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宽:《如何教孩子自己种一棵摇钱树》公益讲座特集(一)

2017-01-15 孙宽 宽余时光


🐵Tips:点击上方蓝色【宽余时光】查看往期内容🐒


写在前面的话

前一阵,一篇旧文《如何教孩子自己种一棵摇钱树——经济学的启蒙教育》被《鲁稚的阳台》转载时,引起了北美最大的公益教育平台《燧石》关注,同时受平台创始人衞宇老师盛情邀请,就此话题做了一个公益讲座。


这里我把讲座整理成文,方便无法参加讲座的家长阅读。讲座原计划45分钟,然后答疑15分钟,由于家长所提出的问题比较多,但都非常典型且具代表性,我希望每位家长的问题都得到同样的重视,因此我把讲座缩短成了35分钟,本文在这里做了一些还原。



父母都想把最好的一切留给孩子。有的家长说,我们的事业和财产将来都是孩子的;有的家长说,虽然我们什么都没有,但我们即使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享受世界顶尖一流的教育。


父母的心都是金子做的,因此家长们怎样做都是无法替代的;毕竟,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可复制,它一定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活法,因此每一种教育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道理。


我这里只讲千千万万种中的一种,我们无需以好坏对错区分,每一种教育方法都有长处,同时也一定存在局限性,所有的方法只是不同而已,也正因此这个世界才如此多姿多彩,灿烂如花。


值得一提的也许就是,我在这里分享的所有一切,都不是以家长的角度去分析的,甚至我都不认为自己是以一个老师或作者的角度,严肃认真地说,我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去分析,且以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来分享的。如果这个讲座没有完全正面地答复您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仅希望您多多少少能从中得到些许启发吧。


正如《如何教孩子自己种一棵摇钱树——经济学的启蒙教育》一文所提及到的,金钱概念的导入,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一课。所谓的导入,我认为就是越早越好,就是要让孩子们认识钱。


钱的概念本身是一种中性的意识,而我们绝大多数华人都把钱看得过于敏感,要不觉得钱是万能的,要不就觉得钱是万恶的。首先咱们家长最好能把这个“钱”的概念放在一个不予褒贬的位置或高度,它和我们的食物一样都是必需品而已,我们要认识它,爱它,甚至于珍惜它;至于获得它的方法我们则必须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小的时候,大概从5岁左右,我开始有了第一个存钱罐子,这是一个绿色的邮筒。父亲开始教我如何存钱,我会把父亲发工资时剩下的一些零钱收集起来,存在邮筒里。等我把这些一分一分的零钱慢慢积少成多,存到了几块钱纸币的时候,游戏开始了。


我觉得现在的家长,可以更早地和孩子分享运用金钱的概念:除了过年的红包以外,周末一家人买东西的时候,特别是类似于菜市场这样的地方,让孩子真正的看到钱的支出,虽然说现在到处都在用支付宝,都在用信用卡,甚至用微信支付,但是家长如果刻意的想让孩子去接触钱,让他们的小手真实地摸触到钱,总还是有办法的。



一,让孩子有自己的钱,有利于培养储蓄意识;了解储蓄和利息的关系。

在家长提出的问题当中,这个是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多数孩子没有钱的意识;如果没有钱的意识,当然就没有储蓄的意识。其主要表现为,孩子们认为一切都是白来的,牛奶是从冰箱里来的,衣服是从柜子里来的,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个人认为是孩子有什么概念都属于正常的,关键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想让孩子接触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家长想让孩子去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如果希望孩子们认识真实的现实生活,那么应该和孩子分享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小时,我父亲在家里管钱,每次一发工资的时候,我都会把钢蹦儿的零钱收集起来,存在我的存钱罐子里。积少成多,我慢慢地就有了几块钱的纸币。我喜欢把旧纸币再换成新纸币,换的过程中,九分凑一毛,九毛凑一块,跟父亲再讹诈一点儿,这样我的存钱罐子里就存了越来越多的新纸币。月末父亲急用钱的时候就向我借用,待到月初发工资的时候,他会再还回来。

虽然说现在的父母收入都比较高,但物质生活的开销也成倍地增长了,因此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的钱都是不够用的。家长如实分享生活中的实际状况是有必要的,比如家长可以做一个小的账目和孩子一起分享,而这样的分享越早越好,从三岁至五岁就开始,完全没有问题,咱们家长需要了解的是,孩子即使不表达或不会表达,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理解能力


