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34:行善最多只能生天,发菩提心才能成佛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11.03)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11.14)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楞严经四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34

楞严经四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34
慧律法师主讲

 好!翻开《义贯》218页,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好!218页,第6. 破计心在中间,我们今天要讲到破所执七处皆非,也就是方便说七处征心,要讲一个段落,明天把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带来,还有那一本《表解》。

6.破计心在中间。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这个一般没有注解,或者是文言文,自己来看相当辛苦的,会看不懂。好!我们看注释。

 [法王子]:法王之子,以佛为法王,菩萨为佛之真子,那么,这个真子他的重点在哪儿呢?他的重点在发菩提心,说:发菩提心即成等正觉。因此,我们念念,为佛的真子,不可以忘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时时刻刻想要利益众生;时时刻刻想要帮忙众生。所以,菩萨为佛的真子,菩萨怎么来?就是发菩提心来的,我们不能说只有行善,而忘失了菩提心,这是不行的!行善最多只能生天,发菩提心才能成佛。所以称为法王子。

[实相]:是真实之相。诸法真实之相乃一相,这个一相就叫做性相一如,讲性,毕竟空;讲相,万德庄严,无相无不相,所以,性相一如就是实相。非二相,非种种相,因为相当体即空。乃至非有相,亦非无相。非有相就是说:不能讲它有相,因为它是缘起的、是空性的,它只是短暂,生灭无常、幻灭的东西,乃至非有相。亦非无相,也不能说它是无相,因为缘起它就是存在;真心它就是存在,真心是有体的。所以,你站在本体界来讲,不能讲有相;站在缘起的角度来讲,不能讲无相。此为一真之相。

好!修学佛道;把笔放下来,修学佛道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次第性,然后,会归到现前当下一念。你要修学佛道,你一定要了解,什么叫做彻底的否定?也就是你看任何的相,都知道它当体即空。所以,第一个步骤,要先彻底的否定,就是你的内心不可以执着任何的相,这是第一个步骤,叫做彻底否定。第二个步骤,叫做彻底肯定,也就是我们真心是有体的,存在这一颗清净心、般若的智慧心,它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开展出来而已,一直存在的。第三个步骤,彻底否定、彻底肯定以后,回归当下这一念,回归当下这一念。为什么要回归当下这一念呢?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心不可得都在指什么?都在指根碰到尘所产生的妄识,而妄识本身就是空。所以,空是空掉妄执,虚妄的执着、虚妄的分别、虚妄的颠倒,不是连真心都空掉;连真心都空掉,我们怎么能成佛呢?

所以,转识成智,不是转第八意识成为大圆镜智,而是把第八意识的染污;所谓染污叫做阿赖耶,把染污转成净,叫做转识成智;但是,也没有东西可以转。所以,彻底否定,再彻底肯定这一颗真心的存在,就是般若的智慧心,再回归到当下,因为没办法讨论!所以,当下也不对,为什么?诸法毕竟空,性相本一如,哪来当下?但是,只有这样能够形容性相一如。

所以,简单讲:什么叫做开悟?念念正知,念念正见,念念正观,念念寂灭,念念慈悲,念念喜舍,能于一切体了解诸法空无自性,能够进入寂静的状态,也能够起大用,在见闻觉知里面,起佛性的大用。所以,当我们一个人大彻大悟的时候,见体,见到我们无生的本体的时候,般若心即现,所有的六根,统统是佛性的作用,所以就会依体起用,依体起用。因此,念念不迷,念念觉知,念念正知、正见、正观;所以,毗婆舍那叫做内观。因此,在《华严》里面讲:一观一切观,其实,佛法就是把复杂的人生跟宇宙回归到非常单纯的心性。

