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我被迫从雷厉风行变成拖延症患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募格学术 Author 浴火凤凰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浴火凤凰
当写下这篇文章的标题时,我心里很清楚,自己又一次拖延了。
这篇短文本该在一个月之前就能完成,但由于日益严重的拖延症,直到今天才开始下笔(到全文结束时,这篇3000多字的文章用了整整6天时间,但也实属不易了)。
遥想硕、博期间的我,一直秉持着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不管是对自己的学术想法,还是对导师交待的科研课题,我只问三个问题:“一、主要任务是什么?”“二、有什么具体标准?”“三、什么时间要结果?”,然后就是按照标准和要求尽全力去完成。
所以,硕博导师对我的表现十分满意,平日里我发表论文的数量是同届中最多的,毕业时还获得学院的“优秀硕士论文”和“优秀博士论文”。
但是,自从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之后,我却逐渐养成了拖延的习惯,并且日益严重。每天进入办公室之后,要么把时间花在聊微信、刷知乎、看腾讯这些简单而又令人愉悦的事情上,要么一下午,端着茶杯凝望远处的风景,总之,就是不愿去打开电脑写论文或是搞课题。
每天下午5点钟下班时,总是重复着同样的一句话:
“时间过的真TM快,一天啥也没干,就又没有了!”
其实,我自己心里也很清楚,拖延会严重损伤信心、信誉、专注力和积极性,我也受到了拖延带来的惩罚,但似乎没长多少记性。
进站前后,我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
1
拖延,是由于缺乏动力、不感兴趣
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年近60,即将退休的年龄也使他渐入“佛系”佳境,看淡了课题、论文、晋级、加薪之类的“俗事”。
他对于我博士后期间的要求也很简单,不强制申请国家面上基金课题,在学术上只要保证完成出站报告即可。
加之导师是所在专业的学术大牛,平时经常出差授课、参加会议、指导帮建,一个学期有一半时间不在学校,所以,他请一位副主任代为指导,姑且称为我博士后的“二导”吧!
这位“二导”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属于积极上劲、加班加点、日理万机的那种类型,年纪不大就已评上副教授多年,正阔步朝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中青年专家等各类目标奋勇前进中。
对我的“指导”,他也非常上心,总是隔三差五地就把我叫到办公室,谈一谈最近他的一些科研想法,并让我把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转化成科研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说实话,选择博士后这条路本是无奈之举,加之博士毕业时没有认识的博士后导师,经师兄推荐给了现在的老板,可我对博士后的专业并不太喜欢。估计师兄也把我的情况向导师说过,所以导师也不愿强人所难,只提出了出站报告这一最低要求。
但这位“二导”却不明其中的原由,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下达任务,使我原本对博士后专业的“不太喜欢”逐渐转变成“不感兴趣”,甚至是“有些厌恶”。
试想,对于一项“有些厌恶”的工作哪有激情去完成,因此,对“二导”布置的科研任务,我总是采取“绥靖”政策,每次例会询问进程时,都只是“还在收集相关资料”“难度有点大,需要再深入研究”“完成了70%~80%,等完成时再向你汇报”等来敷衍一下。
不到半年时间,虽说也发表了2篇论文,但都是到了最后时限才上交最终的成果。
我的拖延,大概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吧……
2
拖延,是一种无声的消极对抗
大家都知道,博士后的身份确实有些尴尬,老师不是老师、学生不是学生,对我来说,那些不是博士后本职、属于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可以不必做、不必让我做、不必马上做或不必按规定的模式做,否则我更倾向于推迟行动。
其实,拖延是一种态度,可用来表达对不合理安排的不满、愤怒,这就是消极对抗,而消极对抗造成的拖延很难治。
当然,这种消极对抗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经历了一个“成长与成熟”的过程。
作为一名博士后,我手中的学习和科研任务也不少,一是由于跨专业入站,要对新专业从头开始学习、熟悉,完成“二导”的任务,还要考虑出站报告等事项;二是博士期间参与导师的几项课题还没结题,也要抽出时间继续完成。
但学院一些在编的年轻老师,似乎把我当成学生来使,随意派发任务,还美其名曰“提供锻炼的机会,提前进入状况”。
有一天,我正忙着写“二导”交待的论文,有位38岁左右的年轻老师直接甩了一本厚厚的资料,说道:“你把这个课题已经标记的地方,按照我提的要求重新修改,下周一上班时把材料给我。”
