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习理•理论及时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辩证法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十年来,京津冀坚持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不断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本期“理论及时语”梳理《人民日报》推出的系列评论文章,与大家一起从不凡历程探寻经验启示,为更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凝心聚力。
【权威解读】
战略擘画从蓝图变实景,成就成在高起点规划,实就实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城市有“体检”,城市规划实施也有“体检”吗?
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回眸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的有关同志感受真切:“规划一直发挥重要引领作用。2018年起,我们连续6年开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工作,总结成效、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其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要部分。”
另一位同志分享了身边的案例:有朋友来北京看病,几个月没有挂上号,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医院轻松约上同一个专家,很快做完了手术。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医疗、教育、产业等优质资源,在三地加速流动共享。
聚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谋在前处、干在实处,推动协同发展的空间日益拓展、动力更为强劲。这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判断:“党中央关于京津冀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行进在时代之中、历史之中。一直以来,“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情况客观存在。如何破解难题,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区域协调发展打开新的空间?必须找准突破口,“动一动外科手术”。应时而动、顺势而为,这方热土以协同发展为指引,沿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功能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坚定往前走。
谋划越科学,施工越精准。在21.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谋篇落子,需要以系统思维算大账。先看人口,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2022年末较2015年高点减少202.9万人。再看产业,京津冀地区的一、二、三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3年的4.6∶27.7∶67.7,十年间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800亿元……疏解承接、结构调整、空间优化,加与减、取与舍、进与退,无不折射着协同合作的深化。抚今追昔,战略擘画从蓝图变实景,成就成在高起点规划,实就实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谋划,贵在格局;落实,重在实效。在京津冀,居民持第三代社保卡就能在三地坐公交地铁、看病结算。为实现“一卡通”,三地在统一数据标准、接口规范、场景任务等方面下足功夫。有同志直言,不同地区的数字化发展程度不一,但只要有助于协同发展、惠及群众,看准了就先干起来,做好试点、分批推进。同时,干就要真干,干出实绩。十年来,区域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2023年,北京、天津、河北的经济总量,按不变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5.2%、4.3%和5.5%。树牢一盘棋思维和互补意识,贡献各自长板、补足区域短板,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就能持续增强综合实力、释放发展活力。
谋划到位、实干到底,意味着资源汇聚、力量凝聚。着眼未来,需要持续涵养系统思维、大局观念,千方百计把能调动的资源调动起来、将能发挥的优势发挥出来。进一步推动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离不开顶层设计、中层统筹和基层执行的精准耦合。多方协作与立体协同、自上而下谋划与自下而上落实形成良性互动,才能迸发发展新动能。
迈过道道坎、翻越层层岭,方显勃勃生机、满满活力。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会议室里,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的三地工作人员道出心声,“以前各自联系,现在干在一起”“一起谋划发展,实现联合融合”“更好的合作机制、更多的合作资源、更大的发展纵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高效聚合众智众力,压茬推进、久久为功,京畿大地上的协同发展必将铺展新的壮美画卷。
减量发展,是形势使然,也是主动选择,腾挪出的是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到北京市大红门地区采访,喧嚣拥堵的街景皆已不见。问询发展指标,相关部门没有先提经济增速,而是给出这样一组数据:2023年,大红门地区城管部门接举报数、110平台接警数分别比2014年下降24%、33%。发展好不好,社区居民最有发言权,这组数据直观反映了这个地区发展上的深刻变化。
原来,大红门曾是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纺织品集散地,一度聚集45家区域性批发市场、3万余家商户、10余万直接从业人员,人口密集、矛盾多发。如今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大红门地区积极发展金融、文化、商务等新产业,实现“华丽转身”。
社会治理数据的“降”,源于大红门地区的“疏”,折射北京减量发展的显著成效。2014年以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坚持内外发力,以疏为进、以减提质,打开了发展新局面。
减量发展,是形势使然,也是主动选择。对一个城市来说,功能并非多多益善。倘若搞“大杂烩”,在“胡同里办工厂”,就偏离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功能定位。纵观京津冀三地实践,减量具有共性:河北压减钢铁、水泥、燃煤等高污染产业是在减,天津加快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也是在减。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谋求减量发展、动能转换,才能掌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减量发展,腾挪出的是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做减法不易,一旦做好,往往事半功倍。这就必须看长远、算大账。此前35万平方米的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年税收约6000万元,转型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后的第二年,1万平方米能创造税收1.2亿元。再从整体上看北京,科技、商务、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升至2023年的66.1%。实践证明,减与加并非简单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
无论做减法还是做加法,京畿大地上的协同发展如同“结构重塑”,着眼的是大局、是整体。北京做好内向调整,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把“白菜心”做好;津冀两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区域优势互补原则、合作共赢理念,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例,中关村的人才、创新优势与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港口、土地空间等优势同频共振,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使三地发展的“势能之差”变为“动能之和”。
