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博士夫妻带娃“双优”毕业,拿国奖、发SCI,科研爱情最好的样子
本文来源:华东理工大学新闻网 、 第一教育
作者:臧莺
近日,这一对化工博士夫妻,参加了学院的毕业典礼,并带娃“双优”毕业。从研二至今,相恋、相知、相伴的四年里,两人从梅陇校园到婚姻殿堂,在爱的催发下共同成长。因为科研,他们志同道合,成为彼此的“良师益友”;因为爱情,他们携手共进,成为彼此的“左膀右臂”。华理九年,他们用奋斗点亮了青春,展现了科研爱情最美好的模样!
关于科研
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
人生总是充满了选择,选择时常是困难的。在毕业之际,很多本科的学弟学妹总会纠结——考研还是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又要面临同样问题的困扰——考博或是工作?
金庸和谭慧玲也不例外。在本科毕业时,他们也需要在“继续深造”和“直接就业”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在这一点上,两人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科研这条道路。对于读研,他们一致认为:“如果不是跟随自己的内心,不清楚自己为何考研考博,而是出于随波逐流、逃避压力,或只是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抑或认为读研深造可以给职业发展带来强大助力等原因,那么,请务必谨慎考虑、三思而后行。”
在本科阶段,金庸就读的专业为化学工程与工艺,该专业强调厚基础、宽就业的培养方式。大三下学期,洁净煤所的龚欣教授在拓展课讲学时,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洁净煤所在煤气化领域的工程开发和理论研究历程,这与金庸所向往的研究领域十分契合,由此他想通过系统性、专业性的研究学习,深入掌握气固两相流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于是,在研究生阶段,他选择了龚欣教授的课题组,选择了洁净煤所进行研究训练。
从进入课题组的“小白”到熟谙课题组所有仪器和装置操作的“大咖”,背后是100多根表面能填料试验、200多次的粉煤循环输送试验、2000多次的粉体流变特性测试试验和数百次数值模拟的经验积累。尽管科研探索并非一帆风顺,但金庸始终坚信“汗水哲学”:追踪最新文献,搞清楚每个试验现象背后的机理。每当师弟师妹们遇到问题时,金庸都会第一时间帮助他们找到并解决问题,并将自己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经验分享给大家。
对于为什么选择科研?
谭慧玲有三个目标:
一是学到相应的知识并获得人生的最高学历、学位;
二是提升能力、拓展眼界,把学识转化为成果并成就事业;
三是结识一群知心同窗携手并进,此生不再孤独。
她笑言:“美丽的外表千篇一律,但智慧的灵魂可是万里挑一。”在进入刘洪来教授的课题组后,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科研态度令她十分钦佩,也更加坚定了她走科研道路的决心。进入课题组后,她在刘洪来教授和陈启斌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了多孔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
为及时掌握前沿信息,谭慧玲养成了一个习惯。她每天都会打开微信,浏览一下每个科研公众号的推文,检查是否有跟自己课题相关的研究。若有相关,就下载下来,仔细研读。在那段时间里,谭慧玲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实验方案,做的最多的便是实验试错。她说:“科研就是一个把自己一点点打破然后又慢慢重塑的过程”。
关于爱情
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场没看到西湖日出的旅行、一次想走就走的云南之旅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增进了他们的关系。在2016年12月5日金庸生日的当天,金庸非常“心机”地向谭慧玲求婚了。相知相伴的日子里,两人彼此之间教会了坚强、学会了成长、带来了欢乐,让对方的世界里充满了无比炫彩的阳光。
2018年5月1日,在他们的幸福婚礼上,金庸激动地发表了“长篇大论”,声情并茂地勾勒两人的美好未来:“……未来,我们有一到两个聪明、可爱、漂亮的宝宝,然后再养一只猫和一条狗。大学有你,余生都是你。”2019年3月18日,他们的女儿出生。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宝宝的第一次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喊“爸爸”“妈妈”、第一次长牙……都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动力。
与别人恋爱的花前月下不同,金庸和谭慧玲的恋爱秘笈就是相约泡实验室和图书馆。没那么多时间看电影、逛街,他们就把日常学习当作培养感情的约会,一起上课、一做实验、一起写论文。谭慧玲回忆:“刚开始学习仪器,两个人都不会,遇到了很多问题,就一起研究说明书,然后一起解决问题,乐此不疲。在读文献、做实验、感受学术魅力的同时,科学的精神也在改变着我们。”
性格上的互补与生活上的互助,让他们在科研上收获了丰硕成果。一个人7篇SCI,另一人5篇SCI。科研成果不仅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也是背后两人“互怼”激励出来的。每当各自有灵感的时候,都会找对方讲述自己的创新点和思路;写完论文后也会让对方“找茬”,找论文中的语法和单词拼写错误,以及表述不清、不当之处。经过一遍又一遍的“互怼”后,才将论文拿给各自的导师看。
互相信任,共同成长,他们在爱情中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刚开始,金庸的科研成果出得早,谭慧玲不免有点焦虑。这时,金庸就不断地鼓舞和激励她,陪她一起做实验。
终于,谭慧玲的两篇论文成功发表于ACS AMI上,这还让金庸有点小“嫉妒”,因为她的一篇论文影响因子是金庸已发表两篇论文的影响因子之和。在谭慧玲的支持下,金庸更加坚信自己的能力,力争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发表高水平论文。付出终有收获,在2019年初,金庸的论文陆续被化工类顶级期刊接收。特别有意义的是,在宝贝女儿诞生那天,他的一篇论文还收到了AIChE Journal的返修邮件。
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们亦师亦友,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在两人博士生涯的最后一年,他们均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科研上遇到困难了、被导师批评了、论文写烦躁了……他们都会找彼此倾诉,相互宽慰,摆正心态,重整再发。“求学期间,也正是因为有了相互的陪伴,才让科研生活不再枯燥,遇到困难也都有勇气一起去面对。”
关于选择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在实验室中穷经皓首,更需要在广阔大地上干一番事业,最终反哺社会、造福于民。在选择就业去向时,他们再次达成一致,认为那些能转化为现实成果、惠及社会的科学研究,才是最有价值的。于是,基于社会价值、研究方向,以及兼顾家庭和事业等方面的考量,两人分别签约上海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和上海华谊集团技术研究院。对于未来,他们表示:“我们会把在华理的所学所得,全部用在工作岗位上,希望我们还能延续学生阶段的默契配合,相互扶持,成为彼此的助力。”
金庸所签约的上海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煤为主要原料的综合性大型化工企业。由于专业研究领域为煤化工,他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于是,金庸选择学以致用投身于生产一线,从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谭慧玲的签约单位——上海华谊集团技术研究院,是上海华谊(集团)公司的直属研究机构。很多博士毕业生面临着去哪里做科研的问题,高校科研、企业科研同样隶属于研发领域,但是从理念、执行以及对于目标的设定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华理的科研生活中,谭慧玲经常被老师问及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实际应用的价值。因此,毕业之际,她选择了企业科研,想去经历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通过自身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并将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
“学在华理的九年时光,成为了我们人生中宝贵又温暖的一段回忆。在未来,回想起那些在实验九楼、三楼奋斗的日子,一定会是一抹永不褪色的风景。如今回头看,我们俩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充实而问心无愧的幸福。”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