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余桂华团队提出制备石墨烯基双框架储锂负极材料新策略——双网络交联凝胶还原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Research科学研究 Author Research编辑部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来源:Research科学研究

近日,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余桂华团队提出一种双网络凝胶还原策略,将框架结构合金负极材料与三维石墨烯相结合,形成物理交联与化学键合一体化的双框架材料,该石墨烯基双框架材料也因此表现出快速且稳定的储锂行为。相关成果以“Chemically Binding Scaffolded Anodes with 3D Graphene Architectures Realizing Fast and Stable Lithium Storage”为题发表在Research期刊上(Research, 2019, 8393085, DOI: 10.34133/2019/8393085)。

三维石墨烯正逐渐成为一种理想的复合介质用于提升电化学活性材料的储能和电催化性能。然而,在储锂应用上,复合物中的负极材料多以相互游离的纳米颗粒形式存在且仅仅物理依附于石墨烯表面,因而容易从石墨烯脱落、团聚进而导致容量衰减。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余桂华团队提出一种双网络凝胶还原策略,制备出物理交联且化学键合的一体化石墨烯基双框架材料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以锡基合金负极材料为例,首先构建出由氧化石墨烯凝胶和氰基桥联(Sn–N≡C–Ni)配位聚合物凝胶(锡镍氰胶)组成的一体化双网络凝胶,进一步还原该凝胶可制得由Sn–Ni合金框架和三维石墨烯相互交织的Sn–Ni/G双框架材料(图1)。


图1  Sn–Ni/G双框架材料的合成示意图


其中,Sn–Ni合金框架与三维石墨烯高度均匀分布,且无定形合金表面氧化物组分有利于两者之间形成强烈的Sn–O–C键,进一步增强储能应用中的协同作用(图2)。


图2  Sn–Ni/G双框架材料的形貌、组成和结构表征


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双框架结构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混合离子传输通道,同时,界面Sn–O–C键进一步稳定结构并加速电荷传输,因此,该Sn–Ni/G双框架材料表现出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特性(图3)。在0.1 A/g的充放电速率下经过200次循环,其可逆比容量高达701 mAh/g;在1 A/g的大速率下,其平均比容量仍高达497 mAh/g。


图3 Sn–Ni/G双框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该凝胶还原路线可延伸至制备其他石墨烯基双框架材料进而提升电化学储能和电催化性能。该研究为设计合成新型电化学能源材料、理解电极材料构效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论文链接:

https://spj.sciencemag.org/research/2019/8393085/


相关进展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余桂华教授团队:新型水凝胶太阳能技术可大量生产饮用水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余桂华教授:新型多功能导电高分子凝胶的合成、性质及应用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余桂华教授利用导电高分子凝胶开发了新型锂离子电池粘合剂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