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伽经29 :要是你诵经离不开四相,那么你修行的层次是很低的,只叫做结缘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楞伽经(一)29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679rufknd&width=500&height=375&auto=0

楞伽经29 :慧律法师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慧律法师讲座

楞伽经(一)29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所以,禅宗有一句话说:夜夜抱佛眠而不自知。就是你每天跟佛在睡觉你不知道,你的心性就是佛,你棉被盖起来,你盖着佛,因为你就是佛。夜夜抱佛眠,我们每天都抱着佛在睡觉,可是我们不认识他。为什么?没开悟、没见性。所以末法时期当依胜善知识,就是你依的那个人必须要见性,一定要开悟见性,他才能够给你真实义。所以说不遇出世名师,枉服大乘法药。我修学大乘,没有错!修学很多很多,可是不究竟,对不对?经典研究了很多,问题是你依止的那个人没开悟、没见性、没大悟,他也指不出一个方向,也指不出一个所以然。你看!如果我们在大乘法里面,台湾、中国大陆,当然都是大乘法,打转了十年、二十年,可是不遇出世名师,那么我们白白修行二十年的大乘经典。

那一天有法师、比丘尼来讲,有来问这个问题,问什么问题呢?师父!有人修净土的,认为根器不够,认为他不够资格修禅的,那么请问一下师父,他这样观念对不对呢?他专修净土的,禅一句都不看,一本书都不看,也不听经不闻法。慧律法师您开示的,他就说慧律法师开示的太深,我不去碰触。我就问她:法师!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能够回答吗?那试试看。我问你,你修净土的那颗心跟修禅的那颗心有没有一样?如果有两颗心,那你完了,你有两颗心,是不是同一颗心?当然同一颗心。心净则国土净,国土净就心净,法怎么可以打成两段?这个叫做极端,掉进去极端,不懂法的东西,硬要把心分成净土心、禅心,我请问你真的有两颗心吗?当然没有!是不是?一句问下去,一下子就倒了,一下子就解决问题了。

所以我们要了解,法不能打成两段的,不是说你今天修净土的,我对佛陀的心法完全不懂,因为把它列入说这个是禅法。诸位!禅的心跟净土的心有两颗吗?你能回答吗?当然同一颗心。这个就是法法到究竟义来讲,它是平等的,是不分的,八大宗派共一颗佛性,还有分什么宗啊!没有的。后来的人,因为时空背景不一样,所以八大宗派就变成有种种的善巧方便,还有依据的经典,但是八大宗派统统共一颗佛心。记得!所有的法统统叫你要成佛。那么净土法是告诉你: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处比较方便。注意!是下手处比较方便,究竟处都是一样。

那我就告诉她:法师,如果一个开悟见性的圣人,来念阿弥陀佛,不是很好吗?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什么叫做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就是,我真的没有开悟见性,那我就一心持戒、一心念佛,行十善业照样能够往生,这个是进入事一心不乱,那么如果理一心不乱的话,开悟见性,那么实相无相无不相,所有的念佛,无相念佛。无相念佛,可是无不相,可以在一切的缘起法里面,达到空性,即心就是佛,我的心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所有的阿弥陀佛就是我的心性,这个就是实相念佛。虽信愿行到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不离当下这颗心性,去的话上品上生。为什么?实相念佛嘛!所以听经闻法,是可以帮助你念佛的,不能搞错了,把它切成两段,像在切蛋糕一样。对不对。这是净土的,切开;这是禅的。那就是不懂法。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共一颗佛性。如是理解佛才是正确的。

“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既有师与弟子之立,而弟子之根性种种不同,故有“种性句”之建立,以分别众生之五种种性。以众生有种性之殊,故如来权立三乘之教,以摄化之,乃有“三乘句”之建立。而此种性实非种性,三乘实非三乘。以一切众生实共一佛性,故五种性为虚,佛性为实,是故有“非种性句”之建立,以破种性为实有之执。又,经云:三乘实为化城,化城就是暂时休歇处,叫做化城。我们高速公路叫做休息站(高速公路服务区),那不是你家。这样听得懂吗?高速公路都有休息站,休息站就是三乘的化城,真正的家叫做一佛乘,这个就是真的到家了。唯有一佛乘,无若二若三,故知三乘即非真实的三乘,乃方便建立,乃依众生根性,权立而生,非有实法名为三乘,乃为欲摄化令入究竟一乘,故立三乘,而于真实理地,纤尘不立,连一乘之名亦不可得,焉有三乘之殊?以众生著有斯立,以众生著那个假相的有。斯立,这样才建立的,叫做著有斯立。因为众生著有三乘,所以才建立三乘,是则为“非三乘句”之所以立。因为三乘当体即空,并没有所谓三乘之建立。

128页最后一行。【所有句非所有句(25)。愿句非愿句(26)。三轮句非三轮句(27)。相句非相句(28)。】所有就是圣人所证得之理,所拥有的就是三乘的贤圣自所证得之理,叫做所拥有的真理。“所有”,如果把它解释成所拥有的、所证得的,更清楚。要不然这所有,它太简化了。三乘贤圣所征得、拥有的真理,内证的功夫;可是呢?当体即空,所以,也无所谓的三乘所证得之理,一切法唯心故,本即无失,今也无得,本性并没有失去,也不能说你得到了三乘贤圣自所证得之理啊,不能这样讲。三乘人发大悲,所以有人来拜访,我都跟他加持一下,发菩提心,成就无上佛道。要弘扬正法,就是这样。

