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22 :你只要有主观、客观,那就有讨论不完的事情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伽经(一)22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679am5g5b&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一)22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翻开87页,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你看这个字有多省略,真的是不知所云。“一一刹几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一佛刹,佛刹有多少微尘,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弓弓数有几”,弓弓就是每一弓,以前的弓箭,因为人高马大,所以弓箭很长,弓,拉弓的那个,安箭的那个弓,这弓弓就是每一弓。“数有几”,就是有多少微尘数,这个数排在最后念起来会比较通,也就是每一弓有多少微尘数构成的,一弓等于四个肘。诸位,这个肘就是这样,我们量袈裟也是这样子量的,从这边(肘)到这边(手伸平的手指头处),我们量袈裟也是按照你的身材,量袈裟也是用肘部,一个肘大约两尺,这里叫做弓弓数有几——就是每一弓有多少微尘数所构成的,就是这个距离啦。“肘步拘楼舍”,这里有三个问号(?),每一肘有多少微尘数?每走一步有多少微尘数,连接起来的距离?拘楼舍就是五百个弓,以前那个弓箭的弓,一弓也就是四个肘,也就是八尺的意思,一弓就是四个肘,一肘就是两尺,所以,两尺乘以四,所以你只要记得,一个弓就是八尺,所以肘步。那么每一步的距离,到底由多少微尘数所构成,那么一个五百个弓,就是五百乘以八尺啦,五百个弓。“半由”旬又是多少微尘数?“半由延”就是半由旬啦,那么由延,一由延等于十倍的拘楼舍,前面那个十倍的拘楼舍,就是半由旬也就是五拘楼舍了。那么由延就是一个由旬,那么就是十拘楼舍,又有多少微尘所构成的?在这里,还要再补上几句,你才看得懂世尊在讲些什么。前面是大慧菩萨提的一百零八问,其实是一百一十一问,佛陀就说,大慧所问的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空性,空性的意思就是到最后都没有特殊的意义,相本来就空。所有趋向于空无自性的相,统统叫做虚妄。

所以,大慧你所问的问题,并没有特殊的重大意义,也没有能够启发智慧的意义。大慧,这些问题不是问题的本身,而是内在里面,那个妄动、妄想、妄识才是大问题,所以大慧你提出来的这些问题,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意义不大。那么接下来,佛就是反问,告诉他更进一步的:这样你问会问不完,你这些问题没有意义的,趋向于空无自性的问题,你会问不完,那么大慧,你为何不问,下面就是要注意听了,因为要接上前面这一段,你才听得懂,下面这一段他到底在讲什么?怎么突然冒出这个、这些问题来?不然你看不懂它在表达什么?大慧!那么你前面问的这些,都趋向于空无自性,都没有任何意义,那么你为什么不问……这上面就要补几句了,大家,你上面就要补几句,大慧!你为何不问:一一佛刹到底有多少微尘数?同样的,它也是趋向于空无自性,也是没有特殊的意义;那么弓弓,就是每一弓到底有多少微尘数所构成的?也是趋向于空无自性;那么每一肘、每一步、每一个拘楼舍有多少微尘数?

简单讲,这五个字有三个问号,每一肘有多少微尘数?每一步有多少微尘数?这三个问号:拘楼舍五百个弓就是五百,就是五百弓的距离有多少个微尘数所构成的?那么半由延就是半由旬,就是五倍的拘楼舍,一个拘楼舍是五百弓,那么半由延就是五乘以五百弓,两千五百弓就是半由延,那么十拘楼舍就是一个由延,一个由延就是等于十倍的拘楼舍,换句话说,一由延等于五千个弓的距离,那么这些又有多少的微尘数?(1由延(由旬)=10拘楼舍=5000弓=2万肘=4万肘)后面要补上: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呢?那整句贯串起来,就要注意听了,它这个起承转合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大慧你前面问的一百零八个问题,都趋向于空无自性,大慧!你为什么不问一一佛刹——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微尘所构成的?它也是趋向于空无自性啊。每一弓有多少微尘数所构成的?每一肘有多少微尘数的距离?每一步到底由多少微尘数所构成的距离?五百个弓箭那么远的距离,一拘楼舍有多少微尘数所构成?半由延就是半由旬,就是两千五百弓又有多少微尘所构成的?一由延就是十乘以五百弓,就是五千,五千这个弓,又有多少微尘所构成的?大慧!你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你为什么不问这些问题?就开始要,意思就是一直要驳斥,你问的问题本身并没有特殊意义,都是趋向于空无自性,换句话说,大慧你这样会问不完啦。

