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修学法要16 : 每个人每件事情在你生命成长过程中,都扮演一种不可缺少的增上力量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7.01)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7.10)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楞严经修学法要16

楞严经修学法要16

净界法师讲述

前面我们讲到「庚六识大圆通」,『识大圆通』它的重点就是──不管我们生命当中发生什么事情,你就观察你的心就可以了,因为「心」是根本。那么从唯识的角度──唯识所现的关键在「唯识所住」。在〔唯识学〕的思想──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尽量不要住在事相,而是住在道理。我们从事相思考,你是障碍重重,永远跳不出去的;你从道理上思考,你会发觉每一个法,都是顺逆皆方便,对你都会有帮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在你的生命成长过程中,都扮演一种不可缺少的增上力量,就是从道理来思考。

从经文上来看──弥勒菩萨他出家的时候,烦恼是不轻,『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啊!但是伟大的「日月灯佛」并没有去诃责他,因为诃责也没有用,他也不是故意的,他的习气!佛法重视的是方法,你掌握了一个正确的方法,你就会出现真实的功德,「诸法因缘生」嘛;你上了正确的高速公路,他就会被带到一个正确的目标去!所以他就告诉他说:没关系,你烦恼重不怕,佛法多的是法门啊,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嘛。佛教里面不怕你烦恼重,就怕你不修学。所以他就不断的告诉他,你现在老是遇到这些名利啊、权贵啊…你不要住在外境,你就观察你这一念心,只要把心安住在真理就可以了。那么他这样子做,会有什么样结果?我们看经文:

[修久定成]

【「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圆证唯识]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那么『历劫以来』,他就是不断的观察这一念心,经常把心安住在真理,而不是住在事相上,以这个真理为住,『历劫以来,以此唯心三昧来侍奉恒沙诸佛』。这时候,他这种追求世俗名利的这种习气、这个颠倒想,消灭无余啊!因为你一个人,他会产生烦恼,他肯定向外攀缘,一定住在事相。所以《楞严经》它是从根本对治,把你那种「有所得」心除掉以后,这些枝叶花果自然消失掉了。不过蕅益大师说:这里的『歇灭无有』是指他远离粗的烦恼,就是远离「遍计执」,但是没有离开「依他起」。他知道外境是内心所变现的,所以没有什么好执着的,都是虚妄的。但是他对于「能变现」的那一念心──「依他起」的心,还是有所住;他远离「外境的住」,但是他没有远离对「内心的住」。

他在什么时候才有真实的成就呢?等到「燃灯佛」出现于世的时候,他把那个能变现的、明了的心──「依他起」,也把它放掉,这时候远离外境的执取,也远离内心的执取,成就『无上妙圆识心三昧』。这个以《唯识学》来说,是证得「圆成实性」,远离「遍计执」也远离「依他起」。遍计执──指的是外境的执取;依他起──是内心的执取。

这时候他所觉悟的真理是什么呢?所有的圣道,一定是对真理的觉悟,我们看他是怎么觉悟的?他能够看到无穷尽的虚空,在虚空当中十方的国土,这个国土当中有『净秽有无』;这个『净』是清净的四圣法界,这个『秽』是染污的六凡法界,那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有』──从「依他起」的角度、从因缘果报,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叫做「因缘有」。从「本性」来观──它是自性空,叫『无』。所以说: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那得看什么角度来看。从「因缘」来看,它的确有它的假相;但是从它的「真实义」来看,它的确是本来无一物的。那么这些『净秽有无』,都是怎么回事呢?都是我当下一念心之所变现,所以我了如是『唯心识观』的缘故,我现在能够一念心识流出无量的功德庄严。