诸位!不发菩提心的人,是没办法往生的,很难往生的。为什么呢?在《净土十疑论》里面就讲到,就是不发菩提心的人;到极乐世界的人,是没有不发菩提心的,如果你造业造得太重的话,到极乐世界去,要经过十二大劫,才花开见佛,那个要很久很久很久,所以你今天你在文殊讲堂用功的,对不对?用功以后,当你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菩萨开示,你就说:这个我在文殊讲堂都听过了,Easy easy No difficult,这个我在文殊讲堂都听过了,我们上人早就开示过了,你就更能够了解,所以我告诉你,你今天在这里听经闻法,就算去极乐世界,佛也是这样子讲,重复地这样讲,更容易理解,所以绝对功不唐捐。那你就有一个心理观念,是不是?到极乐世界也要学,到这里也要听,就干脆早一点听,那你就会引起你的兴趣。这三乘人发这个大悲愿,愿是什么?“愿”的旁边写一个:愿度化有情。“愿”就是要度化有情,发这个愿。“非愿”就是你度化了有情,也都是因为缘起法,而发这个大悲心,缘起法本身也不可得,所以也无所谓的发大悲愿,度化有情这个法。说愿句,三乘人发大悲愿,度化有情,虽然发大悲愿度化有情,当体即空,因为是指因缘所生,所以也是非愿句不可得。

三轮句非三轮句,这个三轮不是我们台湾五十年前那个三轮车,这个三轮是指布施的人,还有接受布施的人,还有所布施的物;施的人,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对象,还有中间所布施的东西,当体即空,叫做三轮体空。如果著一个三轮体空,那么就变成不对了,因为施者、受施者,所施之物本自空寂,更不必待空而空,所以三轮体空当下就是空,也不必特别地再著一个空,所以叫做非。非就是不著于三轮体空,这个用不著于,那么就比空性解释得更清楚。施、受、然后所施的,叫做三轮,其性本空,但是也不能著一个空,不能著一个三轮体空,所以布施、受者、所施之物,本自空寂,更不待空而空,所以也不能著一个三轮体空的思想。因为发愿要度众生,是很容易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诸位!如果你今天你来文殊讲堂修行,念佛也好,包括星期二诵经也好,如果著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简单讲,你修行的层次是很低的,你只能讲你有善根,更何况有的人状况不好?譬如说来扰乱僧团,那么这个罪是很重的,他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说:我这个行为举止,是伤害了僧团,不知道。来到文殊讲堂修行,只要你诵经离不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你这个修行叫做结缘。来到这里无论是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的普佛,星期六《楞伽经》,星期天的《楞伽经》这个课程,你都一定要彻底地铲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才对的。那么你的修行,就叫做高层次的修行。

129页。【注释】“所有句非所有句”:“所有”,即所得,指三乘贤圣自所证得之理。以三乘行人于无漏圣道皆各有证得,因此有“所有句”之立。而彼所得之理,亦即非得,以一切法唯心现故,本既无失,今亦无得,什么叫做唯心现故?你建立了小乘中乘大乘,一佛乘,都是心显现出来的,你讲的四谛法,十二因缘,六度,还是心所显现出来的,空无自性,这些名相真实义都不可得,唯是一心,所以本既无失,今亦无得,且性本自有,非证而得,故立“非所有句”,令入无修无证无得之地。为什么要指示这个?这个最主要是要开采你赤裸裸的清净自性,没有任何的造作,叫做妙性天然。禅宗有一句话,天然的妙性,就是我们本来具足的妙性,而且它是很自然存在的,就是无修无证无得之地,这一句话在说明妙性天然,但是因为众生他不会用,向善知识乞讨这个法。如果他会用,当体契入诸法空无自性,即证无修无证无得之地,所以在《金刚经》里面讲,释迦牟尼佛悟诸法无所得,所以然灯佛授记他成佛,如果诸法有一法可得,那么然灯佛就不会授记:释迦牟尼佛,你将来会成佛,叫做释迦牟尼佛。所以悟诸法无所得,就是究竟义。

“愿句非愿句”:三乘贤圣,以其所自证得之理,发大悲愿,度化有情,故有“愿句”之建立。而此愿实即非愿,以依缘生故,无有自性,不可取著,故立“非愿句”,令于悲愿亦不住著。“三轮句非三轮句”:悲愿既立,须体三轮体空之理,方能广为法施,大作佛事。为什么要体证三轮体空之理?要不然诸位!你做不下去,你没有听过吗?没有大悲心难以度众生。因为度众生,众生很烦的,你不是给他真理,他就要,有时候他捣蛋的,有时候你讲这样子,他就跟你唱反调的。唉哟!这个众生很难度的。在座诸位,你们家就有好几尊菩萨要度的,你就是度不来。

