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21 :伤人之语言如水覆地不可收,人造的恶业最大的就是这只嘴巴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伽经(一)21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6797mc0ns&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一)21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以见有故,故有能证所证,既有能证之人,亦有所证诸地,故能所昭然,而不能至于如来寂灭如如之心。】这个如来寂灭如如之心这八个字要画双红线,这个就是修行的最终目标。如果我们用快速的,现在就保持如来的寂灭如如之心,就是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坚持,诸位就到如来地。既然诸法如幻,回归当下就没有一种东西可以让你执着,值得你执着。所以诸佛妙理无关于文字,也无关于学历。那么最近我们这个网路很多的博士写信来,都很感谢师父,我看了这些知识分子学佛的人好像很多,而且越来越多,这个是很安慰的,让人家安慰的,师父这一辈子的辛苦也得到了鼓舞,也就是最近e-mail来的学历都非常的高,包括哈佛大学也写信来问,很多的知识分子都在学佛,透过网站无远弗届。诸位,如果你要快速地达到最快的修行法,就是能够了悟诸法本来就空寂,如来寂灭、如如之心,所以当他证到寂灭空寂的时候,诸位,没有是非,这个人自我降伏,不管这个人走到哪一个团体,都受人家欢迎。一个证到如来寂灭如如之心的人,他一定是很守规矩的人,因为他已经能够降伏自我了,他到哪一个团体都绝对是守规矩,人家怎么规定,他就怎么守,为什么?他心并没有增减。

所以师父行不行看徒弟就知道,唉呀,这个团体如果一直纷争,那就表示这个师父不行。所以你们的行为举止啊,出家在家也会影响到师父、还有文殊讲堂的形象,争吵不休就表示你没办法降伏自我嘛,你才会争吵不休,诤与道相违,你在跟谁诤?其实你在跟那个人争,不是在跟那个对象争,是争你内在里面深处的知见观念,还有那一份执着你不愿意放下,知道吗?你争是在争你那一口气呀,那个观念,那个内心深处,你才会跟人争。所以懂得退一步的人就海阔天空,碰到人家要跟你诤的,那你就保持沉默,有时候道理讲不通的,对方的烦恼像一只驴子很倔强的,那也不是说菩萨不慈悲啊,菩萨慈悲要看对象啊,要说法也要看对象啊。那个人就很番(台语:蛮不讲理),番番 番番番,哪有办法度他,他讲起话来都比你行,只有我教人,没有人可以教得过我,所以一个人卡到自我的知见,它会妨碍真理的吸收。全世界我最大,那还有谁能够教化得了你呢?没有的,没有办法的。这杯水如果满的,是甘露就装不进去了,这杯水把它倒掉,谦卑,它就装得了甘露,可以救他自己的。所以,诸位内心里面要装甘露法雨、佛陀的真理,不要装一些贪嗔痴。

我们家里的垃圾你都懂得每天要去倒掉,为什么内心里面贪嗔痴这些垃圾你不懂得要倒掉呢?你放在家里的垃圾放久了会发臭,对不对?诸位,你内心里面的贪嗔痴不倒掉,会发生什么事情?会发生大愚痴啊,大愚痴的人贪嗔痴就不断,怎么讲都是自己对,他心中也容不下别人,所以人家也不想跟他谈,浪费时间。有时候赵老师拿给我的那个e-mail,因为e-mail都是师父在处理的。啊,我看有的写得真的很不可理喻,没有时间处理这个,(信上)都是心的问题。有时候不是师父不处理问题,而是师父没有那么多的生命,真的!以后如果有因缘的话,再把那个e-mail拿来念给你们听,看那个多不可理喻。来支持的当然很多啦,一千封里面大概九百九十几封都是非常赞叹,但是有少数、极少数的人来挑战的,毁谤的、批评的也都有,所以你就知道了。我为什么不会难过呢?你想想看,我就想到世尊,我们释迦牟尼佛一辈子证得如来寂灭如如之心,然后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释迦牟尼佛说的法都没有办法让所有众生都满意,我们有什么能耐,只是一个普通的和尚,哪有办法讲经说法让一切的人都认同你,这样想就不会难过。

◎【如来特于此无上顿教,说出自证境界,令诸大菩萨亦能体会如来自觉圣趣,而顿断智及尔焰,】这能知之智、所断的所知障,顿断能所,能照之智、所断之障统统要断,只要能所不断都不能成佛。所以顿断能知之智、能照之智,还有所断的所知障,统统要放下,见一切法如虚空华,诸位,是一切法,还不能保留任何少许的法,不破除它,你还留着一点点少许的法都不允许,所以这句话是师父四十年来体悟的,最快速度开悟成佛的,你要记得,要空就空到底,没有一法不空,要放下就彻底放下到底,包括那个放下的观念都没有,就是这样子,四十年来的体悟就是这样。要讲空吗,就彻底放下,放下到底嘛,哪一法不空?你告诉我哪一法不空?换我问你,哪一法不是如虚空华?你老公?你老公能救你的法身慧命吗?当然没办法,对不对?金钱?金钱能够救你的法身慧命吗?也没办法,金钱也是虚空华。