佛陀在《楞严经》的前文,有一段讲到:凡夫的一念心啊,流出种种的障碍,你『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为什么你起心动念你就烦恼重重?为什么佛陀心一动,那是无量的功德自在呢?这个地方佛陀说,你应该去好好反省,你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本质」是没有差别,但是我们的心,怎么就被我们操作得这么的一个复杂障碍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有所住」,不是我们本质有问题,是我们的作用出了差错。如果我们能够把心带回家,你看──一念心识流出无量的功德庄严,而蒙佛陀授记、次补佛位,是贤劫未来的第五尊佛。释迦牟尼佛第四尊,他是第五尊。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我整个下手处就是──观察一切法,都是我一念心所变现的,而成就『识心圆明』;从一念的心识当中,成就圆满的智慧,而悟入了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二空真如,就是我们回归到一念心性叫「圆成实性」。那么远离「依他」跟「遍计执」,我们前面说过──先远离「遍计执」,再远离「依他起」。『得无生忍,斯为第一』,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斯为第一。

那么众生的「颠倒想」──「唯识所住」,是怎么回事呢?凡夫是怎么住的?怎么执取的呢?《唯识学》上说──我们凡夫的执取,它不是普遍的,它是「局部」的执取。什么叫「局部」的执取?叫「随所生所系」──它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相貌,它就住在它自己所变现的相貌。比方说蚂蚁,你看蚂蚁牠的世界,牠就去住在这个糖果、饼干;你给它一个黄金,你说:欸!黄金比饼干值钱,它不管你,它就喜欢饼干;你看这个鸟,鸟它的住就住在那个虫,它整天只看到虫;那么猫它的心就住在这个老鼠。忏公师父以前在斋戒学会的时候讲《唯识学》,他讲一个实际的譬喻:他说这个猪啊,公猪看到母猪扭扭捏捏,就觉得这个猪很丰满;他说这个蛇,公蛇看到母蛇,欸…这个蛇长得很苗条。这就是「随所生所系!」你变成一个什么果报的时候,你说我今生很喜欢什么,其实你来生喜欢的东西不一样,你今生喜欢钱,你变成蚂蚁你还喜欢钱吗?不可能。但是那个「攀缘」的本质没有变,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有一个小故事说──说有一个年轻人,他跟一个女众相恋了三年,即将要结婚,后来这个女众在结婚的前一个礼拜,跟另外一个男众结婚了。这个男众打击很大,他觉得受到重大的创伤,就一病不起了。当然这个心病没办法治,他的母亲很着急,找很多医生给他看,也看不好。后来刚好有一个出家人,一个行脚僧从他的门前经过,他母亲就觉得这是一个希望,就把这个师父请进来,希望这个师父跟这个年轻人开示、开示。

这个行脚僧,他一入定啊,就知道,哦!是怎么回事,他知道了。他就叫这个年轻人睡一下觉,休息一下…你太累了。那么这个年轻人在睡觉当中,这个出家师父就以他的神通力,让他看到他过去生的因缘。这个年青人在睡梦当中,看到───一个茫茫的大海,就在大海的岸边,出现一个女众的死尸;这个女众,可能是一时不小心掉到海里面死掉了,死掉以后,大海就把她冲到岸边来。欸,有一个人走过来了,这个人看到死尸以后,动了悲悯心,摇摇头,哎呀!真是可怜,就走掉了。过没多久,又来了第二个人过来,看到这个死尸,又动了慈悲心,慈悲心是更强烈了,就把衣服脱掉,盖在这死尸上,给她几句祝福就走了。没多久,第三个人又过来,看到死尸,他起了非常强烈的慈悲心,就挖了一个坑洞,把她埋在坑洞里面,入土为安,把它盖好,上面再放个十字架就走了。

这个年轻人在梦中,看到这些之后,他就醒过来了,师父就对他说:「你看到你前生了?」「是啊!」他说:「你是第二个人啊,你衣服给她,所以她陪你三年,你也够了!她嫁给第三个人,第三个人帮她埋葬,她要用一生来陪伴他。因缘不同啦!对不对?」

