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中林院士团队AM:自供能仿生胡须,机器人的新一套环境识别系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 Author Jie an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动物具有多种感官用来感知外部环境,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这些感官协调工作使得他们能够应对复杂的环境。当前的机器人主要依靠摄像机和图像识别技术来获取环境信息。但是,随着计算机、微电子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机器人在不确定和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寻求可以互补的环境识别策略对于扩展智能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和适应性至关重要。自然界给我们提供了灵感,有许多生活在黑暗、狭窄、浑浊等极端环境中的生物。他们可以利用触觉感知所处的环境,识别和捕获猎物。这些生物都使用结构相似的传感器(有明显的触杆或突起)来感知环境,例如鱼类的侧线以及鳍足类和啮齿类动物的胡须。它们可以通过感知触杆的应变来接收外部流体信号或触碰信号。触须探测器已经发明了很多年,主要用于水下无人机来营救、检测污染物和探索浑浊的水环境。传统的触须探测器主要基于压阻、压电、光学和磁性原理。这些传感器有其自身的缺点,如,非工作状态下的能量消耗,重量大,易受干扰,成本高且难以小型化、阵列和封装,这阻碍了该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广泛应用。


作为一种新的机电转换技术,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由于其对机械刺激的高灵敏性,不仅可以用于能量收集,而且可以作为出色的自供能机电传感器。目前已经报道了很多基于TENG的传感器的相关工作,但是,缺乏合适的数据采集电路以匹配TENG的电容性内抗,这限制了TENG传感器的可商用性。除此之外,大多数触觉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电子皮肤上,而电子皮肤存在易污染、易破损和易干扰的缺点。


因此,发展灵敏度高,成本低,易于阵列化集成化的自供能触觉感受器及采集系统对机器人触觉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王中林院士团队创造性地设计了由仿生胡须机械感受器(biomimetic whisker mechanoreceptor,BWMR)该传感器基于接触起电及静电感应原理,能够将外部机械刺激转换为电信号,根据传感器输出电信号的波形即可判断胡须的摆动状态,从而获取外部环境信息。通过胡须对信号的放大做用,传感器能够感知1.129uN的微弱激励,与电子皮肤相比,有效地提高了传感器寿命、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由于传感器自供能,易于制造、成本低、灵敏度高的优点,可有利于在机器人上阵列化装配,不会给系统造成能量负担。


在此基础上,作者还设计了基于静电计原理的信号采集电路,解决了现有采集电路与TENG内阻不匹配导致信号失真的问题。并且构建了触觉传感系统并展示了多种在机器人技术和工业种的应用。该研究以题为“Biomimetic Hairy Whiskers for Robotic Skin Tactility”的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Advanced Materials》上。


图1. 仿生胡须机械感受器的仿生结构,原理及概念应用。a)啮齿动物触觉系统的示意图,以及胡须机械感受器的解剖示意图。b)BWMR器件结构图。c)BWMR用于机器人对遮挡物的检测、信息交互和环境识别。d)BWMR工作原理图。e)人造胡须系统:由BWMR阵列、电荷采集电路、MCU和无线发射电路组成。图2. 外部激励下的电学表征。a)对BWMR施加向前和向后激励的示意图。b)当胡须正向和反向滑过刻度尺的两个循环中,开路电压及其对应的微分信号。c)不同扫描速度下开路电压幅值的变化。红色和蓝色点分别表示正向和反向扫描过程中的电压幅值。d)以不同扫描速度下,BWMR产生的电压波形。以及根据波峰数得出的e)位移和f)实时速度。g)以相同速度扫过不同密度的刻度时产生的电压波形以及根据波峰数得出的h)位移,及i)实时速度。图3. 外部激励下BWMR的响应特性。a)给BWMR施加激励的示意图。胡须长度为L,接触长度为D。b)最大施加压力与L和D之间的关系。L越短和D越长,产生的施加压力就越大。c)当给胡须施加周期性压力时,BWMR的实时开路电压。施加压力的变化由商用的压力传感器同步获取,传感器分辨率为0.1 mN。d)BWMR和商用压力传感器之间灵敏度的比较。e)对于不同的L下,VOC与压力之间的线性关系。f)VOC与胡须尖端位移的关系。g–i)BWMR对微弱的环境扰动(如雨滴(g),微风(h)和昆虫爬行(i))的响应。图4. BWMR在机器人技术中用于环境和障碍物识别以及物体表面形貌扫描的应用展示。a)配备有BWMR触觉系统的自动驾驶小车(AGV)的照片。b)静电计采集电路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示意图。c)简单的避障控制策略和轨迹,d)自动控制程序,以及e)在自动避障过程中静电计采集电路获取的传感器的信号。f)机器人汽车扫描物体表面轮廓的照片,g)获取的表面形貌数据,h)以及经过伪Wigner-Ville变换后的信号。图5. BWMR在机器人技术中用于震动监测和路面状况感知的应用演示。a)配备BWMR触觉系统的四足机器人的照片。b)当施加不同频率的振动时,BWMR采集到的电压信号的频谱图。c)蜘蛛通过脚上的震动探测器捕获猎物的示意图。d)仿生机器人感知物体靠近的照片,以及e)BWMR实时获取的信号。f)蜘蛛通过感知脚下的压力防止衰落的照片。g)仿生机器人感知其自身步态和路面状况的照片,以及h)机器人行走时实时获取的信号。