说一句实在话的:不懂佛法的人,搞世间法会很辛苦,一个音乐、一个艺术、一个雕刻、一个书法,就要学几十年,要画画几十年才能成就。佛法更难,画不出来、写不出来、拿不出来,今天我发考试卷给你,一加一等于多少?你写得出来,一加一等于二,你绝对写得出来。如果我告诉你这个题目说:什么是智慧?麻烦你画一下,把你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智慧画出来,你画得出来吗?没办法!所以,这个唯证相应的东西,只有内证的人才能够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一定要想办法;没有办法还是要想办法,亲近善知识,好好的念佛、好好的参!为什么?我们有智慧,你要想办法。

有一只老鼠,它很聪明,它听到这个狗声的时候,狗在叫的时候:汪汪!狗叫声的时候,这一只老鼠它就会跑出来,它知道狗不会吃它。可是,一听到这个猫的声音呢?喵!这一只老鼠马上很聪明躲起来!有一次,突然听见这个“汪汪!”狗在叫的声音,这一只老鼠就跑出来了,跑出来,跑到这个洞口外面,一下子就被猫抓住了,然后,这一只老鼠就问,以颤抖的声音就问这一只猫,说:你怎么会学狗叫呢?啊?这一只猫跟这一只老鼠讲:现在是什么时代了?不懂得二国语言,怎么混啊?要有二种语言,要想办法要抓住,这一只猫!是不是?所以说:我们修行也是这样,要想办法开智慧,要想办法。

好了!实相者乃是非有相,亦非无相,此为一真之相。[心不在内,亦不在外]:阿难在此又引世尊之言,其实未真了其义,只是口头禅,攀缘附会。[内无所见,外不相知]:若说心在身内,则于身内又一无所见;若说心在身外,则又会落得身心不相知的结局,与事实相违。220页,[内无知故,在内不成]:因为这个心对身内毫无所知,因为看不到五脏六腑。则说心在身内便不能成立。[身心相知,在外非义]:身心若能相知,则说心在身外是不合道理的。所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现在身心既能相知,再加上对身内又一无所见,以这两个条件来推论,可见此心当在中间。

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曾“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大菩萨)“谈”诸法“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若说心在身内却对身“内”一“无所见,”若说心在身“外”则会落得身心“不相知”的结果;以心对身“内”一“无”所“知故,”则言心“在”身“内”便“不”能“成”立;而以“身心”现前确能“相知”,则说心“在”身“外非”合“义”理;而“今”以身心既能“相知故,”又“复”对自身“内无”所“见”,因此心非在身内,也不在身外,所以,阿难自己揣测,说:故心“当在中间”。

诠论:此处的“心在中间”跟第三计的“潜在根里”的中间,有所不同。第三计中虽然并未明白讲出“中间”二个字,而其义即同于中间,不过也有点倾向“身内”的变体。也就是变相。在此之前,阿难已上穷碧落下黄泉,到处为他的心找个定居之处,可是仍找不到,所以,由天找到地,统统找不到!于是还是回到再度攀附佛言,想要成其“中间”之论。然这个“中间”之论并不真实确定,因为被佛一破斥,他马上又改口修正(转计)。详如下文。

经文:【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这一段比较简单。

注释:[中必不迷]:“迷”,就是迷失方所,也就是不知何处,没有一定之处所。此言,你既然说你的心在中间,既然是中间,则一定不是没有一个方所。[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中间到底在哪儿?“推”,就是推测,推论。你现在所推论的“中间”,现今在哪儿呢?[为复在处?为当在身]:是在身外的某一处,还是在身上?[若在身者,在边非中]:“边”,就是皮肤上,皮肤是身体的最“外边”。此言,如果是在身体上的话,则在皮肤边上,就不能称为中间。因为它是在皮肤啊!

