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口述经管 | 李从东:天大管院首届学子忆母院

经管传媒中心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2023-01-27


口述经管栏目 

立足党和国家不同阶段的重大需求,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原管理学院)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岗位都涌现出一批勇于担当、勤于作为的前辈学人,他们为学院发展贡献了青春与热血。


近期,我们邀请数位奋斗于初创期的前辈,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回望来时路。现开设“口述经管”栏目,帮助学部师生了解学院事业的来龙去脉,凝练学院精神文化,以此铭记前辈学人潜心科研、倾心育人的卓越贡献,弘扬严谨治学的风、胸怀家国的情怀和甘为人梯的精神,进一步凝聚共识,引导广大师生肩负时代使命。让我们共同用心聆听他们口述经管历史,用心记录经管精神,用心感受经管情怀。


(本文系学部志修订工作成果之口述历史整理稿,有部分增删。整理人:宇文慧。如需转载,请务必留言联络本微信公众平台。)


38年的从教生涯,像流水经过河谷,总有些精彩的瞬间让人难以忘怀。如今回望来时路,沿途都是好风景,我想我更应该永远铭记从哪里出发的。此生有幸成为天大管院首届毕业生,母校母院赠予的行囊简单而厚重,征途中总能屡屡用上。


01 缘起:一堂堂启蒙课


1980年,教育部恢复了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大连工学院(后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后华中科技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业管理工程专业的招生。我成为了天津大学恢复工业管理工程专业招生后的第一届学生中的一员。当时的工业管理工程系是天津大学最小的“系”,严格意义上讲,都不能正式称为系,确切称呼是“天津大学工业管理工程系(以下简称‘管理系’)筹备组”。


1980年8月31日,我到天津大学报到,这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当时学校在天津东站设置了迎新点,派大巴车将新生们统一接到小礼堂(现学三食堂位置),那里有各系设置的迎新站。我记得迎新站有段铁英、姜红、孙炳堃三位老师,段铁英老师负责登记,姜红老师帮我们整理资料,孙炳堃老师还亲切地把我们从迎新站送到宿舍。


迎新会上,我见到了工业管理工程系筹备组的老师们,主要有筹备组组长向子刚老师,党总支书记印邦炎老师,副组长鲁泽美老师,专业教师王亚强、崔克讷、林文舜、王士庄、王传勉、孙炳堃、黄兆馏等老师,党总支组织委员周淑琴老师,办公室段铁英老师,资料室资料员孙学慧老师,辅导员赵初晓老师等人。当时,教授职称稀缺,全国仅有10位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授,而天津大学就有3位(向子刚、王亚强、崔克讷),师资力量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


我们第一届学生就像是“天选之子”,得到了系里老师们充分的照顾和关怀,各种资源都被最大限度利用了。老师们时常与我们在一起吃饭、聊天,到宿舍看望我们,指导学习,听取意见。


记得筹备组组长向子刚老师还陪我们度过了大学期间的第一个中秋节——带我们到水上公园划船游玩。我们班33名学生分坐在几条船上,向子刚老师就饶有兴致地问我们:“如果我们一起划向湖心岛,你们说,怎么才能更快到达?”有人说喊号子,有人说要有节奏,有人说尽量减轻船的重量,有人说要借助风力。最后,向子刚老师说“如果我们没有人把舵,那么我们就可能离目标越来越远!”这是我们在实践中接受的第一个管理学教育——目标导向。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我仍会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述这个例子。


同学们都很喜欢听林文舜老师讲工业经济学,那时国家刚刚完成建设宝钢的工作,林文舜老师经常结合企业建设讲授经济学知识,并对宝钢的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大家听得十分入迷。王士庄老师讲管理经济学特别有激情,主要是银行、货币、股票等内容,这些对我们启蒙作用很大。王传勉老师讲的广告营销等内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是很有新鲜感的。


02 启程:一次次面向生产实践


天津大学的管理学教育非常早就主动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企业实际需求,我个人认为,这体现了极具前瞻性的教育理念。


当年的向子刚先生年逾六旬,他作为筹备组组长,行政事务繁重,但每周六仍然坚持不懈地带我们到天津的各大企业参观学习。我在大一、大二时已经参观过几十家企业,例如天津手表厂、天津拖拉机厂、天津皮鞋厂、天津地毯二厂、天津自行车二厂、国棉一厂、天津钟表厂、天津港务局、天津轧钢厂、天津电视机厂等,这些参观使我对产业类别以及对企业的认识在量的积累中逐渐深化和升华。


在王传勉老师和孙炳堃老师的亲自指导下,我和其他同学利用暑假、寒假深入天津第二微电机厂、天津广播器材厂调研,老师们要求我们提前拟好调研提纲,有的放矢地对不同科室进行调研,回校之后再进行交流和分享。我执笔写出了“天津第二微电机厂生产计划管理”“天津广播器材厂目标成本管理”等案例调研材料,被教研室编印留存。毕业实习时被分配到常州拖拉机厂总工程师办公室,协助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在技术口推进全面质量管理(TQC)的实施。


当年在天津大学接受的本科教育,培育了我对企业管理实践的浓厚兴趣以及对企业的天然亲切感。此后很多年,我时常抽出时间,应企业的要求进行调研、分析,与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案。先后为中外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天津天溶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河南省教育厅、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吉林省电子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美的集团、广东科龙集团、锦州石化公司、兰化化纤厂、天津宝坻人民医院、广东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通信服务有限公司、河南省高速公路联合收费办公室、珠海市委深改办等几十家企事业单位提供管理领域的咨询意见。为深圳地铁集团、格力电器、中航通飞华南公司、深圳崇达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的管理咨询服务,助力上述企业获得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有的企业还获得了国家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


