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勤时间隔离工作与生活
每次大家听到我住在距离公司25公里远的地方,上下班得40-60分钟,都会问我:「为什么要住那么远?」
每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我在脑海中都不由得快速回顾自己这些年来上下班的经历。自从2001年来到北京,我的上下班通勤距离基本上都在20公里左右,每次需要耗时一小时左右。期间也有两段时间住在距离公司非常近的地方,近到走路只需要5-10分钟左右就能到公司。
在搬家到公司附近前,我曾经有过这样的如意算盘:「每天上下班如果可以节省1-2小时,那么这段省出来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做很多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读书或者工作。」
但不幸的是,我所设想的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虽然搬到公司附近后,每天的确在通勤时间上节省了将近两个小时,但我并没有觉得生活中多了两个小时。相反,因为距离公司近了,我反而在公司待的时间更长了,但工作效率,工作产出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自我学习和读书的时间也没有非常明显的增加;省出来的时间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住的近了反而没有获得预想中的更多时间,更多轻松?
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把家搬到公司附近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其原因是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你缺少一个充分的缓冲地带,用来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隔离开来。
现在有更多的人已经理解到,我们每天需要的不是去「管理时间」,而是要去管理自己的精力,管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欲望,管理外界的预期。因为时间本质上是无法管理的,它只是均匀的、不受干扰的流逝而已。我们能管理的,是那些对于效率、结果有本质影响,同时又可以在我们的关注下,可以改变的因素。
举个例子,如果我晚上9点回家之后就开始直接做需要动脑筋的事情,比如写作或者策划,那么一定是冗长、痛苦和低效的。相反,如果我能打个12分钟的盹儿,加上入睡和醒过来的时间,总共多花20分钟,但事情的结果会截然不同。虽然看起来「浪费」了20分钟,但是我在休息之后,精力会变得非常好。原本一个小时也写不好的文章、汇报材料,此时可能只需要30分钟,就能非常高效的写好,不仅最终的结果质量更高,而且整个过程充满了快乐和满足。全部时间加起来(50分钟)还要少于那种看似勤奋的「连续作战」。
而每次通勤的时间,就仿佛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做了一层隔离,又是一种缓冲,能让你的大脑有充分的休息过程。有人可能会抱怨通勤路上的拥挤和嘈杂,但是相比于工作和生活界限的模糊带来的低效和疲劳,通勤道路上的状况其实是你自己可以管理的。
比如你可以选择出行的时间,只要稍加注意,你就可以错开「最高峰」,通行时间会大大减少,也没有那么的嘈杂拥挤;你可以选择出行的工具,可以是公交、步行、地铁、出租、专车、自己开车,在不考虑「出行成本」的前提下,你有非常多的选择。在能确保1小时内能到达的前提下,我愿意尝试各种方式;你还可以选择在通勤路上做什么,比如打个盹儿,听音乐,听书,拍照等等。
我在买 Tesla Model X 之前,都是步行、地铁、专车等多种方式灵活切换,配置。在决定再买一辆车自己开之前,我也想好了一定要把通勤的时间更有效的利用起来。在这里多说一句「自动驾驶」,尽管 Tesla 目前所实现的自动驾驶能力仅相当于 SAE 自动驾驶分级中的第二级(整个级别从低到高共6级,0-5),但已经解决了我上下班路上的一大问题:可以让我在五环路驾驶时,在保持眼睛看着前方,手放在方向盘的前提下,节省大部分「驾驶精力」。大家可以把自动驾驶看成给自己找了一个帮手开车,自己需要根据对方的驾驶技能熟练程度来决定自己对「他」的信任和放心程度,决定需要何种「监督」以及何时需要「介入」。帮你创造自由时间,这就是科技进步的好处。
最近上下班通勤途中,我要么是听大提琴曲,放松大脑,要么是听「得到」平台的课程。每次听到有启发的地方,总是内心忍不住的喜悦。后续打算找更多的课程或者书籍在上下班途中听。有时在等待红绿灯的时候,我还利用语音输入来快速记录自己的灵感。在汽车这样的独处环境中,人其实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其中一些是非常不错的点子,这时候就需要你有安全且方便的方法能记录自己的「一闪念」。如果让我设计汽车,我一定要在汽车方向盘上设计一个「灵感」按钮,一按这个按钮,就可以以语音记录我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同时转录成文字。我知道类似 Siri 或者其他语音助手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做这件事情,但是多一步总会抑制你的使用,我还是需要「一键直达」的记录灵感的方式,而且一定是非常安全的才对。
记得以前有一个帖子很流行,讲的是很多人为何在地库停车之后愿意在车上再待一段时间,这个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所以一时间也是刷了屏。原因很简单,这是当代人难得的「独处时间」和「留白时间」。
我相信未来的交通工具会给更多的人创造出这种独处时间和留白时间。在这个时候,交通工具真正的成为办公室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一个缓冲空间,一个独处空间,一个可以放空的空间。
我的同事中,有几个喜欢走路,他们会提前几站下车,特意走一段路,据说这是很多「内向」的人获得能量的好办法。对他们而言,走路这段时间,也就是他们的「第三空间」。
在节奏越来越快,个人空间不断被压缩,手机让工作无处不在的当今社会,「独处」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品,而如果你特意在生活和工作之间留出一段恰当的距离,用这个距离去创造一段独属于你自己的时间,用这个独属于你自己的时间,去放空自己,去学习,去感受,去发呆,都是很好的缓冲与修整。一旦你有这样的认知,原本视为「畏途」的上下班通勤,反而会变成你每日补充能量,回归自己的所在。
这又是一个「改变认知,你周围的世界会截然不同」的例子,希望我的片言只语给你以启发。
参考文章:车能否成为「第三空间」?
前一篇文章:独立思考的前提并非读上百本「经典书」
原创100天100篇之91/100,享受自己的每一天吧!
不愿意在朋友圈谈的事情,来小密圈(现已改名「知识星球」)谈吧。我已开通小密圈,我会在小密圈中记录我的坚持。而小密圈里,也聚集了1000多位对于生活同样敏感,同样积极,同样热情的朋友——我的读者们,过去的六个多月,我们成功在「小密圈」营造了一种不同于「微信朋友圈」的氛围。了解「小密圈」,请回复消息「小密圈」(非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