[在中同内]若说是在身体中,如果说心在身体当中,就与在“身内”相同,也就是,必须能先见到自己内身的腑脏。[若在处者]如果说这个心是在身外某一处所的话。

[为有所表?为无所表?]:“表”,就是表示,也就是以东、西、南、北等三十二方位,这个三十二方位是细分,我们大家都知道,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东东南、东东北、西西南、西西北...。再细细分,也就是把每一个角度再继续平分就是了。我们东、南、西、北,以九十度:东、南、西、北,对不对?我们四十五度出去,就是东北角;四十五度下来,就是东南角,那么,再细分,就是东东南,或者是西西北;再继续分,西边,朝西边的北边,西西北,就更细的分,等等三十二方位来加以标示。“有所表”,也可以表示,可以标指的,也就是,有一定的方位。

[为无所表?]还是无法表示、标指的?也就是还是没有一个定所,没有一个定所,可以标指的呢?到底能表达的方位?还是不能表达呢?[无表同无]:“无表”,也就是无所表。“同无”,也就是无处所相同。如果这个身外之处,是没有办法以方位来表示的,也就是没有处所相同,如是则不能说心是在身外的某一处。[表则无定]:“表”,就是有所表,可以用方位来表示的。“无定”,则变成没有一定的标示。[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譬如有人以方位来标示某物的所在,若把它标成中间,从东方看来的时候,它变成在西方。[表体既混]:“表”,就是能表的方位。“体”,就是所表的物体。“混”,就是混乱不一。此言,能表的方位,与所表的物体,既然混乱不一。[心应杂乱]:这个心所在之处所,就会变得很乱,不知到底是哪一个方位,因此其表示便变成了“无定”处。

义贯:“佛言:汝”既“言”心是在“中间,”既是“中”间,则“必不”是“迷”失方所,不知其所在,亦“非无”一定之“所在。今汝”所“推”断之“中”间,此“中”间“何为在?”也就是(为在何处?)A、“为复在”身外的某一“处”呢? B、“为当在”你“身”上?以下分论之,先论B项,“若”是“在”你“身”上“者”,则有以下两种情形:一、若是“在”你皮肤“边”上的话,那就“非”可说是在“中”间;二、若是“在”你身“中”的话,则“同”前面所破的身“内”是一样的,应该能见自身,自内身。(所以,若说心是在皮肤上,或在身内都不能成立;因此这B项所陈述的:这“中间”是在你身上,便不能成立。)

接着,A、“若”这中间是“在”身外的某一“处者”,则有两种情形: a、此身外之处“为有所表”(可以用方位来表示)呢? b、抑“为无所表”(无法以方位来表示)呢?仍然先讨论b项,若此身外之处为“无”法以方位来“表”示者,则“同”于“无”方位一样,(既无方位,便无处所;若无处所,怎么还能说这中间是在身外的某一处呢?因此,此身外的某一处,若“无所表”,则不能说是“中间”。)

其次论a这一项:若此身外之处为可以方位来“表”者,“则”成“无”一“定”之方位;“何以故?”例“如”有“人以”方位来“表”示某物所在之处所,若所“表”之方位“为中时”,从“东”方“看”来,此中方“则”成为“西”方;若在“南观”,则此中央的方位便成了北方,则此中方便“成北”方,如是,能“表”的方位与所表的物“体”之处所“既混”乱不一,则此“心”所在之处所“应”也变成“杂乱”莫辨,不知那一个方位才是对的,无法确定,意思就是东看成西,南观变成北了。到底这个中间....就没有办法确定了。所标示的方位既然没有办法确定,故说“表则无定”;若表则无定,则同于无表。(因此,A项的假设,若说这“中间”是在身外的某一处,不管此处是可以方位表示,还是不可以方位表示,都不能成立,因此说这中间是在身外的某一处是错的。综上所论,既然这中间若是在身上、或在身外某处都不能成立,则总而言之,你所说的“心在中间”不能成立的。)

诠论:佛在此处说,例如有人以方位来表示某物的处所,若将此物标为中方,则从东看来成西,从南看来成北方。的确不错,譬如我国自古即自称为“中国”,因为自认是居于世界的中央称为“中华”。亦然,为华夏居中之义;但从近世西方帝国主义看来,我们就变成“远东”了!(附及,“远东”一词乃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全球为其殖民地或势力范围。底下,即殖民地或者是势力的范围,所标定的战略方位之词,所以从彼等看来,波斯、伊拉克等国那一地区,是他们帝国战略的“近东”,以离他们较近故;而中国、韩国、日本,则成为“远东”,以离他们较远故——您看,风水轮流转,中国乃神州上国,竟然变成“偏远”的“未开发国家”了!