我们经常会觉得──好像别人对我们不够好,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说,我们过去生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因缘?所以一个人要能够认命,很多事情是很好处理的。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先求「认命」,再求「改造命运」;你先相信你今生是业力变现的,你要先相信;一个人不能认命,你就很难修行其实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是息息相关,你今生你脱离不了过去的;我把过去切割……只有佛陀做得到,你肯定被过去业力所牵引的,那么今生当然也会牵动到来生,所以我们对于今生的因缘,真的是要「认命放下」,但是你的重点是在未来──开创未来。

当我们在做善法的时候──不够用心,随随便便的去做,你来生你就不要去埋怨,为什么你的功德是这么少,别人的功德是这么大,因为别人在因缘当中,所付出的「心力」是不同的。所以过去可以让我们当检讨,为什么我的生命的因缘是这个样子?他的因缘是这样子?他就是多一份的用心嘛!同样一件事,同样的拜佛、同样的持咒,为什么他来生是这么一个广大功德,而我今生是这么微小呢?就是你是不是把那个「心」放进去所以说『万法唯心』──你前生的用心,把今生的果报创造出来了,这一部分认命,反正过去也不能改变了;但是你今生点点滴滴的用心,又开始在累积来生的果报,这个地方你要注意了!这就是「唯心识观」的整个思想──「唯识所现,唯识所住,唯识所变」三个内涵。

[己二、开显真实(分三:庚一、值佛禀教。庚二、依教修证。庚三、牒证结答)]

前面的整个圆通,佛陀所开显的,都是在「破妄」,破除对假相的执取。以下的「耳根圆通」它偏重在对真实心性的观照,以「观照真实」来破妄,对于真实的发明就比较详细了。

[庚一、值佛禀教]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个修「耳根圆通」的值佛禀教:他是遇到了佛陀而禀受教法,当机的菩萨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由来,有两层含义:首先,从「因地」上来说──因为这位菩萨在因地当中,依止耳根的「反闻闻自性」而证入圆通,从耳门而入,所以叫「观世音」。其次,从「果地」的妙用来说──这个菩萨在救拔众生的时候,他是靠别人称念他的圣号,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而「观世音菩萨」就观其音声令其解脱,所以在果地上,菩萨是寻声救苦,从音声当中来救拔众生,所以叫「观世音」。

这位菩萨即从座位而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说:「我回忆我过去,在做凡夫的时候,在无数恒河沙劫之前,有一尊佛出现于世,这一尊佛是古佛观音——观音如来。我在那个时候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这时候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个地方讲到我们「修三昧」的三个次第: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一、蕅益大师说:什么是「闻慧」呢?听闻法义觉悟自性。我们刚开始听闻到《楞严经》法义之后,知道…原来「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我们有一个真实的心性。刚开始是一种信心,所以闻慧本身没有调伏烦恼的力量。哦,原来我心中有一个家,但是你还没有回家,你知道有个家。

二、「思慧」──「安住真如,调伏妄想」,你开始念念起观照了,遇到事情你不再马上住下去了,你遇到事情,先把心带回家──回光返照,问你自己你当下的念头,是从什么地方来?开始做「回光返照」的功夫,把我们一念心,安住在真理,先把心安顿好,再来处理问题。

三、「修慧」──就是「旋根脱尘,断惑证真」,加上禅定的加行,开始断惑证真、脱离外尘、脱离六根。

这就是整个修学三昧的次第——闻慧→思慧→修慧三种次第,这是他过去一个简单的因缘,再看他的「依教修证」:

[庚二、依教修证(分二:辛一、总叙圆修。辛二、别明破阴。)]

依止闻思修入三摩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

[辛一、总叙圆修]

先看第一段,拢总的叙述他整个修学的方法: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耳根圆通」的重点,就在这一句话──『初于闻中』。我们整个《楞严经》的修学就是:要「把心带回家」,把生灭的、妄想的心,一个住在事相的心,回归到一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个离相的心性。但是问题是──心性是无相的,你怎么观呢?所以肯定要「借假修真」。这里他所假借的是什么呢?『闻』。