所以真正悟道的人就了解万法、一切法都是虚空华,空无自性叫做虚空华。虚空本来就没有华,诸位,清净自性里面本来就没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这些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如同虚空华,这个虚空华是指什么?直接表明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山河大地相、日月星辰相,鸟兽虫蚁相,一切动物、植物、矿物相,无量无边的星球相,统统叫做虚空华,修行连星球都要否定了,何况你现在的这个缘起如幻的色身。这样你就知道,整个宇宙就是这颗心,这颗心就是整个宇宙,我们八识田中由于业力所牵,显现了正报跟依报,如同虚空华,诸位,虚空华就是讲所有的正报、依报统统叫做如同虚空华,这个色身会不会败坏?会,它就是像虚空华,万法都是败坏之相。所以这个世间只有学佛能够彻底地解决生命的迷茫,要不然所有的美丽都伴随着死亡,所有的快乐都伴随着不幸,你拼了老命要追求快乐,那个快乐就是痛苦的影子,痛苦的影子就在快乐的旁边,如果你不懂得停止的话,你见到快乐,你就很快见到痛苦的影子,那是孪生的兄弟啊。见一切法如同虚空华,【唯心所现,而顿入如来宝庄严地。】诸位,“庄严其心”就是庄严一切正依二报,我们要用最庄严的心来过日子,所以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是不是?都是叫你把身心俱舍,顿契顿入如来的宝庄严地。最庄严的人就是能舍之人就是最庄严的人。

诸位,你看看,如果这个人长得很漂亮,但是她忌妒心很强,不能舍,不留口德,我告诉你,你不会想跟她在一起的,虽然她长得很庄严;但是如果这个人面貌普普通通,还认识说她是个女人,可是你看她待人处世就不一样。有一次很久以前我到一个居士家谈一些法的事情,那时候还没有建文殊讲堂,她家请了一个佣人,对人非常的客气,女佣长得也不是很怎么样,很好,很客气,面相也很普通,可是那种态度就是“师父好”怎么样子,我说你们请的这个女佣实在是好,她说我们全家都赞叹她。你看一个长得普普通通的,她可以用她的行为谦卑来弥补她先天的不足,所以漂亮要两百分才叫做漂亮,要外在漂亮、内在漂亮才两百分嘛,对不对?你现在很漂亮,可是你没有什么德行,没有什么口德,一百分扣掉一百分,刚好零分,真正的内在美、外在美。所以,我告诉你,外在美如果少掉了内在美,那就完蛋了,所以你要有外在美,还要有内在美,我现在是在说心。所以说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最美的地方。当我们内心深处去掉贪、去掉嗔、去掉愚痴,进入如来无量的自觉圣趣庄严之地,那么你今天所显现出来的态度,都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个是生命当中最可贵的,比你家的摩尼宝珠还可贵。

“百变百无受”:此为应前第九十九问:“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变易”,为三乘共证之断三界凡夫之分段生死后,所证得的变易生死。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合称二死,唯佛证得二死永断;诸位,众生要死而死不了,只要你有业力在,你就死不了。死了断气了,你继续去投胎呀,你的种子习气你也断不了,所以为什么叫你要多念佛?要把念佛、拜佛、修行变成一种习性,你自自然然的就感得极乐世界的净土之报。为什么一直叫你要定功课?凡夫俗子不要讲得太大声,是不是?要好好的念佛、定功课早课晚课、诵《普门品》,这很好,把你所有的生活都转化变成佛的种子、慈悲的种子,又懂得布施,又懂得肯修行、念佛、诵经,毕竟诸位还没有办法证到圣果以前,就用这种增上缘,那么转识成智就是这个。

每天眼睛看到的是佛相,耳朵听的都是诵经声、念佛声,口业清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念,诵经,你看,久了以后,记得,久了这句话很重要喔,就是一定要沐浴在真正的清净的三业当中,要相当的时间,修行急不来的,我们不是六祖,要按部就班来的。所以唯佛证得二死永断,而众生就是死不了,死了又转世,死了又转世,死了有投胎,投胎死了又转世,重复、一直重复。等觉、妙觉菩萨以一分无明未断尽故,故仍有变易生死。“百变易”之“百”字,为多之义,以三乘虽已证断分段生死,而其无明未断尽故,所得之变易生死亦须历时长久,方得证断,亦即:仍须经历无量之变易生死,方得证菩提,永断二死,故称“百变易”。“百无受”之百字,亦是众多、或一切之义。“无受”,为二乘断见思二惑,证阿罗汉果,不再来三界受生——不受后有之义。

【义贯】(大慧,你问菩萨修行种种阶级地位之行相,)其实,一切阶级地位,阶阶之间,位位之间(“诸地”),都是不相系属的,不相连贯的(“不相至”)。(又,你为何还问:)三乘所共证的种种变易生死,及二乘证四果后的不受后有?(难道不知道一切都是“趣至无自性”,唯心所现?)是佛一时方便说,不是究竟法。