是故中、日、韩、泰等国人不应自称是“远东人”、“远东国家”,因为那是帝国主义者取的、作为侵略目标的鄙夷之词。“鄙夷”就是卑视、就是瞧不起,“夷”就是蛮荒之地,没有开化叫做夷,“鄙夷”就是轻视的意思。就像中国人也不应自称自己是支那,“支那人”,或者是China man一样的,后者为英美人对华人的鄙夷之词。前者则为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设立“大东亚共荣圈”而发动对华侵略的战争前对华人的鄙夷之称,因为那个时候他们不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国家,而只是一个地区,不宜称为“中国”,所以改称“支那”,以便他日受日本皇国的统治;近世有我人设立佛学院,还把它称为“支那内学院”,实在不晓事。)实在是不懂事的意思。

每一个国家它都是这样子的,风水轮流转的,像韩国,也被我们中国人统治过、也被日本人打过。像我们中国也很惨的,在元朝就有蒙古大帝国占掠,北京七百年前,忽必烈就建立在北京,定都在北京。换句话说:北京现在是首都,七百年前是谁统治的?就是蒙古人忽必烈统治的;满清,清朝也是外族统治的,外族统治的,也就是满族统治的;我们今天自己称为汉人,是从哪儿开始算呢?从汉武帝,汉武帝国势强盛,所以,我们后代称我们自己是汉人,知道吧!所以,历史它就是打来打去的!是不是?占领来,占领去的。现在中国势力强大了,是不是?我们汉人又恢复统治。不过,现在好了,现在比较讲民主了,五、六十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了,都生活在一起。

所以,这个和谐、和平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菩萨的观念,菩萨的观念就是和谐;菩萨的观念就是和平。因此,我们台湾差一点被日本永久的占领,所以,我们老一辈的都讲日文,说他们日据时代的时候,管得非常的严格,可以说是夜不闭户,没有人敢偷东西。以前叫警察叫做大人,大人(台语),我听老一辈的讲;不晓得真的假的,说以前老一辈的经过派出所,都要站在派出所的前面,然后,向派出所。。。(师父做一鞠躬动作)经过派出所都要这样喔,看到警察都很尊敬的;我们现在看到警察就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所以,那个时候,日本人管台湾的时候,是夜不闭户,晚上不必关门的,没有人敢偷东西,偷东西,把你的手砍断,谁敢偷东西啊!是不是?

好,底下,好了,再看一下,又,大英帝国的国势如日中天的时候,设定地球的东西经,即以伦敦的格林威治为全球的中央,而定之为零度,说从此往东为东经,往西为西经。然而格林威治在我们看来是如假包换的“西方”。乃知佛真一切智人,佛语不虚,佛智照见一切众生的虚妄,皆以我见、我执为中心,而判断一切法,《楞伽经》所谓“自心妄想见”是也。

经文:【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注释:[我所说中,非此二种]:我所说的中间,不是身上或身外某一处这两种。[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以眼根以及色尘为缘,则能生眼识。大乘唯识言眼识须九缘具足方能生起:根、境、空、明、作意,作意就是动念、分别依就是第六意识、染净依,依就是依靠的依,第七意识、种子依、根本依。种子就是根本,根本依就是第八意识。[眼有分别]:眼根有分别的功能。[色尘无知]:而色尘则属于不能觉知的无情物。[识生其中,则为心在]:“其中”,根尘相接之中。因此我的心识生于根尘相接之中,那就是我的心之所在。

