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交大博士生:博三经历5轮审稿被拒后,如今发10篇论文成为审稿人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研究生会


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研究生会


三年磨一剑,经历五轮审稿被拒,他坚持不懈,最终申诉成功发表物理顶刊;厚积薄发、精益求精,他潜心科研,曾2年内发表6篇高水平论文,并且成为国际期刊审稿人;思源致远、勇往直前,他心怀梦想,荣获交大学术之星、励志典型人物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2016级直博生王耀,师从金贤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量子模拟及拓扑光子学。目前已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提交专利1项,科研成果被Science编辑撰文推荐。此前也收录过他诙谐幽默的自我介绍发言稿:没有Science,没有娃,交大博士谈科研经历爆笑全场

在博士期间,受邀为国际期刊Optica审稿人,学校推荐并受邀参加全球青年科学家峰会(GYSS 2020),获评交大学术之星、励志典型人物、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做科研

要尽全力再坚持一下


王耀 师从金贤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量子模拟与拓扑光子学领域。目前,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6篇,其中3篇发表在物理学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特别是量子关联的拓扑保护的研究成果受到美国《Science》杂志高级主编撰文推荐;提交专利1项。

荣誉的背后并非一帆风顺,他读博第一年就开始第一个实验课题,从样本制备到搭建样本测试平台,再到编写用于处理测试结果分析的程序,制备了上千的样本,并逐一测试……

反复调整和测量了五六个月,结果却不是最理想的。不服输的他在和导师讨论之后还是决定继续做下去。正是一次次的坚持定位问题解决问题,才终于获得了理想的实验结果。

在博士的第三年,经历长达一年之久的修改和打磨之后,王耀第一次投稿,却经历了5轮审稿,是那份期刊所允许的最大次数。但是他和导师依然不肯放弃,选择了稿件申诉。正是他的不甘心和坚持,成果最终申诉成功物理学的权威期刊上发表。

参加全球青年科学家峰会(GYSS 2020)

面对一轮又一轮轰炸般的质疑,我也曾萌生放弃的念头。这时候我会去思源湖边喂喂鸽子,去哈乐餐厅吃一份红烧肉,最后再睡上一觉。醒来时问自己一句:是不是可以再坚持一下,把面对的质疑化作自我完善的动力。而这次经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曲折,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我们可以接受失败,但是不能去接受因放弃而得到的失败。

——王耀


我并不是最聪明的

但可能是比较努力的


在日常生活中,王耀最喜欢和别人交流。他认为大家看事情的角度总是不同的,所以在交流中总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我的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在和别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的。”王耀说,在交大勤奋是种氛围,“我并不是最聪明的,但我可能是比较努力的,我们组里的人都很努力,因此我们也发现了不少校园里的小秘密:交大的鸟开始鸣叫时间是四点钟,环卫阿姨在五点钟就开始工作了,交大的清晨特别漂亮。”

(左)与诺奖得主Klaus von Klitzing教授合影 (右)与导师在悉尼大学访问

闲暇时间,王耀爱阅读一些经典书籍,如《三体》、《平凡的世界》等,也会选择看场电影或看些新闻。“我没有刻意挑时间放松,只是当某一时候做什么都效率很低甚至不想做了,就是自己该放松的时候了。” “吾日三省吾身”,随时自我总结,未雨绸缪,他认为这些都是科研人必备的素质。

“生活不只有科研,身为交大人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建设交大。”在交大期间他连续三年担任大学物理助教课程的助教及助管,多次获评优秀助教,同时作为学生代表大会常任代表积极参与学生工作,为校园建设积极提交建议。交大的家国情怀,镌刻在心里,也实现在他每一天的奋斗中。


点滴进步

就是科研本来的样子


在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王耀作为高年级学生代表发言,分享他的科研感悟。谈起科研王耀说:“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因为好奇这个世界,所以会在一个问题上不停地探索。”他认为,无论是什么专业,无论将探索哪些地方,其实都是在回答自己对这个世界未知的好奇。点滴进步就是科研本来的样子,量变引起质变才是科技改变世界的方式。

当我把实验中每个细节都做好,我想也许就到了收获的季节。面临被质疑时,这时不如暂时先把科研放到一旁,做点别的事情,再睡上一觉。醒来时问自己一句:是不是可以再坚持一下,把面对的质疑化作自我完善的动力。正是这样坚持到了最后,我的成果才有机会在物理学的权威期刊上发表。

希望我的感悟能够对大家以后的科研有所帮助。最后祝愿大家在交大的日子里,都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收获人生中最美好的经历!


相关资讯

没有Science,也没有娃,上海交大博士谈科研经历爆笑全场

这位材料学博士,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7篇文章

博士延期后,这个南理工的狠人以跳楼威胁,成功毕业:那些剑走偏锋的「学闹」们

华为博士后工作站成立,年薪最低50万:逼不逼自己,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博士毕业后去双非院校任职了 2 年,这份工作让我交了太多的「智商税」......

94年出生的她已是985高校材料专业博士生导师,年轻有为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