能够做很多的善事,但是一个人带着氧气面罩,在急诊室,为什么?爬都爬不起来。虽然其性本空,可是你看,他病到这种程度,没有错!其性本空,四大本空,五蕴无我,可是缘起法里面失去作用。因此佛陀告诉我们:宁可著有如须弥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许。就是这个空很容易让众生掉进去断灭,认为没有因果,佛陀所讲的空是指空性,因此你宁可著有,我念佛有没有功德?有功德。念佛有没有福德?有福德!有没有极乐世界?有极乐世界。你宁可这样执著,宁可这样子执著,也不能说什么都空,那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子。

你看看,对众生来讲,哪一种是空的?你看的哪一种都是真的,对不对?极乐世界也是这样,你去的时候那个感受性,是很真实的东西,所以不能断灭就说,那个极乐世界是乌托邦(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只是佛陀说说来骗人家的而已。那这样讲,罪过就无量了。所以讲这个因与缘的自性本空来讲,但是这个事相就会差很多,非常的多,而且非常的大,所以因与缘,这个在事相上,因此你一定要重视事相,那个一点一点的细节,你都要重视。因与缘自性空。是故,所言“缘句”者,实非“缘句”;所言“因句”者,实非“因句”,于是乃有“非缘句”与“非因句”之设,假设,以涤执因缘为实有法之迷执。这个是二乘人与凡夫所执著的这个缘起法,因缘所生之法所修的。二乘人修缘起法,那么凡夫是著于缘起法,这两个都不离开缘起法。

“烦恼句非烦恼句”:一切烦恼由因缘生,以有因缘,斯有烦恼,故有“恼烦句”之建立,令众生知苦,因而求出苦、断苦。知道世间是苦的,这件事是好事,就怕他感觉不出来。读大学的时候啊,同学有时候坐着讨论啊,我就发表我的意见,我就跟他讲,我觉得这个世间很苦。因为我们从小,对不对?都是单亲家庭,捡破烂啊,对不对?篮子一挑在肩膀上,出去要捡破烂啊。那么一碰到注册,没钱,没钱!考得再好的学校,也没办法,是不是?我常常讲说,如果我今天去念台北工专土木工程,因为建中跟台北工专土木工程,同时考上的那个刹那,去选择台北工专土木工程的,那会到底什么命运呢?会到底什么命运呢?可能会做大老板,也娶好几个,差不多是这样子(师父笑)。欸!经过了这个人生的种种的痛苦的时候,所以在大学里讲话,我就比较成熟成长,对不对?我就跟他讲,同学,这个世间实在是苦。同学说:我怎么没有感觉啊,不会吧,现在正当年轻的时候,大家都唱歌跳舞踏青,对不对?把马子的时候啊,怎么会这样子的思想?可是我就是一直觉得这个世间真的是很苦,后来就进去佛法,走进佛法里面,他们没有一分一秒去想到说我要解脱,可是我就会时时刻刻想要去解脱这个思想,就接触到这个佛法。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这个世间是苦的,是生灭的,是无常的,是变化的,那么他没办法入道。因此,在座诸位,如果你的婚姻触礁了,夫妻常常吵架。哦!恭喜你!因为你慢慢知道这个世间真的苦,连睡在枕头旁边的人一天到晚都大小声;如果你碰到境界很困难的,钱被骗走了,恭喜你!你学得了,怎么样?知道世间的苦了,你一辈子所赚的钱,两通电话,人家就把你骗走了,但是没有关系,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没有关系,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来的,经过痛苦的洗礼,我们更懂得珍惜,更懂得成长。有的人要摔断两条腿,才懂得什么叫做站起来,你能体悟这句话吗?有的人一定要摔断,两条腿都摔断了,才懂得如何地站起来,从内心才真正地站起来。因此人很可怜,一定要撞得头破血流,才学会那么一点点哲学,才会学得那么一点点解脱,才那么成熟一点点,人家佛经一句话就跟你点破了,你少了多少的痛苦,就拥有真理。令众生知苦因而求出苦、断苦,然此烦恼本非烦恼,端由自心所现,其性空寂,故有“非烦恼句”之立,菩萨如是了知,则能不以三界为火宅,三界,“以”就是认为。哎呀!这个三界如火宅,二乘人就是把三界当作是火宅,对不对?我先入涅槃再讲了,我还来度众生?对不对?他不会发这个菩提心的。则能不认为三界为火宅,菩萨不认为三界是火宅,三界正是救众生、度众生的道场。而二乘人认为这个三界太苦了,赶快入涅槃,求涅槃,而度生不已。