这些经历给我的管理学教育理念的形成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管理学原理和方法等管理学理论必须为管理实践服务,管理实践必须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得到质的提升;管理类高等教育必须在管理通识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做好管理整合教育,这既是针对不同的管理专业课程的整合,也是针对管理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整合,更是学校的理论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的整合。


03 碰撞:一场场中外交流


天津大学在中国管理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天大管理系非常注重中外交流,包括中外管理文化交流以及中外管理经验交流。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年代,人们对于管理的概念处于既陌生又恐惧的阶段。管理系初期也面临着如何建设、是否应该接受国外的管理理论等问题。一场场中外交流体现了管理系开放包容的格局、勇于调整的魄力、干事创业的勇气,在改革开放的早期实属难能可贵。


当时美国流行新的管理理论“决策理论”,向子刚、王亚强、崔克讷三位教授在国外学习生活了十几年,向子刚利用美国的同学关系以天津大学的名义,给决策理论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Alexander Simon)(以下简称“西蒙”)写信,邀请他来天津大学讲学,西蒙欣然同意,系里邀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傅正元为学术演讲担任口译。1980年10月29日至11月6日,西蒙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在天津大学作了5次学术演讲,受邀参加活动的是工业管理工程专业本科生、其他兄弟院校筹建管理系的负责人、教师以及部分企业的有关领导,主要有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110多所与工业管理相关的高校,沈阳飞机制造厂、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大建钢厂、无缝钢管厂等企业。当时发出的所有邀请函都收到了回函。讲学现场,西蒙用英文讲,口译员译成中文,分享的内容以基本管理知识为主。西蒙讲课态度非常认真,同时还耐心解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管理系资料室在当时条件下,用当时还很少见的录音机录下他的演讲。作为低年级本科生,我有幸被系办公室指派整理学术报告录音,之后资料室又将我们整理的文字稿编印成册,口译傅正元教授也进行了校订工作。不久,学校聘请西蒙为天津大学名誉教授,他在中国陆续接受了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等校名誉教授的荣誉。


除西蒙之外,管理系还邀请了几位外籍的老师前来作报告。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的藤田忠教授,他主要讲授人因工效学的相关知识,比如工厂内如何布置,用什么样的设施、色彩,才能让工人不疲劳而且安全。藤田忠教授在天津大学讲授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当时他住在专家楼,我记得正好赶上中秋节,他还邀请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个同学共度佳节。


在改革开放初期刚刚恢复管理教育的历史背景下,经邓小平同意,我国教育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决定与美国合作创办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培训中心。1980年,国家在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美国一些教授被美国商务部派遣到中国讲课。培训中心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大多是各大型企业工厂的管理者,还有一部分学员是政府官员、高校教师等。这是我国首次打开国门全套引进国外的工商管理知识,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轰动效应。天津大学管理系筹备组组长向子刚老师(194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研究生毕业)任大连培训中心中方教学主任,工业管理工程教研室主任王传勉老师任中美文化交流项目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中方教务长。这件事足以说明天津大学对于中美文化交流、引进国外管理学知识的早期介入程度。


04 传承:一幕幕同窗往事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当时并没有智能手机分散注意力,我记得很多同学都对地理历史很感兴趣,我们特别喜欢在宿舍辩论、讨论时事、钻研问题。同窗情谊非常好,我们白天在9楼4层最东面的教室上课,晚上也一起在9楼上自习,在3层和4层之间有个平台,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唱歌,看夕阳西下。操场、湖边、天南街……每一个场景都定格了我们的欢声笑语,一幕幕历历在目,恍然如昨。


经过管理系老师们的用心栽培,有7位同学成功考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同学们发展前景都很好,不乏学界顶尖人才、政界精英人物、商界中流砥柱,有在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暨南大学任教的老师,也有在北京各重要部委、事业单位任职的国家公职人员,还有自主创业的企业家们。这些可喜可贺的成绩,也是对老师们辛勤付出的回报。


离开天大后,我们也时常惦念母校,大多数人都参加了1995年天津大学百年校庆活动、2004年毕业纪念20周年返校活动以及2014年毕业纪念30周年返校活动。目前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同学们有十几个人,他们每年都会定期聚会。微信群也经常分享母校母院的发展动态,生活中互相问候关照。


岁月如歌,如今我已经毕业38年了。从初入校园的踌躇满志,到毕业时的壮志凌云,我们最美好的青春融入了母校母院的记忆,我们沉甸甸的行囊也填满了母校的赠予。我感念这里带给我的一切,衷心祝愿天津大学、经管学部未来越来越好。


李从东介绍


李从东,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职:天津大学工业工程系主任(1999-2005)、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2005-2011)、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创院院长(2009-2011)、暨南大学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2005-2013)、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执行主任(2013-2020)。


获聘首批珠海特聘学者,获评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现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副理事长等学术组织和社会组织的领导职务,被分别聘为天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15所高校学术委员会主席、荣誉教授、兼职教授等。先后主持、策划实施了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7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或横向委托科研课题,出版著作(专著、编著、译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2021-2024)。


长期从事智慧管理、互动产品创新、现代工业工程、现代制造管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出于对母校的深厚感情,现担任广东省天津大学校友会会长,继续为母校和校友服务。


口述经管 | 王正欧:甘为孺子育英才,克勤尽力细心裁

口述经管 | 印邦炎:一场千里的跋涉 一段永续的情谊



采 访 / 马寿峰 宇文慧

文字整理 / 宇文慧

图文编辑 / 宇文慧

底图制作 / 胡林子

责任编辑 / 李   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