减与加、舍与得,是选择题,也是必答题。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到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再到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书写新篇章。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协同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对传统产业不能简单地一撤了之,同时要为新动能孕育壮大留足空间
走进河北省永清县云裳国际服装城,只见商户张新环正忙着给客户发送新款式。跟以前在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相比,她如今的店铺从6平方米扩大到40多平方米,环境更好了,生意也不错。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永清将一片沙荒地打造成服饰产业链型特色小镇,吸引3600多家商户入驻,其中80%来自北京。
再看北京市二环边的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当一批批商铺搬走后,这里变为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数据显示,该金融科技中心累计新引入重点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166家,注册资本金超过1100亿元。
从沙荒地到特色小镇,从批发市场到科技中心,产业的孵化、商圈的蝶变,生动诠释了在疏解中转型升级、在承接中孕育新机的协同发展的“密码”。这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疏解不是简单搬家,也要以此为契机更新升级”。有立有破、立破结合,方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蓄发展新动能。
解决发展难题,需要打破旧的方式和格局。立什么,破什么?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三地功能定位各异。疏解与承接、转型与升级,都应致力于错位发展、各展所长,尤其需要避免重复建设、资源错配。面对思维定式、利益藩篱、行政隔阂,既要注重立的实效,更要鼓起破的勇气。立足本地实际,瞄准协同发展,求取最大公约数,才能算好总账、长远账,实现共赢。
统筹好立与破的关系,更需要审慎把握和谋划,对传统产业不能简单地一撤了之,同时要为新动能孕育壮大留足空间。像北京市,10年来,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疏解腾退空间助力北京在全国率先形成了服务业占GDP比重在80%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在80%以上的“双80%”格局。尊重规律,稳扎稳打,在动态平衡中精准发力,才能达成预期目标。
立与破并非截然对立,可以在整体推进中实现统一。比如,河北黄骅港发挥着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黄骅港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港务系统越来越完善,煤炭港区码头也更加整洁。建设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立”,与淘汰落后产能、变革运管方式的“破”,相伴而生、汇成合力,促进港口能级跃升。由此观之,瞄准目标,实现立中破与破中立的动态平衡,就能激发活力、行稳致远。
把握立与破,还须注重优化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思维方式变了,体制机制的改变也要跟上。一个“办公室”的变迁就是生动缩影。从京津冀三地各自成立协同办,到三地携手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如今,跨区域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要合作事项得以更加有效统筹协调。握指成拳,上下联通,横向联动,以前条块分割的隐形壁垒被逐步打破,新的协商机制、管理机制日渐完善,助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面对发展新机遇,立起来,就能掌握主动;破得好,才能拓展空间。先立后破,顺应趋势,统筹兼顾,科学施策,就一定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绽放新光彩。
以产促城,城市活力才更足。以城兴业,产业会更兴旺。产城互动、产城融合,有赖于做好协同文章
走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航站楼,向北800米,开放式园区“五十六度玫瑰园”映入眼帘。这座园区因机场而生,旨在打造集酒店、办公、展览、商业等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目前已吸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项目入驻。
五十六度玫瑰园所在地,正是地跨京冀两地的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总面积150平方公里的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乘势崛起。截至2023年底,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累计新增注册企业近万家,建成投产投运重大产业项目30余个。跨越省级行政区,这里为协同发展、产城融合写下生动注脚。
城市兴与产业旺,往往相辅相成。纵观现代化进程,城市化与工业化互相依托、互相影响,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然而,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资源越集中越好,而是必须注重发展质量。京津冀三地坚持“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北京从曾经的“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用“接得住”实现“升级跳”。进而言之,明晰城市功能定位、区域角色定位,才能更好统筹城市建设与产业布局,更好服务协同发展大局。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以产促城,城市活力才更足。三地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影响非常直接。河北保定轨道交通产业园,有一家企业名叫“河北京车”,2018年落地保定。看到一辆辆设计精良、美观大气的地铁列车下线,记者忙问:“为啥来河北?”企业负责人表示,这里不光有自己一家企业,还有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家抱团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园加快建设,助力保定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升级;保定做好配套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增加了本地就业,涌起发展新活力。打牢产业基础,提升产业品质,促进城市与产业同步升级,就能激活一座城市。
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以城兴业,产业会更兴旺。“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两岸是故乡”。北京艺术中心,歌剧《运河谣》曲调悠扬,尽显文化魅力。北京城市副中心积极打造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要承载地,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齐头并进,城市配套服务也持续跟进。得益于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这里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企业、人才落地扎根,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有什么样的城市定位,就会有什么样的产业集聚。以城市为母体,拓展承载产业的空间;以产业为根基,促进城市更新、完善配套服务——双轮驱动、相互成就,就能形成良性循环,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产城互动、产城融合,有赖于做好协同文章。这意味着,城市化和产业化要匹配起来,不能有的质量高、有的质量低,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京津冀三地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有差异,应立足本地、结合实际,推动产业结构与城市功能相融合。用产业链的视角谋划产业布局,以城市群的眼光明确城市定位,奋力推进京津冀产城融合发展,大有空间,大有可为。
“广”侧重于调结构、优布局,“深”突出的是提质量、增效益。深化合作的目的是携手发展、实现共赢
早晨7时30分,一辆京津定制快巴从天津武清高村客运站准时驶出。在周边多个小区依次接上乘客后,快巴直奔北京通州次渠。
传统省际客运的路线相对固定,乘客往返客运站的路程,给通勤增加了不小的时间成本。在两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定制客运不仅可以根据乘客需求灵活设置站点,还能在进京检查站免检快速通行,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
