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洲教育:宁愿穷在一起,也要公平(人傻钱多的德式教育公平)

2015-08-19 DrBing 英华兰的DrBing



前言


昨天DrBing的文章《伊顿公学教务长讲出的精英教育》(点击阅读)说的是英国的精英和平民教育差异,今天吐槽一下欧洲的代表——“绝对公平”的德国教育——这是一个藏富于民的国家,为了“公平”二字,政府可是背负了大堆赤字,不过不怕,因为:


这篇文章是写给抱怨中国“教育资源不公”的家长的。试想一下要是你生在德国,会比在今天的中国抱怨更少吗?


狗血的问题家庭


首先要说一下德国的下层是怎样。看过我那篇《四个德国孩子命运》文章的一定都知道我德国婶子那档子“狗血”事迹。她十个非常有善心的人,在社会保障中心做义工的时候,认识了个3岁的女孩塔贝雅并领养了她。德国社保系统会为这些问题家庭的孩子寻找好心并且有能力的寄养家庭。养父母都会获得一笔不少的补贴,变相地鼓励社会帮助这些孩子。


塔碧雅母亲是个天天和各种不认识的男人滚床单的酒鬼,一辈子没上过一天班,靠着救济金生活,生了三个孩子:米夏,帕斯卡和塔贝雅,每个爸爸都不一样,也都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因为我婶子,我家就和这个问题家庭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大娃米夏,因为12岁就有暴力倾向所以一直在福利院和管教所切换着长大。今年已经20了,18岁的时候就和一个相同家庭背景的女孩生了个儿子,今年二胎。两口子都十来岁辍学,至今没有工作也从没找过工作,酗酒成性,拿着社会救济金,住在福利住房(政府分配,不用交房租)里。米卡上半年进了戒毒所,7月刚出来。


德国的低保家庭有政府提供住所和各种补贴,生活水平比很多辛勤工作的国人高


二娃帕斯卡今年19,10岁被一户好人家领养,两夫妇都很懂管教,自己的儿子也很出色,对帕斯卡比对自己亲儿子还好。可惜这类孩子创伤太大,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寻找自己血缘归属。好像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张静初对养父怎么那么不是东西呢?这就是“血缘归属”的作用;领养家庭再好,孩子心里还是好像有个血淋淋的大洞填不满一样。18岁时帕斯卡开始不由自主地要和原生家庭开展联系,现在在哥哥的影响下也染上了毒瘾,有前功尽废的苗头。(所以养育中最可怕的是心灵创伤!)


有个世纪谜团:很多人无论多穷都还买得起烟酒毒品


刚满16的塔碧雅就不用说了。在婶婶家简直是娇生惯养。今年在我家办家庭聚会,婶婶来了没多久接了个电话就说要走,说是塔碧雅出去玩下雨,叫婶婶开车去接,于是婶婶就开车走了。可见一斑。政府对这些孩子也是花了血本。上私立的华德福就不说了,塔碧雅早年还比较听话的时候,犯公主病要学骑马,每周一次的学费政府也报销了,折腾了两年直到大小姐失去兴趣。想来也觉得奇葩。

骑马在德国也是很高大上的有木有


今年四月写《四个德国孩子命运》的时候,得知塔碧雅怀了孩子。上个礼拜生了,早产一个月。今天婶婶打电话来说,她怀疑塔碧雅是为了逃避读书和工作才故意怀孕的——因为她从来就懂避孕的。塔碧雅年初起就一直处于半辍学状态,从亲哥米夏那里得知他们生娃后可以衣食无忧,就好几次表现出羡慕,今天居然说还想生一胎(孩爸找谁还没想好呢)。除了生娃补贴(据说是每月170欧),还有对这类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补贴,据说又有500多,不上学不工作也名正言顺了,再生一胎钱翻倍,生意太好做了。婶子以前一直对塔碧雅的教育固执己见,今天才第一次听出她内心酸楚:婴儿出生后这周,塔碧雅三不管,70岁的老太太半夜起床好几次,现在居然要生二胎!


从这个家庭,我看到的是,德国强大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帮助孩子走出命运轮回,反而在助长这个群体不断增生,制造更多的循环灾难。就好像那么多年非洲援助没起什么效果一样:来得越容易,越不能自立。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也有正面的例子。


贫民窟中的奇迹学校


德国也有坏学区,居民中很多酗酒吸毒的,拿救济金、中东非洲人。移民家庭大多不说德语,孩子学校压根听不懂;酗酒家庭孩子大多出生前脑子就给酒精泡坏了。幸运的是,政府不断动脑筋,投入极大的财政做各种教育实验来改善这种状况。


GSO学校(Gesammt Schule Ost)近来不断地出现在教育讨论中。该校处于该市最贫困的区,学生60%来自救济金家庭(和塔贝雅家一样)40%来自移民家庭。但这所学校很特别:干净整洁的校园,上课没有一个孩子会看手机、说悄悄话,连厕所门板后都没有一个涂鸦刻字。奥妙在哪里?——从血液里热爱教育的超级老师。

