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德国孩子的命运差异:名校毕业生和16岁未婚妈妈给我的启示
永恒轮回
尼采发明了一个很牛掰的词:永恒轮回。本着DrBing非科学不正经的一贯态度,把百科解释代入到个人生命中,意思就是“个体是对原生家庭形态的“一系列永不停止的重复循环”,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是自己原生家庭命运的重复,“认识到这个真理将鼓励每个人细致考虑他们的生命决定”,鼓起勇气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
我的祖爷爷一百多年前出生在广东文海的穷山僻壤,年轻时冒着生命危险坐黑船偷渡LA,在唐人街打黑工20年,不幸第一次回国就出意外蹲了(据说是装酷带回了把火枪被抓),两年出狱后就留在了村里。这是一个尝试改变“永恒轮回”因脑子一时进水而不幸失败的例子。
如果祖爷爷留在了LA,没准DrBing今天读的就读哈佛了
到了我爸爸这一代,上一篇文《我的二货爸爸》写了,他从这个穷村里考到大学,后来成为了大学教授,这次是改变了原生家庭的“永恒轮回”。但几十年了,他至今还是全村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其他大部分人还是像自己的祖辈一样在穷山恶水轮回着命运。我爸爸这个命运跃进,算是往上方向,并且跨度很牛的一个。
到了我这一代,在城里的教师大院里长大,理所当然成绩不差(除了高考一年不记得有“用力”过),最后考到国外高校进修。这也是一个命运改变,但是这个跨步就没有我爸爸那么大了。因为教师大院里和我同龄的孩子后来至少一半都到了国外进修,不是教授也是博士,所以我这的生命跃进不算特别牛掰,和我一个成长背景的不难做到(我老说“插翅而飞的孩子”最初原型是我自己,其实应该是我爸啊)
每一个家族的延续,其实都期待下一代能比这一代更好,否则起码不要更差。
可惜的是目前中国却不是:改革开放后几十年,很多家庭都在大环境下顺利正向改变了命运。然而我们的下一代却出现了拐点,很多家庭都出现了“倒退”。近来看到一个关于90后的经典案例,富足的家庭,家长从小给孩子报名各种培训特长班,各种操心各种用力,最后孩子什么都不了了之,无论家长怎么看着守着学习,孩子成绩老也上不去,最后好不容易通过关系读了一所大学,毕业后孩子却工作也不找,呆在家里啃老。我想中国经济飞跃期结束,进入比较富足的时代以后,相信在00后,10后家族命运倒退将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所以思绪来了,就想通过三个德国家庭孩子的成长经历来探讨一下这个命题。
第一个和第二个家庭
写作起因如下:邻居Mainen夫妇(简称A家)上月去里斯本度假三天,我就收留了他家腊肠狗狗Emma三天(萌狗照片可能英华兰妈妈都看到我朋友圈啦),为了报答,复活节期间请我们全家到家中吃大餐。同来的还有街上另一家同样很熟的Korp夫妇(简称B家),刚从澳大利亚度假一个月回来。
A先生是Air bus的高级工程师,A太太是家庭妇女。儿子Peter刚满28岁,从世界顶级名校伦敦大学(UCL)经济学博士毕业,已经在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任职一年。
B先生是一名外科医生,B太太是护士,大儿子30出头岁,去年还说是在Zalando(类似于京东,很著名的企业)任南美总监,今年携全家转战悉尼。小儿子应该是25岁左右,正在布里斯班附近一个著名的私立大学(学费特贵,入学特难)读硕士。所以两夫妇就趁着探望儿子,用5周时间把澳洲游了个遍。
B这家人怎么看都是人生赢家
咦?DrBing你怎么能直接把名校毕业+好收入=好的教育成果呢?但事实就是,这两家人孩子首先很享受自己的生活,家长也是自豪地唾沫星子乱飞,得意得满脸红光。其实孩子高兴+父母自豪,这就是教育成功嘛。
第三个家庭和两个孩子
再说本文要说的第三个家庭,是我德国婶子领养的女儿——16岁的塔贝雅。婶婶很有爱心,13年前看到街上有个3岁孩子在雪地里一个人玩,就和这个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孩子的母亲十来岁辍学,没上过一天班,全靠德国强大的社会系统养活,16岁就生了第一个娃,现在三个娃不同爹,也不知道谁是爹,平时只做两件事:酗酒和滚床单。和谁滚了?酒醒就不知道了。
不婚的婶婶决定插一把手,那时起不断关心塔贝雅,最后经过不断的抗争和努力,在塔贝雅8、9岁的时候正式领养了她,让她彻底断绝了母亲的不良干扰,还一直自掏腰包让她入读很贵的私立学校(AB两家孩子都是读普通免费公立)然而呢?