义贯:“阿难言:我所说”的“中”间,并“非”指世尊刚才所说的“此”身上、身外之处这“二种”,乃“如世尊”昔时所“言:”以“眼”根以及“色”尘“为缘”,则能“生于眼识”,因“眼”根“有分别”之功能,而“色尘”则属“无知”觉功能之无情物,因此我的心“识生”于“其中”(根尘相接之中),此“则为”我的“心”所“在”之处。

诠论:阿难在此计开始的“心在中间”之论,所根据的,是性宗的无上法:“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乃属于诸法实相之法。但是阿难只是从这文字上表面去攀缘附会,而推论:既不在内,又不在外,当在中间——想当然耳。就一定是这样子。这“中间”之论被破之后,马上改口,重新申明或界定他所说的中间,并非是在身上或身外之处,而是超越这两处的,比较特殊的中间,这个中间非他,还是依据世尊所说的话,所以是有根据的,不是我阿难自己信口乱说的,这“中间”就是在于世尊您自己说的:“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点您怎能否认呢?我所说的中间,就是指这个:眼识生于根尘相接中间。

阿难所犯的错误在于:其一、前面明明是根据性宗之理,而推论出他的“中间”之论;现在一转身,马上改口跳到以前以相宗为依据来推理,脑筋实在动得很快,如果不是左右逢源,也真是狡兔三窟。如此于所根据的理论彷徨不定,也就是显示其论证之微弱不可恃,这是阿难在此论理的错误之一。其二、事实上,世尊在往昔开示唯识法相时所说的“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一句话,其意义完全不是阿难所想像的那样。此句之义理是说:“若眼根有外色为缘,这样便能令眼识于心中生起,而令我们能分别了知外尘。”所以阿难完全错解佛义,因此更作错误的推论。其三、阿难说:“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这是错的,因为眼根也是色法,所以眼根并不能分别,眼识才能分别,违犯了“根识不分”的过错。其四、佛在问阿难的是他的“心”何在,而阿难在此一直在找的却是“眼识”;眼识虽然也是心的功能之一,但却不是真心——阿难一直在找的,都是六识妄心。

经文:【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心之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我先解释一下,说:你的心如果在根尘之中,那么,这个心,我问你:这个心的体性,为复兼二?是二个——根跟尘同时存在吗?为不兼二?或者是二个不同时存在?如果二个同时存在,若兼二者,那么,一个有知,一个无知,物体杂乱,物非体知:物不是像心体能够知,成敌两立,物是物,心是心,云何为中?一个是无生命,一个是有生命的。好!兼二不成;如果兼二;兼二不成,就是反过来说不兼二了,兼二不成就是不兼二了。非知不知,这个“非”要用二次:非知非不知,也就是:不能讲它是有知的心;也不能讲是不知的物,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既不是知的心,也不是无知的物,即无实体性,所以就没有体性。中何为相?意思就是:你立什么为界相?中间这个界,是用什么来定夺?

 注释:[此心之体,为复兼二]:“兼二”,是兼有根与尘二者。此言,这个心的体,是兼有根与尘(有情与无情)两者吗?[物体杂乱]:“物”,就是外物。“体”,就是心体。外物与心体(有知与无知)相杂混乱。“物非体知”:外物并非心体,所以不能觉知。[成敌两立]:“敌”,就是敌对。“立”,就是对立。心与物即成敌对而两相对立。[云何为中]:既然是两相对立之物,怎能和合?又怎能说心体是在这种互相对立的两物之中? [兼二不成]:也就是“不兼二”,不兼根尘二者。[非知不知]:非属于有知,非属于不知。此言,如果这个心体不兼根尘二者,这个心体便成为既非属于“根”之有知,也不属于“尘”之无知。“中何为相”:“相”,就是相状、行相。若心无体性(既然没有“有情性”,也没有“无情性”),则你所说的中间,是怎么样的相状呢?总要讲出所以然嘛,你讲中,中到底是什么?长得怎么样叫做中呢?阿难说不出所以然,所以,只好讲中了。