【诠论】这两句可说是世尊的偈答中,到此为止之最高潮,也是世尊暗中点破有关“次第”问题的地方。在此将详细解说。在前面,世尊提到“荒乱及一佛”时,已经完全打破了大慧所问的次第,那也是学者心中所期待的次第。然而这个次第则完全是意识的分别作用,取著的结果,本无实体;你为什么会问问题?因为你的心结没有开。心结没有开,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识心不破,你就有问题,而且是重复问题。如果你见性,岂有这些问题呢?所有的问题出在因为用的是识心的疑惑、妄想、颠倒、揣测、观念,这些才是问题,你问的问题的本身出在你那一颗无明的心,不是问题的本身,因为你不晓得诸法空无自性,所以你误认为有那个问题的存在,其实你问的那个问题并不存在,问题是在你那颗心——意识心不破,意识心破了,就了知万法都空无自性,没有问题,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了。因为取着的结果本无实体,这是学佛所最须远离、超越的,若能离于意识分别、执著,方可能谈到“离心意识”。而佛如何帮助我们超越这妄想执著呢?他是有计划的,一步一步地引导,乃至最后予以点破。

首先,佛说他要依次第回答,接着,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完全毫无次第的引述、重述,令人觉得佛怎么“自语相违”,如堕五里雾中。等到佛说到“荒乱及一佛”时,这“毫无次第的次第”可说发挥到了极致:为什么?就是要破除你的次第,记着,次第心就是生灭心,第一义谛是没有次第,是没有生灭的,你有次第心就是有生灭心,就是不究竟。这个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因在前面大慧问“云何国土乱”及为何贤劫四佛为一佛,两个问题在时序上差得很远,“国土乱”为第三十七问,“一佛”为第一○六问,而世尊却特意把这两个问题拉在一起,众生能够把两个问题拉在一起吗?众生不可能,问一百零八个问题早就搞混了,怎么可能知道是第几个问题呢?他怎么会知道第几个问题,是不是?如此,则可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完全打破次第上的执著,因为次第是意识性的,要记住师父这句话很重要的,有次第就是不究竟义,有阶位就是不究竟义,有阶位、有次第就是不是究竟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记得,诸位,如果你用胜负心要跟人家辩论,你就输了,因为你不懂佛法,辩论就想要赢别人嘛,想要赢别人,你有胜负心,这个不是佛法,一天到晚,如果要找别人来做无谓的辩论,那就表示这个人是法不平等,有其高下,一般人都会藉着我是为真理而辩,问题是人家讲真实的真理,你也听不进去啊,你辩论始终卡在一个“我要赢”,所以浪费时间生命。真正悟道的人才不会跟你辩这个问题,是心的问题,心早已解脱,没有次第,入第一义谛究竟实相,他就享受生命。所以很多人他不懂得享受生命,动不动就发表很多的高谈阔论,结果用的是烦恼心。

诸位,如果你悟到第一义谛大空的心性,你不会动不动就那么多的意见,搞得那么多口诛或者是笔伐,没有的,诸法本来就空的东西。所以次第上的执着,次第就是生灭,就是阶位。第二、藉着“荒乱”及“一佛”两者语意上的不相衬,更加强了第一点所欲达到的效果。因为世尊在前面偈答中,也一再故意把许多不相干的问题扯在一起,但都没有令人如此诧异,而把“荒乱”及“一佛”并在一起,令人乍看之下,不但陡生唐突之感,而且简直觉得有点“荒谬”,顿时令人摸不着头脑,其效果有如看了某些不可理喻的现代画。而这就是世尊的用意,这也是“当头棒喝”式的教法:让闻者猛吃一记闷棍,而因此猛然醒悟——可说是一棒敲醒!现在的人就算拿棍子敲也没办法,还是慢慢讲才是实在,对不对?一棒怎么可能敲醒?敲得头破血流都找不到佛性,现在的人只有三个字:慢慢来。上人陪你们,慢慢来,只有用这个办法。如果今天大家都是大慧菩萨,是十地菩萨,这样大家就轻松了,下一堂课不用再上了,九月一号就拜拜、拜拜,感冒头痛不会来(广告词),我们都不用上课了,因为讲完了,悟了,就没有东西可以讲了,喔,还没有,还没有大家就再用功、用心一下。一棒敲不醒没关系,两棒、三棒,是不是?

因此,世尊在这一句偈中所用的教法是利用出其不意的震撼作用。又“荒乱及一佛”,令人想起《圆觉经》上的句子:“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我们现在看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山河大地如虚空华,日月星辰如虚空华,乱起乱灭,真的就是如此。就像佛经讲的,乱起乱灭,毫无次第的。

