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华经讲记129: 没有大乘善根的人修什么都特别执着,相状特别明显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128链接(未完)

法华经讲记129

法华经讲记 129

净界法师主讲

20209 16日台北

合掌:《妙法莲华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百一十一面,我们看庚二的明本事。这一科是本门流通的最后一品,也就是常不轻菩萨品。《法华经》的本门总共是有六品,六品当中我们分成三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本门的序分主要就是从地湧出品的前半段,就是在法华会上突然间从地湧出无量无边的法身菩萨,那么这些法身菩萨都是大智慧、大福德、大神通的境界。那么从地湧出到哪去了呢?住在空中,引起了与会的诸大菩萨的疑惑,就是这些菩萨是怎么来的?是谁教化的?佛陀说,是我成佛以来教化他们的。
那么,佛陀这个回答又引起了另外一个疑惑。为什么呢?因为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我们如果从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教化,他成道以来到他灭度,只有四十九年的时间,他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当中,去教化这么多广大功德的法身菩萨呢?所以,佛陀这个时候就从序分进入了正宗分,讲到如来寿量品,佛陀正式的开近显远,所以我们对佛陀有了全新的认识。其实,所谓的佛陀并不是我们看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能够见闻觉知的这个佛相,不是!而是他背后的无形无相的法身的功德,具足常乐我净。他可以在一切的时间、一切的空间,能够跟众生机感现形、感应道交,现身说法。
所以在整个本门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对佛陀有全新的认识,原来真正的佛陀是法身的功德。所以,它整个本门的正宗,包括从这个从地湧出品的后半段、到如来寿量品、到分别功德品的前半段,总共两品,都在讲法身的功德,都在赞叹法身的功德,这个就是本门的正宗。到了分别功德品的后半段,开始进入流通分了。流通分的第一部分讲到因果的理论,就是说法身功德这么殊胜,我们如何踏出第一步呢?因地怎么修学呢?佛陀提出两个方法:第一个,现在四信;第二个,灭后五品。
如果你有幸生长在佛世,利根人,你不用太多的读诵、书写,你只要从一念信解的观照,直接就可以进入到六根清净位,果位的功德。那如果我们生长在佛灭度以后的钝根人,怎么办呢?那只能从一念随喜,透过读诵、透过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的历练,慢慢地进入六根清净位。所以整个理论就是,我们要怎么样从因位的一念信解,到达果位的六根清净。
 这个六根清净是很重要的。就是说,因为我们在观照真如的时候,这种内观是没有相状的。没有相状,我们没有办法去判定,我们到底跟真如相应几分?你不像布施,你布施你布施出去,你来生马上就看到富贵;你忍辱,你马上就感召到来生的庄严。那么,真如是无形无相的,当我们观照它、安住它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去判定我们功德成就呢?很简单,从你的六根去判断,你六根过去所攀缘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会慢慢地脱落,因为你过去是攀缘心,就像强力胶一样。那么这个时候,你六根还是六根,但是你六根表面那个粘性、那个强力胶的功能,那种攀缘心淡化了,所以它六尘自然脱落。而这个时候,你的六根就是不可思议的六根,叫作清净的六根、庄严的六根,取而代之你所接触的六尘也会变化了。心清净故,根清净;根清净故,尘清净。所以,你看到你六根开始产生变化的时候,你就知道你离法身越来越近了。
所以,前面的理论是从一念随喜到六根清净的一个修学的理论,这个是流通分的前半段。到了常不轻菩萨品,佛陀举自己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怎么样从一念随喜到六根清净位的实际的修学来印证,他老人家亲自怎么走过去的,怎么从一念随喜到六根清净,它怎么一个过程,佛陀把这个他自己实际发生的事情讲出来,给我们一点信心。
  好,那么这个就是流通分的最后一品,来引证前面的修因得果的一个事证。庚二的明本事就是说明,常不轻菩萨示现教化的两个主要人物。这地方有两科,看辛一的初标时节人名,看经文:

  庚二、明本事  辛一、初标时节人名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整个常不轻菩萨品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增上慢人,一个是常不轻菩萨,我们看经文就知道。就在第一尊的威音王如来灭度以后,接着正法灭度,正法灭度就宣告圣道的功德已经羸弱了,取而代之进入像法时代,像法时代就是戒定成就了。在这个像法时代当时的环境,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这增上慢的僧团,就修学小乘法,而持戒修定稍有成就,得少为足的这些比丘,他们的因缘弘化广泛,信众甚多,掌握了整个佛法的话语权,就是大势力。那么就在这个时代,有一个菩萨比丘名常不轻,那么常不轻菩萨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的一个前身,他当时示现的阶位就是一念随喜,就是五品观行位的初品,初品的初心。常不轻菩萨是一个教化者,那被教化者是谁呢?增上慢人。增上慢人,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
蕅益大师说,这个增上慢人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秉受权法修学。这个权法主要指的是小乘法,二乘的声闻法。第二个,微有所得,不知位次。他也是很精进,在事修上包括持戒、修定,但是他没有如法地学习教法,所以他误认四禅为四果。就蕅益大师说的,此等即是无闻比丘之流,他不知道修学次第,就把自己的禅定当成果证,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妄生满足之想。他把这个禅定当果证以后,就认为自己已经所作皆办了,就不思进取了。这种人他有什么问题呢?由法执而生高慢,而且思想偏差,就很难教化了。

  诸位,我们回忆一下前面的迹门,佛陀正说的时候,舍利弗殷勤三请,本来佛陀是要开权显实的,说法,这个时候突然间,五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当众退席。退席,我们看佛陀的反应,佛陀是默然,没有禁止。等到这些增上慢人离开以后,佛陀讲了一句话说,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就他们的退席佛陀认同,因为他们很难教化。就是你是一张白纸,你是一个愚痴的众生,那你顶多就是愚痴,至少你是零分。但是,你学佛法产生偏差、产生法执,那叫邪见。邪见对正法是有排斥性的,这种人是很难教化了。所以,你宁可去教化一个一张白纸、整天放逸的众生,你也很难去教化一个,学佛当中产生思想偏差的这种增上慢人,连佛陀都觉得你们退席是正确的,因为你们在这里听《法华经》,你们不但没有好处,没准你还诽谤,所以退席是对的,就是退亦佳矣。所以这个时候,也就是说,增上慢人,你已经很难用正规的方式去教育他了,就是佛陀用正规的方式都没有办法教化他。就是大家坐在这里,我跟你讲整部《法华经》,他已经没办法教化。所以,只能用非正规的方式去刺激他,就这个方法。这一点我们先说明一下,常不轻菩萨所面对的所缘境,是一个增上慢人,这个是很难教化的一些众生。

我们看辛二的征释不轻之名,就征问跟解释常不轻菩萨得名的由来。先看第一段的不轻之行,常不轻菩萨他的修学内容。看经文:

辛二、征释不轻之名  壬一、不轻之行

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那么得大势,就是佛陀招呼了一声大势至菩萨,这位菩萨是什么因缘,而名为常不轻菩萨呢?佛陀就自己回答了。就是这位比丘凡有所见,他要见到什么人,比方说见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个四众弟子,那么他就会做两件事:第一个,身业礼拜、口业赞叹。他怎么个赞叹法呢?他说,我内心是深深的恭敬汝等,不敢有任何的轻慢,为什么如此呢?因为汝等所行皆菩萨道。你们虽然是修小乘法,修四谛十二因缘,但是从前面的迹门的开权显实来说,三乘就是一佛乘,因为它是可以对接的,所以,就是三乘就是一乘,所以你们都是成佛之道,所以我应该普遍地恭敬一切的法门,这第一个。
第二个,当得作佛。前面是面对法,这以下对于人。对于人,我也是恭敬,就是所谓的开迹显本。虽然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又带有邪见,但是把这个拨开来,其实你内在的真如本性是没有丧失的,所以我恭敬你这个人。那么,他这两个赞叹,就是他的一个主要的修学。那么这个常不轻菩萨,平常除了这个礼拜、赞叹,还做什么事呢?不专读诵经典。不专,蕅益大师解释说,他不只是,换句话说,他也是要读诵的,因为他是随喜品,随喜下来就是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品到正行六度。所以他在佛堂,他就读诵《法华经》,他离开了佛堂,他就是修礼拜赞叹。乃至于他从远处见到四众弟子,他还故意地前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在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生命,这个常不轻菩萨他的功课主要做两个功课:第一个,他回到佛堂就读诵《法华经》,他离开佛堂,他就修礼拜赞叹。这个赞叹就是汝等所行皆菩萨道。这个蕅益大师说,这个就是整个迹门正说的内涵,开权显实。当得作佛,就是本门正说的内涵,就是开迹显本。所以,他这样子做,他为什么要礼拜、赞叹呢?蕅益大师说,他就是把法华妙义,强毒增上慢人,令成圆顿种性。
  我们作一个说明:增上慢人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就是法执。法本来是没有错的,因为他修四谛十二因缘,他一定要有持戒修定作基础,所以持戒修定是个过程,但是他在过程当中他停住了,就是咬住这个禅定他不走了,把禅定当果证了。这个法没有错,重点是他自己的问题,他的攀缘心、有所得心,就住在这个禅定。就是古人说的,醍醐变毒药。本来法门是要让你安乐的,让你解脱的,结果你把它搞成毒药了。那毒药怎么办呢?那只能怎么办?以毒攻毒,叫强毒增上慢人。就是说,我用一念的清净心的法门来刺激你,那刺激你,你会反弹。但是你反弹当中,你一定会怎么样?回光返照。常不轻菩萨要的就是他当下那一念回光返照,就是让你从这个毁谤、嗔恚当中,当下的回光返照,就是令成圆顿妙种,乃至于一念的相应。因为这个真如本性的善根我们说过,是不可破坏的。因为你本具的东西,你一旦启动是停不下来的,所以叫作强毒,就是以毒攻毒,把他的法执逼出来,那么令成圆顿妙种。他的做法是这么一个做法。

好,我们看壬二的得名之由。看经文:

壬二、得名之由

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

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

在他所面对的增上慢的四众弟子当中,有些人是可以接受的,他病毒没有那么重,他就欢喜接受,也开始内观,开始从法执的因缘当中走出来。但是,有些人法执特别重。这法执一重,他就容易生高慢,结果高慢就会产生瞋心。所以这瞋心一发动以后,就开始出口骂詈,就是如此无智慧的比丘,是从何而来?竟然自言自语地说,我不敢轻视汝等,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而我等不需要如此的虚妄授记。就开始,有些不相信的、起瞋心的,这些增上慢人,就骂这个常不轻菩萨。
但是,常不轻菩萨如此经历多年,就是蕅益大师说的,这个如此经历多年,表示这种是善根不退之相。也就是说,我们一般的恭敬,都是一种如理作意而已了,我恭敬你,当然,我们一般的心是向外攀缘,所以我们希望别人也要平等地回报。但是,常不轻菩萨的恭敬来自于一念随喜。他是从真如的角度去看一切法、看一切人,所以他不需要回报的,因为真如是离相的。这就是为什么你去毁谤他、去打他骂他,他不退转,他能够多年的不断地礼拜赞叹下去,就是他的内善根成就。那么他这样的内善根的支持,虽然常被骂詈而不生瞋恚,仍然常作是言:汝当作佛。那说这个时候有些人起瞋心,就用木杖去打他,用瓦石去丢他,那么常不轻菩萨当下就暂时地远避,远避以后就在远处站着。而犹高声地唱言,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因为他经常地作如是的语言,所以就称为常不轻菩萨,就是他经常心存平等恭敬之心。
那么这一段有关,这常不轻菩萨这么弘扬《法华经》,是特别的方法,就是勉强,你不想听,我都要去强毒增上慢人。蕅益大师作一个问答就是说,他说释迦四十余年不务速说,不轻凡有所见,造次而言。他说,释迦牟尼佛教化弟子,他花了四十余年的时间,从阿含、方等、般若三时空性的调伏,最后才讲《法华经》,到晚年才讲《法华经》;常不轻菩萨不是,老人家一开始就直攻《法华经》,那么就是凡有所见,直接用《法华经》去强熏对方,这是怎么情况呢?蕅益大师回答,蕅益大师说:本已有善,释迦以小而将护之;本未有善,不轻以大而强毒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就是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你别看他们是小乘人,本已有善。这些人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前面说过从大通智胜佛以来,生生世世教化,他们过去生听过《法华经》,只是一时的忘失而已,所以佛陀不着急。佛陀心里面非常地有把握,你只要听过《法华经》,你表示大乘善根不退。所以佛陀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你反正有大乘善根,你跑不掉的。佛陀先用三乘,先用声闻法安稳之。
但是,这个常不轻菩萨面对的,是一个没有大乘善根的人了。没有大乘善根,你等待也没有用,你再怎么,你等五十年都没有用。不像释迦牟尼可以等,我等你四十年总可以吧?我先让你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烦恼轻了,闻大乘不谤了,能够身心调柔了,我再为你开权显实。但是这些增上慢人,他们多生多劫以来根本没有大乘善根。所以你看,一个没有大乘善根的人有一个特色,他修什么东西他特别执着,那个相状特别明显。他持布施的时候,布施的相状特别明显;持戒的时候,持戒相也特别明显,其实他那个法空的智慧很淡薄。
那么,没有大乘善根,那只能是治乱世用重典了,只能用刺激的方式了。也就是说,蕅益大师就是说,这个栽培大乘善根是一个大局,为了大局只能忽略小节了,因为你开始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恐怕来不及了。为什么来不及?蕅益大师会解释,因为他们没多久就会堕落了。所以不抢第一时间,你迟早要堕落,那这样子的话,与其你是邪见而堕落,你不如谤正法而堕落,你未来还有得度的因缘。所以就是说,这些增上慢人基本上是没有大乘善根的,你不能跟舍利弗、目犍连尊者,那些有大乘善根的声闻弟子相比。好,这个是为什么他要做如此的强熏,这是万不得已的。
我们看己三的双明信毀果报,就是常不轻菩萨又是礼拜、又是赞叹,这是分成两种情况,有些人相信《法华经》,有些人毁谤《法华经》,那这个果报就产生差别了。我们先看信者果报,分成两段,先看辛一的正明果报。这果报当中有壬一的现报。看经文:
己三、双明信毀果报
庚一、明信者果报  辛一、正明果报  壬一、现报

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是法华经。

这段经文分两段,先看第一段的增长福慧。这一段说的是谁呢?说的是常不轻菩萨的现报,他今生的果报。就常不轻菩萨他不断地修平等恭敬心,礼拜赞叹四众弟子,那么他临命终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常不轻菩萨是生长在像法时代,所以威音王佛理论上是灭度了,应该灭度很久了,但是因为他弘扬《法华经》的关系,他在临终的时候,威音王佛在虚空中为他现身说法,说《法华经》,说了多少内容呢?二十千万亿偈的内容。他听了以后,他当下都能够受持不忘,所以这个常不轻菩萨也不可思议,有三昧跟陀罗尼。得到了眼根清净,乃至于耳鼻舌身意清净,就是成就六根清净了。因为他从一念随喜不断的读诵、不断的礼拜赞叹,修平等恭敬心,到临终的时候就成就了。在临终的时候,又遇到威音王佛讲《法华经》,就成就六根清净。成就六根清净以后,那不得了了,增长寿命,那又从临命终又回复到正常的生命。又活了多久?活了二百万亿那由他岁。那么增长寿命以后呢?他就为那些过去毁谤他的弟子,广为说《法华经》,这个时候就用正规的方式了。
这个是这样子了,常不轻菩萨又得到寿命以后,他先用神通力、乐说辩才力跟大善寂力,使令增上慢人,他是先忏悔。所以,你这个因果是要分清楚了,你成就善根是一回事,你过去所毁谤《法华经》,你一定要先忏悔。先忏悔以后,然后常不轻菩萨再为他们说《法华经》,令其信解。那这个时候的广说《法华经》,就是正常方式了,不是用刺激的方式。这第一点,说明常不轻菩萨他的果报,增长善根跟寿命。