义贯:“佛言:汝心若在根尘”相接“之中”,则“此心之体,为复兼”有“二”者之性?“为不兼”有“二”者之性呢?“若”你的心是“兼”有根与尘“二者”的有情与无情性,则外“物”与心“体”便形成有知与无知相“杂”混“乱”,因为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就乱了!而且外“物”并“非”心“体”,所以不能如心之有“知”,如是则心与物“成”为“敌”对而“两”相对“立”,如是两相对立之物,怎能和合互容?又“云何”能说心“为”在此对立混乱“中”生?

其次,若说心体“兼二不成”,(也就是不兼根尘二者之性),则此心便成为“非”属根之有“知”,也“不”属尘之无“知”,如是,你的心“即”落于“无”任何“体性”,意思就是说:(既非有知,亦非无知;既非有情,亦非无情。)那到底为什么呢?则你所谓的“中”是以“何为相”?相就是:你以何为界限呢?中,当然要讲出一个所以然啊,要讲出一个相状啊!

经文:【“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是故应知]:心体“当在”根尘“中间,无有是处”,是不能成立的。诠论:不论说此心是兼有根尘二者之性(兼二),还是不兼二者之性(不兼二),也就是说:根尘不同时存在。阿难都没有办法界定出其心之体性以及相、用,既然心之体性不可得,因此说“心”在根尘中间生,便不能成立。以上便结束了第六处,“计心在根尘中间”。以下为最后一处:第七处。阿难全部找完了,七处就是破妄识非处,找了七个地方,统统找不到!

 7.破计心无所在。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口气统统放软了,反正由佛来定夺,自己也没什么意见,因为他也讲不出所以然,每讲一处,都被佛所破,到最后只好听佛的了,则无所着,名为心不?所以,身段放软一点比较好,不要太硬;态度太硬,人家就会批评。

注释:[法轮]:以佛所说之法能摧辗无明烦恼,所以以轮为法之比喻。[觉知分别心性]:也就是六识妄心,以六识缘取前五识,而分别五尘落谢的影子,所以《圆觉经》称之为“六尘缘影”,本经则斥为“虚妄相想”,全无实体。234页,[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六识妄心,随境生灭,本无实体,本自无生,是故于一切处求之,而不可得;因此言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正是显示大乘无相实相之义。 “着”,就是染着。佛义为:此心纵然虚妄,然其对于一切,实不染着,诸法究竟清净之相,实不为一时妄心之所改变。如是性相,称之为心。

[则我无着,名为心不?]:“无着”,阿难所说的无着,与诸法实相之无着,意义大不相同。阿难之意为:没有着落。因为从上面以来,阿难一路找他的心的处所,都不被印可,现在已被逼得无路可走,无处可找,所以觉得“下不着村,上不巴店”,毫无着落,空空洞洞的,有点落寞之感,不知如何是好,正如黄蘗大师所说的“无栖泊处”,这种四处落空之状,阿难把它当作是“一切无着”。不知妄心本无体,这妄心就是妄识,就是我们现在的执着意识、分别意识、颠倒妄想心,其实本来是不存在的。本来我们有正知、正见、正念、如如不动的心性,但是,我们用不出来。

什么叫做凡?凡夫,这个“凡”怎么写?中间多一点,就是多一点点的执着心;多一点点的分别心;多一点点妄心,就是凡夫。圣人,圣人无心,没有执着,相既然是妄,着就不对了,着一个虚妄的东西。是不是?所以,佛法很伟大,当你找到了自己的心的时候,你开始享受了真正的生命!人家说: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很简单啊!我为了幸福、为了快乐!是不是?所以,我要出家修行。而我们没有找到真心,你就没有幸福、快乐可言,因为我们不知道妄相本空,在刹那生刹那灭,不知道我们会变化的东西,会变化的东西。因此,我们也了解,开悟,禅的这个心,跟学历是无关的;跟语言、文字也是无关的。是不是?