诸位!要度你的老公,一定要请侧面旁边的人讲,度老公有两个办法:一、请旁边的人讲,二、自己彻底地改变,不跟他对着干,彻底地改变你的习气行为。我从今天起做一只温驯的小绵羊。这个男人,因为你跟他吵了习惯,突然,欸!我这个老婆,三四年都不跟我吵架了?还一直很柔顺,这是啥力量让她改变这个呢?我也来瞧一瞧佛法,到底是长得怎么样。咦!你就度他进来了,对不对?你一天跟他吵架,你没办法度他的。度老公只有两个办法:一、叫旁边的人讲一下,从侧面轻轻地拍打,轻轻地拍,太重的下去他会反弹喔,还不能太重喔,这下手不能太重,对不对?第二、就是从你改变开始,我把她变成一个非常贤淑的家庭主妇,全职的家庭主妇,你回来饭都煮好了,你看一看你有什么话说,你还有什么话说,房间我都打扫好了,看你有什么话说,我就是不跟你吵,你坐着看电视,我就跟你坐着,我心念着我的佛,我也不跟你对着干,也不跟你吵。那来三年四年,他就会觉得:我这个老婆真的不一样。所以要度众生还没有那么简单,那师父在这个度众生的过程当中,很惭愧啦!我还是一句话,众生很难搞定,真的很难!那么我度的呢?大部分都是很有善根的,他自己来坐的,我没有叫你来哟,是你自己坐在底下的,这个就比较好度了,因为自己来的跟我没关系,自己来的跟我没什么关系,可是家里的老公跟老婆,就很麻烦,每天要生活在一起的,对不对?早上一睡醒就看那个国字脸,还不晓得该怎么办,所以度家人很难。

当时候,当时我要出家的时候,没有人赞成。家里人就说:我们就想不通,你这么高的学历,让你读这么多书,林家。我们姓林。一个期盼,希望你要赚大钱,要搞一个大事业,要传宗接代。那个时候我就想说:就不用了。大姊结婚了,三个哥哥总共生了八个,八个就够多了,就不需要我这个,对不对?何况我这个身材不适合来传宗接代,因为我是怕生出来一点点,放在口袋养也不好看,因为体积太小了,对不对?我以前,爸爸碰到我,妈妈碰到我就说:记得!你一定找一个一百七以上的才可以结婚。我去哪里找一个一百七的?他说你这个一点点,可以拉高你的儿子女儿。所以我就觉得说,我这个不是纯纽西兰(新西兰)品种的,不传也罢。因此就把它断掉,和尚不结婚万子千孙,反而更好,是不是?反而更好!所以如果你没有这个大悲心,你很难度众生,从出家以来到今天,我只能讲一句话,顽劣的众生很难搞定他,没有办法就是没有办法,那种顽强的自我意识,你很无奈。但是有的众生很有善根,追着你跑,真的!有的人在睡觉的时候,他也不认识师父,他睡觉的时候:我要何去何从?然后晚上睡觉的时候,突然出现慧律法师(众鼓掌)。他说这个慧律法师到底是谁呢?我一辈子……到底是谁?因为他也是门外汉,出现虚空当中,金色字的。第二天来找,我说:你怎么会找到这里来?我昨天梦到那个慧律法师是金色字的,可是我不认识,我问我的媳妇。我的媳妇就说:那个就是高雄文殊讲堂啊,你去找他。我说:你为什么要找我?他说:我想要找到真理。我说:你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台北来的。那你以前有信佛?没有!我天主教徒,我信了二十年的天主教。哇!这个天主教徒,上帝没有示现,你还佛陀示现,慧律法师四个字,我今天来找你就是这样。后来皈依了。

“三轮”,即“菩萨于布施时,不见有施者、受者、所施之物,亦即无能施所施,泯绝能所之相,方为净檀波罗蜜,檀波罗蜜,当然就是所谓的布施,清净的布施之道。否则于施之时,稍存少许能施、所施之念,施即不净,不得为檀,更不得为波罗蜜,故菩萨于施之时,必须三轮皆空,方无所罣碍,故有“三轮句”之立。但是,我告诉你,受布施修行的人,是这样没问题,但是布施的人还是要稍微注意。我们以前亲近广化律师,他就说:佛物不能拿来做法物用。譬如说,人家布施要做佛像的钱,你不可以拿来印《大藏经》,这个不可以的,这个犯戒的。人家要印《大藏经》,你不可以说:我要用来供僧,这不可以,三宝物不互用。那这个很严重了,所以(广化)律师就这样谈,就说:如果人家说这个要买牛奶的,供僧的,你就不可以买豆浆。喔!那这个怎么得了。有一个居士来,就供养了两千块:慧律法师!供养给你喝豆浆。我打开,两千,我就觉得很……你能不能不要限定喝豆浆啊,可以买别的吗?因为两千块都要买豆浆,僧物,他交代你就必须要这样做。哦!这个交代的,对我们出家人来讲,很麻烦的,两千块都要去买豆浆,这个不要这样交代,对不对?那就说:师父!那我应该怎么讲?供养的时候你就说:师父!给你处理,给你方便处理。那就很好了,我方便处理,可以买牛奶,也可以买豆浆,可以买中秋月饼,可以印经典,方便处理嘛,对不对!所以连这个布施的人,一定要很注意的,很注意的。然此三轮本非三轮,以施者、受者、所施物三者本自空故,更不待空而空,是故此三轮者非三轮,故名三轮,因此有“非三轮句”之建立。