在座诸位!所以,这个科学它会探讨不完,是因为在相上,它必须一直分析、一直解读、一直推论。我举一个例子,现在讲世间法跟出世间法。譬如说一座山,一座山在生物学家、科学家他们会一直分析,譬如说这座山身高多少米?现在是讲复杂的世间法。这一座山到底春夏秋冬开什么花?是针叶林是阔叶林?这座森林里面到底有多少种昆虫,是蚂蚁呢,是地鼠呢?再接下来,这些植物到底是靠着火、风、昆虫、蜜蜂来散播这个种子,还是由植物、还是由动物、还是由无情、风来吹动?接下来,这些土壤的分析,是页岩还是什么土壤所构成的?或是喀斯特地形?接下来,一年的温度到底春夏秋冬温度是多少?几月才可以适合爬山?到冬天的时候下雪有多深?到春天的时候开什么花、什么草?诸位!一座山,在世间人来讲,他可以写很多很多专业的论文。如果回归到佛法,释迦牟尼佛用最简单的不管花草树木矿物都趋向于空无自性,这样子才有办法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所有动物、植物、矿物,这一座山就是空性,你知道吗?这样子问题就解决,也就是说,以无所住的心,你可以去研究任何的动物、植物、矿物、春夏秋冬所涵盖的种种的现象,你也可以用绝对空性的心、用一颗宇宙的心,过活你现象界每一分每一秒。开悟的人也一样可以爬山,所以大悟见性的人看全世界任何的东西,没有任何的稀奇古怪的东西。

所以世间法有时候是真的很难,那些动物跟植物还有药物,山上有很多的矿物、植物都可以做药,那些来研究,你会研究不完。所以,在座诸位!世间法也很伟大,只要你是救人的,也非常地伟大,因为有科学的详细的分析;出世间的佛法也很伟大,因为他可以让你解脱,既然你有空性,你就不会有好奇,也不会被迷惑,对不对?你怎么会被迷惑?譬如说,今天我们来讲,阿里山有几千公尺?假设说台湾的最高山最高峰,三千九百多公尺或者接近四千公尺。假设说,如果我们坐太空船,飞到他方的星球,不学佛的人,他就说:哇!你看这一座山,四(十)公里,不是四千公尺,四十公里,你看比整个地球所有的山都高大。科学家就会在现象界里面比高、低,它所含的这个元素是什么?可是佛陀就告诉我们,这些高的山,全部都是四大种所构成的,四大种就是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基本的这些,而且地水火风它趋向于空无自性,知道吗?所以一座山,你要研究,世间法你会研读不完,需要专业的博士来,所以世间法也很难;那么出世间法也很难,是因为要摆除那些习气、烦恼,知道是空性,问题内心还是不顺遂、不自在、不得解脱,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所以说世间法很难,要读到博士,其实也很难,可是要达到像佛陀,那就更难了,那是超乎一切想像的东西,所有的种子、习气、贪、嗔、痴统统都断尽,这个全世界也只有佛陀有办法而已,是不是?那你就知道,这个就更难。因此,不要说世间法很简单,解决世间法的问题,是认识、是定义、是定理、是推论,由人类所共同的语言认定它:圆仔花、韭菜花,这什么花?这喇叭花,对不对?可是佛陀一句话就解决了,不管什么花都空无自性,就解决了!那么你诸法空无自性,那就没有能所,你所攀缘的东西就没有。譬如说我们以前来讲貂蝉啦,王昭君啦,西施啦,或者是怎么样子。喔!好!还有为着生活每日来洗身躯(广告词),那个杨贵妃,为着生活每日就去洗身躯。好!这四大美女,假设,现在咧?如果是佛法,空无自性,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你看过现在杨贵妃在哪里?貂蝉、西施,对不对?

