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11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20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20

楞严经11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20

慧律法师主讲

所有的相,花、香庄严、无边的庄严,统统是表法的。在座诸位,如果一个道场没有正法,这个道场等同一个人没有灵魂,那只是冰冷的庄严。所以,法还要有赖大家来团结合作,来散发。所以法还是列为佛教第一顺位,最重要的!诸位,没有法,就不可能产生诸佛;没有法,诸位的智慧就不可能成长。所以,弘法利生,就是我们出家、在家当急之务,最重要的就是要法。所以说,今天诸法供养当中,一切的供养当中,以法供养为最。什么的供养功德最大?你现在如果身上有一点钱,想要造功德,那就是依这个法,把这个法推广出去,这个功德就是最大!

底下,“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照彻明现遍于十方如微尘众多之诸佛世界,皆现实相,皆如实化成虚空之性。“又于自心现大圆镜”:“自心”,表阿赖耶识,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故说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十种微妙宝光”,依显教言即是十智。此十智又有二种。一、依《俱舍论》则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道,道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俱舍论》卷二十六)。二、依《华严经》,则为十住菩萨(灌顶住)所修之十智: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间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唐译《华严经》卷十六)。以上为依显教而言,若依密教,则此“十种微妙宝光”为指十波罗蜜:檀、戒、忍、进、禅、慧、方(就是方便)、愿、力、智。“流灌十方”,菩萨以此十波罗蜜(或十智),广度十方一切有情。诸位!密宗所有的手印,密宗所有的手印,统统在表十波罗蜜。密宗所有的手印,不管你结哪一个印,统统离不开檀、戒、忍、进、禅、慧、方、愿、力、智。所以,密宗的手印仍然是表法的,还是表法的。所以,法到最后,还是要会归到自己的心性。那禅宗就不用这么麻烦了,单刀直入就叫你见性,没有葛藤,不啰嗦!

1223页。第四行,“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诸幢王刹”,就是上面所说华藏世界海之香水海中,如浮幢之诸佛刹土。“王”,即法王,佛也。“王刹”即佛刹。此言,我又能摄华藏世界海中广大无量之诸佛刹土,来入于我心镜之中而影现,且涉入于我身中,此为以身摄刹,“刹”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无量的国土叫做刹。依正相涉。“身同虚空,不相妨碍”:以我身如同虚空,故无量佛刹虽入我身,却不相妨碍,此即表二种无碍门:“事事无碍门”及“广狭自在无碍门”。这个在华严经已经讲过了。此为以正报摄依报:若能如是,则无量佛土,无量众生皆在我身心中矣;若如是者,则何有不能成办者?

底下,“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作佛事”:此即能分身、化身无量,而入于无量佛世界中。“佛事”,佛所作事,即宣说正法、度化有情,令出苦轮,或证菩提。此为以正报入于依报。1224页。“得大随顺”:即大自在。随顺有二义:一、随我之意乐及愿力;二、随众生心、众生根性、及众生因缘。简言之,或随自、或随他,无不自在成就一切,故称“大随顺”。诸位!大随顺是修养的开始,最重要的修养!你们有念过随喜功德吗?恒顺众生吗?佛法不用学了很多,你就学这二句:随喜功德,恒顺众生。恒顺众生就是:众生有各种的个性,你没有办法一下子改变所有的众生。内心里面尽可能不要去跟他对抗,因为对抗度不了众生。先顺从他,慢慢的潜移默化…….每一个人都有个性,所以,修学佛道,你今天你听八个字都不得了,随喜功德,任何一个人做善事,我一点都不嫉妒,随喜功德。出家人、哪一个法师在讲经,除非他是恶知见、邪见、魔见、非佛的正见,那这个不在此限内。只要这个法师登台说法,符合佛的因果、正见,符合佛所讲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都随喜;劝人家念佛,我随喜;劝人家念观世音菩萨,随喜;拜忏,我们也随喜;拜山也随喜;建道场我们也随喜,只要是三宝事,我们没有一样事情不喜悦,这个喜悦的心就愈来愈强大…….诸位!享受生命,从一颗喜悦的心开始,拥有一颗喜悦的心,才拥有一颗佛陀的正见的心。