又,三轮亦可作身口意三轮,谓:身轮现通、口轮说法、意轮鉴机。然此三轮于实际理地诸位!亦无少法可得,什么叫做实际理地?实际理地就是究竟空寂的处来讲,究竟处来讲的话,佛的究竟处叫做毕竟空,从毕竟空的实际理地来说,究竟处来说,是无有少法可得,因为万法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送来的所有礼物碎为微尘,也无所谓真实的礼物。也没有布施的人,也没有布施的对象。因为碎为微尘,布施的人这个色身是微尘相所构成的,接受布施的人也是微尘相所构成的,布施中间这个礼物,包括金钱也是空无自性,也是颗粒微尘。台币也好,人民币也好,美金也好,那一张纸,难道不是空无自性嘛,故并非之。

“相句非相句”:以发愿度生故,故极易有众生,我、人等四相,也就是众生相、我相、人相等等四相,故立“相句”,然此四相亦悉皆无自性。诸位!皆无自性,就是我们所讲的空性,诸法悉皆空无自性,简称空性。空性什么意思?求其体性不可得,譬如说你一个人,你就把他用解剖的,把他解剖,你找来找去找不到这样一个人。譬如说一头牛,这一头牛去屠宰场,去把它解剖,你找不到那个牛的牛相,你找不到那个牛的真实相,永远存在的真实相,这个牛一解剖,骨头、皮、血,怎么样?空无自性。牛,空无自性;人,还是空无自性,叫做空性。譬如说一个人死后火化,剩下骨灰,那么那个人呢?你说那个人在哪里啊?叫做空无自性,故有“非相句”之建立。空无自性。

130页第五行。【有品句非有品句(29)。俱句非俱句(30)。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31)。】这一句要很复杂的解释。初学佛法会听得晕头转向的,但是我尽量讲得让你听得懂,这个有应该底下包括“无”,所以这个“有”的底下,要用一个括弧,(无)包括无,有品句意思就是,这个“有品”就是包括有品还有无品。

简单讲,一讲到这一段,有(无)它就包括无,有(无)品句,因为一切外道或者凡夫,不是著有就是著无,或者著亦有亦无,或者非有非无,我们称为四句,为能生万物之恶见,外道不是著有就是著无,要不然就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为能生万物之恶见,所以叫做有(无)品句,就是有(无)品句。这句话就是说,佛讲外道,不是著有法就是著无,这个法,句就是法,有品句就是有法,无品句就是无法。非有(无),非有(无)品句,有其实不可得,无也不可得,所以这个非字,是否定两种,就是否定有、还有否定无,叫做非有(无)品,因为外道著有或者著无,没有道理的,它是空无自性的。因此佛教人,要离外道的有(无)品。

“俱”叫做亦有亦无。注意!还包括非有非无。“俱”就是两种同时存在,或者两种都否定,“俱”就是有跟无同时谈,那么亦有亦无也是有无,非有非无还是俱中有无,所以这个俱包括亦有亦无,包括非有非无。诸位!这里要特别注意听,亦有亦无叫做外道疑惑不定,疑惑不定,说有好像同时存在无,这个无又好像同时存在有。它跟佛讲的“有”,当体即空那个“非有”是不一样的,有,空无自性,叫做非有,无,空无自性,叫做无,叫做非无,那个心境是不一样的。它讲亦有亦无,这个心是什么?充满着疑惑,我看万法应该是也有,同时也无,见到暂时的短暂,他说有,不过我又看到了败坏也无啊,也有也无,这个叫做充满着矛盾,充满着矛盾叫做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里要特别地强调一句话,这里讲的非有非无,不是佛的证量的解脱境界,那一种非有非无,是拿不定主意。这个非有非无从哪里?从亦有亦无这一条路不通,转计,转过来,亦有亦无,被佛所呵斥破斥,又转过来著非有非无,所以这个非有非无,跟佛讲的非有非无,那个心境大不同,佛讲的有,当体即空,空无自性,这个时候叫做非有;你著无,佛就破斥你,无也是空无自性,所以叫做非无。这里不是,这是两种同时存在,非有非无,这个时候就是充满著疑问:有,我看要讲这个世间有,也不能讲有啊,所以他这个疑惑不解,著一个应该讲没有才对啊,说没有也不对啊,因为还是存在啊,他又,也不能讲无也不能讲有,内心里面疑惑不定,充满着矛盾,充满着不解,为什么讲非有非无,正因为亦有亦无,这一条路走不通,所以转过来,变成一个非有非无,这个都不是佛陀的证量境界,所以这个“俱”就是有跟无两个角度同时讨论,叫做亦有亦无,包括非有非无。