所以有一个人——历史学家,说:杨贵妃到底多少公斤啊?在唐朝要胖胖的,才是真正的漂亮。也没有《历史》上画的图相那么胖,说杨贵妃是五十三公斤,这是历史学家讨论出来,五十三;有的说杨贵妃一百多,吓死人了,一百多能看吗?走个路就左摇右摆的(师父学走路左摇右摆的样子)。好!现在就讲到重点了,世间法很难,因为一直分析、一直解读。杨贵妃什么朝代……诸位!诸法空无自性,这样子一句话就解决了,知道吗?把复杂的人生跟宇宙,把它用空性来解读,同时用宇宙的心,来过活你的日子,所以佛法说,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因此了解空性的人,不是不要语言,一样可以读书;了解空性的人,一样要学电脑;了解空性的人一样要学网络;了解空性的人,你也可以读生物(biology)啊,或者是科学(science),你也一样可以研究啊,是不是?为什么?你需要这些资料(information),你需要这些资料。

所以学佛是为了让我们内心得到真正的解脱跟幸福,爆发我们内在摩诃的般若——大智慧。所谓大智慧,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到一切相,当体就是空相,不能说有,也不能说空,所以,当我们有佛的气息,有了悟性的时候,你可以读任何的书,研究任何的科学,但是你都知道这个都是虚妄的,你也可以坐着飞机,跟人家去北海道玩,去美国阿拉斯加,或者是到俄罗斯的哪里去玩,到北极、南极去玩,走一走,你还没有玩以前,你就知道诸法是空性的,你玩到最后就是“累了”两个字,家最好,回家睡觉,真的、真的!浪迹天涯不如回家睡觉。好!那么这些,因为这第一句就是这样子的情形,所以必须告诉你。哦!原来佛法为什么这么地了不起,但是世间法也有让我们赞赏的地方,都有。

【注释】“刹”:为一佛刹土,即三千大千世界。“半由延由延”:“由延”又译为由旬,为长度单位。此句意为:半由旬与一由旬。此句及以下各长度与度量衡单位,将以现代数学等式,由大而小,表示其关系,比较容易明白:一由旬=十拘楼舍。一拘楼舍=五百弓。一弓=四肘。一肘=二尺。【义贯】:每一三千大千世界的诸佛“刹”土,各有“几”多微“尘”构成?每一“弓”(四肘)之中,又有多少微尘所构成?每一“肘”(二尺)中,又有多少微尘构成?才有两尺这样的距离。每一“步”及每一“拘楼舍”(五百弓)之中,又有多少微尘?半个由旬及一由旬(十拘楼舍)之中,又有多少微尘?(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何不问?)【诠论】在此,世尊继续发挥前一句中所提出的微尘问题,以使人对小大的对比,以及“重要性”的对比,有更鲜明的印象。

◎【兔毫窗尘虮,羊毛麥廣麦尘,钵他几麥廣麦?阿罗麥廣麦几?】【独笼那佉棃,勒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接下来,也是前面要加一句:大慧!你又为什么不问。大慧!你为何不问:兔毫窗尘虮……这个得好好的(解释)。这个“兔毫”,诸位!毫就是毛端。兔子的毛的最上面那个毛端,比喻极微细的颗粒微尘的意思,兔毫,兔子最顶端的那个毛端,很微细的,构成的那个微尘。“窗尘”就是我们窗户前面落下来的微尘,叫做窗前尘。我们这个纱窗,或者窗户前面也会落下这个微尘,这个“虮”呢?就是虱子的幼虫。整句的意思是说:多少的兔毛端尘,以及多少的窗前尘,窗户旁边落下来的,我们每天都要清扫那个窗前尘,可以构成虱子的幼虫,一只虮(jǐ),这个字,我还特别去查了我以为念jī,结果不是。这大慧,你为何不问“多少兔毛端尘”以及多少窗前尘可以构成一虮?可以构成一只虱子的幼虫。现在的人比较少了,以前,你知道吗?我们念小学的时候,那个虱子是很横行的,虱子是很盛行的。接下来,“羊毛麥廣麦尘”,就是多少的羊毛,“麥廣麦尘”就是大麦,那么“麥廣麦尘”就是一粒大麦,也就是多少的羊毛尘,构成一粒的大麦,这个钵他就是一升。

接下来,越来越比,就越大了,一升的羊毛端,根据前面那五个字,因为前面是讲羊毛麥廣麦尘,就是多少的羊毛,会构成一粒的大麦,大慧,你为什么不问这些问题呢?大慧!一升的羊毛端,构成多少粒的大麦?几麥廣麦就是多少粒的大麦,现在以大麦一粒为单位了,一升的羊毛端,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接下来,叫做阿罗,阿罗就是一斗,一斗的羊毛端,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一斗,我们量那个米的一斗、一斗。看起来很难懂,其实一念就是知道了,阿罗就是一斗,一斗的羊毛端尘,又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看89页。这个独笼,古时候是十斗为一斛,独笼是一斛,诸位!这个一斛就等于五斗,以前最早是定十斗,后来的人把这个十斗改成五斗,所以就变成一斛,叫做独笼。一斛等于五斗的羊毛端。