『闻』是什么呢?比方说──我们现在请维那师,敲一下引罄…「锵」…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不要住在声音,你回光返照,你为什么听得到声音?「能听是谁?」「听声音的是谁?」把那个「谁」找出来。说:为什么桌子听不到声音?为什么你就听得到声音呢?『闻』,因为我们「耳根」当中有个听闻的功能,你就从那个地方进入。生死凡夫是从『闻』里面出来,听到声音就向外攀缘──「住在外境」,然后被外境绑住,不得自在。

这里的『初于闻中』──就是从「耳根」当中「能闻」的功能,然后『反闻闻自性』,从这个地方去找到我们的家。怎么找呢?『入流亡所』。前面是讲那个「门」,那么这个「门」进去以后,怎么办呢?「入流」──就是观照真如,叫「入于真如之流」,不是入于生死之流,入于法性真如之流。那么「入流」──指的是它的「观照的智慧」;「亡所」──是指它的一个所破的执取。什么叫「所」呢?就是「五阴」──对「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执取的心叫做「所」。所以他念念「正念真如」的时候,就把他对五阴的执取消灭了。

我们看附表第七:「耳根圆通」就修这一句话──『入流亡所』

你要把「妄想」破坏──你一定是先要有智慧──先有「入流」;就是你用「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方法,慢慢的入于真如佛性之流,也就是──你慢慢的安住清净的真如、无相的真如。这样有什么功德呢?消灭了五阴假相的执取,把这个五阴的妄想慢慢的消灭了。这个「五阴的妄想」──在本经当中是配合「六结」,比方说「色阴」:

从『眼根』来说──是「明、暗」,光明跟黑暗。

从『耳根』──来说是「动、静」,「动」就是有声音,「静」就是没声音。

从『鼻根』来说──是「通、塞」,是畅通的或阻塞。

从『舌根』来说──是「恬、变」,平淡无味叫「恬」,「变」就是酸甜苦辣…各式各样变化的味道叫「变」;「恬」是没有滋味,「变」是有滋味,这个是舌根的两种障碍。

从『身根』来说──是「合、离」,你跟身体是合—接触,或者是分离。

从『意根』来说──是「生、灭」,「生」就是有想,「灭」就是无想。

一、这「色尘」当中,以『耳根』来说──是「动静二结」,就是动结跟静结两个结。这个「结」就是绳子打结那个结。二、「受阴」──受阴有一个叫「根结」。三、「想阴」──叫「觉结」,它为了显那个明了的觉性,觉心现前,这个是「想」也是个结,你要住在这个地方就变成障碍。四、「行阴」──是「空结」,一种无相的、空的相状出现,它也是一个结。五、「识阴」是「灭结」,所有生灭的因缘消灭了,一种不生灭的相状现前,这也是一种结。所以在『耳根』当中是六个结──动、静、根、觉、空、灭,刚好配合五阴。

[辛二、别明破阴(分五:壬一、圆破色阴超劫浊。壬二、圆破受阴超见浊。壬三、圆破想阴超烦恼浊。壬四、圆破行阴超众生浊。壬五、圆破识阴超命浊。)]

[壬一、圆破色阴超劫浊]

我们在回家的时候──第一个先把心从外在的六尘带回来!因为我们的心,虽然五阴都是一种执取,但是要从外面先破坏。古德讲一个譬喻说:我们现在穿五件衣服,你当然先脱最外面那一件,你不可能先脱里衣!五阴它是一层一层的,色阴破了→受阴才现前;受阴破了→想阴现前…。所以我们现在把心带回家,是五个次第──先从「外在的尘相」当中带回来。那怎么带回来呢?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所入』就是我们对于「六尘的执取」,叫做「所入」。我们住在耳根来说叫做「动相、静相」,坚固的把它执取,别人一讲什么话,我们心就住在上面,即便没有人讲话,我们也是住在一个没有声音的相状。那么这种有所住的心「既寂」,被这个回光返照的智慧给慢慢的破坏了,这时候我们对于外在的动相、静相,清楚分明,但是我们不再受到它的干扰,『了然不生』,就是不再生起执取了。有声音也好,没有声音也好,我们很清楚的知道;我们善用这个声音来弘扬佛法,我们善用声音来赞美佛陀,但是我们不再被声音所系缚了!