以上是解说世尊在“荒乱及一佛”之偈句中,以棒喝式的手法,将闻者心中对于“次第”的分别执著,一棒打碎。这同时也暗示:不但是这一百八问不应执著有什么一定的次第,乃至一切法,都不应有如是分别、执著。以一切法皆由心生故诸位,心是绝对,岂有次第呀?次第是意识心、相续心,生灭心是次第,有来有去是意识心,有增有减是意识心,有次第、有阶位是意识心,诸位,这个就是佛要破的,识心分别,空无自性,谁告诉你要定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有的人说这是阿拉伯数字,那么这个是谁定的啊?有次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这个就是人类为了方便,所以就给了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要不然怎么叫呢?NO.1 NO.2,1号、2号、3号,当然就是这样,有次第,这个就是生灭意识心。那么真如心也可以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在悟者悟到了,一本空,二也是空,三还是空,没有这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连一都不存在,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喔,那我们就知道了,佛法在悟跟迷,就是这个问题。迷了,一切问题统统是问题,悟了,一切问题统统没有问题,因为诸法本空。——一切法本身都由心生了,更何况其次第,焉得而非唯心所现?所以我们从小就开始装种种的语言、种种的文字,英文、中文、日文,装这个语言符号填满了。所以现在的孩子读书很辛苦的,考了,快变成烤鸭了,而且书越读多,越烦恼。

在“荒乱及一佛”一句中,关于次第的问题,只局限在破斥对百八问题的次第之执著,等到“诸地不相至”这句偈说出时,已将范围扩展成为破斥一切法的次第之执著,暗示一切法皆无有一定之次第可执取,因为一般说来,菩萨的阶位之次第,应是在一切次第中,最为严谨而不可逾越的;而如果连菩萨的阶位都无有一定的次第可得,则世间尚有何物有其次第可执?因此可知,所谓次第也者,乃唯心所现,本无自性,为什么万法回归当下?因为万法唯心所现——现在就开始把它连接起来,你以前听经闻法不晓得什么意思。为什么万法回归当下?因为当下就是心。乃唯心所现,本无自性,然以凡夫妄想执著故现有,犹如捏目见虚空华,诸位,捏目就是这样子,(师父拟手捏眼睛)你就无缘无故的捏眼睛,诸位,捏目就是捏一下眼睛,然后我眼睛如果这样弄就怪怪的,有时候照照镜子,有个医生说我的眼袋太大了,有时候洗过脸,我就会拉一下,想说如果没有眼袋会是什么样子,会好看吗,也是不怎么好看,也是怪怪的。

所以你想想看,捏目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动念的意思。在真如心,把它捏一下,就是动一个念头,那看不清楚真相:就是洗脸盆的水静的时候,可以照到你的脸,洗脸盆的水一晃动,那个脸盆就看不清楚自己的面目了,所以捏目就见虚空中有华。在座诸位,我们今天没有智慧,就看到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就看到这个。花性本无,以捏目因缘故,虚妄有生,虚妄有见。也因是唯心所现故,因此上上根器之人方得顿超诸地,不历僧祇。因此,“诸地不相至”是回答大慧菩萨“何因度诸地”最好的答案。什么叫何因度诸地?就是,是什么原因,有一类的圆顿根器一刹那之间,度诸地就是一刹那之间就超越了信住行向地,是这个意思。何因度诸地,是什么原因有一类的圆顿根器一刹那之间就顿超信住行向地,度诸地就是顿超,就最好的答案。

到此为止,世尊偈答中所产生的二大问题之一已经解决,疑情既释,迷执便了。现在还剩一个,就是:为何世尊的偈答中,好像并没有真正在回答每个问题?这问题,下面便可渐渐开晓。

◎【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大慧,你又为什么要这样问呢?医方就是医术,工巧就是技艺,那么伎术就是方术,我们讲的就是特别的技术,你有什么专长的意思,所以叫做伎术,用现在来讲,专长。你有什么专长,佛在世叫做伎术,这个伎术跟提手旁的技是一样的。诸明处,就是五明。医术,世间的种种技艺与方术,以及五种最主要的学术,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为何有这些问题?大慧,你为什么要问医术还有技艺专业的技术、方术,还有五明,为什么?

【注释】“医方”:这是应前第一○五问:“云何医方论?”“工巧论,伎术诸明处”:这是应前第五十五问:“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诸明处”,是声明处、工巧明处、医明处、因明处、内明处等五种印度之主要学术。)那么声明处就是我们的音声,音韵学。工巧明处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些专业的,医明处就是医学,尤其现在的医学特别的发达,因明处就是逻辑,内明就是能使内心开智慧叫做内明。【义贯】(大慧,你为何又要问:)医术、世间之种种技艺与方术,以及五种最主要的学术,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大慧,你又为什么要这样问呢?诸山是多少的微尘构成的,那一座须弥山到底是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到底这个世界有多少的大海,还有日月星辰,量就是到底有多少呢?到底有多少的太阳、多少的月亮呢?为何不同的众生,下是指六道有情的众生,中是指声缘:声闻跟缘觉,上是指菩萨众生,这六凡三圣包括了上、中、下,除佛以外,意思是说,你为何不问这一些六道的众生、二乘圣人、还有菩萨众,此六凡三圣的身上到底有多少微尘所构成的?你为什么不这样问呢?你为什么一直问诸山怎么来的?须弥山怎么来的?大海怎么来的?日月星辰到底有多少的量?你为什么不问六道众生的身上有多少的颗粒微尘所构成?声闻、缘觉身上是多少的微尘所构成的?这个跟我们比较亲近啊,每个众生都着于色身啊,所以你要问得比较贴切,你问在外面那些须弥山、大海、日月星辰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不问下、中、上九法界六凡三圣的众生——直接最贴切的问题就是他的身体,这六凡三圣的身体上面各有多少微尘所构成?