“爱句非爱句”:“爱”者,欲爱也,贪爱也。众生烦恼以欲爱、贪爱为本,这个“欲爱”特别指男女,所以在这个生物学家里面讲,繁衍后代是大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力量,简单讲,这个世间想修行,却碰到了这个贪爱、欲爱,有的人会失控,就是男女这个感情太束缚了,太束缚了变成失控,失控就是说每天想着对方,每天想着这些事情,因此这个欲爱、贪爱为本,诸位!这个叫做生死的绳子,师父称它叫做生死的钢绳,男女的欲望是生死的钢绳,难以斩断。是故有“爱句”之设,令知有为法相。然此贪爱即是非爱,以爱从心生,而心亦无相,从本以来,本自空寂,无有一物若生若灭,这里很重要,当他见到了本自空寂,无有一物若生若灭,这个时候叫做相如,性也如,性相就是本来就是一如,因为他所见到的这个世间,已经不是生灭的世间了,所以说,哎呀!那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在哪里啊,释迦牟尼佛证得唯心现量的境界,这里生灭的世界,就是他的净土,没有任何一个法,可以障碍了佛陀,因此尽虚空界、遍法界,都是佛的净土。净土哪里有住址?佛的自性清净心哪里有住址?要还有住,在嘉陵街六号,去找住址喔。对不对?所以无有一物若生若灭,这个是指什么?这个是指涅槃的妙性,故有“非爱句”之立,令知第一义之理,第一义谛理就是究竟,第一义之理又叫做第一胜义谛,第一义谛又叫做第一胜义谛,那么就是证得一切法无生,不会落入爱与非爱。我们讲爱,是因为我们烦恼所引起的贪爱,其性本空,叫做非爱,但是著一个非爱,又落入了法的执著。爱是指对相上的执著;非爱就是破除那个相上的执著,不执著于相,简单讲如果你著一个非爱,又变成对法上的执著。我有一个非爱空法可得,那么又著于法执。所以这个爱就是落入相的执著;非爱就是落入法的执著,我修非爱法就是我没有贪,没有贪,当体即空就好,一起讲我没有贪,我没有贪,又落入对法上的执著(不落爱与非爱)。

126页【方便句非方便句(16)。巧句非巧句(17)。净句非净句(18)。】这方便,“方便”为什么叫方便呢?方便要度这个贪,就是要超越这个“贪”,要用智慧种种方便,才能度这个“贪”,有贪就有生死,你的苦就不会断灭,你的苦就没有办法来息灭,所以方便度这个“贪”句,法的建立,用种种的智慧,如来施设种种的方便,叫做方便句的建立。