〔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天德山禅师去参访龙潭禅师。看这意思…走了很久的路,所以他到龙潭禅师道场的时候天黑了,龙潭禅师慈悲啊,就亲自为他安单,拿一个蜡烛走在前面,德山禅师走在后面,快到寮房的时候,龙潭禅师突然间把蜡烛吹熄!本来是光明的嘛,突然吹熄…一片黑暗,德山禅师当下开悟!因为我们一念心性本身──不是明相、也不是暗相,但是我们随缘遇到光明就看到光明,遇到黑暗看到黑暗,所以他从明、暗的变化当中,回光返照──「见到明、暗的是谁?」他从他遇到境的刺激──回光返照,看到他「离相」的心性。

《楞严经》的意思是说──其实:我们生命的每一个事情,都不是你生命的全体,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乃至于你今生,也只是你无量的心性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看那么重呢?你今生只是一个心性当中的一个小水泡,一个大海的一个小水泡,如此而已。当然你好好利用这个水泡,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功德,但是你要住在上面,那你就是一个小水泡,如此而已。你要无所住,这个水泡才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把你带到极乐世界去。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佛陀对于五阴的执取,只有两个字,就是──要你「放下」。你不放下──你回不了家,你就永远在那个地方打转!你一个广大的大海,你只认那个水泡,那你就很狭隘了!所以我们首先要放下的是什么?外在的六尘,动静二相,明暗二相,放下!但是放下,可没叫你去把它破坏,你还是清楚分明的。不是说放下,我现在眼睛把它闭起来,耳根不要听,不是这样!你照样听,「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但是你的心不要住在上面,关键在这个地方。

[壬二、圆破受阴超见浊]

前面是一个外在的「色尘」,这以下是「内心」的作用──感受、想象、造作、了别,这都是内心世界的放下。前面是放下外境,这里是放下内心。我们看「感受」: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其实《楞严经》它整个方法都一样,只是过程不同,就好像我们回家坐火车,经过了台中站、桃园站、台北站,但是火车是一样的,方法都是回光返照,没有什么差别。它的整个过程,「色阴」一破,『如是渐增』,这个『渐增』,什么渐增呢?你「回光返照」的功夫渐增了。

所以:『闻所闻尽』,第一个『闻』就是耳根当中「能闻」的功能;第二个『所闻』,是所闻的动静二相。前面是把「所闻」的动静二相消灭,这个地方把「能闻」的那个「受」——那个根的受给消灭了;前面叫「脱离外尘」,这个地方是「脱离内根」。「感受」──我们一个人被感受牵缚,在《楞严经》上说,就好像一个人作恶梦。你看你作恶梦的时候,双手都在、双脚也在,但是你不能动,手足虽在却不能动;表示说,我们明明知道说这样做不好、我们也不想起烦恼,但是你就一定要起烦恼,为什么呢?因为你就是住在感受,你不得不被这个感受来牵引。这时候我们慢慢对感受,也慢慢这个感受也放下,这个是『闻所闻尽』。

[壬三、圆破想阴超烦恼浊]

这是放下对心中的「想象」──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尽闻不住』──第一个『尽』指的是动词「穷尽」;穷尽这个『闻』,这个「闻」是『感受』。这等于是把前面的文再重复一次…『尽闻』——穷尽对于感受的执取,把这个执取给消灭了、穷尽了,叫『尽闻』。『不住』,就是你内心不生满足之想,你继续的回光返照、继续的走回家,不要住在这里。到最后有什么好处呢?『觉所觉空』。我们一个人「感受」消灭以后,就产生一个『觉』──灵灵觉觉的一个明了的心现前,这个就是你的「想象」,这时候『觉所觉空』──「能觉的心」跟「所觉的境」,都把它空掉,就是把你心中各式各样的「想象」,也把它消灭掉,或者说把这个「想」给放下。当我们把这个「想」放下以后,古德说是「如鸟出笼啊,生死自在啊!

