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为家长,如何从有缺陷的人格模式中走出来?一位医生粑粑的自我剖析

2015-11-07 英华兰的DrBing


前言


近来DrBing发了很多关于原生家庭、早期体验和孩子后期人格的文章,反响铺天盖地,评论里很多妈妈都大吐苦水,看来我们那辈人,都是育儿实验的小白鼠,受害者不少啊。


人格问题每个人都有。说自己没有的往往是最严重那个。

回复中很多人问到,自己作为家长怎样才能尽量弥补自己的人格缺陷,以免传递给孩子。我是这么说的:“矫正自己的人格问题,根本的目的不在于孩子,而是先让自己幸福起来。而孩子健康完整的人格,仅仅是健康幸福家庭的一个自然投射而已。”

下文分享一个童年不太开森的,意识到自己有人格问题的粑粑(职业是医生)的自我修正的心路历程,男生的强项的确是逻辑思考,他把自己成年后对应的每一种问题都找到的早期产生的根源。这种自我剖析,觉得会比心理医生描述的大病案例对普通人要受用。

自我审视和人格修正是多么高逼格高智商的一件事啊~笨蛋才做不来呢...

PS:DrBing上月的维生素注射改善精力不足作战计划正式宣告失败,下周起折腾别的项目...你唆,像我这样孜孜不倦地对生活寻求改善的人是不是很崇(zuō)高(sǐ)啊?


作者:帅真夫子


春节,我和妻子开车带两个孩子从金坛到宁波,由于两个孩子不戴安全带,我训斥他们,妻子很生气,我就生妻子的气,一路很不开心。事后,我进行了自我反省,发现了自己人格中的缺陷,以及这些人格的成因。我认为,人格就是在对环境的固定反应模式通过反省,假以时日,就可以从有缺陷的模式中走出来。

父母的人格有缺失,就不懂得如何爱孩子,孩子的教育就会出问题

我的人格形成和家庭暴力关系很大,我当天再次回溯了我小时候母亲打我和我父亲训斥我时的情绪反应模式

1、内在力量不足


小时候,每次挨打,我都想逃离,但是出于无奈,不敢跑,曾经逃跑过,结果被抓回来了。所以我后来考大学,居然没报四川的学校,但最后还是没有离开成都,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也不知道我在家不高兴出门才高兴的原因,到了成年期,即使有能力离开了家,也不见得多高兴。包括我离开成都到上海工作,都是因为在成都失恋觉得没面子呆在家乡,都是这种模式。离开一个环境、换工作,对我来说,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由于内在力量不够,所以总觉得外在条件不具备,内在没有力量,有价值的工作也不能坚持,现在终于明白了。

现在呢,总觉得内在力量够了,但外在条件不具备,这让我不能专注于当下。因为只要专注于当下,未来就不会差到哪里去的,需进一步专注于当下。


2、拒绝付出


每次挨打,我都觉得非常伤心和委屈,转而变成对父母的冷漠和厌离,“我再也不管了”、“哪天我长大了,我要离开你们”;挨打是极端的被否定,所以我上学的时候,遇到喜欢我的老师同时我又喜欢的老师,成绩就会出奇的好,反之就一塌糊涂。成人以后,我看不到对人的关心是我自己的需要(爱和被爱、给予和接受,都是人性的需要),因为得不到所以拒绝付出,或者因为别人拒绝接受自己就不再给予,这些反应,也许符合逻辑,但是不符合情理。


3、压抑导致暴力


我常常没有空间和时间表达自己的悲伤和愤怒。如果父母打我,我哭,就会成为加重惩罚的理由,如果表达愤怒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成年后我常常越过这个压抑的情绪结构,表现出愤怒、控制和训斥,乃至直接用暴力,所以人际关系冲突不断,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

我小学的同学有次说我“连女生都要打”,我才有些羞耻感,可见,此前我是睚眦必报、不分对象的。这个羞耻感让我多年难以释怀,特别是开始自我成长探索以后。

4、用抽烟排解压力和恐惧


很长时间,我都纠结于我抽烟的事情。

我抽烟,始于失恋。后来发现可以很大地缓解我的考试恐惧症。我往里看,我抽烟最原始的动机是压抑“我是一个可怜的人”产生的情绪。再往里看,发现“我是一个不快乐的人”、“我是一个伤心的人”、“我是一个没人理解的人”、“我是一个孤独无助的人”,这个固有的人格结构信念,让我大学毕业工作以后,经历过很多次生不如死的感觉。妻子越反对我抽烟,我越烦恼,越要抽,往内心看,发现我在和“我是一个受人控制的人”的信念纠缠。通过内在空间清理后,再抽烟,就不怕责备了,能够坦然面对,妻子反对的声音也就不强烈了。