越早接触钱或建立对钱的意识,孩子对数据会越敏感;越早对钱有认知的能力,对未来的学习就越有帮助。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只会玩iPad、玩手机或玩游戏,如果我们给孩子iPad,孩子当然就会玩iPad;家长手机不离手,孩子当然就会玩手机,而且若我们注意观察,孩子从六个月大就已经能非常准确甚至形象地模仿大人的习惯动作了。我记得我上中学,在八十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开始流行电视机,而且当时我在大学校园内,最流行的是内部放映香港电视连续剧的录像,每天晚上三集,我同学晚上都看电视,因为他们的父母在看,那么孩子一定会跟着一起看。这完全无可厚非。


我的老义父(我亲生父亲在我八岁去世后,我们家认了一门干亲,后来我也尊称他父亲)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当时作为大学的副校长兼图书馆馆长,他每一天都有处理不完的工作,但是不论怎样忙,他都会读书到深夜。因此他允许我看任何课外书,甚至当时图书馆里新来的,尚未对外开放的“禁书”。同时他怕影响我学习,而拒绝买电视机;不过每周他一定会带我出去看两场电影,周末允许我去同学家看两个小时电视。所以直到现在,我的习惯仍是阅读,我不会主动去开电视机,即使马克开了电视机,我也只是看看BBC国家地理动脉等动物常识节目,我仍然喜欢每个星期去电影院看一两场电影。


习惯就是人生,孩子的习惯从哪里来?


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或者突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实在无法掌控,其实特别是对于幼小孩子来说,那个外面的世界并不直观,我们想呈现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才是重要的。


如果我们每天抱着电视机看肥皂剧,却要求孩子读书,对于孩子来说基本上是没有说服力的;再比如我们自己本身不喜欢音乐,也不擅长任何乐器,却要求孩子成为音乐家,像著名的钢琴家某某那样的成长,被逼迫做的任何事,对孩子来讲都是极其辛苦的。


最好的共同成长就让孩子分享我们的生活,参与我们的生活中的各类活动;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和孩子共同分享,在孩子身上看到我们自己,让孩子了解我们作为成人也有自己的缺点、困惑、脆弱和每一次的努力,让孩子温暖的小手给我们力量,让爱温暖彼此心灵,并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的一切,这也许才是最直接的,润物细无声的,同时也是最有效果的教育。


再回来说我亲生父亲对我的影响和教育,久而久之,他开始教我收取“利息”。比如,他跟我借了五块钱,得答应我还六块,这样我对“借贷”就有了极大的兴趣,我特别愿意把钱借给父亲,再后来父亲就教我计算这种利息的比例。比如,每个月我都多赚一块钱,那么一年下来,我赚了多少钱,我多存了多少钱;如果每个月我计划存一块钱,加上我收取的利息,那么一年下来,我的存钱罐里总共应该有多少?



二,分享家庭开支情况,学习适当控制对物质欲望,不被物欲所操纵;了解赚钱慢,花钱快的道理及其关系。


关于分享家庭开支情况,这方面我深有体会。因为父亲每个月都要向我借钱,所以我知道家庭的收支状况,本身自己就绝对不会去要求父母去做他们做不到的。小孩子没有不喜欢玩具的,我清晰记得,三岁、四岁、五岁,我每一年跟随母亲探亲到北京来,在商店里看到那么多好玩好看的玩具,我根本就是挪不动步子;但是我唯一的要求就是,母亲去买别的东西,就把我放在玩具柜台旁,让我在那儿待一会儿,在橱窗外面看一看就好。


您会说,这样的孩子太可怜了,连一个像样的玩具都没有。请父母不要有一种心痛和可怜孩子的感觉,这是人生一个重要的习得,“不是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都应该得到”,学习了解欲望并控制欲望是人生必修之课。


我和马克最喜欢看一个电视节目叫《奇妙的动物世界》,这个节目主要是讲一位狗类心理学家如何帮助狗主人训练他们的狗狗。这些前来接受心理治疗训练的狗狗,多数都是行为怪异和心理有障碍的。最后我们发现,狗狗的问题基本上都来自于它们的主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某些心理障碍或行为障碍,其中一些狗狗的心理问题,甚至来自于主人夫妻双方的沟通有问题,或夫妻的感情有问题。


而所有问题一归类都不复杂:一,缺少纪律性。二,长期缺少户外运动的共享时间。三,缺少爱。


总体上看,最主要的问题是,多数“有问题”的狗狗都缺乏纪律性的训练。而关于纪律性的训练其中一项就是学习控制欲望。比如,把狗的食物和玩具放在它面前,但是训练它不可以立刻拥有它,让它知道有一些欲望是需要控制的,而且这些欲望绝对是可以控制的。意思就是:不是一喜欢就必须拥有。