整句的意思是说,大慧你又为什么要问种种的山怎么来,须弥山怎么来,这个大海是怎么来,日月星辰总共数量有多少,大慧你为什么不问下的六道众生、有情身上有多少的颗粒微尘?你为什么不问声闻跟缘觉身上是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你又为什么不问菩萨身上到底是多少的颗粒微尘所构成的?这些比较贴切的问题你为什么不问?为什么问得那么遥远啊?大海、日月离我们那么遥远,你要问最近的问题,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意思就是说,你所问的问题其实都是空无自性。

【注释】:“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这是回应前第一百一十一问:“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及第八十六问:“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巨海日月量”,意为:大海与日月星辰之数量有几?“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谓下中上各等众生,身上各由多少微尘构成?“下中上众生”,指九法界而言;“下”为六道有情,“中”为声闻、缘觉,“上”为菩萨。这问题是世尊自己加进去的,从这以下到“毛孔眉毛几”,共有三十八句,都是佛加进去的问题。

【义贯】:(大慧,你又为何要问:)“诸山”及“须弥”,大“海”及“日月”,各有多少数“量”?(你为何不问:)九法界中六凡三圣“众生”“身”上,“各”由多少“微尘”构成?

【诠论】在上面,第一个问题——“次第”的问题——既已解决,回归当下就没有次第,生灭就是次第。阶位也解决了,紧接着,现在就马上着手处理第二个问题:所谓“答案”的问题。在此,一开始,世尊就马上采取大小对比、反衬的方式,将问题揭开。在这里,对比与反衬有两个,一是量的对比,二是重要性上的对比。一、量的对比——大慧所问的“须弥、日月”,在表面上看来,实甚大;而世尊所提的众生身中之微尘,实甚小。然而,有趣的是:若以数量来看,则须弥日月之量,不见得有众生身上之微尘量多,诸位,这里举一个例子,现在就人类所看到的,你看到几个太阳?一个。好,你看到几个月亮?一个,人类所看到的。在座诸位,我现在把这头发剃起来,把它磨成粉末状,每天我都剃头,把这头发磨成粉末状,你看这粉末状的颗粒微尘有多少?你没办法算,对不对?就把你们现在每一个人的头发剃起来,女众也剃起来,假设说,把那个头发剪剪剪,磨成颗粒粉末状,你能算得出来那头发有多少量吗?所以,看起来日跟月很大,人很小,对不对?可是量,人的微尘的量还比它多,是这个意思。很可能正好相反,因为大家都知道众生身上之微尘实无量。这也就是佛高明之处,反小为大!

所以,我告诉你,记得,当你觉得你很大的时候,有时候你是很小的。是故,佛在此犹如在暗示:不可以可见之量为大,而以不可见之量为小;甚至不可以大为大,以小为小,若见大为大,见小为小,执著见闻觉知为实,以是起见,然后执著此见,若大若小,乃至前后上下次第,则永不得超越见闻觉知、离心、意、意识。诸位,这一点特别的重要,看到什么相,透过了大小分析、次第的分析,就完全掉进去见闻觉知的量,看到一个人的善恶,掉进了善恶的量,好坏也是,内心知道,善恶很清楚,但是不着善,当然也不可能去为恶。你想要超越见闻觉知,离心、意、意识,只有一个办法,放下所有的执着,放下所有的分别,了悟诸法本来就空无自性,没有东西可以分析,没有东西可以落入知见,没有种种的看法,所以你一定要记得师父的那句话,“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问题就解决了。所以一个人为什么会烦恼这么多?就是意见看法太多,二个争吵不休是为什么?就是执着自己的角度是对的,没有包容性。

以诸佛于小于大,于多于寡,皆不执著,知其无性,无性就是空无自性。故能得甚深“广狭无碍门”,而于毫端容三千大千世界,亦不迫促。这个毫端就比喻心性。我们心性虽然类似一毫端那么小,但是就可以容纳三千大千世界,当然这个要有华严的思想。众生以依见闻觉知,故不能如是。诸位,见闻觉知有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注意,你看的那种东西不见得是真实的相,你看这个人好、那个人好,不见得真的好,你看的这个人坏,也不见得那个人真的坏,有很多东西你会误判,所以不可见闻觉知落入主观的判断,这样会失去我们的真如本性。有时候一个那么好的人,因为你的误判,变成你一直远离他,人家也没有讲什么,但是因为你见闻觉知误判,误了你一辈子。能与不能,惟在去见去执,见就是观念,执就是习气,人一出生就有执着的习气。妄执若去,则见外性非性,所有外在都空无自性,于是一切无有质碍,大小相入、互容互摄、不相妨碍。是故世尊特以此小大之例,来点破此迷情,令得开悟。

