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23 :记住:心就是一面镜子,清净就是什么净土都会显现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伽经(一)23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679bp9vlm&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一)23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再者,这一问还有另一个作用:因为前面世尊提出一大堆关于器世间的度量衡问题,现在藉此一问,正好又把重点拉回到有情世间(身)上,以示不失其本。这也是如来的大智善巧,意令众生不忘失其本。我们所依靠的是身心修行,当然要拉回来嘛!如是,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问题大小及重要性,佛是如何地一步步引导,一步步利用广泛的例证、发挥、重复、反问、首尾呼应等种种善巧方便,而令当机猛然憬悟这个“憬悟”就是醒的意思。于事物之法相上执著分别其大小、重要性,是不当的,因而顿去“智及尔焰”之法执。法执是什么意思?法执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建立的十八界的万法,我们误认为它是存在的,不了解它是趋向空无自性的空性,所以我们有法的执著,修行人也是,对于自己所修的感觉很满意,就是著于自己的法,也是。

接着,与此虚妄分别事物大小及重要性有关的问题,是追求答案的问题,这可说是整个偈答中,最重要的主题,亦是一切修行最重要的课题,悟与不悟,在此一着!若于此点能参得透,则顿悟前迷,诸位!顿悟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了悟,彻底了悟诸法本空,这个就是顿悟,不寻寻也不觅觅,不可讨论,直下无心便是道,就是顿悟。没有东西可以讨论,没有语言可以讨论,没有识心可以分别,直下就是真如,就是涅槃妙性。顿悟前迷,所以在这个《大般涅槃经》里面讲:如果不开悟不见性,不名修慧。因为没有真实的如来的智慧,所以诸位!没有明本心见本性以前,统统名为修福,统统叫做修福,没有慧,没有如来的真实智慧,不名修慧。我看到《大般涅槃经》,这是究竟说。善巧方便说,说我们来听经闻法是修慧,但是《大般涅槃经》不是这样讲。《大般涅槃经》说,没有悟明心性者,不名为修慧。因为没有如来的真实慧,所以明心见性以前,不开悟前统统叫做修福,就是这个道理。

则顿悟前迷,于是一切迷执顿释,更不会有什么“问题”——疑惑,连百八问也不成问题了!因此,这是迷悟的契机,能不能得到最究竟之利益,就看能不能参透这一点。是故行者若不于此用心用力,则纵经累劫索解、得解,亦不得冰释无始之疑心,亦只落得六祖所谓之“知解宗徒”。诸位!这个很重要!什么叫做知解宗徒?就是把佛法拿来做学术研究,探讨佛到底是什么思想?佛没有思想,佛是真如、顿悟、契入、当下,无可论断的东西,没有能所。知解宗徒是什么意思?这一句特别特别的重要,就是把佛法拿来探讨一下,讲一讲,不实用,不契入本心,就是类似有一点学者啦,论断啦,大家聚一聚啦,交流交流。诸位!这个跟生死完全没关系的,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因为某些初学佛法的人,就必须透过这样子的方式,慢慢地引导,才对佛有兴趣、有信心,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任何的意义。

譬如说一个学者写出来的一本书,虽然他没有开悟,没有见性,也没办法了生死,可是对一个初学佛法的人来讲,对于这个学者所写的佛学的书,觉得:哇!这个写得不错,很好!这个算是一种因缘,制造、创造一种因缘,哪有办法每一个人一碰,就得到究竟的第一义谛的真如实相的究竟义?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为什么师父要在彰化斋僧,一定要讲这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圣义谛,为什么要这样讲?就是要拉高、提升整个佛教的素质、还有水平。没人讲,那就我来讲,欸!我来讲!因此在这个时代,说实在话,彼此间有这个因缘,来探讨到圆顿大教的第一义谛,实属不容易的因缘,诸位要珍惜!

因此,这可说是如来无上顿教中最大的公案之一。惜乎末世众生根钝,求一识得此公案者尚难,况乎参透之。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文之译文古雅深奥,古雅深奥,后面补上四个字:实是难懂。真的!真的看不懂,古雅深奥。另一方面则由于如来所用之教法,乃无上顿教之微妙法门,都未曾明说,只待闻者去自契、自悟、深自体取,诸位!这个很重要,修学佛道就是回光返照,入流照性,问题就是在这个地方,你要自己契入,要自己去悟入,要深自体取。为什么?就是告诉你,只有你自己才能解决问题,现代的人对净土法门误会很大,认为我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一定会来接引我。没有错!佛有这种大愿力,可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并没有好好地去处理,这些人都误会了净土法门,认为是他力往生,没有错!是他力往生,但是却不重视自力!不重视自力就是说:我烦恼放着,一样是烦恼,无明放着,也一样在念念佛,不处理内心里面,让它契入真如第一义谛大空的思想,因此一边念佛一边烦恼,一边念佛一边烦恼,然后常常问别人说:师父!你看我能往生吗?我没有把握,我实在是很惶恐,我临命终会散乱会病苦,我实在没有把握。这个就是对心性没有自己深自的体取,而产生恐慌的感觉。