前几天有一个知名的大学,怎么样?他以前住的那个房间,退出来以后,去重复的刻了一支钥匙;后来搬进去一个美女,他自己身上有钥匙,就怎么样?就去开门,去跟人家强暴了!所以,你看看!书读那么多,一碰到那个,失去理性,还是知名的大学呢,我们在这里还不能讲呢!所以,我们要了解说,解脱跟学历无关的,学历是后天的知识、语言、文字、观念,统统装满了头脑;没有错,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不能解脱啊,但是,如果当你大彻悟、解脱的时候,知识就会跟本性联合起来。权实二智,所以说:二谛融通三昧印,如是无量功德海,真谛跟俗谛。是不是?当你证到诸法本空,你什么都学,譬如说:你学网路,网路可以度众生;你学电脑,电脑可以度众生;你学画画,画画可以度众生;你学毛笔,毛笔可以度众生。为什么?因为那个从真空所影现出来的,统统是你心体的东西。所以,大彻大悟,没有一处不是他的家,没有一处不是他解脱的地方。而众生不是,众生是看什么着什么。因此,有时候,学历愈高的愈难度,因为妄心愈重,我执、法执的力道愈大,愈困难!

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佛法,无关于语言,无关于文字,也无关于学历;但是,跟什么有关呢?跟善根有关;跟慧根、佛根、菜根,跟这个根有关的。在座诸位!你坐在底下,没有佛根、慧根、菜根、善根,没有办法坐在底下,那不可能!玩的东西那么多!所以,进来学佛的人,暂时用不到,可以用到佛根、善根等等;就是用不到海尼根(酒名),暂时用不到海尼根,他们就是要海尼根,我们就是不要海尼根。是不是?因此,诸位不简单,师父赞叹大家的,真的不简单的!你以为坐在底下这样听经闻法,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难的机缘。诸位想听,刚好碰到师父想讲,又身体还行,因缘才具足的。

这一次是麦老师一直接到电话,一直拜托,《楞严经》的启教因缘是阿难;这一次讲《楞严经》,是麦老师一直拜托师父,说接到很多很多的电话,不讲好像会抓去枪毙,(师笑)没办法了,不得不讲!不过,这也是好事!是不是?所以,我要上台演讲的时候,总是有一个正念:总比躺在那边生病好啊!与其躺在那边生病,不如上台讲经。是不是?所以,与其说师父来成就大家,不如说我也感谢大家,这样的慈悲来听经闻法。是不是?要不然的话,大家都没有根的话,这讲经就会剩下二个人,一个是师父,一个就是准备关门的,没有人来听。所以,可以证明,在座底下都是非常有善根的,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大彻大悟跟善根有关系、跟佛根有关系;跟语言、文字、学历完全扯不上关系。当然,知识分子来学佛就更好了,将来他转识成智以后,爆发出来的力道就大,他就可以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是不是?所以,有权,有权力的人,叫做power,有一部片子叫做seapower翻译成中文叫做海权,海上的权力,sea power;seafood 就是海产,sea power叫做海权,海上的权力,譬如说: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啦,这个以前几世纪都是他们的天下,打遍天下无敌手,他们海权太强了!

所以,我们要了解,如果一个有钱人,money是不是?很多;或者是power,很有权力的人来学佛,佛教要兴盛就很快了,因为他能力够嘛!譬如说:他是一个领导,他来学佛,这个力道就大,他一句话可以影响千千万万的众生啊!像师父呢?平凡的出家人,不是一个领导,只是一个吃三餐,在佛门得过且过,也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就是做一个很平凡的出家人,很平凡的出家人。所以说,如果说:哪一个领导、哪一个有钱人来学佛,这个力道就大!而师父没办法,我没有钱啊,又没有地位,只是很平凡。

