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细胞为什么要分裂》微课赏析

王珏 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 2022-07-02

2017/6/29在王珏老师的cctalk网络直播室里,研讨了陕西宝鸡教研室张建卫老师的高中生物微课《细胞为什么要分裂》。欲了解交流现在实况录像,请扫描二维码:

本公众号曾经介绍过张老师制作的一个广受赞誉的微课,即使象染色体组这样艰深的知识,也是一看便懂!

张老师在网络交流中介绍了他为什么要制作这个微课、微课设计思路、制作方法、以及一些经验与困惑。

先请大家观赏微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519l6yks6&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以下是张老师的交流要点:



看看张老师设想中的这些系列微课的主题,很有吸引力啊:)而且张老师是教研员,教学设计水平高,微课制作得又好,如果能真的成系列的话,相信对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一定会大有帮助!



在设计思路方面,选题、设计、可视化、画面感,这些方面,张老师都有很深入的考虑和设计。


比如,在选题方面,张老师希望选择难点、以及教学中的“空白点”——从教材的组织体系之外,选取新的视角,来重新组织知识、认识世界。这样可以避免与课堂教学的直接冲突,从另外一个方面帮助学生加强理解与认识。


在设计方面,张老师所提出的线索明确、中心明确、逻辑性强、过渡自然、简洁透彻这几条,非常有功力!令人佩服!而且张老师的微课也确实遵循了这几条原则,实现了很好的知识表达效果。


张老j师提出的这些教学设计原则,非常值得借鉴,并需要在做教学设计时仔细揣摩。事实上,在我和大家交流微课时,我经常会发现:很多老师其实并没有仔细地打磨过自己的教学设计,这非常不利于老师们教学水平的提高。体现在微课中,则是在教学设计上会呈现出一些硬伤——而这些硬伤是不可能用微课在媒体设计方面的优势来弥补的。


在画面方面,“无杂色”、“无干扰”这两条,和王珏老师提出的“三去一改”的方法非常一致(去背景、去装饰、去色块、改宋体)。对这个原则有兴趣的老师可参见:《“珏对PPT”第1期《借喻》修改成果》。


“简洁”、“突出”这两条原则,也正是王珏老师所提倡的PPT应遵循“信息简洁”、“重点突出”的原则,详见:《优秀PPT的秘密(1):极简与留白》。



在技术应用方面,张老师主要使用的是PPT2016。这再一次验证了:用PPT制作,也能做出好微课!




《细胞为什么要分裂》微课的很多设计思想、制作技术都值得我们学习。以下略举几例。


1、PPT背景:黑底+白字


有些老师不喜欢纯白色背景,这个象黑板一样的黑色背景+白字,其实也是很好的选择——黑色背景寓意为黑板、庄严,很适合学习。



2、PPT排版:每一页都很简洁,版式设计合理


老师们在教学用的PPT中,往往会在一页PPT中放较多的内容,而且也不注意版式,内容既多、看起来也杂乱,逻辑感也不够,比如下图:



其实,如果可能的话,把一页的内容拆分成多个页面,每一页只显示较少的内容,马上视觉上也舒服了、重点也突出了。


在张老师的PPT设计中,这一点处理得就非常好,信息尽可能简捷,比如:



如果内容较多的话,则一定要通过版式来体现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




3、视觉化、形象化、图表化的表达方式


除了教学设计外,微课的独特研究领域是“媒体化”、“视觉化”、“情境化”。用视觉化的方式来表达知识更加高效,也有利于营造知识情境,这是王珏老师一贯倡导的。


比如,下图中人形图片的运用,即使不解说,大家也很容易弄懂。用l图片来表示信息,信息传递效率高,视觉上感到很有生趣,可以有效地激发情感和动机,也容易引发大脑的想象。



再比如:下图用彩色线段图的方式,在婴儿和成人的数据之间进行对比,类似于“数据图表”,可以非常直观地揭示结论:



类似的还有下图:



看起来是不是比枯燥的大段文字、或数据表格,感觉要好很多呢?!可见,视觉化规律的运用,确实是有助于提升知识表达效果的!