“那佉棃”就是十斛的羊毛端,羊毛端就是羊毛端尘,讲羊毛端,后面一定要补一个“尘”字,就是很小的啦,就是羊毛最顶端、最微细的那个地方,叫做羊毛端尘。那么十斛的。“那佉棃”就是十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这个“勒叉”就是一万,一万斛,一万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大麦?以及举利,“举利”就是一亿,这个“勒叉”是一万,“举利”是一亿,一亿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一亿。乃至“频婆罗”,“频婆罗”就是一兆,一兆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是各有几数?”这个可以各成为,“几数”就是多少粒的大麦?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

我把它整段贯穿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多少兔毛端尘以及多少窗前尘,可以构成一只小小虱子的幼虫虮?多少的羊毛端尘,构成一粒大麦?一升的羊毛端尘,构成多少粒的大麦?一斗的羊毛端尘,阿罗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一斛的羊毛端尘,五斗,可以构成多少的大麦?十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勒叉,一万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举利,一亿斛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乃至一兆,频婆罗的羊毛端尘可以构成多少粒的大麦?是可各成为,就是前面所讲的这些列出来的:一升、一斛、十斛、一万、一亿、一兆,是可各成为多少粒大麦?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

【注释】这些也都是计量单位,其关系如下:一肘=二尺。一尺=二半尺。诸位!中间要加一个“个”,两个半尺。中间加一个“个”,你才看得懂。二半尺,怎么会二半尺?什么意思啊?哦!两个半尺,半尺加半尺就是一尺,叫做二半尺。因为它写得太简单了,两个半尺。一半尺就是“一半之尺”,我们现在讲的“半尺”。一半尺=七指节。指头那个节,一节一节的指头,七指节。一指节=七麥廣(kuàng)麦尘。一个指节等于七个大麦的距离。(“麥廣麦”,即是大麦。)一麥廣麦尘=七芥子。芥子就是植物,草芥。(附:“麥廣”kuàng:大麥也。麥廣旱稻法,宜五六月暵之,以拟麥廣麦。又大小麦法,皆須五六月暵地(暵hàn地:翻晒土壤)。一作麥廣。——《康熙字典》)一芥子=七只虱子。也就是虱子。(“虱”即是虱子)一虱=七虮。(“虮”,就是虱的幼虫。)一虮=七牛毛端尘。一牛毛端尘=七羊毛端尘。一羊毛端尘=七兔毛端尘。一兔毛端尘=七窗尘。一窗尘=七微尘。

“钵他”:一升。“阿罗”:一斗。“独笼”:一斛。(古时十斗为一斛,后五斗为一斛。)“那佉棃”:十斛。“勒叉”:一万。“举利”:一亿。“频婆罗”:一兆。在座诸位!研究世间法就不能怕烦,你听到这些数量,你有感到很烦吗?这些你就知道,世间法没完没了,在这里特别举个例子,世间法真的没完没了。为什么世间法会有这么多的苦恼?因为纠缠不清、纠葛不清,就是内在里面那种深层意识的一种执著,始终没有空性的思想,所以他认为什么都值得分析,什么都值得计较,什么都值得贪婪,就会演化无量无边的问题。如果是了悟了诸法趋向空无自性,单纯的当体即空,若见诸相非相,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相如,性还是如,心如,性还是如,智如,慧还是如,无所不如,那么这样子事情就会变得很单纯,所以把人生跟复杂,人生跟宇宙的复杂性,用空性的简化性回归当下这一念,不生不灭的心灵的原态,也就是说,佛陀证得空性,并不是强迫内心里面:我要证得空性,我要解脱。自己用安慰的方式;而是说:了悟诸法如幻,当体即空,没有能缘境,没有能缘的心,没有所缘的境。能缘心当然是指意识心,没有能缘的意识心,也叫做妄心。