整个训练过程中最有趣的是,训练内容主要不是集中在如何训练狗狗,而是集中在如何训练主人要有坚定、平和与淡静的心态,要懂得如何掌控主体局势,如何花时间陪狗狗,一起做运动或玩耍,最主要的是爱狗狗和懂得如何爱它们。


时刻以一个狗狗的主人意识(即领袖或主导的风范)去引导狗狗,否则狗狗就变成为主人的主人或领袖,而占据统治或主导地位,并为所欲为。


如果我们家长自己本身有一种心态:“凡是我孩子想要的,我都要给他们,我必须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那么我们的孩子变得欲望无穷,对“金钱”没有概念或没有认识,以为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那就不会太奇怪了;我们的孩子对物质的欲望甚至贪得无厌,对自己所得到或拥有的一切毫无感恩之心,应该也就不难理解了。


请相信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一样的,我们的孩子和其他别人也没有不同。古人有这样一种说法:给人一碗米是恩人,但给一担米就是仇人。而对于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自己,都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永远都是:弱水三千,只需取一瓢而饮。


我们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满足孩子、我们自己或他人的一切欲望;我们甚至都不应该去做这样的尝试。我们作为家长有这样的认知或习得至关重要,而且这完全和贫富无关。



三,和孩子一起互动,分享储蓄的经验和硕果。


我个人认为让孩子了解储蓄的意义,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一起互动,分享家里的收入开支情况。其实孩子多少都会了解,钱多有钱多的花法,钱少有少的花法,从小就让孩子知道,赚多少钱都是不够花的。


马云赚的钱多,但是他的想法还多呢!他肯定也有过资金周转不灵的时候,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我们赚的虽然少,但是我们合理使用,计划开支,也一定有我们生活的自在。在回答家长问题时,我举了一个例子:带孩子去商店给他十块钱,看他能买些什么东西,大约需要多长时间;然后告诉他,在一切行为合法的基础上,不论用什么办法,今天去赚回来一块钱。


最后,无论结果如何,只要他知道:花钱是很容易的,只要几分钟就能够完成,但赚钱就难多了,即使是赚自己花掉的十分之一也相当不容易,甚至有可能都赚不到;那么我们的实验就算成功了。


钱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够用的,而且任何时候赚钱的速度都跟不上花钱的速度。


所有以上的教育或引导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知道,一切都要量力而行,咱们家的具体情况就是这样的,咱们无需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即让孩子知道,任何情况下任何人的钱都是不够花的,咱们没必要和别人去比较。


一旦我们有了那样的一种心理就是:别人有的,我们也一定要有;别的家长能给孩子的,我们也要给孩子;别的家长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那么我们本身就已经陷入到永无休止的物质欲望膨胀的漩涡里了。


那么如果我们家长的欲望是膨胀的,孩子的欲望怎么可能不是膨胀的呢?



四,学习合理分配收入,越是高收入,高消费,若不懂得理财,就越是危险。


总之,当资金积累总跟不上生活所需时,其中一种做法就是努力寻找突破,勇敢的去创造财富。


我下海后的生活,概念非常单纯,除了努力工作以外无他。我曾经是一个工作狂,也经历过七天工作,每天至少工作十二小时的残酷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我只能调侃自己说,青春本来是用来挥霍的。因为我没有资本,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甚至没有一位能给自己一些经济援助的亲戚,我只有靠自己努力工作,去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有了第一桶金以后,开始投资才能比较顺利了。


我的父亲,(父亲去世后,我也尊称为父亲的那位)他有更长远的经济学概念。在我大约二十五岁左右的时候,我的欲望膨胀的不得了,当时属于又年轻又高收入的一类人。在他看来,如果我不懂收敛与合理安排、计划开支,即使我赚到一千万也还是不够用。


我记得那个时候发工资的时候都用大信封,大信封里装着厚厚一叠钱,但是钱还没拿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意大利皮货店,我走进去就看上一双进口的意大利皮靴子,六千多块钱一双,喜欢买了就走。到家我姐姐正在跟我母亲说,她跟我姐夫要开个小店需要钱,我从纸袋里拿出来两千块钱自用,剩下的都给了我姐姐。当然我姐姐认为,我若能随手就给她一两万块钱,我身后得有几十万,实际上我手上就那么多钱。后来发工资都是用银行卡了,我母亲不得不扣押我的银行卡,因为我属于非常典型的那种钱永远也不够花的人。