后来,就是“非俱句”。什么叫做非俱句呢?就是非,非掉,这个“非”字保留,非掉亦有亦无,非掉非有非无,这个“非”字破除外道的亦有亦无,破除外道的非有非无,所以叫做非俱句。简单讲,就是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为什么我要停顿一下?让你知道这个“非”字是在破除外道的亦有亦无,还有非有非无。因为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是外道的恶见。

如果能够离四句,注意听喔!如果能够离四句绝百非,就怎么样?缘自圣智现法乐句。这个要特别地解释一下,“缘”就是依于。依于自圣就是,中间加一个:“觉”,自觉圣智就是仰仗于、依靠自己觉悟圣人的智慧,依于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个“缘”不当作外缘,当作“依于”,仰仗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觉的圣人的智慧,现法乐,这个“现”是什么意思?“现”是当下具足法上的喜悦,就是当我们开发了、仰仗于自觉圣智,当下具足一切法的喜悦。这句话就特别强调,一切佛弟子当以法为乐,不应当依五欲六尘为乐。诸位!依于五欲六尘为快乐的人,那个人痛苦就很快就会来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人为什么会活得这么的痛苦?因为没有办法开采出来,自觉圣智,所以他没有法的喜悦。

没有法的喜悦,就仰仗于五欲六尘,拼命地赚钱赚钱,或者是年轻人拼命地交男朋友、拼命地交女朋友,以为可以得到很多的快乐,结果你看看,男女朋友因为要分离,你看死了多少人?在台湾这些年轻人,死了多少人?男女因为感情的问题,多少人跳楼去自杀。所以,这个哲学家就告诉我们:恋爱中的男女,你就当他是疯子,因为那个道理讲不通的。譬如说你儿子或者是女儿,在谈恋爱的时候,那个不是你能阻挡的,你能监督可以,你怎么挡呢?对不对?爸爸妈妈变成是仇人了,是不是?你太不了解我了,然后要他等到这个女儿嫁了以后,大肚子生了两个了,你当姥姥了或者当爷爷了,这个女儿就会来妈妈面前:我当年太冲了,不能理解父母亲的这一颗心,她手一定要抱住自己的孩子,才能体会父母的心,所以那个年轻的男女在谈恋爱,那个几乎失去理性的,没有什么道理可谈的,这一关是宇宙当中最大的束缚,是修行人最大的束缚,这个又无迹可循,你为什么会对她那么执着,对不对?没办法。

你为什么时时刻刻在想念她呢?为什么?他怎么能够控制?这妄念不断,他不是修行人啊,所以缘自觉圣智现法乐,对一个修行人是很重要的,所以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师父已经重复告诉你了,这个世界没有真实的快乐,有快乐我会告诉你的,没有的。真如本性当中没有一法可立的,怎么可以立一个自觉圣智现法乐呢?所以就算你建立了这个自觉圣智现法乐,当体即空,也无所谓的缘自觉圣智现法乐,是故要空掉它,不能著一个缘自觉圣智现法乐,不可以的。所以要空去它,不著,叫做现法乐必须要空,那么这个现法乐这个是简称,前面的浓缩,缘自圣智现法乐浓缩成现法乐,所以空掉它就是非,叫做非缘自觉圣智现法乐,那么这一句的重点,就是你的生命当中,诸位!现在师父交代最重要的两句话,就是:如果你今天已经生儿育女了,你的任务已经到一个段落了,你只有两件事情要做,一、开智慧,二、了生死,你剩下这两个目标,孩子都长大了,都独立了,你的责任完成了,有的小孩还小,还没有……责任还没有完成,但是你记住、牢牢记住!这一辈子不学佛的不谈,这一辈子当你责任完成的时候,你剩下两件工作要做:一、要开智慧,二、要拼生死。拼生死,不然你要干什么?我问你:什么叫做人生?叫做无聊的重复。这句话不是大哲学家讲的,这一句是慧律法师讲的。

什么叫做人生?叫做无聊的重复。早上起来洗脸刷牙大便,女众就菜市场买菜,回来煮给小朋友吃;睡个午觉,看电视看连续剧累了,再休息一下;晚上煮个晚餐等老公回来,小朋友下课回来;然后再来,晚上太累了,洗个澡轻松一下,轻松一下再看看电视,再连续剧……这指没有学佛的人。再来,每天就是这样,农历年到了,期盼元宵节,哎呀!提灯笼;元宵节过了,等端午节,端午节这个屈原投汩罗江,变成有这个端午节的来源;再来又期盼中秋节,这几天又要中秋节了,大家已经忘记中秋节那个是什么意义了,就是有奖金可以领,有柚子可以吃,有中秋月饼可以吃,互相送礼,互相送个酒,互相拜访一下,搞个公关,搞个关系,有关系就没关系,没关系就很有关系,搞个关系,中秋节过了后呢?就等尾牙,台湾很重视这个尾牙,就是老板要请员工吃饭。好了,这个尾牙发完了,接着就农历年。