我们这一次在彰化,《第一义谛》讲的:能缘心是指妄识心,所缘境是指境界,本来就是空性的相。诸位!假相引起的意识心,意识心的强大的内在的习气跟执著,一直执著客观的外在环境,这样主观、客观,客观引起主观,主观攀比客观,这样能所不断,构成……答案就是生灭,就是轮回。我们就是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无量劫来没有人告诉你: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以,你要搞世间法,那没完没了,所以现在的孩子读书,是真的是很辛苦的,背那么一大堆的教材,竟然不能了生死,竟然读的不能解脱,只能得到一些知识、概念、技艺、比较,强大的语言、文字、观念,变成所知障。你看!所以,诸位!世间法,他搞得越多越复杂,他的生命就会越痛苦。

所以,我看佛经的时候,我觉得佛陀那句话讲得很了不起。佛陀说:我们的生命其实很单纯,而我们妄想不断,把它搞得变成很复杂,复杂的人生就是痛苦的人生。哎呀!这个……我现在是直接翻译给你听。讲得真的是好,我们的生命其实是很单纯的,很真实的、很善良的,可是我们因为无明、没智慧,所以主观攀缘客观,客观引起主观,一直一直追求、一直追求,你看看,报纸打开,最近那个李宗瑞搞得那么严重,对不对?他如果有佛法的概念,他会节制自己的生活,会约束,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这样子做只是造业而已,是造业而已,得不到真实的快乐。因此,学佛的人,有一个好处,就是碰到欲望,他会踩刹车,stop!踩刹车,他懂得刹车哲学。车子一直前进前进,后头就是悬崖,你造了无量无边的恶业,这个动力就一直推动着你,就掉进六道轮回、三恶道,所以学佛的人,有一个好处,就是有理性,比较理性、比较冷静,他懂得踩刹车,这些杀盗淫他踩刹车,这些贪嗔痴,他懂得踩刹车。世间人没有刹车的哲学思想啊,欲望来财色名食睡,一直去贪著、一直去贪著,最后就是一切都完了。接下来,又有一段很烦的要来烦你了。

【义贯】由多少“兔”毛端尘、及多少“窗尘”,可构成一“虮”(虱的幼虫)?多少“羊毛”端尘可构成一粒大麦“麥廣麦尘”?一升的羊毛端尘,可构成多少粒大麦?一斗的羊毛端尘,又可构成多少粒大麦?一斛(五斗)的羊毛端尘,或十斛、一万斛、一亿斛、乃至一兆斛的羊毛端尘,可各成多少粒大麦?(大慧,这些问题,你为何不问呢?)

◎【为有几阿 ,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

“为有几阿 ”,“阿 ”,诸位这里“阿 ”,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喔,不是。这个“阿”是“尘”的意思,微尘的意思。“几”就是几微尘,多少的微尘。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多少的微尘可以构成“名舍梨沙婆”?“舍梨沙婆”就是一粒芥子。我们说芥子、草子、豆子,这是芥子,植物的一种,多少的微尘,所以“阿”就是微尘,可以构成一粒的芥子。“几舍梨沙婆”,多少的芥子“名为一赖提”?“赖提”就是草子,我们说芥子、草子。“几赖提摩沙”,“赖提”就是草子,“摩沙”就是豆子,就是多少的草子,这个“提”的中间补上一句:聚成、构成一粒摩沙豆子,所以这个几赖提摩沙,中间是表达,赖提是草子,摩沙是豆子。就是多少的草子,加起来构成一粒豆子?摩沙是豆子,豆子比较大一点。“几摩沙陀那”,这个“陀那”就是“铢”,一铢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很轻的意思。几个豆子构成二十四分之一两的一铢陀那的重量?“陀那”就是铢的重量,多少的豆子构成二十四分一之两,等同一铢的陀那的重量?

“复几陀那罗”,那么“陀那罗”就是铢。那么又多少的陀那罗,就是多少的铢可以构成“为迦梨沙那”?就是一两,就是多少铢可以构成一两?当然就是二十四铢,因为前面讲的陀那就是铢,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那么多少铢构成一两?当然就是二十四铢构成一两,这个很简单的嘛。“复几陀那罗”,到底有多少铢可以构成,怎么样?一两为迦梨沙那。多少的迦梨沙那,多少两,“为成一波罗”?“波罗”就是一斤。在这里还强调的,我们所有的斤、公斤,都随着各个那个区域,不一样!你到越南说秤一公斤,我是不知道越南,我是举个例子啦,去游玩,你不要以为一斤就是十六两,这个全世界对于一斤,都不一定。你知道吗?都不一定,在这边特别强调!全世界的不一定这样子的重量,叫做一公斤或者一斤,所以你到国外去说,我跟买一斤的葡萄,你拿回家秤,怎么才十二两而已?That's right!那个国家一斤才十二两而已,你不可以很没有水准的,跟人家吵架呢。