非方便,方便就等同善巧,所以我们一般称为善巧方便,这巧就是善巧法,佛所说的善巧法,其性本空,也无所谓的善巧法,如来的善巧方便,最重要的是清净,是为了清净的法,所以有净句非净句的建立。净就是清净,句就是法,建立了清净法,为什么建立了清净法?是因为如来有善巧方便,度种种的贪嗔痴,度过了以后就有清净啊,但是你如果著一个清净,又不对,净依染而建立的嘛,有染才有净的建立,所以染本身空无自性,也不可以建立一个清净,所以不落两边,染不可得,净当然也不可以建立,所以净是依染而建立的,实在是空无自性,所以有非净句的建立,诸位!这个“净”,另外一个重点的解释,是净除烦恼障,净除所知障,这个当作动词用。“净句非净句”就是说,我们清净法这是当作名词用,名相,一个名相用,非净句,因为净依染而建立的,实在是空无自性,所以有非净句的建立,但是这个“净”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叫做离相,除的意思,叫做净除烦恼障,或者是净除所知障,烦恼障是对五蕴身的,不了解、迷茫,迷茫于五蕴色受想行识;所知障呢?是对万法,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从后天的学习也称为所知障,后天的学习卡了一层厚厚的知识,文字知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音乐的知识,世间所有的众生本性不会用,他卡了一层后天所学习的,简单讲为了生存,为了生存学得一技之长,或者是搞Music音乐,或者搞Artist或者是搞艺术,或者是毛笔啊,人总是要生存嘛,要混一口饭吃,他就把那个当作是真实,把那个当作是真实,不晓得这个是空无自性的东西,那么整句的意思是说,方便法建立是为了度贪,但是佛陀说方便度贪,其实不可得,叫做方便空无自性,所以建立了非方便法。

那么善巧就是方便,善巧方便法当体即空,也无所谓的善巧方便法,所以有非巧句的建立,如来的善巧方便,都是为了清净之法,所以有净句的建立。但是净是依染而有的,因为染我们才讲净,因为有净我们才讲染,但是染净两个都是空无自性,所以佛性不离、不落两边,不可以离,不可以落入染边,当然也不可以建立清净这一边,建立了清净是为了破除染,著一个清净又变成污染,所以有非净句之建立,所以这个净当作动词用的时候,就很贴切了,净除烦恼障、净除所知障。那么这个整句就变成从后面开始,就变成《金刚经》的模式了。我再念一遍:佛说善巧方便,即非善巧方便,是名善巧方便。这个往后的模式,统统开始就用这个了。

再讲一遍:佛说方便,即非方便,是名方便。佛说善巧方便,即非善巧方便,是名善巧方便。佛说清净法,即非清净法,是名清净法。欸!就变成《金刚经》的模式,佛说方便即非方便是名方便。以下几乎统统适用于这个。为什么呢?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当然有个“非”字,万法要建立种种的相,它才有办法讲经说法,才能开导众生,所以方便法的建立,但是方便法的建立呢?一切相本身当体即空,所以必须有“非”字,了悟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不可得。因此,连那个相句,或者所建立的法统统要空,统统要除,因此什么是佛?不著一法、不著一知、不著一见、不著一相,这个是当开始圆顿大教的时候,就已经讲过了,要怎么样是一个圆顿的上上根的人。一、要离凡夫见,二、要离二乘见,三、要离外道见,四、要离菩萨见,五、要离佛见,要离佛见,那么这样子的话,先建立这个知见,再告诉一切的众生,这个知见是佛方便建立的,所以为什么叫做动念即乖,拟议皆非,动念即乖,动到妄念,那就不对,要说出口,那就变成第二义了,不是第一义谛了。

【注释】“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为度众生此无明贪爱,是故如来施设种种方便,故有“方便句”之建立。方便即是善巧,故有“巧句”之立。然此方便、善巧,实非方便、善巧,是名方便善巧,以无自性故,所以佛陀用一个“非”字,就是告诉大家一切相都空无自性,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看要体悟空无自性,是多么的重要。刚开始我们的嘴巴念一念,诸法空无自性,可是心灵契不了,契入不了空无自性的,实证的证量境界,所以我们嘴巴会念,诸法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空,语言很厉害,但是跟断烦恼好像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佛法必须用一种薰习,久了,今天体悟一点点,喔!原来这个,经过十年二十年,原来师父讲的这个空无自性是这个意思,要到十年二十年那种因缘成熟,一刹那之间爆发出来,契入本心,喔!原来如此,所以佛法没办法一蹴即成,没办法,需要一点时间,我们今天如果没有先结一个缘起法所建立的这个所谓的弘法,听经闻法,我们这一辈子就没指望了,开悟就没什么希望了。有了因缘,因缘法来听经闻法,那么我们希望就很大,所以听经闻法薰习以后,这种八识田中的种子越来就越强、越来就越强……诸位!一件衣服,太脏的衣服,做妈妈的人就知道,一件衣服太肮脏的时候,你一下子洗不掉的,需要浸泡一点时间的;佛法就是要浸泡一点时间,那么我们顽劣的无始劫来的贪嗔痴,那个是很难降伏的。世间有很多无奈的,你拼不过你的习气的,也拼不过你的个性的。在座诸位!成道的人佛性做主,没有成道的人个性做主,佛性摆在一边,晒在一边凉快去,是不是?佛性用不出来,知道是知道啊,知道是一回事,跟我们好像没什么关系,一发生什么事,个性就出来了,开悟的人用佛性,不开悟的人用个性,就是这样子。依众生心种种烦恼而起故,故有“非方便句”、“非善巧句”之立,令了诸法实相,俾不见令不见,让众生不著的意思,不见相,取相执著,不见有种种的相还有取相,所谓“俾”就是令,令不见相取相诸位!相相空无自性,相相空无自性。