所以你今天,你走对路还是走错路?很简单,从喜悦的心来判断,你走得对还是错。如果你今天看到一点小事,还是卡住,转不过去,没有一颗喜悦的心,那你不快乐的。来到讲堂,你必须遵守讲堂的规约,今天你如果去别的道场,也必须遵守别的团体的规约,按照人家的规定,按照来,我们随喜功德嘛!对不对?然后称赞如来,恒顺众生。恒顺众生,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众生,无始劫来都带有多多少少的无明、烦恼、习气、执着、分别,这个都是难免的,因为人的心没有办法一百分,像佛一样一百分。那么,还没有到达一百分,我们给他机会、因缘,只要这个人进入了佛门,我们给他一个机会、因缘,慢慢慢慢去教化。所以,佛法可贵在依教奉行,不是听经闻法,记得师父的话:佛法的可贵,在于依教奉行,不是听经闻法。就是佛怎么讲,你按照这样做,这就对,这个就真的佛弟子!听经听了、闻法,起无明烦恼,习气还是一样,斤斤计较,还是一样,那比没有听更吃力,更吃力!所以佛法的可贵处,就是依教奉行,这一点是千古的名言。

 “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无依”,无所依之体。地水火风四大,心外非有,无有所依之实自体可得,唯心所现;随众生之妄想而生灭:妄想生时,四大非无,似有而现;妄想灭时,四大非有,如梦中境,海市蜃楼,似有而无。是故四大之体,原与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一切诸佛国土也是由四大所成,故即使是诸佛国土,其本质亦同于四大、同于虚空,无有实自体可得,唯心所现。

“于同发明,得无生忍”:“同”,相同。此言,一切器世间,其最大者,莫过于诸佛国土;若连能造诸佛刹土的四大,地、水、火、风,也同于虚空,唯心所现,我即于此一切“同相”、“同理”之中,发明内外一切四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不生不灭,因此得证得无生法忍。诸位!为什么四大,内、外四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呢?因为相它不会说话,相它本来就空,相它本来就如如不动,是你因为一直加上观念。对不对,所以每一个人的观念都不一样,给他一点尊重,不就好了嘛!譬如说这一朵花,红色的花好不好看?那就很难讲了,有的人很喜欢红色的花,他就说:这一朵红色的花很漂亮!有的人最讨厌红色的,哎呀!红色的花我不喜欢!譬如中国人,最喜欢穿那个旗袍,对不对?那旗袍,有的人喜欢深蓝色的,丝织品的。中国的旗袍做得多漂亮啊,不过就是丝织品的有一点贵,很贵的,还不是普通贵,很贵!那每一个人,你看,都不一样,众生需要一点尊重,需要一点隐私。记得师父的话,这虽然是个老生常谈,这一句对我们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是很重要的!众生需要一点尊重,第二众生需要一点隐私,每一个都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你没有权利去干预别人,凭什么?对不对?1225页,“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我为以虚空三摩钵底(虚空观)之观智,观察虚空之性相无边,观行成就,而入虚空藏三摩地。“妙力圆明”:以虚空藏三昧之力,而现种种微妙神力,照彻十方本自圆明之性。

【义贯】“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释迦“如来”您往昔曾同于“定光佛”(然灯佛)“所”,供养承事,我即是于彼时证“得无边身。尔时”我以空慧之“手执”照空“四大”之“宝珠,照”彻“明”现“十方”如“微尘”数之诸“佛刹”土,一一皆令如实“化”现“成虚空”之性,内外妄灭,一真显现。我“又于自”本觉真“心”中转第八识,而“现”出“大圆镜”智,于此圆镜总智“内”复“放十种”别智(十波罗密)之“微妙宝光”,令“流灌”于“十方”法界,“尽虚空际”,而成理事无碍法界。理即无生,事相森然,就是这么意思。理,就是无生,事,万象森然。我又摄华藏世界海中,“诸”浮“幢”法“王刹”土之依报,“来入”我心“镜内”,且“涉入我”正报之“身”中,然以我“身同虚空”,故得以身摄土,依正相涉,而“不相妨碍”,圆融自在,成就事事无碍法界,广狭自在无碍门。我复“身能善入”如“微尘”数之诸佛“国土”中,分身、化身,“广作佛事,得大随顺”,大自在。