所以,我做我该做的工作,尽我的能力;毕竟我们出生的地方,是云林县四湖乡林厝村,师父出生的地方,是一个小农村,小农村,靠近台西的港口,海港,所以,那边都是养蚵人家,你看我有点像蚵仔脸,圆圆的,我就是三岁在那边长大的。所以,我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一个小村庄林厝村出世的,所以,没有钱,no money ,nopower,没有钱,也没有权,所以,只能尽一点心力,做佛教出家人该做的工作。所以,要看我们出家、在家团结一致,为了正法,拥护正法,义无反顾,这是我们佛弟子该做的工作,今天不做,佛教明天就会后悔,正法重现,人人有责!是不是?

底下,不知妄心本无体,只是目前被逼得无处可寻,但他还是在认此妄心为有一个实体,只是目前暂时找不到一个地方安置它而已。这种“没有户籍”,没有落脚处的无奈状态,阿难把它称为“无着”。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我”在“昔”日“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一起“共转法轮”时,“常言:”一切众生“觉知分别”六尘之“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于“一切”处“无”所住“着”,念念生灭者,“名之为心”,依此而言,“则我”现在觉得于任何处皆毫“无着”落,此可得“名为”我的“心”之性相“不?”

诠论:有些习禅之人常好言:“我的心无所在、无所不在,”好像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了,而究其实,常只是心未决定、乃至尚未明了,而想达到“双脱”的目的,所造就的一个口头禅,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兹破斥如下:一、心无所在——如果你的心无所在,即同无心;而实不然。若无心,即不再起贪嗔痴,也不能造恶,更不能造善,乃至也不能发心学佛、修道、证道。因为心无所在,无心嘛!所以说你的心无所在,是不能成立的。二、心无所不在——如果你的心无所不在,则到处都可以碰到你的心,而实不然;所以说你的心无所不在,是不能成立的。三、心无所在、也无所不在——这更不成:因“无所在”与“无所不在”是两相对立的,既然“无所在”就不可能同时也“无所不在”;因此说“无所在”又“无所不在”是自相矛盾的。所以不得言你的心既“无所在”又“无所不在”。

又,这在因明学中称为“双亦”,是一种诡辩术,企图双脱其过:你若否定我的“无所在”,则我还有个“无所不在”,反之亦然。反正讲来讲去他都有道理;诸位!佛法不是辩,是解脱,常常有的学佛不深的,动不动要找人辩论,诸位!真正大悟的人,心是寂灭的,佛法不是靠辩论的。有的居士稍微懂一点点,到处都要找人辩论,他还举个例子,他说:玄奘大师,他以前也是辩论啊!我说:你弄错了!玄奘大师是找外道辩论,不是找佛教,不能弄错方向了!你是修顿教还是渐教,各人修各人的。渐教,譬如说:唯识学,它有修证的次第;顿教,它是最上乘的,不立任何知见的,不立一相、一知、一见,统统不立,一法不立,对不对?连一法都不立,怎么讨论呢?渐教可以慢慢讨论修证次第的断证,达到最究竟圆满。

所以,八大宗派,每一宗都有它时空的背景、它依据的经典、演化的过程,不要把最上乘的,硬要塞到那个渐教的东西来解释。曾经有人来问,说:师父!听说您顿悟?我说:喔!你过奖。师父!那您证几果?这完全是外行人问的话。顿悟,即心就是佛,没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是次第性的东西啊!所以,就问的人就知道,他根本就是外行的人。渐教的人,老是要找人家辩论,达摩祖师最上乘的东西,心法,佛陀最上乘,离开语言、文字、观念的东西。对不对?一悟即入如来地,哪有东西可以讨论?连讨论都不行,怎么能够辩呢?所以,我们要了解,真正悟的人,他有宗教的道德观念的;有相当宗教的涵养的,不是一天到晚要找人家辩论。记得!大悟的人,没有输赢的观念的,(未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