“净句非净句”:如来之善巧方便,乃为清净之法,故有“净句”之立。又,以习“方便句非方便句”,善“巧句非”善“巧句”,故能了达实相而离著,离著就是不著,离一切相,所有的痛苦来自一颗没有智慧的心,来自一颗无明的心。什么是无明的心?就是相相皆著,没有一法不著。什么叫做一颗智慧的心?相相不著,一切法不著。为什么不著?因为它本来就空无自性,以离著故清净,故云“净句”。然此“净句”,实非“净句”,以净依染有,实无自性,故有“非净句”之建立,令于净亦离,净其尔焰。“尔焰”就是所知障,所知障就是后天所学习的知识,相所引起的那一份强大的我执、我见,一直累积起来的牢不可破的看法,叫做“尔焰”,叫做所知障,就是所知道的知识,障碍了本性的清净心,所以有时候书读得越多,就越难“度”,越刚强,就要看宿世的善根。

127页、第三行。【成句非成句(19)。譬句非譬句(20)。弟子句非弟子句(21)。】【师句非师句(22)。种性句非种性句(23)。三乘句非三乘句(24)。】单单这几个字,就有的你讲了,就很多的内容可以讲了。

承上,因为有种种清净句法的建立,所以因为有清净法的建立,所以佛就能够说,成就如来无上的大法,成就如来上妙的法理,因此有成句,这个成句就是成就如来无上之法,欸!说哎呀!这个人成佛了,或者这个人成道了,或者世间人讲:这个人很有成就了。其实说成就如来无上之法,也不能这样讲,因为如来无上的法,其实是没有能所的,是本性具足的,所以成就如来无上的法,非成句也不能说,有所谓的成就如来无上的法,因为本性具足故,本性如果没有,你怎么修行也不会成佛啊,就像那个金矿,它的本质如果是木炭,你怎么让它变成金矿?对不对?因为有本来金子的质,那个本质,你才有办法,让它修行才有办法成佛,所以本质就是佛,不能讲我成就如来无上之法,由烦恼转变成清净,由凡夫转变成圣人,所以我们方便说,这个叫做成就如来无上之法,但是如来无上的大法,是我们本性本来就具足的,如来就是涅槃,就是无说,就是无示,无来无去无示无能所,这个就是佛,那么这个诸法的建立呢?之后呢?又欲令众生入于佛的知见,所以必须广设比喻,诸有智者应于比喻而开悟之,这个在经典里面,《大智度论》里面讲,说一切有智慧的人,都应当用比喻来开悟他,就是说善于比喻,但是那个比喻要比喻得得体,你不要乱比喻,比喻到最后,到最后一蹋糊涂,有的那个比喻,比喻得不搭轧,那么就不行,这个比喻要比喻得对,所以有譬句非譬句,为什么要譬句非譬句呢?因为要种种的譬喻,我们禅宗讲的,以指见月,《楞严经》也是讲嘛,用这个指头指过去,月亮在那边,月亮指本性,指就比喻法呀。你今天听经闻法,千万不要死在法相里面。今天你来听经闻法,是要解开里面那个烦恼,体证到每一个人的真如自性,叫做以指见月。今天你来听师父的法,如果死在这个文字相里面,语言相里面,那是不善听法者,所以善说法者,必须碰到善谛听者,善于,有悟到第一义谛的弘法者,必须一定要碰到,内心有体悟第一义谛的听众,他才能够相应。也因此譬句非譬句,诸法的建立是为了众生,入佛的知见,因此必须广设种种的比喻,诸有智者应于譬喻而得开悟。