我母亲采用的这种强制性的办法,我本身不推荐,因此你们也可以看到我都没有写在那篇文章里。我认为多数的孩子还是可以理性思维的,能够理性思维就一定能理性消费。当家长能够把道理讲得清楚,讲得明白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去思考,要给孩子思考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己有所选择。


我父亲其实也看到了我这种超前花费的问题,他觉得我若持续下去,等到我老的时候我可能一无所有,而且我生活在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下,将来老的时候即没有养老金或退休金,也没有国家的公费医疗保障,我必须一切靠自己的话,就得从年轻时开始储蓄养老金,以及考虑到自己未来的医疗问题。


他给我灌输如何计划养老和储存退休金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进行投资理财,提早规划未来。


以他的观念,认为除非我们的工作本身就是我们的兴趣爱好,不然的话,人生不能以工作作为永久的生活目标。我们应该合理利用现有的资金,进行长远的投资,尽早把自己从工作的劳累和控制中解放出来。


但是,在高收入的满足感和物质欲望的诱惑下,年轻人很难放弃高消费的享受,我也不例外。而现在更多的年轻人在自己完全不能创造财富时,就早已经步入高消费行列,其中不乏工薪阶层的子女。


昨天我的一个大学同学,跟我分享了她和她一些同事们之间的谈话,她说她的同事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两件皮草,而她本身是动物爱好者,坚决反对穿皮草。最主要的问题是,她觉得如果自己赚来的钱,买不买皮草是自己的事儿,但是现在很多父母花自己的辛辛苦苦的血汗钱给孩子买皮草,甚至在中国的东北地区,给儿媳妇买皮草,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或者说是社会压力。


有些人对她身上连一件皮草都没有说三道四,她说:“我从来就没觉得这是一种压力,别人有别人的生活,嘴长在别人身上,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权利。”她认为自己完全没有这种需要,更没有这种欲望,甚至更没有一种不满足、委屈或亏欠自己的感觉。


大学毕业后,她分配在一个厂办的学校当老师,在东北的工厂多数经营不善,每况愈下。她曾经历过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一年十个月都发不下工资。过冬的时候,夫妻两个人要商量,谁先买一双新棉鞋,一直到国家把学校完全归公务员制以后,她的经济困难才慢慢缓解过来。由于她自己的母亲年岁大,婆婆身体不好,所以她的孩子是完全自己带大的,在现在的年轻人当中几乎绝无仅有。从孩子四个月开始,带着孩子上班。学校离家远,每天早上四点半就起床准备,她上班的时候就把孩子背在身上坐公车,然后放在学校附近找到的看护家庭,下班的时候再去把孩子背回家。待孩子上学以后,放学了孩子只能先到麦当劳做作业,等着妈妈下班路上去接孩子一起回家。


她经济状况的拮据一直到近几年才慢慢缓解,我和她两个人的生活几乎是完全两个不同的轨道,根本没有交错的机会,但是我们在情感上、精神层面的接近,超过了我和其他任何人。我欣赏她敢于面对困难,善于学习和总结育儿经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她身上那种平安贫乐道的精神;她欣赏我不甘寂寞、勇往直前、好善乐施的性格,因此外面的世界千变万化,我们内心的富足和丰盈是任何风雨都穿透不过的。她顶着寒风冒着暴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她给孩子讲的是各类故事,书本上的和生活中的;晚上吃完了饭,坐在灯下,她和孩子一起读的是书,孩子做作业,妈妈在旁边批改作业。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基本上也不会去想,为什么别的孩子有的东西她没有,她每天亲眼看到自己的父母如何分享他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母亲上班很忙,但是孩子体会到的却是母亲全身心的陪伴,因为有爱,她们的心就会时时刻刻连在一起。


母亲内心的安定平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孩子无所求的爱,对于孩子来说才是最富足的给予。


再回到我自己,相比她来说,我的内心曾经浮躁得多,大家可以从我的简历上看得到,我曾经尝试过各种职业。虽然每一份职业我都曾把它做到极致,但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这样的孩子还不能称之为拥有过任何一种“事业”,其实我勇敢地尝试过的,没有写在简历上的还有更多呢!在此,我非常感恩我的父母给了我极大的选择权力。


我是一个享受挑战的人,有很强的专注力和意志力,一个时间段内能全身心地专注在一两件事情上。别人的闲言碎语,或投入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困难,甚至外面繁杂的世界,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我即很享受尝试过程,同时又对结果也很在意,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我要求自己必须取得一定的成绩,有一定程度的完美综合症,因此年轻时一直忙着追求。然而一旦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我很快就又失去了兴趣,我又忙着下一个新目标了。为此,我也曾经在欲望的风口浪尖上翻滚了很多年。