「净土宗」的祖师说──我们凡夫的想象,不管你怎么想,想好的、想坏的,一定跟贪恋娑婆有关系,一定带有一种贪恋的心。所以我们要建立对净土的想象,第一个先把娑婆世界彻底的放下,然后重新再提起来

[壬四、圆破行阴超众生浊]

这更微细了──「行阴」,这个「行阴」就是内心的一种生灭的造作: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空觉极圆』──是承前面「想阴」的文。『空』就是「空观的智慧」;这个『觉』我们前面说过,「觉结」就是──想阴。他把跟「想阴」相应那个「觉」,空掉了,而且空到一个圆满(『极圆』就是圆满)。对于心中那个灵灵觉觉的「觉心」,是彻底放下了。那么「觉结」一破坏,「空结」现前,类似那种「无相的虚空」的相状现前,这个『空』就是──行阴。

这时候『空所空灭』──第一个『空』是空观的智慧,把这个「所空」,对这个空相的执取,也消灭了。那么空相消灭以后,这个时候是什么相貌呢?『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有为」的生灭之相就没有,这个时候「无为」的不生灭相现前。但是这个「无为的不生灭相」还不是真如,它还是「识阴」。

行阴──是我们整个生灭因缘当中的所有的动力。生命的水流为什么不断在动?就是因为有「行阴」,这个行阴是一种很微细的执取。要以「净土宗」来说,带业往生,你把「想阴」消灭了,你肯定就可以达到临终的正念,不一定要破坏「行阴」。当然「圣道门」那这五关都要破,但是你今天以「净土宗」的角度,你只要把「贪恋娑婆」的想法放下,就可以。所以「净土宗」它是带业往生的,它是不断惑的。「净土宗」要你把外境放下、把感受放下,把心中对娑婆世界的想法放下,然后再提起佛号,基本上你是临终「正念分明」是可以做到的。

[壬五、圆破识阴超命浊]

「识阴」──就是那个寂灭的相状: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那么『忽然』──这是一个关键。这位菩萨从一路走来──放下了外境、放下了内心的感受、放下内心的想法,也把那个依稀彷佛「空的相状」也放下了,这时候『寂灭现前』,内心当中一片的寂灭。这个菩萨还是不能住,因为你还没有彻底回家,所以他继续的回光返照,他还是问这个寂灭相:「你从什么地方来?」这时候突然间,在打坐的一念寂静心当中,啪!一念「无生」的智慧现前,最后就把那个「寂灭相」…那个假相也给破坏了。超越世间的「有为诸相」,也超越出世间的寂灭的「无为诸相」。『十方圆明』是指他的功德──「一念心性」就是指的十方圆明,这种大圆镜智,真俗双照,他的心性开始对一切法观察「即空、即假、即中」。那么在一念的即空、即假、即中的心中,他内心成就两种殊胜的功德:

一者,『上契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他能够跟十方诸佛,分享无量无边的「常乐我净」的功德,本来微妙、本来觉悟的一念心性,跟十方诸佛具足无量的安乐。这个『慈力』,就是有成就安乐的力量,这是约──自受用。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那么他又有一种大悲心,能够随顺一切众生,能够拔众生苦。也就是说,他能够作普门示现,他能够变成一只蚂蚁来教化蚂蚁,他也可以变成无量无边的相貌,来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所以,佛菩萨的心,他是超越的:第一个他通于佛陀。第二个通于众生。通于「佛陀」是约着他「自受用」,他能够跟佛陀「三乘共坐解脱船」,共同安住在一念心性的解脱船当中,但是他又同时能够跟众生产生「感应」来救拔众生。

[庚三、牒证结答]

这个『十方圆明』有什么好处呢?