记得!心就是一面镜子,牢牢记住师父这个比喻,这一面心,这一面镜子,清净,就是什么净土都会显现,你就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就是你二六时中要自契真心,自悟本性深自体取,你不必问别人,时时刻刻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它就会现前,镜子清净就能够反光,就能够反射。现在的净土法门,还那么多人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净土?就是错会了佛意,后面有一句话,他搞错了,一心不乱,这四个字少看了,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那个一心不乱,他没有把它看清楚,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这一句没有看清楚。你镜子一心不乱干干净净的,没有我执法执,没有烦恼,这个镜子自然就会反射,什么净土任你往生,任你求生,何况你求生极乐世界,知道吗?这个就是重点。末法时期万万人修都可以往生净土,是要如法修,知道吗?要如法修。

因此许多人,像日本把这个净土宗,就看得太简单了,净土宗看得太简单了,他把这个《无量寿经》归纳成佛的四十八大愿,日本的净土宗,把佛的四十八大愿,再归纳变成一句第十八大愿,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变成归纳这一句“阿弥陀佛”,临命终乃至于十念,就是这么多的净土思想,归纳成,日本就是变成《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又浓缩变成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里面的第十八大愿: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日本就是这样子,剩下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念什么,不清楚不明白。信愿行,要三资粮呢?这经典写的,净土法门要往生要具足三资粮,三资粮——信愿行,释迦牟尼佛讲,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说,只要你还有信心,就是临命终你一样心不乱喔,诸位!心还没有被乱喔,乃至十念,就是佛的大悲心,彻底的大悲,没有话说的大悲,再给你一次机会,在座诸位!那我们活着的时候,有体力、有能力、有智慧力,还能够应用那个最后等到十念,平常就要做好好的行善布施,持戒念佛,怎么会搞到临命终,赌那不一定会往生的临终十念,怎么可以这样子?我告诉日本人说:你们那个修行很危险!净土法门已经讲得很清楚,要信愿行三资粮,是不是?还有一种,你只要信就往生,开什么玩笑!你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就可以往生。意思呢?后面呢?愿呢?行呢?行要行十善呢;愿,念佛要一心不乱呢。

所以因为不解净土的思想,就对佛有误解,有误解,所以学佛的人都往生的少,就是问题出在这个地方,也不听经也不闻法,也不听高僧大德来提供大家的意见,所以诸位,我们这一条路不是要走长路,最短的路不一定是最快的路,学佛的人不是要走长路,也不是要走短路,也不是要走快的路,是要走一条安隐的路,你要牢牢记住师父这句话,要走一条安隐的路,不是要走长路,也不是要走短路,也不是要走快的路,是要走一条很安稳的路。我为什么我这一次要办这个——木屋要办佛三,你知道吗?就是要把参加的人一百多个人都送到极乐世界去(众鼓掌)。所以说方法要对,因此你这个教义跟教理,如果你不通的时候,就会开始迷茫,得少为足,裹足不前。

所以,要自契本心,自悟本心,深自体取,是故此无上密宝,便乏人识得而受益,滋可惜也。在本注中,前面就一再提到:世尊在整个偈答中,从一开始,就似乎并没在提供任何“一对一”的答案,以释问者之疑。来解释问答者的怀疑,这令学者深为困惑不解,且有点“纳闷”:为何以佛之大智大慧,而且这又是无上顿教之经典,为何佛在其中却不能给人以“满意”的答案?并且又有点好像答非所问,且很多地方几乎是东拉西凑,“语无伦次”?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是个大公案的原因:令你起疑情。这疑情一直要到世尊提出种种有关微尘数量的问题之后说:“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才算以此一语点破,才令人猛觉:原来世尊所用的答法是“反诘法”,并没有死板地一一回答那一百零八个问题。

因为一一作答,若疑心不除,只能治标:问题是回答不完的;所以很多人写e-mail来问问题,我一直来回答,那个e-mail过来,一天多少你知道吗?一叠这样子,无量无边,问不完,自己也不看经典,然后就是:师父!你告诉我怎么样。我就跟她讲,《楞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她又写来:《楞严经》我看不懂,你直接告诉我。回答不完,真的!师父的往生被怎么用?往生被早就解释了,《临终备览》解释得很清楚。金光明沙怎么用?怎么样?整天都在回答这些,当然也有一些写得也算不错的文章,也算不错的文章值得参考,所以这个问题会问不完,这个就是如果疑心不除,这里要画双红线。若疑心不除,只能治标,问题是回答不完的,这一句就是众生就是这样,所以你一定要明本心见本性,你这万法的问题就解决了,了悟诸法本空的道理,那么问题就解决。

