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民工落泪!为了保佑你们实验顺利,Nature 都亲自下场搞起了玄学迷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生物学霸 Author EVEE
实验失败了!实验又失败了!实验双失败了!实验叒失败了!实验叕失败了!
—— 我的读博时光
相信从事科研工作的胖友们,没有几个能在自己的科研生涯中不被实验失败所困扰,每每在实验时,虽然安排好了一切,却还是逃不开失败的最终结局。
郁闷之下,有科研狗忍不住发问:「实验做不出结果是种怎么样的体验?」,问题一经提出,反响十分热烈,各种回答可谓是络绎不绝。
图片来源:知乎
原来,同一个科研圈里,在实验失败这件事上,大家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
实验失败,只是人生常态
漫漫科研路,能求仁得仁的科学家总是少数,当然,还有一些人虽然失败,但是失败的结果却促成了另外一些有趣的发现。
除了上述的这两类「幸运儿」,大部分科研狗其实都在不断的失败,不断的推倒,不断的重复中踽踽前行。
在实验室摸爬滚打过两年的科研狗,大都知道实验失败是人生常态,只有刚入门的萌新,才会认为按照 protocol 就可以做成实验,成为人生赢家。
同样的一个实验,一千个科研狗,往往能有一千种失败的理由,正因如此,才会有「知名教授」在回应实验无法重复时,就「高超的实验技巧」侃侃而谈。
但更尴尬的是,很多时候在我们做了「一千次」排除法后,却依旧没能搞懂自己失败的原因。
于是,一些科研狗另辟蹊径,将实验的成功归功于所谓的「运气」。
那些实验室里关于「好运」的故事
对于一个实验室而言,可能会缺 CNS 级别的文章,但从不会缺少形形色色的故事,哪怕这些故事有那么一丢丢「迷信」。
Nature 便不止一次地给我们分享了一些实验室里关于「好运」的有趣故事。
图片来源:Nature
1. 幸运帽子
对于一个研究生而言,努力两年却一无所获,无疑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
丹尼尔・尼尔森,一位佐治亚大学的研究生,致力于分离出一种导致牙龈疾病的蛋白质,但是两年多的实验,带给他的只有失败。
当这位几乎绝望的佐治亚大学的研究生准备放弃时,「好运」拯救了他。
在他 26 岁生日时,他和实验室的伙伴到一家墨西哥餐馆庆生,期间,他看到墙上的帽子,便询问是否可以戴着这顶帽子,在一番畅饮之后,他戴着帽子回到实验室,却幸运的发现,在两年的失败后,他终于分离纯化出了他最需要的蛋白质。
而后,这顶帽子便成了实验室的吉祥物,在一众学生中赢得了一批追随者,他们听说了这个故事,争先恐后的戴上这顶帽子,期望实验可以一帆风顺。
2. 实验室里的吉祥物
在夏威夷的莫纳克亚山顶的斯巴鲁天文台里,悬挂着十来个「晴天娃娃」。
当被问起原因时,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天文研究所的加里・藤原谈到:「在日本,小学生们通常会用这样的「晴天娃娃」来祈求晴天,对天文学家而言,也是如此。
对天文学家而言,吉祥物能带来晴天,而对生物学而言,吉祥物则可以影响实验成败。
植物进化生物学家里奇・惠特库斯在毕业后的十多年里仍延续着前实验室的「光荣」传统,在开始进行 PCR 反应之前挤压一个恐龙玩偶,他们认为玩偶发出的吱吱声与 PCR 成功与否直接相关。
图片来源:Nature
3. 图腾的魅力
对于俄勒冈州立大学的考古学家洛伦・戴维斯和他的团队来说,给他们带来「好运」的则是一个被称为「尼斯岩石」的图腾。
2007 年,在爱达荷的一个峡谷里,戴维斯小组的一名硕士生的杰西卡・丘特曼挖出了一块看上去像传说的尼斯湖水怪脑袋的岩石,丘特曼拿出一支记号笔,在岩石上画了一只眼睛。
从那以后,「尼斯岩石」便在美国西部地区的考古活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岩石的发现者丘特曼说:「这块岩石会「提醒」现场的团队成员,在挖掘化石和文物时,要让挖掘的地面和墙壁保持整洁有序,甚至能起到振奋精神的作用。」
当然,科研圈里关于「好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刚进入实验室的新人们不妨去问问师兄师姐,大家绝对能说出不少的门门道道,诸如实验前要刷牙、实验前不洗头、为实验成功穿红内裤.....
科研萌新们在听过这些千奇百怪的仪式后,可别太不以为然,这些看似「迷信」的仪式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对「好运」的渴望。
是「迷信」,却也是科学
其实,无论是在生物学,还是天文学,亦或者考古学领域,尽管科学家们完全了解这些「仪式」对科研没有任何影响,但他们仍然会忍不住迷信各种仪式和幸运符。
究其缘由,「迷信」的仪式,影响的不是科研,不是实验,而是从事科研的科学家们。
古语有云「人定胜天」,科学家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实验能否成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仪式」能够缓解焦虑,降低压力,或许可以帮助实验人员为繁忙的一天做好准备。
图片来源: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类似的,康涅狄格大学的实验人类学家迪米特里斯・西亚加拉塔斯同样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在实验室内还是在实验室外,重复性的手部动作和仪式性的祷告都能缓解焦虑。
图片来源:Current Biology
科研的不确定性、不断的重复,以及反复的失败有时让人难以忍受,因而有些实验室和科学家通过一些「仪式」来释放压力、培养面对频繁失败的平常心着实无可厚非。
毕竟,科学,往往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旅途,我们虽然无法完全控制实验成败,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迷信」来哄哄自己,缓解压力。
那么,在座的诸位,大家平时又通过什么「迷信」的小仪式来提升实验的成功率呢?
相关资讯如果李云龙成了你的导师,课题组会变成什么样?博士入职三四流高校与985高校的差距,都在这7条总结之中……看到学生纠结春节回不回家,导师忍不住写了封信劝大家留校他在学期间发表23篇论文:也曾连续被拒稿,顶住压力才能厚积薄发高分子材料方向研究生:从11连拒到4连中,我做了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生物学霸(ID:ShengWuXueBa )。生物学霸是丁香园旗下科研资讯平台,生医领域头部大号。最新科研资讯+满满科研干货,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