16岁的塔贝雅上月发现自己怀孕了,肚子已经凸起来了,爸是她同父异母哥哥的好基友,得知被当爹以后已经躲起来了。因为决定不堕胎后,婶婶将准备迎来一个孙子。塔贝雅也将辍学,成功实现母亲16岁生娃辍学的命运轮回。
塔贝雅九岁生日时还是个看起来很可爱的孩子
所以当晚我们几家人的聊天很自然就牵扯到孩子的养育上来了。同在一个区生活和上学,塔贝雅也是从来没有去过烂学校,怎么结出了那么不同的果实呢?
于是我问起AB两家他们孩子成长的往事,想要发觉一些亮点,可惜很失望,什么都没有找到,平常地不能再平常(和我的基本一样):和本街其他孩子一样就近入学,成绩一直是中上。高考(德国叫Abi)发力一年就上了不错的大学,研究生都到国外就读。两对夫妇左思右想,真的不记得自己有在孩子成长上做过什么“用力”的东西啊!A老在Airbus通宵做设计,B家甚至经常要随船做船医老久不回家,(不在家不代表感情疏离哈! 感情是非常好的)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是顺其自然而已。这就是两个家庭的“永恒轮回”,看起来好像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那样的一个事儿。
而关于塔贝雅我记得两件事儿。
第一就是婶婶为了扭转塔贝雅的过去,在养育这块非常“用力”
在正式获得塔贝雅的抚养权之前,婶婶就把孩子自费送进一所很贵的私立学校,学校很远,婶婶每天早上和下午自己开车近一个小时接送至今(婶婶今年也70多了)。婶婶乳癌复发那一年,要入院15天手术,就把孩子寄宿在我家,还要求我每天开车接送。当时塔贝雅已经12,13岁了,自己乘搭公车在这个年龄我觉得是非常正常了,但是婶子说“不行!你们不送那我就从医院爬起来去送”。后来这几周我家光是接送就吃尽了苦头。这个就是“用力”之一。
第二件事:有次塔贝雅的手工作业是搭建一个玩偶房子。的确对十来岁的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活儿,但其实想来拿纸糊一个也不太难。但婶婶就把娃领到我家,要我帮忙(为什么我呢?全家我手最巧啊,女汉子哇咔咔),要求是能“鹤立鸡群、眼前一亮”,我和婶婶的意见是完全相反的:“创意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谁的表扬,而是孩子用自己动手完成一个自己的点子,无论这点子有多简单多傻瓜”。
但是NO,婶子不赞同:“一定要最好的,要让娃从小有优秀意识”,于是只好出了一个三合板的方案终于通过婶婶那一关,开始在我牛哄哄的工具房动工(《我家锤子比你家钉子多》一文已经晒了,这里就不发了),本来想着孩子多少应该参与一点吧,结果塔贝雅甚至没愿意进工具房,就听着自己的音乐,无聊地坐在外面的楼梯上(幸好还没走掉!)我叫她做这做那,她都是一脸木然,僵尸那样慢悠悠地挪过来,好不容易递过一个锤子,又立刻跑出去了。没办法,冰冻三尺非一夜之寒,何况我工作的事儿还那么多呢,于是三下五除二自己做好了交差。婶婶对“优秀意识”误解很深啊,又不是你做的,优秀和你有半毛钱关系嘛?