二、重要性的对比——与大小有关系的,是重要性的对比。依凡夫的迷执,总以大的东西为重要,小的东西不重要,越小越“微不足道”。因此,大慧所提的须弥日月的问题,在一般人看来,甚为重大,是个不得了的大问题,而佛所提出来的众生身上微尘的问题,相形之下,则是个微不足道的问题。而且,两者同时相提并论,本来已经很小的微尘,在众须弥山与日月的反衬之下,更加显得渺小了!简直有点令人觉得滑稽、可笑!我们以前的中文老师说,这个不能念滑,要念滑(音鼓)稽,我就不知道要念滑稽,或者滑(音鼓)稽,我们中文老师确实是这样教。这就是佛的大智大慧所产生的沤和拘舍罗(善巧方便),(这在现代人则称为机智或幽默。)

然而一切法的重要性,并不以其体积的大小来决定。若以大小决定重要性,则心脏与两腿两比,心脏甚小,应不重要,腿甚大,应较重要,而事实不然。你没有心脏那两条腿怎么跑?又,珍珠甚小,顽石甚大,其重要性亦应如其大小,而实不然。是故事物之重要性,并不以大小为准。再者,须弥日月的数量有多少的问题,不见得比众生身上微尘数量有多少的问题,要来得重要,我现在眼睛看到的只有一个,目前,一个银河系里面有两千亿个太阳系,这是天文科学家讲的。但是我们身上的微尘数量有时候要多过它,要来得重要,而且可能正巧相反。因为须弥日月是无情,众生是有情;无情是依报,有情是正报;无情的器世间是缘于众生而有,以有众生世间,方有器世间,山河大地须弥日月,皆为众生业感所起故。

诸位,这个业感是怎么来的?业感就是八识——第八意识储存的种子成熟转化而来的,叫做业感所起。第八意识储存什么?就是储存业力,第八意识储存了业因、业缘,最后再来投胎转世感得这个业果。业感是什么意思?业感直接了当讲就是因果跑不掉,造了这个业因,你就一定会感果,所以这个业感所起的。因此,佛弟子要记得,一点点恶事都不能去做,一句恶口都不能说,因为这一件恶事去做就落入八识田中,这种子就将来会感得业果,一句恶口,譬如说伤人家的心,有一个女孩子长得个子比较小,她到学校都被人家欺负,其中有一个很恶劣的,就告诉她说,你这个矮冬瓜明天不要来念书了。第二天,她跟她爸爸妈妈讲,我不要去读书了,人家都说我矮冬瓜,你把我生得这么矮。她爸爸妈妈在那边哭,也很难过,因为爸爸妈妈生的嘛。所以众生因为不了解业感缘起的东西,这句口业竟然逼得这个小女孩不去上课,因为她个子很矮,如果是小学小六,她有一定的高度,可是她还是很矮啊,她就变成有自卑了,去都被人家耻笑,篮球也碰不到啊,赛跑的时候也跑输人家,她就有自卑感。所以说众生的业感缘起,我们记得,我们不可以讥笑任何一个人的,包括残障人士,我们对残障人士要有两倍的爱心,有爱心的人才会接近佛,诸位,世界有很多可怜的人,不是让你耻笑的,这些可怜的人你要怜悯他,要更大的爱心。这是师父常常一直在强调的,看到可怜的人,你不可以耻笑他,要不然业感缘起啊,你这辈子有钱,你下辈子不一定有钱;你这辈子长得这么庄严,下辈子不一定长得这么庄严;你这辈子官搞到很高的领导,你下辈子不一定;你这辈子笑人家,下辈子人家笑你啊,所以懂得因果的人怕怕,因果怕怕,随时随地警惕自己,喔,那就知道。

我告诉你,男人女人造的恶业最大的就是这只嘴巴,如果你要造功德,那就更快,我们一般人就是没有想到后果,就脱口而出,伤人之语言,如水覆地不可收,没有办法收回来,所以讲话是一种很重要的艺术。哲学家讲,一汤匙的蜜糖胜过一加仑的石油,更能引得蜜蜂的注意。一汤匙的蜜糖比一加仑的石油更能引得蝴蝶,这表示说我们人讲话要懂得安慰人家,你讲的话都是伤人,到最后就是众叛亲离,没有人要跟你做朋友,伤自己的德性。所以不留口德的人,下辈子会感得种种的果报,口臭、口齿不清晰、兔唇,或者是牙齿不工整,所以我们要了解口业是很可怕的。像这个小女孩如果碰到一个会讲话的,就说你有你的优点啊,你一样来读书,个子矮不代表输人啊,你就好好的认真读书。那个矮的小女孩就说,嗯,对,我读书不输人,我矮怕什么?她又激起她求学的心。现在众生就很可怕了,这个业感缘起,所以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不要说不报,只是时候未到。为什么这众生业感缘起师父要多强调一下?因为这个很可怕的,莽莽撞撞就造因果恶业。