[正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兼明授记]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结示名称]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佛陀问我圆通的方法──从我个人来说,我是从耳根修学『圆照三昧』。什么叫『圆照三昧』?从「耳根」听闻当中,我不向外攀缘,而是「反闻闻自性」。我就经常问我自己一句话──我为什么能够听到声音?我那个「能闻的功能」是从什么地方来?回光返照,结果成就了『缘心自在』。我那一念心,不再被外在的「尘境」干扰,也不再被内心的「根、识」所干扰,而入于法性之流,成就真如三昧,乃至于成就无上菩提,斯为第一。

这时候,他就称念一句:释迦世尊!彼佛,(这个「彼佛」指的是古佛观音如来)彼古佛观音如来,他赞叹我善巧成就圆通法门,在整个大菩萨法会当中,就正式授记我的名号为『观世音』。因为我在因地的时候是观「听」,从观照「耳根」而成就十方圆明(十方圆明──我们前面讲过「上合十方一切诸佛本妙觉心,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上合下化,所以叫做「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这个地方等于说出了──整个圆通所成就的功德,就是「一念心成就十方圆明」。说:我们今天的「妄想」一天到晚在外面攀缘,我把心带回家,我把世间尘劳的相状都放弃了,我把我应该享用的「名」放掉了、「利」也放掉了,我该享用的都放掉了,那我得到什么呢?你得到了『十方圆明』。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诸位就知道什么叫「十方圆明」,一个有关『大悲咒』的故事:

大概在十五年前,台中莲社有一个叫普爱姑的居士。这个普爱姑有一个媳妇,住在台东,这个媳妇身体很健康、很喜欢做事。后来怀孕八、九个月,有一天她就坐在客厅想啊:我即将要生小孩,我生小孩就不能去工作,所以我应该在这个时候,还没有生产之前,把家里整理一下。她就里里外外把整个房间打扫一遍。但是一个人一工作就很投入,就忘了自己的身体,等到她工作完之后,她想:坏了!太劳累了。结果她就觉得:不对啊,怀孕八、九个月,这个胎儿应该会动的啊!手会动、脚会踢,怎么一整天胎儿都不动了呢?结果如是过了三天,胎儿都没有动静,她就有个不吉祥的预兆,赶快去看妇产科医生。妇产科一扫瞄说:你这个胎儿已经死掉了,动了胎气,太严重了,你现在要赶快开刀把他拿出来。

这时候她的媳妇就很紧张啊,不知道该怎么办啊,赶快找她的婆婆,就是普爱姑。普爱姑赶快带她去大医院作检查,答案也是一样,胎儿已经是胎死腹中了,要尽快拿出来。这时候普爱姑居士就对她媳妇说:你现在啊,反正你就最后一个关卡,冲冲看,持『大悲咒』!她们两个在那一天当中,就持了一整天的『大悲咒』。当然那个时候心力很强,持了一整天之后,再把大悲咒水喝下去。第二天起来,胎儿又开始动了!去检查,欸…这胎儿活过来了!

所以:这尊菩萨是怎么样?「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一念心,跟『大悲咒』跟『佛号』一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加持力啊?因为佛菩萨功德是双向的!我们说阿罗汉的功德是单向的,你看我们忆念阿罗汉没有什么感觉,阿罗汉他的心,可以从生灭的因缘,回到不生灭的功德,但是他没有回来的路。你看!佛菩萨的心是双向的: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同一悲仰。双向的。「双向的心」他怎么办呢?他就把他的功德安住在他的圣号,安住在他的咒语。所以你看我们跟佛菩萨就能产生感应,为什么?因为佛菩萨心本来就是双向的。