 “此”色空无碍,因为色即是空,色当下不可得,就是空,叫做色空无碍。依正相涉之“大神力”之修得,“由我”以智“谛观:四大”本非心外实有,并“无”所“依”之体可得,唯心所现。简单讲:那个相你安什么观念,你就会活在什么世界,缘起的假相,你安什么妄念,什么执着,你就会过什么日子,过什么样的日子。其实你执着的那个相本来就不存在。随众生之“妄想”而“生灭”,妄想生时,四大妄生;妄想灭时,四大妄灭。妄生非生,妄灭非灭。为什么?因为那是妄,妄就是没有实体可得。所以,虽然是生,其实是妄,一切生都是妄,叫做妄生。妄生没有实体可得,那个生就不是真正的生。所以妄生其实就是无生。妄灭,其实也没有灭,释迦牟尼佛有入涅槃吗?没有的!所以在《楞伽经》里面讲,无有涅槃佛,亦无有佛涅槃。没有一尊叫做涅槃的佛,也没有所谓的佛入涅槃,这个都是众生妄相在分别。所以,有的人问说:哎呀!师父,释迦牟尼佛死了以后往生哪里?我不是告诉你:佛不生不灭吗?虚空都是他的家,尽法界虚空界都是佛的家,不是告诉你:佛不生不灭了吗?你还一直讲说:师父啊!佛死后往生哪里?哪里都是他的净土,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样听不懂?还问佛死了以后跑去哪里,有跑去哪里是众生,他又不是六道轮回的众生,能够指出一个点。对不对?他从来不生,从来不灭。这样还搞不清楚状态,还一直问,佛往生以后,人到底跑去哪里?所以四大与“虚空”本“无二”相。一切“佛国”也由四大所成故“本同”于虚空,无有实自体可得,唯心所现;我“于”此内外四大皆“同”虚空性而“发明”内外四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是故得生而不生,不生而生,因此证“得无生”法“忍”。今“佛问圆通,我以”虚空三摩钵底之智“观察虚空”所现性相“无边”,此观行成就而“入”虚空藏“三摩地”,住此三摩地中,得色空无碍、依正相融之微“妙”神“力”照彻十方“圆明。斯为第一”最妙圆通法门。

识大圆通(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注释】“弥勒菩萨”:梵文为迈怛dá累耶(MaitreYa)义为慈氏,这是姓,其名为阿逸多,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哪一个不晓得弥勒菩萨,现在相是肚子大大的,常常挂着一个笑脸,对不对?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叫做弥勒菩萨。义为无能胜。以弥勒菩萨从初发心即不食众生肉,慈心增上,又以其得慈心三昧,故名为“慈无能胜”。“心重世名,好游族姓”:“世名”,世间虚名。为什么叫虚?今天你很有荣耀,这个荣耀能够撑多久?能够撑多久?是不是?“族姓”,大族贵姓。弥勒菩萨当时虽已出家,但是心中仍贪重世间虚名,而好与大族贵姓之人交游。诸位!出家众这一点就要警惕在心,不要好游族姓,贪世间虚名,一定要好好的勉励这些出家众,每天一直往外跑,你什么时候有找到你的主人?你什么时候你才找到你的主人?往外跑,常常做奴隶----欲望的奴隶,往内找,可以找到理性的主人。你有没有找到你的理性主人、你的智慧的主人?诸位!往外攀缘,统统叫做奴隶,因为这些欲望就是你的主人,你被这此欲望锁死了,你就是欲望的奴隶,你什么时候理性可以做当家、智慧可以当家?好好的冷静想一想,很不容易出家,在座诸位法师!你今天早上睡醒的时候,要照照镜子,手摸一模这个头,对不对?不能替佛教干一番大事业,对佛做出贡献,就已经很悲哀了,今天你还伤害了我们的佛教,这个是不可以的!所以,出家人要有三气:勇气、志气、骨气,三种气。一个出家人,没有志气、没有勇气、没有骨气,这个出家人就完了,修行别想成就!好!我们不敢说:哎呀,你要大成就者。今天你一个出家众,你最基本的盘不能崩盘,基本盘就是:我不能弘法利生,至少我做一个老实的修行人,不要去伤害佛教,那这就是对了,最起码能够自利。是不是?你看,这个弥勒菩萨好游族姓,这个就是我们所不赞成的;当然,他是久远劫前啦。

“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唯心识定”,为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外境皆是唯自心所现,因此不复计执外在之虚名为实有,从此不再向外奔驰,广交贵族大姓,以为此等交游可以荣誉我身。所以日月灯佛对弥勒菩萨教授此法,实是应病与药,十分对机。同时师父也勉励一切的出家、在家,统统放下世间的虚名。1229页。“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前此虽已得唯心识定,但未至妙圆之境,至然灯佛出世时,方得至于妙圆。“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尽空”,尽虚空界。“如来国土”,佛世界。“识性流出无量如来”:我复能从我识性之中流出无量如来,也就是能化作无量如来,作诸佛事。言“流出”,表示已达无功用行,能任运而行,不假造作,故称“流出”。所以这个“流出”是从自性流露妙用而出,跟我们那个攀缘,缘外境的出,那个完全不一样。心往外攀缘,那个是妄想无明、生死法的东西;这个从自性流出,是不一样的。所以,识性流出无量如来,就是识性通达如如不动的本性,所以,出现无量的如来。“次补佛处”:将继释迦如来,而为贤劫之第五尊佛。有一个人就说:哎呀!没关系,我今生今世不用功、不修行,我等下辈子来,下辈子等到弥勒出世的时候,我就有救了!喂,算一下,弥勒出世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啊,567,567后面七个零啊,阿弥陀佛!这辈子苦都快撑不过去了,还等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不是开玩笑的!不能等到那个时候了,这一辈子就要拼到极乐世界去了,还等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你开什么玩笑?不可以这样的观念!这一辈子,你就有机会往生净土了,你为什么要等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个观念错误的!所以,你的分数,这种观念请归零,没有分数,一分都没有,零!对不对?这一辈子就到极乐世界去了,哪还等到下辈子?