接下来,修行有的早悟,有的慢悟,所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这两句要一起看,意思就是说,无漏的诸法,以及种种的方便譬喻,建立以后,有的先悟、有的慢悟,则有师父的建立,还有弟子之别的建立,师父就是师父啰,弟子就是弟子啰,对不对?但是弟子如果能够一念悟,那么他就是等同佛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陀建立了弟子与师,是让我们了解,无漏法的证入有早有慢,虽然其性本空,但是在事相上来讲,弟子就是弟子,那么师父就是师父啰,所以弟子句的建立,弟子法的建立,其实弟子本身就是一个方便名词,其性本空。这个徒弟只要一念悟,那么众生就等佛,是法平等,就无有高下,然后呢?师父就比徒弟呢?早修行几十年,就早见到无漏的诸法,这个无漏诸法,种种的方便譬喻建立以后,就有师父跟弟子的差别,有的早悟,有的晚悟,所以一代就引领一代,师父就引领弟子了。

“种性句非种性句”,这个弟子有种种的种性不一样,就是前面所讲的,众生有五种的种性,有的根性是可以成佛的,有的是讲得死去活来,没什么作用的。像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说,某某人某某同学,我们去听人家佛学讲座,你觉得怎么样?他说:你们去就好了,你们去成佛就好,我们这个要六道轮回的人。我再叫他,我们一起去听教授开示,他就说:我要等着去吃面包豆浆了,你不要再叫我了。我就跟他讲。那你去听经闻法,我这个一百块给你。他说:你不要吵,我一百块给你,你赶快去听,没办法就是没办法,这个善根深厚跟没有善根,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就知道说,这个众生不好度。为什么说?哎呀!坐在讲堂的一楼二楼三楼的,你坐在这,不管你根器利钝,师父都特别赞叹你,全球七十亿人口,能够坐在文殊讲堂前面,一楼二楼三楼,加起来也不过是两三百个人,你知道吗?两三百个人,因此,为什么如此的珍惜?还有赞叹大家。

这众生的五种根性,前面已经讲过了,根性有的很利、有的很钝。诸位!利根,什么叫利根?诸位!说放下,他一百,我们用一百分来比喻。佛陀说放下,他就一百种执著统统放下,这样子一百分,考试这个人就一百分,从今以后你叫他执著,打死他不执著,这个是很利的根器的人,所有成道不成道,就是执跟不执著,能不能离相或者是著相,这关键,就是电灯的开关,佛陀说放下,他就统统放,没有任何,但是他不会失去他的责任,该有的责任他会——是人家的老公,他就好好地做老公;是人家的老婆……是内心彻底放下,不是他的,连他该有的职务义务,他应该负起的,这个人叫做一百分。每次来听经闻法,师父说:放下,回去放下0.1。再下一次来听经,再放下,再放到2,剩下还有98,来听了十年,放下!放下5%,后面还有95%,就要让师父常常一直用喊的,用喊的,喊很久,那个叫做钝根的人。师父!这个人要不要救?当然要救。为什么?有的人喊也没有用,你怎么喊也没有用,他还在减少5%的执著,那算不错了,对不对?何况人家中秋节还送你礼物呢。对不对?怎么可以这样放弃人家?(师父笑)对不对?所以那个放下,那种功夫就在这个地方。那个放下就打破黑漆桶,无明的黑漆桶,真的就是要放下,那个是上根利智,直截了当的人,那个是速度最快的,所以人家怎么样证明你是利根的人,对不对?人家说放下,放一点点,就像便秘一样,去上厕所,很想放,可是又很不舍,又留一点,道须流通何以却滞,连大便都不可以停留。六祖讲,道须流通何以却滞?流通就是说放下就统统放下,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却滞就是不通,不通叫做却滞,停滞,所以众生有五种的种性句,但是佛是判断说,这五种的种性根器,分钝跟利,但是它是共一个佛性,注意喔!种性非种性句,佛建立了五种种性,是为了分利跟钝,但是共一个佛性,共一个佛性其实是不分,叫做非种性句,也无所谓的五种种性。