下面这两个页面制作的思路其实就是“关系图表”了,利用线段、箭头、和文字的配合,再配上相应的动画,就可以清晰地呈现出各个信息元素之间的关系来了。




4、内容结构化


本微课中的信息点是蛮多的,为了将繁多的信息有序地组织起来、并且完成有力的论证,作者采用了“问题->实例->分析->结论”的结构,分4段进行了阐述,每段都在不断地重复这一结构。


合理、清晰、而又不断重复的内容结构,对学习者认知的条理性、逻辑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微课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比如:


  • 片头长达30秒,这里是有考虑到宣传“大张百张”品牌的意图。不过对于微课来说,总时长有限,应尽快切入主题,因此片头一般5秒以内比较合适,最长也不要超过10秒。



  • 正文刚开头时,“赶快想”的一组文字动画很有创意,但忽略了人在观看这些动感的文字时,其实是不可能真正“思考”的——大脑此时只能被动地感知,看着这些字在不停地出现。所以,此时简单一些,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好一些(比如放一个光标似的小方块,安静地闪动3秒)



微课在进行信息呈现的设计时,尽量不要产生额外的认知负荷,这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 其实在上面的情境中(纯新知识),“想一想”这样的指令对于调动学生思维来说,并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因为是纯新知识,学生无从了解该怎么去想。


在微课设计中,由于是单向的信息表达,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如何吸引学习思维的卷入”。


如果真的希望学生对陌生的知识产生思考的话,老师就需要增加一些情境设计,通过情境让学生观察、促进他们思考。


  • 在下面这个页面中,提到了各种细胞的生命周期。


首先,从排序上来看,似乎没有什么规律。要么从短到长,要么从长到短,有序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产生秩序感。


其实,顺序倒是其次。再往微课的后面去看,就知道上图中的“红细胞”才是后面陈述的主角。那么,肠粘膜细胞、肝细胞这些也许就是“打酱油”的?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些信息不仅不可能记得住,甚至也可能会产生干扰的作用(人的认知负荷也是极其有限的,无关信息点,会导致对主要信息点产生干扰)。


所以,要么不提,要么就要让这些数字对学生的大脑产生“意义感”。比如,我们可以揭示:为什么老师要在微课中要介绍这个数字、而不是别的?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比如,如果有一种生命周期最短的细胞,只能活几秒钟,可能就会对学生的大脑产生震撼的感受,让他立刻就明白“细胞的寿命是很限的”这一结论。


  • 我个人对,在讲故事、或引导思维的情境下使用科学计数法(比如下图中的10^12),有着严重的偏见。


因为当我们说“10的12次方”的时候,其实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并没有任何感觉。人还是对于“1000亿”这样的数字的认识更为直观一些。——而我们已经在多篇文章中说过,引导学习者的“思维卷入”是一切讲授式教学的关键,所以应尽可能避免学习者所不熟悉的表述方式。

说到这里,我想起《分子的特征(九年级化学)微课网络研讨纪要》中对“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这一表述方法,如何改进能使学习者更有“感觉”一些,大家可以对照、参考。


  • 在细胞为什么要分裂的最后一个案例,是单细胞生物为什么要分裂,这里很值得推敲。

(1)变形虫的分裂视频是否有必要出现?因为本微课的内容并不是学习细胞分裂的过程本身,而是学习细胞分裂在生物学上的意义。额外的信息往往会对学习者的思维产生额外的干扰。

(2)细胞分裂的视频或可保留,因为看起来确实还挺直观、有趣、震撼的,在某种程度上会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但下图对变形虫分裂生死过程的描述,则肯定和“细胞为什么要分裂”这一主题相去甚远了吧?


(3)从学习者的直观感受上,观点4(如下图),和多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第3个点(如下下图)是完全相同的。那么,为什么要单独提及呢?为什么在最后的总结时又没有再提及单细胞生物呢?

经过和作者交流得知,其实,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分裂是一个特例,其作用只有上图中的第3点、没有第两点

但是,由于在表述时并没有阐明这一点,就会导致在认知上产生困惑,而且在最后小结时(如上图),总感觉到有哪里不对。这样就会产生一个永久的困惑点。

如果我们在表述时,对这个“特殊的关系”作好处理的话,就会使知识和思维更加清晰。比如,我们把上面的图表做成这样:

并且,当我们讲完多细胞生物后,可以直接给出其三个作用。然后再说:“那么,对于单细胞生物呢?”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分裂肯定不是为了“成长”(这个在变形虫视频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也不可能是“更新”(只有一个细胞,更新了就死了),只有“繁殖”的作用云云。。。

然后,在最后的总结中,出示上述图表,表示单细胞生物只不过是一个特例而已。这样就完美地实现了知识的简洁性、结构性、完备性。

就这么一点改进,整个微课的知识结构、叙述结构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


王珏微课设计制作公众号提供全面、深度的微课设计、制作、应用文章!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

  • yhq:《微课设计与制作》网络课程

  • sj:微课设计专题

  • zz:微课制作移动码书

  • yy:微课应用移动码书

  • wk:优秀微课案例推荐

  • pptN:PPT实用技巧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