又因此经为接引上上机人,其旨不在满足其攀缘外境之好奇心,令之欢喜,乃在当下令其顿息一切疑心,方是治本之道。复次,世尊在此的一语点破,也非猝然行之,而是借助从上面以来,一连串提出的种种大小对比以及重要性与不重要性对比的例子,方得蓄势待发,一触而中,圆满完成。因为那些例子都意含(如前所说):“大慧,你以为你所问的才是大问题?才重要?而你没问的就不是问题?就不重要?而且这些有关微尘之数量及度量衡之问题,就都不重要,不值一问?再者,十法界众生,六凡四圣身中的微尘数量多寡,难道不重要?不值得一问?不应有如是分别执著。这些根本问题你不问,你还问什么?你哪有时间问别的问题?因为连你自己自身的情况都不能了解,怎能了解一切法?因此,于一切法当求其本,不应有任何分别执著,执其若大若小,若重要若不重要,若应问若不应问。”因此,世尊提出大小及重要性的对比之例(须弥日月与微尘)等强烈的对比,其目的就是要藉这些例子,在空性的思想里面,没有什么大问题小问题,重要不重要的问题,统统没有,这些大问题重要不重要,统统空无自性,去破大慧菩萨求索答案的迷执。

诸位有所迷执就是著于相,有著于相大小重要不重要,就有迷执。离相,那颗清净心就没有迷跟执了,以有大小、重要性的分别,因此才会提出“大问题”、“重要问题”来问,因为觉得这些问题重要,应该弄清楚,所以要问。而世尊的回答不是正面给他答案,却是要让他了悟:若心于一切法不分别,则无彼此、也没有大小、也无所谓重要不重要之问题,因为诸法本空——甚且一切便无问题:诸位!诸法,万法不可得,哪有什么问题啊,对不对?问题不在外境,外境本自无疑,因为外境本自空寂,而在自心于一切法相上,就是你内心的主观意识心,这个主观意识心安在法相上,去分大、分小、分有、分无,著断、著常、著有、著无,著生、著无生、著有为法、著无为法,这个就是自起分别,唯是自心,所以万法唯心所造就是这个道理,都是自心所起的分别、取相,取舍执著,放掉这些就没有任何问题,所以有疑惑,故有疑惑。若不分别,则泯绝一切相,心空境寂,法界如如一相,问题从何而来?是故,若参透悟得如来此无上微妙之旨,便一切寂然无相,更不用向人求解、决疑了,以自不生疑故。此即是:离于分别,则无疑惑;就是离于分别心,就没有任何的疑惑,也就是所谓的“转识为智”:若念念不断分别,便为妄识,便有种种疑难困惑从中生起,以妄分别故。若一念不分别,则智慧顿生,诸位!它这个一念不分别,疑惑顿断,此乃无上不思议圆顿法门,唯大心人始能得入,若小心量人,硁硁然求解,旷劫不悟。

硁硁然,把佛法当学术来研究,硁硁然是什么意思?就是鄙陋,鄙陋偏执,鄙陋见识浅薄,叫做硁硁然,就是鄙陋偏执,鄙陋见识浅薄叫做硁硁然求解,旷劫不悟。在这里还是要附带说明一下,你笔要暂时放下来,虽然讲到这个一念不分别,这个问题出在哪里?这个问题出在于,我们对心性不了悟的时候,现在讲迷跟悟,先讲迷的众生。迷的众生讲不分别,他认为我只要不去想它,就是觉得不分别,类似进入无记的状态,我不分别了,我不分别了。但是问题没有解决,他没有打破内心里面那种无量劫来的分别的执著习气跟烦恼,因为他没有悟啊。他讲不分别,是不要想太多,什么都不要去想,哎呀!你都不要去分别,你都不要去想。世间人,当一个人在痛苦的时候,最多只能告诉你,不要去想它,这种事情不要理睬它就好,放下它,最多只能得到安慰奖。开悟的人不是:什么叫做不分别?是破除烦恼执著,存在心的清净心的原态,注意这个原态,原来的心态,每一个人都具足的,注意,要先破除无明、执著、取舍,这样才叫做无分别,不是说看到这个东西我不要去想它,不要去罣碍它,这个是得到安慰一下,这个跟不分别的心性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契入圆顿大法,一定要破除无明,你要破除无明,必须有摩诃的般若,要有大智慧,要体证到涅槃妙性,才是真正的一念不分别。

