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朋友圈三天可见」是一个愚蠢的设计

2017-07-21 张辉 辉哥奇谭

我以下说的所有话都是错的。

今天谈谈我对「朋友圈三天可见」这个设计的看法。事先声明,我这个看法一定是夹杂了很多个人观点的,肯定是片面的,肯定是感性的,肯定是缺少数字支持的。在承认上面前提之下,请继续阅读本文。

我比较晚时间才真正意识到微信上线了一个新的功能,或者说加了一种新的限制(一般创新停滞之后都喜欢这样干),就是在原本的朋友圈开放的时间范围上又加了一个选项:三天可见。

据说这样的功能满足了如下的需求:

  1. 觉得自己今天比三天前NB很多(或者说:三天前很SB)

  2. 害怕自己在三天前说了很愚蠢的话,被好事者翻出来说事,杜绝挖坟

  3. 保护隐私

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看起来能取悦部分人,但实际就是一个超级短视的设计。部分用户满足了保护隐私的虚妄,三天可见根本不能阻止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窥视你啊,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应该关心你的一举一动才对。为了应对这些人,你应该把所有信息都设置为「仅有自己可见」或者干脆什么信息也不发才对。为什么不拉黑那个人?我知道你不敢拉黑Ta啊,Ta可能是老板、同事、家人。

但这种风气蔓延起来会杀死整个朋友圈。

那些经常说傻话的人,经常说废话的人,经常怕自己说话被人嘲笑的人,他们关了朋友圈又如何呢。问题是那些有趣的人,如果怕「木秀于林」的情况发生,采用各种方式,比如分组,设置仅XX组可见,还在坚持发原创的,有趣的内容的朋友也在尝试「三天可见」呢?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因为,有趣而又能善于表达的人本来就少。

这种事情会不会发生呢?我觉得会的。身边的一些有意思的人,坚持不在朋友圈秀加班,坚持不发或者少发公司广告,坚持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这些人,为了丰富朋友圈的内容,为了传递「生命是有趣」的这个信息,冒了多大的风险。这可好,出了一个「朋友圈三天可见」的设计,这些朋友中马上就有人试了。然后感到一丝轻松,起码老板无法看到我三天前发的内容。

如果仅是个别的人还好,问题就在于这种习气有传染性。本来吧,朋友圈每分钟都在更新,我们每天看朋友圈的次数有限。所以,我们能在朋友圈想起一个人的几率是好几天才一次,这还是那些有趣的,你关心的人。如果你碰巧看到Ta点你的赞,看到一个熟悉的头像,然后去翻Ta的朋友圈。结果吃了闭门羹:三天可见,岂不扫兴。你每天都能看到有故友设置了三天可见,你怎么想?老子也不干了!想想做这个设计的PM真是愚蠢,做这种设计的人就仿佛在公路上鼓励加塞,鼓励走应急车道的行为。最终原本老实但不坚定的人也会跟着学坏。 最终这种风气会弥漫直到杀死整个朋友圈。做这个设计的人以后一定后悔的要命。

如果大家都变成三天可见,会怎样?君会问:有三天可见,为何不满足?因为此时有另外一个可怕的事情在发生,这些原本比较热衷于发有趣内容的朋友,因为自己设置了三天可见,自己发贴意愿也在降低。这就和貔貅一样,一个不需要输出的物体,其实本质上也不要输入。是输出在刺激输入,抑制输出就是抑制输入,抑制输入就是在抑制创造,抑制有趣。

有人还在为这个愚蠢的设计做辩护,说这是仿照Snapchat,刺激更多年轻的人参与朋友圈,刺激更多腼腆的人参与社交。可这哪里是Snapchat。微信就是微信,哪里是QQ,更不是Snapchat。微信做了QQ没做到的事情,把办公室的白领都召集到这个平台上,但不要想做一切事情,也不要羡慕QQ能吸引年轻人小朋友而自己却不行。

阅后即焚是阅后即焚,三天可见是三天可见。两个风马牛不相及。阅后即焚刺激很多不敢表述的人大胆聊骚。但三天可见既没有刺激这些人更多的发帖,更把一些平时发帖的人发帖意愿遏制了,这就是典型的负激励。

这个功能是微信近几年来少有的败笔,做这个设计的PM可能还洋洋得意,看看我这个设计被多少人喜欢和使用?每天都有更多的人在使用这个设计。按照数据驱动的方法论,群众在用「拇指」投票,越多人使用,说明我这个设计越英明。真相是这样吗?只知道「数据驱动」还不如一只猴子。

产品的设计师一定要明白这个产品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比如朋友圈,有越多人分享自己的真实状态是最终目标。帮助这个目标的,是好的设计,伤害这个目标的,是坏的设计。做产品设计就是在设计「激励机制」,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点滴设计鼓励什么,抑制什么。是否能符合项目的根本目标。别被部分用户(哪怕这个用户是你老板,哪怕他是张小龙)的反馈带着走而忘记最终的目标。声音大不代表需求大,往往是「少数派」能发出最大的声音。

综上,「朋友圈三天可见」并未真正保护到隐私,该窥视你的人还在窥视你;也没有刺激那些腼腆的人更多的聊骚,因为并非真正的「阅后即焚」,也不是一对一的场景;它抑制了那些做原创内容输出人的积极性;同时又会在这些「有趣的创作者」之间传染。看不出这个设计的合理性在哪里。

另外,相信很少有人三天前很SB,今天就英明神武了,比较合理的推断是:你这半年来进展神速,已非当日小儿。所以,设置半年可见就可以了。基本可以拒绝挖坟。如果三天前说的话容易被人挖坟,说明这个人的确很SB,最好还是别说话了。

最后,为了给这个PM挽回一点颜面,建议把「三天可见」设置为收费功能,因为的确有一些大佬、VIP,既无法离开朋友圈,需要保持发声,又希望能保护隐私。对这些人大胆的收费好了。至于普通人,没那么多人盯着你,你自己三天前也没那么傻,还是满足于「半年可见」吧。还有很多一年也发不了12个内容的人,也设置三天可见,不是在浪费资源吗?

当然,我在微博和朋友圈有不删帖的习惯,我知道自己说了哪些傻话,我愿意留在这里,更多让我自己反省,反正自己不是somebody,当然也不是nobody。把朋友圈看成自己的成长记录,看做自己的编年史,岂不是更好。

你画你的三天地牢,我继续我的清流,再见(再也不见?)。


参考文章:你无法满足一个缺爱的人

前一篇文章:普通人为什么更需要胆大包天的目标(BHAG)?

不愿意在朋友圈谈的事情,来小密圈谈吧。我已开通小密圈,我会在小密圈中记录我的生活和随感,记录我看的书,记录我的读书感想。而小密圈里,也聚集了1000多位对于生活同样敏感,同样积极,同样热情的朋友——我的读者们,过去的四个多月,我们成功在「小密圈」营造了一种不同于「微信朋友圈」的氛围。了解「小密圈」,请回复消息「小密圈」(非评论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