“我以谛观十方唯识”:我以智谛观十方世界,一切依正、染净诸法,皆唯心识之所变现。所以,诸位,你要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记得要发好心,这样才符合佛的这个经典。你看,皆唯心识之所变,我们发好心,再来,接下去好的因果就在等着我们;你发那个恶心,那就不好了,就不对了!记得要发好心。“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唯识学中讲一切法有三性:一、依他起性,二、遍计所执性,三、圆成实性。这个我们讲过上百次的,唯识、百法、俱舍都讲。1、依他起性。依他,“他”就是条件,借重条件而起的那个假相,叫做依他起性,这个依他起性,叫做缘起无自性,依他起性就是缘起无自性。借重条件而起的,“他”就是条件,就像我们文殊讲堂,借重种种条件而起的,叫做依他起。依他起性就是空无自性,所以后面要加一个:依他起性无自性,就是这个道理,依他起无自性。底下,一切缘生之法皆是依他起性空无自性,以缘生之法皆无自性,皆依他缘而起,又缘生之法皆不自生,皆依他众缘而生,所以一切因缘所生法皆是依他起性。故可说依他起性是现象界之事相,依众缘和合,本无自性,虽空而现有之性,称为依他起性。

2、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也就是有情于一切依他起性之法(因缘所生法)上,依第六识的分别意识,起遍计执著之种种性,诸位!不晓得缘起法就是妄,我们还用妄心去攀缘,所以妄心对妄缘,就造生死业!所以一切众生只要没有听到佛法,这个世间,无论你多有名的名人,都没有办法跳脱生死,一个都没办法!起遍计执着之种种性,所以遍计所执性,为第六识妄想分别而现者,非真实有,亦非如依他起性之“相似有”,而是实在一无所有,所以那一首歌:我实在是一无所有,这唱对了!人一出生,本来就一无所有,空空来,空空的去。所以亚历山大这个大帝,死的时候就是这样子,他说:我死了以后,把我的两手,用这个棺材钻二个洞,伸出来,让所有的子民看,我贵为这样一个大帝,死的时候两手空空,两手空空。我死的时候,法无师!就不要把我钻两孔,让我的手放出来,不需要这样子,因为我早就跟你讲过万法皆空了,两手空空!对不对?说不定如果有人再开一张一千万的支票,也许又活过来了。那该怎么办呢?是不是?那就麻烦大了!是不是?这个世间本来就是一无所有,只是因为缘起的假相,我们看不开。所以,今天你要记得!无论你的官当得多大,是生灭、是无常;无论你是一个多高层的领导,你还是虚妄的生、虚妄的灭,没有一样是实在的。无论你身上有多少的钱,对不对?你一样是虚幻的,本来就一无所有。所以,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的,我们来到世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你要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哪一个东西是你的?没有的!实在是一无所有,唯自心妄想分别而生,如空中华。

 3、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即指一切诸法之自性,若不依妄想分别而起遍计执,且彻见一切依他起法本无自性,则当下见一切诸法本自圆成,此即是“圆成实性”。诸位!三藏十二部经典只有一句最经典的经典:学道之人,但学无所住,其他不用学。学道之人,但学无所住,其他不用学,就这么简单,既然什么都是幻、不实在的,你还学什么?学道之人,但学无所住,其余不用学。底下,所以此句经文谓:以悟了诸“识”与“心”无二,一体圆明,照了一切唯心识所变现,故入一切诸法之圆成实性;以契入圆成实性故,能远离诸法之依他起性,不受依他起幻化之性所诳惑,而了依他起无自性,亦能离自心妄想分别遍计所执之性;是故开悟依他如幻,遍计虚妄;知幻不幻,离妄无妄,一切法当体入圆成实,以悟一切法皆唯心识所现故。一切法皆唯心识所现故。