这一念不分别没有证量,唯证相应的东西,他怎么样都体会不出来。我没有想,师父,我这样是不是不分别?不是。师父,我也没有罣碍它,我没有在罣碍它。那个也不是,那个是世间的善良的人,你不会计较这件事情,是世间善良的人,跟证到空性的,那一种绝对心性的不分别是不一样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破除所有执著、分别取舍,无明烦恼那个心灵的原态,原来的那个本心,才能叫做一念不分别。就像镜子一样,没有取舍,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但是初步的功夫就一定要先破除,并不是你没有功夫就可以大用的,你没有功夫没有办法大用的,所以一念不分别,它大用就会现前,智慧顿生,它是大用现前,神通妙用,大般若智慧是现前的,因为体大——心性如虚空,相大——无量庄严,用大是神通妙用,所以一念不分别,即体即相即用,智慧顿生,疑惑顿除,这个是要有功夫的,所以讲到这个迷跟悟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般人会误会佛法——你有没有分别?我没有分别啊。这么简单吗?对不对?你没有破除那个妄,没办法存留在这个真心原态。

最后,再赘言数语,以为与诸善知识共参此无上顿教之“无头公案”作结:诸佛如来设教,并无实法与人,只是教令离于迷执而已。诸位!这一句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完全的重点,修行就是这个重点,没有东西给你,只是说脱黏解缚,佛法就是要解开你内心里面的迷茫无明而已,没有东西给你。这几个,尤其说只是教令。佛法只是教你离于迷执,因为你迷了,你执了,教你离开那个迷就变成悟,离开那个执就变成解脱。所以,佛法做什么?为什么要开智慧?有智慧的人就不再迷惑,也不再执著,所以如来设教并无实法与人,只是教令离于迷执而已,就这样。所以,在这里要补充一句话,你越迷的就越离开佛很遥远,你对这个世间法越执著的,你就越离开正法越遥远,修行不需要问别人,问自己,如果你的迷减轻了,在菩提道上我坚持佛陀的正法,不管吃进多少的苦,我都要听经闻法,要自参自悟。欸!你的迷慢慢减少了,慢慢减少。你是佛弟子,你已经接近佛了,佛在你左右,在你心中;如果你的执著,慢慢慢慢……以前一件事情三个月睡不着,我现在三天,功夫好的就不用三天,一天就放下了。嗯!你现在这个执著有渐渐减少了,你是接近佛的佛弟子了,你走对路了。现在的净土法门就是这样,对于自己的脾气个性,贪嗔痴杀盗淫那个迷执不放,却天天念佛:阿弥陀佛,你要接引我,阿弥陀佛你要接引我。就是不把这一面镜子擦干净,就说我要见到阳光,我要见到阳光,一样的道理。

所以对净土法门,不了解的人:我靠他力!没有错!靠他力没有错;但是你要自力,你修行要下功夫,对不对?修那个安稳行,你现在降伏自我,破除迷茫,破除迷执,那不是临命终更有把握吗?开摩诃般若智慧,怎么会影响到你求生净土?更增进你求生净土的力道啊。所以听经闻法,就是有这个好处啦,诸位!解开你内心的迷茫,就是修行,不要忘记师父这一句话,解开你内心的无明烦恼,当下就是修行,你的迷惑少了,执著少了,无明变少了,痛苦变轻了,你现在就是在修行。迷执既去,还同大觉;盖不迷则悟,不执即不妄,不妄即真;迷执既去,既悟且真,更无少法可得。

因此,这一百八问题,表面上是堂皇耀人眼目的一百零八个问题,实则只是个迷执的问题:见境起心,循名求实的问题。这八个字就是十足的凡夫,见境起心,循名求实,闹得不可开交,循这个名相还求实,还找到,希望去找到一个真实性的东西,不晓得境空无自性,心空无自性,循名,名空无自性,岂有实可求?见境起心,循名求实这个问题。因此,以佛大智大慧照了,知纵回答了每一个问题,还会再有问题,因为迷执未破,根本疑惑、迷惑犹在。根本疑惑,根本在哪里?就是心性没有解决。根本犹在,因为根本的心性没有解决,那么就所有的根本都存在,所有的根本都在于迷惑于心性,迷惑的心性所有的根本都存在,所以它的答案问不完,会问不完。更糟的是:很可能从这些问题本身,就会生出更多的问题,牵扯不完。因此供给这些问题答案——直接一一作答,非根本之计,其根本实不在这些问题,乃在自心中:一切问题之生起,不在外境界相上,但在自心妄生分别执取,因此佛在经中说:“莫如犬逐块”,就像狗在追逐一种东西,即是此意。又六祖亦言:“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你那一颗清净心,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外就是外面,对外缘这个五欲六尘,内心里面意识心,烦恼无明心困扰着,甘受驱驰。什么叫做甘受驱驰呢?甘愿受到内外的驱驰,妄念不断,著于外境不断,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的苦口,劝令寝息。