由广及深,是顺应事物发展规律使然。10年夯基垒台、落子布局,从交通、生态、产业,到教育、医疗、养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合作领域越来越广,为深化合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新问题新挑战。有效破除发展梗阻,是深化合作的着力点,也有利于释放更强的带动效应,让更多领域搭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车。进一步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不仅是干好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
“广”侧重于调结构、优布局,“深”突出的是提质量、增效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文章,要围绕广与深的辩证关系来书写。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为引领,天津武清开发区加快推动智能轨道交通产业园建设,“北京研发、天津制造”带动智能轨交产业兴起壮大。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及所属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在河北保定设立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河北京车建成投用后,不仅带动了保定地区的就业和经济,也对培育首都轨道交通及其关键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提升河北高端装备制造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完善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到加快政策、制度等软件升级,京津冀各地以协同发展为契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引进一个项目”到“带动一片产业”的跃升,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深化合作的目的是携手发展、实现共赢。按照有关规划,大批北京药企计划迁入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由于我国药品生产实行属地监管,如果药企向河北药品监管部门重新报批,不仅审批周期长,还会失去“北京药”的品牌效应。如何解决药企的后顾之忧?两地药品监管部门探索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模式,“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这不仅破解了在北京生产空间不足的难题,还保留了品牌效应,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实践证明,以务实的改革举措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创新合作方式,才能有效深化合作,让各地更好发挥比较优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没有现成经验、固定模式可循,下一步如何往深里走?接下来究竟该怎么干?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信心满满:“方法可以探索,只要有共识,一切都好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破坚冰、啃下硬骨头,在合作广度与深度上取得新突破,一定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不断开创新局面。
推进协同发展,必须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锐意创新,以新业态激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咚!咚!咚!”表演者们敲击手中的“太平鼓”,随着韵律,跳跃、翻腾、击鼓、呐喊。前不久,来自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表演团队,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精彩亮相,赢得观众满堂喝彩。天津游客方泽元难掩兴奋:“表演很精彩,咱们‘京津冀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真丰富!”
“京津冀人”,道出了山同脉、水同源、人相亲、地相连的紧密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对三地来说,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你来我往,而是经济、文化、民生等多领域的深度交融。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纽带。10年来,京津冀三地联合签署了文化、演艺、群众艺术、长城保护等专项协议,建立景区、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等联盟,定期举办京津冀文化旅游发展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等文化和旅游主题活动。由三地艺术家共同创作的话剧《运河1935》,串联起历史与现实,也贯通了三地的艺术文脉。文化交融仿佛流淌着的河水,润泽了广大群众,增强了区域魅力。
推进协同发展,必须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天津,古文化街上,果仁张、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特色店铺熙攘热闹,为城市增添了特色和韵味。再看河北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保护”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单独成节;在“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中,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等是基本要求。城市更新、区域发展,既需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也离不开“古朴、灵动、有内涵”。切实把历史文物、历史风貌、文化遗产保护好,才能更好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8项世界遗产、8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47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久前,《京津冀地区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发布。这是三地首次基于统一空间框架对历史文化资源作系统梳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着眼未来,携手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推动“旧物件”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展现时代风貌,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
锐意创新,以新业态激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迈出统筹文化资源的关键一步后,还要在优化资源配置、挖掘合作潜力上下功夫。三地文化资源优势相异,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较成熟,有的汇聚了大量创意人才、文化空间、资金技术,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较多……强化协同理念、完善协作机制,做好优质文化资源的整合文章,推动文化产业要素更加自由流动,才能擦亮历史文化“特色名片”,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水清岸绿、古韵新风,京杭大运河流经京津冀三地,既是旅游线,也是文化线,更是协同发展线。悠悠大运河,赓续千年文脉,见证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书写精彩的文化篇章。
上午9点58分,在河北省固安县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外,笔者看到一辆载满蔬菜的冷链大货车。司机张磊介绍:“10点发车,12点到北京,超市下午把菜分发到网点,晚上就能上餐桌。冷链在我这儿不能‘掉链子’。”说完,张磊一脚油门,货车在106国道上远去。
笔者转身走进合作社,菜农韩凤云正在算账。固安大棚里的菜,一般都是清晨摘下,历经清洗、消毒、切配、打包等规范工序,成为进京的净菜。相较于未经处理的“毛菜”,净菜新鲜、干净、品质高,既丰富了北京市民的“菜篮子”,也让当地群众鼓起了“钱袋子”。韩凤云掰着手指说:“三亩地,两个棚,一年收入不止五六万!”