看第二段:

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力、乐说辩力、大善寂力,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

那么当时的增上慢的四众弟子,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些曾经轻贱常不轻菩萨的这些人,看到常不轻菩萨临命终的时候,欸,又活过来了,活过来以后又产生了大神通力、乐说辩才力跟大善寂力。大神通力是他的身业的功德,乐说辩才力是口业的功德,大善寂力是意业的功德,这三种功德都是从六根清净产生的。就开始向他忏悔,忏悔以后,常不轻菩萨为他们说《法华经》,他们听完以后就开始产生了信解,也开始产生了顺从。
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常不轻菩萨他那一生当中,因为修平等恭敬,包括身业的礼拜,他平等的礼拜一切众生;口业的赞叹,赞叹一切法门、赞叹一切众生;那么意业的平等恭敬。所以他快速的从一念随喜而成就六根清净,而增长了广大的福报。所以这个《法华经》是福慧双修的,他是自己做一个证明,他实际上就是这样修,而且是现生,连死亡都没有经过,现生就成就六根清净,成就了增长寿命。

好,我们看壬二的生报,生报就是来生的果报。看经文:

壬二、生报

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

那么常不轻菩萨增长寿命以后,他又教化了千万亿众,又教化了很多,这个就不完全只是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了,就是其他的人,那使令他们安住在无上菩提,就是开始产生《法华经》的内观的思想。《法华经》最大的特点就是说,我们一般学佛,就是从三乘的修学,就是从因缘去追求,这种修四谛法,去追求我空的真理;去修六度法门,去追求六度的功德;所以这个因缘观的特点就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生它有什么好处呢?它鼓励我们去修学,一切的功德可以创造。但是到了《法华经》,就不一样了。《法华经》强调的是内观,所以它强调一切法无生,就是真正的功德是你能念的心,你要去开显你内在的自性清净心,那是最大的力量。这个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以整个佛力、法力、心力,三力当中,真正的力量是你心灵的力量,这个佛力跟法力只是一个助缘。所以开显诸法无生而唯心所现。那么你能够知道诸法无生,你就安住无上菩提了,这种善根就大乘善成就,就不退转。
所以,他教化这么多众生以后,他命终之后,他自己得值二千亿诸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所以说《法华经》,蕅益大师他是强调,这种果报的特点来自于得值诸佛,这个很重要我们一般没有学《法华经》的人,跟佛陀的距离是很遥远的,就是你跟佛陀的关系,你找不到交集。就是当你选择流浪在外的时候,你想想看你跟佛陀有什么交集呢?你追求是法力不可思议,你就算忆佛念佛,你也是心外求法。诸位,我们跟佛陀唯一的交集就是一念心性,唯一的交集,就是。从果报上是找不到交集的。你如果要从因缘所生法,佛陀是万德庄严,我们叫做业障深重,这两个是,一个大富长者,一个是流浪的乞丐,这两个是完全没有交集的。所以,你没有交集,你怎么跟佛陀相遇呢?