所以,这个要特别强调,为什么师父会特别交代,因为我有在看那个旅游频道,对不对?因为没有办法出去旅游,我关在这里好几年了,看一看聊表安慰也好。每一个全世界每一个点,有什么特色文化饮食,所以你要记住,到全世界去,每一斤的量都不太一样。“此等积聚相”,这些累积的相,重量,“几波罗弥楼”,弥楼就是山,须弥山又叫做妙高山,波罗就是斤。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多少公斤、多少斤等于一座须弥山的重量呢?为什么不这样问?诸位!这样问有意义吗?(师父笑)现在就有一点在挖苦啦,世尊有一点在告诉他,你这样子问题会问不完啦,所以世间的问题是绝对没完没了的,世间人的问题是绝对没完没了的,你只要承认这个世间有主观、客观的存在,你只要有主观、客观,那就有讨论不完的事情。

所以在座诸位!你就不必去问别人家说:哎呀!你家幸福吗?不会,不会的!所有的美丽都夹带着,附带着一个死亡,都伴随着死亡,也就是所有的幸运,不能只有看表面,后面背后它一定有痛苦的地方。每一个人都会有操一点事情:一、譬如说穷人,他就会:我没有钱,我没办法布施,我听到佛法觉得这个以福修福,福中福,可是我身上口袋没钱啊,烦恼!有钱人健康,有时不是爸爸不健康,就是妈妈不健康,或者是这个妹妹不健康,或者生一个儿子不听话,他就一定有他操心的,或者是说统统很顺利啦。欸!他会担心有没有人绑票我?会绑架我啊,是不是?有钱人要以钱赚钱,公司越开就越大,越开就越大……所以诸位,有钱人有有钱人烦恼的地方;没有钱人有没有钱人、穷人有穷人烦恼的地方;只有一种人才拥有全世界的财产,就是无所求。当你无所求的时候,诸位!当你无所求于这个世间,你无所求就拥有全世界,你知道吗?证得空性,了诸法本空无所求。

诸位!我有钱,我过的日子可以食衣住行改善;如果我没钱我很穷,我安贫、我乐道,我守住佛陀讲的,修行人以证道为主,不在这个食衣住行里面,多少我都放得下,诸位你彻底的解脱,彻底的解脱,所以学佛就是在解脱人类的欲望,解决人类的迷茫,解决人生的困境,解决人生的烦恼,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最大的问题是出在认境以为实,著境以为实,认为这个天地万物是不变的,真的有在你享受的地方,房地产食衣住行,你就错觉,生命它就是一种错觉。佛有正觉,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不会拿享受这个相,来作为幸福快乐享受,他是降伏这一颗妄想心、烦恼心、无明心,才是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才得到真正的享受。

所以,在座诸位,内心没有安详,幸福是没办法建立的,这一句话是师父讲的,不是佛讲的,我这一句话体悟了四十年,体悟了四十年,也就是内心没有安详,你的幸福不可能建立,那么安详就包括知足了,包括智慧了,包括什么事情都看得开了,诸位,这样子你的幸福的日子就到了,当你有一颗安详的心,你住的隔壁就是幸福,右边隔壁住着就是快乐,开门就见到你的阳光,因此佛讲的才是对,幸福要从心彻底地摧毁无明烦恼的干扰,所以儒家也讲无欲则刚,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在在处处统统叫你放弃,放下这一些没有用、生灭法的欲望、愿望,我这是指世间的啦,所以世间人,为了要生存,所以就必须读书读书,考试考试,读书读书又考试考试……最近台北新闻报导的,说北部,台北这个地区啊,有辞职了将近六万人,六万人都找不到工作,最近的景气,是第二糟,很糟糕!说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毕业生领的薪水,两万三千块,博士毕业以后,领两万六、七千块,目前!看糟不糟糕?你看。所以这个工厂一间一间一直倒,这个经济还真的是麻烦。

