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自组装波浪能网络刷新平均功率记录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能源。海洋能主要以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及盐差能等五种形式存在。据估计,其中仅波浪能一项,世界范围内的总储量即可达20亿千瓦以上。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清洁无污染能源,波浪能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可能会对世界能源消费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现有的基于电磁发电机的各种波浪能收集试验装置虽已取得很大的发展,但仍缺乏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应用,主要挑战在于设备的成本和可靠性。目前基于电磁发电机的实验装置通常需要复杂的机械结构来捕获波浪并转换为高度规则的运动以驱动发电机工作,因此它们通常体积庞大、成本高并且在严酷的海洋环境中易受破坏。
王中林院士提出的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ENG)技术为开发利用波浪能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路径。摩擦纳米发电机基于麦克斯韦位移电流,将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结合起来,能直接将无规则的低频机械运动高效转化为电能,不需要复杂的机构,同时具有材料选择多样、易于制造、成本低、器件结构灵活等诸多优点。采用TENG及其网络收集波浪能的概念最早由王中林院士于2014年提出,通过TENG将不规则的低频波浪运动转化为电能,并基于大规模的TENG网络收集大面积海域的波浪能量,将可能成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波浪能量收集技术方案。
在TENG网络研究中,单元性能提升及网络设计是两个重要基本问题。对于单元性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器件的输出功率,一般较多采用的峰值功率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器件的持续输出性能,相比而言,平均功率是衡量器件性能的一个更准确的指标,也更难以取得提升。网络连接是大规模TENG网络研究的另一个关键问题,由于在海洋中的实际应用可能涉及数万个单元,其构建和维护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与此同时,网络结构也会受到一些极端海洋天气的威胁,例如风暴,这些极端环境极易破坏海洋中的大型结构物,另外,通过绳缆或类似的连接装置也可能在长期运行存在疲劳失效问题。因此,网络设计需要能解决这些挑战。
自组装涉及到使基本单元自发形成有序结构和模式的过程,这是一种可在从分子体系到大规模天气系统等不同尺度上广泛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作为分子或纳米尺度的一种有效的合成方法,它吸引了来自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在介观或宏观尺度上,也提出了一些模仿微尺度体系的高度自治系统,例如导电网络、机器人系统等。原理上,自组装提供了用于构建包含大量简单元素而无需人为干预的有序复杂结构的通用策略,并且该系统通常由于组装的可逆性而具有自我修复的特征。这些特性对于海洋中的大规模TENG网络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采用自组装作为联网策略,将有望实现在水中自我组装构建成网、自我修复、自我管理的自治网络,从而大大降低建设和管理的复杂度和成本,更好地适应严酷复杂的海洋环境,提高了装置在极端海洋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可靠性。而如何设计一种具有自组装能力,同时能保持能量收集性能的网络是一项挑战。
近日,在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指导下,硕士生杨晓丹、副研究员许亮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首次成功实现了一种基于高性能摩擦纳米发电机单元的自组装波浪能收集网络,实现了发电机网络性能的重要突破。在单元设计上,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3D电极结构,采用大量的FEP小球颗粒作为摩擦材料填入到3D电极中,在水波的驱动下基于自由摩擦层模式发电机原理,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种结构极大改善了摩擦面积并且增强了静电感应效应,同时也具有很好的低频响应特性。对于封装直径8cm的单个球形TENG,其输出的转移电荷量可达520nC以上,规则激励下的峰值功率可达8.75mW,平均功率可达2.33mW,水波驱动下的平均功率达到0.55mW,其相应的规则激励下的峰值功率密度为32.6W/m3,平均功率密度为8.69W/m3,水波中的平均功率密度为2.05W/m3,达到壳球结构TENG的平均功率的18倍以上,刷新了球形TENG波浪能收集器件的平均功率记录。构建了一个包括18个TENG单元的示范网络,可以有效收集水波能,实现了9.89mW的平均功率,可用于自驱动传感和无线信号传输。
图1 高性能自组装TENG网络。a) 网络的自组装、自修复和可重构示意图;b) TENG单元的结构示意图;c, d) 3D电极球(c)和水中自组装TENG网络(d)的照片;e) 输出功率和峰值电流与负载电阻的关系;f-h) 在水波驱动下,两节点单元(f),三节点单元(g)和四节点单元(h)的典型自组装网络的照片;i) 自组装TENG网络在水波驱动下的短路电流(整流);j) 在水波驱动下,自组装TENG网络的平均功率与负载电阻的关系;k) 水波驱动下,自组装TENG网络点亮300个LED的照片。
在网络连接方面,设计了一种自适应磁性节点(Self-adaptive magnetic joint, SAM-joint)以实现自组装,该磁性连接节点基于一种可旋转的嵌套磁球结构,实现了磁球的接近-磁极自动旋转配对-吸附的过程,解决了固定磁极吸附存在的吸附错位及磁极不配对等难题,实现了高度可靠的单元组装。为了在保持网络构型的同时实现能量收集,在吸附节点上引入了限位块设计,实现了各向异性的运动自由度约束,使得连接节点在水平面内的运动受到约束,可以保持网络构型,而在竖直平面内可以相对转动,进行波浪能收集。通过对球形TENG单元配置不同的磁性节点数量和位置等几何信息,可以实现不同的自组装网络结构,例如线形结构、空心六边形网格、四边形网格、密排六边形网格等结构形式。通过实验也验证了该网络自我修复破坏以及可重构的能力,因而实现了自组装、自修复、可重构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网络。这些特征极大地增强了摩擦纳米发电机网络的自治能力和结构可靠性,便于大规模网络的构造和维护,将有可能成为摩擦纳米发电机网络实现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基础技术。该方法还将有可能应用于其他大型海洋结构的建造。该研究展示了自组装网络可作为波浪能收集的一种新颖有效的技术方案,有可能为大规模摩擦纳米发电机网络的开发应用铺平道路,为实现蓝色能源梦,向人类社会提供取之不尽的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做出贡献。相关成果以“Macroscopic Self-Assembly Network of Encapsulated High-Performanc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for Water Wave Energy Harvesting”为题发表在Nano Energy上。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19302496
来源: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相关进展
北京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Nat. Commun. 》:首次测定摩擦静电序列表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张弛研究员团队:海洋能摩擦纳米发电网络的能量管理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李琳琳研究员与王中林院士团队:光热可控降解纳米发电机用于组织修复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陈翔宇研究员综述:通过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高电压直接驱动的电响应材料和器件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孙春文研究员及北京理工大学王武宏教授合作:摩擦纳米发电机首次实现对驾驶行为的无干扰测试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