但是你一回光返照,诶,好了,那就十法界不离一念心性了。所以,为什么《法华经》,他诵持《法华经》的人,他很容易跟诸佛相遇?因为他是透过回光返照,所以他能够真正明白自他不二,就套一句印光大师的话,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就直接进入了真如本性之海,那么建立跟十方诸佛自他不二,感应道交。那么,这个就是常不轻菩萨来生的因缘,就是能够值遇二千亿佛。而且在这个佛法当中,他继续说《法华经》,这跟佛结缘,也跟法结缘。

看第三的后报:壬三、后报

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佛法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

  那么后报就是指的是,未来多生以后的果报。那么常不轻菩萨从一念的随喜,修平等恭敬心,然后当生成就六根清净,后面就值遇二千亿诸佛,那么后来呢?后来又值遇了二千亿诸佛,也同号云自在灯王佛。那么在这个诸佛法中,他一方面受持读诵《法华经》,一方面为人解说,所以最终成就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这个常眼清净,就成就法身了。前面的这个功德是六根清净,这个地方成就真正的破无明证法身了,就真正意义成佛了。因为你成就法身,就有三身了,所以诸佛的功德你都具足了,只是你的层次浅深不同而已。
那么成就法身以后呢?他就继续为四众说法,而心无所畏。那成就法身那就不一样了,那就是见道位了,真正见到了中道实相。前面只是一种理观,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这是真正的证得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证得,所以内心就特别有信心,无所畏。那么在来生当中,第一个成就法身,第二个究竟成佛。看经文:

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那么在未来世当中成就法身以后呢,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他成就法身以后又供养了千万亿佛,那么对十方诸佛恭敬尊重赞叹,一方面种诸善根,一方面又复值千万亿佛,在诸佛法中开始积功累德。我们知道从成就法身以后,他就从般若道进入方便道了,开始发菩提心,广修六度、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最后福慧圆满,就真正地成就究竟圆满的佛陀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应化,是要告诉我们什么事?就是释迦牟尼佛就是从一念随喜修起的,他一路走来,从六根清净到最后的到成就法身、到究竟成佛。所以这个人他是这样,就是说,你如果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你就越来越糟糕了。你要走上了正路,你就越来越好。所以人他就是,要么你越来越好,你要么越来越差,他是这样。
而这个好坏就根本,当你的根本是错的、是颠倒妄想,那你不管是修什么法门,就一路错到底了,就《楞严经》说过的,根本成妄。所以,你依止的真理是很重要的。就是说,你依止的道理是错的,那你如果懈怠,那还好,说我也不修行,那就算了,你越精进越糟糕。因为你一开始是虚妄的,是攀缘心的,是心外求法的,你越精进,你的思想是越偏差越厉害了。那你如果是正确的,就跟那个常不轻菩萨一样,他一开始就是回光返照,依止不生灭的清净心来作本修因,所以他一修下去的时候,那就是顺风顺水,直接六根清净,到成就法身,最后究竟成佛,就这么一个过程。
那么这么一个过程,蕅益大师就提出一个问答。他说常不轻菩萨,他就是一个果后的示现,就是你本来就成就法身了,那你是果后行因,回过来去示现一个一念随喜嘛,那你为什么还要经过六根清净到法身、到成佛呢?你既然是果后行因,那你就直接成就法身就好了。蕅益大师说不对。蕅益大师说既然是果后示现,他所经过的过程一个都不能避免,他举一个例子。比方说,过去有一个叫陶朱公,这个陶朱公善得致富的奇术,他很会做生意。你给他一块钱,他就可以把一块钱变成两块钱,它两块钱变成四块钱,他很快就能够创造千万的财产。所以他这种,他善得致富的奇术,他赚到的货值万亿以后,他把这个钱财全部舍出去,到另外一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呢,他也是做乞丐,先乞求一块钱,他从一块钱又开始他的做生意的技术,又变成他变成万亿的富翁,他又把这些钱又布施出去,又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那这是说什么事呢?就是法身菩萨亦复如是了。他证得法身以后,他不会像阿罗汉只是在那儿享受常乐我净的功德,不可能。他把法身功德置而不用,就是把它搁置起来不用,他回过头来,从因地修学,他回过头来,把他过去走过的路,一念随喜,再走一次。这不断地从果后示现当中,去强化他内心的清净心、菩提愿,去跟众生广结善缘。诸位,它是这样子,我们修行要把法跟人要分清楚。法,这不是佛陀创造的,是佛陀发现的。比方说四谛法,四谛法你能够去思惟无常,你自然你的内心就感受到痛苦嘛。你从痛苦当中就知道,你的生命没有主宰性,就自然进入我空的真理。这跟谁去修没有关系。你就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他成就佛道了,他示现变成一个凡夫,他带领我们修四谛法,他的一念清净心、菩提愿,去操作四谛法,他也会产生无常故苦,苦既无我,就是这个法门只要操作下去,它自然产生这个效果。
那说那你释迦牟尼佛你以前的法身呢?他的法身可以暂时不用。就好像说你的存折有一千万,你也可以示现变成一个乞丐,跟乞丐在一起。就是说,即便是果后示现,果后行因,这个常不轻菩萨,他也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因为法尔如是。你不可能说,从一念随喜就直接不要经过六根清净,直接跳到法身,不可能。他只是不断地这样子,他把过去走过的路一次一次地走,那么差别在哪里呢?差别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自在。我们从成佛之道,从凡夫到法身,走第一次的人就是不自在,因为我们带业修行。我们第一次走的人,内有烦恼,外有业力,又带有生老病死,所以这障碍重重,我们第一次从凡夫走到法身是很辛苦的。但是诸位,你走过一次以后,你最后再来到人世间,开始果后行因的时候,那你就不一样了,你就是于法自在了,因为你没有烦恼也没有业力,没有老病死,你完全是依止清净心、菩提愿,这个时候你修《法华经》就不一样了。
但是你在修的时候,你带着你的徒弟在修的时候,你也是一样,从一念随喜、六根清净、成就法身、究竟成佛,这个过程是不变的。只是你走得轻松愉快,你走得自在,你的弟子第一次走的时候走得不自在,就跟你走第一次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就是这个示现,他的阶位都不能有错乱的原因,这个是法尔如是。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编者注:文字是对照视频字幕录入,若有错别字请留言告知。另请个别道友不要着急留言求后面的课程,净界法师2020年讲法华经共30集(107--137),129集以后是9月中旬以后上的课,视频需要时间做字幕的,我们只能做好一集发一集,发布时间也定不了,急也没有用的,知道吗?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106(未完)链接,找不到的进来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128链接(未完)