因此,若以无情世间重于有情世间,则为颠倒见:见果不见因。而众生正以无始颠倒故,见外法性,见到外面有其自性,叫做见外法性。不见自心性,见到诸法以为有其自性,叫做见外法性。去看到外面好像有其自性,好像真的,而不见自己的心性。因而终日于外法中奔驰,所以佛陀说,宁静来自于内心,莫向外求,你看,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这样一句就搞定了,讲得多贴切:宁静来自于内心,莫向外求。我看到这个,佛在讲《阿含经》,你看,一句就讲得很清楚了。你今天所有的快乐都来自一颗知足的心、智慧的心、满足的心,对不对?你向外一直追,要追到什么时候,就像出国一直玩,要玩到什么时候呢?于外境之见闻觉知中起种种念、种种见、种种分别计较,无止无休,这一段要画双红线,这一段就是所有众生的毛病都在这里,众生为什么会活得这么痛苦?就是这个地方,在外境之见闻觉知,唱歌玩了跳舞,跳舞玩了去爬山,爬山玩了去吃火锅,火锅完了去看电影,看到睡觉,赛德克巴莱看到莱德克巴莱,就一直找事做就对了,这个片子看完了,换那个片子,一直看,你看电影看到什么时候会快乐呢?不知道,你唱歌跳舞唱到什么时候会快乐呢?荣耀要到什么时候才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诸位,那些拿奥运金牌的到最后也要退休,是不是?那我们就知道万法都是无常败坏之相。

以前台湾最有名的铁人杨传广,走了,是不是?他是原住民,也走了,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了,见闻觉知中,起种种念、种种的见,诸位,这个见是叫做强烈的观念,如果你要用一个最接近的形容词叫做:种种的见就是种种执着自己的看法,这个见就是我执我见。还有度量狭小,种种分别计较,诸位,百千万种计较不如不计较,为什么?百千万种计较它都是空无自性的东西,不如不计较。无止无休,诸位,圣人跟凡夫最大的差别就是,圣人的心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凡夫的心就是无止无休,停不下来,妄想断不了,所以这一段写得真是好!

因而不知回首返观自身心,迷于外性,因为认为外性有其自性,为什么迷于外性?着境以为实,叫做迷于外性。【不得解脱,】不知道境是空无自性的,是本性本来就空,不可得,没有东西可以追逐,迷于外性不得解脱,【枉受诸苦。】欸,写得好!冤枉的受苦,这个受苦还受得很冤枉,福报大的碰到了正法、正知正见,福报不够的碰到外道,知道我们冤受诸苦,知道要修行,诸位,枉受诸苦,再来大家都想修行,这个修行后面要具备的,善根、福德、还有因缘,我们知道苦啊,要修行,结果一碰,碰到恶知见、邪见的人,那你怎么解脱呢?诸位,你跟一个谦虚的善知识久了以后,你自自然然的讲话就会谦虚,真的不骗你,那种频率的感应是很强烈的。“某某人你很了不起”,他回答说,“我还在学习。”嗯,有慧律法师的味道喔,因为他常常听我说还在学习啊,要谦卑啊,不敢了,现在不敢大声了,久了他就会降伏。如果你跟到一个会批判别人的,“那个人很糟糕”,“那个人很烂”,你亲近的恶知识,不叫善知识,那个徒弟也是这样教的,那个人很糟糕,怎么样?师父跟着批评,那徒弟也分不清楚,也跟着批评。

诸位,那种潜移默化,你要很重视,除了有智慧,善说法要,还要有德行,这个就是广化律师最重视的叫做德行,德行就是从身上里面散发一种慈悲喜舍的气质,德行就是一种气质,你说不出来的一种气质、内涵。譬如说,你远看这朵花,开得很妖艳,这朵花红橙黄绿蓝腚紫,很漂亮,可是你走过去的时候,没有香气,德行就是香气,气质就是香气,内涵就是香气,内涵,气质就是深度,所以沐浴在佛陀的正法当中,你一定要有内在的那种内敛、内涵、深度气质。所以我们除了经教要通达,有智慧以外,诸位,内敛的功夫很重要。诸位,内敛的功夫稳定在哪里?你先学一个不贪,还要不气,不发脾气,你先学这两个,我一切境不贪,很奇怪喔,你那两个眼神自然就是佛的眼神,如果看到好吃的东西,两只眼睛水汪汪,一直盯着那一盘菜,那就没什么气质了。欸,先学不贪,很奇怪喔,你不贪财色名食睡,你那个内心的气质就出来了。第二个重要的要学不可以发脾气,动怒的人就没有气质了,这气质就丧失了,有什么事情可以好好的讲,纵然很生气很生气,也要慢条斯理的来讨论,这个气质就慢慢慢慢的培养出来。不是像一个小女孩,看到妈妈,那个小女孩就跟我告状,师父,我妈妈每次都坐在那个蒲团上,然后就拨一拨这个头发就说,你看妈妈像观世音吗?哼,我每次都看妈妈这样讲。那你怎么跟她回答?我说,妈,我看你比较不像观世音,像妈祖。哇,差这么多,晚上你自己煮饭吃。