1231页。【义贯】“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佛,“我从彼佛而得出家”;虽得出家,但因“心”犹看“重世”间之“名”闻,喜“好”交“游”大“族”贵“姓”。“尔时世尊”因我重世名,心执外境为实,所以“教我修习唯心识定”,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以修此定,故心不迷外,不再往外驰求,因而“入三摩地”。从那时起,“历劫以来”,我皆“以此三昧”而得奉“事”如“恒”河“沙”数诸“佛”世尊;久修功深,以唯心识三昧力,观一切外境皆是心识之所变现,如梦如幻,故我“求世”间“名”闻之“心,歇灭无有”。观一切法如幻如灭。如此,“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时,“我乃”进而“得成”就“无上”微“妙圆”满之唯“识心三昧”,以此三昧力彻悟不但世名唯心所现,“乃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如来”之“国土”,甚而一切国土之“净、秽”,法之“有、无,皆是我”自“心变化所现。世尊”,以“我了如是”国土净、秽等“唯心识”所现“故”,成就真唯识性三昧自在,故能从“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作诸佛事,广度众生,“今得”佛“授记,次补佛处”(为补处菩萨),当来为贤劫之第五佛。今“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一切依正、染净皆“唯”心“识”之所变现,诸幻“识”与真“心”无二,一体“圆明”,契“入圆成实”性,以入诸法圆成实性故,得以“远离”诸法之“依他”起、无自性之性,以“及遍计”所“执”虚妄之性,以悟知依他及遍计诸法皆唯心现,本自无生,故证“得无生”法“忍,斯为第一”最妙圆通法门。

【诠论】此章经文中,弥勒菩萨自述久远劫前,他自身于因地发心时,出家为僧,但仍贪重世间之名闻,而此贪名之心,令人往外驰逐,住于欲境,与杂染相应;须知这是妨道,与道相违的,若不改过,即永远入道无门。因为名心与利欲二者是俗人所行境界,出家人如何能再追名逐利?岂非与俗人一般无二?若剃头披袈裟,而犹追名逐利,不但害了自己,也加速正法的灭亡。故知弥勒菩萨所提往昔重名之事,这一点,对末法时期的众生,特别有警惕与借镜(即“借鉴”之义)之价值。所以,一切现出家相的法师,无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了整个佛教,千万要放弃名利,好好的持戒。

1233页,根大圆通(大势至菩萨)。经文:【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全大乘国土的佛弟子,没有一个不念佛的,没有一个不念佛的,所以这一章对我们修行人来讲,就特别重要!

【注释】“大势至”:又名得大势。《观无量寿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名大势至。”《思益经》云:“我投足处,震动大千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大势至菩萨为西方三圣之一,当于观世音菩萨之后成佛。“与其同伦”:“伦”,辈。“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在一劫中,相续有十二尊佛出世。据《大弥陀经(即《无量寿佛经》)》,此十二如来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你看我背得多熟,都不用休息,不用换气,就知道我背得有多熟!所以说:经典久了就熟。

“念佛三昧”:念佛法门有四种:一、持名念佛——依于音声,念佛名号而摄心。二、观像念佛——依于化身佛(如来之化身)之色相,而观佛化身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摄心入定。观像,师父主张这二种好好的用,一般的众生,哎呀!师父!我的心很散乱,该怎么念佛?记得!前面摆一张你喜欢的佛像,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或者大势至菩萨,你可以单摆一尊阿弥陀佛,也可以摆三尊,好好的观像,观像,看这个像。那么第三呢,如果没有像,譬如你去郊游,去海边、去山上,可以用观想念佛-----依报身佛(如来之正报与依报)之色相,而观想如来净土依正庄严之相,包括佛世尊、二胁士、诸大菩萨、二乘圣人,以及莲花座、莲花池、宝地、宝楼阁、宝树等,广如《十六观经》中说。

《十六观经》我们已经讲过了。1236页。以上二种,皆是《十六观经》之观法。然此二者之差别在于:第二种观像念佛,是念佛化身;第三种观想念佛,是念佛报身。但是,一般人没办法,佛的报身,几千丈,你怎么观呢?佛的报身,比喜马拉雅山更高!对不对?你没有听过吗?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弥陀佛那个眼睛,绀目,蓝色的眼睛,四大海,佛陀一个眼睛四大海,那你怎么观呢?是不是?阿弥陀佛的报身,整个地球都容不下,你怎么观呢?这一般人没办法!像我的话就很好了,我观隔壁刚好十二层楼,十二层楼,去外面看那个墙壁,去外面看,远远的看墙壁十二层楼,去那边坐着,墙壁把它……那么,我教你一个,实在没办法观的话,记得!观想那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像写毛笔一样,自己观,南无阿弥陀佛,放金色光。有的人说:这样能往生?当然能往生啊,持名念佛,观像观不来观字啊,字你总会观吧?他说:师父!六个字太难了!那就观一个字,观“佛”,南无阿弥陀佛,佛,这样会不会观?师父!这样我还是观不来!那你去死好了,死了算了,一个字也观不来?那么多钱都在数了,一个字观不来?对不对?会钱一收好几百万,数得清清楚楚,这样一个字观不来?喔!阿弥陀佛!真是没办法了!