“是等所应请”,就是这些是应当请示的,“何须问余事”,为何还有时间问别的事情呢?“何须问余事”,你大慧为什么还有时间问别的事情呢?那么整句贯串起来一下。大慧!你为什么不问有多少的微尘阿,可以构成一粒舍梨沙婆芥子?多少的舍梨沙婆芥子,构成名为一粒的一赖提的草子?多少粒的草子,可以构成一粒的摩沙这个豆子?要多少摩沙这个豆子,可以构成等同二十四分之一两,等同一铢陀那的重量?又有多少陀那这个铢可以构成一两的迦梨沙那?多少的两迦梨沙那成为一斤的波罗?就是一波罗,就是一斤,这些累积的重量相、积聚相要多少斤等于一座须弥山的重量?这些所应请示为何还问其他的事?为何还有时间问别的事呢?意思就是说,大慧!你这些问的问题根本就是空无自性,要这样问的话,再继续问下去也是没完没了,我举的这几个例子有意义吗?没意义。所以佛陀就用这个例子,来告诉大慧,说你问的这些问题,是趋于空无自性,那是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重点在你的心。

【注释】“阿 ”:就是尘之义。“舍梨沙婆”:就是芥子。“赖提”:就是草子。“摩沙”:就是豆子。“陀那”:铢,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迦梨沙那”:就是两。“波罗”:就是斤。“弥楼”:就是山。

【义贯】几个微尘(“阿 ”),可构成一粒芥子(“舍梨沙婆”)?几粒芥子可以构成一草子(“赖提”)?几个草子聚成一豆子(“摩沙”)?几个豆子有一铢(“陀那”)重?几铢可以合成一两(“迦梨沙那”)?几两可以合成一斤(“波罗”)?又,一座山(“弥楼”)有几斤重?大慧,这些都是你“所应请”问的,为何不问?为何还有时间问别的事!?【诠论】至此,大小对比,与“重要性”的问题,可说是真相大白了:世尊在此明白地点出:“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在以下四句偈句中,便把这一问题作个总结。上面也是补上。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的菩萨,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

◎【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声闻辟支佛,佛以及最胜子的菩萨,他身上到底是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呢?这个色身是不是比较比外在的重要呢?这是生命所依靠的色身,到底是多少微尘所构成的呢?何故不问此,你为什么不问这个啊。这一整句的意思就是,大慧!你为什么不问声闻身上有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又辟支佛身有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佛有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最胜子这个叫做菩萨身上有多少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所以身各有几尘?何故不问此?这个不是比较贴切吗?我们每一个人都依靠这个色身而活,这个问的比你问外在的这些空无自性的是不是比较亲近、比较贴切?这些你为什么不问呢?佛一直在告诉大慧空无自性,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这样问都问没完没了,不如证得空性、没有内跟外,没有能缘心、没有所观境、没有所缘境。

【义贯】“声闻、辟支佛、佛及”菩萨(“最胜子”)之“身”,都各由多少微尘构成?大慧,你为何不问这个问题呢?!底下这一段诠论非常的重要,在告诉你关键的问题。

【诠论】到这里,不但大小、重要性的问题已完全明朗,而且连“答案”的问题也予以一语点破。首先谈大小、以及重要性的问题。在上面一段,佛谈到:几个微尘构成一芥子,几个芥子构成一豆子,乃至一座山有几斤重,或一兆羊毛端尘有多少大麦粒子,这些都是很极端的大与小的对比,也是很尖锐的轻与重、及重要性的对比。简直有点卡通漫画(Caricature)的效果。当然,这些问题都是佛智所能知,但也非大慧菩萨所不能问,因大慧菩萨也已受诸灌顶,入佛之地。但佛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造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以令闻者猛然醒悟。其义大致为:“大慧,你以为你所问的问题才是大问题,才值得问?而这些都是小问题,不值得一问?其实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因为一切法都是空性,一切法都是空无自性,诸位!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指什么?相相平等是指什么?就是空无自性。相相平等所以空无自性,心没有妄动、没有烦恼、没有高下,所以性相一如是站在什么角度讲的?是站在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所以叫做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相有差别。非洲人不是亚洲人,亚洲人不是美国人,白人不是红人,红人不是灰色的人,灰色的人不是黄种人,可是站在空无自性的完全平等,所以佛法超越一切国度,超越一切种族,超越一切文化,所以佛法的伟大就是这么的了不起,当你心性了解性相一如,性相毕竟空寂的时候,你的待人处世会完全不一样,所以一切法都是平等,就是站在万法趋向于空无自性,叫做非相。