如果你觉得此校不咋地,那就要对比下图的同类学校感受一下


这个学校的老师,对孩子是采取“逐个点亮”的策略,他们会单个了解孩子的喜好和优点,逐个攻破找到学业上的突破点,再实现点线面的提升带动。为了让孩子有优秀意识,07年校长游说德国最负盛名的交响乐团之一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 Bremen在该校设立了演练室,并且定期举办全校师生参与的古典音乐活动。这个叫做“生命之旋律”的Project,贵族专利的古典音乐走进了这些从来只听Punk,Rap等junkie 音乐(就是那些以美国毒贩,皮条客生活为主题的音乐,如下图)孩子的日常生活。


他们和全世界最顶级的音乐家共处一室,同台演出,孩子们一下子感受到自己的内在的高贵和自我价值(所以DrBing为什么经常福利发古典就是这个用意,它和伊顿的燕尾服一样,能引发孩子的自我珍视)。在几年的努力下,GSO成为了德国此类低保户新移民混合学校中,升学率最高的一所,成为全德的标杆学校,争相学习。


受到艺术熏陶,该校还有一个威震全国的乐队


记者问校长诀窍是什么?“让孩子看到一个可预见的未来。”智睿的校长狡黠地说。


那这个学校是否精英辈出,大量考入名牌大学呢?抱歉,现实不是励志电影。该校总体水平只能算全国的中等。但对于同类学校,已经是了不起的奇迹。这背后是政府不惜血本不顾性价比地出钱出力,再背后,就是整个社会用高昂的税收在为此买单。


德国辅佐精英鲜有听闻(不代表没有,比较低调而已);帮助弱势,赴汤蹈火轰轰烈烈。


鸡血高校


现在8德国的大学,那真是鸡血泪史啊。德国高校总体质量很高(你想据说是德系出了近半的诺贝尔获得者啊!底子不能不好),但基本没什么名校。英国说牛津剑桥,美国说耶鲁哈佛,德国你肯定说不出个名字来。德国的大学排名,首先不同机构排出来完全不一样,第二每年不一样,第三谁也不承认谁。其实这背后体现的是德国教育的平等——政府不真心支持,搞不起名校。所以亲戚朋友家对学历重视些的,孩子都是到英美念大学——德国毕业,一听整个逼格都拉低了。


德国大学是免费的,一学期也就是一百多两百的杂费意思一下,还包括了学期车票,全市乘车免费,还包括坐火车到附近所有城市,就差倒贴生活费了。入学率也是出奇的高:近年来都是50%左右,以我国高中生的水平来说,那真是阿猫阿狗都进去了。这都是为了保证“绝对教育公平”:无论来自哪个阶层,高等教育之门都是同样敞开的。


德国大学最大的问题是需要学生的自律精神。没有老师会告诉你什么时候必须毕业,一部分学生一来就开始“放羊”,高校生活被切割成四块:打工(德国人基本18岁就要经济自立,家长最多给点补贴),派对,旅游,最后才是上学,自制力差一点都很难毕业。一般5年完成的本硕,8,9年完成很正常。读着读着就辍了:反正也不是拼了老命争取来的,也谈不上珍惜。



话说当年我也派对+旅游,这是大学生涯精彩的部分

但搞得自己毕不了业就很有问题了


记得有次去印刷店印论文,店里的土耳其小哥很羡慕地看着我的论文,眼睛有点湿润地说:"我以前也考进了大学,但是打工太累了,老师根本不负责任,根本没人引导我监督我...现在没去学校已经两年了..."——赖学校不负责的。


《跨文化重要性》里说的那个留学生,近来得知他补考失败,呆了6年现在两手空空回国。他说:“考试太难了!”我说:“你一周4天打工一天上学啊!”他说:“不打工没钱啊!”我说“你年初回那趟机票钱省下来当生活费,一个月闭门复习能过吗?”“...”——赖考试难的。



几年前有个调研显示大学的辍学率高达34%,不知现在如何。没有胡萝卜加大棒,估计怎么改革都下不去吧。转念一想:“如果到了这个年龄还需要大棒的人,你读大学做什么?这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吧!”有次和一个幼儿园园长聊天,她说一个孩子每个月政府背后的投入是1200欧元。每个大学生背后政府投入我没查过,但想想幼儿园,这笔账你自己算。


以前的我很单纯的觉得社会只要公平,每个人都能得到很好的教育,现在看到了教育0收费0门栏的德国,觉得真不是这样。社会越完善,惰性越明显:低保和教育都一样。塔贝雅一家和德国辍学率就是证据。


逆境很多时候是个好东西,心态很多时候比智商更重要!