四、实相念佛——此为念佛法身。法身佛如何念呢?也就是忆念思惟佛之法身功德。什么是佛的法身功德?佛的法身功德为:如来十号、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一切诸佛皆以此诸法而成其身,故此诸法即佛之法身。若于如是诸法,发心信解、信佛确有如是法,解其一一法之义,常自思惟其义,念念不忘,名为念佛法身。这个就是实相念佛,而非徒托空言(但言“念而无念,不念而念”),不落虚妄或断灭。又,若更发心欲成就如是等法身功德,与佛无异,则更是胜义的“念佛法身”。诸位!念佛法身就是念自性佛的意思,法本来就无生,诸法本空,哪里有生呢?所以,这个叫做表法的。为了给它一个具体的观念,所以,法后面安一个“身”,是给你一个具体的。所以,法就等同虚空,虚空就是绝对,绝对就是无法可得,就是自性佛的意思。常寂光净土,所以,大彻大悟的人,你才有办法进入常寂光净土,否则就只有带业往生了。

复次,佛之法身功德虽则无量,但总归于实相;实相者,即如来藏真如本性。是故但念此真如本性,亦即是实相念佛,是为最上殊妙之念佛法身。简单:念佛法身就是自他不二,我的心就是佛,佛的心就是我,没有什么分别的。自他不二,念自性真如,就是自他不二。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有人”,此指有二人。“忆”,即是指念,念念不忘故称忆,亦名忆念,忆持不忘故。“专”,全或全心之义。此二人之中,其中一人全心全意想念另外一人。“一人专忘”,另外一人却用心作别的事务,而致遗忘、不想念此亲友。这专忆之人,比喻如来。这专忘之人,即比喻众生。佛如来以大慈故,不舍不忘众生,常怜念一切众生。然而众生多以专心趣求生死之务,生死之务就是事业搞得很大,却忘记了学佛。中国人这个字很了不起,干大事“业”,就是这个人干的业很大。对的!官当得很大,这因果就很大,因果就很大。这个人事业干得很大,就表示这个人业很大,很辛苦,转过来就是这样子。不遑忆佛、念佛,甚至完全忘舍如来。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如是”指一念、一忘,这种情况。这样两人不同心的状况下,不论他们二人会不会再相逢,或会不会再见面,但二人之间的关系定然不会很亲密、密切。以此比喻,如果你心中没有佛,不忆佛、不念佛,即使你能面见佛世尊,对你也不会造成什么大影响,因为你极可能与佛世尊擦身而过,而都不知不觉。“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果二人之间都互相忆念,则合二人的忆念之力,其力定然远比一人专念、一人不念,深厚得多。因为互相忆念,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即使我们彼此远在天涯海角,我俩的关系也都还会很密切的。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从生至生”,从一生到另外一生,或从此生至彼生,也就是“生生世世”之义。“形影”,形即是身;形与影,1238页,即如同树形与树影,比喻两者为密不可分。“乖”,违,违背。“异”,离异。此谓,如同形影一般,不会分开的。义即:若人念佛,因为佛也一直都在护念你故,则生生世世,佛都与你常相左右,不会和你分开的。“如母忆子”:以佛深爱众生故,以母喻佛。又,因为佛是众生之法身父母,能出生众生之法身故,以母喻佛。“若子逃逝”:“逃逝”,离家出走;离什么家呢?离如来本家。以离佛家,故亦代表不信佛法、毁谤三宝、修学外道、贪爱世间、造诸恶业等等,称为离佛逃逝。

“虽忆何为”:“何为”,有何用处?孩子若逃家不归,亦不想家,母亲虽然想念此子,有什么用呢?“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孩子若亦想念母亲,如同母亲想念孩子一般深,则母子二人虽然分开了,纵经多生多世,因为两心相系,故母子之缘极深,因此也不会永久分离,所谓有缘必相会。这比喻:你若忆佛念佛,纵使现在暂时不能见佛,但因常念佛,故与佛缘深刻,佛总去你不远,且很快便得相见。“必定见佛”:见佛有三种:一、梦中见,二、定中见,三、现前见。任何一种见都了不起,梦中见佛,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个比较多。定中念佛,目前很难找到一个,在定中,阿弥陀佛…….定中念佛,你很难找到。现前佛,那就更不可能,佛刚好在你的前面,修般舟三味都不一定有这种功夫。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假”,藉,利用,使用。“心开”,心开悟解。此言,不须利用其他法门,光是念佛、见佛,便可以令人心开悟解。“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染香”,将香染色。世人有将香染成种种颜色,以求悦目。染香之人,其身上虽不带香,但也常有香味。比喻念佛之人,本身虽未成佛,但也会染有佛之气分。“香光庄严”:此则念佛法门,以佛法身之“香”、智慧之“光”,来庄严本觉之心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大势至菩萨因地修行之法门,为以“念佛之心”入无生法忍,可知大势至菩萨所谓只念佛,是在“心念”,不在口念。若口念而心不念,也是徒然。因此,有人说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法门”,是指持名念佛,而且只是持名念佛,并非其他。