诸位!早上睡醒到晚上,重复;农历年到今年年底,重复,叫做无聊的重复,这个就是没有学佛的,无聊的重复。诸位!如果你今天学佛不一样,学佛就是有意义的生命,能够把悲伤、悲痛化作心灵的光芒,把每一个时空活在当下,解脱超越,自由自在,那个生命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了解了生命,懂得法的喜悦,这种生命对我们来讲是解脱洒脱自在。最了不起的化妆品是什么呢?就是般若智慧。你为什么老得这么快呢?就是心中没有喜悦感,眉头皱皱的,对不对?每天,皱皱的,还没有几岁,就干到五星上将了,统统这个头顶都长了梅花了,皱纹了。如果你有智慧就不一样了,你有智慧,我告诉你:内在里面没有生气,不著有、不著无,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用大悲心来面对一切众生,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每天都累积着福报,每天要怎么样累积福报呢?慈眼视众生,慈眼不是近视眼,不是散光眼,要用慈悲的眼睛,对待每一个众生,福聚海无量,你要修福要用大慈悲心,对待每一个众生,最好你是给他法的喜悦。

好,这一段我再把它贯串一下。外道不是执有就是执无,要不然就执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是能生万物的恶见。解释一下。有,包括无,佛破除外道著有或著无的法,又说虽然是破除其体性本空,所以也无所谓的有跟无,所以非有(无)品句,佛也为外道执著的,俱就是亦有亦无,包括非有非无,这个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其性不可得,空无自性,所以也不可得,因此叫做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如果能离开,离四句绝百非,就仰仗、依靠于自觉圣智,当下具足法上的喜悦,这个现就是当下,本自具足,不离当下。这个真如法中无一法可立,也不可立一个缘自觉圣智现法乐,不可以立这个,因此其性本空、究竟无染、无所执著,因此真如法中无一法可立,所以说此缘自觉圣智现法乐,亦非缘自觉圣智现法乐,是故也把它非之、空去,令无所著。

【注释】“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有品”与“非有品”即代表“有无品”与“非有无品”。“俱句”与“非俱句”即代表“俱异”与“非俱异”,亦即双亦(“俱”)与双非(“异”),换言之,换句话说,此二对四句两对喔,四句喔,即指外道之有无四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此为一切邪见之本,以此四句演而为百非。此谓:以外道执“有”、不知道有空无自性,或者是著“无”、无还是空无自性,“亦有亦无”、充满着矛盾,“非有非无”充满着疑惑,为能生万物之恶见,后面会讲到这些外道的恶见,所以在这里讲,还好我们有讲过《楞严经》,我们讲过《楞严经》,讲到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大家就不陌生了,要是一开始,就讲这个《楞伽经》,那这个“离四句绝百非”就很累,故有“有(无)品句”与“俱(异)句”之立。“俱”就是亦有亦无,“异”就是非有非无,“俱”就是同时存在有、无,叫做亦有亦无,“异”就是非有非无,之立。然此有、无、俱、“俱”就是双亦,“异”就是双非,不是男女双飞双宿的那个飞,那个双非是非洲的非,不能搞错了。俱、异之法,本自非生,以愚夫自心妄执而有,故有“非有(无)品句”与“非俱(异)句”之立,以遣其执。

“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此句后半段为省略说,全句应为“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缘自圣智)现法乐句”。“自圣智”者,为“自觉圣智”之简略。此谓:修行者于离四句、绝百非之后,便能缘自觉圣智,而得现法乐住,故有“缘自圣智现法乐句”之建立。然真如法中本无一法可立,故说此缘自圣智现法乐亦非缘自圣智现法乐,是故非之,令无所著。此对句唐译分作二句二对:“自圣智句非自圣智句”、“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魏译作:“缘内身圣见非缘内身圣见”、“现法乐见非现法乐见”。这个是译本的不同。

接下来就比较简单了,困难的已经过去了。【刹土句非刹土句(32)。阿 句非阿 句(33)。水句非水句(34)。】阿 就是微尘,刹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佛说法一一化现的一刹土,无量刹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无量刹土,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那么这一段就完全跟《金刚经》一样。我念一遍你就听得懂了。佛说刹土者,即非刹土,是名刹土。佛说微尘者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佛说水即非水,是名水。这个水、一切刹土,众生皆依水而活命嘛,因为众生业力不一样,人看到叫做水,那么饿鬼看到叫做火。所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句非阿 句,水句非水句。那么说法度众生,一一化现刹土,但是其性本空,也无所谓的非,无所谓的刹土化现。阿 是指微尘,佛所说的微尘体性本空,并无微尘真实之相,叫做非微尘,不可说有但是也不可说无,一切刹土众生都依水而活命,因为众生业力不一样,人见为水,饿鬼为火。