在中国抱怨不公的人,不敢说多少吧,如果生在德国(是说生在德国而不是现在移民,现在移民德国的话娃肯定都是学霸:有对比,知甘苦啊)估计至少某个百分比还是会属于这辍学的34%


——有些人从来不抱怨,他们动手干;有些人饼吊在嘴边还是饿死了,死因是饼吊的位置不对。


看完上述3个梗,对德国式的“绝对公平”有个大体感觉了吧。最后说说德国人为什么脑子“进水”。



人傻钱多的德国人


我家所在的街,是一条代表了德国社会中坚力量的知识分子中产阶级的街道。就拿我左右的邻居开说:左1 我母校的数学教授;左2 物理学家; 左3 《四个德国孩子命运》文章里的Air Bus总工程师;右1 生物学博士,某科研机构负责人(《数字痴呆化》里面小精英Max家);右2 《四个德国孩子命运》文章里说的儿童外科医生;右3 《论知识型朋友圈的重要性》里小叮当似的女药剂师。因为邻里和睦,大家都是朋友经常窜门聚会,互留钥匙的。平时聊社会问题的时候,他们骂政府激动啊,脖子都红了。今年初我家宴请blunch的时候,我终于提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大家对德国政府这种“公平”社会和背后巨大“财政浪费”上的看法。他们声音很一致:


“值吗?”


“值。虽然这背后存在很大的浪费,虽然这些钱如果投入在“精英”上会对社会有更大的即时回报,但是这些“浪费”是必要的。如果不这样,我们就会陷入阶级固化中,社会没有阶层流动,新鲜血液,这对这个社会的风险是更大的,所以我们宁愿想长远一点。”


“那么,你们都在顶层的纳税级(约收入的46%),觉得税交得心甘情愿吗?本来可以有更好的养老,更高的生活水平...”


“我们对现在的生活已经很满意,穷点没关系。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公平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地方。”


忽然明白为什么大把大把肉包子打狗地给希腊钱,为什么要伺候大爷似得收容各种难民(更多的是来骗吃骗喝的经济难民):这就是人“傻”钱多的德国社保和教育宗旨:“宁愿穷在一起,也要公平。”


这就叫情操!




当然首先你要有钱。





你觉得这种教育"绝对公平”怎样,爽吗?但别老想当受益者——如果是让你纳高税做这么华丽的的事,你能这么淡定吗?老规矩右下角“写评论”。明天开8:有钱,但不要“公平”的美国。



关注我:英华兰的DrBing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DrBing其他文章/公开课/分享


英语启蒙系列 / 插上语感的翅膀飞翔

回复 线路图 《英语启蒙线路图》

回复 磨耳朵 《0-6岁 磨耳朵》

回复 嚼舌头 《6-9岁 嚼舌头》

回复 基本交流 《9-12岁基本交流》

回复 自由交流 《12岁后 自由交流》

回复 自然拼读 《自然拼读》

回复 必修课 《英华兰家长必修课》

回复 活动 《DrBing和英华兰小朋友活动视频》

英语启蒙杂谈

回复 英法德 《分享我无痛掌握英法德三语的经历》

回复 kissy 《3岁宝宝Kissy妈妈的无痛英语启蒙心得》

回复 启蒙阶段 《英语启蒙磨耳朵阶段的特点》

回复 磨耳朵套装 《磨耳朵的正确打开方式》

回复 英语意义《孩子学英语的根本意义到底是什么》

回复 玩转粉猪《玩转Peppa实现语义输出》

回复 家庭英语《DrBing咋咋呼呼塑造家庭英语氛围》

家族遗产系列

回复 爸爸 《我的二货爸爸留给我的教育点滴》

回复 妈妈 《成为母亲是人生的重新起航》

回复 命运 《四个德国孩子的命运差异》

回复 遗产 《什么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大遗产》

生命动机系列

回复 生命动机 《什么让孩子将来乘风波浪》

回复 感情原型 《感情原型和早期体验主导孩子的一生》

回复 焦虑症 《中国家长集体焦虑症》

回复 五步法 《五步法让你放下焦虑》

回复 开心 《贫民窟的千万富翁》

杂文

回复 锤子 《我家锤子比你钉子多:德国工程师素养》

回复 跨文化 《英语背后的跨文化能力》

回复 欧洲 《欧洲:深沉典雅的童话之诗》

回复 顿悟 《见证孩子破茧成蝶的伟大时刻》

家长智商系列

回复 智商 《家长的低智商总有一天坑到娃》

回复 穷养 《浅八我身边穷养富养女生的区别》

回复 丛林法则 《幼儿园开始的丛林法则》

回复 匮乏感 《匮乏后遗症、穷人病和贱人病》

回复 奇葩 《物质富养家庭超奇葩案例》

回复 非理性 《从人贩子死刑看:群体非理性》

两极世界系列

回复 脑神经 《脑神经科普:聪明的孩子大脑是怎样》

回复 压力 《学霸和学渣是怎样在0-6被注定的》

回复 痴呆 《数字化痴呆——数字时代孩子的必然疾病》

回复 英式 《英式精英教育真相》

刚开的梗(会各自成为系列)

回复 博士与书 《两个德国博士与书的亲密故事》

回复 名字 《你有没有给孩子乱起中英文名》

回复 正面管教 《从小花生米发飙事件看正面管教》




转发给有需要的人,这是对DrBing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