我当时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不免有些来火,心想:
“说话能不能客气一点儿?更何况你的课题和我有什么关系?再说,你给我安排工作,最起码要先与我博士后合作导师沟通,在他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派给我任务,真是有些好笑。”
可能是因为我脸皮薄,毕竟还要在一起待两年,心想还是赶紧做完了事。他本来要求一周时间,我放下手中的所有工作,利用白天和晚上休息时间,花了三天时间把任务完成交给了他。
可谁知,正是由于这一次的心软和高标准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麻烦。课题的其他部分,他让我来完成,中期鉴定会让我去参加,由课题引申出来的小Paper也让我来撰写。
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勉强答应下来,我又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去做这项原本和我无关的工作,面对以前根本没学过的知识内容,只能硬着头皮去查资料,而课题组里的其他人却很轻松。
有一天晚上11点多,我还在办公室加班,或许是课题组里的另一位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私下里对我说:
“你真傻还是假傻,这活让你干你就干?跟你说实话,这课题根本没有什么学术价值,纯粹是为了带头人评职称时加分,所以我根本不会花很多时间在这上面。还有,你花了这么长时间搞了这个课题,最后你的名字根本不出现在课题组名单里。你可真是‘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一语惊醒梦中人,积压在心中的火立马上来了,但又不能直接撕破脸皮,那就一个字“拖”吧,把将课题往边上一甩,爱干嘛干嘛去吧!
那个摊派的老师还比较“上心”,总是隔三差五地询问进度,我也是敷衍几句了事。直到最后期限的头天晚上,我才极不情愿地拿出课题材料,找了几篇类似的文章,随便“Copy+Paste”一下。
第二天,虽然他面带怒色,指定对我心怀不满,但换来的却是日后再无摊派任务。
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故意拖延也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其效果有时比口枪舌剑还要好。
3
拖延,是一种委婉拒绝的表态
如果说帮老师搞课题,还是属于正常科研范畴的话,那帮领导的老婆做课件,那完全属于私活了。
学院有位中级领导,属于那种“辛苦活人家干、好处自己占”的急功近利型,平日人缘相当差,很多年轻老师都和他吵过架,当然,这也是我后来才听说的。
也许正是因为熟人无人愿意帮他,这位领导把目光放到我这个刚进站的博士后“楞头青”身上。有一天,十分委婉地说道:
“你嫂子准备参加学校的教学比赛,教案已经编写完成,但课件制作不是她的强项。听说你对PPT、Photoshop和绘声绘影等软件操作比较熟练,麻烦帮个忙制作高质量的课件,争取帮她拿个好成绩。你可能对你嫂子的专业不太了解,课件做好后给学院的刘老师,让他先把把关!”
比起年轻老师摊派课题,我对这种私活则更为反感,但无奈谁让人家是学院领导,只能应声接下。
于是,我先把教案从头到尾学了三遍,在确保明白主要内容之后,再根据主题选定PPT模版、搜集图片、制作视频,整个过程真可谓是尽心尽力,说实话,我博士论文答辩时的PPT标准都没有这么高。
在奋战了一周之后,我把课件发给刘老师去把关。我是那种心里放不下事的人,没有得到最终反馈总觉得坐立不安。于是,我去找刘老师询问课件否已经发给了那位领导。
刘老师的回答让我很意外,但也受益匪浅。
“给领导干私活你还这么上心?你课件做的质量很不错,但是不到最后一刻千万不能交给他?”
“为什么?早点给他,有什么情况早点反馈,我可以早点修改啊!”我有些诧异地问道。
“你还是有点天真可爱啊!提前一周时间给他,如果真有问题,岂不是还要你花大把时间去修改?就算没问题,他看你工作标准高、速度快,以后岂不是私活都要找你?所以,这种私活还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再说,你博士后能否留校他说了也不算数,为啥做这种无用功?”
事情正如刘老师说的那样,最后时刻交给领导,换来的是一句“课件质量不错”和不再安排私活,或许是因为下一次比赛的时间还没到吧!
这时我发现,拖延也是一种委婉拒绝的表态。
说实话,出于消极对抗和委婉拒绝等原因的拖延,本身就很难治,甚至也没有治的必要。
因为,时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宝贵的,适当范围的帮助当然可以,而如果超出必要的“限度”,甚至是直接让人代劳,那就另当别论了。
记住: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相关进展
教育部正研究制定《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规范》:不得将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