图6. BWMR在工业领域中用于设备参数的指示和远程监控。a)机电指示器用于速度、压力和位移远程监控和直接显示的示意图。b)BWMR作为指针的机电仪表用于远程获取其旋转角度的示意图。信号经过滤波及微分后,通过对峰值计数从而得到稳定的旋转角度。c)当指针以不同的速度旋转以及在两个刻度之间振动时,BWMR仪表的产生的开路电压及微分信号。正峰值和负峰值分别是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产生的。由于电压信号会存在基线漂移和信号波动,但经过微分处理后,信号稳定性会大幅度提高,具有更高的抗干扰能力。d)利用多个BWMR指针提高了分辨率的示意图。e)指针1,指针2和两者并连后的VOC信号。利用两个BWMR指针可使峰值密度加倍。f)根据两个并联胡须产生的信号峰值数量得出的指针位置,以及与真实值的比较。


作者提出了一种易于制造、灵敏度高、可靠性好且自供电仿生胡须传感器,并且开发了基于静电计原理的信号采集电路,构建了用于机器人环境识别的触觉系统和工业应用的机电指示系统。展示了在该系统在机器人领域用于环境识别,物体轮廓扫描,周围物体和地面环境监测以及自身步态分析。以及用于机电指示器,在工业设备中用于参数指示和传感。由于BWM具有多样的用途望被开发成多功能的扰动探测器阵列,可广泛用于环境监测,工业设备参数指示及传感,以及机器人触觉导航、猎物跟踪和危险规避。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101891


相关进展

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陈翔宇研究员团队等《Sci.Adv.》: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虚拟电触觉系统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与清华大学程嘉副研究员团队合作《ACS Nano》:研发出一种新型“悬浮式”能量收集与减负背包

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ACS Nano》:摩擦纳米发电机作为探针来揭示水滴-聚合物接触起电的电子转移机理

北京大学付恩刚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纳米所陈翔宇研究员和王中林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摩擦纳米发电机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北石化杨丹副教授联合中科院纳米能源所陈翔宇研究员《Nano Energy》:利用摩擦纳米发电机驱动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取得进展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陈翔宇研究员综述:通过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高电压直接驱动的电响应材料和器件

宁波材料所陈涛研究员团队与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潘曹峰研究员团队合作《AM》:开发出自修复、可粘附高分子水凝胶柔性触摸屏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杨亚研究员《Sci. Adv.》:柔性多功能触觉传感器

王中林院士团队《Adv. Mater.》:用于火灾逃生和救援的可机械化生产的3D蜂巢组织阻燃摩擦纳米发电织物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杰&王中林团队《自然通讯》: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形状可设计且高度压缩回弹的三维编织结构智能发电和传感织物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蒲雄、胡卫国&王中林团队在可拉伸自充电织物领域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蒲雄研究员、胡卫国研究员、王中林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可任意变形和瞬时自愈合的摩擦纳米发电机

北京大学付恩刚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纳米所陈翔宇研究员和王中林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摩擦纳米发电机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北石化杨丹副教授联合中科院纳米能源所陈翔宇研究员《Nano Energy》:利用摩擦纳米发电机驱动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取得进展

城大王钻开教授、UNL曾晓成教授和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合作Nature:用一滴水点亮了100个LED灯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具有超高输出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低频摩擦纳米发电机

华中科技大学吴豪研究员团队和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合作在机器人电子皮肤领域取得新成果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课题组和普渡大学范凤茹博士合作:一种具有良好柔性、耐久性的高性能木基摩擦纳米发电机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潘曹峰研究员 ACS Nano:面向闭环系统的电子皮肤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纤维/织物基压电和摩擦电纳米发电机应用于可穿戴电子和人工智能系统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王中林院士团队和北航樊瑜波教授团队合作:仿电鳗可拉伸水下发电机及其应用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王中林院士团队和北航樊瑜波教授团队合作:可降解植入电子医疗器件的能量源—全可吸收电容器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王中林院士团队和北航樊瑜波教授团队合作:可降解植入电子医疗器件的能量源—全可吸收电容器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李琳琳研究员与王中林院士团队:光热可控降解纳米发电机用于组织修复

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和王中林院士团队AM:基于天然材料的生物全可吸收摩擦纳米发电机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课题组《Adv.Mater》:光电发射探讨摩擦起电中的电子转移过程

北京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Nat. Commun. 》:首次测定摩擦静电序列表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张弛研究员团队:海洋能摩擦纳米发电网络的能量管理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陈翔宇研究员综述:通过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高电压直接驱动的电响应材料和器件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孙春文研究员及北京理工大学王武宏教授合作:摩擦纳米发电机首次实现对驾驶行为的无干扰测试

中科院北京纳米所王中林院士团队:耦合弹簧及多层结构的球形摩擦纳米发电机制备成功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