接下来,佛方便权利立三乘教法,“三乘句非三乘句”,佛对小乘讲四谛,对中乘讲十二因缘,对大乘讲六度,佛善巧方便建立了三乘句。小乘中乘大乘的教法,是为什么?是为什么要建立呢?因为依众生的根性,权巧方便而立小乘、中乘、大乘,但是其实非实有法名为三乘,因为所有的三乘共一个佛性。怎么可以立三乘呢?诸位!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所以这个众生有五种种性,可是当体即空它共一个佛性,所以这个叫做非种性句。佛陀建立了三乘法,句就是法,佛陀建立了三乘法,其实当体即空,依众生根器,方便建立小乘中乘大乘,是善巧方便而建立的,实在是没有小乘中乘大乘,可以故?连一佛乘都不可得了,究竟一切法,都是真如涅槃究竟的妙性,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那么整句我把它贯串起来,贯串起来就用到前面126页的这个经文了:“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来开始解释了。看上右边126页的经本中间那个黑字体的。

佛说方便度贪的法,其体性本空,并没有所谓的方便法,佛所说的善巧方便,当体即空叫做非巧句;如来之善巧方便是为了清净之法,所以有净句的建立;净依染而有,其实是空无自性,有染才讲净,有净才讲染,所以有非净句的建立,净只是净除烦恼障,净除所知障,千万不要加一个“净”,变成本性又多了一个“净”字,本性是本来无一物的。看127页,再把它贯串起来,承上,以有种种清净法句的建立,所以能成就如来无上的妙法,句就是法,因此有成句的建立,但是虽然说是,成就如来无上的大法,其性本空,真正的如来是无说无示无来去无能所。诸法建立以后,为了欲令众生以指见月,入佛的正见,所以广设种种的譬喻,诸有智者必须以譬喻来开悟之,所以又建立了譬喻法,但是譬喻其实当体即空,也无所谓的譬喻法,叫做非譬句。佛陀成就了无上大法以后,这个叫做无漏诸法,因为修道有种种的善巧,有种种的方便,有的先修行、有的后修行,像师父比大家早修行了四十年,我从大一到今天也四十年了,从二十岁到现在六十岁的时候,对不对?已经四十年了,这一条路我比大家早走了一点,所以我今天,大家称为我师父,你们就是弟子,但是如果一念悟,那么众生就是等佛,弟子就如同师父,就如同佛。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无漏的诸法,有建立了种种的方便譬喻,此后那么就有师跟徒弟的分别。

众生有五种种性,是为了分利根、钝根(笨的),但是呢?上根利智或者是钝根的凡夫,都是共一个佛性,诸位!这个非种性就是说,共一个佛性,并不能分根器是利的还是钝的,因为它是共用一个佛性。佛善巧方便建立了小中大乘的教法,那是因为依众生根性需求,有的讲四谛,有的讲十二因缘,有的讲六度,权立而生(、)非实有法(、)名为三乘,这一句话特别的重要,非实有法名为三乘——并没有实际真正的三乘法,因为小乘空无自性,中乘空无自性,大乘还是空无自性,所以非三乘就是不能说真实有三乘,因为三乘是空无自性,连一佛乘也不可得,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你看这才几个字而已,你就知道:这本书不知要讲到何时才能了。从讲这课就开始后悔了。这种东西师父你不要讲太快,到101来,太多的护法居士说:师父!这一本经典,你千万不要讲太快。我请问:这一本可以讲得快吗?如果能讲得快就用念的了,如果能讲得快,就用念的了,就最快了。那这样你听得懂吗?那这样你听得来吗?对不对?你要叫我快,我就不知道要从哪里快起,你要叫我快,从哪里快起?没有办法,是不是?佛法也是有,有无奈的地方,如果说大家根器很利的时候,很简单,回去自己看就ok了,对不对?根器很利嘛,可是没办法。就是这样一句一句来剖析,慢慢来成就大家嘛。