近来好友粥悦悦说了句很牛掰的话:凡事太用力都应该反省。
从这两件事看,16岁生娃的事儿就不奇怪了。婶婶和我在中国接触到的很多父母真是像极了!很用力,却很悲剧。
按照塔贝雅那个悲剧的童年经历,光给她提供一切爱和一切最好的,其实远远不足与把她从童年心灵的泥沼里面拔出来。到了16岁,还是不可避免地重复了原生家庭的命运,进入“永恒轮回”。(和俄狄浦斯一样带有悲剧性)
有趣的是,塔贝雅的二哥帕斯卡在9岁时也被一个和A、B家背景相似的家庭领养,虽然没有像A,B家儿子那样,但现在起码完成了中学,成了一个木工学徒,性格平和,没有不良嗜好。他算是中断了一个家庭命运的“永恒轮回”,选择了另一种命运,而且他的下一代相信会做得更好。
关于命运和家庭土壤
所以想来想去,对这三个家庭,4个孩子不同命运的故事,我猜测,对孩子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家庭土壤吧。
好的家庭土壤不用怎么催肥,苗自己就长成树了。A先生和B先生都是有一定事业成就的人,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看着父母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家里书房里一排排的书就算一本也没看过,但那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对下意识的熏陶了。自然觉得将来成为爸爸妈妈这样的人才是很正常的吧,绝不会想到原来还有辍学、吸毒、失业、拿救济金、酗酒之类的其他生命途径。这就是一种在良好的土壤中,不“用力”的教育收成。
而着急想要扭转塔贝雅“永恒轮回”的婶婶,问题出在
土壤本来就不太健康(不像二哥帕斯卡的领养家庭那样是和睦完整的家庭,还是双亲)
太过用力
用力方向全错(两件事处理就知道了)
所以觉得,每一个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更好,家族的命运向上前进的家长,都应该先把“用力”停下来,思考“土壤”的问题。
土壤是什么呢?我这几天是这么想的。
第一点:无论是单亲还是双亲,家长给孩子的都首先应该是平和的没有吵骂的家庭氛围,和完整的爱,这是最基本的素养。
第二点:家长不需要有什么高学历,也不需要非得事业有成,但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里洋溢的智慧。智慧和学历无关,和社会地位无关,和财富无关。
第三点:家长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比任何“用力”都给力(我现在眼前都能清晰浮现出小时爸妈挑灯看书专注的脸,是这让我学会了好学和专注,从小到大都从没有人督着我好好学习)
家里吵闹不和夫妻破口对骂,却期望孩子对外人彬彬有礼,对家人体贴暖心?
爸妈每晚看电视,孩子出房门瞄一眼就直接撵回房做作业,期望孩子成绩出众?
为了一个淘宝退款和客服大吵运费谁付,却给孩子请来最贵的钢琴老师指望孩子拥有高贵修养?
这事儿说出来都没人信。
但的的确确这是无数家长的做法。
土壤不存在,再“用力”,最后的结果一定都是相反的。相反,当家长用心去酝酿出这样一块肥沃土壤的时候,孩子对知识,对学习具备了好奇和兴趣,引入门之后即使不花任何力气,都能看到小苗欣欣向荣地成长。这种不“用力”就能自由生长的,才算是我老说的“插翅而飞的孩子”吧。
写到这里,就必须回到之前说的那些啃老的90后,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我忽然间明白了,他们家长的一代只是因为时代的结构性改变享有了丰富的物质上的果实,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拥有改变“永恒轮回”的素质和智慧。当然更谈不上什么土壤和精神上的继承了。这就导致了一批人家族命运的倒退,而且越用力,越倒退。
最后说回本行英语启蒙。经常看到一些题目大致如下的微信文《英语文盲妈妈一把屎一把尿培养,女儿10岁能读哈利波特》耐心看家长启蒙的细节就知道这不是一般家长能执行下来的:太用力!不可模仿,不可持续。
还是粥悦悦那句:凡事太用力都应该反省。
有感的家长请公众号给我感想和反馈吧!
也欢迎你跟我分享你和孩子的故事哦(bing@go2everla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