在座诸位!我看了那个非洲的影片,为了那水,比较偏僻的,非洲当然也有水库啰,比较发达的地方有水库,但是没有水库的地方他们要得到一点水都很困难,非常地困难,同时他们三十几岁眼睛就瞎掉。诸位!亚马逊河的人,那些土著最多最多(活过四十岁),当然也有,很少活过四十岁,这问题出在哪里?这科学家去到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来研究,结果发现最严重的致命问题是什么?是牙齿,没有牙医,因为他们要制造工具,统统要用牙齿,他们打猎吃肉,他们都是用牙齿来啃,啃骨头,结果三十几岁统统没有牙齿,没有牙医,他们跟文明完全隔绝。在非洲你们听过这个伊波拉病毒吗?这个埃博拉病毒它在非洲的一个村,叫做埃博拉,一感染,全村庄统统死掉,没有一个活的,叫做埃博拉病毒。听到,台语讲的,脚底就发凉。只要埃博拉病毒,到目前为止没有药,它这个埃博拉病毒它会消失,这个全村庄统统死了以后,欸!去查,奇怪没有埃博拉病毒,到底传到哪里去?潜伏者,再经过几年以后,又在非洲哪一个村庄爆发,一爆发以后,全村庄统统死了,没有一个活的,称为埃博拉病毒。

131页,【注释】“刹土句非刹土句”:贤圣之人于得缘自圣智现法乐住之后,便得于诸刹土一一化现,说法度生,故有“刹土句”之建立。然此刹土即非刹土,所以者何?经云:“所谓庄严者,非庄严,是名庄严。”言“刹土”者,众缘和合而成,故非刹土;百八问中所言“刹土化”(诸佛于刹土化现)者,亦复如是。故有“非刹土句”之建立。从这对法句之前,大多是世尊自己加入之法要就是(句),句就是法要。略参加一点大慧所问,自“刹土句非刹土句”之后,则大抵是影射、或反应大慧之百八问;亦即:逐渐一一建立、破斥。“阿 句非阿 句”:“阿 ”,为微尘。一切刹土皆由微尘合成,故有“阿 句”之建立,以表世谛。然此微尘实无自性,故有“非阿句”之建立。“水句非水句”:一切刹土众生皆依水而得活命,故有“水句”之建立。然此水亦无自性,由众生业力所感故,如人见为水,饿鬼见为火,故有“非水句”之建立。

诸位!这个水字,再提示一下,就是现在讲的生物学家,所讲的话。有人到美国的黄石公园去取样,那么在黄石公园,那个温度是一百九十五度,那么这个生物学家因为他要实验就去取样,少许的水,他认为这个一百九十五度不可能有微生物,这个太热了,你一般的生物,你几十度都没办法,一百九十五度怎么可能有生命呢?结果回去实验室看,都吓一跳,竟然有微生物能够在一百九十五度还活着。所以生物学家就发布了一句名言,就是说:宇宙的各处都有生命的存在,它会以各种不同形式的存在。譬如说有的人是甲烷——液态的瓦斯,是甲烷CH4,有的人是靠二氧化硫,像人类是靠太阳,在深海它是靠二氧化硫,喷出来是二氧化硫,以此来支持它的生命,所以这些生物学家说:动植物是由宇宙当中彗星行星撞击,简单讲这个宇宙它是一体的,我这个行星或者是彗星带有微生物,它就飞飞飞去撞击,撞击以后就开始演化,单细胞慢慢地演化多细胞啊,两栖类的、脊椎类的,所以在整个宇宙当中,它的生命是交织的。这是科学家讲的,生命是交织的。所以我们的生命是来自于外太空,也就是说外太空夹带着大量的微生物啊,或者是一些条件够的碳氢氧胺基酸(碳氢氧氨基酸)这些经过了因缘和合,条件具足就演化变成生命。所以科学家目前一致认为:地球之所以有生命,是来自于外太空行星的撞击,这是目前的定论。所以有水的地方它就有生命,这还是有依据的。

接下来132页。【弓句非弓句(35)。实句非实句(36)。数句非数句(37)。数句非数句(38)。】这个“弓句”,我们前面讲,一弓等于四肘,一肘等于两尺,一个肘就是两尺,那么一弓等于四肘,前面讲过了。弓是长度的单位,凡夫的性主要是在于分别计度,就说一种度量衡。

诸位!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当然就是秦始皇,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那么弓句非弓句,就是说这个弓句,我们设定的这个尺寸的单位,其实是人定的,也是妄想心,其实它空无自性,叫做非弓句。众生执著四大为实法,叫做实句,但是四大其性本空,并没有所谓真实的四大,四大是一个数目,五蕴也是一个数目,六尘也是一个数目,所以这个数句非数句,就是说你讲四大也好,讲五蕴也好,讲六入或者六尘,或者十二处、十八界、七大这些,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这些是数句,众生执为实法,于是有种种的数量产生,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诸位!数学是一种执著性的东西。譬如说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是不是?九九乘法也是,八五四十,八九七十二等等,这些都是一种数目,但是在佛的角度来讲的话,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一空无自性,一加一也不一定等于二,二还是空无自性,只是说我们的妄想颠倒,认为那个数目字就是一二三四五六,所以一切众生,没有办法离开这些,数句,语言文字,所以佛陀在《楞严经》讲: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万法只是说一说,语言所说都没有真实义,真实义就是毕竟空。所以这个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四大五蕴六尘等,众生都执为实法,然此数量唯心妄执,所以讲非数句。