我们在成佛之道这当中,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你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我们真的是要离开娑婆世界的因缘,但是你是怎么离开的,会影响到你未来是什么功德。你是用断灭的方式,把它全部都断灭的方式而离开的,你以后要回来就很难,你把你的成佛之路,全都断了。你可以选择逃避,当然可以啊!你可以充满着厌恶离开娑婆世界,当然可以,但是你总有一天你要回来,你要成就十方圆明,你就很难回来了。我希望我们在成佛之道,你要有一个比较长远的眼光,而不是说我赶快先出去,不是这样!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是「从假入空」,但是你有一天还要「从空出假」。

《楞严经》这一条修行之路,有什么好处呢?它的方法就是你要在「不坏假相」的角度离开娑婆世界。假相没有错,你现在用一种极度厌恶的心来破坏假相,那你以后怎么办呢?你后半段──你要成就菩萨阶位,你怎么走呢?你想过这个问题?你怎么回入娑婆呢?所以本经的方法,提供我们成佛之道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就是──你不要破坏它,你只要「不随妄转」就好——「无住」。你到极乐世界去,你下一次再回到娑婆世界,你还是可以跟众生结缘,「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因为你刚开始离开的时候,你就没有破坏众生的假相,你还回得来。

《楞严经》的好,不是只有断烦恼,如果是要断烦恼,那小乘方法多的是,它这个断烦恼是没有后遗症,问题在这里。小乘的方法用非常激烈的方法,其实那个问题后面很麻烦。你看在《维摩诘经》,佛陀在「弹偏斥小,叹大褒圆」,阿罗汉对自己的悔恨,他当初不应该用这个方法来断烦恼的,可以选择更好的方法。所以如果你有志于──想要成就大乘的功德,你的目标就是追求『十方圆明』,那你未来的功德是双向的──「上合十方诸佛,下合六道众生。」当然,你要成就这样的功德,你的因地就是不能坏假相。

我希望大家要知道:我们不是「断」烦恼,我们是在「转」烦恼。人生是「转」,而不是要你去「断」,你断了它,你以后怎么办呢?你对于因缘所生法,你怎么办呢?「诸法因缘生」──你掌握一个圆满的方法,你自然产生圆满的功德。你选对了正确的方向,你自然达到相应的目标,所以这个「方法」是很重要的。「结果」不是问题,你的「过程」会影响到你的「种性」,也就影响到你成佛的快慢。不是说:你先学佛你就先成佛,不是这样子的!你看看《法华经》你就知道,先走的,不一定先到啊!看你坐什么车乘,你坐了大白牛车,你就很快!有些人他烦恼就断得很快,而且他修行是修得很正常,有些人是越修、个性越奇怪,这就是有问题了,方法不对啦,不够善巧!

楞严经修学法要01 : 从我喜欢做什么改成我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恭喜你开始远离妄想

楞严经修学法要02 :看任何人、任何事情都告诉自己:本来没有这个东西

楞严经修学法要03 :你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时,是否百分之百相信阿弥陀佛可以救拔你

楞严经修学法要04 :一个人要健康要经常感恩你的色身。色身也需要鼓励不要骂它

楞严经修学法要05 :空观是放下你的妄想,假观是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

楞严经修学法要06 : 菩萨不会因为别人说三道四,就不做自己该做的事

楞严经修学法要07 :当你住在感受跟想法的时候,你的心变成落入了生灭心

楞严经修学法要08 :突然间有一句话你听得很刺耳,那你过去生这方面有罪业

楞严经修学法要09 :从你的想象就看到你的未来,你面对生命的心态就是你未来的相貌

楞严经修学法要10: 你受了菩萨戒却现在还有挫折感,表示你的心还住在外境

楞严经修学法要11 :如果一个人经常说我做不到!这个人就很难进步了

楞严经修学法要12 : 你产生过失永远不要怪罪外境,你内贼不打开门外贼是进不来的

楞严经修学法要13:修行中有大突破的一定有一个不正常期, 有段时间他会暂时远离人群

楞严经修学法要14 :首先不为物转是关键,你总认为你业障深重,就被业障物化了

楞严经修学法要15 :人生是你越想追求就越得不到;你愿意放下就得到的更多

史文章阅选读一

史文章阅选读二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