父亲认为高消费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就是现在人们提倡简单的生活或是极简消费。他用他整个的一生向我诠释了这样的道理:简单甚至朴素的生活,精神上的极大富足,才是最高境界的人生追求。


他建议我必须合理分配收入,越是高收入高消费,若不懂得理财,就越是危险。


首先日常消费最多不应超过收入的20%,必须杜绝浪费,这个部分因为是生活必须品,最考验我们是否能够控制欲望,不是喜欢就买,而是只购买需要的。


其次,收入的20%用于现在使用的房子或车子等长期消费。


我在新加坡购买的房子和车子都采用银行贷款,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消费会被我们忽略。特别是国内一部分孩子在很小就被告知,房子和车子早已经准备好了。当然,我觉得这是一种生活观念,没有对错;不过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作为家长就不能在“孩子不懂得心疼父母或不懂得投资储蓄方面”过多要求。


在美国学校高中工作时,记得一位同事说,孩子一上大学,她就把家里锁换掉了,孩子假期回来就好像朋友来度假一样,除此以外大学开始就自己申请贷款,一切费用自理,若不懂合理管理或分配资金,那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了,父母将不再担负孩子的人生了。开始,我在感情上有些接受不了,但是经过一些年的观察后我发现,凡是这样长大的孩子,反而更懂得感恩。因为他们更了解父母赚钱养家的不容易,更懂得父母有权力拥有自己的生活。在孩子18岁以后,父母若还伸手偶尔帮他们一下,即使请孩子回家吃一餐饭,孩子们都已经非常感恩,认为这都父母责任以外的情分了。


20%用来储蓄和长期投资,比如买各类保险,长期储蓄性质的投资。20%用于增长知识和人生的见识,即继续教育和旅行。这两个部分,下面的讲座中具体详细讲解。


最后剩下的20%用于奉献。


前面几点我不需要多介绍或解释,大家一目了然。最后一点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我们每个人对社会都应该有所奉献。我父亲认为别人养育孩子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他曾经这样调侃自己,现在我也这样调侃自己。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养育孩子,并不代表我们对社会没有责任和义务。除了奉养自己的老人,还应该帮助比我们更需要的人。


我大约从三十开始陆续地买了不少储蓄保险(以作养老用途),从开始的每个月存一百块开始,一直递增到每个月两千块。这样基本上在五十岁就可以退休了,就是五十岁就实现财政自由,无需工作也一样能有固定的收入一直到天年。那么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早做计划,实现四十五岁退休是完全有可能的。


父亲一生奉献,帮助了无数人却默默无闻,使我早已养成了和他一样的习惯,我从大学毕业后,从每个月几块钱的奉献开始至今,已经累计到每年几万块,这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奉献社会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不需要大惊小怪的。因此,我把作为奉献的这一部分钱做为固定“消费”,也排列在正常支出规划中。



最后总结:


我个人不反对年轻人高消费,即目前的时髦说法:小资方式的生活。人生只有一次,年轻人要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但是首先这样的生活或者任何高消费,都必须建立在自己有能力创造金钱财富的基础上;其次,再高的收入也要有一点经济管理的头脑,并学习未雨绸缪。


学习规划自己的钱和经营自己的人生一样重要。


没有计划的消费,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即使懂得栽种摇钱树或栽种多少棵摇钱树都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都很清楚,花钱的速度永远比赚钱快。


我是到了不惑之年,才慢慢的从高消费的风口浪尖上滚下来,放慢了生活的脚步,学习从内心和精神上,寻找自己迷失的东西。事实上,只要一旦决心开始简单的生活,我们又可以提早退休五年。所以,四十五岁时我就“退休”了,我父亲在我二十五岁时给我灌输早退休的思想,并和我一起制定的退休计划最终实现了。现在我和马克结婚五年,我们没有买房子,没有所谓的资产,因此马克也实现了早退休的梦想,五十六岁,他也把自己从工作,甚至是担心失业的压力中解放了出来。


关于具体如何投资和我尝试过的各类储蓄及投资方法下次继续讲。谢谢大家!


(此次讲座中家长提出的15个问题待续)




孙宽:原名孙宽余。做过播音主持,经商从教若干年;现在是全职主妇,自由写作者,定居新加坡。2016新年前创办微信公号《宽余时光》,目前已发文200余篇,部分作品曾发表于新加坡《联合早报》。孙宽的私人微信号:kuanyushiguang



写在后面的话


感谢您的阅读,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您订阅和关注《宽余时光》。感谢您对《宽余时光》和孙宽的厚爱和支持打赏。预祝您生活愉快,一切安好!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