若见诸相非相就是空相,就是空无自性之相,那么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分别也是你内心自己在分别,分别青黄赤白,高大有钱没钱。你的心中不应分别、不应取舍,为什么不应分别?因为诸法本来就空。为什么不应取舍?有取舍心就是意识心,有贪婪心就取啊,自己不要的就放,有取舍心,说那些才重要,才值得问,这些不重要,不值得问。”因此在前一段经偈中,世尊斥曰:“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在这一段经文中,世尊把这意思又反复了一次,说:“何故不问此?”当知,世尊一再反复这意思,表示世尊是很看重,也很强调这层意思,希望闻者密切注意,故不惮其烦,惮就是怕。不怕其烦,一再提醒。所以很多看《楞伽经》,看前面就看不下了,这很烦,这真的很烦!好,那我们了解,可是佛说的法,一定有它深沉的意义。当我们品尝涅槃的这一颗妙心,毕竟平等的时候,哇!我告诉你Enjoy life,你的生命是一种享受,And perfect life,就是完美的人生,太好了!你就立刻顿悟契入佛的心,即心就是佛,万法平等。

所以,你也不会哪一个人来烦我;你也不会去说人是非恩怨,因为跟我们因果没关系。所以大智者善安排自己的生命;没有大智慧的人,是把生命交给别人,就差这样子而已。有摩诃般若的人会安排自己的生命,因为他可以调伏自己的身心,不妄动;可是没有摩诃般若的人,就是像牛一样,牛被业力牵着走,一直被业力牵着走。是不是?我嫁这个老公怎么样、怎么样坏、怎么样坏……如果有开悟的人,在家居士她就说:不错啦,我这老公满顾家庭的啦,也满有责任的,就是有些个性,还可以理解谅解。她就会有弹性,退一步,因为法无定法,对不对?所以世间人认为很烦恼的事情,到圣人的心中没事,没有事情。为什么?诸法本空,有什么事呢?有事是你内心里面烦恼没有断,他就会有事啊,知见没有破就会有事,无明没有断就会有事。断了无明,断了烦恼,断了,放下种种的知见,那会有什么事呢?

以上是世尊诃责大慧应问而不问的反复。此外,本段还有一个重要反复,就是佛再一次问:“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这是重复世尊在前面最初提出“微尘问题”时所说的:“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这也是整个世尊偈答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世尊在此又重述这主题,可说具有首尾呼应的功用。然而世尊在此不仅仅把原来的主题重述一次,而且将这主题更进一步发展、阐明:因为前面只谈到九法界的下中上众生,现在甚至连佛如来也包括进来,而问四圣之身有多少微尘。再者,这一问还有另一个作用:因为前面世尊提出一大堆关于器世间的度量衡问题,现在藉此一问,正好又把重点拉回到有情世间(身)上,以示不失其本。这也是如来的大智善巧,意令众生不忘失其本。(未完)

楞伽经 01:达摩祖师来到汉地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

楞伽经02 :人的那个得失心态很可怕的,修行没有那么简单的

楞伽经03 :修行人心中没有恨,只有因缘:有缘还是无缘

楞伽经 04:女人都犯一个很严重毛病就是需要人来爱我,这个期盼就叫作妄想

楞伽经05 :这部《楞伽经》是一切佛成佛以后一定会讲的,这个是成佛的重点

楞伽经06 :你还有一个众生不去原谅他,你就不能成佛

楞伽经07 :就算你做了很多的好事,那个也是识心,识性是依他起的不可得

楞伽经08:你今天心境跟佛一样,你的心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你的心

楞伽经09 :肯牺牲这个色身的,法身慧命就会活过来

楞伽经10 :经是指佛的心,讲经说法就是显示佛陀的证量境界让你契入

楞伽经11 :见缘起即见道,缘起就是条件所构成,条件所构成的就是无相

楞伽经12 :行善得五十分,包容恶的五十分,这样加起来才叫做一百分

楞伽经13 :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

楞伽经14 :个性会害惨一个人,佛性会救一个人,要放弃个性开发佛性

楞伽经15 :习气如同婴儿,你满足他一次他就长一寸,到最后就完全没办法降伏

楞伽经16 : 有善说法者也必须碰到善谛听者,那个才有用

楞伽经17 :出家的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阅读律藏,因为在家居士很多戒律他不能看

楞伽经18 :见和就同解,见不和合掌令欢喜;这个是很重要的修养

楞伽经19 :只有学佛半桶的人一直发表意见看法:那个不对、这个不对

楞伽经20 :我们所生活的问题全部都是意识心,能够突破意识心就会自契本心

楞伽经21 :伤人之语言如水覆地不可收,人造的恶业最大的就是这只嘴巴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