以上是解释世尊用对比与反衬的方法,来开始处理所谓“答案”的问题。接下来,在下面一连串的偈句中,这个方法可说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并且更有新的发展。预知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这个佛法实在是很妙,你看,这几句话听了以后,今天回去日子就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我觉得广钦老和尚讲的那句话很了不起,那句话就是很了不起的圣人讲的话:你不要管这个身躯会变成怎样,你都不用在乎它。——这个只有破我执的人能够讲这句话。——你也不要管这个身体变成圆的、还是扁的,病苦也不要管它,意思就是你什么都要看得开。广钦老和尚常常比喻说,这个身体就像房子破了、老了,人家说,唉呀,请广钦老和尚再多住世几年。广钦老和尚一定跟他讲,这间房子坏了不能住了,这间房子破了不能够再住人了,就是没有办法,这个色身已经五蕴快皆空了,快烂了、快坏掉了,没有办法住世了。那我们有正确的观念,就是我们这个色身也有一天会烂、会坏,对不对?有一天我们还是会搬家啦。所以,诸位,内在那个心、那个主人要升华,这个肉体就随缘,尽量保持健康,有的是业力来的,有的没有办法健康,所以在座诸位,有一天你会搬家,知道吗?因为这个色身一定会烂啊,一定会坏,所以有一天会搬家,那么就记得,讲这些的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教你不要执着这个色身,因为我们这个色身有一天会搬家,你的灵魂怎么可能一直住在你的身体,会搬家的。

所以,这不是究竟我们的家,我们的家在哪里?在清净的庄严净土,那是我们的家,清净的庄严心感得清净的庄严净土,那才是真正我们的家。我们这个家、这个色身会烂、会坏,而且再过几年而已,不管你抹任何的保养品,你抵不过无常的,对不对?自己觉得像癞蛤蟆那样也不需要去拉皮,昨天讲的,不要去拉皮,总有一天会老的。我告诉你,你今天去做小针美容,技术好的没有关系,打的那个什么肉毒杆菌,看起来很胖,我告诉你很多都出问题,有一个人去打这个肉毒杆菌,人家介绍那个医生比较便宜,她就去打肉毒杆菌,结果那个肉毒杆菌打得一边麻痹,她笑起来就变成这样(师父学笑一边脸的样貌),这小姐笑起来怎么嘴都歪一边,因为两边都打肉毒杆菌,结果伤到了颜面神经,笑起来嘴都歪一边,每次都歪一边,你看她没打肉毒杆菌笑起来很平均,打了以后嘴都歪一边,这样岂不是很惨!所以这不一定好。因此,讲了这个有什么重点?就是说,这个色身还是要看开一点,男人就比较不会这样子啦,女众嘛,我举个例子,你知道吗?昨天新闻报导的,有一个百货公司一年赚一百亿,全世界的分公司加起来一百亿,你知道赚男人的钱跟赚女人的钱比例多少?这一百亿里面,赚女人的钱赚八十亿,男人的钱二十亿,这样子不正表示女人的钱比较好赚,所以百货公司你去看,全部都是胭脂水粉饼,楼下现在折价啦,现在促销化妆品,我们到北海道去看,全部都是。

好了,下次上课是九月一号跟九月十五。再宣布一下,这个八月十七日下午四点中元法会,安位仪式欢迎大众随喜参加,在一楼大殿。

 (师父把抚尺一拍。)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好!下课!(未完)

楞伽经 01:达摩祖师来到汉地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

楞伽经02 :人的那个得失心态很可怕的,修行没有那么简单的

楞伽经03 :修行人心中没有恨,只有因缘:有缘还是无缘

楞伽经 04:女人都犯一个很严重毛病就是需要人来爱我,这个期盼就叫作妄想

楞伽经05 :这部《楞伽经》是一切佛成佛以后一定会讲的,这个是成佛的重点

楞伽经06 :你还有一个众生不去原谅他,你就不能成佛

楞伽经07 :就算你做了很多的好事,那个也是识心,识性是依他起的不可得

楞伽经08:你今天心境跟佛一样,你的心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你的心

楞伽经09 :肯牺牲这个色身的,法身慧命就会活过来

楞伽经10 :经是指佛的心,讲经说法就是显示佛陀的证量境界让你契入

楞伽经11 :见缘起即见道,缘起就是条件所构成,条件所构成的就是无相

楞伽经12 :行善得五十分,包容恶的五十分,这样加起来才叫做一百分

楞伽经13 :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

楞伽经14 :个性会害惨一个人,佛性会救一个人,要放弃个性开发佛性

楞伽经15 :习气如同婴儿,你满足他一次他就长一寸,到最后就完全没办法降伏

楞伽经16 : 有善说法者也必须碰到善谛听者,那个才有用

楞伽经17 :出家的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阅读律藏,因为在家居士很多戒律他不能看

楞伽经18 :见和就同解,见不和合掌令欢喜;这个是很重要的修养

楞伽经19 :只有学佛半桶的人一直发表意见看法:那个不对、这个不对

楞伽经20 :我们所生活的问题全部都是意识心,能够突破意识心就会自契本心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