所以佛就告诉你,寝息就是放下吧,人生其实有很快乐幸福的,放下再放下,彻底放下,凡所有相其实都是空相,主客二观其实不存在,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没有能所。诸位!晚上做梦很可怜,白天再继续做梦就更可怜啦。因此,修学佛道,在座诸位,这辈子没有听到佛法的人,是不幸的人,因为他没有机会解脱;诸位!进入佛门的人,却跟错了师父,跟错了老师,跟错了,恶知见、邪见,那叫做大不幸,他很想修行,可是生生世世修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够,碰到了恶知见、邪见,坏佛正见的,而且自称为自己是善知识的,那完了。没有学佛的人是不幸,学佛以后碰到恶知见、邪见、坏佛正见的大不幸,真正的大不幸,他很想修行,却碰到恶知见、邪见、坏佛正见,情何以堪?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机缘品第七》)亦是此意。

附及,此乃诸佛甚深秘密法藏,本只为学人自修自证自悟自契,今在此予以点明,实非得已,恐正法断绝故,愿我同修,善自珍重,于不同路同行,慎莫轻示,注意听!对于不同路线的,但是同样是修行人,叫做于不同路同行,就是对于不同路线的,但是却是同样是修行人,慎莫轻示,轻就是随便,示就是开示给他听,所以师父在讲这个《楞伽经》,是你们自己要来听的,我没有强迫你们来听,是不是?开学后,人会渐渐减少,像今天就少了很多人,开学后爸爸妈妈会比较忙,小朋友,他就会比较没有时间。免彼起谤,获无量罪,百劫千生不能得脱。因此在座诸位,你今天是法师也好,今天是护法居士也好,只要你出去跟他谈的,他就是不是那种根,像日本筑波大学来,来访问师父。对不对?访问师父说,问题是他们对佛法不是很了解,只问了一些简单的相的问题,听说筑波大学,也是一流的大学,如果你跟她讲法是多么重要,闻法是多么重要。听不懂,听不懂就是不能讲,所以她问的几个问题,我就问她,你这个小女孩,你还有什么问题啊?没问题。没问题就回答完了。我就跟她讲:你今天问的完全都是皮毛的东西,没有涉及到法啦,日本也是这样子,所以我们那个徒弟,在横滨,她就说日本的佛教寄来的杂志,都是劝人家因果啦,劝善,念念佛啦,然后师父讲的翻译成日本(话),给日本人听,日本人说:哇!在日本听不到讲这么深的法师,一个都没有,没人讲。所以说住在台湾的法师或者居士,还是非常的有善根的,当然日本也有专门研究佛教学术的机构啦,或者密宗的高野山,也都很出名,但是讲普遍性来讲的话,台湾的佛教还是普遍兴盛的。

◎【火焰几阿 ?风阿 复几?根根几阿 ?毛孔眉毛几?】“火焰几何 ”,“阿 ”就是微尘。前面已经讲过了。火焰中到底有多少微尘构成的呢?“风”大中有“阿”微尘又有多少呢?“复几”就是又有多少呢?意思就是风大中又有多少的微尘?“根根”就是六根中的每一根,叫做根根。根根,六根中的每一根,有多少的微尘呢?“毛孔眉毛几”,“几”就是多少,身上的毛孔或者是眉毛,到底是多少微尘所构成的?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呢?你认为这些问题不重要吗?整句贯串起来就是说,大慧!火焰当中有多少的微尘?风大当中又有多少的微尘?根根六根当中的每一根,又有多少的微尘所构成?身上的毛孔跟眉毛又有多少的微尘所构成?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呢?你认为这些问题不重要吗?其实这些问题很重要啊,你为什么不问?