若以经文之义观之,经文中并没这么说,也没这样限制。再以这句经文“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诸位!无生忍就是三摩地,没有证无生忍,没办法入三摩地的,这跟三摩地是一样的功夫了。所以,以念佛心入三摩地,证无生忍,这个都是一体。更可知大势至菩萨之念佛,并非以持名为限。更何况众生根器千差万别,岂可只以一法而局限一切人?事实上,以经验而言,若以持名配合简单的观像或观想,则效果会更好;所以,师父赞叹、赞成,你请一张佛像、庄严的佛像,回去摆着,好好的看,好好的念,好好的修,很容易那个佛像就印在你的脑海里面。至少不易昏沈,又更容易摄心,不会口虽在念,而心在打妄想,(美名之为“散心念佛”),若一直都是用散心在念,不求以方便努力摄心,那样念佛,所为何事?岂非同于打发时间?怎能称为修行?意思就是,修行,你一定要有一个成果出来。

所以现在人他就是不听经、不闻法,佛法的心法他不知道,他认为:我好好的念佛就好了!其他的经典都不看、不碰,其他的善知识也不亲近,阿弥陀佛…….一方面很赞叹你,有这样的决心,一方面很担心你的心智,内心的大般若智慧没有开发出来,那么大般若智慧没有开发出来,要把这个佛号念到这个定,就会很难,因为妄想太重、太纷飞。诸位!从听《楞严经》开始,你自我检测一下、自我检查一下,你有没有感觉你现在的生活快乐多了,幸福多了,解脱多了,自在多了?有的话,你走对路了,没有,你也不可能坐在这里熬啦,叫做煎熬,如果你没有法喜,你在这里干什么呢?你休息,我也休息,大家看活(快乐)!对不对?就是因为你有所获得,这个法真的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师父的声音又宏亮,嚼字又清晰,听起来不困、不打盹,内心充满着法的喜悦,今天你才会这样,一直从头到尾坚持在这个地方!对不对?不可能说你从第一堂课一直煎熬…….煎熬到今天上了一千多页,已经讲到快一半了,到今天你还怀着痛苦的心情,无奈的心情,还坐在那边。是不是?没有人这样勉强你的,是不是?我又不是山东大帅:你没有来听经,我就毙了你!以前动不动就:我毙了你!对不对?我们看这个连续剧,山东大帅就是这样子:不来听经,我毙了你!我们没有这个权力的。

所以听经闻法,这是自己内心的选择,就是给你自己一个开悟、解脱的机会。这个机会不是一生一世都存在的,师父不是一辈子,星期六、星期天都讲经给你听的,刚好师父的身体还行,对不对,我的精神神采奕奕,师父的喉咙也好很多了,脑筋还很清楚的。是不是?因为人的年纪,随着年纪愈来愈大…..他常常会忘记事情,他就会常常忘记事情。等到我年岁大了,或者八十、九十了,那讲经,会不会一上台就忘了我是谁?忘了我是谁。年岁大了,我看很多都这样。像我爸爸也是这样,我回去,他不认识我!是不是?所以说:年岁大的时候,我告诉你:一个男人、女人,到了五、六十岁,他就会走下坡了,在走下坡了,五、六十岁的人开始学佛,真的是太晚了!如果他没有把身体照顾好,很快在脑筋里面他就会老化。现在抗氧化的有机的东西很多,所以身体健康还是非常重要!那么,身体健康有什么好处?可以让你多出十年至二十年来学佛,有的人六、七十岁就得到老人痴呆症,真的呢!人一到…..脑筋不小心的时候,他老化多快,有时候你五十岁的时候,看他可以在股票市场大发威风,哪一股多少钱多少钱,经过了五年,还不到十年,还不到六十岁,那个人去的时候,你去看他,他坐在那边,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真的,不骗你的,还不到六十岁!是不是?

我现在很好,都叫得出来,法无师、法永师、麦老师、赵老师,我都叫得出来,对不对?潘师姐、阿娟,这每一个都叫得出来。是不是?所以说,我现在还没有痴呆。这个身体还是很重要,把身体照顾好的时候,你这个学佛会多出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因为你老化会比较慢,比较慢一点,是不是?所以说,我养生到最后,像今天很多人都说:师父!您最近气色很好,比那个四十几岁的时候,师父!我看你四十几岁的时候,很瘦很瘦,瘦骨如柴!我说:那个不叫瘦,那叫做性格。所以,我们讲到这个身体的健康的问题,还是挺重要的,身体,你没有照顾健康,我告诉你:没有未来!很多人讲说:我这个身体是因缘生的假相!