接下来,数句非数句,这个为什么呢?再一次强调,注意!最后,有的人把后面这一句删掉。这一句删掉就完全失去意义了。这一句在强调上面那一句,叫做众生的执著是很可怕的,数句非数句,而且数句非数句,就是再一次强调世间的妄执,这个数量很难破,很难破!譬如说你身上拥有一百亿,你不得了!你觉得你很有钱。如果我们现在身上剩下几块钱,那内心里面心情就不好,因为金钱是很现实的东西,但是对于圣人来讲,是没有这个的,一百亿是个数量,空无自性。他身上拥有两万块,只要他没有重大的毛病,要看医生、要缴什么税,这是假设说,欸!他身上有两万块,他就会非常地知足,有的人当然连两万块也没有,当然这个就是论到业力的问题,是说圣人的一百亿,空无自性,他不会执著这个一百亿,就是剩下两千块、一万块,他也是空无自性,圣人也不会执著于这个,当然我们所讲的是解脱的人,没有任何的责任问题的人,就是已经……不是像养儿育女,养儿育女没钱就是没钱,很现实的问题,我们讲的不在这个角度论断。角度论断就是说,圣人的一百亿跟一万块,他答案是一样的,他都是空无自性的,他内心没有贪,没有数量的观念,不会落入那种数量,所以这个叫做:数句非数句,数句非数句。第一句是说:众生执这些数目字为实法——实际之法、实在之法,数量一直出现。数句,最后一句数句非数句,就是再一次强调:世间人妄执这个数量不可胜数的多,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百两百一千两千,一万两万数量不可胜数,太多太多了,所以再一次地强调“数句非数句”,意思是说,众生的执著是很可怕的。

【注释】“弓句非弓句”:“弓”,长度单位,一弓等于四肘。凡夫性主要在于分别计度,因此有刹土现之后,便有种种度量衡单位出兴,故有“弓句”之立。然此等度量,实为凡夫分别计度而有,本无实性,故有“非弓句”之立,以遣其执。“实句非实句”:此魏译作“四大见非四大见”,唐译作“大种句非大种句”。盖众生执四大为实法,故有“实句”之建立。然其所执之四大实无自性,故有“非实句”之建立。“数句非数句,数句非数句”:以“弓”等计量单位,计执四大、五蕴、六尘等,执有实法,于是有种种数量出兴,故有“数句”之立。然此等数量,唯心妄执,故有“非数句”之建立,因为这些数量体性本空,以遣所执之非。世间妄执之数量不可胜数,故重言之,以显其多。魏译、唐译皆省略一句,于义似显稍弱。那么看到这数句非数句,你就必须有正确的观念,用一颗知足的心,就胜过千百亿的现金,用一颗知足的心,就胜过千百万的现金,千百万亿的现金,不一定活得很快乐,但是你用一颗知足的心,你就会活得很解脱。(未完)

楞伽经 01:达摩祖师来到汉地正法眼藏的传承就是以《楞伽经》为印心之据

楞伽经02 :人的那个得失心态很可怕的,修行没有那么简单的

楞伽经03 :修行人心中没有恨,只有因缘:有缘还是无缘

楞伽经 04:女人都犯一个很严重毛病就是需要人来爱我,这个期盼就叫作妄想

楞伽经05 :这部《楞伽经》是一切佛成佛以后一定会讲的,这个是成佛的重点

楞伽经06 :你还有一个众生不去原谅他,你就不能成佛

楞伽经07 :就算你做了很多的好事,那个也是识心,识性是依他起的不可得

楞伽经08:你今天心境跟佛一样,你的心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你的心

楞伽经09 :肯牺牲这个色身的,法身慧命就会活过来

楞伽经10 :经是指佛的心,讲经说法就是显示佛陀的证量境界让你契入

楞伽经11 :见缘起即见道,缘起就是条件所构成,条件所构成的就是无相

楞伽经12 :行善得五十分,包容恶的五十分,这样加起来才叫做一百分

楞伽经13 :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

楞伽经14 :个性会害惨一个人,佛性会救一个人,要放弃个性开发佛性

楞伽经15 :习气如同婴儿,你满足他一次他就长一寸,到最后就完全没办法降伏

楞伽经16 : 有善说法者也必须碰到善谛听者,那个才有用

楞伽经17 :出家的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阅读律藏,因为在家居士很多戒律他不能看

楞伽经18 :见和就同解,见不和合掌令欢喜;这个是很重要的修养

楞伽经19 :只有学佛半桶的人一直发表意见看法:那个不对、这个不对

楞伽经20 :我们所生活的问题全部都是意识心,能够突破意识心就会自契本心

楞伽经21 :伤人之语言如水覆地不可收,人造的恶业最大的就是这只嘴巴

楞伽经22 :你只要有主观、客观,那就有讨论不完的事情

楞伽经23 :记住:心就是一面镜子,清净就是什么净土都会显现

楞伽经24 :只要在《楞伽经》听到喜悦的人,这个都不是普通的根器

楞伽经25 :你放下几分就有几分的心性的功夫,如果你全放这个就是顿悟

楞伽经26 :你不好意思拒绝,那你这一辈子会被这个不好意思害死了

楞伽经27:总统空无自性,乞丐空无自性,究竟平等,不会去看不起一个乞丐

楞伽经28:想要获得到美丽的世界,必须先拥有一颗美丽的心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