【注释】“火焰”:即大火。“阿 ”:微尘。“风”:即风大。“根根几阿 ”:“根”,即六根。谓六根中每一根各有多少微尘?【义贯】大慧,“火焰”中有多少微尘?“风”大中又有多少微尘?六“根”中每一“根”各有多少微尘?身上的“毛孔”与“眉毛”各有多少微尘?(这些问题你为何不问?你认为这些问题不重要?)【诠论】在这四句偈中,世尊承上之势,再度把微尘问题推广了一下,到四大、六根中。最后一句的“毛孔”与“眉毛”中各有多少微尘,不是小大之对比,而是“小中之小”,令人愈见此问题之小,而且有“反讽”的味道!这些反讽的方法,下面会不断地使用与发展,以加强世尊之本意,务使闻着不会错过其深意。又,唐译最后一句作:“眉及诸毛孔,复各几尘成?”并在此下加二句:“如是等诸事,云何不问我?”则反讽的语气更为加强。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护”就是保护。“财”当然就是包括生命财产,“自在”,当然就是自在之王啦。意思就是如何能够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在国土当中得自在之王。所以护就是保护;财就是人民财产;自在,当然就是自在之王啦,就是国王的意思啦。意思就是如何能够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在国土之中得自在之王。“转轮圣帝王”,如何可以称为太平盛世当中的转轮圣帝王。太平盛世转轮圣王就会出世。那么世间为何,“云何”就是为何,需要“王”来“守护”?“云何为解脱”,如何才能作为解脱的法门?

“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广说”就是长行文,“句说”就是简略,言简意赅之说,“如汝之所问”,这些都是大慧你所问的问题。我把它念一遍。“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如何能够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在国土中得到自在之王?如何可以称为太平盛世,出现于世的转轮圣帝王?世间为什么?诸位!“王守护”,云何的何底下补两个字:云何需要。要不然看不懂这个。云何王守护,这世间为何,云何就是为何,需要王来守护,需要国王来守护,就是世间为何需要国王来守护。云何就是如何,如何才能作为解脱的法门。广说及句说,广说就是长行文,广就是广泛地说,广说就是广泛说,意思是说如何才叫做长行文,广泛地说,又如何叫做言简意赅地略说的句说。如汝之所问,这些都是你大慧所问的问题。

【注释】“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此为应前面第五十七问:“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云何王守护”:此为应前面第五十八问:“云何守护国?”“云何为解脱”:此为应前面第六十一问:“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广说及句说”:此为应前面第五十三问:“长颂及短句”。“句说”,即略说之义。魏译作:“解脱广略说”。【义贯】如何方能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在国土中得“自在”之“王”呢?如何方可名为盛世的“转轮圣”“王”呢?为何世间须“王”者来“守护”?如何方“为解脱”之法门?如何为“广”泛发挥之“说”法,“及”言简意赅的“句说”呢?这些都是你“所问”的问题!

【诠论】在此段,世尊又重新开始引述大慧前面所问的问题,但同样的,也没有提供任何一个答案,而在最后加一句:“如汝之所问”,已有“反讽”的味道。这反讽的语气,到下面来就会越来越浓。就是任何事情不是问题,而是要回光返照你那颗心,你那颗心如果迷茫,问题就是根本没有处理,如果你开摩诃的般若智慧,了悟诸法本空,那么所有问题都不会迷茫,因为所有问题相相本空,相本身并没有问题,是因为你迷了、你执了,就成为问题。

◎【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

佛说,佛云:大慧!为什么众生会产生种种的爱欲?种种的诸饮食的需求呢?你看,种种的欲望,爱欲指男女啰,“种种的饮食”,你看看我们这电视节目有多少的做那个饮食的,教人家煮饭煮菜的,当然这是好意嘛,是不是?像有个节目叫做“帅哥厨师到我家”,你们有没有看这个啊,一个帅哥厨师到我家,我有一天也要请他到我们厨房,请这个帅哥来我们厨房,教我们做一些素食,帅哥厨师到文殊讲堂来,他刚开始就要去买菜,不过他煮的,很少有煮素的,我看都是牛排比较多。“云何男女林”,“林”就是弃尸的寒林,有男人死了,女人死了,就把他放到弃尸林。诸位!在这个传统的中国,这个是没有人这样做的,这个是列为大不孝的,在中国,列为大不孝的。

诸位!在日本人,日本人不一样,日本人认为土葬是对亡者不敬,日本人,这个是观念的问题,土葬对亡者是很不恭敬的,因此你到日本去看,几乎没有人在土葬的,全部都是火化的。这有一次,在这个日本到马来西亚,那么这个马来西亚本身是英国统治的,也统治了相当长的时间,简单讲,马来西亚跟新加坡是英国的殖民地,后来两军交战,日本去马来西亚,这个马来西亚人很讨厌英国,某些人,他不希望英国来统治,就联合日本人打这个英国,英国跟澳大利亚联军,结果有一次,有一百六十几个人,澳大利亚还有英军都是重伤,病恹恹,重伤都没办法,那么这些澳大利亚跟英军健康的人下了一个决定,就是说我们不逃就会死,日本军已经打过来了,那么这些一百六十七个伤患就留者,因为他们手中没有枪啊,都是病患啊,希望日本人能够善待这些澳大利亚还有英军伤患的军人。结果呢?日本就攻打攻打,打到这个地方,那些澳大利亚、英军统统都跑掉了,跑掉了以后,日本人一看这一百六十七个人统统是伤患,就把他集中起来,全部开枪打死,这样处理比较快,战争当中也没有多的粮食,开枪全部都打死,打死以后用什么?用火化。