农民种菜不愁卖,净菜加工靠企业,物流运输保畅通,商超直采销路稳……“净菜进京”,依托的是配套产业、交通保畅、市场供应等。打通各个环节,有赖于多地多部门协作配合。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协同发展,孕育的是新空间,造福的是老百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十年来,变化实实在在,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交通网络畅通便捷,“轨道上的京津冀”为生活提速提质;教育资源“跨省过河”,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地分批推出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多个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京津冀携手同行,紧盯急难愁盼问题,打造民生福祉一张网,不断谱写协同发展惠民生的新篇章。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过去,京津冀在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人们普遍关心优质资源共享问题。怎样更好利民?解好为民利民的“方程式”,必须直面多元变量,协同发力、一体施策。比如,为实现医疗资源共享,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50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685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京津冀56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眼下,协同发展战略不断释放“协同红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
协同发展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关键还要根植人民、依靠人民。透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践,能看到各行各业劳动者奋进的姿态。他们是扎根雄安新区创业的企业家,是奔忙在社区为邻里服务的志愿者,是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建设者,是为良好营商环境保驾护航的服务者……在京畿热土上,无数有力的手相握,无数滚烫的心相依,汇聚成澎湃的正能量。有太多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给了我们信心和底气:把握千载难逢的机会,埋头苦干、敢闯敢拼,就能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脉动更强劲。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今天的京畿大地,协同发展是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京津冀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汇聚综合优势、加强协调配合,同心协力、实干作为,让发展更协调、民心更凝聚,必能不断迈上发展新台阶、成就发展新境界。
找到发力点、瞄准创新点、聚焦薄弱点,在重点领域深耕细作,以点聚能、以面布势
在北京,遇上“瓦蓝瓦蓝”的天空,已成为常态。遥想10年前,公布的2014年中国空气质量最差10个城市,京津冀区域占8个。一些人甚至认为,治理大气污染,“不花三五十年是不可能改变的事”。
改变,出人意料。2023年监测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的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北京PM2.5优良天数占比达九成,PM2.5最长连续优良天数达到了192天。为什么能实现这种变化?靠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单打独斗,显然做不到。正因坚持点面结合、系统治理,联防联控联治,京津冀啃下生态治理“硬骨头”,实现了蓝天常在、空气常新。
京津冀协同发展,平衡点和面的关系是其中要义。“既抓重要问题、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思考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中有点”“以点带面”“点面共进”。
协同发展是整体推进的过程,必须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10年前的北京,正经历“成长的烦恼”,“人口总量将在一两年内达到城市承载能力的‘天花板’”。破局,该如何突围?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选择。春暖花开,记者探访两地。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至城市副中心的工作顺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实现城市副中心落户。“两翼”犹如棋之“两眼”,关键处落子,一盘棋皆活。这是重要的方法论,也为区域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协同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在全局谋划好,又要找准切入点、着力点。这就得讲究方式方法,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复兴号高铁风驰电掣,从北京大兴机场站至雄安新区,最快只需19分钟。10年来,三地不断织密交通网,连点成线,织线成面。如今,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支撑,环京地区通勤圈、京津雄功能圈、节点城市产业圈正加速成形,区域融合度越来越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践说明,找到发力点、瞄准创新点、聚焦薄弱点,在重点领域深耕细作,以点聚能、以面布势,就能带动整体发展水平跃升。
在发展空间中,点与面的关系是相对的。倘若把视线拉开,在全国发展版图中理解点与面,不难发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如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面”中的一个个“点”,既有自身的功能定位,彼此也在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面向未来,仍需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能级提升、空间提质、领域突破、机制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锐意进取。
京津冀协同发展,每一天都在焕新,每一步都在向前。坚信动力在协同、未来在协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铆足干劲拼到底,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我们脚下的这条大道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转载注明美丽红桥
供稿:区委宣传部
监制:赵云亮
编辑:汤甜甜
校对:朱双银
排版:杨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