【注释】“成句非成句”:“成”即是前百八问中“成为有几种”之“成”,义即如来所成就之法理。承上,以有种种清净法句之立,故成就如来上妙之法理,爰有“成句”之立。而此“成句”亦实非“成句”,以如来无说无示,无能作所作,故无成与不成,斯有“非成句”之立,“非成句”就是非相的意思。若见诸相非相,若见诸相有所成就,当体即空叫做非成,所以斯有成句还有斯有非成句的建立,故知成句亦是非成句,以如来无说无示无能作无所作,无成与不成,斯有非成句之建立,以遣如来为能成,而种种法理为所成等妄执。

“譬句非譬句”:诸法建立之后,为欲令众生易入佛之知见,故广设譬喻,而有“譬句”之兴。盖佛言:“诸有智者,应以譬喻而得开悟。”然此一切譬喻,譬句之兴,盖佛言就是本无自性,所有的譬喻就是本来就无自性,所以一切譬喻本来就不可得,本无实性,乃依众生根器、机缘而兴,故有“非譬句”之建立,以遣执指月之指为月,执著言说而作戏论,认权为实,不了化城之咎。所以最近有些大陆团,来参访师父,我最怕他们讲一句话,三四十个人坐下来就说:请师父开示。我就问他:你看这个法,三藏十二部要从哪里讲起?对不对?怎么开示?你从哪里讲起?你们来的参访才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还要合个影,还要摩个顶,灌顶,那你看哪有那么多时间?所以为什么最怕呢?因为不晓得从哪里讲起?对不对?坐下来拜访还要照个相,时间是那么紧凑,最怕就是这个,请师父开示。我就问他:从哪里讲起呢?经、律、论,从哪里讲起?对不对?你看看我们《楞严经》开课到现在《楞伽经》,才讲两部经典,到现在五年,五六年,对不对?还没办法完成,你就知道佛法有多难。

“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无漏诸法,及种种方便譬喻建立之后,则有师与弟子之别,故有“弟子句”与“师句”之立,制定何者为师(“阿阇黎”)哪一个才够资格当做是人家的老师、师父?就是阿阇黎。【云何为弟子,弟子有几种等。】有的根器利有的根器差,然则真实理地则无师与弟子之差别:这是站在究竟义的角度来讲,诸法空无自性的角度来讲,师本身不可得,弟子本身不可得,所以,师非师,弟子非弟子;何则?法非从人得,由悟自心,自心本自具足,一念悟时,众生等佛,众生性即是佛性,更无差别,是故言:心佛众生平等无二。若如是了者,安有师与弟子之殊?“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为阿耨菩提,是故诸佛如来建立究竟无相平等之句:“非弟子句”、“非师句”,以显诸法本来平等,以心有高下,故见高下。这一句话可是很重要,就是万法皆是唯心所造,这一句话就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个心是指无明,心动念万法就存在,好像真的有高下,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如果空相,达到了空相,哪里有万法?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所以心生则种种法生,是指无明的心,不是指真如心,真如心没有法,真如心一法不立,知见法相统统空无自性,不可得。所以以心有高下故见有高下,所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这样你《六祖坛经》就看得懂了。两个人在争论说,一个说风吹这个幡,是风动。另一个则说:不是,不对,是幡在动,不是风在动。六祖出现,说:是仁者心动。你心动,万物就好像真实的存在,好像有。要如如不动,所有的动跟静都不可得,相相不可得,岂有高下来去生灭增减?就知道涅槃是整个佛教的核心,在这里,以前禅师用一句话比喻:见性像摩尼珠,识心分别像玻璃珠。哎呀!这个比喻真是妙极了,比喻得太好了!