人家问日本军说:这一百六十七个人很多,你烧到什么时候呢?你用挖土机,把它挖一挖,就全部都埋进去不就好了吗?他说:我们日本人,对亡者土葬是认为是不敬的,所以枪毙以后,还是遵守我们日本的习俗,我们对亡者是尊敬的,把人家打死还说这样(师父笑),这讲不通,处处充满着矛盾,日本人没有人是土葬,统统是火葬的,他认为把尸体埋在地下,是对亡者很不敬的,但是在战争当中,那个也没办法,那个一百六十几人,这样子机枪一架起来:咚咚咚……一下子就ok了。所以我跟你讲,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听经闻法,还向往着极乐世界,碰到那个战争的残酷,没有什么道理可以讲的,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讲的,在战争的那个时候,枪杆子就是法律,枪杆子就是代表一切,那支枪就代表一切,代表真理、代表法令,没有什么王法的,战争状态还有什么?还有什么好谈的?所以我看了这一段影片以后,哇!很惨!所以马来西亚最南边,那个新加坡,那个马来西亚跟新加坡本来是同一个国家,都是英国统治相当长的时间,所以这个马来人,对于这个英军,有一些人很极端,就是很反叛,所以就联合日本人就打澳大利亚跟英军,结果溃不成军,后来就被日本打败了,马来西亚就独立啰,所以新加坡,英国也是给它扶植起来,也是独立的。

新加坡本来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现在变成隔一个桥,新加坡变成一个国家,马来西亚又变成一个国家,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台湾的命运也是不好,台湾的命运,六百年前西班牙人统治,两三百年前怎么样?荷兰人统治,再来,就日本人统治,一八九五年,这个《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割让台湾给日本,再来就是国民党再来接收,台湾也是很凄惨!经过西班牙统治,荷兰人统治,日本人统治,现在国民党统治。所以这个为何众生会产生种种的爱欲,种种的饮食需求?云何男女弃尸林,讲到这个日本的战争是很残酷的,马来西亚的战争。那么“金刚坚固”等“山”,金刚山坚固等山,财宝充满,这些都是大慧你所问的问题。

【注释】“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此为应前面第五十五及第五十六问:“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云何男女林”:此为应前面第一○九问:“何因男女林?”“金刚坚固山”:此为应前面第一一一问:“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义贯】大慧,为何“众生”会生“种种”爱“欲”?为何会有“种种”“饮食”产生?为何会有佛子于弃置“男女”尸之寒“林”修行?及为何“金刚”等“山”,财宝充满?(这些都是你所问的问题。)【诠论】这四句魏译作,魏译本是这么说:“种种众生欲,云何而问我?何因诸饮食?何因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为我说云何?”魏译在此加入“云何而问我?”及“为我说云何?”为我说说看,云何就是到底为什么,这句话语气非常强烈。为我说云何,就是为我说说看,到底是为什么。语气非常强烈,反问的语气非常强烈。二句之反问的意义非常强,则反问的意义非常强,意在令当机返求自心、“就路还家”——由问题本身而回到问题发生之处!不再随逐问题而去。

好,我们翻开101页倒数第五行。◎【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这一句说为何说世间,总是如幻如梦,为什么世尊这么说呢?“野鹿”,因为渴爱、渴贪,因为口渴而生贪爱的比喻,就是海市蜃楼,叫做野鹿渴爱,譬喻的比喻。云何山充满着天仙的揵闼婆,为什么山充满着天仙揵闼婆,种种的庄严?大慧!你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所以那个天仙揵闼婆,这五个字是连在一起的,云何山,天仙揵闼婆,这样子才对,这五个字是连在一起的,他把它分开了,然后,庄严呢?就是种种的庄严。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你为什么要问我说:世间恒如幻梦,又如野鹿应渴贪而生爱的比喻?为什么山上充满着天仙揵闼婆,又充满着种种的庄严?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就等于重复一遍一样啊!

