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韩常玉研究员课题组:可持续性聚丙撑碳酸酯/立构络合聚乳酸共混物的流变性能及耐热性能研究

高分子科学 高分子科技 2022-09-30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聚丙撑碳酸酯(PPC)是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得到的一种新型脂肪族聚碳酸酯。PPC具有较高的抗张强度和模量,完全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它较低的熔体强度和较差的耐热性能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PPC的改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韩常玉研究员课题组采用将PPC与等摩尔的聚左旋乳酸(PLLA)和聚右旋乳酸(PDLA)熔融共混,在PPC基体中原位形成立构络合聚乳酸(sc-PLA)晶体颗粒,并研究了原位形成的sc-PLA对PPC流变性能和耐热性能的积极影响。最为重要的是PPC/sc-PLA共混物是一种可以完全生物降解的共混体系。


图1是纯PPC和共混物的DSC升温曲线,由图可以看到sc-PLA的熔融峰,说明共混物中确实形成了sc-PLA晶体。由图2可以看出在PPC中形成sc-PLA晶体由于具有很高的熔点而在PPC熔体中具有明显的增强效果。储能模量(G')的低频区变化说明sc-PLA晶体使共混物熔体由类液行为转变为类固行为。


图1. 试样纯PPC以及PPC/sc-PLA共混物的DSC升温曲线


图2. 180 °C下纯PPC和PPC/sc-PLA共混物的 (a) 储能模量(G'); (b) 损耗模量(G''); (c) 复合黏度(ǀη*ǀ)相对于频率的曲线图


由图3可以看出G'和损耗模量(G'')在sc-PLA含量为20%时急剧增加,说明此时形成了sc-PLA的逾渗网络结构。图4给出了sc-PLA形成网络结构的示意图。


图3. 频率为0.05 rad/s时G'和G''相对于sc-PLA含量的曲线


图4. PPC基体中形成sc-PLA晶体网络结构示意图


由图5可以看出sc-PLA晶体使共混物的维卡软化温度从32 ℃升高到39 ℃。


图5. (a) 形变温度曲线; (b) PPC和PPC/sc-PLA共混物的维卡软化温度对于sc-PLA含量的曲线


李祎博士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韩常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论文即将发表于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7/s10118-020-2408-8


来源:高分子科学


相关进展

南方医科大学兰巧锋副教授等在聚乳酸立构复合结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清华大学徐军副教授课题组在左旋聚乳酸熔体结晶次级临界核尺寸测定上取得研究进展

贵州大学谢兰教授、秦舒浩研究员及合作者:界面结晶诱导制备超疏水聚乳酸多孔膜

湖北工业大学赵西坡副教授和彭少贤教授《RSC Advances》综述:超韧聚乳酸(PLA)共混物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