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PPT,在教学大赛中震惊全场!

山东中医药高专的姜旭光老师在跟我交流时,说:

17年我学完《PPT排版中的视觉化表达》,运用里面的方法,在一个校内教学比赛中,我的ppt惊呆了全场!并且整个比赛我拿到了个第二名,最后领导总结陈词时,还反复不断地提到我的PPT的教学作用巨大!

什么样的PPT,居然能震惊全场?

姜老师提供了其中的一页,下面我们来欣赏和剖析一下。

以下是该页PPT的原始版本:

这页,显然不可能惊呆全场,只能让大家变得更“呆”。。。

其实这是大脑本能!人看到一大堆自己不熟悉的文字(概念、术语),一定会感到枯燥、难懂,接着就是走神、呆掉。

这又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早就揭示了:

脑是不能直接操作“概念”(名词、术语等)的

那我们又是怎样弄懂别人说的话的呢?心理学是这样解释的:

脑对“概念”的操作,必须要通过“表象”的转换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问你个问题哈:

告诉我,你最爱吃的菜是什么?

比方,你也许会说:油闷大虾

那我再请你回顾一下:你是怎么说出这4个字的?是不是在大脑中蹦出了这4个字呢

一定不会!

你的大脑中蹦出的,肯定是那盘可爱的大虾的形象,你甚至还有想流口水的感觉,对吧?

你脑海中蹦出的那幅大虾的形象,就叫“油闷大虾”这个概念的“表象”

你脑海中一旦出现这个表象,与之相关联的“语言理解中枢”随即启动——你听说过这玩意叫“油闷大虾”。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你的大脑会接着启动“说话中枢”,把这4个字说出来,搞定!

你瞧,就这么一个菜名,在大脑内部的过程居然如此复杂(以上描述已经是尽量简化的版本了),是不是远超你的想象呢?!

以上案例,就可以解释什么叫作“脑对“概念”的操作,必须要通过“表象”的转换”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页PPT。当我们看到下面这句话时:

你的脑海里有什么“表象”呢?

除非你是专业人士,否则肯定没有!如果有的话,肯定也不清晰。

所以,你就理解不了、或者理解困难!

明白了这一原理,老师如何开展教学工作就无比清楚了:

他的脑中不产生“表象”,怎么办呢?我们直接帮他创建一个“表象”就是了!

方法倒是简单得很:文字+图片,我们用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快速创建“表象”。

对于上面这句话,姜旭光老师的PPT是这样改的:

请你比较一下,前后两页给你的感觉,是不是天壤之别呢?

这就是王珏老师“知识可视化”三种类别之一的“场景可视化”

对于原始页面中的第二句话:

姜旭光老师改成下面这样:

上图可就不止是“场景可视化”了,还涉及到另一种非常重要的可视化类型——“关系可视化”

简单地说,“关系可视化”就是把本来隐藏在语法背后的“元素之间的关系”,用“关键词+形状(比如箭头)”的方法,把隐含的、不易理解的关系,变成直观的、易理解的方式。

这正是王珏老师在前文《PPT设计的核心目标不是“美观”,而是“促进认知”》所提到的“知识可视化的基本原理”:

信息的呈现方式,会影响信息的传递效果(即使信息本身相同)

通过姜旭光老师的作品欣赏、剖析,相信大家会认同如下观点:

PPT设计的目标是促进认知,手段是可视化

所以,如果你的PPT使用效果不好,不要怪学生、不要怪软件,是你自己还没有掌握PPT设计的精髓!

————————————————

想和姜旭光老师一样,用PPT促进认知,欢迎学习王珏老师的《PPT排版中的视觉化表达》网络课程,现正免费抢课中(仅限100名)

请到公众号首页输入pptkc了解抢课方法,或直接加扫码加QQ群(609536412)

  • 【付费学习方法】(终身免费学习、随时可学)


课程网址(网易云课堂):

https://study.163.com/course/courseMain.htm?courseId=1005561037&share=1&shareId=1928341

课程定价:39元

——————————————————————



本公众号提供全面、深度的学习科学研究、微课与PPT设计制作研究文章!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

  • wk:微课超级大全,设计制作应用一网打尽

  • ppt:PPT技巧集

  • xxkx:学习科学研究文章

  • so:公众号文章全文搜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