法华经讲记127:你要觉得你的舌根吃什么都没有味道时,那表示你该做功课了

法华经讲记128:临命终的正念是理观的清净,把决定胜败的战场拉到本具的清净


回向:以此清净功德与一切众生共,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一切众生皆能听闻佛法、受持佛法、安住佛法,愿一切众生圆满一切福慧资粮,清净一切业障!愿一切众生即时离苦得乐往生净土!愿皆获得如意之手,撝空出宝满众生愿,富乐无尽智慧无穷,妙法辩才悉皆无滞,共诸众生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因此善根更复出生无量善法,亦皆回向无上菩提。愿若生之处常遇诸佛,逮甚深三昧,见无量佛,成就多闻、清净智慧。

愿一切众生疾逮善权方便,世世值遇三宝,世世与善知识共会,远离恶知识,精进修行,常乐于行法施及饮食施,生生世世永离一切贫穷困苦与疾病。愿每一位护正法者身心健康,福慧具足,法身增长,色身增长,福报无限,法力无边,速证菩提永不退转。愿能令一切众生现受富乐,无病延年,于所愿求无不遂意,亲友眷属悉皆安稳,长辞八难,永出苦源,不受女身,逮成正觉。愿天仙不坠,国主清宁,世界和平,战争不起,灾疫消除,国泰民安,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人心向善,祸患不生!愿正法久住,法轮常转,法界有情,同生极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