所以一个人——开悟的人,他才真正拥有法的真实性,因为他的法是建立在清净自性,他所有的法都跟实相真如相应,他拥有真正的一颗摩尼宝珠;若不见性,用识心分别来讲经说法,就像玻璃珠,听了以后好像有点味道,又好像没什么味道,听了好像懂,又好像不太懂。为什么?因为那个讲的人本身也不太懂,所以就变成给你的讯息不敢很明确的,因为没有悟。这个就是很麻烦了,所以因此涅槃妙性,开悟见性就拥有一颗摩尼宝珠,要不然佛为什么在《楞伽经》的后面,大慧菩萨,用现在的语言说:那么我们后来的修行人,当依何人?世尊直接就告诉他:当依胜善知识。胜善知识还不是普通的善知识喔。劝你念佛、行善、敦伦尽份,这个算是善知识,对不对?讲这个四谛或者十二因缘、六度,这个也算是善知识了;但是教你第一义谛究竟契入真如的自性,这个叫做胜善知识,就是你就是佛啊,无二无别,你就是佛,佛就是你。所以,禅宗有一句话说:夜夜抱佛眠而不自知。就是你每天跟佛在睡觉你不知道,你的心性就是佛,你棉被盖起来,你盖着佛,因为你就是佛。夜夜抱佛眠,我们每天都抱着佛在睡觉,可是我们不认识他。为什么?没开悟、没见性。(未完)

楞伽经 01:达摩祖师来到汉地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

楞伽经02 :人的那个得失心态很可怕的,修行没有那么简单的

楞伽经03 :修行人心中没有恨,只有因缘:有缘还是无缘

楞伽经 04:女人都犯一个很严重毛病就是需要人来爱我,这个期盼就叫作妄想

楞伽经05 :这部《楞伽经》是一切佛成佛以后一定会讲的,这个是成佛的重点

楞伽经06 :你还有一个众生不去原谅他,你就不能成佛

楞伽经07 :就算你做了很多的好事,那个也是识心,识性是依他起的不可得

楞伽经08:你今天心境跟佛一样,你的心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你的心

楞伽经09 :肯牺牲这个色身的,法身慧命就会活过来

楞伽经10 :经是指佛的心,讲经说法就是显示佛陀的证量境界让你契入

楞伽经11 :见缘起即见道,缘起就是条件所构成,条件所构成的就是无相

楞伽经12 :行善得五十分,包容恶的五十分,这样加起来才叫做一百分

楞伽经13 :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

楞伽经14 :个性会害惨一个人,佛性会救一个人,要放弃个性开发佛性

楞伽经15 :习气如同婴儿,你满足他一次他就长一寸,到最后就完全没办法降伏

楞伽经16 : 有善说法者也必须碰到善谛听者,那个才有用

楞伽经17 :出家的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阅读律藏,因为在家居士很多戒律他不能看

楞伽经18 :见和就同解,见不和合掌令欢喜;这个是很重要的修养

楞伽经19 :只有学佛半桶的人一直发表意见看法:那个不对、这个不对

楞伽经20 :我们所生活的问题全部都是意识心,能够突破意识心就会自契本心

楞伽经21 :伤人之语言如水覆地不可收,人造的恶业最大的就是这只嘴巴

楞伽经22 :你只要有主观、客观,那就有讨论不完的事情

楞伽经23 :记住:心就是一面镜子,清净就是什么净土都会显现

楞伽经24 :只要在《楞伽经》听到喜悦的人,这个都不是普通的根器

楞伽经25 :你放下几分就有几分的心性的功夫,如果你全放这个就是顿悟

楞伽经26 :你不好意思拒绝,那你这一辈子会被这个不好意思害死了

楞伽经27:总统空无自性,乞丐空无自性,究竟平等,不会去看不起一个乞丐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