我告诉你:病苦一来的时候,躺在病床上,就变成真相,苦是真的了!原来你没有这个三昧力啊!我告诉你:你如果有三昧力,你上手术台,你到医院里面去,hospital,去看里面,去看operate  room ,operate手术室,你进去,你告诉他:我不用打麻醉药!就像关公一样,我看那个三国志关公,不晓得真的假的,我不知道,这个关公,从身上取出这个箭的时候,开刀没有打麻醉药的,关公就是一面下棋、一面开刀,是不是小说写的,哪里那么厉害的?真想找关公试一试!三国志它就是这样写的,关公不打麻醉药的,正气凛然!对不对?关公正气参天,而我们正气三天,三天,第四天就没了!说一个人开刀,说我今天子宫肿瘤,或者是开心脏、开肝脏,你不打麻醉药?入禅三昧就是这样,如果是释迦牟尼佛这样来开刀,是不用打麻醉药的,他那个三昧力,证阿罗汉果都不用,不用讲到佛,那我们没办法!对不对?所以这个圣、凡还是天壤之别。所以,圣人就是有圣人…..凡夫还是用凡夫的角度去处理,去处理。

底下,“我无选择”:指仍以本修因,不作其他的选择。“都摄六根”:“都”,全。“摄”,收摄。收摄六根成为一心之念。“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念佛之念即是“净念”。此净念相继不断,即成“心一境性”。心跟境,同样一个真如自性,心不可得,境也是不可得。心若得“一境性”,即是得定。心若得定,即可入念佛三昧。所以可知,念佛实是为了修念佛三昧。若得三昧,一切所作,皆得成办:从往生净土乃至开悟见性,无事不办。

【义贯】“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之前,“有佛出世,名无量光”佛,于其后有十一佛,共有“十二如来”前后“相继”于“一劫”中出现于世。“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法门。“譬如”世间“有”二“人”,其中“一”人“专”心“为忆”念此亲友,另“一人”则“专”于世务而“忘”此亲友。“如是”不同心之“二人”之间,不论他们“若”相“逢”或“不”相“逢,或”得再“见”、或“非”能再“见”面,两人之关系定不可能十分密切。若“二人”不论见与不见,而皆彼此互“相忆”念,则合“二”人之“忆”念,其“念”即转“深”切。二人若得常“如是”相忆念,则二人之关系便极为密切,“乃至从”一“生至”另一“生”,生生世世,二人即“同与形影”一般,“不”会“相乖”离别“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即犹“如母忆子”一般。“若子”舍家“逃逝”在外流浪(不忆念佛,堕于恶趣,不求出离),母“虽忆”念此子,有“何”可“为”?(单忆不足以成益。)“子若”也“忆母”,有“如母忆”子之殷切“时”,如此相念殷切之“母子”,纵“历”多“生”多世,亦“不”致“相违”背“远”离。(以缘深故,多生多世常相左右。)“若众生”于“心”中常“忆佛、念佛,现前”或“当来必定”能“见佛,去佛不远”,且“不假”其他“方便,自得心开”悟解。犹“如染香”之“人,身”上虽不带香,却“有香气”;念佛之人虽未成佛,亦得有佛之气分,“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起“因地”之修行,为“以念佛”之定慧“心,入无生”法“忍。今于此”娑婆世“界摄”化“念佛人,归于净土。”今“佛问圆通,我”仍依本起因地之法门而“无”其他“选择;都摄六根”令不散乱,成为一心,此一心之“净念相继”不断,即成心一境性,而证“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最妙圆通法门。

那么你看,师父的讲经时间就控制得非常好,就讲到这个忆念。好了!请合掌,回向(略) 

编者注:《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内容告一段落,下一节课进入第十二套《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学习。

慧律法师楞严经(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四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五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六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七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八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九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套(全)

楞严经11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 01

楞严经11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 02

楞严经11;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03

楞严经11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04

楞严经11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05

楞严经11;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06

楞严经11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07

楞严经11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08

楞严经11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09

楞严经11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10

楞严经11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11

楞严经11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12

楞严经11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13

楞严经11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14

楞严经11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15

楞严经11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16

楞严经11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 17

楞严经11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18

楞严经11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19

短视频目录(2020.03.03)

近期的目录链接(2020.04.26)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106(未完)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01-152目录(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388(全)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目录(全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