【注释】“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此为应前第三十五问:“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因“热时焰”渴鹿见之则以为是水而追逐之,故说为“野鹿渴爱”,义即:为何世间为如“野鹿渴”时生贪“爱”所见的阳焰呢?“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此为应前面第一一一问:“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义贯】为何说世间“如幻”如“梦”,及如“渴”“鹿”所贪“爱”追逐的阳焰等“譬”喻?为何鸡罗、铁围、金刚等“山”,充满“天仙”及“揵闼婆”等种种“庄严”?(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呢?)这些问题其实都趋向于空无自性,本身并没有问题呀,你为什么这样一直问我呢?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

说修行者解脱以后,所以这个解脱底下补两个字,你才看得懂,就是:解脱以后。至何所就是到哪里去呢?要不然就是解脱至何所,这问题没头没尾的,不晓得在讲些什么。这解脱以后,至何所,到哪里去呢?修行者解脱以后,至何所,到哪里去呢?这样才看得懂嘛。“谁缚谁解脱”,这个分迷跟悟,迷的时候,到底是谁在受束缚?又悟了的时候,到底是谁得解脱,所以叫做:谁缚是指迷的时候,解脱是指悟的时候。所以迷的时候,到底是谁在受束缚呢?悟的时候,到底是谁得到解脱呢?“云何禅境界”,什么是禅观所观的境界?譬如说我们修白骨观啊,不净观、苦观、空观,或者是修看这个尸体啊,来观照。禅观有禅观一定的界限嘛,比如修不净观,观这个全身血液、大小便、恶臭、五脏六腑啊等等,我认为最快的就是观白骨观,我在这个白骨观也很受用,诸位你不妨试试看,这个白骨,一下子就知道无我了,人的最终点一定会腐烂,剩下一具白骨,没有任何的例外,时时刻刻能够观白骨,你就算不成道,也会得解脱,心里也会解脱很多,所以这云何禅境界就是,什么是禅观所观的境界?禅观所观的境界,像观不净,观苦、观呼吸、观无我啊,都有一定的境界。“变化及外道”,如何是证圣果以后,有种种的神通变化,还有外道所修的到底是什么法?所以前面的变化呢?是指当有修行的时候,达到了变化,神通的变化,那么外道到底修的是什么法呢?大慧!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些问题?

那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修行者解脱以后又到哪里去呢?迷的时候到底是谁在受束缚呢?悟的时候,又是谁能够得到解脱呢?什么才是禅观所观的境界呢?它的范围界限是如何呢?如何又是证圣果以后的神通变化以及外道所修的到底是什么法?大慧!你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呢?你问的这些问题其实都趋向于空无自性。

【注释】“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此为重述前面第七问:“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云何禅境界”:此为应前面第八问:“何等禅境界?”“变化及外道”:此为应前面第二十九问:“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义贯】修行者“解脱”以后到哪里去了呢?迷时“谁”受“缚”?悟时“谁”得“解脱”?“禅”观所观之“境”以及所缘的其范围“境界”到底是如何?神通“变化”,“及外道”所修者为何?(大慧,你为何要问我这些问题呢?)接下来这一段有一点难,但是体悟了以后,也不算是很难,但是不好解释。(未完)

楞伽经 01:达摩祖师来到汉地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

楞伽经02 :人的那个得失心态很可怕的,修行没有那么简单的

楞伽经03 :修行人心中没有恨,只有因缘:有缘还是无缘

楞伽经 04:女人都犯一个很严重毛病就是需要人来爱我,这个期盼就叫作妄想

楞伽经05 :这部《楞伽经》是一切佛成佛以后一定会讲的,这个是成佛的重点

楞伽经06 :你还有一个众生不去原谅他,你就不能成佛

楞伽经07 :就算你做了很多的好事,那个也是识心,识性是依他起的不可得

楞伽经08:你今天心境跟佛一样,你的心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你的心

楞伽经09 :肯牺牲这个色身的,法身慧命就会活过来

楞伽经10 :经是指佛的心,讲经说法就是显示佛陀的证量境界让你契入

楞伽经11 :见缘起即见道,缘起就是条件所构成,条件所构成的就是无相

楞伽经12 :行善得五十分,包容恶的五十分,这样加起来才叫做一百分

楞伽经13 :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

楞伽经14 :个性会害惨一个人,佛性会救一个人,要放弃个性开发佛性

楞伽经15 :习气如同婴儿,你满足他一次他就长一寸,到最后就完全没办法降伏

楞伽经16 : 有善说法者也必须碰到善谛听者,那个才有用

楞伽经17 :出家的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阅读律藏,因为在家居士很多戒律他不能看

楞伽经18 :见和就同解,见不和合掌令欢喜;这个是很重要的修养

楞伽经19 :只有学佛半桶的人一直发表意见看法:那个不对、这个不对

楞伽经20 :我们所生活的问题全部都是意识心,能够突破意识心就会自契本心

楞伽经21 :伤人之语言如水覆地不可收,人造的恶业最大的就是这只嘴巴

楞伽经22 :你只要有主观、客观,那就有讨论不完的事情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