5、在孤独中寻找安全


成人以后的我,很多时候都喜欢孤独,其实是在寻找独处的安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可以和我的孤独、寂寞、伤心在一起。记忆中,一直到读小学以后,我才有机会向父母谎称看书,来赢得独处和逃避劳动的空间,只有在这个空间里,我才会忘记我的忧伤、委屈和怨恨。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心情不好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就看书看报,各种算命的书以及《读者》、《青年文摘》、《南方周末》,寻找社会的阴暗面投射自己的怨恨。

我现在还是更喜欢读书,不愿意干其他事情,但是心情与先前两样了,我再也不躲避什么,包括内在的心情和外在的人事。

6、害怕他人的负面情绪


童年时,我在悲伤且想得到关心的时候,反而受到责骂,所以我很讨厌听到亲人叫苦,我很讨厌朋友的懦弱和紧张,家人生病,我除了在医疗措施方面应对得比较及时外,我很讨厌他们表达自己的痛苦,我听到后会很烦躁,说不出关爱的话,做不出关爱的行为。越亲近的人,我越是很难表达出自己的关心。其实,我是害怕他人负面情绪的表达。

7、面子和自卑感


每次被母亲体罚后,害怕被邻里知道,害怕被邻里询问,觉得很丢面子,记得每次挨打以后再见人,面部的肌肉是紧张的。所以我的面子思想很重,自卑。

开始自我成长的探索以后,我首先明白了自己要什么,把自己的面子撕了,凡事都叩问自己内心,需要什么,想怎么做,这样,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己。我觉得,忠,就是忠于与自己的内心,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告诉别人,就是诚,诚,和智慧是高度统一的。真诚是需要勇气的,是要撕破面子和看破得失的。

和家人赌气,也是面子思想在作祟。面子思想是面罩,让我看不到目标,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需求,使我不敢面对现实。

8、没有爱就没有家


小时候稍微离家远一点,我就会大哭而回;回到家,发现家里没人、门是关上的,也会大哭一场。家是避风雨的地方,包括心理和物理的风雨,如果没有这个功能,家就是假的。古人讲,“心安之处是故乡”,从心理学上讲,可以无条件信任的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如果我们从小都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长大了,成家了,条件再好,家也是破败或者残缺的。

心理上自立以后,家是什么感觉,就给别人什么感觉,家就逐渐有了。

以前,妻子给我家的感觉,我感受不到,我总想用思考和忙碌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有几次我感受到了就哭,这种哭,和小时候的哭不一样,是治疗

以前,和家人发生冲突后,我总是用退缩和排斥(冷漠)来惩罚自己的家人。这是孩子能用的唯一能够惩罚家人的方式,我还是一个孩子!比如这次,我不管老婆开车的事情,赌气,就是一个孩子的行为,这个捣乱的孩子,终于被我看穿了!



人格的修养是个无底洞,改善一点算一点。

看清了自己的人格结构,就会真正找到了自己发自内心愿意承担的责任。责任,就是任何情况向都有决定、行动和承担的能力,如果能够做到,发现很多事情都事在人为。



后话


小病自己治,大病看医生。DrBing自己人格毛病多多地有,但不是大问题,主要排解方法就是: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非理性情绪和强迫性行为--->回想导致它的早期体验--->认清这种情绪模式的逻辑谬误--->强迫性面对、接受而不是逃避它。反复以往就可以做到自行消除啦。(当然还是要感谢多个心理学医生朋友们给予的建议和指导。

真的去看医生,是DrBing不争气的爹妈相继过世那段抓狂的时间,不过幸运的是,我经历了一次高峰体验(以后有机会8)。忽然又想起了关于体育那篇文章里,阿加西说的至理名言:“把生活给你的每一个考验,都变成让你变得更好的机会。”

对了,还有,当你找到问题根源那个时刻,你的情绪会汹涌澎湃,甚至失控(那是治愈的过程)。经历这个节点以后,你的行为就会有无意识的悄然巨变,经验之谈。。。

这个过程就是和负面的原生家庭早期体验的“清算”。

其实只要你愿意正视,愿意去回忆和思考,改善自己原来真的很容易,而且这个回报是丰厚的,因为你还那么年轻!

老规矩右下角可以写评论哦~



上月抢断货的书商福利

《我的第一个图书馆》终于补货了

原版2折+可点读!



上月推荐的5套原版二折图书,最受欢迎的就是《我的第一个图书馆》了,第二天就断了货。2折原版,实在太吸引啦!当时没抢到的今天一定要注意,这次补的,不但价格和之前一样,还可以点读!


长按下图网扫码进店,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看介绍!



关注我:英华兰的DrBing



屈子曰“心如兰兮终不悔”

意思就是心里关注着英华兰,最终一定不会后悔。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相关阅读(点击标题阅读)


《什么让孩子将来乘风波浪》

《感情原型和早期体验主导孩子的一生》

《我不想变成我妈,但我还是成了她

《永远不要小看儿童的原恶》

《千万不要随便说“弟弟还小你要让他”》

《一个家庭语言暴力的故事》

《三岁看大,家长常见做法和人格障碍》

《七岁看老家长常见做法和人格障碍》





阅读原文进入书籍介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